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量教案(優(yōu)質16篇)

字號:

    教案應該與教材內容密切結合,緊密銜接教學環(huán)節(jié),保證學習效果。教案的評價和反思是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通過%20教案是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它詳細規(guī)定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內容,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每一堂課都需要有一份教案來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好。%20那么我們該如何制定一個高質量的教案呢?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和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點。還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主動性。最后,要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20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這些教案經(jīng)過精心設計,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詳細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教案,提高教學效果。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質的量教案篇一
    1?我們身邊的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2.一些物質的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1.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2.演示實驗材料: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huán)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jù)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1.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2.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fā)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體,后者產(chǎn)生新的物體)。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chǎn)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chǎn)生的變化和人為產(chǎn)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chǎn)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xiàn)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jù)。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tài),大小,有些變化就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jié)課接著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不是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fā)生化學變化又發(fā)生物理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篩網(wǎng)分離混合物、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養(yǎng)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根據(jù)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有沒有變化。
    【教學難點】:
    對實驗過程的細心觀察和概括。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組合,銹鋼湯匙、蠟燭、火柴、糖。
    【教學過程】:
    一.明確課堂內容和要求導入。
    今天我們的課堂將以實驗為主,但需要你細心的觀察作為我們這節(jié)實驗課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實驗。
    2.學生根據(jù)觀察回答,師簡要板書。盡可能利用各種感官感受描繪它們的特性。
    3.引導推測:如果我們將豆子和沙子進行混合,它們會發(fā)生變化么?依據(jù)是什么?怎么做來證實?建議:留取對比樣本。
    4.混合實驗。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發(fā)生變化會和它們的攪拌程度有關么?
    5.混合實驗后觀察豆子和沙子的變化。怎樣觀察的更清晰?
    6.分離實驗:引導思考,用什么方法分離?怎樣分離,根據(jù)所想方法選擇實驗品實驗。
    7.觀察比較:分離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們預存的實驗前的樣本進行比較,觀察是不是發(fā)生了變化。(對于外部形態(tài)上出現(xiàn)的細微變化,教師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導本質上的變化比較)。
    三.糖的加熱實驗。
    1.相對于物理變化的是化學變化。觀察白糖特點,記錄表格中。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填在表格中。
    3.實驗:
    (1)說明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2)從實驗盒取出實驗材料,進行實驗。
    (3)教師在巡視中指導觀察和記錄以及安全事項。
    6.拓延:我們在對糖加熱的過程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蠟燭的燃燒是怎樣的變化呢?
    四.總結。
    在變化中能產(chǎn)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不能產(chǎn)生新物質的我們稱為物理變化,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變化不單純屬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有時像糖加熱和蠟燭燃燒一樣同時出現(xiàn)。做個有心人,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變化究竟屬于哪一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米飯在口腔里與唾液作用會發(fā)生化學變化。
    2.淀粉與碘酒會發(fā)生化學變化,生成的新物質是藍紫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過程與方法:
    1.用細心體驗、分析推理、實驗驗證的方法獲得結論。
    2.通過實驗檢驗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米飯與淀粉與碘酒的化學變化實驗。
    【教學難點】:
    米飯?zhí)鹞兜脑颉?BR>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米飯、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帶常見食物。
    【教學過程】:
    一.談生活經(jīng)驗。
    1.我們每天都吃的米飯,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
    2.學生談,激起課堂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品味米飯。
    1.要求每位同學都品嘗,馬上請同學邊品邊答味道。2~3分鐘時間后,請同學說說。
    2.思考:米飯是甜的么?說明了什么?剛吃的時候怎么不是,后來怎么又甜的呢?
    3.試嘗饅頭或面包1~2分鐘,什么味道?你覺得它們的甜味與什么原因有關。(一部分同學有這方面的知識)。
    4.閱讀課本30頁資料。認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實驗。
    1.出示淀粉,觀察感受淀粉。
    2.實驗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觀察。一定提醒學生滴管頭不能碰到實驗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飯上,觀察,說明了什么?驗證了我們的資料。
    4.思考:藍色的物質還我們的米飯和淀粉么?是一種新物質么?這是一種化學變化。
    四.食物淀粉鑒別。
    活動:我們有了碘酒可以鑒別淀粉的法寶,我們就可以鑒別許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測并驗證你們的食物吧,記錄在31頁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2.課外活動:制作神秘無字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小蘇打和白醋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新的物質。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jù)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
    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chǎn)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
    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1)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2)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3)仔細觀察發(fā)生現(xiàn)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chǎn)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chǎn)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chǎn)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qū)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xiàn)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吹绞裁船F(xiàn)象?說明什么?
