自然之道教案設計(通用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和設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的編寫要注意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教案范文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而《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島旅游,看到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讓其把幼龜抱向大海。后來,成群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的錯誤信息魚貫而出,結果成了食肉鳥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過以上事例告訴我們了解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違背自然規(guī)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反而容易干壞事。也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習本課,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讀中感悟,在探究、體驗中受到啟迪。學情分析:
    學生在理解課文上有一定的難度,自然之道學生說說很容易但真正讓學生明白是怎么回事更多的應該是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讓學生課下多讀課外書。不過這是語文課不是自然常識課,要做的是抓住重點字詞句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才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課文中的詞語,指導不易寫好的字“啄”通過教學這個字來告訴學生漢字中有許多字容易忽視一些藏著的筆畫。2.通過抓住文中的人物和動物的方法來訓練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3.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段落來落實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目標,通過突出一些關鍵詞句來準確的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活動。
    4.學會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方法,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運用質疑探究、前后聯(lián)系和情感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內容。
    5.學習本課,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產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1.如何用簡練的語言通過抓文中主要人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讀題質疑。
    二、深入研讀,體會文意。
    (一)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我們來到加拉巴哥島,首先看到了什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我們看到了什么?預設:
    1、學生如果說看到了一只小幼龜向外爬……。
    出示句子比較“探”字用詞的準確,換成別的字不能表現(xiàn)小幼龜那種機警、謹慎、小心。(2)文中還有那些詞也說明這只小幼龜是來探路的,引導學生找出“欲出又止、偵查、躊躇不前”
    2、學生如果說看到了一只嘲鶇在啄一只幼龜,那么就引導學生“為什么這么危險,小幼龜還出來啊,”再次引到小幼龜的身份,再分析“探”字的作用。
    1、向導為什么這樣說呢?
    學生可能回答:因為向導知道這樣做的后果……。
    2、出示:“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鶇眼見到手中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的飛走了?!?BR>    課后題:體會極不情愿和頹喪的好處。
    處理:通過句子對比讓學生明白如果極不情愿表現(xiàn)了向導當時不愿這樣做的心情。第二句是一個擬人句,讓學生明白用上頹喪一詞更加表現(xiàn)了食肉鳥沒有吃到小烏龜的那種不高興的心情。
    嘲鶇的頹喪似乎更加印證了我們救下這只小幼龜是多么的正確啊!
    (三)導入第五、六自然段。
    同學們,在加拉巴哥島的海灘,我們的偵察兵沒回來,說明外面是安全的,所以你看課文中是如何描述這一場景的,請同學們自讀第五、六自然段,1、找出文中描寫小幼龜多的詞語,這也照應了第三自然段開頭提到的我們發(fā)現(xiàn)的是一個“大”龜巢。
    2、指導學生讀好這一段。
    3、教師采訪: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你會想什么呢?
    4、可是這些小幼龜的美好愿望瞬間就破滅了。
    5、師:是啊,數十只小幼龜已經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食,多么慘烈的一幕啊。這些小幼龜被食肉鳥們吃掉時,又是怎樣的場景呢?請大家結合課本上的插圖,想象當時情景。
    師
    總結。
    :我們做了一件多么愚不可及的蠢事啊。出示句子,體會愚不可及的用法。出示句子: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BR>    從這兩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傷心)。
    師:加上“悲嘆”好在哪里?(能體現(xiàn)出向導極度悲傷難過的心理。)。
    四、總結提升。
    師:如果你是向導,此時,你又有什么想說呢?
    師:是的,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同學們,正如你們所說的,、大自然原本是那樣的神奇,每種動物啊,都有他們自己的生存規(guī)律,這就是自然之道!
    大家剛才提到了,我們應該遵循規(guī)律(板書:遵循),了解規(guī)律,尊重這些規(guī)律,才不會好心辦了壞事,這也是自然之道所要告訴我們的。
    師:同學們,大自然中還有什么現(xiàn)象是體現(xiàn)自然之道的呢?。我們可以多讀讀課文,多看看課外書,從書中繼續(xù)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五、拓展閱讀。
    六、小練筆:
    請你留心觀察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試著把它們詳細具體的寫出來。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二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著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同時,我抓住學生喜歡展示、樂于表演的特點,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還原成鮮活的生活畫面,學生興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這樣,走進學生視野的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而是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二、遺憾。
    一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之中。課堂,是教師精心為學生搭建的可供學生主動進取、全面發(fā)展的平臺。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活動,或者說學生的活動不充分,或者說沒有使全體學生動起來,那么,這個課堂是缺乏生機和活力的。這是我在這節(jié)課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過觀察估算了一下,在這節(jié)課中沒有完全動起來(主要是腦動)的學生占著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對學生情況把握不準確,在教學構思上對主體性和全員性考慮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板書與教學脫節(jié)??偸侵v過之后,才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jié),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赡芷綍r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另外,板書的字跡潦草,也暴露了自己書寫粉筆字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點丟丑的感覺,以后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三
    1、師:同學們,請看著提示寫出幾個詞語,請兩個同學上黑板書寫。(糾正書寫)。
    2、師:(出示一段內容)選擇詞語填寫在下面的括號中。
    師小結:我們不僅可以用歸并段落大意的方法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可以像這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概括出主要內容。
    (一)學生自主學習。
    1、師:在這一段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話中,有一個詞語是“愚不可及”。
    (1)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從這句話里我們看出幼龜的猶豫,其實它正在偵查情況,而我們卻不知道。
    師:請你們再仔細讀一讀這段話,你還能讀懂什么?
    (1)從“欲出又止、躊躇不前、探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幼龜的機警、小心、謹慎。
    a、幼龜出的是為了什么?“止”呢?
    b、詞語辨析:“探出”和“伸出”
    c、學生表演幼龜的動作。
    師小結:看來幼龜是多么會保護自己,多么神奇啊!
