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集讀后感范文(19篇)

字號:

    讀書是一種與作者的靈魂交流的過程,讀后感是我們與作者的對話,是我們對書中思想的回應。寫讀后感要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書中的對話和事件對自己的影響。這些讀者的讀后感或許會成為你閱讀后的思考的起點。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一
    三年了,已經三年沒回故鄉(xiāng)了。記得老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也最喜歡在冬天落葉了。她總是那么調皮地把落葉鋪滿我家的菜園,也總是那么淘氣地讓落葉鉆進我的窗戶,飄進我的書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愛的書簽。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我總是那么默默地窩在屋子里,跟爸爸媽媽一起,靜靜地看著春晚。耳邊偶爾一聲“嘭,嘭”聲,提醒著我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
    “寶貝,寒假回老家!”正當我出神地想著時,媽媽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寶貝,回來啦?!蹦棠谈吲d地從屋子了沖了出來,一把抱住了發(fā)呆的我。熟悉的環(huán)抱讓我的淚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沖了出來,止都止不住。
    屋子是那么暖和,親人們是那么和藹,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愛,我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臺上――??!落葉!一片一片,還是那么美。風吹落后,它們在雪白的窗臺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飄落的樹葉,
    而我是行走在那葉脈上的求學者,
    一回頭,卻發(fā)現故鄉(xiāng)是那么遙不可及。
    鄉(xiāng)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過的日歷,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著的歲月中,
    回眸中,卻發(fā)現故鄉(xiāng)是那么近在咫尺。
    鄉(xiāng)愁,
    是那承載著滿滿愛的一艘船,
    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但是,
    中間緊緊連接著,
    是那暖暖的關愛。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二
    這段時間,我一直沉浸在《泰戈爾詩集》中,讀了《泰戈爾詩集》,仿佛走進了這位一百年前來自印度的文學巨匠。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像《心中的向往》、《繽紛集》、《最后活著,還是死了》、《園丁集》、《飛鳥集》等等那么多令人為之沉迷的詩歌,這些詩歌就像是一盞盞明亮的燈,讓無數顆冰冷的心感到溫暖,也為無數個迷途者指引了方向。許多批評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
    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愛。著“泰戈爾哲學”的學者s。radhakrishnan說:“泰戈爾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們的興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義,則另一半就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學的莊嚴與美麗。”在詩人的筆下,我們感悟著飛鳥的快樂、黃葉的輕盈、流水的靈動、月兒的美好、游魚的沉默、獸類的喧囂。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這樣的美好在詩人的筆下是永恒的!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令人潸然淚下,是的,人世間有一種比生與死更遙遠的距離,不是時間上的跨古今,也非空間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種最難逾越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告別》是以一個孩子的語氣寫成,通過孩子與母親所說的稚氣的話語、天真的想象,謳歌了母子間真摯的感情?!