    4.根據(jù)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chǎn)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四.小結。
    1.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chǎn)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2.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5?鐵生銹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2.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3.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jù),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4.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培養(yǎng)證據(jù)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
    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jù)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fā)現(xiàn)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銹不是鐵,是鐵產(chǎn)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fā)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四.總結。
    1.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2.閱讀43頁相關資料——鐵為什么會生銹。
    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xiàn)象,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fā)生了化學變化。
    2.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新的物質。
    過程和方法:
    繼續(xù)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關系,體會證據(jù)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了解化學反應的一般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做好硫酸銅溶液和鐵的化學反應實驗。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半杯硫酸銅溶液,一枚鐵釘,一把鑷子。
    【教學過程】:
    一.直入實驗,觀察硫酸銅與鐵釘?shù)姆磻?BR>    1.介紹硫酸銅溶液。觀察特征。
    2.演示并說明實驗內容和注意事項:我們要用鑷子夾住潔凈的鐵釘,浸入溶液中約2分鐘,觀察它們的反應,記錄下來,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這樣可以和鐵釘?shù)倪h原樣進行比較。
    3.各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示觀察要細致,記錄要清晰。
    4.反饋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樣的現(xiàn)象?注重比較和推理。
    5.引導思考:硫酸銅和鐵釘?shù)姆磻獙儆诨瘜W變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證據(jù)證明?生答補充。
    6.小結:可以從溶液的顏色以及鐵釘顏色的變化看出發(fā)生了化學變化,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方法之一。
    二.初步歸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xiàn)象。
    1.觀察37頁圖片:課本資料為我們介紹了一些判斷化學變化的淺顯方法。
    2.回顧整理:隨著這節(jié)課的實驗結束,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哪些化學變化呢?在變化過程中伴隨出現(xiàn)了那些現(xiàn)象?列舉填表。
    物質的化學變化?伴隨的主要現(xiàn)象?本質特征。
    1??。
    2??。
    3??。
    4??。
    5??。
    三.總結拓延。
    2.閱讀43頁:在課本資料中的化學反應后,產(chǎn)生了哪些新物質。
    7?控制鐵生銹的速度。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2.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
    3.把鐵與水、空氣隔絕開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2.用“科學討論會”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學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分辨現(xiàn)象與證據(jù)的關系,體會證據(jù)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實驗現(xiàn)象論證生銹條件。
    【教學難點】:
    設計合理的對比實驗和邏輯推理證明生銹條件和生銹速度。
    【教學準備】:
    課前經(jīng)歷5課作業(yè):生銹的條件和生銹速度的影響實驗,作出觀察和記錄。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在第五課中我們學習了鐵生銹化學變化時,布置了課外的實踐作業(yè):生銹的條件和生銹速度的影響實驗。
    二.交流展示實驗成果。
    1.各組回顧實驗過程,整理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2.集體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在交流評價中注重實驗設計中的對比,以及說明的問題)。
    3.出示38頁實驗記錄表:
    (3)討論:生銹究竟是空氣或水的原因還是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樣改進你們的實驗?你的設計過程和記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么?
    5.小結: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鐵生銹的快慢。
    1.和小蘇打與白醋的實驗相比,鐵生銹化學變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銹造成的損失卻十分巨大,所以我們有必要通過了解鐵生銹的條件和快慢來控制生銹。
    2.小組討論:根據(jù)生銹條件怎樣設計對生銹速度的探究?(可以參考課本資料)。
    3.制定研究計劃,注意對比實驗設計的合理性。
    4.布置課外活動:完成活動探究。
    四.防治生銹。
    1.我們知道了鐵銹的形成是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該怎樣防止呢?
    2.說說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說明其原因。
    3.觀察涂有油漆的鐵片,思考說明其中的道理。
    4.課外觀察自行車,自行車是怎樣防生銹的?
    5.資料閱讀:48頁——鐵銹的形成。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人類進行的所有的生產(chǎn)活動和人類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質的變化。
    過程和方法:
    1.用總結、整理知識的方法幫助建構科學概念。
    2.用閱讀資料、體驗的方法了解知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關的。
    【教學重點】:
    了解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緊密關系。
    【教學難點】:
    對所學知識相關實驗的總結概括。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水、糖、檸檬酸、蘇打、勺子、杯子、開水。
    2.演示實驗材料:收集的關于物質變化與生活之間關系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整理概括單元內容。
    1.看課本資料回顧: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哪些物質的變化?羅列出來。
    2.綜合填表:
    物質的變化?伴隨的主要現(xiàn)象?變化類型及特點?科學概念。
    水結冰、水蒸發(fā)???。
    易拉罐壓扁???。
    彎折鐵絲???。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蠟燭的燃燒???。
    加熱白糖???。
    米飯、淀粉和碘酒???。
    小蘇打和白醋???。
    鐵生銹???。
    硫酸銅溶液和鐵釘???。
    3.交流表格填寫的知識的綜合概括。
    (2)你怎么理解物質是變化的?