    (2)從“啄、拉”感受到嘲鶇的兇狠。
    (3)朗讀體驗。
    3、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句子看出我們這些游客是愚不可及的。
    (1)理解若無其事的意思。為什么會若無其事?
    (2)指導朗讀:讀出向導的漠然。
    (3)劃出文中我們和向導的態(tài)度的詞語。
    (4)指導朗讀。
    (出示圖片)孩子們,你們看到了怎樣的一幅景象?請大家發(fā)揮想象,寫一寫你看到的場景吧!最好能用上積累的四字詞語。
    師小結:的確慘不忍睹啊!
    5、向導和我們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把描寫向導和我們的動作的詞語劃出來。
    a、(摘下、放進、抓起、奔跑。)。
    b、你體會到了什么?(我們心情十分焦急)。
    c、指導朗讀。
    6、(1)出示句子:
    “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fā)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BR>    “歡樂”與前文哪個詞照應?“頹喪”。由這兩個詞你想到什么?(若不是因為我們的錯誤決策,幼龜們就不會白白送死了。)。
    (2)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
    比較句子:師:你讀出了什么不同?向導的心里會是怎樣的自責?
    (沒有抵住輿論壓力,沒有堅持到底,沒有膽量與錯誤的觀點相對抗。)。
    1、師:大自然氣象萬千,美麗無比,充滿生機,也充滿神秘。這“道”不是我們第一節(jié)理解的簡單的“規(guī)律”概念化的兩字,而是——。(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否則,就會產生與我們愿望相反的結果。)。
    2、你們接觸過這樣違背自然之道的事嗎?你認為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
    3、出示美國作者伯羅蒙塞爾創(chuàng)作的《自然之道》原文的結尾。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四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幫助了一只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了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并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為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于大膽發(fā)言,課堂上出現(xiàn)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向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向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為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向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在審判長定案的環(huán)節(jié),我還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于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于他們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五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fā)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理解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請大家和我一起寫課題。(板書:自然之道)來,我們齊讀課題。
    這里“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學生理解,老師點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2、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學生自主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3、自主質疑。學生結合課前預習和課文內容質疑,教師篩選重點問題,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體驗感悟。
    1、學習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
    抓住重點詞“探”和“若無其事”等理解詞義;結合詞語,讀懂向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2、學習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體會愚不可及等。
    (1)創(chuàng)設情境,默讀5-8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師指導朗讀,讀中感悟。想象當時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1)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外反復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嘆”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為何而悲、為何而嘆?體會愚蠢,得到啟迪。
    4、小結:正如大家所言,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否則,不了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己見,違背自然規(guī)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四、回歸整體,交流收獲。
    課文學完了,師生共同回顧。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生暢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遷移運用。
    看蝴蝶故事,感悟自然的規(guī)律。
    六、小練筆。
    學習了《自然之道》,同學們一定有很多的感觸,請拿起你的筆寫下來吧!
    七、板書。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六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課后,我和本教研組的老師一起認真進行了評課總結。靜心思考,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沖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換位思考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之處。
    在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著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其次,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的視野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緊扣重點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去把握人物的感情變化,感悟自然之道。
    二、改進之處。
    第一、教師在設計時,零碎的問題太多,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應該緊扣中心設疑,引發(fā)學生思考、閱讀、探究、爭論。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讀和引導學生聯(lián)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fā)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本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第三,教師把握課堂不夠靈活。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七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fā)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自由朗讀,自主預習
    1。按常規(guī)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龜 沙灘 偵察 企圖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鷗 補救
    爭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無其事 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氣喘吁吁 響徹云霄
    3。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并多讀幾遍。
    4。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與重點: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以演促讀,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BR>    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2。演中促讀,演中理解:
    a。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后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欲出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并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的表演,范寫“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詞語,如:“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頹廢”,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最后指名上臺表演,教師采訪“向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3。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分小組再說一說。
    4。回答:我們干了一件什么樣的“蠢事”?
    5。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并聯(lián)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寫“愚蠢”,學生在草稿本上寫兩遍。
    課堂小結,完成練習
    自主讀課文,遍數自定,抄寫生字新詞。
    1。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
    2。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請大家再自由讀一讀。
    3。默讀六、七自然段,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請大家展開想象寫幾句話,描述一下,并寫一點自己的感受。
    4。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段,表達出自己的心情。
    5。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a。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BR>    b。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BR>    6。感悟啟示: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
    在學生廣泛發(fā)言后,請大家找到《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閱讀提示”,畫出其中一句話,并齊讀:“如果不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明確要求,啟動“綜合性學習”
    1。讀一讀“綜合性學習”安排,說一說活動方式與要求。
    2。分組商議:準備怎樣開展這次活動。
    3。全班交流,教師針對實際情況提出活動要求和注意事項。
    4。課余時間學生分頭行動,教師及時了解情況。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八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1.按常規(guī)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龜沙灘偵察企圖。
    情愿蠢事返回海鷗補救。
    爭先恐后欲出又止若無其事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云霄。
    3.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并多讀幾遍。
    4.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與重點: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出示句子:“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BR>    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2.演中促讀,演中理解:
    a.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后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欲出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并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的表演,范寫“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詞語,如:“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頹廢”,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最后指名上臺表演,教師采訪“向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3.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分小組再說一說。
    4.回答:我們干了一件什么樣的“蠢事”?