督鹕ā芬载S富的聯想和想象,表現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現了孩子天真爛漫的天性和頑皮無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生如夏花》則表達了泰戈爾對生死的從容和坦然,對于生,選擇絢爛,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對于死,選擇靜美,是一種坦蕩的胸懷;極富詩意,強烈的表現了作者的生死觀。而《榕樹》呢,榕樹是故鄉(xiāng)的化身,是媽媽的化身。那孩子面對榕樹的沉思與幻想,是思念故鄉(xiāng)、思念媽媽的表現。詩中對榕樹的描寫,則使我們聯想到媽媽的性格和形象。這些這些,蘊含了如此豐富的感情,并且用他的哲學和世界給了世人許多智慧,許多啟迪。每每閱讀泰戈爾的作品,總會有一種舒暢無比的感覺,似乎一股清新的風溫柔地拂過我們的臉。在他面前,任何欺騙和隱瞞都逃不脫那雙無比銳利的眼睛,還是讓我們坦誠些吧,因為到最后我們才會突然發(fā)現,欺騙的往往是自己。我恍惚覺得這位大胡子老人就坐在我的身旁,靜靜地看著我饑渴般撲在他的書上。
    讀倦了抑或遇到不解的難題,他便微笑著、語調平和地做著回答。這就是閱讀《泰戈爾詩集》的幸福。讀了《泰戈爾詩集》,你會驚訝地發(fā)覺自己居然是如此的渺小。面對這樣的文學巨人,渺小是當然的,但你不必自怯,更不必喪氣,因為只要你愿意伸出手來,就會被另一雙有力的溫暖的手握住,指引你前進的方向,與你同行。
    小巧淺黃色封面上掠過一群展翅高飛的群雁,映襯著三個柔中帶剛的黑字“飛秀氣的鳥集”(straybirds)——這,便是我桌面上擺在最顯眼位置上的一本書。而就在昨天,在金海心空靈飄渺的歌聲中,我剛剛讀完了這本泰戈爾的經典詩集——《飛鳥集》。
    泰戈爾說,愛就是充實了生命,正如盛滿酒的酒杯。這位終生歌詠著“愛”的印度詩人,19以他的詩集《吉檀迦利》榮獲瑞典皇家學院授予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
    泰戈爾的一生,與詩相伴相隨,《飛鳥集》收進泰戈爾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作品,詩一部歌頌生命的美和愛的小詩集。以清新流利、音樂性極強的孟加拉口語,歌詠大自然,歌詠青春和愛情。這里的每一首詩,每一句話,短小而精悍。而且每一句構思奇妙,意蘊耐人尋味,韻律優(yōu)美流暢。都在揭示人生的真諦?!拔医癯孔诖扒?,時間如一個過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兒,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時間就像一個頑皮的孩童,稍不留神,他就會從你眼皮底下溜過,因此,時間是寶貴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是這個道理。說它有哲理,是因為泰戈爾從那些似乎平常的事情中,卻能看出許多錯綜復雜的做人道理。
    “我接到這世界節(jié)日的請柬,我的生命受了祝福。我的眼睛看見了美麗的景象,我的耳朵也聽見了醉人的音樂。在這宴會中,我的任務是奏樂,我也盡力演奏了?!?BR>    在另一方面,泰戈爾捕捉了大量關于自然界的靈感。他說天空的黃昏像一盞燈,說微風中的樹葉像思緒的斷片,說鳥兒的鳴唱是晨曦來自大地的回音;他將自然界的一切擬人化。他讓天空和大海對話,讓鳥兒和云對話,讓花兒和太陽對話……總之,在泰戈爾的詩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萬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長與思考;而他只是為它們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這,便也是《飛鳥集》名字的由來:“思想掠過我的心頭,仿佛群群野鴨飛過天空,我聽到了它們振翅高飛的聲音?!?BR>    而在《飛鳥集》傳入中國,被翻譯出版后,中國詩壇上流行著一種“飛鳥集”式的“小詩”,這些作者的寫作大半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泰戈爾的影響,其中包括冰心的《繁星》和《春水》。
    冰心曾說過“從泰戈爾的詩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體會出這位偉大的印度詩人是怎樣的熱愛自己的有著悠久優(yōu)秀文化的國家,熱愛這國家里愛和平愛民主的勞動人民,熱愛這國家的雄偉美麗的山川。從這些詩的字里行間,我們似乎聽得到那繁密的雨點,聞得到那濃郁的花香。”
    作為詩人,泰戈爾一直保持著“人類的兒童”的一顆赤子之心。他一生追求美、愛與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在對生命的真切感受鐘靈會愛,在愛的充盈中呈現生命的價值。
    “有一次,我夢見大家都是不相識的。
    我們醒了,卻知道我們原是相親相愛的。
    如果你因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群星了。”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三
    最早接觸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時候吧,對那首《鄉(xiāng)愁》印象很深,小時候的鄉(xiāng)愁,長大后的鄉(xiāng)愁,現在的鄉(xiāng)愁......