    1.交流課前收集的生活物質變化資料(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所說適當補充和拓延學生的理解領域)。
    3.小結:物質的變化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活動制作:自制飲料。
    檸檬汽水:根據(jù)課本資料的配料,小組制作。要求:仔細觀察制作過程中的變化體現(xiàn)。
    2.品嘗后談談體會。
    四.課外活動。
    制作橙汁飲料,與家人分享。
    物質的量教案篇二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確理解其內涵并靈活運用該物理量進行計算是中學生必備的化學能力。但初學者常感到這一概念出現(xiàn)得很突然、很抽象,甚至難以琢磨。因此,做好該部分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許多教師對此已經(jīng)進行了大量深人細致的摸索,形成了多種教學方案。有的先介紹常見的基本物理量,然后直接給出“物質的量”的概念及其單位,課堂效率貌似很高,但學生往往因“被填鴨”而“一知半解”有的利用化學方程式,從宏觀質量和微觀數(shù)量兩個角度對反應物和生成物進行分析,引出“橋梁”一一“物質的量”,從舊知到新知,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但接下來的學習依然困難重重;有的從故事或生活中實例出發(fā),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引出“物質的量”的概念,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摩爾”與“摩爾質量”的學習。
    本節(jié)課設計緊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以問題驅動教學。具體來說,先通過復習初中學習的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采用舉例、推理的方法對算式進行變形,計算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然后,以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為標準,建立“團”的概念,進而學習“摩爾”、“摩爾質量”的含義;最后通過對“相對原子質量”意義的分析,類比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內容呈現(xiàn)次序,巧妙地降低了對“摩爾質量”理解的難度。整個過程層層深人,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xiàn)探究的科學性和高效性。此外,這節(jié)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橐龑W生自主學習,從“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閱l(fā)誘導式,從單向傳播轉變?yōu)殡p向感應,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根本”的教育思想,有效地調動和保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與熱情,較好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然而,本節(jié)課中計算量偏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都有較高要求。如果學生對微觀粒子的概念不太清楚,學習起來仍會有較大困難。另—方面,學生計算和討論耗時較多,致使課堂時間緊張。不過,從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課后交流和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對“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形成較清晰的認識,整體效果較好。
    物質的量教案篇三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自然界的物質由100多種元素組成,從組成物質元素角度理解物質初步分類思想。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小組合作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增強合作與交流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理解元素的分類與分布的基礎上,了解世間萬物皆為元素所構成。
    2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
    讓學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認識到萬物由元素構成,物質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教材分析:《組成物質的元素》節(jié)選自浙教版初中科學八年級下第二章第四節(jié),主要內容為介紹元素的種類和分布。這是學生在學習了同位素內容之后,對物質組成的進一步探究。同時也為接下來學習《表示元素的符號》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儲備,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樣的安排順序,體現(xiàn)了教材的內在邏輯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統(tǒng)一性。
    學情分析:從知識的掌握上看,學生對“元素”這個概念并不陌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在在學習第二章第二節(jié)《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時,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的;學習第二章第三節(jié)《原子結構的模型》時,知道元素是互為同位素的原子的總稱,初步了解元素概念;依據(jù)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也知道,人體缺少某些元素(如鈣、鐵、碘等),會影響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從年齡上看,八年級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觀察能力,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進行粗淺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1)知道元素的定義、元素的簡單分類;
    (2)認識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掌握單質、化合物、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的概念;
    (2)掌握化學變化過程中元素不變的思想。
    教法:
    本節(jié)課運用設置情境以及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有機融合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達成學習目標。
    問題導學法、講授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
    學法:
    本節(jié)課指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
    交流討論法。
    教學準備:
    1、課件:
    2、氧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3、金屬鐵和非金屬硫。
    4、地殼和人體里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圖。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反思。
    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知。
    三鹿毒奶粉事件引入:這里提到了一個叫做元素的概念,誰還記得呢?請同學回答一下。
    (元素周期表)。
    同學回答:元素是互為同位素的原子的總稱。
    學生能回答出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預習過的同學能回答出是由氫氧元素構成。
    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順利引進新課內容。
    從上節(jié)課的內容中找突破口,問大家最平常的水是由什么組成的,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學生回答完后對學生適當?shù)墓膭钅茉鰪妼W生的.自信心。
    實驗探究現(xiàn)象分析。
    內容一:觀察模型。
    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同學們來觀察一下這兩個模型,發(fā)現(xiàn)有什么相同點?
    對,這就是所謂的物質由元素構成,物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無數(shù)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構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歸為同一類,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歸為同一類,即氧元素。
    同學回答,都是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結合書本,學生能夠更好地歸納和總結。
    1、模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并且可以通過觀察模型加深學生對物質是由元素構成的印象。
    2、對于學生容易產(chǎn)生疑問的部分(模型和書本)避免學生理解錯誤。
    實驗探究現(xiàn)象分析。
    內容二:現(xiàn)象分析。
    (查看學生作答情況)。
    2、現(xiàn)在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再給大家3分鐘時間,討論一下,將自己的答案與其他人對照總結,然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代表。
    3、請大家說一下你認為元素與原子之間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
    4、好的,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1、學生們認真思考并填寫,填寫時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困惑之處。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選取代表。
    3、學生回答討論后的結果。
    1、通過填空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薄弱情況后可進行更針對性的教學。
    2、采用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式,教學結合,注重“教師引導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相結合,增加趣味性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易錯點,并加深印象。
    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內容一:
    1、好,做完了上面的練習,我想大家對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下面請大家對以下這些物質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依據(jù)。(混合物、純凈物)。
    (板書)。
    純凈物繼續(xù)分類。
    總結單質、化合物的區(qū)別(練習)。
    現(xiàn)在我們來小結一下現(xiàn)在所學內容。
    板書:
    下面我們做兩道題目鞏固一下。
    3、對比金屬鐵和非金屬硫。
    板書:元素分類。
    1、學生回答。
    請學生回答: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shù)決定的。即質子數(shù)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3、學生回答,有金屬光澤。
    1、引入單質與化合物的概念。
    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分析問題能力和總結問題能力。
    鞏固知識。
    引入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的概念,導出元素分類。
    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內容二:
    1、放出元素地殼和人體里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圖。
    同學們你們看這幅圖,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呢?
