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 勵志成語故事(大全10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一
    “開卷有益”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開書本,總有益處。常用以勉勵人們勤奮好學(xué),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這個成語來源于《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BR>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nèi)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于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規(guī)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nèi)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么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并不覺得勞神。”
    于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并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xué)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yīng)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fēng)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
    后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guān)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nóng)戶家里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shè)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夸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涼,盡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fā)現(xiàn)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里。
    “香兒,香兒?!备赣H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闭f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里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里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秉S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后,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三國的時候,吳國有一位名將叫陸遜。他出身江南士族,豁達大度,善于謀略,孫權(quán)把他的兄長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為妻。
    公元220年10月,曹丕讓他的親信聯(lián)名上書,勸漢獻帝讓位給魏王。于是,曹丕罷黜了漢獻帝,自己做了皇帝,東漢王朝正式結(jié)束。大臣們認為既然漢獻帝已經(jīng)下位,劉備是漢家皇室后代,理應(yīng)接替皇位。于是,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即位,就是漢昭烈帝。劉備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進攻東吳,報東吳占領(lǐng)荊州,關(guān)羽被殺之仇。
    公元222年,劉備率軍攻吳,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劉備心急火燎,出兵沒幾個月,就攻占了東吳的五六百里的土地。他從秭歸出發(fā),急于向東繼續(xù)進軍。他要隨軍官員黃權(quán)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一直進軍到了猇亭。
    蜀軍從巫縣到彝陵(今湖北宜昌東)沿路扎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前后后長達七百里地。劉備以為這樣好比布下天羅地網(wǎng),只等東吳人來攻,就能把他們消滅。但是陸遜一直按兵不動,雙方相持了半年。
    東吳將士看到蜀軍得寸進尺,步步緊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戰(zhàn)一場??墒谴蠖级疥戇d卻不同意。
    當時,東吳的諸將,有的是孫策的舊將,有的過去就是孫堅手下的'人,有的則是宮室貴族。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過大功。對孫權(quán)派年青的書生陸遜當都督,本來已經(jīng)不大服氣?,F(xiàn)在聽到陸遜不同意他們出戰(zhàn),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更不滿意,在背地里憤憤不平。
    陸遜見眾將如此粗魯,不理解他的戰(zhàn)略意圖,心里很生氣,便手拿孫權(quán)授予他的“尚方寶劍”嚴厲地說:“劉備天下知名,剛來的時候,士氣旺盛,我們是不能輕易取勝的。我雖然是個書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來行事的,你們只有服從。主上之所以委屈諸君派在我這兒,就是因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們能夠忍辱負重,遵守軍令,不得違抗。”
    一天,陸遜突然召集將士們,宣布要向蜀軍進攻。將士們說:“要打劉備,早該動手了?,F(xiàn)在讓他進來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關(guān)口要道,都讓他占了。我們打過去,不會有好處?!?BR>    陸遜向他們解釋說:“劉備剛來的時候,士氣旺盛,我們是不能輕易取勝的?,F(xiàn)在,他們在這兒呆了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們已經(jīng)很疲勞了。我們要打勝仗,是時候了。”
    當天晚上,陸遜命令將士每人各帶一束茅草和火種,預(yù)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到了三更,東吳四員大將率領(lǐng)幾萬兵士,沖近蜀營,用茅草點起火把,在蜀營的木柵欄邊放起火來。那天晚上,風(fēng)刮得很大,蜀軍的營寨都是連在一起的,點著了一個營,附近的營也就一起延燒起來。一下子就攻破了劉備的四十多個大營。
    等到劉備發(fā)現(xiàn)火起,已經(jīng)無法抵抗。在蜀兵將士的保護下,劉備總算沖出了火網(wǎng),逃上了馬鞍山。這一戰(zhàn),劉備兵士死傷不計其數(shù)。一直戰(zhàn)斗到夜里,劉備才帶著殘兵敗將,突圍逃走,最后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白帝山上)。
    這一場大戰(zhàn),蜀軍幾乎全軍覆沒,船只、器械和軍用物資,全部被吳軍繳獲。歷史上把這場戰(zhàn)爭稱作“猇亭之戰(zhàn)”,也叫“彝陵之戰(zhàn)”。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二
    文/劉繼興
    在現(xiàn)代成語中,我們把道不同不相與謀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揚鑣。鑣指馬嚼子,揚鑣即為驅(qū)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成語產(chǎn)生于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分道揚鑣”語出自北齊·魏收《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的一個故事中的一段話:“……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闭f這話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東晉十六國之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史稱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于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于淝水之戰(zhàn)崩潰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fù)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國君,他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歲登基,24歲時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執(zhí)掌政權(quán),緊接著便開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在洛陽,他進行了許多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鮮卑舊俗、實行漢化政策等,大大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語分道揚鑣的故事,便發(fā)生在這場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陽。
    在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個人原叫拓跋齊,后更姓改叫元齊,他頗富韜略,統(tǒng)兵有方,能征善戰(zhàn),曾建下了滅赫連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論功行賞,先封他為浮陽侯、浮陽公,后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賞識這個元志,任命他為洛陽令,主掌洛陽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地位陡升,貴為一國之都,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權(quán)勢自然也隨之增大,年紀輕輕的他漸生驕氣。
    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xué)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個叫李彪的官員乘坐馬車從對面飛馳而來。這個李彪也很不簡單,他字道國,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時已經(jīng)任職御史中尉,與尚書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陽東陽門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許多。
    按理說,官小的元志此時應(yīng)該先讓李彪過去,可他偏不讓路,雙方由此僵持下來。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zé)問元志為何不讓路,元志卻說:“我是都城洛陽的長官,你不過是洛陽戶籍中編入的一個住戶,哪有長官給轄下住戶讓路的?”
