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的體會(匯總15篇)

字號:

    總結(jié)是觀察、思考和總結(jié)所得的結(jié)論和經(jīng)驗,它是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寶貴財富??偨Y(jié)的內(nèi)容要有條理,邏輯清晰,讓人一目了然。這些總結(jié)范文是對不同領(lǐng)域的學習和工作進行的概括,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總結(jié)的要點。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一
    我是一位正在學習古代漢語的初學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體會到了古代漢語的獨特魅力。古代漢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具有與現(xiàn)代漢語截然不同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在初學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也更加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底蘊。下面,我將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進行一些心得體會的分享。
    首先,古代漢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主語、謂語和賓語的位置是固定的,而在古代漢語中,語序并不固定,往往通過詞語的變化和修辭手法來表達句子的內(nèi)容。例如,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喜歡你”,而在古代漢語中可以說“茫茫天地,我心中只有你”。這種靈活多變的語法結(jié)構(gòu)讓我對古代漢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在學習中提高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學習古代漢語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古代漢語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基石之一,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人的情懷和表達方式。例如,讀古代文學作品時,通過學習古代漢語的語法和詞匯,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詩詞的意境和情感,進一步領(lǐng)悟到了古人的心靈之美。學習古代漢語不僅是一種語言學習,更是對中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另外,學習古代漢語需要注重對于詞匯和文化背景的積累。古代漢語中有很多生僻的詞匯和用法,我們需要通過詞典和相關(guān)資料的學習來逐漸掌握。同時,了解古代文化背景也是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部分。很多古代漢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都與古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
    最后,學習古代漢語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實踐來提高。閱讀古文是學習古代漢語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時,通過實際運用古代漢語進行寫作和對話,我們才能真正掌握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特點。在實踐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夠取得進步。
    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古代漢語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古代漢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文化背景和詞匯表達方式都與現(xiàn)代漢語有所不同,但正是這種不同讓我對古代漢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我相信自己能夠進一步提高古代漢語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瑰寶。古代漢語的學習是一項艱巨但值得的任務,我會繼續(xù)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古漢語水平。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二
    我選擇了古代漢語專業(yè),并在將近一學期的學習中,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從學習內(nèi)容到學習方法,從認識到興趣,我逐漸明白了古代漢語專業(yè)的重要性和魅力。以下是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課程的一些思考和心得體會。
    首先,我想說的是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內(nèi)容非常豐富。在導論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包括文字、語法、音韻等,也學習了古代文學作品和文化背景。這些內(nèi)容既具有學術(shù)性,也具有實用性。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古代文化,還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和演變。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內(nèi)容豐富多樣,給我?guī)砹藷o窮的想象空間和學習動力。
    其次,我認為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方法至關(guān)重要。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記憶大量生僻字和詞語,還需要研究古代文獻。這要求我們具備扎實的基礎(chǔ)知識和獨立研究的能力。而好的學習方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這門學科。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多讀經(jīng)典文獻、多寫作業(yè)、參加討論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也要注重實踐,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古代漢語的應用能力。只有不斷摸索和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也需要我們具備一種追求精神的態(tài)度。古代漢語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不斷去發(fā)現(xiàn)、去解讀、去理解。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復雜的文獻和詞匯,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這種追求精神不僅能夠培養(yǎng)我們對學問的熱愛,也能夠提高我們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需要不斷追問和追尋,只有不斷追求,才能更好地解鎖古代文化的奧秘。
    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還需要我們具備跨學科的能力。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學科,常常需要我們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研究。譬如,要了解一個古代文獻的背景,我們可能需要對當時的歷史、哲學、藝術(shù)等方面有所了解。古代漢語專業(yè)在學習過程中提供了這種跨學科的機會,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流,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漢語及其所蘊含的文化。這種跨學科能力非常重要,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學識,還能夠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