    沒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地殼中分布最多的是氧,其次是鐵,而金屬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鋁,其次是鐵。給大家4分鐘時間閱讀p51的內容,然后再給大家3分鐘時間完成隨堂訓練中的內容。
    (查看學生閱讀和完成訓練情況)。
    學生回答:分布不均。
    同學們認真閱讀書本,并完成相應內容。
    引出元素的分布,并由此介紹運用此種表格的好處,介紹海洋元素與放射性元素。
    課堂小結。
    拓展思考。
    同學們,對照板書,經(jīng)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除了老師剛才總結的知識,同學們還學到了什么?
    根據(jù)歸納總結,學生能夠比較完整,比較系統(tǒng)地復述本堂課學到的知識。
    積極思考有沒有學到拓展性的東西。
    1、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適時地讓學生做筆記,可以增強學生在課下對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2、回顧本節(jié)內容,鞏固提高。
    3、結合傳統(tǒng)教學由老師總結,學生做筆記和學生自行總結兩種方法,讓學生在掌握重點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教師獲得很好的反饋信息。
    4、鍛煉了學生自行歸納總結的能力。
    課堂練習。
    鞏固知識。
    完成隨堂訓練。
    鞏固知識。
    作業(yè)布置。
    游刃有余。
    1、完成作業(yè)本及《定考》2.4相關練習。
    2、畫思維導圖。
    3、拓展思考: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有害物質,請大家在課后去尋找一下在身邊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質。
    記錄作業(yè)。
    1、鞏固書面知識。
    2、鍛煉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的能力。
    物質的量教案篇四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掌握有關概念的計算。
    3.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物質的量和摩爾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微觀和宏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
    強調解題規(guī)范化,單位使用準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摩爾質量的概念和相關計算。
    教學難點:摩爾質量與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探究式。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物質的量?什么是摩爾?它們的使用范圍是什么?
    [回答]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每摩爾物質都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個粒子,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近似值為。物質的量和摩爾都只適用于微觀粒子,不能用于宏觀物體。在使用物質的量時應該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
    物質的量教案篇五
    知識與技能:掌握化學物質的分類方法,掌握對常見物質按物質組成進行分類。
    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歸納等方法,熟悉化學物質的常見的分類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研究物質的轉化在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重要意義。
    按物質的組成對物質進行分類,認識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酸式鹽,正鹽。
    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酸式鹽
    教學步驟:xxx
    教師活動:xxx
    學生活動:xx
    設計意圖:xx
    (一)引入
    我們發(fā)現(xiàn),超市都是按照物品的種類擺放的,零食放在一起,生活用品放在一起,蔬菜放在一起。這樣有助于顧客快速的找到所要的物品,從而提高效率。
    那在我們化學里也是這樣,也要對不同的物質進行分類。
    在生活用品區(qū)找
    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類比到化學中物質的分類。
    (二)舉例分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會接觸到下列物質:
    空氣、乙醇(c2h5oh)、水、硫酸銨、銅、碘酒、碘(i2)、氧氣、石墨、食鹽水。
    請你將上述物質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的依據(jù)。
    將你的分類結果與同學交流討論。
    (1)按物質的組成分類
    (2)按物質的狀態(tài)分類
    (3)按物質的導電性能分類
    (4)按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分類
    提示學生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有不同的分法
    物質的量教案篇六
    根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確定的“內容標準”,在必修課程的6個主題中,《化學實驗基礎》是必修課程的核心?;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學生了解化學的這一特征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學習化學。物質的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學習。物質的量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新概念,為以后物質的量濃度配制,化學計算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摩爾;
    2、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3、了解引進摩爾這一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從熟悉、具體的概念入手來認識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學會選用合適的集合概念來計量物質。
    3、學會從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抽象出解決該問題的數(shù)學本質,并將其進一步應用到化學問題的解決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在化學研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和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教學方法:實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實質,清晰脈絡關系,結合練習。
    物質的量教案篇七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2)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3)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本節(jié)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學習利用公式間接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積單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單位的。1ml=1cm3。
    同許多測量儀器(電流表、電壓表、天平)一樣,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
    規(guī)則形狀物體可以用直尺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可以用量筒測量。用量筒測量體積常用“溢杯法”: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量筒內水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測量石蠟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的體積,可以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被浸沒于量筒中液體對應的體積,再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沒于量筒中,讀取此時的液體體積,兩者的差便是石蠟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課學習,我們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
    1、問:什么叫物質的密度?怎樣計算物質密度?
