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和教學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和修改。教案中的教學資源要充分利用,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案范例,讓我們一起學習借鑒。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队^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xiàn)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二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每小題3分,共6分)。
1.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本詩是韓愈寫給自己的侄孫韓湘的,詩題中“左遷”一詞是“降職、貶官”之意。
b.“圣明”在這里指皇帝,與圣上、陛下、天子等詞意義相同。
c.“家何在”“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無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將衰朽惜殘年”,傳遞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憤之情。
2.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a.“朝奏”和“夕貶”兩相對照,突出時間之短,說明獲罪之速,隱含作者憂憤之情。
b.“橫”寫廣度,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擁”寫高度,風雪載途,英雄失路。
c.頸聯(lián)雖隱去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但蒼涼的畫面仍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d.表現(xiàn)手法上,本詩采用敘述手法入詩,體現(xiàn)了韓愈詩“以文為詩”的特點。
(三)詩歌鑒賞:(20分)。
【唐】韓愈【唐】劉禹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甲)詩中“左遷”的意思是;請概括(甲)詩首聯(lián)的意思:
(4分)。
(乙)詩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兩句詩運用了典故,涉及到的兩個人物分別是和。(4分)。
4.請你簡要分析(甲)(乙)詩在情感方面的異同。(4分)。
5.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6.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7.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d2、c。
3.貶官;朝奏夕貶;向秀;王質。(4分)。
4.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被貶官之后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不同點:(甲)詩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乙)詩表現(xiàn)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樂觀的胸襟。(4分)。
5.一封朝奏九重天。
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7.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三
1、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側重理解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2、比較兩首貶謫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貶謫詩的一般特征。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詩“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瑁婪Q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于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有“韓潮蘇海”之稱。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chuàng)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
潮州韓文公祠柱聯(lián):
“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qū)。)。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四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
2、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
3、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
5、對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005年湖北省孝感市)。
a首聯(lián)直接寫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奏”與“夕貶”對比,讓人感覺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b頷聯(lián)表明詩人的心跡:不惜殘年為皇上革弊除害。
c頸聯(lián)即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憂家傷國的情懷?!榜R不前”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讓人聯(lián)想到馬致遠的“瘦馬”,都是以馬寫人。
d尾聯(lián)寫詩人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顯得從容、寧靜,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思想境界。
6、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明韓愈效忠朝廷的態(tài)度和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直言詩人忠君報國的信念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景來寓前途坎坷難料的句子:,。它與李白《行路難》里的“,?!庇挟惽ぶ?。
8、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封朝奏九重天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3、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4、略5、d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7、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8、忠而獲罪的悲憤憂傷。9、這一兩句借景抒情。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五
元和十四年(8)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六
1、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并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教學重點】。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難點】。
結合生命細節(jié),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guī)律,懂得得失與取舍。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欣賞,導入正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物在作家筆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中秋佳節(jié)、浩瀚深藍天空中那輪明月本就牽動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懷。賞月玩月便成了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時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蘇軾的懷秋思緒吧。
二、誦讀詞作,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學生代表反復朗讀后,各組代表進行比拼,老師點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理解詞作的主要內容。
(一)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對照課文注釋書面翻譯全文,讓他們交流,教師提供譯文參考校對:
【翻譯一】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翻譯二】。
丙辰年中秋之夜,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了這首詞,并以之懷念弟弟蘇轍。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四、理解詞作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探究。
1、詞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開頭兩句有何意蘊?
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只是贊美月夜嗎?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寫出了詩人怎樣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如何理解?
【老師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8、哪幾句由望月過渡到懷人?
9、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11、結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思想?
