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一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長經(jīng)歷,其父親將醫(yī)院、學校視為政府的陰謀,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從不去醫(yī)院的原因,父親的偏執(zhí),哥哥肖恩的"可怕",母親的動搖都能深刻體會到塔拉所處的環(huán)境。其父親所具有的“信仰”對他們子女的成長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偏執(zhí)、恐懼、馴化、教導...
這本書越往下看越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
凌駕于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親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脫與妥協(xié)中的掙扎
挽回與不確定當中的堅定
楊百翰、劍橋、哈佛
我感受著作者感受的一切
書中并未完全呈現(xiàn)出塔拉求學過程中的艱辛與挫折,但我完全能夠想象她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內(nèi)心的糾結(jié)。
難以想象她自我斗爭的過程,況且是站在家人的"對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讓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對于現(xiàn)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種警醒與希望。
我一直堅信家庭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即使是老師,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慶幸我擁有一位辛勞又疼愛我的父親,嚴厲又開朗的母親,溫柔又堅定的姐姐來陪伴我成長。
在面臨任何問題與困難的時候,我都深知我背后永遠有他們,她們永遠最愛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而我也應該堅定而勇敢的去尋求自己。摒棄自怨自哀。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無論是開心抑或悲傷、成功抑或失敗,都應向前看。
雖然現(xiàn)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勁呢!
確實很差勁!
但是還沒到深淵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還有回旋的余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二
1.原生家庭里,藏著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評價區(qū)中,有人還在上大學,卻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癥,多次自殺未遂;有人明明有些體面的工作,卻因原生家庭債臺高筑,無時無刻都在崩潰;有人整潔英俊、聰明平穩(wěn),卻因原生家庭謹慎自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蹦呐履悴辉敢獬姓J,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逃不開原生家庭??稍彝ルm然是你的來路,卻不是最終歸途。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統(tǒng)統(tǒng)都能靠自己贏回來。
2.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訪時曾如此說到:“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弊x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jīng)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面對同樣糟糕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將來。
3.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想起馬東曾跟蔡康永討論“原諒”的話題。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jīng)傷害過我們的人?!辈炭涤烙X得不是這樣,在他看來,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因為原諒是放過別人,而算了是放過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三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wǎng)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赡芎臀易罱鼘懙恼n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后,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么是不同的世界。
什么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tǒng)治的家庭里,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后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yè)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qū)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為16歲前在家的經(jīng)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jīng)歷的折磨,從內(nèi)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愿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仡欀形陌鏄祟}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并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為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斗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里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xié),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么。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四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為什么這本書評分這么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后來的經(jīng)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復雜,這不是一本治愈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fā)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并不閉塞的地方怎么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并不限制人身自由經(jīng)濟自由有著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么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后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么,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著斗爭,或輕或重而已。家里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著我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著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五
小說是由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創(chuàng)作,仁愛紅翻譯的,有點像作者的回憶錄。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歲之前沒上過學,九歲才去辦出生證明。對她來說,生日的不固定沒有任何不平常。父親虔誠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條規(guī)則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為《圣經(jīng)》里的一句“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凈,晚上回家時,卡車上裝了五十加侖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麥片就是蜂蜜薄餅。在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親是非常有權威的,他可能錯誤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讓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盧克的燒傷、肖恩的摔傷包括母親的“浣熊眼”等等,當我看到他們遭遇的苦難時忍不住長嘆一口氣,合起書本閉起眼睛,內(nèi)心無比難受,眼淚從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靜,他說:“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它要向我們證明,它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這種病態(tài)的偏執(zhí)不僅僅體現(xiàn)在信奉上帝上面,還有他對發(fā)生在愛達荷州熱點事件的看法上,他確信韋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圍并受到了槍擊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個違反政治規(guī)則的行為,他對家人們說“馬上就要輪到我們了!”他們連夜加工黃桃罐頭,把錢用來買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資;他讓母親去當助產(chǎn)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許去醫(yī)院、公立學校,父親認為一切政府辦的東西都有它們“黑暗”的目的,這也就是塔拉十七歲才去上學的很大原因,但是這個“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十七歲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也真的很難說,但是去上學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讓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識讓她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事情的本質(zhì);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判斷一路走來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學習讓她有了知識,知識讓她逐漸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覺得自己與劍橋大學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屬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地方是塔拉剛?cè)虼髮W的第一天,她從容地走在傾斜的屋頂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學生都是匍匐前進。克里博士對塔拉講了一段話:“每個人都發(fā)生了變化,其他學生都很放松,直到我們來到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從小生活在高壓、緊張的環(huán)境中,父親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換成一個舒服的環(huán)境她就渾身不舒服,似乎這種美好只是一場夢。
人生路上遇到一個貴人是多么的珍貴,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貴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塊金子,他說“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BR> 他引用《賣花女》當中的句子給予了這個階段剛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么衣服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BR> 它讓塔拉驚訝,也令我心中一動。
他說“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
塔拉從愛達荷州的山區(qū)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兩年后獲文學學士學位、蓋茨比劍橋獎學金。之后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等。我非常欽佩她的自學能力,一個剛開始解方程需要三個小時還是解錯的人,在天賦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她的父親試圖阻止她,千方百計給塔拉找活干,文中發(fā)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父親讓塔拉抬水穿過田野澆果樹,抬了一桶又一桶,“這原本也沒什么反常的,但當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對于學習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這萌發(fā)了我對中國文學史的閱讀興趣。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父親真的太冷血無情了,可是他何嘗不是一個“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問題。