    3、再出示一塊任意形狀的石塊和裝在小碗的鹽水問: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的密度和小碗里的鹽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儀器來測定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出示量筒,指出液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shù)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與刻度線垂直。
    1、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2、了解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據(jù)空間替代的方法進行測量。
    3、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guī)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
    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xiàn)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shù)據(jù),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5、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1)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塊的體積。
    (2)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三、測量形狀不規(guī)則的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
    1、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
    2、各小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jù)交流結果對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3、各小組匯報實驗數(shù)據(jù),然后進行討論;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相同。
    達標自查
    1、測量一種物質的密度,一般需要測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出物質的密度。這是一種(填“直接”或者“間接”)測量法。
    2、測量形狀不規(guī)則固體體積的時候,要用量筒來測量,量筒的容積要適量,適量的含義是固體(填“能夠”或者“不能”)浸沒入液體中。
    3、小亮做測量石塊的密度的實驗,量筒中水的體積是40ml,石塊浸沒在水里的時候,體積增大到70ml,天平測量的砝碼數(shù)是50g,20g,5g各一個。游碼在2.4g的位置。這個石塊的質量是,體積是,密度是。
    4、為了減輕飛機的質量,制造飛機時,應該選用密度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學要測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則應選擇()
    6、使用托盤天平的時候,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加減砝碼的時候,可以用手輕拿輕放b、不允許把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里
    c、被測物體不能超過天平的量程
    d、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的讀數(shù)
    7、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食用油密度的實驗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
    b、將適量的食用油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杯和油的總質量
    c、將燒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讀出油的體積
    d、用天平測出倒掉油以后燒杯的質量
    8、下面是小明在測鐵塊密度時的主要步驟,請你寫下正確的操作步驟序號()
    a、將m、v代入公式中,算出鐵塊密度
    b、鐵塊用細線拴好輕輕放入水中,測出水和鐵塊的總體積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測出水的體積v1
    d、用天平稱出鐵塊的質量m
    e、根據(jù)數(shù)據(jù)v1、v2算出鐵塊的體積v
    9、根據(jù)密度的公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量越大,密度越大b、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質的性質,與質量、體積無關
    能力提高
    10、在調節(jié)托盤天平指針前,發(fā)現(xiàn)指針偏向刻度線中央的右側。為使天平橫梁平衡,應將橫梁右端的調節(jié)螺母()
    a、向或移動b、向左移動c、不必移動,而移動游碼d、以上三種都可以
    11、給你一臺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鉛筆,測出一卷細銅絲的長度,寫出你的方法。
    12、用鐵、木分別做成體積相同的實心立方體,問哪一個質量大?為什么?
    13、小實驗:測量雪的密度
    問題: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時間都一樣嗎?
    材料: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約25cm,直徑約7cm);
    兩個塑料袋,一架天平,一個量筒。
    (2)返回教室內把雪全部倒入一個大碗里;
    (2)取第二個圓筒測量它的體積。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測量;二是將圓筒裝滿水,用量筒測出其體積,記錄下需要水的數(shù)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質量除以圓筒的體積;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溫度下重復這個實驗,觀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溫度下是否相同。
    14、為了判斷一個鐵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學測得如下數(shù)據(jù):
    鐵球的m/g
    水的體積v/ml
    水和鐵球的總體積v/ml
    79
    60.0
    90.0
    (1)做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驟怎樣?
    (2)該鐵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
    若鐵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少
    物質的量教案篇八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xiàn)象;
    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本節(jié)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學習利用公式間接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積單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單位的。1ml=1cm3。
    同許多測量儀器(電流表、電壓表、天平)一樣,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
    規(guī)則形狀物體可以用直尺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可以用量筒測量。用量筒測量體積常用“溢杯法”: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量筒內水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測量石蠟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的體積,可以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被浸沒于量筒中液體對應的體積,再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沒于量筒中,讀取此時的液體體積,兩者的差便是石蠟的體積。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課學習,我們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
    1、問:什么叫物質的密度?怎樣計算物質密度?