12、全班齊讀:歸納作者心理變化的過程。
討論明確:(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二)【賞析上闕】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足見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和飄飄欲仙的感覺。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中秋月景,人們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還有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提示注意】我們可以抓住“不知”“歸去”,才能讀懂詞人內心祈愿;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后的愁苦與幽憤。
【板書】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賞析下闋】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詞作主旨】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拓展探究。
(1)與文本對話。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fā)!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2)與作者對話。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生齊讀全詞。)。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么來進行的?(明月)。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庇珊I仙鸬拿髟孪氲搅诉h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R>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寫得很平實。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庇每鋸埖氖址鑼憸婧5膲衙溃憩F(xiàn)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币栽孪碌菢撬姳磉_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3)與環(huán)境對話。
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說“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后,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边@里,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生齊背全詞。)。
六、閱讀方法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huán)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著首次演繹的歌曲。十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優(yōu)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fā)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七、布置作業(yè):背誦默寫這首詞,明天檢測。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七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lián)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忠而獲罪的憤慨。
2、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設想:
1、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2、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揭示目標。
(同上)。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詞注音。
朝奏()九重天()衰朽()。
知汝遠來()瘴江()弊事()。
2、填空:
(1)本詩作者是()代(),字(),他倡導()運動,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推動了文學的發(fā)展。
(2)寫出詩歌中描寫冬景的句子();為國家赤膽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四、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3、自由朗讀,學生互相點評。
要求:從字音、節(jié)奏、停頓、感情等方面入手。
4、教師范讀全詩,體會老師對節(jié)奏與感情的處理。
5、學生放聲朗讀,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間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6、齊讀全詩。
五、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學生質疑:
(1)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又稱崾關。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六、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分析: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七、總結歸納,質疑練習,拓寬延伸。
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小結,質疑詢問。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背誦全詩。
2、預習下一課《錢塘湖春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九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對比反映了詩人命運急劇變化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忠心為國卻遭貶謫的怨憤之情。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聯(lián)中,作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請加以分析。
表面上寫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無法前行,實際上作者也是在掛念家人、感嘆人生之路的難行,讀來詩人頓生英雄失路之感。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傩蘸稳耍M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边@首詩和這篇文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lián)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一
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lián)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lián)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lián),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lián)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lián)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lián)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鑒賞。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霸茩M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三
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屈、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lián)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lián)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lián),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lián)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lián)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lián)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四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傩蘸稳耍M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lián)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據日本藏《又玄集》,此詩題作《貶官潮州出關作》。左遷:貶官。古人以右貴左賤,故稱貶官為左遷。韓愈時為刑部侍郎,上表極言其弊,被貶潮州刺史。藍關:距長安不遠,在長安附近藍田縣境?!兜乩碇尽罚骸熬┱赘{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后四年,即長慶三年(823),韓湘進士及第,后為大理丞。
一封兩句:封,《論佛骨表》,在此指諫書。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無諫阻者,韓愈一生致力于興儒辟佛,時任刑部侍郎,獨上《論佛骨表》諫阻,言辭激切。憲宗大怒,欲置韓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貶為潮州刺史(參兩《唐書》本傳)。此詩即在赴潮州途經藍關時所作。潮州一作潮陽。舊說潮州距長安八千里。
九重天: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借指皇帝。
圣明:皇帝,此指唐憲宗。
肯:豈肯。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指橫亙陜西南部的山脈、終南山。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BR> 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氣之水。指潮州附近的韓江,是有名的瘴癘之地?!蹲髠鳌べ夜辍份d蹇叔哭師語:“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賞析: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六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边@首詩的首聯(lián)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lián)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lián)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鳖i聯(lián)是說,陰云籠罩著秦嶺家鄉(xiāng)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凹液卧凇比种?,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蔽猜?lián)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尸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郁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霸茩M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七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對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湖北省孝感市)。
a.首聯(lián)直接寫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奏”與“夕貶”對比,讓人感覺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b.頷聯(lián)表明詩人的心跡:不惜殘年為皇上革弊除害。