    喜歡余光中歌頌祖國文明,歌頌國家精神的詩歌,例如《淡水河邊吊屈原》中這樣寫道:“江魚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對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寫得淋漓盡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歲月磨滅不了?!睹窀琛分性谝婚_始時寫道“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痹凇睹窀琛返慕Y尾,詩人寫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從a型到b型,哭,也聽見,笑,也聽見?!痹娭心欠N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聽到了這首民歌,聽到了億萬炎黃子孫在合唱?!按蛞粋€結在繩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隱隱地牽痛,會做噩夢,會消化不良。”《中國結》中不光寫的是中國結,更寫出了心結。
    余光中表現鄉(xiāng)愁的詩歌所傳達出的那種韻味也是獨特的。《鄉(xiāng)愁》中,詩人分別把鄉(xiāng)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鄉(xiāng)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舌l(xiāng)愁衍生出對祖國統(tǒng)一的期盼。“而鄉(xiāng)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與是萬萬,從山東半島到天山,甸甸都壓上肩來,承受的起嗎?”“風太勁了,這顆緊繃的心,正在倒數著歸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線,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愛情詩寫得很朦朧細膩,可以看出詩人是個情感細膩的人?!讹L鈴》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叮嚀叮嚀嚀,此起彼落,敲扣著一個人的名字?!比税炎约旱男谋茸黠L鈴,風鈴輕輕搖動,每一聲,仿佛都在呼喚著一個人的名字,訴說著一段浪漫的故事?!澳銇聿粊矶家粯?,竟感覺,每一朵蓮花都像你,尤其是,隔著這樣的細雨?!卑炎约阂鹊娜吮茸魇巧徎?,細雨朦朧,夕陽余暉下,該是怎樣的一番美景,靜若蓮花,閑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蠱魅的藍眸,真的把靈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鷗,繞著他飛?!痹娙嗽趯懞5镊攘r這樣寫,在詩人筆下沒還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這想說,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詩,怕詩中的眼神,把我的靈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1、《鄉(xiāng)愁》。
    小時侯。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2、《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恒,剎那,剎那,永恒。
    等你,在時間之內,
    等你,在剎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只手應該采蓮,在吳宮。
    這只手應該。
    搖一柄桂漿,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
    3、《天問》。
    水上的霞光呵。
    一條接一條,何以。
    都沒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燈光呵。
    一盞接一盞,何以。
    都沒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顆接一顆,何以。
    都沒入了曙色了呢?
    我們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歸于永恒了呢?
    而當我走時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樣的天色呢?
    是暮色嗎昏昏?
    是夜色嗎沉沉?
    是曙色嗎耿耿?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四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鄉(xiāng)愁》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BR>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20年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痹谶@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五
    三年了,已經三年沒回故鄉(xiāng)了。記得老家門口的那棵大樹,也最喜歡在冬天落葉了。她總是那么調皮地把落葉鋪滿我家的菜園,也總是那么淘氣地讓落葉鉆進我的窗戶,飄進我的書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愛的書簽。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我總是那么默默地窩在屋子里,跟爸爸媽媽一起,靜靜地看著春晚。耳邊偶爾一聲“嘭,嘭”聲,提醒著我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
    “寶貝,寒假回老家!”正當我出神地想著時,媽媽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
    “寶貝,回來啦?!蹦棠谈吲d地從屋子了沖了出來,一把抱住了發(fā)呆的我。熟悉的環(huán)抱讓我的淚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沖了出來,止都止不住。
    屋子是那么暖和,親人們是那么和藹,那個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愛,我沉浸在滿滿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臺上dd??!落葉!一片一片,還是那么美。風吹落后,它們在雪白的窗臺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不知不覺就過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擁擠的火車,眼淚不自覺地滑了下來。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葉又隨風落下,像是為我送別。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六
    翻開那布滿塵灰的書,看見了一張畫像,那是徐志摩的頭像。正巧,爸爸來到我身邊,我纏著爸爸要他給我講徐志摩的故事。
    聽爸爸講,徐志摩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為人很好,他對人熱誠,不管是九流三教,周圍仕女如云,就像拜倫和雪萊一樣,生活也招人物儀。他自謙不懂科學,可老早就發(fā)表文章介紹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要“詩化生活”,在現實面前當然會碰壁,碰壁是好事,他的深度近視眼里也沒有能避開過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人間疾苦。
    這些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詩里都有所表現。他的詩,不論寫愛情也罷,寫景也罷,寫人間疾苦也罷,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識無意識,或多或少,直接間接表現的思想感情,簡單化來說總還有三條積極的主線:愛祖國,發(fā)封建,講“人道”。這三條不是什么“先進”思想。但是講起來似乎是顯得陳腐的三條,在我們的今日和今日的世界,實際上還是可貴的東西。
    徐志摩的的詩自有特色,別具一格,生動、活潑、干脆、利落,多彩多姿,有氣勢。例如《再別康橋》中的“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睂懙母蓛衾洌世噬峡?。又如《五老峰》中寫道:
    朝霞照他們的前胸,
    晚霞戲逗著他們赤禿的頭顱;。
    黃昏時,聽異鳥的歡呼,
    在他們鳩盤的肩旁怯怯的透露。
    不昧的星光與月彩:
    柔波里,緩泛著的小艇與輕舸;。
    聽呀!在海會靜穆的鐘聲里,
    有朝山人在落葉林中過路!