    5.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并聯(lián)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寫“愚蠢”,學生在草稿本上寫兩遍。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九
    本文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拯救了一只被嘲鷹咬啄的海龜“偵察兵”,結果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而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課文敘事嚴謹,故事性強。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边€特別強調“在一位生物學家向導的陪同下?!睆亩c明了“我和同伴”及“向導”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兩者對太平洋綠龜生活習性以及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層次是不同的。
    第二自然段插入對幼龜生活習性的介紹,為后文故事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吧圆涣粜摹薄靶枰涍^一段不短的沙灘”意在強調危險隨時可能發(fā)生。
    第三到十一自然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敘述了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其間,小綠龜的命運牽動著“我和同伴”及“向導”的心,也清晰地展現(xiàn)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我和同伴”先是因好心而“緊張”、“焦急”,要求向導想辦法,接著,看到事與愿違的結果后感到“震驚”與后悔;“向導”本來是“若無其事”,由于同行人的“不滿”,“極不情愿”地將綠龜引入大海,最后只能難過地發(fā)出“一聲長嘆”。
    課文中向導的一句“叼就叼去吧,自然界就是這樣的`?!币庠谡f明,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guī)律。在自然面前,人類不能憑主觀好惡做事。同時,也點明了課文的主旨: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規(guī)律。課文最后寫到向導的一聲長嘆:“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的,如果不是我們人類,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這不僅僅是在說海龜,更是在呼吁:人類呀,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千萬不要人為地干預。再一次點明“自然之道”。
    課文主題突出,并且學生易于在讀中感悟。一方面是因為選材典型,另一方面文章內容在多方面形成強烈反差,讀起來扣人心弦,例如:“我”和同伴與向導在對自然規(guī)律認識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與所造成結果的反差,海龜入海前的平靜與入海時遭到食肉鳥捕食的慘烈情景的反差等。學文時,引導學生從故事的發(fā)展中悟出“自然之道”是重點。
    教學要求。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海鷗、爭先恐后、若無其事、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方法與過程。
    通過初讀、再讀、細讀這三個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學生體會逐步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任務、制作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解釋課題:自然之道。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檢查對課文內容了解了多少:說一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誰?(生物學向導、我們、綠龜、嘲鷹和海鷗)學生答,教師板書。
    3.檢查生字。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注意思考,根據黑板上已經有的詞語,把生詞寫在恰當的位置上。(巢穴、偵察兵、食肉鳥、飽餐、若無其事、棒球帽、氣喘吁吁)。
    4.檢查對錯,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詞為什么寫在這個位置。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即考察了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也了解了在初讀課文中學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理清文章脈絡。
    1.師: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課文。要想學好課文,首先就要讀好課文。讀課文不能盲目的讀,每次讀了課文,我們都要有收獲才行。你們看昨天的預習大家就都有收獲,昨天的課文就讀的有意義。通過初讀課文了解了主要內容,今天再讀課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脈絡。對于一個故事來說,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等?,F(xiàn)在就請大家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各是怎樣的。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2.全班交流,通過理順故事的過程進行分段。指名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么,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滲透閱讀方法,給敘事性的文章分層,可以按著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展開來進行。
    3.引導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導學生理解,在講故事中加入適當的補充說明,能讓讀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這里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說說寫了什么?跟后面有沒有聯(lián)系?這里給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個伏筆。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恰當的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設計意圖:寫作方法的滲透。
    第二課時。
    一、學生默讀課文,獨立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細讀課文,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要說明的道理。要完成這個任務,在細讀的時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書——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給舉個例子,比如你從課本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藏著什么意思,還有你對課文上所說的事情有什么體會,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書:發(fā)現(xiàn)、體會、想法)要想在讀的時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讀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應該畫出來,有什么感受就簡單得寫下來,就是一邊讀一遍寫寫畫畫,也就是最簡單的讀書筆記。
    2.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記錄感受。教師巡視指導。大約進行十分鐘。
    設計意圖:先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知道在讀書時該做些什么,應該怎樣去做。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和思考時間,使他們能真正的認真讀書,靜心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課文。
    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自己的體會。教師注意結合學生的談話,引導學生們理解文章的重點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有感情的朗讀(結合四、八自然段進行)體會人物的心情、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2.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重點理解向導的話。
    3.再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
    三、寫話練習。
    根據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這是一個()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們(),才使這些海龜受到了傷害。(學生寫,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實現(xiàn)讀寫結合,將學生理解的道理反饋外化。
    四、拓展練習。
    還知道這樣的故事嗎?悲劇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總結。
    我們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長,其實真正的萬物之長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律做事,必將使我們受到懲罰。作為人類,該如何才能真正創(chuàng)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章。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
    (1)認識文中的生字,理解“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云霄、欲出又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響徹云霄等詞語?!?BR>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學生的見聞,激發(fā)學生探究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
    重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難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處于四年級的下半學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而自然科學方面的課文又歷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所以,這篇課文所講述的故事學生定會喜歡。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把學生帶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學生興趣盎然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但對于向導含義深刻的話、對“自然之道”這一詞語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起來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通過體會人物情感變化來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中立足學生,立足文本,立足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學時,從標題的質疑,從文中的重點句生發(fā)出去,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生與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過潛心會文的讀書,好詞佳句的品析,恰倒好處的讀寫結合,達到豐富學生見識,陶冶學生情感,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課前讀導讀部分,了解我們第三組應該杰出的內容。
    指學生用一句話來說說我們第三組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
    老師總結:
    第三組課文將進一步帶領我們走進大自然,關注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下面我們先來觀察一組圖片。
    放映圖片。
    老師介紹:
    這是雷達,是科學家根據蝙蝠探路的方式設計出來的,電子蛙眼防水攝像機可以在水下攝像,潛水艇是從鯨魚的身上得到啟示發(fā)明出來的,飛機是根據鳥類飛行的原理設計的,后來又從蜻蜓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進行了改進。
    大自然是美麗而神奇的,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幾處自然風光。
    看完了圖片,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三組的第一課《自然之道》。板書課題。
    指名讀一讀課題,齊聲讀課題。
    讀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真實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帶給人類的啟示。
    (簡單的導入,開篇的質疑,既能節(jié)省教學時間,又能達到激發(fā)學習興趣的目的。)
    1.自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通順,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注意這些詞語的發(fā)音。
    2.出示詞語,檢查認讀與理解情況。
    出示:企圖情愿蠢事補救偵察爭先恐后欲出又止
    若無其事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云霄見死不救
    3、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課文主要內容的格式:
    指名說,然后總結:“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旅游,因救一只幼龜,而傷害了許多幼龜。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理解;而解釋詞語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很多教師對課文中的詞語置之不理,這是導致學生理解能力差、詞語積累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激發(fā)興趣:
    我們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格島,就是為了觀察幼龜怎樣入海,怎么會傷害那么多幼龜呢?