c.頸聯(lián)即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憂家傷國的情懷?!榜R不前”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讓人聯(lián)想到馬致遠的“瘦馬”,都是以馬寫人。
d.尾聯(lián)寫詩人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顯得從容、寧靜,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思想境界。
2.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明韓愈效忠朝廷的`態(tài)度和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直言詩人忠君報國的信念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景來寓前途坎坷難料的句子:,。它與李白《行路難》里的“,?!庇挟惽ぶ?。
4.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3.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4.忠而獲罪的悲憤憂傷。
5.這一兩句借景抒情。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八
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斷的終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馬藍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氣彌漫的江流邊把我的尸骨收清。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九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二十
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不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八{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xiàn)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表現(xiàn)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队^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xiàn)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xiàn)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二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每小題3分,共6分)。
1.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本詩是韓愈寫給自己的侄孫韓湘的,詩題中“左遷”一詞是“降職、貶官”之意。
b.“圣明”在這里指皇帝,與圣上、陛下、天子等詞意義相同。
c.“家何在”“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無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將衰朽惜殘年”,傳遞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憤之情。
2.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a.“朝奏”和“夕貶”兩相對照,突出時間之短,說明獲罪之速,隱含作者憂憤之情。
b.“橫”寫廣度,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擁”寫高度,風雪載途,英雄失路。
c.頸聯(lián)雖隱去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但蒼涼的畫面仍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d.表現(xiàn)手法上,本詩采用敘述手法入詩,體現(xiàn)了韓愈詩“以文為詩”的特點。
(三)詩歌鑒賞:(20分)。
【唐】韓愈【唐】劉禹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甲)詩中“左遷”的意思是;請概括(甲)詩首聯(lián)的意思:
(4分)。
(乙)詩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兩句詩運用了典故,涉及到的兩個人物分別是和。(4分)。
4.請你簡要分析(甲)(乙)詩在情感方面的異同。(4分)。
5.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6.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7.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d2、c。
3.貶官;朝奏夕貶;向秀;王質。(4分)。
4.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被貶官之后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不同點:(甲)詩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乙)詩表現(xiàn)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樂觀的胸襟。(4分)。
5.一封朝奏九重天。
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7.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三
1、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側重理解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2、比較兩首貶謫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貶謫詩的一般特征。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詩“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ね瑁婪Q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于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tǒng)一,反對藩鎮(zhèn)割據。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有“韓潮蘇海”之稱。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chuàng)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
潮州韓文公祠柱聯(lián):
“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qū)。)。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四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
2、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
3、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
5、對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005年湖北省孝感市)。
a首聯(lián)直接寫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奏”與“夕貶”對比,讓人感覺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b頷聯(lián)表明詩人的心跡:不惜殘年為皇上革弊除害。
c頸聯(lián)即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憂家傷國的情懷?!榜R不前”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讓人聯(lián)想到馬致遠的“瘦馬”,都是以馬寫人。
d尾聯(lián)寫詩人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顯得從容、寧靜,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思想境界。
6、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明韓愈效忠朝廷的態(tài)度和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直言詩人忠君報國的信念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景來寓前途坎坷難料的句子:,。它與李白《行路難》里的“,?!庇挟惽ぶ?。
8、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封朝奏九重天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3、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4、略5、d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7、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8、忠而獲罪的悲憤憂傷。9、這一兩句借景抒情。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五
元和十四年(8)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六
1、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并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教學重點】。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難點】。
結合生命細節(jié),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guī)律,懂得得失與取舍。
【教學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配樂朗讀錄音讓學生欣賞,導入正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蘇東坡的詞,境界開闊,想像奇特,在宋詞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學習的這首《水調歌頭》,更是不同尋常。請看清代評論家胡仔對它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的萬物在作家筆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麗的詩。團圓之中秋佳節(jié)、浩瀚深藍天空中那輪明月本就牽動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懷。賞月玩月便成了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時喜中秋。為何人們獨獨鐘情于中秋賞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領略蘇軾的懷秋思緒吧。
二、誦讀詞作,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學生代表反復朗讀后,各組代表進行比拼,老師點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理解詞作的主要內容。
(一)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對照課文注釋書面翻譯全文,讓他們交流,教師提供譯文參考校對:
【翻譯一】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從何時才有?端起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何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
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翻譯二】。
丙辰年中秋之夜,歡暢痛飲到天亮,大醉,寫了這首詞,并以之懷念弟弟蘇轍。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四、理解詞作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探究。
1、詞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2、開頭兩句有何意蘊?