    3、再出示一塊任意形狀的石塊和裝在小碗的鹽水問: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的密度和小碗里的鹽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儀器來測定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出示量筒,指出液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shù)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與刻度線垂直。
    1、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2、了解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據(jù)空間替代的方法進行測量。
    3、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guī)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
    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shù)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xiàn)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shù)據(jù),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5、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塊的體積。
    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三、測量形狀不規(guī)則的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
    1、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
    2、各小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jù)交流結果對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3、各小組匯報實驗數(shù)據(jù),然后進行討論;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相同。
    1、測量一種物質的密度,一般需要測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出物質的密度。這是一種(填“直接”或者“間接”)測量法。
    2、測量形狀不規(guī)則固體體積的時候,要用量筒來測量,量筒的容積要適量,適量的含義是固體(填“能夠”或者“不能”)浸沒入液體中。
    3、小亮做測量石塊的密度的實驗,量筒中水的體積是40ml,石塊浸沒在水里的時候,體積增大到70ml,天平測量的砝碼數(shù)是50g,20g,5g各一個。游碼在2 .4g的位置。這個石塊的質量是,體積是,密度是。
    4、為了減輕飛機的質量,制造飛機時,應該選用密度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學要測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則應選擇()
    6、使用托盤天平的時候,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加減砝碼的時候,可以用手輕拿輕放b、不允許把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里
    c、被測物體不能超過天平的量程
    d、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的讀數(shù)
    7、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食用油密度的實驗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
    將適量的食用油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杯和油的總質量
    將燒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讀出油的體積
    用天平測出倒掉油以后燒杯的質量
    8、下面是小明在測鐵塊密度時的主要步驟,請你寫下正確的操作步驟序號()
    將m、v代入公式中,算出鐵塊密度
    鐵塊用細線拴好輕輕放入水中,測出水和鐵塊的總體積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測出水的體積v1
    用天平稱出鐵塊的質量m
    根據(jù)數(shù)據(jù)v1、v2算出鐵塊的體積v
    9、根據(jù)密度的公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量越大,密度越大b、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質的性質,與質量、體積無關
    10、在調節(jié)托盤天平指針前,發(fā)現(xiàn)指針偏向刻度線中央的右側。為使天平橫梁平衡,應將橫梁右端的調節(jié)螺母()
    a、向或移動b、向左移動c、不必移動,而移動游碼d、以上三種都可以
    11、給你一臺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鉛筆,測出一卷細銅絲的長度,寫出你的方法。
    12、用鐵、木分別做成體積相同的實心立方體,問哪一個質量大?為什么?
    13、小實驗:測量雪的密度
    問題: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時間都一樣嗎?
    材料: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約25cm,直徑約7cm);
    兩個塑料袋,一架天平,一個量筒。
    (2)返回教室內把雪全部倒入一個大碗里;
    取第二個圓筒測量它的體積。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測量;二是將圓筒裝滿水,用量筒測出其體積,記錄下需要水的數(shù)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質量除以圓筒的體積;
    雪的密度=
    在不同溫度下重復這個實驗,觀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溫度下是否相同。
    14、為了判斷一個鐵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學測得如下數(shù)據(jù):
    鐵球的m/g水的體積v/ml水和鐵球的總體積v/ml
    7960.090.0
    做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驟怎樣?
    該鐵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
    若鐵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少?
    物質的量教案篇九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shù)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二、教學方法分析。
    (1)采取目標分層教學法。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shù)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shù)姆謱泳毩晱娬{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jié)知識。
    (2)講練結合。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三、學生情況分析: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程序:
    [課前檢測]:
    (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系,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導入]: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后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么?(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采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xiàn)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小結]:
    用所學的知識表達反應實質是很麻煩的,必須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新課講解]:物質的量:表示物質微粒數(shù)目多少的物理量。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
    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讓學生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并學會配制物質的量濃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從概念的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學思想目標。
    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學習和溶液的配制,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自然科學的思想。
    科學品質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嚴謹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
    科學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以及獨立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容量瓶、天平、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試劑瓶、藥匙、小黑板、氯化鈉。
    設疑、啟發(fā)、實驗、講解等。
    [導入新課]。
    初中化學課中我們已經(jīng)學過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是指溶液中溶質質量占溶液質量的百分數(shù),我們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體積。但是,化工生產(chǎn)和科學實驗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體積,而很少稱量溶液的質量。此外,在進行有關化學反應計算時,利用前幾節(jié)課所學的物質的量計算很方便。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引入一種新的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只要我們量取一定體積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爾的物質。根據(jù)這個設想,人們就找到了“物質的量濃度”這種新的表示溶液濃度的方法。這種方法可用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所以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量濃度。
    [講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課本23頁的活動探究小實驗。課本中給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實驗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種新的儀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紹它的構造:容量瓶是細頸、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突出的特點:
    1常用于配制一定體積的濃度準確的溶液。
    2是一種精確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釋,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轉移到細口試劑瓶中。
    為了避免溶質在溶解或稀釋時因吸熱、放熱而影響容量瓶的容積,溶質應該首先在燒杯中溶解或稀釋,待溶液溫度達到室溫后,再將其轉移至容量瓶中。
    介紹完了儀器后,我們再回到實驗中。
    [設問]同學們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應該做什么?
    [學生]計算所需溶質的量。
    [板書]1計算。
    [學生]托盤天平。
    [板書]2稱量。
    [講述]對,因此第2步就應是用托盤天平稱取nacl11.7g。
    [講述]我們在初中已經(jīng)學會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請一位同學來稱量一下,看看同學們對托盤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學生]量筒。
    [板書]3溶解。
    [演示]溶解過程。
    [設問]溶質溶解后能否馬上轉入容量瓶中呢?
