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測量教案反思大全(16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工具。教案的編寫要注重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和合作,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圍。下面是一些使用教育技術(shù)手段編寫的教案實例,希望能對教師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一
    本堂課通過創(chuàng)設(shè)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shù)、畫,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guān)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后,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但是在后面做相關(guān)換算方面的習題時,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這一塊轉(zhuǎn)不過彎來,接受并會運用需要一個過程。反復去強調(diào),倒不如慢慢在練習中實踐中領(lǐng)悟。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二
    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卷尺、測繩、標桿
    教師播放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jié):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yīng)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yīng)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組織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nèi)容,明確測量方法。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盡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jié)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shù),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shù),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2)目測
    師: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 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平均步長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復走3次,并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shù),填在表格里。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shù),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jié)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2) 步測學校操場的寬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并記下所走的步數(shù),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jié)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3) 比較步測和工具測量的結(jié)果。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并將用工具測量的結(jié)果和步測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
    3、目測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jié):在缺乏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jié)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課堂作業(yè):完成天天練38頁內(nèi)容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三
    這一單元教學內(nèi)容包括認識分米、毫米、千米和噸。這一時期的作業(yè)都是在氣及而笑這樣的狀態(tài)下批改完的。學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如有學生說我睡的床長2(千米);一頭鯨重60(克)。更有甚者,連長度單位和質(zhì)單位都不分,一個雞蛋重60(分米)這樣的答案。
    課后,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問題出現(xiàn)呢?課堂上,我也努力創(chuàng)設(shè)了各種情境,如教學毫米時,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動手量一量。分米的認識也是如此。教學千米時,還帶學生到操場上走了1千米;放學回家還請家長協(xié)助,從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是1千米。教學噸時,只能是憑空想象,根本沒有直觀感受,教師只能說25千克的孩子,大約有40個那么多能有一噸,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些活動,學生缺乏真正的感悟過程,有些根本就沒有去做。在課堂上,學生動手能量的東西就是課桌、書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學生能測量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既沒有測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導。另一方面除了作業(yè)和課堂上,學生在生活上根本沒有這方面的交流。
    所以這方面的學習內(nèi)容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才導致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誠懇請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寶貴建議。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四
    活動目的:
    1.通過室內(nèi)、室外測量活動,鞏固所學的面積概念和測量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yīng)用所學幾何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估計能力和互助合作學習精神;
    4.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進行熱愛學校、保護校園環(huán)境的思想教育。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在教室里測量“地面的長、寬和面積”、“課桌面的長、寬和面積”、“黑板的長、寬和面積”、“窗戶的長、寬和面積”以及“操場的長、寬和面積”等。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
    二、室內(nèi)活動,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測量。
    要求每個小組自主選擇兩個項目進行測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兩人測量,一個報數(shù)據(jù),一個記錄。
    2.教師參與活動和引導。
    學生在實際測量時,教師要參與每個小組的活動并適當進行一些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可能會有些疑問,如當學生提出黑板的`長和寬不夠量整分米時該怎么辦?教師可以向?qū)W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shù)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個小組完成兩項)。
    4.組織交流討論。
    (1)在實際測量時,你是怎樣選擇計量單位的,為什么?你如何選擇起點和終點?
    (2)如果給教室的地板鋪上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磚,大約需要多少塊?
    三、室外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
    室內(nèi)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到教室外去參加實際測量活動,以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發(fā)展空間觀念。各小組按規(guī)定的測量順序到達測量地點,兩人測量,一個報數(shù)據(jù),一個記錄。
    1.小組活動。
    活動二:選擇100米以內(nèi)的一段距離,先目測,再步測,然后用工具測量。最后比較目測和步測的結(jié)果與實際用工具測量的結(jié)果各相差多少。
    活動三:用步測量出操場或一塊長方形地的長和寬,并求出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2.組織交流討論。
    用目測、步測和工具測量距離時,應(yīng)注意什么?哪一種方法更準確?