3、“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只是贊美月夜嗎?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寫出了詩人怎樣的矛盾心理?
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如何理解?
【老師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8、哪幾句由望月過渡到懷人?
9、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
11、結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思想?
12、全班齊讀:歸納作者心理變化的過程。
討論明確:(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二)【賞析上闕】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足見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和飄飄欲仙的感覺。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之爭相互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效力,為百姓造福。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中秋月景,人們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還有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提示注意】我們可以抓住“不知”“歸去”,才能讀懂詞人內心祈愿;從“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負及遭遇,從而體會“寒”字背后的愁苦與幽憤。
【板書】上闋:望月-思歸(寫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賞析下闋】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下闋:責月—懷人。(抒情)。
【詞作主旨】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拓展探究。
(1)與文本對話。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獨郁悶,酒醉后幻想超脫人世間,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賞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見,飽受離別之苦,但你還能想到天下更多的離別之人,并祝愿他們,你有一種曠達的胸懷。
師:你的提問很有深度。實際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進”與“退”的問題。從詞中來看,東坡對此是很矛盾的。但從他為官的事實看,他沒有學淵明的“退”,他選擇了“進”!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雖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愛民,多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百姓們尊稱他為“蘇公”。所以,東坡的可貴就在于,他孤寂過,愁苦過,矛盾過,但他最終選擇的是奮發(fā)!我們都應該學習他樂觀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2)與作者對話。
讓我們第三次來朗讀這首詞,注意領會詞人情感的變化過程。(生齊讀全詞。)。
問題(1)這首詞的想象與抒情都是圍繞著什么來進行的?(明月)。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庇珊I仙鸬拿髟孪氲搅诉h在天涯的親人,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師:這句和課文中哪兩句異曲同工?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BR> 例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遙望一輪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寫得很平實。師:真實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飾。
例(3):“星漢燦爛,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庇每鋸埖氖址鑼憸婧5膲衙溃憩F(xiàn)了曹操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寫得氣勢宏大,氣魄雄偉。
例4:“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币栽孪碌菢撬姳磉_了詞人亡國的憂愁和對故國的思念。
(3)與環(huán)境對話。
讀東坡的詞,我總想到李白。李白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東坡則說“明有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酒醉以后,東坡“欲乘風歸去”,李白則“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兩位大詩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還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边@里,老師斗膽將這兩句竄改為:“人生失意仍須歡,莫使年華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師的觀點嗎?生:同意!師:讓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誦一遍。(生齊背全詞。)。
六、閱讀方法小結。
師: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開展閱讀對話的途徑和方式:
1、與文本對話:感知內容,品味語言。
2、與作者對話:展開想象,領會情感。
3、與環(huán)境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大家對此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讓我們共同欣賞有著首次演繹的歌曲。十年以后,你還會再讀這首詞嗎?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優(yōu)秀的作品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解讀。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如同暢飲陳年美酒,總讓人口齒留香,久而彌篤。東坡的這首詞,從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們飄來,它的芳香,還將向遙遠的未來飄蕩,飄蕩……以后,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再一次與它相逢,我們都會從心底迸發(fā)出一個聲音:我愛東坡!