在他執(zhí)著的堅持里我也看到了“可愛”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確的父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戴著美國步槍協(xié)會終身會員帽子,說著語法混亂的鄉(xiāng)巴佬英語的男人發(fā)出在山腰上還比較合適的音量在小餐館里說著“世界就要完蛋了”這類演講的場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親因為母親研制的草藥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資更充足了,對于迎擊“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將離開西部山區(qū)的那天父親掩飾不住失落和恐懼,“畢業(yè)”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說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過程中無處安放的心讓她受盡折磨,不斷推翻,不斷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這本書是多么難得。是教育,讓你站立;是知識,讓我們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韋斯特弗在《福布斯雜志》訪談中的話:“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是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六
作為旁觀者,觀看他人的經(jīng)歷,能感受更多。
16歲之前為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在家里幫忙給家里人干活,之后進入學校學習。有著哥哥的機緣和“攛掇”,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后也是相應的適應,在大學中有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契機,成功憑借一篇論文獲得老師的青睞,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機緣/周圍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沒有哥哥的攛掇,作為家里這樣強大的阻力,怎么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呢;若沒有神教教父的幫助,怎么能申請到政府補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學的情況下,繼續(xù)學習呢;最大的幫助還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舉動,讓她回歸正常;還有她的姨媽,后來成為真正的親人。在與家庭對立的時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這一邊,給她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個個體生是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但是周圍的關系,是你向前的動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現(xiàn)在也深有體會,只有周圍人的支撐,你才能度過一些自認為艱難的時刻)
作為農(nóng)村人,我們何嘗不是,女孩子不應該上學的論調(diào)遍布飛,趁早出來打工幫襯家里。唉,一個人如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如何能放棄這種深深的聯(lián)結(jié)呢,同時又在自己沒有一些天賦的情況下(作者有著深度的看問題和寫作的天賦),只能說好難。
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內(nèi)心深處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意像,那就是山的這一邊是家人的圈子,山的這一邊是我的圈子,家人與自己隔了一座無法跨越的山巒,這就是觀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當觀念沖突時,兩個世界的人無法共存,這種家人之間的聯(lián)結(jié)也就沒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擾才是每個人最好的歸宿。但是與家人的聯(lián)結(jié)怎能說斷就斷,就像風箏斷了線,就像飛鳥沒有了家,只能獨立游蕩,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虧有周圍的人接納了她,給了她溫暖,否則世界之大,如何自處。(時間長了也會消磨掉這種情緒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觀看別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會對自己的人生會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也許都是潛意識中的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七
看完這本書,內(nèi)心只覺沉重。
書中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長經(jīng)歷、又如何從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從大山走向哈佛的經(jīng)歷固然勵志,但認真看完這本書,跟著作者走完她的成長經(jīng)歷后,我覺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會現(xiàn)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聽塔拉的故事的時候,我還以為這應該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歲。我也以為這應該是特別貧窮落后的國家才有的事兒吧,然而這發(fā)生在聽起來很富裕的美國。
由此不由得聯(lián)想到我們國家,在那些不那么發(fā)達的縣城和山區(qū),類似塔拉的成長經(jīng)歷肯定不少,而他們能否有塔拉一樣的運氣走出大山,離開可能是重男輕女可能是專制冷漠的社會氛圍、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與反對教育醫(yī)療,我們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傳達的,改變這些和她一樣從山里走出來怯懦的、無知的、被老舊思想觀念緊緊捆綁著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們?nèi)绾谓o這些山里的孩子帶去更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經(jīng)歷也引起了我的回憶和感觸。在成長過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經(jīng)歷著和作者類似的事情。如重男輕女、如打擊式教育、如有著一個雖不比躁郁癥的塔拉父親但一樣過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極強的長輩等等。歷經(jīng)這些“山里的枷鎖”并從中走出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最悲傷的不是經(jīng)歷過這些,而是當你走出來你發(fā)現(xiàn)你身上依然殘留著那些“枷鎖”給你帶來的痕跡。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而這點,我想也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問題。
最后,塔拉過上了另一種生活,至今也沒能和父母親和哥哥和解。雖有遺憾,但誰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為看到這本書而主動和好呢?但我想想還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話)。
最后,抱著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八
再次回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塔拉,驟然的發(fā)現(xiàn)眼前的現(xiàn)實與記憶的現(xiàn)實反差太大,現(xiàn)實過于夢幻,以至于她想要更相信過去,回到熟悉的地方。塔拉應對的辦法是繼續(xù)偽裝成那個假想的自己。她在課堂上一言不發(fā),她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她甚至還模仿觀察同學的穿著和舉止,她明白自己并不屬于這里。
真正轉(zhuǎn)變的契機源自教授對她論文的指點和評價。教授毫不在意她的教育背景和出身,而是意外的對她論文的觀點贊嘆有加。對于侮辱,塔拉有備而來,但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贊美。比起仁慈,她更能忍受任何形式的殘忍,贊美對她來說是一種毒藥,她稱自己會被它噎住窒息而死。
頻繁的交流接觸之后,塔拉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慢慢接受自己已是劍橋大學的一份子。她對自己家庭出身的態(tài)度,也從閃爍其詞變成大方承認。只有當她真正離開了那個天生的家庭,才能融入這個選擇的家庭。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nèi)心,外界不過是自己的映射,改變自己才能接受環(huán)境的變化。
在大學里塔拉逐漸有了朋友,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和他們沒有區(qū)別。不論是外在還是思想,她不再是那個旁觀正常社會的外人,而是通過接受教育成了這里的居民。盡管她仍然需要定期回到那個老家,可回去的旅程更像是一次出差,而不是一場休假。家里的人和事還在原來的`路線上行進,她卻已經(jīng)開到了平行線上,能看見彼此卻又夠不到對方。
一段時間以來,塔拉的家人陸續(xù)發(fā)生些變故,有人再次受傷,有人結(jié)婚生子,有人重振生意,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容光煥發(fā),有人越陷越深??蛇@一切于她而言皆無實感,就像她之前的大學生活一樣?,F(xiàn)在她開始旁觀她的過去,開始質(zhì)疑她以往深信不疑的道理,從家人們的反叛者轉(zhuǎn)變成觀察者。甚至在她的大嫂向她尋求幫助之時,她依然選擇不干預。當運用她接受的教育文化,來解讀父親兄長可能存在的雙相情感障礙癥時,我們就明白塔拉已經(jīng)像鳥一樣飛去別的山了。
父親曾教導塔拉,書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棄。那些經(jīng)典的作品不是用來好好研究的,而是用來好好珍惜的,因為它們堪稱完美。圣賢的話要被視為模版,她應該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進這個模子,按照它們完美無暇的模型輪廓重塑自己。塔拉以往讀這些書是為了學習該思考什么,而不是學會如何自己思考。那些與經(jīng)典無關的書籍應該被驅(qū)逐,它們是一種危險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強大而狡猾。這是源自父親思想上的控制,以前的塔拉沒有質(zhì)疑的能力,但現(xiàn)在時機成熟了。
隨著教育和學業(yè)的精進,塔拉展現(xiàn)出更多思想的深度和方向的獨特性。她明白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將永遠局限于別人告訴他們的。她知道誤解被糾正的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了世界。教育教會她即便是那些偉大的歷史看門人,也會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xié)。
如果塔拉能接受他們所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帶有偏見的話語和修正過程的結(jié)果,那么她就可以接受一個事實: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歷史不是我們被教導的歷史。父親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爭論的灰燼中,她可以構建一個自己真實的世界,生活在其中。
當塔拉知道了自己一直看見的地面根本不是地面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還能夠自如的站在上面。不論是關于女權主義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代表人物的分析,還是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判斷,抑或城市的文化積淀與工業(yè)化科技化進步的關系,塔拉越來越自信的在新的境界里拓展自己的可能性。讀者曾經(jīng)對她學業(yè)上一帆風順的質(zhì)疑,也漸漸變成了信服感,她確有資格繼續(xù)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生。
塔拉有著不錯的學習方法(遇到問題主動查閱網(wǎng)絡資訊再翻閱大量書籍)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花大量時間甚至通宵在圖書館看書),以質(zhì)疑的心態(tài)做學術研究,這些地方的優(yōu)勢是大大超越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學生們的。
我毫不懷疑她會繼續(xù)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博士文憑,但很好奇她是否能真正接受自己成為外人的事實,是否能跟自己與家人和解,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必成為正常教育實施成果的海報人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九
的四哥泰勒,塔拉不可能走出大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泰勒17歲的毅然離家求學為妹妹鋪平了道路,但植根于內(nèi)心深處爸爸對醫(yī)院學校政府的排斥,依然讓塔拉在入學后幾度懷疑自己而一度不能與大山剝離,幾次被打回原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
距離上一次讀后感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這次的書超好看,大家一定要試試!書是一種有魅力的東西,拿起即開始,永遠不會放下!