    寫得生動活潑,多彩多姿,有氣有勢。
    他是我們寫作學習的榜樣,他是我們的精神支持,他那靈活的詩歌讓我沉醉。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七
    在我所知道的為數不多的各位中外詩人中,泰戈爾莫非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了,而他的那部《新月集》更是眾多他的詩集中我所認為的經典了。
    在我眼里,泰戈爾的名字是和《新月集》聯系在一起的。許多評論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他的詩,就是一張?zhí)煺鏍€漫的孩子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能感到和平和安慰,愛。
    泰戈爾在《新月集》中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詩意的兒童世界,這個兒童世界是所有成年人都已經忽略、遺忘的童真世界。
    “誰從孩子的眼里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是啊,有誰知道到底是誰把孩子眼中那美好的新月偷走了呢,又有誰知道是誰把原本屬于孩子世界中的純潔、童真這樣沒好的事物給偷走了呢!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而這裝滿了孩子天真夢想的盒子卻被所謂的睡仙精心掩埋在孩子要不可及的金銀島上,也許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長途跋涉才能得到或者是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無法得到的。而泰戈爾早已預料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將自己的兒童集命名為“新月”,是意圖讓那沉睡已久的月亮再度重升,獲得一個嶄新的靈魂。
    《新月集》向成人描繪了一個魅力無窮、令成人無法企及的兒童世界,此書的翻譯鄭振鐸先生曾精辟地說過,“《新月集》并不是一部寫給兒童讀的詩歌集,乃是一部敘述兒童心理、兒童生活的最好的詩歌集”。我認為,泰戈爾之所以能如此真實到位的描繪出兒童世界,完全是因為他將自己看作一個孩子,“真實”進入了孩子世界,因此,他便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為孩子說話、說孩子話,用兒童的諺語表達出他們的精神世界及真實情緒。
    所以說,泰戈爾無愧于“孩子的天使”這一稱號,他的詩將真實的孩子帶如了我們的視野,使得讀者也感同身受地與孩子們一起游戲、玩耍,他的“卓越的兒童心理學家”稱號可能也是來源與此。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八
    拜讀完余先生的幾部詩集,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zhàn)和70年代中期的鄉(xiāng)土文學論戰(zhàn)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yè)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xiāng)愁詩,對鄉(xiāng)土文學的態(tài)度也由反對變?yōu)橛H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tǒng)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在我們看慣了標榜散文的精巧靈活之作后,它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道亮麗清新的風景線,如一縷清風拂人心田!。它擺脫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為一種情懷更為慷慨豪邁的大散文,當然不是篇幅冗長之大,而是體現為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袞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沖動與感悟,一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
    第一次接觸秋雨散文是《廢墟》?!皼]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jié),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跡。行文中充盈著閃光的智慧,蘊涵著深刻的思考,飽蘸著濃郁的感情。
    殘簡斷垣中,那優(yōu)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著我。走進廢墟,他體會著歷史的滄桑,品味著文化的內涵,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進程”的慨嘆;面對著敦煌,看到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感受著歷史的強悍與苦難,感嘆著”飛天的后人”。余秋雨先生,站在歷史的高度,以理性的嚴峻,考察中國現存的原始文化,去貼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審視中華文明。正如《文化苦旅》自序中提到的”我發(fā)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文人與古代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BR>    就這樣,山川草木,樓臺軒榭,廟宇亭閣,云月飛鴻,都與人的呼吸相通,散發(fā)著文化的魅力!。道士塔,莫高窟,陽關寄托著他悠遠的憑吊;寂寞天柱山,風雨天一閣,承載著他濃重的感喟;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蘊涵著他深沉的思考。貞節(jié)牌坊令人感慨,新加坡的墳人使人震撼,貴池儺事又警人反思!邊塞大漠中,留下他道道車轍,廬山石級沾下他輕輕的腳?。唤闲∠镏谢仨懼母袊@,殘簡斷垣中閃現著他佇立的身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蘇東坡突圍,一幕幕歷史被用文化的眼光注視,用優(yōu)美的語言闡釋。——跋涉于殘陽廢壘中臨西風古道,與一頁頁風干的歷史對話,撫摸著古老民族胴體上的傷痕。對文明的嘆惋,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山水的理性追求,匯成一種冷冽的憂患意識,這是歷史的感悟。它是冥冥夜色中一星遙遠的燈火,若明若暗,忽隱忽現。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九
    我仍是一塊拒絕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體的硬度。