七、布置作業(yè):背誦默寫這首詞,明天檢測。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七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lián)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忠而獲罪的憤慨。
2、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設想:
1、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2、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揭示目標。
(同上)。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給下列加點詞注音。
朝奏()九重天()衰朽()。
知汝遠來()瘴江()弊事()。
2、填空:
(1)本詩作者是()代(),字(),他倡導()運動,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推動了文學的發(fā)展。
(2)寫出詩歌中描寫冬景的句子();為國家赤膽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
四、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3、自由朗讀,學生互相點評。
要求:從字音、節(jié)奏、停頓、感情等方面入手。
4、教師范讀全詩,體會老師對節(jié)奏與感情的處理。
5、學生放聲朗讀,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間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6、齊讀全詩。
五、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學生質疑:
(1)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又稱崾關。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六、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分析: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七、總結歸納,質疑練習,拓寬延伸。
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小結,質疑詢問。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背誦全詩。
2、預習下一課《錢塘湖春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九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對比反映了詩人命運急劇變化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忠心為國卻遭貶謫的怨憤之情。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一聯(lián)中,作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請加以分析。
表面上寫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無法前行,實際上作者也是在掛念家人、感嘆人生之路的難行,讀來詩人頓生英雄失路之感。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傩蘸稳耍M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边@首詩和這篇文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lián)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一
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lián)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lián)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lián),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lián)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lián)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lián)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鑒賞。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霸茩M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三
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真身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屈、憤慨、悲傷。潮州州治潮陽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這首詩。
頷聯(lián)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lián)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lián)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lián),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lián)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lián)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lián)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四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傩蘸稳耍M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lián)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五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據日本藏《又玄集》,此詩題作《貶官潮州出關作》。左遷:貶官。古人以右貴左賤,故稱貶官為左遷。韓愈時為刑部侍郎,上表極言其弊,被貶潮州刺史。藍關:距長安不遠,在長安附近藍田縣境?!兜乩碇尽罚骸熬┱赘{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后四年,即長慶三年(823),韓湘進士及第,后為大理丞。
一封兩句:封,《論佛骨表》,在此指諫書。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無諫阻者,韓愈一生致力于興儒辟佛,時任刑部侍郎,獨上《論佛骨表》諫阻,言辭激切。憲宗大怒,欲置韓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貶為潮州刺史(參兩《唐書》本傳)。此詩即在赴潮州途經藍關時所作。潮州一作潮陽。舊說潮州距長安八千里。
九重天: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借指皇帝。
圣明:皇帝,此指唐憲宗。
肯:豈肯。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指橫亙陜西南部的山脈、終南山。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BR> 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氣之水。指潮州附近的韓江,是有名的瘴癘之地?!蹲髠鳌べ夜辍份d蹇叔哭師語:“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賞析: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六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边@首詩的首聯(lián)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lián)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lián)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鳖i聯(lián)是說,陰云籠罩著秦嶺家鄉(xiāng)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可知他當時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凹液卧凇比种?,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蔽猜?lián)是說,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尸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郁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霸茩M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七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對此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湖北省孝感市)。
a.首聯(lián)直接寫出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朝奏”與“夕貶”對比,讓人感覺到詩人命運變化的急劇。
b.頷聯(lián)表明詩人的心跡:不惜殘年為皇上革弊除害。
c.頸聯(lián)即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憂家傷國的情懷?!榜R不前”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也讓人聯(lián)想到馬致遠的“瘦馬”,都是以馬寫人。
d.尾聯(lián)寫詩人向侄孫韓湘交代后事,顯得從容、寧靜,表現(xiàn)了詩人豁達、樂觀的思想境界。
2.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明韓愈效忠朝廷的`態(tài)度和決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直言詩人忠君報國的信念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景來寓前途坎坷難料的句子:,。它與李白《行路難》里的“,?!庇挟惽ぶ?。
4.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3.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4.忠而獲罪的悲憤憂傷。
5.這一兩句借景抒情。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景物描寫中顯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八
早晨我把一封諫書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路途遙遠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斷的終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馬藍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
我知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去兇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氣彌漫的江流邊把我的尸骨收清。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九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府法門寺塔中將所謂的釋迦文佛的一節(jié)指骨迎入宮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廟,要官民敬香禮拜。韓愈看到這種信佛行為,便寫了一篇《諫迎佛骨表》。勸諫阻止唐憲宗,指出信佛對國家無益,而且自東漢以來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結果觸怒了唐憲宗,韓愈幾乎被處死。經裴度等人說情,最后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責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廣東東部,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里之遙。韓愈只身一人,倉促上路,走到藍田關口時,他的妻兒還沒有跟上來,只有他的侄孫子跟了上來,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二十
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lián)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lián)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lián)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lián)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不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八{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xiàn)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表現(xiàn)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lián),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lián),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xiàn)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xiàn)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xiàn)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xiàn)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lián),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