    最后,我深深地體會到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既是一項成就,也是一項責任。幾千年的歷史是漢語文化的底蘊,而我們作為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有責任將這些珍貴的文化傳承下去。我們需要繼續(xù)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并將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與更多的人分享,以此推動漢語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成為我們努力學習的動力,也將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漢語。
    綜上所述,古代漢語專業(yè)導論課程讓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我明白了古代漢語專業(yè)的重要性和魅力。通過學習內(nèi)容的豐富性、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追求精神的態(tài)度、跨學科的能力和學術(shù)的使命感,我逐漸認識到古代漢語專業(yè)的學習將會對我個人和社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我對古代漢語專業(yè)充滿了熱愛和興趣,并期待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能夠繼續(xù)深入研究這門學科。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三
    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jù)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弊釉唬骸胺蛐⒌轮疽玻讨缮??!?《孝經(jīng)》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鬃诱f:“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于”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薄炘剖缎⒔?jīng)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jīng)》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云石解釋《孝經(jīng)》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jīng)》,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tǒng)。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guān)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后來同口語逐漸脫節(jié),并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匯,語法系統(tǒng)??谡Z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文言則處于相對凝固的狀態(tài),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jīng)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fā)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被現(xiàn)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么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shù)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并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chǎn),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后大多數(shù)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么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chǔ)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于區(qū)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shù)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xiàn)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xiàn)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并有些什么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chǎn)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tǒng)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tǒng)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cè)重點。根據(jù)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shù),提倡讀經(jīng),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jīng)的需要,還出現(xiàn)了許多經(jīng)學大師,最著名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后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后,詩律學興起,于是研究韻律和節(jié)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并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xiàn),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jù)《切韻》語音系統(tǒng),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chuàng)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fā)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tǒng)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xiàn)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fā)明?!墩f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tǒng)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chuàng)立了一些語法術(shù)語并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tǒng)的古漢語研究,內(nèi)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chǎn)。盡管如此,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發(fā)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jīng)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jīng)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xiàn)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后,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shè)《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guān)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gòu)。在古漢語研究領(lǐng)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于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xiàn)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么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xiàn)。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弊鳛槲膶W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著重領(lǐng)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tài)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蓖跋 ?,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爾”是助詞,用在象聲詞“鏗”的后面,開竅推瑟發(fā)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后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gòu)詞方法?!