本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塔拉的成長故事。他們一家住在大山中。父親十分迷信,認為城市中的一切都是對上帝的違背。所以父親堅決反對孩子們上大學。(任何學校都不行)但塔拉的一個哥哥泰勒第一個做出表率,離開的時候家人們很吃驚。正是因為哥哥的離開,讓塔拉這個小姑娘有了去上大學,和哥哥一樣的想法。塔拉因為想要上學,爸爸反對。但最后也只好同意。她上學以后,有那么一段時間,家人離她越來越遠。她自己也覺得自己背叛了家人,背叛了大山。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屬于自己的成就。她成長了。
我認為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去管別人說什么,怎么阻撓。如果你覺得你是對的,就堅持下去。終會有一天,成功會屬于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nóng)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zhí)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著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yī)院,不能穿著暴露,不能化妝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里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后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繼續(xù)去往劍橋求學,并去哈佛訪學,最后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xiàn)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么還如此戀戀不舍,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磿镜姆饷妫粋€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著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峰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fā)生的事情??赡茏髡咝睦锴宄肋h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jīng)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沖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nèi)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一個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廢料場女孩”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博士。
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塔拉。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極度固執(zhí)人,他拒絕讓塔拉上學,生病了也不能看醫(yī)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態(tài),所以淤青和饑餓常常伴隨著他們。不僅是塔拉的父親就連塔拉的哥肖恩也是如此,動不動就把塔拉的頭摁到馬桶里毆打。塔拉的母親是一位無執(zhí)照的.助產(chǎn)醫(yī)生,后來做精油生意成為一名企業(yè)家,但母親一直以來都對父親準命是從,順從著久親的固執(zhí),狂躁。
塔拉其實一直在與父親給她建立起來的世界觀搏弈,他們之間的隔閡隨著時間和距離、還有塔拉自己的改變越來越大。后來塔拉在另一個哥哥泰勒的鼓勵下,考上了大學,她到了大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當她帶男友回到家鄉(xiāng)時,面對肖思的侮辱和毆打她只能告訴男朋友這是在開玩笑。對方說:“我愛你,但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能拯救你的只有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們難以理清對錯的存在,這個港灣有時會給予我們無盡的溫暖人,但有時又傷我們最深,留永生難以抹去的傷痕。曾有人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現(xiàn)實是我們即使在家庭中受到了傷害,我們也要背著傷痛繼續(xù)飛往屬于我們的山海。主人公塔拉也是如此,她通過不斷的努力去劍橋攻讀碩土,最后獲得了博士學位。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nèi)心里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闭缢f的,我也認為比起原生家庭給塔拉的巨大傷害,我在塔拉身上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給一個人所帶來的影響。當我們深陷泥沼,看不見未來,看不見天空上的星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時。只有走出去才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去接受教育,你的世界才會因教育帶來一絲生機帶來一絲光亮。教育在我看來就是一場救贖。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當我得知塔拉出生于1983年,她17歲那一年是20xx年,站在我的認知里去看20xx年其實很難想象,那時還有那樣愚昧的家庭。內(nèi)心五味雜陳,但同時很慶幸,教育拯救了塔拉。教育將她從那個瘋狂世界解放了出來。雖然過程很痛苦,她順從,懷疑搖擺,掙扎,逃離。受過無數(shù)的傷最終戰(zhàn)勝陰影,走向新生活。
教育對于塔拉來說是救命稻草。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教育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改變?nèi)松暮唵畏绞?。我們既然比塔拉擁有更便捷的方式去改變,那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讓自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們不應將讀書僵化成傲慢。讀書不應該是使你的偏見變得更加頑固。我們應該要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熱情,熱愛那些不同于我們的想法“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決定你是誰?!庇幸活w強大的內(nèi)心,找到信仰,發(fā)現(xiàn)能力所在,變得更加優(yōu)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三
故事的名字實際是《educated》,字里行間我竭力讓自己去找到閱讀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遺憾,我并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發(fā)揮了作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說中文版書名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如果不追究書里的故事,單看這樣的書名的話,感受到的是一種規(guī)勸自自由選擇的力量,這與教育無關,而是每個人應在內(nèi)心覺醒的力量。
我清晰記得書中的一段:“我能在風中站穩(wěn),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qū)別。不同是頭腦中怎么想?!?BR> 討論原生家庭也好,討論暴力,討論宗教,意識形態(tài),思想、經(jīng)濟差異……從作為一個人類的角度,頭腦決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種手段,也可能是約束大腦的,也可以是開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這些將你成為了什么。
當我們常用假設來設想體會別人的經(jīng)歷生活的時候,我想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樣。
就像是通過閱讀,我們了解了故事;通過閱讀,我們規(guī)勸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塔拉是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女孩。17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大山里,從來沒有上過學,因為她的父親拒絕現(xiàn)代教育。塔拉17歲的時候,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最終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塔拉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么可怕的負面影響,你都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就是教育賦予我們的能力。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用一種視角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這種單一視角,看待自己就容易偏執(zhí),看待他人就容易專橫。更大的視角是什么呢?就是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理解人和人之間的不同,甚至接納不同的態(tài)度和不同的觀點。就像菲茲杰拉德的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時,仍能保持行動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教育帶給我們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五
一開始知道這本書,我是在刷b站時被它的中文翻譯吸引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當時覺得這個翻譯怎么稀奇古怪的,現(xiàn)在我看完了,我大概可以理解這么翻譯的原因。這本回憶錄雖說題為educated,但整本書讀下來,覺得僅僅翻譯為“教育的意義”遠遠無法傳達出它想要表達的以及其中的情感,這個山可以是bucpea,也可以是塔拉自己心中的山。我看完覺得和卡勒尼胡塞尼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很像,尤其是像《燦爛千陽》《群山回唱》給我的感覺,一種難以描述又很打動人的情感。