    四、評價體驗,活動小結(jié)。
    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小組自評、組間互評,然后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綜合評價和小結(jié),以激發(fā)學生的實踐探索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實踐活動成功的喜悅。
    五、實踐作業(yè),拓展延伸。
    每小組寫一份本次實踐活動報告,包括測量項目、測量方法、測量數(shù)據(jù)和測量結(jié)果比較、分析等。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五
    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創(chuàng)設(shè)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實際測量這節(jié)課就是讓學生學會使用標桿、卷尺、測繩等測量工具測量較近或較遠兩點間距離,對測量結(jié)果要求不十分準確時也可以步測或目測。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分好小組并確定小組長;安排預習內(nèi)容;準備好測量工具;安排好測量場地并事先計劃實際活動的步驟。
    從這節(jié)課中,我深刻體會到擁有快樂、寬松的積極情緒和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對認知創(chuàng)造具有的激勵作用,在這種情緒狀態(tài)下,學生的思維能量最大限度的活躍起來,容易誘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產(chǎn)生獨到見解,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才是知識活動的主體。在教學中,確定較近兩點后,我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工具,整個過程中學生清楚的明白只要選擇合適的工具才能更好得進行測量。在實際測量時,他們自己說出應(yīng)注意的地方,如卷尺要拉直,刻度要對準等,得出結(jié)果后,我選擇了一種小刻度的卷尺,尺不夠長怎么辦?預習過的學生迅速提議使用標桿并講出了注意事項:要定一條直線。那么插在哪合適?測量前應(yīng)該根據(jù)測量工具估測。接下來的分組實際測量迅速展開,在距離較遠的兩點間測量時選擇了合適測量工具的小組在規(guī)定時間圓滿地完成了測量任務(wù)。
    步測是一大難點。我選擇了一段30米距離,他們按要求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了三、四次并記好每次的步數(shù)后,都能算出平均每次走了多少步,但在求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時出現(xiàn)困難,特別是出現(xiàn)30(米)47(步)這類不會往下算的情況,怎么辦?讓學生動口自己說,動腦想。在我提示長度單位可以換算后,大部分同學算出了自己一步的平均長度開始去驗證第一次用工具測量的.結(jié)果了。只剩下幾個了,我直接告訴他們求法30米=3000厘米,用3000以平均步數(shù),求出自己一步的平均步長。目測部分教授的較倉促,讓學生練習的也較簡單,應(yīng)該讓學生根據(jù)預習自己講出如何測量,再用工具或步測的方法驗證一下結(jié)果會更好一點。
    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法實際測量,在創(chuàng)新的課堂上我愿走下講臺,走近我的學生,跟他們成為朋友,一起討論,一起實際操作測量,以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六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yīng)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口算。p.145頁口算(四)。
    1.實際測量的'有關(guān)知識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shù)據(jù),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chǔ)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diào):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七
    一、填空:
    50000平方=公頃。
    65公頃=()平方米。
    300公頃=()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頃。
    3公頃=()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頃。
    4平方千米=()公頃4000公頃=()平方千米。
    二、填空。
    (1)頤和園的面積是2.9平方千米,約合()公頃。
    (2)北京的`故宮面積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頃。
    (3)天壇的面積是273公頃,約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積(平方千米)面積(公頃)。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試一試。
    80000平方米=()公頃。
    3.2公頃=()平方米。
    190公頃=()平方千米。
    0.4平方千米=()公頃。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八
    雖然這節(jié)課自己覺得挺成功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前松后緊,教學環(huán)節(jié)間不緊湊。后面的質(zhì)量單位的換算由于時間關(guān)系上得太趕了,但學生的表現(xiàn)是不錯的,懂得利用前面所學的換算的方法來解決質(zhì)量單位的換算。
    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安排地緊湊一點。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九
    一、填空:
    50000平方=()公頃。
    65公頃=()平方米。
    300公頃=()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頃。
    3公頃=()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頃。
    4平方千米=()公頃4000公頃=()平方千米。
    二、
    (1)頤和園的`面積是2.9平方千米,約合()公頃。
    (2)北京的故宮面積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頃。
    (3)天壇的面積是273公頃,約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積(平方千米)面積(公頃)。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試一試。
    80000平方米=()公頃。
    3.2公頃=()平方米。
    190公頃=()平方千米。
    0.4平方千米=()公頃。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
    《實際測量》是一節(jié)特殊的課例,是由數(shù)學老師執(zhí)教的數(shù)學作文課,是一節(jié)務(wù)實、高效的學科作文課。具體體現(xiàn)在課的平實、真實、豐實、扎實這四個方面。
    1.平實。
    所謂平實,是指在教學中要講求實在。實實在在地設(shè)計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目標,實實在在地完成教學任務(wù),而不是為了炫耀教師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shè)計合理,條理清晰。整堂課的設(shè)計可分為“導入新課”、“回憶實際測量過程”、“指導寫作”、“自由作文”、“習作點評”這五個環(huán)節(jié)。
