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大全(17篇)

字號:

    在每個階段結束之際,總結是我們了解自己在這段時間里所做所想的方式。注意總結的時間范圍和事件選擇??偨Y范文的觀點和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一定適用于所有情況。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一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問,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多媒體課件
    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看來你們都很細心,那你能來說說生活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嗎?(引發(fā)談話)
    大家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咱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關于觀察與發(fā)現的課文。(揭題)
    (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介紹魏格納(生說,師補充)
    魏格納,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在書中,他綜合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事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系統(tǒng)地論述了關于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說,他先后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2、出示重點段落,自由讀一讀
    指名學生讀,讀準生字,讀通句子。及時糾錯
    3、檢查生字
    齊讀生字,請學生當當小老師領讀
    三、探究課文,解決疑難
    1、默讀2—5自然段,思考: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發(fā)現了什么?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相關語句,師巡視,讀書方法指導)
    生匯報: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
    果然,巴西東海岸的每一個突出部分……
    結果發(fā)現,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
    如果是你有了這樣的發(fā)現,心情會怎么樣?
    (激動,自豪,興奮等)
    我們應該怎么朗讀呢?自己試試看
    (齊讀,讀出魏格納當時的興奮心情)
    2、學習第5自然段
    魏格納興奮極了不光因為有了發(fā)現,還因為他有了一個嶄新的奇想。
    在課文中用橫線畫好句子(女生讀)
    3、出示地圖,直觀感受
    (指一指幾內亞灣,巴西的大概位置;所有大陸塊連在一起的情形)
    4、自由讀6—8自然段,思考為什么一個不經意的.發(fā)現能引起地質界的震動呢?
    學生匯報,理解“浩如煙海”, 談體會。
    最終找到什么有力證據?(出示地圖,結合書本描述推理,說給同桌聽聽)
    你覺得魏格納是個怎么樣的人?(堅持不懈)
    四、總結課堂,交流體會
    1、交流學習了課文,有什么感受和啟示。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靠的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學生可以繼續(xù)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板書設計: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
    重大發(fā)現 魏善于發(fā)現
    艱難考證 格堅持不懈
    提出假說 納細心耐心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二
    匆匆的,拿著教材就去上課了。心底是發(fā)虛的,因為上課之前僅僅略掃了課文一遍,并未進行很好的教學設計構思。怎么上?茫然。
    【片斷一】。
    忽然想到早操時的太陽雨和盤旋于空中的飛機,靈機一動,于是就趁題發(fā)揮:同學們,今天早操時有沒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錢卓裕第一個發(fā)言:今天徐老師放飛了一架飛機,是xx型號的滑翔機。飛得真高!真不愧是參加航模小組的,連型號都知道!許銘又補充了:今天早上本來太陽很火辣,可是忽然飄來了一片烏云遮住了太陽,然后飄起了雨絲。目的達到,趁機引入:同學們真會觀察!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如果我們能睜大一雙慧眼,去觀察,去發(fā)現,去思考,那么發(fā)現大千世界的種種奧秘!
    反思:生活處處皆文章。由學生的生活引入課文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還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問一句:那么,你可知道這滑翔機為什么能飛這么高?太陽雨的成因是什么嗎?就能夠滲透除了觀察,大量的考證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這個良機,錯失了。因此學生在最后說感受的時候,僅僅是圍繞著觀察與發(fā)現這個主題來說的??梢?,課前的引入從生活中來,可必須得超越生活。
    【片斷二】。
    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讓學生按照學習提示的四個問題進行學習:
    1、課文中的主人公在觀察中發(fā)現了什么呢?
    2、看看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樣產生的?
    3、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4、把你閱讀課文的感受講給同學聽。
    規(guī)定時間5分鐘,學生猶如接到命令,開始認真地讀了起來。
    反思:四個問題,拋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真能回答嗎?尤其是第4個問題,學生真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組織好語句并反饋嗎?或者應該先給他們3個問題,最后一個問題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拋出比較好。
    【片斷三】。
    師:魏格納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后,最后結果怎么樣呢?忽然跑進了一個畫外音:這小子犧牲了!頓時,哄堂大笑??蓯海降资钦l?學生的.手指一齊指向一個男孩子:就是他!原來是王卓俊。你!起來!魏格納最后犧牲了嗎?你說一說!小腦袋耷拉了。其它的學生躍躍欲試。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此,看到別人回答不出來,自己能回答。其實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難,學生讀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書震動,魏格納的發(fā)現震動了地質界,想象一下,面對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小伙子的大膽假說,科學家們會如何議論?學生舉手了。幾個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們會說,一個毛頭小伙子,他提出來的這個假說能相信嗎?是啊,這是種懷疑的態(tài)度,盡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個學生舉手了:他們很后悔。拒絕了魏格納的柯彭教授會想,當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個重大發(fā)現給遺漏了。真不應該!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這也是真實的想法。正是因為科學家的種種想法,才會在科學界引起這么大的震動!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辦法。呵呵,真不應該!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三
    多數深奧的文章的學習,可以問題為深文淺教的支點。問題,可以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然后老師幫助梳理出主要問題,也可以由老師直接提出問題,然后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幫助學生解決。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的教學,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
    【深圳市南山區(qū)大新小學劉勇良】。
    〖關注學情發(fā)揮老師的課堂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边@種巧妙的“變動”,正是面對“學情”臨場開發(fā)教學資源的最佳策略。就在本學期,我教完《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時,我想布置課堂作業(yè)??蓪W生的眼睛分明地告訴我,課文內容激起了他們對地球奧秘的好奇,竊竊私語起來,哪有心思聽我布置作業(yè)呀?我連忙改變初衷,趁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呀?”