作者筆下家鄉(xiāng)的山,在我的腦海里有了深刻且生動的畫面。我好像真的看到山的那邊是一戶人家,有著一塊谷倉,堆著一摞摞分好類的廢鐵,里面的人進進出出地忙碌著。男孩子們幫著堆放材料,管理倉庫,小塔拉在廚房里幫媽媽調(diào)制各種精油。如果只是從外表看,這還是很溫馨的一家。然而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我們對它的依賴太深了,我們很想永遠有這樣一個避風港,我們會相信在這個小小世界中聽到的所有話。所以當小塔拉聽到父親的一些十分保守且反政府的言論后,也加入了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學校的隊伍。這種觀念越久,后面顛覆的時候就會越痛苦。
當然,我也氣憤她父親和她那一直對自己丈夫言聽計從的母親。但我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我可以理解他們以及他們那近乎癲狂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他們很多舉動,每個人的不正常都有自己的原因。父親是因為自己從小接收到的教育和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對它們偏執(zhí)的信任勝過家人,母親可能一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也被同化了,或者說即便她持有相反觀點,她也不敢發(fā)聲,因為在一個多數(shù)人和少數(shù)人的選擇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跟隨多數(shù),這樣就不會引來對自己的敵意。而shawn的暴力和冷酷似乎也都可以從他個人的經(jīng)歷以及成長的環(huán)境中得到解釋,但這并不能代表他們的思想及行為可以被接受。我認為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最低標準在這里是是否會傷害其他人,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小塔拉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自己堅強的個性。她就算被哥哥扯著頭發(fā)按倒馬桶里也不會掉眼淚。她從那個時候知道了什么才能真正對抗暴力,那就是堅強,讓別人知道自己并沒有被傷害到,自己并不痛。這可能是她作為一個力量占懸殊劣勢的小女孩當時可以做出的最大反抗。
她后來自己考進byu,到后來的劍橋和哈佛。這個過程看起來和其他的勵志文差不多,但不同之處在于貫穿其中的塔拉和家人的關系,而正是這種關系讓她也精神上出現(xiàn)了許多錯亂,當她的父母不相信她說的兒時遭遇哥哥欺凌,表示她被惡魔附身,她的妹妹為了留在這占大多數(shù)的家中選擇了和她斷絕關系后,她甚至不能分清現(xiàn)實和幻境。其實我很能理解,當大部分人都覺得是自己問題的時候,本來自己篤信的一些東西,也會慢慢陷入懷疑:是否是我的記憶問題或是我自己行為有問題?是否那些傷害真實發(fā)生過?如果和大多數(shù)人不和,不僅是我自己,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是個人的問題?;蛘邿o力維系一些情感的時候,亦或是我某時做出一些決定的時候,我會想這樣做是否正確,是否妥當。塔拉后來慢慢變得堅定起來,開始有了自己信奉的一套觀念和看法,開始堅定面對過往和那些曾經(jīng)給與過傷害的人。我看的時候覺得這需要莫大的勇氣,事實也是如此。在這種時候,很容易退縮,屈服,因為屈服只需要幾句話,然后就能維持和家人的關系,就能留住自己從小長大的家,而反抗,質(zhì)疑會引來更大的惡意和揣度,甚至是失去這個家。
而塔拉為自己做出了選擇:不正確的事,就要去糾正,即便不能改變,也不能強迫自己接受。為自己做選擇的`代價就是自己有了新的生活,而和父母卻一直斷了聯(lián)系。我一直覺得家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一個詞,家人是我們永遠也放不下的人。所以即便塔拉的父母如何在外面貶損她,她還是放不下,畢竟他們也曾經(jīng)在那個小房子里有過美好的種種記憶。整個故事中,我從不懷疑塔拉父母對她的愛,只是他們偏執(zhí)的舊觀念超過了這情感,一開始,他們覺得塔拉被魔鬼附身之后,幾次說要救贖她,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我覺得還是處于一種保護和愛,只是用錯了方式,大前提也不對。
人的觀念是很有力的東西。無保留相信某個事物可能會造成偏執(zhí),且?guī)缀醪粫蓄嵏驳目赡?,比如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不會因為反復去糾正而有所改變,大多數(shù)時候不會相信自己的觀念有誤,這是無法改變的一點。旁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想所有人都能認可并支持自己,但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東西太過刻意地去追求可能會傷及自身。當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時候,塔拉沒有到處為自己辯解,當被視為異類的時候,她也沒有一蹶不振,我印象中的她一直都很冷靜堅定。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覺到最大的力量就是塔拉堅強的心。這是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這樣一個堅強的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每個人都有過去,也有些人可能正擔負著原生家庭的一些負面影響,但過去就是過去,無論過去怎樣,都不能妨礙開啟新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被溫柔以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一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長經(jīng)歷,其父親將醫(yī)院、學校視為政府的陰謀,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從不去醫(yī)院的原因,父親的偏執(zhí),哥哥肖恩的"可怕",母親的動搖都能深刻體會到塔拉所處的環(huán)境。其父親所具有的“信仰”對他們子女的成長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偏執(zhí)、恐懼、馴化、教導...
這本書越往下看越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
凌駕于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親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脫與妥協(xié)中的掙扎
挽回與不確定當中的堅定
楊百翰、劍橋、哈佛
我感受著作者感受的一切
書中并未完全呈現(xiàn)出塔拉求學過程中的艱辛與挫折,但我完全能夠想象她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內(nèi)心的糾結(jié)。
難以想象她自我斗爭的過程,況且是站在家人的"對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讓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對于現(xiàn)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種警醒與希望。
我一直堅信家庭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即使是老師,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慶幸我擁有一位辛勞又疼愛我的父親,嚴厲又開朗的母親,溫柔又堅定的姐姐來陪伴我成長。
在面臨任何問題與困難的時候,我都深知我背后永遠有他們,她們永遠最愛我。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而我也應該堅定而勇敢的去尋求自己。摒棄自怨自哀。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無論是開心抑或悲傷、成功抑或失敗,都應向前看。
雖然現(xiàn)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勁呢!
確實很差勁!
但是還沒到深淵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還有回旋的余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二
1.原生家庭里,藏著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評價區(qū)中,有人還在上大學,卻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癥,多次自殺未遂;有人明明有些體面的工作,卻因原生家庭債臺高筑,無時無刻都在崩潰;有人整潔英俊、聰明平穩(wěn),卻因原生家庭謹慎自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蹦呐履悴辉敢獬姓J,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逃不開原生家庭??稍彝ルm然是你的來路,卻不是最終歸途。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該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統(tǒng)統(tǒng)都能靠自己贏回來。
2.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訪時曾如此說到:“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弊x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jīng)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面對同樣糟糕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將來。
3.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想起馬東曾跟蔡康永討論“原諒”的話題。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jīng)傷害過我們的人?!辈炭涤烙X得不是這樣,在他看來,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因為原諒是放過別人,而算了是放過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三
一開始,這本書可能受到了網(wǎng)站推薦、比爾蓋茨和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教育”的影響??赡芎臀易罱鼘懙恼n件有關。我想知道這件事。
讀完后,我覺得沒有錯的選擇。首先,我想讓我女兒看看。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會和她討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青少年兒童和成人世界本身,看到了什么是不同的世界。
什么真正吸引我一口氣讀完?