    引導學生復習了測量工具、如何步測和目測、測量在生活中的運用等有關(guān)測量的數(shù)學知識,豐富了學習的寫作素材,可以寫步測和目測的過程,即學習情景;可以寫自己的心得、疑惑,可以寫如何減少誤差,即學科知識;還可以寫測量在生活中的運用,即學習收獲,為接下來的作文作了很好的輔墊,又指導了學生作文,實實在在地落實了學科作文課的教學目標。
    2.真實。
    所謂真實,指的是還課堂的本來面目。這節(jié)課,沒有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沒有過多地使用多媒體課,沒有任何作秀成分,教師只是出示了一些必要的文字與圖片,通過自己簡潔、準確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引導,讓學生的回憶與表達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一步步實實在在地完成教學任務(wù)。
    3.豐實。
    所謂豐實,指的`是課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有所升華。這節(jié)課,在“回憶實際測量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guān)的數(shù)學問題。在老師一步步的追問下,學生明白了在數(shù)學中,為了減少誤差,我們經(jīng)常多走幾次,求平均數(shù),算出平均步數(shù);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長后在生活中的運用,可以求出兩點之間的距離,如算出家和學校的距離,可以求出一個地方的周長,可以求出長方形和圓形等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明白了目測和步測各有優(yōu)缺點,怎么用,取決于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讓學生將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運用了知識。
    4.扎實。
    所謂扎實,是指課堂教學要有實際意義,要根據(jù)已經(jīng)設(shè)計的目標、方法和學生的學習任務(wù)使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qū)W有所得,而不是僅限于少數(shù)學生與教師互動,大多數(shù)學生充當聽眾。這節(jié)課,學生發(fā)言面廣,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次數(shù)很多,時間充足,而且,學生的發(fā)言質(zhì)量較高。具體表現(xiàn)在:發(fā)言積極、儀態(tài)大方;表達完整、清楚;善于傾聽,不重復前面同學的發(fā)言,只作補充;善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總之,這節(jié)數(shù)學作文課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的作文教學,作文不再只是語文老師的事情,作文素材不只是生活中的見聞,還可以學科知識、學習情景、學習收獲為內(nèi)容,作文的意義也不只是表達、交流、分享,還可以是復習鞏固學科知識,教學的目的從“聽明白、想明白、說明白”,上升到“寫明白”。這節(jié)課體現(xiàn)了學科作文的宗旨:以訓練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為重點,挖掘?qū)W習生活中的素材,關(guān)注學生心靈成長歷程,讓學生自覺用文字自由表達他們在學習各科知識過程中的見聞、心得。在學習中作文,讓作文有內(nèi)容;在作文中學習,讓作文有意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一
    教學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jié)果。
    2、了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jié)果的關(guān)系。
    3、初步懂得根據(jù)測量對象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教學過程:
    一、引題:小貓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它想去吃魚,這有兩條路可走請小朋友為它找一條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測的方法回答了問題)下面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來檢驗你們用目測法判斷的是否正確那就是自然測量。
    二、量一量。
    1、教師用紙棒(測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師:剛才小老師是怎樣測量的誰會說說。
    生:用一個小紙棒。
    師:你說了老師想說的了,這個叫測量工具。
    師:還有誰看仔細了,請他來說說。
    生:對著那條路量的。
    生:有做記號的。
    師:你們都說得更好了,觀察得更認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記號了,還有要補充的嗎?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發(fā)現(xiàn)。
    師:那老師來告訴你。
    2、師再演示,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強調(diào)注意測量時應(yīng)注意的事項。測量時工具要和被量的物體一邊要對齊,每次測量都應(yīng)做記號,測量中不能留有間隙,也不能重復測量)。這就要自然測量。
    3、出示記錄表,講解如何使用并記錄次數(shù)。
    4、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師:請小朋友用紙棒這個測量工具量一個桌子的長和寬,并在記錄表上記錄。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并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jié)果。
    師:請小朋友來說說長量了幾次?寬量了幾次?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桌子長所以量的就長,寬更短就量得少。
    師小結(jié):剛才這個小朋友說得很好,動腦筋了,當我們用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shù)多的較長,次數(shù)少的較短。
    5、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黑板的長度。
    師:老師這還有許多的不同的測量工具,請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在表(二)做記錄。
    師:小朋友都量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咦,大家的結(jié)果都一樣嗎?為什么。
    師:對,結(jié)果不一樣,因為你們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
    (2)請幼兒說說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測量了幾次。
    生:我用了毛線來量,量了4次。
    生:我用筆來量,量了6次。
    師:我們來比一比這兩個工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毛線長,筆更短。
    小結(jié):原來工具長,次數(shù)少,工具短,次數(shù)多。