    我本來也是很液體的。
    也很愛流動,很容易沸騰,
    很愛玩虹的滑梯。
    但中國的太陽距我太遠。
    我結晶了,透明且硬,
    且無法自動還原。
    西螺大橋。
    矗然,鋼的靈魂醒著。
    嚴肅的靜鏗鏘著。
    西螺平原的海風猛撼著這座。
    力的圖案,美的網,猛撼著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經,
    猛撼著,而且絕望地嘯著。
    而鐵釘的齒緊緊咬著,鐵臂的手緊緊握著。
    嚴肅的靜。
    于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將異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
    此岸的我。
    但命運自神秘的一點伸過來。
    一千條歡迎的臂,我必須渡河。
    面臨通向另一個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顫抖。
    但西螺平原的壯闊的風。
    迎面撲來,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顫抖,但是我。
    必須渡河!
    矗立著,龐大的沉默。
    醒著,鋼的靈魂。
    星之葬。
    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得太滿。
    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
    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夢見另一個夏夜一顆星的葬禮。
    夢見一閃光的伸延與消滅。
    以及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風鈴。
    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
    這是寂靜的脈搏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
    道教的李白和世俗的李白!合上最后一頁,忽然有點難過,明白了書名“通天之路”中的悲情意味。李白一生都在兩個世界間撕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層次的朝廷和代表精神領域的道教——注定了他內在的矛盾,在兩個地方都無法久留。天才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轟轟烈烈的:他有西域血統(tǒng),從小生活在多文化環(huán)境,精通月氏文;他年紀輕輕就游遍中國河山;他跟隨馴養(yǎng)了上千種鳥兒的老師趙蕤在深山修行,學習煉丹術;他箭法精湛,有游俠之氣;他的詩歌不拘于格律,受《詩經》和民歌影響頗深,他酒醉之后依然能夠不假思索地讓詩句傾瀉而出,“每個字、每一行、每個韻都恰恰好”——這讓目睹他作詩的人稱他為“詩仙”。
    然而,他正處在一個衰落、腐壞的王朝,他的從政之路無比坎坷,達官貴人要么嫉恨他的才華,要么只把他當作一件昂貴的家具。暮年的天子耽于享樂,通天之路上處處是百姓的尸山血海。但他雖在政治上天真到近乎愚蠢,對人卻有赤誠之心,因此他一生都不缺朋友,也對底層百姓有真切的同情。他“雖然愛熱鬧,但他內心深處是一個獨行者,是中國詩歌史上孑然獨立的一個人物,就像一顆閃耀的恒星,它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對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視同仁?!?BR>    只可惜,驕傲和個性注定不容于這個平庸的時代。天才轟轟烈烈地來,卻悄無聲息地死去。直到他死去一年后,朝廷才終于賜給他那個他一生都在等待的機會,卻無人知曉他已不在。直到數年后他的崇拜者白居易來到他的墳冢,為他的一生寫下最后的注解——“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BR>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一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伍立楊用這句詩贊揚了臺灣桂冠詩人余光中。余光中的詩歌,如璀璨的珍珠,晶瑩透亮;如山間的清泉,那般純凈;又如動聽的音樂,悠遠遼闊。他的詩歌中那蕩氣回腸的文字,令人心馳神往,回味無窮。
    余光中的詩集,都滲透著濃濃的情——對祖國的熱愛與思念。正如《鄉(xiāng)愁》中的最后一段: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對祖國由衷地熱愛,不但在于祖國對他的恩情,也在于祖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化之美。余光中少年時期曾受到中國古典文化的熏陶,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寫出如此優(yōu)美動聽令人陶醉的詩歌。我最喜歡《星之葬》這首詩,讀起來優(yōu)美極了。我似乎身臨其境,看見一顆在天空中急逝的流星,帶著一絲悲傷,一絲驚詫,一絲寧靜;看見唐宮中的.少女“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動人場景,流螢飛來,流螢飛去,盛唐文化的奇葩至今芬芳不減。
    余光中深愛著故土的同時,還深深懷念著那片土地上他的朋友、親人,難以忘懷縈繞在親友間的縷縷溫情。故鄉(xiāng),有他兒時的游伴,童年的笑影,這數十年鄉(xiāng)思的內容,往往在黃昏、在月夜、在燈下不期而至,像聲聲呼喚,將詩人的心一直牽系到海峽的這一頭。海峽的這一頭,有詩人童年時與他一起東望海峽的母親。行走在異鄉(xiāng)的塵埃里,鄉(xiāng)愁即便是頓足也頓不去,詩人滿心都交疊著母親與大陸。臘梅香是母親,后土是母親,祖國和臺灣也正像母子一般,臺灣睡在中國海的懷抱中,就像胎兒睡在母親的羊水里。一面是對母子親情的追撫,一面表達了對祖國赤子般的熱愛。來自祖國同胞的深情厚誼也總是讓詩人心生暖意。一次,柯靈先生送給余光中一只精巧的宜興紫砂壺,他把弄著那用江南沃土制成的茶壺,想到自己的指紋疊上陶匠的指紋,疊上雕者的手印,贈者的掌溫,就如同和13億中華兒女握手,如同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看到了自己的親朋一般。那一刻,隔一道海峽只如隔幾,舉壺,便似乎與友人相對談笑,斟酌兩岸,品味今古。
    啊,美麗的祖國,您的容顏,您的文化,您的恩情,您的發(fā)展,詩人也好,每一個龍族的傳人也好,都難以忘懷。對您的依戀與熱愛,早已深深鐫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熱切涌動的血脈之中。醒,也縈懷,夢,也縈懷。在您60華誕即將到來的時刻,我要滿懷自豪地說:祖國,我愛您!滋養(yǎng)我撫育我的祖國!您的山河如此多嬌,您的文化清芬四溢,您的子民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您自豪之余,讓我再輕輕地輕輕地呼喚您:媽媽,我的可愛的黃膚色的中國。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二