    2、學生讀有關的句子。
    3、出示句子:
    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查外面是否安全。
    學生齊聲讀句子。
    指一位學生到前面來學著幼龜做做這個動作。
    老師和那個學生談話:
    你為什么要這么做?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假如你遇見食肉鳥會怎樣做?外面沒有食肉鳥你會怎樣做?你真是個稱職的小偵察兵,同伴們非常相信你。
    同學們,根據小幼龜的表演和課文中的描寫,你覺著那一個詞語用得更好,好在哪里?
    讀第四自然段,思考我們和向導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一樣?畫一畫有關的句子,想一想為什么?
    指名說我們態(tài)度是:板書:緊張、焦急
    請讀一讀有關的句子。再指導讀,怎么才能讀出緊張焦急的感情?
    向導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板書:若無其事、極不情愿
    請讀一讀有關的句子。
    出示句子:向導若無其事地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BR>    板書我們緊張焦急
    向導若無其事極不情愿
    指導朗讀:(2)若無其事是什么樣?該怎樣讀?
    4.教師采訪學生:你就是向導,請問你為什么會這樣說呢?
    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1)向導沒有同情心;(2)向導了解幼龜的生活習性,知道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幼龜帶來殺身之禍,但迫于游人的壓力而不得不做。(3)也許他也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后果會那么嚴重;(4)也許他更喜歡鳥類,他希望饑餓了的嘲鶇有口飯吃;(5)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想給其他人一個教訓。
    再出示句子:他極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龜,向海邊走去。
    你從極不情愿又看出了什么?
    (向導非常不愿意去做這件事情。但是看到同伴們著急,心里過意不去,就只好抱起小海龜,按照我們的要求把小海龜放進了大海。)
    指導讀:這句話應該怎樣讀?
    那只小海龜得救了,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課文里卻寫道:“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边@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讀剩下的課文段落。
    (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以及有價值的討論更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為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提供了保證。)
    首先來回答:為什么說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學生可以從多個方面去說,注意表達的順序。
    1、說到偵察兵時,
    2、教師出示句子: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小幼龜從巢穴里魚貫而出——
    3、從這些紅色的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幼龜的多,都爭著向外爬)
    4、怎么讀?
    (我們派出去的偵查兵沒有回來,他肯定看到外面沒有危險,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險,他會返回巢穴中的。)
    學生接著談一談。
    老師:數十只小幼龜已經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這些小幼龜被食肉鳥們吃掉時,又是怎樣的場景呢?讓我們來展開想象,選出其中一種情況寫一寫,看誰寫的具體形象。
    1.引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想象當時情景。
    一只幼龜正興奮地向前爬著,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見到我親愛的媽媽啦!忽然一只鰹鳥飛快地俯沖下來,使勁地啄它的頭。小幼龜被這樣的突然襲擊嚇壞了,它本能地把頭和四肢縮進了殼里。那只鰹鳥并沒有放棄對幼龜的襲擊,它用又尖又長的嘴朝著幼龜的殼里使勁地啄,幾下子就把幼龜的頭啄得血淋淋的。一會兒,小幼龜變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覺,四肢無力地伸出了龜殼。鰹鳥津津有味地把幼龜吃了下去。
    一只幼龜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腳步,可就在這時——
    一只幼龜便向前爬著,邊想回頭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還沒有張開口,就——
    一只幼龜正低著頭奮力地向前爬著,忽然聽見同伴一聲慘叫,它還沒有回過神來,就——
    一只幼龜剛剛把腦袋伸出巢穴,想追趕同伴,可就在這時——
    ……
    學生讀自己寫的句子。
    出示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理解。
    (1)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fā)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
    采訪學生:你會說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
    我們好心卻做了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沒有得到幼龜們的感謝,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灘上。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從這兩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板書:傷心
    (2)比較句子,體會“悲嘆”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a.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BR>    b.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師:加上“悲嘆”好在哪里?(能體現(xiàn)出向導極度悲傷難過的心理。)
    板書:悲傷
    根本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向導為什么會如此悲傷?(非常自責、后悔——幼龜的災難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師:再次讀這個句子,感受向導的悲傷之情。指讀、齊讀。
    (展開想象,讀寫結合;句式對比,體會用意。達到了寫作訓練與加深閱讀理解雙贏的目的。)
    師小結:看來向導既不是沒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讓饑餓的食肉鳥有口飯吃,他對幼龜的生活習性還是很了解的,也知道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幼龜帶來危險,但迫于游人的壓力而又不得不做。當然,也許他也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后果會那么嚴重。
    2.談感悟、談啟示。
    同學們,這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
    (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現(xiàn)象是十分復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做決定或指揮;人不要自作聰明,要知道,有很多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不按規(guī)律辦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
    3、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好,這個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否則,就會產生與我們愿望相反的結果。(板書:遵循)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事例就是人們破壞了自然規(guī)律,發(fā)生的后果總是事與愿違,都是有哪些呢?我們課下調查一下,下節(jié)課交流。
    (采用聯(lián)系對比等方法,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我們緊張焦急傷心
    自然之道