    6、幼兒說說:還有什么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三、結(jié)束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的時候用自然測量的辦法量量家里家具電器等。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二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科學內(nèi)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nèi),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fā)現(xiàn)。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xiàn)、操作,進而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jīng)驗,從中體驗經(jīng)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jié)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jié),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jié)果。
    師:現(xiàn)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jié)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jié)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jié)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jié)(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jié)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jié)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jié)。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三
    設(shè)計意圖: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幼兒要在一次活動中較為正確地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并同時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太容易的。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學習記錄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進行測量,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jié)果有關(guān)。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課前組織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用筆代替尺子測量教室內(nèi)的桌椅,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2、教師用記錄紙、記錄筆、小棒、磁帶。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掛飾(兔、貓、雞、狗等)及測量用具。
    幼兒分組材料:吸管棒、筆、小木棒、線、積木、鐵絲、抹布、記錄紙等。
    3、將教室布置成“小熊樂園”的環(huán)境。(樂園大門、小火車、小熊家等)。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到“小熊樂園”參觀引題,結(jié)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jié)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jié)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小熊請小動物們到“小熊樂園”參觀學習,看看“小熊樂園”是怎么建造的,學會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樂園?!澳銈兟?,小熊樂園的火車來了,讓我們坐著火車去吧!
    (幼兒做開火車律動入室)。
    四、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2、尋找哪些工具進行測量更方便。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shù)學活動內(nèi)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xiàn)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四
    科學概念:在一定的條件下,水流的時間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來進行計時;水流的速度與水位的高低有關(guān)。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記錄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進行推測和驗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古人的聰明才智;意識到推斷與預測要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與認識。
    經(jīng)歷記錄100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時間的活動過程,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合理的推測與驗證。
    讓學生充分展開其思維,根據(jù)原有的經(jīng)驗與認識進行推斷與預測。
    課件(水鐘圖片)、每個小組一個鐵架臺、一個漏杯、一個量筒、量杯二個、適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時鐘課件。
    1、課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種流水的現(xiàn)象錄像。提問:流水與時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嗎?
    2、導入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學古人,用水來測量時間(板書)。
    1、簡介器材,明確實驗要求。
    每組鐵架臺上都有一個漏杯,底部有一個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備用水,一支滴管,一個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為了避免水的表面張力而帶來的水流不完的現(xiàn)象)。
    2、師生討論實驗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師統(tǒng)一喊口令開始計時,等量筒里的水積聚100毫升水時,記下時間。
    3、小組實驗,記錄實驗結(jié)果。
    4、分析數(shù)據(jù),反思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同樣的裝置積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時間基本相同”。同時在交流中反思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的合作情況。
    1、組織學生推測:同樣是125毫升的水,當量筒積聚10毫升水時,要用多少時間呢?根據(jù)第一次的實驗結(jié)果進行推測,并說說推測的理由。
    2、小組討論推測,并將估計的.時間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師提問:為什么這么估計?你們的根據(jù)是什么?