    我們大多數讀者是從“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以及“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等詩句里認識余光中的,后來才知道他“右手為詩,左手為文”,散文也寫得好。惜乎選本不多,就筆者目力所及,只讀過他的幾篇小品,如《我的四個假敵》、《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記》、《聽聽那冷雨》、《借錢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氣所熏醉。不過,跟讀粱實秋一樣,總感覺機巧有余而厚重不足。及至讀到人民日報出版社的最新選本《橋跨黃金城》,才似乎窺到了余光中散文藝術之全豹,不,用他的話說,是全虎,是細嗅薔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氣。當余光中駕著他的小道奇疾馳在遼闊的美國西部的時候,當他飲過嘉士伯啤酒開始浮想聯翩的時候,當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時候,余光中就是一頭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聯想》一文中,他說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話:“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種古老的欲望?!痹娙说挠喙庵谢蛟S永遠不會說出“我倒覺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閑著,精液閑著,淚腺汗腺閑著,憤怒的吶喊閑著”等痛快淋漓的話,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說來卻顯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閹人,不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應該是最健全,最富生氣的人,是猛虎。
    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意義上的猛虎氣。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贍、節(jié)奏緊張、內蘊深厚、造語奇特見長的。他的散文內容不外游記、詠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藝隨筆等幾類,但他是帶著他全面、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凝重的歷史感進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對星空作逍遙游,面對蓮花而意興遄飛,從李白、杜甫到米芾、蘇軾,從可口可樂到黃河飲過的血揚子江飲過的淚,從蓋提斯堡的古戰(zhàn)場到周幽王的烽火、盧溝橋的烽火,縱橫開合,火花迭現。用他自己的話說“真正豐富的心靈,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花,字字珠玉,絕無冷場”。這種語言的密度是才氣,是歷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氣。
    “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陽剛一面,也自然有其陰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聽聽那冷雨》為例,語言之迭宕、意象之開合,無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氣,但就“冷雨”這個整體意象來說,它畢竟是陰柔的、古典的。
    余光中在自序中評價這個選本,“于我的散文藝術,有相當的代表性”,看來他是滿意的。這一點,讓我想起內地出的多種多樣的港臺文學選本,似乎這類反映全貌、遴選精當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三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游呢?離你太遠了,故鄉(xiāng)!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里,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xiāng),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年齡,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多l(xiāng)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么,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鄉(xiāng)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xiāng)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癡癡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xiāng)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抔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墓,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蛟S,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墓時,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xiāng)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tǒng)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tǒng)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后悔,卻已無處尋覓。鄉(xiāng)愁,思念祖國。
    游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么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xiāng)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戚戚,白首離。
    凄凄,愁幾許?