    [講述]是的,不能。因為我剛才給大家介紹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項,容量瓶上標有溫度,為了避免溶質在溶解或稀釋時因吸熱,放熱而影響容量瓶的容積,應待恢復室溫后轉移至容量瓶。
    [板書]4轉移。
    [演示]把小燒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轉移至容量瓶中。
    [設問]大家再想一想,現(xiàn)在這個燒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處理?
    [板書]5洗滌(目的是盡可能將溶質全部轉移到容量瓶)。
    [講述]當往容量瓶中加蒸餾水距刻度線1——2cm處應停止,為避免加水的體積過多,應改用膠頭滴管加至刻度線,這個操作叫做定容。
    [板書]6定容(目的是確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過瓶頸上的刻度線)。
    [演示]定容。
    [設問]定容時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膠頭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講述]不能,因為此時溶液中溶劑便多,溶液濃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濃度,所以,定容失敗了,只好重來。在定容時還要注意凹液面下緣和刻度線相切,眼睛視線與刻度線呈水平,切忌俯視或仰視。
    [板書]7搖勻。
    [演示]最后,我們將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試劑瓶,貼上標簽。
    [板書]8貼標簽。
    [設問]定容時俯視或仰視刻度線,對溶液的濃度有何影響?
    [講述]俯視刻度偏小濃度偏大。
    仰視刻度偏大濃度偏小。
    [講述]大家注意一下,這里分母上是溶液體積,而不是溶劑體積。分子上是用物質的量表示,而不是摩爾質量。為了鞏固一下概念,我們來做道練習題。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識記:質量守衡定律。
    2、理解:從微觀角度認識質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標:
    1、鍛煉動手能力、形成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方法。
    情感目標:
    1、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分組實驗,認識到合作與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猜想、分組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必備的儀器和藥品。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二、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分組交流,討論。若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有變化,則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第一冊質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請說明出處。
    生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生3: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不妨用實驗來驗證。
    三、假設的檢驗及推理。
    1、制定計劃。
    師:把學生分成三組:
    一組:進行白磷燃燒前后的質量的`測定。
    二組:進行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三組:進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2、進行實驗。
    學生:根據(jù)老師的指導,自行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并能積極分工、協(xié)作、共同順利的完成實驗。
    3、收集證據(jù)。
    學生;根據(jù)現(xiàn)象進行討論、歸納,然后請各小組長代表本組對所做的實驗進行小結,自然的得出結論。
    四、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生:三個小組的小結情況:
    一組:磷燃燒后有白煙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
    二組:鐵在硫酸銅溶液中反應,鐵絲上附著紅色物質;溶液有蘭色變?yōu)闇\綠色,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之和仍不變。
    三組:無色氫氧化鈉溶液與蘭色的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蘭色絮狀沉淀,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之和還是不變。
    師:通過學生小結發(fā)言,教師歸納、評價得出質量守衡定律,請一個學生敘述。
    生: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生: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等于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呢?
    五、解釋與討論。
    師:教師先演示有關“化學變化中分子被破壞,原子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的動畫課件,給學生必要的啟迪。
    學生:討論、歸納原子的種類不變。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原子的數(shù)目不變。
    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質量不變。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物質的質量之和之所以不變,是因為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沒有變。
    生:質量守衡定律是否對所有化學反應都適應呢?
    六、反思與評價。
    生:繼續(xù)分組進行實驗。
    實驗1:蠟燭燃燒前后天平的變化,
    實驗2:鋁箔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
    師生討論:
    1、上面兩個實驗的結果與你實驗前的預測相同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實驗結果?
    2、對于磷燃燒的實驗,如果玻璃管上端沒有系小氣球,將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
    3、如果在燃著的鋁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會出現(xiàn)什么實驗結果?