    3、實驗驗證,記錄實驗后的數(shù)據(jù)。
    4、觀察分析數(shù)據(jù)。
    1、用同樣方法積聚50毫升水時,又需要多少時間呢?這次要求同學們能根據(jù)前兩次測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推測,并說明理由。
    2、學生推測后交流。(期望學生明白,水的流速剛開始很快,后來就會慢下來,那積聚50毫升水的時間就會多于5倍的10毫升時間,但又會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時間。)。
    3、實驗驗證,測得數(shù)據(jù)后上臺把數(shù)據(jù)寫在黑板上。
    4、觀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
    5、小結(jié):原來水位的高低確實造成了這種先快后慢的現(xiàn)象,像我們今天這樣的裝置能用來測量時間嗎?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樣,你們有什么辦法嗎?(想辦法使水面保持同樣的高度。)。
    1、出示古代的水鐘圖,古人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2、學生觀察,說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紹教師做的水鐘。
    4、課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鐘的材料,下節(jié)課,老師帶領(lǐng)大家來做一個水鐘,到時你們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秘密。
    在一定的條件下,水的流動是具有等時性的。古人發(fā)現(xiàn)了這點,所以能用水來測量時間。但是,在實際的設(shè)計水鐘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水流的速度與水位的高低、孔的大小有關(guān)。在逐步改進的過程中,設(shè)計制作了水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把古人的這一發(fā)現(xiàn)過程,再次讓學生經(jīng)歷。在經(jīng)歷過程中重視展現(xiàn)學生的思維,把“能進行合理的推測”作為重點。學生在推測積聚10毫升水時大部分能根據(jù)100毫升的結(jié)果進行推測;但是在推測積聚50毫升水時基本上能想到100毫升的一半時間,極少學生想到聯(lián)系10毫升的數(shù)據(jù),不過,稍作提醒,學生思維馬上跟上來了。我自己利用各種飲料瓶做的水鐘深深吸引了孩子,下課了還不停地看呀,問呀,激發(fā)了他們制作的興趣。我覺得科學課要想吸引孩子,材料真的很重要。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五
    3.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難點。
    會利用簡單的工具沿直線測定指定的距離.。
    教學準備。
    卷尺,標桿,測繩,教學軟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測量工具.。
    1、(播放農(nóng)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2、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一邊說一邊出示)。
    二、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1.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請同學來演示一下.。
    2.教師小結(jié):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3.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yīng)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yīng)注意些什么問題?
    4.組織學生討論,匯報(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課件“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jù)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shù).)。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三、步測和目測.。
    1.步測.。
    (1)(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3)強調(diào):步子要均勻,不能忽大忽??;要盡量沿直線行進.。
    2.目測.。
    (1)你現(xiàn)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2)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3)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四、實踐活動.。
    全班分成三組,分別進行實踐活動.。
    2.步測.。
    (1)先測出自己的步長.50米的距離反復走3次求出平均步數(shù),再算出平均步長.。
    (2)步測學校大門口到教學樓的距離.。
    (3)公布工具測量的結(jié)果與自己步測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
    3.目測.。
    五、課堂小結(jié).。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在缺乏測量工具或?qū)y量結(jié)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六、板書設(shè)計。
    實際測量教案反思篇十六
    這是一節(jié)實際應(yīng)用的活動課,本來這節(jié)課我以前教實驗班時講過,并且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活動課,課前我設(shè)計好了表格,準備了卷尺,標桿,米尺,鏡子等測量工具,然后將學生分成了十個小組,每6人一個小組,然后事先告訴學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組測量順序,以防各組之間沖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陽光,將課換成上午三四節(jié)或下等一二節(jié)上,在測量過程中,學生還是很用心的,每個小組都至少用了三種方案測量了旗桿的高度,并設(shè)計了測量方案與圖形,計算出了結(jié)果,整節(jié)課有序進行,效果很好。直到畢業(yè),學生還記憶猶新,因為學生平常都沒有上過這樣的課,而我在學校里開了先河,但沒有人“重蹈舊轍”,倒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這節(jié)課卻沒有按上面的計劃進行,后來找到了原因,一個是沒有充分準備這個活動,另一個就是不相信學生的秩序,怕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畢竟是在教學樓前進行,其實這樣想法是錯誤的。
    所以這節(jié)課,就針對課本上的三個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然后結(jié)合點撥上的例題進行了訓練,讓學生學一種方案練習一個題目,學生能理解,也會用。
    后來又用了基礎(chǔ)訓練上的一個題目,也就是第四種方案,利用了對應(yīng)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因為前面幾節(jié)課學習過,所以這個也較容易理解。
    這節(jié)課主要是對相似的判定與性質(zhì)的一個應(yīng)用,讓學生靈活運用性質(zhì)與判定解決實際問題,并沒有難度較大的題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有一種題目是影子落到墻上的問題,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可將墻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后再解題,也就是添加輔助線,利用a型圖來解決問題。
    再一個就是物理常識:1.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些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guān)鍵。
    讓學生感到數(shù)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后的學習中,這些知識都要用到,這樣的題目也是學科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