    (遵循)向導若無其事極不情愿悲傷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一
    1.認識9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海鷗、爭先恐后、若無其事、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通過初讀、再讀、細讀這三個層次的讀書活動,使學生體會逐步深入理解課文的閱讀方法。
     布置預習任務、制作幻燈片
    1 解釋課題:自然之道。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 檢查對課文內容了解了多少:說一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誰?(生物學向導、我們、綠龜、嘲鷹和海鷗)學生答,教師板書。
    3 檢查生字。請一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注意思考,根據黑板上已經有的詞語,把生詞寫在恰當的位置上。(巢穴、偵察兵、食肉鳥、飽餐、若無其事、棒球帽、氣喘吁吁)
    4 檢查對錯,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詞為什么寫在這個位置。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即考察了學生自學生字的情況,也了解了在初讀課文中學生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1 師:現(xiàn)在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課文。要想學好課文,首先就要讀好課文。讀課文不能盲目的讀,每次讀了課文,我們都要有收獲才行。你們看昨天的預習大家就都有收獲,昨天的課文就讀的有意義。通過初讀課文了解了主要內容,今天再讀課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脈絡。對于一個故事來說,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等?,F(xiàn)在就請大家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各是怎樣的。
    學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2 全班交流,通過理順故事的過程進行分段。指名說說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么,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這些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滲透閱讀方法,給敘事性的文章分層,可以按著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展開來進行。
    3 引導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導學生理解,在講故事中加入適當的補充說明,能讓讀者看得更明白。不但如此,這里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出示最后一句,說說寫了什么?跟后面有沒有聯(lián)系?這里給后面的故事打下了一個伏筆。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恰當的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設計意圖:寫作方法的滲透。
    1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細讀課文,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要說明的道理。要完成這個任務,在細讀的時候,就要有自己的感受(板書有感受)什么感受呢?我給舉個例子,比如你從課本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藏著什么意思,還有你對課文上所說的事情有什么體會,又如你有了什么想法等等,都算感受。(板書:發(fā)現(xiàn)、體會、想法)要想在讀的時候有感受,就要一遍讀一遍想,哪里有想法就應該畫出來,有什么感受就簡單得寫下來,就是一邊讀一遍寫寫畫畫,也就是最簡單的讀書筆記。
    2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記錄感受。教師巡視指導。大約進行十分鐘。
    設計意圖:先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知道在讀書時該做些什么,應該怎樣去做。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和思考時間,使他們能真正的認真讀書,靜心思考,讀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自己的體會。教師注意結合學生的談話,引導學生們理解文章的重點段落和句子。
    1 在交流中從三個方面進行引導:有感情的朗讀(結合四、八自然段進行)體會人物的心情、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2 理解文章所要說明的道理。重點理解向導的話。
    3 再次感受文章的結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
    根據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這是一個()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們(),才使這些海龜受到了傷害。(學生寫,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實現(xiàn)讀寫結合,將學生理解的道理反饋外化。
    還知道這樣的故事嗎?悲劇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人類自稱是萬物之長,其實真正的萬物之長是大自然,不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律做事,必將使我們受到懲罰。作為人類,該如何才能真正創(chuàng)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二
    1.學習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所蘊涵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3.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情感。
    4.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能力。
    本課朗讀錄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的相關圖片與簡介資料。
    一 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孵化 巢穴 頹喪 愚不可及 蠢事 明媚 響徹云霄
    2.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談談初學課文的收獲。(指名說)
    3.隨著同學們的講述,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灘,看見了幼龜出洞的那一幕。讓我們從故事的開始,走進故事情節(jié),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來的復雜心情,尋找自然之道。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第23課《自然之道》。(板書課文題目)
    4.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 精讀課文,具體分析
    1.一件使大家極為震驚的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
    學生甲:在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聲中,向導極不情愿地捧起幼龜,把它送往大海之后發(fā)生的。
    結合“魚貫而出”“爭先恐后”“成百上千”這幾個詞語,想象成群的幼龜離巢而出的情境畫面。
    學生乙:“天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由于他們不了解幼龜的習性,錯誤地幫助了它,結果導致成群的幼龜暴露在無遮無攔的沙灘上,沒有任何保護,馬上就要成為食肉鳥們的美餐了。說明“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們既感到震驚,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寫食肉鳥歡樂的叫聲,有什么作用?
    學生丙:作者用了一個對比的寫法,更加諷刺了人們的自作聰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為,致使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美食。
    4.縱觀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人們的思想情緒有哪些變化?