在一個由雙相情感障礙父親統(tǒng)治的家庭里,無論這個職位對孩子是否公平,無論是否有足夠的母愛,母親都會永遠和父親在一起。七個孩子,三個逃走了,然后都獲得了博士學位。剩下的四個人沒有受過高中教育,在父母的職業(yè)生涯中工作。
不可思議的`是,這7個孩子都在家,由母親教育,從來沒有上過公立學校。有區(qū)別的是教育。
正如作者在接受《福布斯》雜志采訪時所說,教育給了她不同的視角,了解不同的人和歷史。因為16歲前在家的經(jīng)歷,她會沉浸在大學哲學家的知識世界中,試圖找出自己困惑的原因,走出自己的迷宮。從大學到博士,她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我。
上半輩子,飽受那些不幸經(jīng)歷的折磨,從內(nèi)心到外在,下半輩子,又感受到哥哥帶來的溫暖,讓她在絕望的處境中一次次奮力反擊。
興奮,不愿意睡覺,寫下零散的文字?;仡欀形陌鏄祟}的來歷,塔拉也非常喜歡。是的,她并沒有把這本書定義為一個生活邊緣的可憐女孩的奮斗史,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勇敢地在心里尋找答案的平凡故事。沒有容易的妥協(xié),只有不斷前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一個聰明的母親可以給一個家庭帶來足夠的能量。只是不斷地反省他們以前做過什么。正如比爾蓋茨本人在博文中所說。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四
初讀第一部分時,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為什么這本書評分這么高。可當我堅持讀到第二部分,便開始欲罷不能,急迫的想要知道塔拉后來的經(jīng)歷,讀到連做夢都是書中的場景。越讀心情越復雜,這不是一本治愈系的書,不是溫暖的,是支離破碎的,是鮮活而殘酷的。
讀來甚至不覺得這是發(fā)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并不閉塞的地方怎么會有如此愚昧困頓的家庭?在并不限制人身自由經(jīng)濟自由有著電腦電話汽車的地方,怎么會有中世紀般的思想禁錮?細細品味,能讀到塔拉最開始對父母的崇拜與信賴,讀到中期她的困惑與掙扎,讀到最后她的解脫與釋然。
這本書講了什么,原生家庭的影響又豈是三言兩語能說清?如果可以,塔拉就不需要寫這一本書來講這些年的事情。我們誰又不是這樣?一輩子都在與父母做著斗爭,或輕或重而已。家里的事情,沒有一個當局者可以說的清楚判得對錯,又沒有一個局外人有權置喙,當局者又很難像塔拉這樣有機會可以一定程度上出局,再有能力去思考去陳述。這是塔拉的家庭,也是我們的家庭,父母愛著我們,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有益的。而我們,也將一生都在探尋與思考,從一個原生家庭中出來,再形成另一個原生家庭,我們依舊愛著父母,但不再會言聽計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五
小說是由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創(chuàng)作,仁愛紅翻譯的,有點像作者的回憶錄。
主人公塔拉在十七歲之前沒上過學,九歲才去辦出生證明。對她來說,生日的不固定沒有任何不平常。父親虔誠地遵守上帝的每一條規(guī)則并要求家人一并遵守,他因為《圣經(jīng)》里的一句“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奶油和蜂蜜”,第二天把冰箱里的牛奶、酸奶和奶酪全都清除干凈,晚上回家時,卡車上裝了五十加侖的蜂蜜,一家人每天早餐不是蜂蜜麥片就是蜂蜜薄餅。在這里就可以看出文中的父親是非常有權威的,他可能錯誤的指引造成的后果讓相信他的人吃了不少苦:盧克的燒傷、肖恩的摔傷包括母親的“浣熊眼”等等,當我看到他們遭遇的苦難時忍不住長嘆一口氣,合起書本閉起眼睛,內(nèi)心無比難受,眼淚從眼角滑落。但是文中的爸爸很平靜,他說:“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考驗,它要向我們證明,它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這種病態(tài)的偏執(zhí)不僅僅體現(xiàn)在信奉上帝上面,還有他對發(fā)生在愛達荷州熱點事件的看法上,他確信韋弗一家人被政府包圍并受到了槍擊是由于不把孩子送去上學這個違反政治規(guī)則的行為,他對家人們說“馬上就要輪到我們了!”他們連夜加工黃桃罐頭,把錢用來買之后需要用到的物資;他讓母親去當助產(chǎn)士,以后可以自力更生。
在塔拉的家里,孩子不被允許去醫(yī)院、公立學校,父親認為一切政府辦的東西都有它們“黑暗”的目的,這也就是塔拉十七歲才去上學的很大原因,但是這個“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十七歲是幸運還是不幸運也真的很難說,但是去上學這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它讓塔拉明白了很多,知識讓她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事情的本質(zhì);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判斷一路走來的是是非非。
最重要的是,學習讓她有了知識,知識讓她逐漸找到了自己,她不再覺得自己與劍橋大學格格不入,坦然接受屬于自己的美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地方是塔拉剛?cè)虼髮W的第一天,她從容地走在傾斜的屋頂上,而克里博士和其他學生都是匍匐前進。克里博士對塔拉講了一段話:“每個人都發(fā)生了變化,其他學生都很放松,直到我們來到這么高的地方,而你正好相反”。
塔拉從小生活在高壓、緊張的環(huán)境中,父親的狂躁、哥哥的暴力都使她比一般的人更懂得在逆境中生存,但是一旦換成一個舒服的環(huán)境她就渾身不舒服,似乎這種美好只是一場夢。
人生路上遇到一個貴人是多么的珍貴,克里博士就是塔拉的貴人,他相信塔拉就是一塊金子,他說“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么,那就是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即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BR> 他引用《賣花女》當中的句子給予了這個階段剛好需要它的塔拉:“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么衣服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BR> 它讓塔拉驚訝,也令我心中一動。
他說“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
塔拉從愛達荷州的山區(qū)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兩年后獲文學學士學位、蓋茨比劍橋獎學金。之后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等。我非常欽佩她的自學能力,一個剛開始解方程需要三個小時還是解錯的人,在天賦之外她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她的父親試圖阻止她,千方百計給塔拉找活干,文中發(fā)生的一件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父親讓塔拉抬水穿過田野澆果樹,抬了一桶又一桶,“這原本也沒什么反常的,但當天正在下暴雨”。
塔拉對于學習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在學習的這個技能至關重要,那就是對不懂的東西耐心閱讀”。這萌發(fā)了我對中國文學史的閱讀興趣。
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父親真的太冷血無情了,可是他何嘗不是一個“受害者”——他自己也不知道的精神問題。
在他執(zhí)著的堅持里我也看到了“可愛”和可能不是那么正確的父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戴著美國步槍協(xié)會終身會員帽子,說著語法混亂的鄉(xiāng)巴佬英語的男人發(fā)出在山腰上還比較合適的音量在小餐館里說著“世界就要完蛋了”這類演講的場景,我都忍不住笑了。
父親因為母親研制的草藥成了富翁,家里的物資更充足了,對于迎擊“世界末日”更有信心了,塔拉即將離開西部山區(qū)的那天父親掩飾不住失落和恐懼,“畢業(yè)”一篇中的最后一段說明了原因:
“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塔拉推翻了以前的世界建造新的世界的過程中無處安放的心讓她受盡折磨,不斷推翻,不斷重建。最后的站立是多么的不容易!我能看到這本書是多么難得。是教育,讓你站立;是知識,讓我們相遇。
最后分享一段塔拉?韋斯特弗在《福布斯雜志》訪談中的話:“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教育不應該是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六
作為旁觀者,觀看他人的經(jīng)歷,能感受更多。