白鳌币话阕鳌皠谧鳌苯?,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并列關(guān)系,而是偏正關(guān)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tài)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睂τ谶@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于“以”、“其”、“于”、“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于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無禮于……”、“貳于……”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盁o禮于……”或“貳于……”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無禮于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于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匯,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guī)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jié)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jīng)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guān)古漢語的規(guī)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筑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并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妒酚?。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蔽覀冎姥蚴呛軠伛Z的,怎么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霍光傳》:“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jié)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jié)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jié)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梢姂搹墓沤癖容^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guī)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边@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吧廊恕奔幢怡o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guī)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四
    古代漢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必備知識。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很多人無法參加實體的古代漢語課程,因此網(wǎng)課成為他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主要途徑。我最近參加了一門古代漢語網(wǎng)課,通過學習此課程,我有了一些有意義的心得體會。
    首先,網(wǎng)課的便利性是我最為欣賞的。與實體課程相比,網(wǎng)課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上課,無需擔心交通擁堵、遲到等問題。此外,網(wǎng)絡(luò)課程的學習資源也非常豐富,包括錄播課程、教材、在線討論等,這些資源提供了全方位的學習支持,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漢語知識。
    其次,古代漢語網(wǎng)課的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樣。在課程中,我不僅學習到了古代漢字的基本知識,還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例如,課程中探討了《論語》、《孟子》等經(jīng)典著作中的古代漢語用法,讓我更好地了解其思想內(nèi)涵。此外,課程還介紹了古代漢語中的修辭手法、辭章格律等,讓我體會到古代文人的藝術(shù)境界。
    第三,網(wǎng)課的互動性與合作性也讓我受益匪淺。雖然是線上學習,但通過討論區(qū)和線上小組討論,我有機會與其他學習者交流意見、分享學習感悟。這種互動和合作不僅加深了我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也擴大了我的交流圈子。通過與其他學員的交流,我不僅從他們的觀點中獲得新的啟發(fā),還學會了傾聽和尊重他人意見。
    此外,網(wǎng)課的靈活性也使我能夠自主安排學習進度。不同于實體課程的規(guī)定學習時間,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來學習。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調(diào)整學習進度。我可以多次重復學習困難的內(nèi)容,直到完全掌握為止。這種靈活性使得我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最后,通過古代漢語網(wǎng)課的學習,我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古代漢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傳承了千年的文化遺產(chǎn)。通過了解古代漢語,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了更強的責任感。
    總之,古代漢語網(wǎng)課是我繼續(xù)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網(wǎng)課的便利性、教學內(nèi)容的豐富性、互動和合作的機會以及靈活的學習方式,我不僅增加了古代漢語的知識儲備,還培養(yǎng)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感情。我相信,通過古代漢語網(wǎng)課這一平臺,更多的人將能夠方便、快速地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傳承和發(fā)展我國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五
    作為一名外國人,學習漢語能夠讓我更好地融入中國的文化和社會,而古代漢語也是漢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下面將會分享這些心得。
    第一段:學習前的認知與思考。
    在我接觸古代漢語之前,我以為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只在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才發(fā)現(xiàn)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形式和語義表達上有很大的區(qū)別。除了古代漢語存在很多古詞匯和古語法以外,古代漢語也與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等緊密相關(guān),而這些對于外國人來說是需要理解和領(lǐng)悟的。
    第二段: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就是掌握古漢字的讀音和意義。由于古代漢字的讀音已經(jīng)有多種變化,而這些變化又與古代歷史、文化和方言等相關(guān),這讓初學者很難理解和學習。此外,古代漢語中的詞匯也很豐富和復雜,有時候需要領(lǐng)悟上下文和推敲一些比喻和典故等,讓學習變得更具挑戰(zhàn)性。
    第三段:學習中的積極因素和樂趣。
    雖然古代漢語的學習很有挑戰(zhàn)性,但是也有很多積極的因素和樂趣。在學習古代漢語時,我深深感到古代漢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思想,這挖掘了我的學習興趣。此外,學習古代漢語也可以讓我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漢語,特別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古詞和典故,而這些在日常交流中也能夠起到更好的妝點作用。