    引導學生從“觀察—緊張—震驚—補救—悲嘆”的過程中思考。
    老師小結:因為這種場面真是慘不忍睹,所以向導有了這樣的悲嘆。也是為理解下文的中心句“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鋪墊。
    6.深刻理解本文主旨。
    學生分組討論,從不同角度談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流補充。
    學生甲:本來小海龜有自己生存的本領,可人們偏偏要用自己所謂的好心去干涉,結果好心辦了壞事。說明我們人類不能做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不要干涉動物的行動,要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否則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學生乙:自然有自然的法則,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如果橫加干涉(當然有時有善意的),企圖去改變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只會適得其反。
    ……
    老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人生哲理——我們的所作所為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如果人類自作聰明,違背、甚至破壞動物的生存規(guī)律,就必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 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同學們,當人們看到幼龜遭受嘲鷹的啄食,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時,卻忘了這是生態(tài)平衡中弱肉強食的最基本的法則,是人們愛莫能助的。
    這個故事殘酷地警示我們:對于人類的一些錯誤做法,我們僅僅發(fā)出悲嘆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更深刻地反思自己。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并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心地呵護大自然,并與動物共同生存,和諧相處。我們對大自然的回報,必然會換來大自然對我們無窮的饋贈。
    2.在生活中,你是否見到或聽到過類似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朗讀、表演是學生個性化的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關心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文本進行體驗、感受與想象。只要設計豐富的朗讀活動,朗讀訓練一樣可以很精彩。在教學《自然之道》時,教師可抓住學生喜歡展示、樂于表演的特點,把語言文字所描述的情節(jié)還原成一個個鮮活的畫面。
    2.在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設計一個質疑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課堂上做出適時、恰當的指導。另外,教師要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做到收放自如,敢于放手給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朗讀的處理,應很好地與閱讀教學的特點統(tǒng)一起來,否則就會使閱讀教學顯得單薄、縹緲,顯得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1.看拼音,寫字詞。
    2.補全詞語。
    3.學習課文后,你覺得“自然之道”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話說說吧。
    太平洋綠龜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千克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幼龜便可能成為嘲鷹等食肉鳥的食物。海龜屬龜鱉目,體長1~1.3米,體重大于100千克,體型巨大,四肢槳狀,適于劃水。以魚類、海藻、甲殼類、頭足類軟體動物為食。每年6~9月,海龜灣便有成群綠海龜洄游來此,上岸產卵。每當夜深人靜時,雌龜便慢慢地爬上沙灘,找到合適地點,挖出一個寬大的坑,才開始產卵,每次產卵50~200多枚。產完用沙土覆蓋,龜卵在溫暖潮濕的沙灘里自然孵化,經過49~60天,幼海龜便破殼鉆出,爬入大海。海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國際上重點保護動物。海龜的經濟價值很高,龜肉鮮美、營養(yǎng)豐富,龜板、血及膽汁均可入藥,目前被列為抗癌食品之一,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三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fā)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1.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預習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規(guī)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龜、沙灘、偵察、企圖。
    情愿、蠢事、返回、海鷗、補救。
    爭先恐后欲出又止若無其事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云霄。
    3.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并多讀幾遍。
    4.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與重點: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品讀體驗。
    1.出示句子:“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2.演中促讀,演中理解:
    a.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后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欲出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并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的表演,范寫“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詞語,如:“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頹廢”,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最后指名上臺表演,教師采訪“向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3.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分小組再說一說。
    4.回答:我們干了一件什么樣的“蠢事”?
    5.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并聯(lián)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寫“愚蠢”,學生在草稿本上寫兩遍。
    課堂小結,完成練習。
    自主讀課文,遍數自定,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1.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
    2.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請大家再自由讀一讀。
    3.默讀六、七自然段,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請大家展開想象寫幾句話,描述一下,并寫一點自己的感受。
    4.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段,表達出自己的心情。
    5.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a.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BR>    b.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BR>    鞏固延伸。
    6.感悟啟示: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
    板書設計。
    好心辦壞事。
    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fā)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總是講過之后,才想起要板書,和教學內容嚴重脫節(jié),這也暴露了自己在這一方面的不足??赡芷綍r的教學中自己懶散慣了,以至連板書也跟不上了。另外,板書的字跡潦草,也暴露了自己書寫粉筆字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點丟丑的感覺,以后要在這方面加強練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四
    在一次優(yōu)質課評比當中,年輕的陳老師突發(fā)奇想,將一個完整的文本橫刀立截,一分為二。執(zhí)教的內容是《自然之道》。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我們?yōu)樽约罕Wo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fā)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我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且看陳老師的教學現(xiàn)場:
    陳老師的“奇招”就是大膽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現(xiàn)教材。她在故事情節(jié)急轉處“橫砍一刀”,在第一次印發(fā)給學生的教材中隱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現(xiàn)“我們催著向導搶救探路的幼龜”部分。請看以下的教學片斷:
    2、面對這樣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學向導又有什么樣的反應呢?指導讀出我們的焦急來,讀出向導的漠然和若無其事。
    生1:不能見死不救啊,向導,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龜吧!
    生2:向導,這些小生靈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讓它成為食肉鳥的美餐!
    生3:向導,你怎么可以這樣若無其事呢?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啊!
    4、師:同學們,故事到這還沒有結束,在我們的努力下,小綠龜得救了。(齊讀)面對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導,幼龜又是怎樣的?請你們給這個故事編個結尾吧!(生補寫結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龜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點頭,好像在向我們表示感謝哩。
    生2:我們高興地看著小幼龜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處,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樣舒服。
    生3:向導在我們的指責中慚愧地低下了頭……
    此時,所有學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齊跳動,他們和作者一樣為小幼龜的命運而著急、擔心、揪心;都對向導的無動于衷、鐵石心腸、冷酷無情的表現(xiàn)義憤填膺;都在為我們所做的拯救行動而高興萬分。
    學生也以為這個故事與平??吹降沫h(huán)保故事一樣有著美麗的結局了。這時陳老師見時機已經成熟,情感基調突然下沉:
    “從同學們寫的文字中,老師感受到你們那顆善良、真摯的心!但是——陳老師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其實故事的結尾還在老師手中,請同學們快速地把結尾部分傳下去,靜靜的看,默默的讀!看看他的結局和你的結局有什么不一樣?”
    此時,課堂中孩子們讀著,讀著,先前的那種熱烈高興的參與氛圍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雙雙震驚啞然的眼睛,一張張神情凝重的面容。
    生1:天吶,太想不到了,我們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傷了!太令人觸目驚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讓人震驚啊!