16歲之前為人生的分水嶺,之前在家里幫忙給家里人干活,之后進入學校學習。有著哥哥的機緣和“攛掇”,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后也是相應的適應,在大學中有了去劍橋大學交流的契機,成功憑借一篇論文獲得老師的青睞,順利進入“劍橋大學”學習。
機緣/周圍人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作用,若沒有哥哥的攛掇,作為家里這樣強大的阻力,怎么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呢;若沒有神教教父的幫助,怎么能申請到政府補助金,在家里人不支持上學的情況下,繼續(xù)學習呢;最大的幫助還是他的室友,一切暖心的舉動,讓她回歸正常;還有她的姨媽,后來成為真正的親人。在與家庭對立的時候,她的哥哥再一次站在了自己這一邊,給她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個個體生是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但是周圍的關系,是你向前的動力,是你得以在世界上一直向前的安慰。(自己現(xiàn)在也深有體會,只有周圍人的支撐,你才能度過一些自認為艱難的時刻)
作為農(nóng)村人,我們何嘗不是,女孩子不應該上學的論調(diào)遍布飛,趁早出來打工幫襯家里。唉,一個人如何逃離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個人如何能放棄這種深深的聯(lián)結(jié)呢,同時又在自己沒有一些天賦的情況下(作者有著深度的看問題和寫作的天賦),只能說好難。
在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內(nèi)心深處形成了這樣的一個意像,那就是山的這一邊是家人的圈子,山的這一邊是我的圈子,家人與自己隔了一座無法跨越的山巒,這就是觀念的不同,山里面的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山外面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但是當觀念沖突時,兩個世界的人無法共存,這種家人之間的聯(lián)結(jié)也就沒有了。各自在自己的圈子世界中生活,互不打擾才是每個人最好的歸宿。但是與家人的聯(lián)結(jié)怎能說斷就斷,就像風箏斷了線,就像飛鳥沒有了家,只能獨立游蕩,自己的根在哪里呢?幸虧有周圍的人接納了她,給了她溫暖,否則世界之大,如何自處。(時間長了也會消磨掉這種情緒吧,但是那又得需要多久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遭遇,觀看別人能更清楚的看到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還是懵懵懂懂,不知道會對自己的人生會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也許都是潛意識中的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七
看完這本書,內(nèi)心只覺沉重。
書中以作者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在山里的成長經(jīng)歷、又如何從山里一步步走向哈佛的故事。
作者從大山走向哈佛的經(jīng)歷固然勵志,但認真看完這本書,跟著作者走完她的成長經(jīng)歷后,我覺得故事背后折射出的社會現(xiàn)象更值得反思。
在我初聽塔拉的故事的時候,我還以為這應該是好幾十年前的事情了,然而作者只比我大不到10歲。我也以為這應該是特別貧窮落后的國家才有的事兒吧,然而這發(fā)生在聽起來很富裕的美國。
由此不由得聯(lián)想到我們國家,在那些不那么發(fā)達的縣城和山區(qū),類似塔拉的成長經(jīng)歷肯定不少,而他們能否有塔拉一樣的運氣走出大山,離開可能是重男輕女可能是專制冷漠的社會氛圍、或者是一如塔拉哥哥的家暴、又或者是塔拉父母般的盲目信仰與反對教育醫(yī)療,我們不得而知。
正如作者傳達的,改變這些和她一樣從山里走出來怯懦的、無知的、被老舊思想觀念緊緊捆綁著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教育。然而我們?nèi)绾谓o這些山里的孩子帶去更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更好的教育呢,不得而知。(突然想起阿詹女神…)
除此之外,作者的經(jīng)歷也引起了我的回憶和感觸。在成長過程中,我相信不少小孩或多或少也經(jīng)歷著和作者類似的事情。如重男輕女、如打擊式教育、如有著一個雖不比躁郁癥的塔拉父親但一樣過于相信自己而控制欲又極強的長輩等等。歷經(jīng)這些“山里的枷鎖”并從中走出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最悲傷的不是經(jīng)歷過這些,而是當你走出來你發(fā)現(xiàn)你身上依然殘留著那些“枷鎖”給你帶來的痕跡。
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而這點,我想也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家庭教育的問題。
最后,塔拉過上了另一種生活,至今也沒能和父母親和哥哥和解。雖有遺憾,但誰能料想之后她的父母是否因為看到這本書而主動和好呢?但我想想還是不要吧,不然要委屈的肯定又是塔拉了(多么心酸的一句話)。
最后,抱著感恩的心情,五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八
再次回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塔拉,驟然的發(fā)現(xiàn)眼前的現(xiàn)實與記憶的現(xiàn)實反差太大,現(xiàn)實過于夢幻,以至于她想要更相信過去,回到熟悉的地方。塔拉應對的辦法是繼續(xù)偽裝成那個假想的自己。她在課堂上一言不發(fā),她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她甚至還模仿觀察同學的穿著和舉止,她明白自己并不屬于這里。
真正轉(zhuǎn)變的契機源自教授對她論文的指點和評價。教授毫不在意她的教育背景和出身,而是意外的對她論文的觀點贊嘆有加。對于侮辱,塔拉有備而來,但她還沒有準備好接受贊美。比起仁慈,她更能忍受任何形式的殘忍,贊美對她來說是一種毒藥,她稱自己會被它噎住窒息而死。
頻繁的交流接觸之后,塔拉從一開始的格格不入,慢慢接受自己已是劍橋大學的一份子。她對自己家庭出身的態(tài)度,也從閃爍其詞變成大方承認。只有當她真正離開了那個天生的家庭,才能融入這個選擇的家庭。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nèi)心,外界不過是自己的映射,改變自己才能接受環(huán)境的變化。
在大學里塔拉逐漸有了朋友,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和他們沒有區(qū)別。不論是外在還是思想,她不再是那個旁觀正常社會的外人,而是通過接受教育成了這里的居民。盡管她仍然需要定期回到那個老家,可回去的旅程更像是一次出差,而不是一場休假。家里的人和事還在原來的`路線上行進,她卻已經(jīng)開到了平行線上,能看見彼此卻又夠不到對方。
一段時間以來,塔拉的家人陸續(xù)發(fā)生些變故,有人再次受傷,有人結(jié)婚生子,有人重振生意,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容光煥發(fā),有人越陷越深??蛇@一切于她而言皆無實感,就像她之前的大學生活一樣?,F(xiàn)在她開始旁觀她的過去,開始質(zhì)疑她以往深信不疑的道理,從家人們的反叛者轉(zhuǎn)變成觀察者。甚至在她的大嫂向她尋求幫助之時,她依然選擇不干預。當運用她接受的教育文化,來解讀父親兄長可能存在的雙相情感障礙癥時,我們就明白塔拉已經(jīng)像鳥一樣飛去別的山了。
父親曾教導塔拉,書籍要么被崇拜,要么被摒棄。那些經(jīng)典的作品不是用來好好研究的,而是用來好好珍惜的,因為它們堪稱完美。圣賢的話要被視為模版,她應該把自己思想的石膏倒進這個模子,按照它們完美無暇的模型輪廓重塑自己。塔拉以往讀這些書是為了學習該思考什么,而不是學會如何自己思考。那些與經(jīng)典無關的書籍應該被驅(qū)逐,它們是一種危險的存在,不可抗拒地強大而狡猾。這是源自父親思想上的控制,以前的塔拉沒有質(zhì)疑的能力,但現(xiàn)在時機成熟了。
隨著教育和學業(yè)的精進,塔拉展現(xiàn)出更多思想的深度和方向的獨特性。她明白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將永遠局限于別人告訴他們的。她知道誤解被糾正的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了世界。教育教會她即便是那些偉大的歷史看門人,也會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xié)。
如果塔拉能接受他們所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帶有偏見的話語和修正過程的結(jié)果,那么她就可以接受一個事實: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歷史不是我們被教導的歷史。父親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爭論的灰燼中,她可以構建一個自己真實的世界,生活在其中。