    第四段:學習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持之以恒、勤奮學習,這是鋪平學習之路的基礎(chǔ);其次,要結(jié)合中華文化、歷史和哲學等來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領(lǐng)悟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內(nèi)涵;還有就是要借助語言學習軟件和學習工具,并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
    第五段: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和啟示。
    通過對古代漢語的學習,我深刻地領(lǐng)悟到語言和文化互動的緊密關(guān)系。古代漢語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文化、哲學和價值觀等,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掌握古代漢語,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學習古代漢語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能力,拓寬自己的跨文化視野,這對于個人的成長和職業(yè)發(fā)展都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
    總之,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道路上,既有挑戰(zhàn)也有樂趣,只要堅定信心、持之以恒、腳踏實地,并注重理解和領(lǐng)悟,相信我們都可以通往古代漢語的殿堂,領(lǐng)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魅力和美妙。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六
    隨著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學科也開始納入到網(wǎng)上教學的范疇中。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學科,許多人都想學習,但又苦于沒有時間去實體學校上課。幸好有了古代漢語網(wǎng)課,我也有機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學習這門古老而美麗的語言。在參與古代漢語網(wǎng)課學習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體會。
    首先,古代漢語網(wǎng)課給了我更大的學習自由度。以前,我參加的課程都是需要按時按地去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都是固定的,對于一個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安排起來非常困難。而網(wǎng)課則完全打破了這種限制,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安排學習進度,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工作間隙,都可以隨時開始學習,真正做到靈活自主。這種學習自由度,讓我能夠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古代漢語網(wǎng)課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課程中,我不僅可以通過視頻聽講師講解古代漢語的文法知識,還可以通過音頻錄音聽原聲古文的朗讀,同時還有豐富的習題和練習材料供我鞏固所學知識。這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得我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學習。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了解到古代漢語的基本語法和發(fā)音規(guī)則;對于已經(jīng)有一定基礎(chǔ)的學習者,可以通過習題和練習鞏固已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這種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讓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更有效地提高古代漢語的學習效果。
    再次,古代漢語網(wǎng)課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有限,很難得到個性化的教學反饋。而網(wǎng)課則不同,通過在線討論區(qū)或即時通訊工具,學生可以隨時和老師進行交流和互動。我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通過提問的方式向老師請教,老師也會給予及時的回答和指導。這種個性化的互動,讓我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被關(guān)注和被重視的感覺,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克服困難,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最后,古代漢語網(wǎng)課激發(fā)了我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和熱愛。通過網(wǎng)課學習,我接觸到了許多精彩的古代漢語文本和文化知識。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我不僅理解了古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也領(lǐng)略到了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古代漢語不再只是一門冷冰冰的學科,而是變成了我追尋和探索的對象。我開始主動查閱相關(guān)資料了解更多有關(guān)古代文化和文學的知識,并積極參與到相關(guān)的活動中去,例如參觀古代文化展覽、加入古代漢語讀書俱樂部等。通過這些活動,我進一步了解到古代漢語的無限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和珍惜學習這門古老的語言。
    總之,古代漢語網(wǎng)課為我提供了自由靈活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良好的互動平臺,以及激發(fā)興趣的學習機會。通過參與古代漢語網(wǎng)課的學習,我學會了更好地時間管理和學習方法,提高了古代漢語的語言運用能力,深入了解了古代漢字文化。古代漢語網(wǎng)課的這種學習體驗,不僅幫助我學好了古代漢語,更讓我體驗到了不一樣的學習感受,收獲了更多的智慧和情懷。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七
    1主動句: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讀書。
    2被動句:主事是謂語動詞所表達動作行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a語義上表被動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有句法標志的被動句:
    (1)“于”字句。
    a“及物動詞+于+施事者”如:楚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省略“于”字,“動+施事者”如:大樹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c“于”字句經(jīng)常用于主動與被動對比的復句里。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d“乎”(介詞)的語法功能與介詞“于”同。
    (2)“為”字句。a“為+施事者+及物動詞”,如:(吾子)今為赤帝子斬之。b“為+及物動詞”,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見”字句。a“見+及物動詞”如:人皆以見侮為辱。b“見+及物動詞+于+施事者”,如: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c南北朝后,“見+動詞(主動句)”表示“對我怎樣”,如“慈父見背”
    (慈父背棄我)。(不是被動句)(4)“為……所……”句。a“為+施事+所+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b“為+所+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c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4)“為……所”句。
    a“為+施事+所+及物動詞”,如: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
    b“為+所+及物動詞”,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c東漢后,“為……之所……”“為……所見”在漢魏六朝常見,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動詞”如:臣被尚書召問。