    生3:海灘上的這一幕,真是殘不忍睹啊!我們錯了,我們是好心辦壞事啊!
    生1:小幼龜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們不能破壞它。
    生2:如果不尊重動物的生活規(guī)律,一廂情愿地保護它,反而適得其反。
    生3: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不能逆天而行。
    ……
    這一節(jié)語文課便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結束了。從教學情況看,既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得到了實現(xiàn),教學的難點“自然之道”的內涵也深入人心。聽課老師都以為這是一節(jié)毫無爭議的“優(yōu)質”課了,卻不想風波乍起,這節(jié)課在評委組中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
    觀點一:語文之道不能拋棄。
    這節(jié)課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我們在實踐新課標時不能全盤否定傳統(tǒng)母語教育幾十年總結出來的優(yōu)秀經驗。這節(jié)課違背了“語文之道”!語文之“道”是什么?語文之道就是閱讀教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guī)律,這堂課把文本攔腰一刀,分二次呈現(xiàn)文本,這是肢解了文本,腰斬了文本,先從“部分”入手,沒有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文本,一個整體感知,這是不符合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的。
    觀點二:情感體驗是語文教學目標之一,但不是最終目標,語文教學要深入感悟文本。
    “情”更多的是語文教學的“橋梁”和“媒介”,是組織教學的手段和策略。入情、動情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親近文字,抓住細節(jié),深入的感悟文本,體悟文字的脈搏,決不是那種膚淺的“你說我說”的感動。
    觀點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標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薄蹲匀恢馈愤@篇課文如果按照常規(guī)教法,讓學生先整體感知,通讀文本,學生就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整個故事的變化和結局,就會很難提起閱讀興趣和探究欲望,他們的情感就會波瀾不驚,對于“自然之道”的內涵理解也是泛泛而談。就好像你已經知道了電視劇的大結局后,你對情節(jié)的曲折發(fā)展的關注就興味寡然了。而陳老師能根據文本的特點,采用了“不完滿閱讀對話文本”,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創(chuàng)造性地重組,二次呈現(xiàn)教材,給學生帶來的是巨大的“情感沖擊波”和“視覺震憾力”。學生主動地去填補、完善、建構,激活原本凝固的文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然之道”的內涵,并且這種道理的悟得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參與的,更顯得刻骨銘心。一堂課好不好,發(fā)展是硬道理!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結合課文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
    2、通過學習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懂得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道理。
    教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初步感知課文。
    聽錄音。
    1、在聽中標注你不認識的字或生詞。
    2、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3、聽完課文你有什么疑惑?
    a、為什么向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保?BR>    b、為什么向導知道這是“自然之道”,還“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
    c、為什么說“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d、“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此時此刻,“我們”的心里在想著什么?
    e、向導為什么發(fā)出“悲嘆”?他“嘆”的是什么。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一)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讀后與伙伴說說感受。
    (二、)引導學生匯報交流。
    1、請學生理解“欲出又止”“躊躇不前”“幼龜”“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魚貫而出”“爭先恐后”“結隊而出”(要經過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攔),它們可能會想什么?食肉鳥“響徹云霄”它們又會想些什么?“頹廢”。
    2、在匯報中重點點拔以下問題:孩子們救下的幼龜肩負什么重任?如果不救它結果會怎么樣?大家怎樣做能既救小幼龜,又能避免悲劇,讓蠢事,變好事(如把幼龜抱回巢穴)。
    3、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再分角色朗讀,讀出感情。
    4、“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三、)導讀課文,感悟“啟示”
    1.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
    2.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請大家再自由讀一讀。
    3.默讀六、七自然段,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請大家展開想象寫幾句話,描述一下,并寫一點自己的感受。
    4.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段,表達出自己的心情。
    5.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a.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b.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BR>    6.感悟啟示: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ㄗ鹬貙W生獨特見解。
    7、違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聰明,只能好心辦。
    壞事,聰明反被聰明誤)。
    四、感悟提升。
    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結合課文,聯(lián)系生活和開課導語談談:談候鳥遷徙不能挽留,談山澗小魚難在魚缸生存,談老虎圈養(yǎng)便失去野性,談溫室難育參天大樹,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為地破壞大自然等等。從而使學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時激發(fā)學生主動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能與大家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1.能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關鍵詞句的意思。
    2.運用討論交流的方法理解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1.豐富見聞,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2.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意識,激發(fā)學生認識和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情感。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一、復習導入,引出故事情節(jié)。
    1、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自然之道,(板書:自然之道)。
    2、師:聽寫(旅游偵察欲出又止嘲鶇若無其事魚貫而出愚蠢)。
    3、對照投影檢查,師范寫“愚蠢”,把寫錯的改正過來,愚蠢兩個字再寫一遍。
    出示詞語:愚蠢欲出又止……。
    4、師:根據這些詞語,你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5、師:看來,我們真的是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齊讀一遍)。
    出示: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假設我們就是這一群人,跟著向導一起上島,看看在島上我們都做了什么蠢事。
    出示:閱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關句子,把你的體會標注在書上。
    3、把你的體會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領悟“道”
    (一)推敲關鍵詞,感受小綠龜的處境。
    1、從哪看出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出示:
    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躕不前時,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1)指名讀這段話。
    (2)哪些詞句讓你有特別的感受?(探、欲出又止、偵察)。
    師:你們能演一演小幼龜的動作嗎?(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做動作)這是個什么樣的小幼龜?(機警、可愛、聰明)讀一讀這句話,指名讀出幼龜的機警、可愛、聰明。
    (3)與欲出又止意思相近的詞是哪個詞?(躊躇不前)幼龜躊躇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4)師:你們看見過嘲鶇嗎?嘲鶇是一種異常兇猛的海鳥,有時候甚至會攻擊狗這樣體形龐大的動物。試想一下,弱小無助的幼龜面對如此兇猛的天敵,又是啄又是拉,處境多么危險啊,此時你的心情是怎么樣的?(緊張、擔心)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來讀,指名讀!