當塔拉知道了自己一直看見的地面根本不是地面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還能夠自如的站在上面。不論是關于女權主義第一次、第二次浪潮代表人物的分析,還是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判斷,抑或城市的文化積淀與工業(yè)化科技化進步的關系,塔拉越來越自信的在新的境界里拓展自己的可能性。讀者曾經(jīng)對她學業(yè)上一帆風順的質(zhì)疑,也漸漸變成了信服感,她確有資格繼續(xù)就讀劍橋大學的博士生。
塔拉有著不錯的學習方法(遇到問題主動查閱網(wǎng)絡資訊再翻閱大量書籍)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花大量時間甚至通宵在圖書館看書),以質(zhì)疑的心態(tài)做學術研究,這些地方的優(yōu)勢是大大超越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學生們的。
我毫不懷疑她會繼續(xù)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博士文憑,但很好奇她是否能真正接受自己成為外人的事實,是否能跟自己與家人和解,是否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必成為正常教育實施成果的海報人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九
的四哥泰勒,塔拉不可能走出大山,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泰勒17歲的毅然離家求學為妹妹鋪平了道路,但植根于內(nèi)心深處爸爸對醫(yī)院學校政府的排斥,依然讓塔拉在入學后幾度懷疑自己而一度不能與大山剝離,幾次被打回原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
距離上一次讀后感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這次的書超好看,大家一定要試試!書是一種有魅力的東西,拿起即開始,永遠不會放下!
本書講述了一個女孩塔拉的成長故事。他們一家住在大山中。父親十分迷信,認為城市中的一切都是對上帝的違背。所以父親堅決反對孩子們上大學。(任何學校都不行)但塔拉的一個哥哥泰勒第一個做出表率,離開的時候家人們很吃驚。正是因為哥哥的離開,讓塔拉這個小姑娘有了去上大學,和哥哥一樣的想法。塔拉因為想要上學,爸爸反對。但最后也只好同意。她上學以后,有那么一段時間,家人離她越來越遠。她自己也覺得自己背叛了家人,背叛了大山。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屬于自己的成就。她成長了。
我認為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不要去管別人說什么,怎么阻撓。如果你覺得你是對的,就堅持下去。終會有一天,成功會屬于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nóng)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zhí)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著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yī)院,不能穿著暴露,不能化妝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里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后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繼續(xù)去往劍橋求學,并去哈佛訪學,最后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xiàn)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么還如此戀戀不舍,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磿镜姆饷妫粋€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著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峰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fā)生的事情??赡茏髡咝睦锴宄肋h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jīng)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沖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nèi)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一個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廢料場女孩”成為了劍橋大學的博士。
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塔拉。塔拉的父親是一個極度固執(zhí)人,他拒絕讓塔拉上學,生病了也不能看醫(yī)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態(tài),所以淤青和饑餓常常伴隨著他們。不僅是塔拉的父親就連塔拉的哥肖恩也是如此,動不動就把塔拉的頭摁到馬桶里毆打。塔拉的母親是一位無執(zhí)照的.助產(chǎn)醫(yī)生,后來做精油生意成為一名企業(yè)家,但母親一直以來都對父親準命是從,順從著久親的固執(zhí),狂躁。
塔拉其實一直在與父親給她建立起來的世界觀搏弈,他們之間的隔閡隨著時間和距離、還有塔拉自己的改變越來越大。后來塔拉在另一個哥哥泰勒的鼓勵下,考上了大學,她到了大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當她帶男友回到家鄉(xiāng)時,面對肖思的侮辱和毆打她只能告訴男朋友這是在開玩笑。對方說:“我愛你,但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能拯救你的只有自己。”
原生家庭是我們難以理清對錯的存在,這個港灣有時會給予我們無盡的溫暖人,但有時又傷我們最深,留永生難以抹去的傷痕。曾有人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現(xiàn)實是我們即使在家庭中受到了傷害,我們也要背著傷痛繼續(xù)飛往屬于我們的山海。主人公塔拉也是如此,她通過不斷的努力去劍橋攻讀碩土,最后獲得了博士學位。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nèi)心里有什么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闭缢f的,我也認為比起原生家庭給塔拉的巨大傷害,我在塔拉身上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教育給一個人所帶來的影響。當我們深陷泥沼,看不見未來,看不見天空上的星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時。只有走出去才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去接受教育,你的世界才會因教育帶來一絲生機帶來一絲光亮。教育在我看來就是一場救贖。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當我得知塔拉出生于1983年,她17歲那一年是20xx年,站在我的認知里去看20xx年其實很難想象,那時還有那樣愚昧的家庭。內(nèi)心五味雜陳,但同時很慶幸,教育拯救了塔拉。教育將她從那個瘋狂世界解放了出來。雖然過程很痛苦,她順從,懷疑搖擺,掙扎,逃離。受過無數(shù)的傷最終戰(zhàn)勝陰影,走向新生活。
教育對于塔拉來說是救命稻草。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教育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改變?nèi)松暮唵畏绞?。我們既然比塔拉擁有更便捷的方式去改變,那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讓自的人生更加精彩。
我們不應將讀書僵化成傲慢。讀書不應該是使你的偏見變得更加頑固。我們應該要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熱情,熱愛那些不同于我們的想法“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決定你是誰?!庇幸活w強大的內(nèi)心,找到信仰,發(fā)現(xiàn)能力所在,變得更加優(yōu)秀。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三