    師:歸納、總結。
    七、遷移與應用。
    遷移:提供一組題目進行反饋。
    應用:用質量守衡定律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化學現(xiàn)象。
    八、課后作業(yè):
    書:p94習題1-3。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二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jié)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jié)《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jié)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jié)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jù)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c.了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chǎn)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節(jié)課依據(jù)主體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
    按照主體探究式學習,我在教學中力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BR>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
    主體探究式學習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開放性,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過程不拘泥于課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課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種溶液的標簽,很快他們帶來了自己家中的諸如復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藥水、枝江大曲、礦泉水等,實驗室諸如硫酸、naoh溶液等標簽。在課堂上我將請他們相互展示,并根據(jù)自己手中的標簽歸納表示溶液組成的多種方法:v/v、m/v、n/v、m/m,從而教師引入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之一―物質的量濃度。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學習了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真正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自主探究。
    主體探究式學習認為:學習者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新知識。
    采用主體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把“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從課本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質的量”、“溶液的質量”、“溶液的體積”等基礎通過生生間、師生間的相互協(xié)作來獲取新的概念。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個具體實例的練習中運用概念。
    1.1molnaoh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體溶于水,配制成體積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體溶于1l水配制。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三
    根據(jù)《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所確定的“內容標準”,在必修課程的6個主題中,《化學實驗基礎》是必修課程的核心?;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要讓學生學好化學首先要學生了解化學的這一特征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學習化學。物質的量作為化學基本概念學習。物質的量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新概念,為以后物質的量濃度配制,化學計算的學習作了鋪墊。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及其單位摩爾;
    2、初步學會“物質的量、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3、了解引進摩爾這一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從熟悉、具體的概念入手來認識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學會選用合適的集合概念來計量物質。
    3、學會從化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抽象出解決該問題的數(shù)學本質,并將其進一步應用到化學問題的解決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在化學研究、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的概念;物質的量和微粒數(shù)之間的相互轉化。
    實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實質,清晰脈絡關系,結合練習。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的:
    1、知識;通過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實驗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
    重點難點:
    對質量守恒定律涵義的理解和運用。
    教學方法:
    實驗探討法。
    教學用具: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試管、錐形瓶、玻璃棒、酒精燈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思考、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
    教師演示實驗:
    (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
    (2)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錐形瓶+空氣+白磷)是?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克。
    實驗小結: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相等的關系。
    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記錄實驗的方法。
    問題討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的意義?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五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專題,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單元,第二標題。物質的量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貫穿于高中化學的始終,在化學計算中處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學生主要從定性的角度或簡單的定量角度去學習化學知識,而《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學習會使學生對化學中的"量"有一個新的認識。因此教好物質的量的概念,不僅能直接幫助學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關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而且也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的計算打下基礎。所以,物質的量的教學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1)知識目標:掌握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含義;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含義;通過練習掌握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shù)目間的關系,初步認識到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2)能力目標: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概念的推導及應用,形成相信科學、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思想;養(yǎng)成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及不斷進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品質。
    使學生掌握摩爾的概念及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間的轉化。
    課前五分鐘檢測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微粒間轉換的理解與應用,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新課教學主要采取對比歸納法:通過與生活中的某些質量小,數(shù)量大的實例對比指出化學反應中存在的相同情況--提出物質的量的概念;通過與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單位的對比提出摩爾的概念,幫助學生通過對比理解和記憶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通過與生活中實例對比(一盒粉筆,一打羽毛球)重點說明摩爾的概念,以此使學生對抽象的摩爾概念具體化;通過適當?shù)姆謱泳毩暥鴱娬{指出學習摩爾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掌握本節(jié)知識。
    課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使老師很快掌握學生的情況,更能讓學生及時地熟悉所學知識。
    對于化學課的學習,高一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物質的量這一節(jié)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1)1個h2o中含___個h,___個o,___個原子。
    (2)105個h2so4中含___個h,___個s,___個o,___個原。
    (3)1個c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4)1個nh3中含___個質子,___個電子。
    (幫助學生回憶微粒間的轉換關系,為從"個--摩爾"的轉化做好鋪墊)。
    (1)由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單位(粒)和實際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為后來引出化學反應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過反應方程式:c+o2===co2引導學生討論:反應實質是什么?(微粒間的反應);實際中是采用稱取質量的方法進行反應,質量如何體現(xiàn)反應的實質?已知一個碳原子的質量是1.993x10-23g,計算12g碳含多少個碳原子?(約6.02x1023個碳原子)。
    物質的量教案篇十六
    活動目標:
    1、了解數(shù)字8、9的實際意義,在生活中感知數(shù)與量的對應關系。
    2、能從多個物體中按數(shù)取物或按物取數(shù)。
    3、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數(shù)、點、物對應板”。
    2、學具準備:“數(shù)、點、物對應板”。
    活動過程:
    一、預備活動《小手拍拍》。
    小手準備,準備準備!
    拍拍小手眨眨眼,拍拍小手叉叉腰,拍拍小手動動肩,拍拍小手小手放膝蓋。
    二、集體活動。
    課件:1、“熊媽媽為熊寶寶買了一些皮球,請小朋友幫它數(shù)一數(shù)買了多少個皮球?”(出示數(shù)字8)8還可以表示什么?(課件:8個梨,8個圓點)。
    2、“熊爸爸想給熊寶寶買9個皮球,請小朋友想一想,再買幾個,就是9個皮球?”它又給小熊買了1個皮球,請小朋友現(xiàn)在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多少個皮球?(出示數(shù)字9)9可以表示什么?(9只蜜蜂,9個圓點)。
    3、操作活動。
    今天小熊都收到了爸爸媽媽送來的皮球,付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玩“數(shù)、點、物對應板”點卡、數(shù)卡、實物三者結合,進一步提高幼兒口手一致按物點數(shù)的能力。)。
    物點和數(shù)卡要交朋友,數(shù)字寶寶要來介紹它們認識,我們來幫它們3個好朋友到小房子里休息一下吧!
    四、游戲活動《我來說,你來做》。
    1、根據(jù)數(shù)字做動作,教師任意出示數(shù)字8、9,幼兒根據(jù)數(shù)字做動作。(如拍手、跺腳、拍肩、捻指)。
    2、教師做動作,幼兒根據(jù)教師所做動作的.次數(shù)找出相應的數(shù)字。
    3、教師拍鈴鼓,幼兒聽到聲音后,做出相應數(shù)量的動作。
    五、、交流小結,收拾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