    b先秦“被”是及物動詞,意為“復蓋、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漢代后,至今,“被+及物動詞”。如:杯子被打破了。
    1賓語前置:古代漢語的賓語在某些特定的語法條件下要置于動詞之前,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賓語前置。
    2賓語前置的種類: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a作動詞的賓語前置。如:吾誰欺,欺天乎?
    b在介賓結(jié)構(gòu)中,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需要注意的是:
    a個別用“為”字的句子,疑問代詞作賓語不前置,如“子為誰?”
    b“如何”是“如之何”的緊縮,意思是“對之怎么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受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規(guī)律的制約。
    c“何如”語義同“如何”,譯為“怎么樣”,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結(jié)構(gòu)。
    d“奈何”“若何”情況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賓語,不前置。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八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zhuǎn)眼就又到了期末了。同時也預示著這一學期古典文學的學習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古典文學的余音還回旋在我的腦海里。它并將激發(fā)我有繼續(xù)學習的興趣。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財富,讓我們?nèi)W習,讓我們?nèi)ンw會,讓我們?nèi)チ私獾鹊?。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中國博大精的文化。這樣的文化里:有現(xiàn)實的真實再現(xiàn);有思想上的名家名著;有情感上的真知真諦;有軍事上的智謀才能……這些都被后人記錄下來,而文學在此就承擔了相當?shù)呢熑魏椭亓俊?BR>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九
    古代漢語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中留下了豐富的語言文化積淀,同時也為我們理解和掌握中華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寶貴的資源。學習古代漢語,不僅能夠拓寬語言運用的視野,更能夠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
    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對漢語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因為古代漢語有許多現(xiàn)代漢語所沒有的語言特點,特別是漢字。很多漢字的意義是通過其字形或字音得到的,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失去了很多漢字的音、義、形等本來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這些意義仍然被保留著,并且在古詩、文學、文化等領(lǐng)域廣泛應用,更多的古詩文及言行,中有古人信仰、思想、審美等方面的體現(xiàn),有利于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世界觀。另外,古代漢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語氣、語態(tài)等也有不小的差異,學習了這些,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中文語言的靈活運用。
    古代漢語的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chǔ),包括語音、字形、詞匯和句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古代漢語中大量運用的典故、俗語、諺語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對象。由于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不同,建議學習者在學習前要有一定的漢語基礎(chǔ),并且需要耐心、細致地閱讀和理解語言文本。
    在學習古代漢語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感覺和語言思維,而且要善于運用類比和比較的方法,對于漢語的語言形態(tài)和語言規(guī)律有基本的了解。其次,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熟悉漢字的字形、音義、用法,同時要注意理解和解讀漢字中的文化內(nèi)涵。最后,在學習古代漢語時,學習者還需耐心學習漢字的寫法。因為在古代漢語中,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字會有多個不同的字體,掌握這些技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五、結(jié)語。
    學習古代漢語是一件值得深入的事情,同時也是保持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的一種方式。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們可以拓寬我們的文化視野,深入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漢語是我們共同的母語,更是該有的文化責任,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古代漢語,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活躍、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之一。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漢語的理解,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在我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體會頗深,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理解語言的變遷。
    古代漢語是近代漢語的前身,漢字的演變就是語言變遷的一部分。學習古代漢語使我意識到語言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生命體。從詞匯到語法,從句子到文章,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大不相同。學習古代漢語讓我更好地理解了漢字的演變,也讓我知道了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
    第三段:認識文化的深度。
    古代漢語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例如,通過研究古代詩詞,我認識到了唐詩宋詞的豐厚底蘊,深刻領(lǐng)悟到了詩人筆下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我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第四段: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古代漢語是經(jīng)典中的語言,它的深刻、含蓄、凝練,對于漢字的運用和發(fā)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學習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豐富寫作技巧,這對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學習古代漢語中,我學會了怎樣運用多音字和多義詞,提高了漢字的運用水平。
    第五段: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
    古代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可以讓我們在語言運用方面更靈活,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古代漢語的發(fā)展歷程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它蘊含著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和歷史。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不僅了解了漢字的演變軌跡,也認識到了我國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和偉大性。