故事的名字實際是《educated》,字里行間我竭力讓自己去找到閱讀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遺憾,我并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發(fā)揮了作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聽說中文版書名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如果不追究書里的故事,單看這樣的書名的話,感受到的是一種規(guī)勸自自由選擇的力量,這與教育無關,而是每個人應在內(nèi)心覺醒的力量。
我清晰記得書中的一段:“我能在風中站穩(wěn),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qū)別。不同是頭腦中怎么想?!?BR> 討論原生家庭也好,討論暴力,討論宗教,意識形態(tài),思想、經(jīng)濟差異……從作為一個人類的角度,頭腦決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種手段,也可能是約束大腦的,也可以是開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這些將你成為了什么。
當我們常用假設來設想體會別人的經(jīng)歷生活的時候,我想我們也應該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樣。
就像是通過閱讀,我們了解了故事;通過閱讀,我們規(guī)勸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四
作者塔拉是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女孩。17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大山里,從來沒有上過學,因為她的父親拒絕現(xiàn)代教育。塔拉17歲的時候,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最終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塔拉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么可怕的負面影響,你都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就是教育賦予我們的能力。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用一種視角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這種單一視角,看待自己就容易偏執(zhí),看待他人就容易專橫。更大的視角是什么呢?就是接納世界的復雜性,理解人和人之間的不同,甚至接納不同的態(tài)度和不同的觀點。就像菲茲杰拉德的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時,仍能保持行動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教育帶給我們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篇十五
一開始知道這本書,我是在刷b站時被它的中文翻譯吸引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當時覺得這個翻譯怎么稀奇古怪的,現(xiàn)在我看完了,我大概可以理解這么翻譯的原因。這本回憶錄雖說題為educated,但整本書讀下來,覺得僅僅翻譯為“教育的意義”遠遠無法傳達出它想要表達的以及其中的情感,這個山可以是bucpea,也可以是塔拉自己心中的山。我看完覺得和卡勒尼胡塞尼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很像,尤其是像《燦爛千陽》《群山回唱》給我的感覺,一種難以描述又很打動人的情感。
作者筆下家鄉(xiāng)的山,在我的腦海里有了深刻且生動的畫面。我好像真的看到山的那邊是一戶人家,有著一塊谷倉,堆著一摞摞分好類的廢鐵,里面的人進進出出地忙碌著。男孩子們幫著堆放材料,管理倉庫,小塔拉在廚房里幫媽媽調(diào)制各種精油。如果只是從外表看,這還是很溫馨的一家。然而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我們對它的依賴太深了,我們很想永遠有這樣一個避風港,我們會相信在這個小小世界中聽到的所有話。所以當小塔拉聽到父親的一些十分保守且反政府的言論后,也加入了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學校的隊伍。這種觀念越久,后面顛覆的時候就會越痛苦。
當然,我也氣憤她父親和她那一直對自己丈夫言聽計從的母親。但我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我可以理解他們以及他們那近乎癲狂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他們很多舉動,每個人的不正常都有自己的原因。父親是因為自己從小接收到的教育和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對它們偏執(zhí)的信任勝過家人,母親可能一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也被同化了,或者說即便她持有相反觀點,她也不敢發(fā)聲,因為在一個多數(shù)人和少數(shù)人的選擇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跟隨多數(shù),這樣就不會引來對自己的敵意。而shawn的暴力和冷酷似乎也都可以從他個人的經(jīng)歷以及成長的環(huán)境中得到解釋,但這并不能代表他們的思想及行為可以被接受。我認為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最低標準在這里是是否會傷害其他人,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小塔拉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自己堅強的個性。她就算被哥哥扯著頭發(fā)按倒馬桶里也不會掉眼淚。她從那個時候知道了什么才能真正對抗暴力,那就是堅強,讓別人知道自己并沒有被傷害到,自己并不痛。這可能是她作為一個力量占懸殊劣勢的小女孩當時可以做出的最大反抗。
她后來自己考進byu,到后來的劍橋和哈佛。這個過程看起來和其他的勵志文差不多,但不同之處在于貫穿其中的塔拉和家人的關系,而正是這種關系讓她也精神上出現(xiàn)了許多錯亂,當她的父母不相信她說的兒時遭遇哥哥欺凌,表示她被惡魔附身,她的妹妹為了留在這占大多數(shù)的家中選擇了和她斷絕關系后,她甚至不能分清現(xiàn)實和幻境。其實我很能理解,當大部分人都覺得是自己問題的時候,本來自己篤信的一些東西,也會慢慢陷入懷疑:是否是我的記憶問題或是我自己行為有問題?是否那些傷害真實發(fā)生過?如果和大多數(shù)人不和,不僅是我自己,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是個人的問題?;蛘邿o力維系一些情感的時候,亦或是我某時做出一些決定的時候,我會想這樣做是否正確,是否妥當。塔拉后來慢慢變得堅定起來,開始有了自己信奉的一套觀念和看法,開始堅定面對過往和那些曾經(jīng)給與過傷害的人。我看的時候覺得這需要莫大的勇氣,事實也是如此。在這種時候,很容易退縮,屈服,因為屈服只需要幾句話,然后就能維持和家人的關系,就能留住自己從小長大的家,而反抗,質(zhì)疑會引來更大的惡意和揣度,甚至是失去這個家。
而塔拉為自己做出了選擇:不正確的事,就要去糾正,即便不能改變,也不能強迫自己接受。為自己做選擇的`代價就是自己有了新的生活,而和父母卻一直斷了聯(lián)系。我一直覺得家是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一個詞,家人是我們永遠也放不下的人。所以即便塔拉的父母如何在外面貶損她,她還是放不下,畢竟他們也曾經(jīng)在那個小房子里有過美好的種種記憶。整個故事中,我從不懷疑塔拉父母對她的愛,只是他們偏執(zhí)的舊觀念超過了這情感,一開始,他們覺得塔拉被魔鬼附身之后,幾次說要救贖她,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我覺得還是處于一種保護和愛,只是用錯了方式,大前提也不對。
人的觀念是很有力的東西。無保留相信某個事物可能會造成偏執(zhí),且?guī)缀醪粫蓄嵏驳目赡?,比如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不會因為反復去糾正而有所改變,大多數(shù)時候不會相信自己的觀念有誤,這是無法改變的一點。旁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都想所有人都能認可并支持自己,但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東西太過刻意地去追求可能會傷及自身。當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時候,塔拉沒有到處為自己辯解,當被視為異類的時候,她也沒有一蹶不振,我印象中的她一直都很冷靜堅定。
讀完了這本書,我感覺到最大的力量就是塔拉堅強的心。這是作者自己的經(jīng)歷,這樣一個堅強的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每個人都有過去,也有些人可能正擔負著原生家庭的一些負面影響,但過去就是過去,無論過去怎樣,都不能妨礙開啟新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