    (二)想象補充,體會游客與向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同伴——焦急(那焦急地來讀讀同伴說的話)。
    向導——若無其事。
    師:在我們眼里向導是個什么樣的人?(無動于衷、鐵石心腸、無情、殘酷)那我就要采訪一下向導,看他怎么說?(我是中央臺記者,我想問問你,你為什么要這么說?)。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向導嗎?
    (5)分角色朗讀。出示課件四:
    生:不能不見死不救啊。
    師: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6)在大家的勸導下,向導(極不情愿)的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地飛走了。向導是個生物學家,可他的話我們并沒有信任,我們卻認為應該救(板書:救龜)這只小幼龜,我們真是(愚不可及)??!
    (三)圖文結合,比較分析,體會結局的殘忍。
    (1)師:然爾愚不可及的事遠遠不止這些,師范讀5、6自然段。(邊讀邊打開畫面)。
    (2)師:我們干了一件什么蠢事?請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纯次覀冋娴氖亲隽艘患薏豢杉暗氖掳?!此時此刻小幼龜們心理在想些什么?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了他們的心情。
    (3)師:這些幼龜將要面臨什么災難?我們又是怎么做的?默讀七自然段。
    (4)這樣做是補救嗎?對于綠龜,這樣的做法,彌補得了付出的代價嗎?
    (師引讀:看……)。
    (5)是啊,向導心理難受極了,我們救了一只,卻傷害了無數只。(板書:害)。
    出示課件六:(師引讀,生跟讀)。
    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不會受到傷害?!?BR>    想想,如果不用“悲嘆”,行不行?為什么?(齊讀)。
    (6)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之前說的那句話(出示向導的話,齊讀)還會指責他嗎?現(xiàn)在你該如何體會“自然之道”的含義?(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寫話練習。
    出示課件七:
    寫話練習:
    假如我是葬身嘲鶇之腹的一只小幼龜,我想說……。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飽飽的嘲鶇,我想說…。
    假如我是親身經歷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說……。
    請選擇一個寫一寫。
    小結:我們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會保護幼龜,如果人違背自然之道,就會傷害幼龜。(板書:人違背遵循)這篇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寫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故事。
    四、拓展延伸,內化“道”
    師:你還知道哪些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嗎?我們之前學過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拔苗助長》《我要的是葫蘆》,都是講自然之道的課文。
    五、回歸升華,真誠解“道”
    師總結:其實,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生存的規(guī)律,如果我們違背規(guī)律做事,就會得到與愿望相反的結果。
    六、作業(yè):。
    1、把故事講給家長聽,和家長一起探討有關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關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fā),有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資料。
    本課所描述的事情很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讀懂,所以教學本課我盡量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恰當地進行歸納。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自己的機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向導,就是那只“偵察兵”幼龜,說說他們的心理活動。在這里我讓學生用“假如我是,我想說”這樣的安排,可以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的欲望,在發(fā)言中可以自然而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篇十七
    學習目標:
    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教育。
    豐富見聞,激發(fā)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教學難點:
    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閱讀“單元導讀”,引入新課。
    指名讀“單元導讀”,說說本單元專題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個真實而又令人難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板書課題)。
    二、自由朗讀,自主預習。
    按常規(guī)或按要求自讀自學:把課文讀兩三遍,讀通讀順;認讀生字,找出生詞,查字詞典理解生詞,標自然段序號,想一想課文大意。
    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認讀與理解情況:指名讀,想讀哪些就讀哪些,想說哪個詞義就說哪個,有的詞語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魚貫而出、氣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龜沙灘偵察企圖。
    情愿蠢事返回海鷗補救。
    爭先恐后欲出又止若無其事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愚不可及氣喘吁吁響徹云霄。
    匯報: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指名或推薦學生逐段朗讀全文,檢查是否達到準確、流利朗讀課文,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并多讀幾遍。
    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與重點:了解課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義并從中受到啟發(f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以演促讀,感悟“蠢事”
    出示句子:“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演中促讀,演中理解:
    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嘲鶇”,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后評議,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欲出又止”“躊躇”,評議“幼龜”的表演,并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比較并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嘲鶇”的表演,范寫“啄”字。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詞語,如“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頹喪”,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最后指名上臺表演。教師采訪“向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分小組再說一說。
    回答:我們干了一件什么樣的“蠢事”?
    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并聯(lián)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然。
    后范寫“愚蠢”,學生在草稿本上寫兩遍。
    四、課堂小結,完成練習。
    自主讀課文,遍數自定,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導讀課文,感悟“啟示”
    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
    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請大家再自由讀一讀。
    默讀六、七自然段,展開想象:
    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請大家展開想象寫幾句話,描述一下,并寫一點兒自己的感受。
    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段,表達出自己的心情。
    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BR>    向導一邊走一邊發(fā)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感悟啟示: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
    在學生廣泛發(fā)言后,請大家找到《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的“閱讀提示”,畫出其中。
    一句話,并齊讀:“如果不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BR>    二、朗讀全文,歸納大意。
    齊讀課題,再指名說說課題的含義和“道”的意思。
    朗讀全文,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先指名說一說,如果學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填空式地說一說,最后小結方法——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
    三、明確要求,啟動“綜合性學習”
    讀一讀“綜合性學習”的安排,說一說活動方式與要求。
    分組商議:準備怎樣開展這次活動。
    全班交流,教師針對實際情況提出活動要求和注意事項。
    課余時間學生分頭行動,教師及時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