    總之,通過學習古代漢語,我既加深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更讓我體會到了語言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淀。相信隨著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我對古代漢語下的心得體會將會越來越深刻。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一
    1、直切: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合聲調(diào),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犊滴踝值洹酚么朔ā?BR>    3、偏義復詞:古代漢語中的一種復音詞,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復音詞的意義,而另一個只是作為陪襯。如“有緩急,非有益也?!薄熬徏薄敝傅氖恰坝屑薄?,“緩”字無意義。
    4、本義:詞的本來意義。如,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
    5、引申義:從本義“引申”出來的,即從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向,本來的意義是“向北的窗戶”。引申意義是“朝著”、“對著”。直接引申是從本義直接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為間接關(guān)系。
    6、假借義:如同朱駿聲所說是“本無其義,依聲托字”,與本義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書: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漢字形體的構(gòu)造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zhuǎn)注、假借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構(gòu)成一個字,如日、月。
    b、指事: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會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jié)合,如及。
    d、形聲: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上大都合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guān)。如貝與財物有關(guān),言與言語有關(guān),心與心理有關(guān)。
    e、轉(zhuǎn)注:說法不一。
    f、假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本為“發(fā)號”的令,后來借用為“縣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漢字的演變,產(chǎn)生樂一個新的字代表一個字的一個或者幾個意義,分擔那字部分的意義,那么前一個字為古字,新產(chǎn)生的字為今字。如“責”,其“債務”等意義已經(jīng)為“債”所替代,但“責任”等意義擔任著,故而兩者為古今字。
    9、異體字:由于時間或地獄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橥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樂形體結(jié)構(gòu)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
    10、簡繁字:由于人們改革漢字,進行簡化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簡化字要比繁體字的書寫簡單,筆畫較少,往往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也有一對多的情況。今天所用的許多簡化字是歷代相傳下來的。如禮禮、氣氣等。有些簡化字和繁體字之間詞義毫不相干,因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適適、征征、余餘。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二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個詞序問題。所謂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這一類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說的時候,要把詞序顛倒過來,說成“不我知”。這就是說,在否定句中要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還有“你”字,古代說成“汝”?!八弊终f成“之”,“自己”說成“己”。這一類都是代詞,在否定句中,如作賓語用,一律提到動詞前面,說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這可以說是一條規(guī)律,用得很普遍,幾乎沒有例外的情況。
    疑問句中的賓語,也要提前。不過這里有的限制,賓詞必須是代詞。比如“何”字,是個代詞,它在“爾何知”這句話中作賓語用,需要提到動詞前面。如果不提前,說成“爾知何”,那不合語法。有個成語“何去何從”,意思是離開什么,追隨什么。這個“何”字也在動詞的前面?!睹献印分杏芯湓挘骸跋壬鷮⒑沃??!薄爸闭撸?,是“去”的意思。這個“何”是動詞“之”的賓語,需要提前。上古時候,“往”字不帶直接賓語,因此這句話不能改成“先生將何往”。何以見得?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話作比較說明。《孟子》中有句話說:“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這個“焉”字作“于何處”講,而“于”是介詞,所以“焉”能當“往”的間接賓語用。
    學習古代漢語語法,要仔細進行分析。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說“不騎馬”,就不能說成“不馬騎”。“知我”,不能說成“我知”,因為這不是否定句。如果學習時,忘了這些條件,那就容易出錯?!墩撜Z》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馑际遣慌氯思也恢雷约海慌伦约翰恢廊思?。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語法方面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細。不妨再舉個例子?!爸焙汀巴庇蟹謩e,“之”本來是“往”的意思,但從語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別?!爸钡暮竺婵梢詭е苯淤e語,而“往”則不能。比如說到宋國去,可說“之宋”,到齊國去,可說“之齊”,但不能說“往宋”、“往齊”。總之是我們也要注意學習語法。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三
    1、六書:是漢代人對古文字構(gòu)成規(guī)則的概括和歸納,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2、象形:是通過描摹詞所概括的客觀實體來表達詞義的造字法。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號來表現(xiàn)詞所概括的客觀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會意: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符號以表達新義的造字法。
    5、形聲:是以聲符表示詞的讀音、形符表示詞義范疇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關(guān)系,借用別的詞的書寫形式以記錄新詞的用字法。
    7、古用今廢詞:是指詞匯在新陳代謝中被歷史拋棄了的詞。
    8、古今通用詞:是指在漢語史上生命力很強的、一直流傳至今仍活躍在口語或書面語里的詞。
    9、詞的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并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
    10、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伸出來的意義。
    11、假借義:是從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產(chǎn)生的意義。
    12、單音詞:是一個音節(jié)代表一個詞,在書面語里是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
    13、復音詞:具有兩個或幾個音節(jié)的詞就是復音詞。
    14、同義復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素構(gòu)成,其意義是一個詞素的意義為主,另一個詞素起輔助作用。
    15、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復合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起陪襯作用。
    16、單純復音詞:從音節(jié)上說,它屬于復音,而就結(jié)構(gòu)上說,它又是具有一個詞素的單純詞。