    成語時時刻刻: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如: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fā)發(fā)財?!庇秩纾核龝r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四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xiāng)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fā)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
    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
    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xiāng)愁嗎?多想聞聞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xiāng)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夤?,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r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fā)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臺灣啊,母親的頭發(fā)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xiāng)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五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鄉(xiāng)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只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著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會!我會的!家鄉(xiāng)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jié)更是如此,但家鄉(xiāng)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著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xiāng)的足跡,我渴望有這么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六
    對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課本里的那一篇《鄉(xiāng)愁》——作為課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詩歌,它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之情,是在臺灣望著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滿了游子望歸而歸不得的感嘆!等到終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嘆:“山河還在,游子已老!”
    再后來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氣風發(fā),都在那年長安,都在那灣月明里!
    而今,再讀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離開故土,到了臺灣,又旅居歐美……走過了無數的路,跨過了無數的橋,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駐足停留,但先生的內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蘇的流水,甚至是從沒到過的北國的長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爾夾雜著幾個英文單詞,但更多的卻充滿著儒家文人的氣息,充滿了中國文人獨特的儒雅、睿智。偶爾幾篇驕傲的自夸,也滿是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卑不亢,但也有著中國人特有的那種凜然傲氣和文人風骨。先生像竹,虛心在內,傲骨向上。高昂著不屈的頭顱,努力地向上生長;亦奮力地向下扎根,不斷汲取來自各國文化的養(yǎng)分,故成就其文學的精髓。
    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即是過去,便努力的奔向未來。生活里,大多數人往往會糾結于過去的某一瞬間,或某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錯誤的感情無法自拔,或是迷戀某個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時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頓足,懊惱不已,那些過去的依然成為過去了,不會再次發(fā)生,也無法改變。很多的懊悔、遺憾、悔恨也都無濟于事,于事無補。
    人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蹣跚著迷茫著向前,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并為之熱愛、堅持、付出,那么即便結局可能并不圓滿,但是收獲的又何止是結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許分開了,但過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標,可能現在實現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熱愛你所熱愛的,并堅定地向著它努力,那么終究有一天山無遮,海無攔!