    兩人互不相讓,且爭執(zhí)不下,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一見孝文帝,李彪先開口說話了,說他是“御史中尉”,官職比洛陽令大多了,洛陽令作為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真是豈有此理。元志絲毫不遑多讓地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轄下住戶,應(yīng)該是李彪給自己的屬地長官讓道才是啊。
    寬厚的孝文帝聽了他們的話,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著給他們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決辦法,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兩人聽后連連稱是。于是,元志和李彪從朝廷出來后就拿著尺子,將經(jīng)常通行的道路進行了丈量,各取一半,從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揚鑣”一語便逐漸流行開了。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三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jié)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道多助,能獲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四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fù)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fù)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主席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xùn),一分辛苦一分才?!眰ゴ蟮某晒托燎诘膭趧邮浅烧鹊?,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xué)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后,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jīng)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fēng)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同學(xué)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xué)的歷史,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xué)的態(tài)度或行為。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zhàn)驍勇,常立戰(zhàn)功,卻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戰(zhàn)例經(jīng)驗總結(jié)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是一員大將,掌權(quán)管事,更應(yīng)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干?!?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xué)習(xí),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quán)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xué)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quán)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xué)習(xí),并堅持不懈。由于讀書很多,學(xué)習(xí)了很多知識,最后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lǐng),兩人志同道合,氣意相投,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干出一番事業(yè)。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當時,西晉皇族內(nèi)部互相傾軋,爭權(quán)奪利,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cè)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面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眲㈢┮缕鸫病扇藖淼皆鹤永?,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后來,祖逖和劉琨都為收復(fù)北方竭盡全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xué),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xué)習(xí),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xué)習(xí)。(孫敬懸梁苦讀)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xué)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丶液螅胰藢λ埠芾涞?,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xué))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锖饧腋F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锖饩驮谵r(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xué)習(xí),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人。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xué)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xué)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立木為信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帶有勵志的成語故事:一諾千金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五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jīng)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yīng)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chǎn)的名貴玉石與屈產(chǎn)(地名,均屬晉國領(lǐng)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yīng)的?!?BR>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zhèn)鞯膶氊悾a(chǎn)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么辦?”
    荀息于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于這兩件寶貝,您有些舍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里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nèi)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chǎn)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nèi)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于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后,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qū)m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guān)系,如果嘴唇?jīng)]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zhàn)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么危險的.事啊?!?BR>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jīng)之路。
    晉國憑借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為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著失而復(fù)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BR>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結(jié)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zāi)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xùn),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六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xué)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后,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jīng)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fēng)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同學(xué)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xué)的歷史,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xué)的態(tài)度或行為。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七
    近義詞:熟能生巧笨鳥先飛功在不舍、勤學(xué)苦練
    和勤能補拙意思差不多的名言:
    構(gòu)成天才的決定因素就應(yīng)是勤奮-郭沫若
    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全文解釋】公元825年,唐敬宗將杭州刺史白居易調(diào)任蘇州刺史,蘇州是唐東南地區(qū)最大的州,地方事務(wù)繁雜。白居易上任謝絕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wù),很快就熟悉當?shù)氐臓顩r,整頓吏治,贏得老百姓的好評。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來彌補。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八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xiàn)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xiàn)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寓意:比喻學(xué)習(xí)或工作有恒心,有毅力,堅持不懈,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水一向向下滴,時刻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用微薄之力做出很難事。也比喻只有有恒心,有毅力,不斷發(fā)奮,懂得持之以恒,事情才做能成功。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九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xué),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BR>    【勵志成語解釋】:因怕困倦影響學(xué)習(xí),而把頭發(fā)束起來吊在屋梁上,用錐子刺大腿。形容勤學(xué)苦讀。
    勵志成語故事和道理篇十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來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酒壺、酒壇、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里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zhì)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yǎng)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著發(fā)酸變質(zhì)啊。”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百姓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