    17、合成復音詞:由兩個或幾個詞素按照一定的構(gòu)詞方式組合而成的復音詞。
    18、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
    19、名詞活用為動詞:古代漢語當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處所等有關(guān)的行為變化時,常常使用表示這一事物、方位處所的名詞來表示,這就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20、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性狀的形容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性狀相關(guān)的行為變化,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1、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把表示某種數(shù)量的數(shù)量詞按動詞的語法規(guī)則使用,并表示與該數(shù)量相關(guān)的行為變化,這就是數(shù)量詞活用為動詞。
    22、使動用法: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23、動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fā)出這個動作。
    2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25、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27、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
    28、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這個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
    29、為動用法:所謂為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是為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釋本義。
    30、對動詞用法:所謂對動用法,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是對賓語而動,可以用“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斷句:是指由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對主語做出判斷,表示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的句式。
    33、傳:秦漢之際,把《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樂記》、《春秋》稱作“經(jīng)”,把解釋經(jīng)書的叫做“傳”?!皞鳌本褪菍Α敖?jīng)”的解說。34、正義:解釋經(jīng)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說”有時也可稱為“正義”。
    35、“疏”:“疏”是相對“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礎(chǔ)上再進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笆琛笔菍ψ⒌慕忉?。
    36、箋:“箋”本來是對傳的闡發(fā)和補充,后來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對古書的注解,狹義的“注”只指注解,而廣義的則包括傳、箋等。
    38、章句:解說古書的一種方法,除解釋字詞外,還串講文章大意。
    39、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jīng)傳的叫“集解”。
    40、曰,為,謂之:釋義術(shù)語,用來分別同義詞和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41、謂:釋義術(shù)語,放在被解釋的詞后面,用它后面的話說明前面詞語所指的范圍或比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釋義術(shù)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后面,說明被釋的詞表示事物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樣子”。
    43、猶,猶言:釋義術(shù)語,表示注釋與被釋詞語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義詞作注,或用引申義訓釋本義。
    44、之言,之為言,之猶言:聲訓術(shù)語,被釋詞與注釋詞在聲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義上相關(guān)或相通。
    45、讀為,讀曰:注音術(shù)語,一般是用本字來注假借字。被注字在術(shù)語之前,注釋字在術(shù)語之后。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四
    部將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井陘這條路很狹窄,兩輛戰(zhàn)車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隊伍必定拉得很長。請撥給他三萬人馬,攔截敵軍的糧草,再截斷他們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將韓信等人的頭獻上,但陳余沒有同意。
    就這樣,韓信在井陘狹窄道路沒有遭到襲擊。在出井陘口前,他先派兩千輕騎兵從隱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觀察趙軍,準備行動。韓信又派出一萬人為先頭部隊,命他們出了井陘口就背靠河水,擺開戰(zhàn)斗列隊。
    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認為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天剛亮,韓信設(shè)置起大將的旌旗和儀仗,大模大樣地開出井陘口。趙軍立即打開營壘,向漢軍發(fā)起猛烈的攻擊。
    激戰(zhàn)了一會兒,韓信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營。河邊陣地的部隊馬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
    古代漢語的體會篇十五
    學習語言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語音,就是這幾個字怎樣念;二是語法,就是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三、詞匯是一切事物、行為和性質(zhì)的名稱。第四是文字,是語言的代表。關(guān)于古代詞匯,現(xiàn)在我們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詞,不要以為講得通就算對。講通了有時也會出錯。有時講起來似乎不會有什么問題了,其實不然,恰恰還有問題。剛才提到蘇東坡的詩句“娟娟云月稍侵軒”,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講,也能講得通,但這樣的講法不對。另外,“時不再來”這句話,出在《史記·淮陰侯列傳》,那里說:“時乎,時不再來?!薄皶r不再來”這四個字,大家都認識,用現(xiàn)在的話解釋,就是“時間不再來”,這樣講好象不難懂。其實這樣結(jié)束是不對的?!皶r”不作“時間”講,而是“時機”的意思?!霸佟笔莾纱危霸賮怼笔莵韮纱?。整句話的意思是“時機不會來兩次”??梢娭v通了的未必就是對的。再舉個例子,《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有“對案不食”的話,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對案不食”就是對著桌子吃不下飯。因為當時萬石君的兒子作錯了事,萬石君很傷心,吃不下飯,他兒子因此就悔過。所以這個故事中錯用了“對案不食”的話。但要知道,漢朝時候沒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鞍浮边@里不能當桌子講,是一種有四條腿的托盤,可以用來放飯菜。古人吃飯時,就把飯菜盛在托盤里,因為它有四只腳,可以平放在地上。“對案不食”,是說對著盛放著飯菜的托盤,吃不下飯去。這樣講就對了。如果這里把“案”講成桌子,雖然也能講得通,可是在別的地方就講不通。語言是有社會性的,一個詞在這里這樣講,能講得通,在別的句子里講不通。“舉案齊眉”這個成語里,把“案”講成“桌子”,那就講不通?!芭e案齊眉”的故事是說從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鴻,妻子叫孟光,他們相敬相愛。孟光給她丈夫送飯,把盛飯菜的盤子舉得和眉一般齊?!鞍浮敝荒芙忉尀椤氨P”,如果要講成桌子,那孟光一定舉不起來了。總而言之,對古人用詞,要有敏感,要仔細分析,要從大量的材料中進行概括,進行比較,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單純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