    過去的終究是過去,未來仍在前方,不妨繼續(xù)上路吧,把一切遺憾留在身后,讓一切不圓滿慢慢變成一種圓滿。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如此甚好!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七
    余先生回憶起當年寫這首詩時的心境,時光流轉,仿佛近在眼前。他說:“寫《鄉(xiāng)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視角,一種近乎童話的天真。我想,做一個詩人應該懷著廣泛的同情。不設防、不世故,好的詩人應該一輩子天真,在這種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為可能。”
    我對他的話感受很深,在剛剛考上大學要來廣州就讀的那年,我在車上,隔著朦朧的玻璃窗,看著父親母親追著車子的身影,眼淚悄然而下。那時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體會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我,今天終于要離開了。明明知道還能回來,但是,原來離開家的感覺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墜子在拽著我的心,無法拯救自己,無法掙脫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鄉(xiāng)愁當然遠遠在我之上,那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居住在臺北,離開祖國大陸足有了,擔心有生之年回鄉(xiāng)無望。他是那么的驚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回到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然而卻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為他沒有辦法啊!就在這樣一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上,因為那是唯一使他與母親、新娘、祖國聯系起來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處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BR>    在這首詩里面,長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聯系起來的物,借著著滾滾的長江水,他們彼此之間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實是有著萬般的無奈,然而卻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謝這唯一能緊密彼此的長江水啊!多么的讓人心痛,為之惋惜的同時卻又不得不跟著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謝、贊美這長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無處話相思......讀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就有一種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純真的心寫出了滄桑的惆悵與孤苦,如果你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那么,你就永遠不能夠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深沉,一種落葉無法歸根的深沉。
    在我看來,欣賞文字不僅僅欣賞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帶給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詩在乍看之下,讓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選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卻發(fā)現巧妙之下涵蓋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與無奈。但是,這又讓我想到了更孤苦更無奈的是“惆悵此情難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相思還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還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八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詩集讀后感篇十九
    最近,老師在班級里給我們上了《走進琦君》專題閱讀。漸漸地,我對琦君——一個溫州籍女作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到家,我在書架里搜尋著,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尋著琦君的書。書架上,《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散發(fā)著淡淡的幽香,等著我去采擷。封面是淺淺的橙色,一下子就讓人有種懷舊的感覺。翻開目錄,“故鄉(xiāng)情懷”、“千里懷人”、“兒時有味”、“浮生小記”、“寵物良伴”一個個章節(jié)映入眼簾。很顯然,琦君是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母親的懷想,對童年的回憶,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這本書里,我對《粽子里的鄉(xiāng)愁》這篇散文印象特別深刻。仍然記得,課堂上,老師讓我們第一遍讀時的那種欣喜。因為,我們可以在文童里讀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豬肉粽、灰湯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溫州才有那么多種類的粽子,只有講溫州話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媽媽是宜山人,每逢端午節(jié),她總是要回宜山去買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如今我們居住的靈溪的大街上從來看不見白米粽的蹤影,媽媽愛吃白米粽,是因為它有故鄉(xiāng)的回憶吧。讀到這個細節(jié),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畫面、情感感動了。琦君,12歲跟隨父親去了杭州,溫州對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閱讀《粽子里的鄉(xiāng)愁》。這回,我不僅看到了家鄉(xiāng)的美味,還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鄉(xiāng)愁。透過隱隱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親蹣跚著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討的路人經過,她總會讓琦君為他們送上一兩個熱氣騰騰的粽子。時間流轉,歲月交替。六七十年后,遠在美國的琦君獨坐窗前,她依然會想起故鄉(xiāng)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親。
    在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鄉(xiāng)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總是借物抒情,將自己淡淡的鄉(xiāng)愁融于回憶之中,融于敘事之中。比如,《水是故鄉(xiāng)甜》,從礦泉水著筆,引發(fā)對家鄉(xiāng)山泉水深深的懷戀,這樣的筆調一下子就帶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確,游子在外,永遠忘不了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鄉(xiāng)愁,是游子們筆下永恒的主題。對于張籍來說,鄉(xiāng)愁是“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猶豫;對于王安石來說,鄉(xiāng)愁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欣喜;對于納蘭性德來說,鄉(xiāng)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關那畔行”的一路飄搖;對于琦君來說,鄉(xiāng)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記憶相冊”中的回首。
    鄉(xiāng)愁,總是藏在淡淡的記憶里……。
    對于初中生來說,鄉(xiāng)愁是一種過于深邃的傷感,幸好有如詩的文字結集成書,閱讀、感懷、思索,于是思鄉(xiāng)之愁也就從琦君的筆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鄉(xiāng)愁》中情景的描繪,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場景的應和,一只白米粽,既牽著琦君千山萬水外的思念,也引著媽媽每逢佳節(jié)時的鄉(xiāng)情,兩相對照,數十年光陰流去,鄉(xiāng)愁卻依然盤桓在每個溫州人的心中,不離不散,于琦君,是數不清的夢回故里,于母親,是久久盼望的親友重逢。
    從好奇琦君,到閱讀《粽子里的鄉(xiāng)愁》,再到文末思鄉(xiāng)者的佳句集萃,文章意境層層遞進,情感漸深,鄉(xiāng)愁借著文字之美流淌而出,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