    “老師:大陸版塊會漂移呢的話,那我們中國有一天會漂到其他地方嗎?”
    “老師:如果有一天我們大陸和臺灣漂移在一起那不就統(tǒng)一了嗎?”
    “地殼能產生那么大的力量呀!那人類可以利用這些力量嗎”
    “老師:地球版塊會重新合攏嗎?”
    ……。
    孩子們的想象力真是驚人呀!有些問題我想都沒想過,說實在話有些還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辦?師不必賢如弟唄!師生一起來做作業(yè)!
    幾天后我們開了個“地球研討會”,你可想而知,學生們個個像“地球專家”,對比之下,我這個做老師的還真的賢不過弟。教室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你看這個臨時改變的作業(yè)多么的精彩!
    下課后,我久久沉浸在學生們帶給我的激情中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越來越開放,而開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各種干擾就越多,“意外情況”發(fā)生的概率也就愈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運用教育機智去因勢誘導,化被動為主動。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工作者怎樣研究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敝匾晫W情,關注學情,就是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這也應該成為每一個為人師者的一種教學習慣。
    【重慶市黔江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徐月華】。
    〖在學生的需求中“生存”〗。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從根本上說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語文課堂教學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就是說要“因文而異,因需而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課堂上要讓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到反映,必須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而語文教學的現實是多數課沒有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因為老師怕學生的問題問難問偏,浪費時間。一位教師教學《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堂上進展似乎十分順利,老師也認為學生沒有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也就沒安排提問的時間。下課后,我問了幾個學生學會了什么?他們卻連連搖頭提出了一大堆問題:魏格納的奇思妙想是怎樣產生的?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不弄清楚學生怎么能對課文有較深刻的感受呢?我們教師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課文,去看待學生,而必須讓學生以他們經驗來發(fā)現和提出問題。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四
    1、識記課文7個生字,借助字典或聯系上那個下文理解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3、體會科學家用法語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感受與同學交流。
    1、《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寫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生1、作者觀察仔細。生2、巧用方法。
    2、填空的觀察(仔細地觀察,長期地觀察)
    3、區(qū)分觀察與發(fā)現(板書:發(fā)現是在觀察的基礎上思考、求證)
    4、揭題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
    a、多媒體展示世界地圖,了解地圖的分布狀況
    b、說說看到題目象了解什么問題。學生自由展示
    1、識記本課生字。
    2、通讀課文,了解課文寫什么嗎?
    3、解答自己的問題,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1)、學生交流
    生1、我知道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是魏格納。
    生2、我知道他在無疑匯總發(fā)現,并不斷探究。
    生3、他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生4、他發(fā)現了美洲、非洲海岸有相似的部分。
    生5、應該是大陸板塊說
    (2)、采用“同桌合作、動手操作體驗”中體會魏格納的發(fā)現。
    a、學生誦讀課文:他的手指滿了下來……有能在非洲找到相應部分。
    b、學生用一張完整的紙當作地球大陸,在上面畫一條波浪線,再用見到沿著波浪線裁剪。
    c、看圖理解“凹凸”
    d、同坐一人朗讀,一個搬弄剪紙,并表上文字“美洲、非洲”
    (3)、采用“議一議、想一想”體會魏格納執(zhí)著、堅信不放棄的精神。
    師、魏格納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生、有詢問,查找資料,實地考察。
    想象魏格納考察中遇到的什么困難?
    (4)、出示魏格納的相關資料,體會魏格納的精神。
    1、學習課文,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1、我發(fā)現觀察很重要。
    生2、我覺得思考、探索更重要。
    生3、我認為科學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們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不斷進取。
    2、你現在很想做什么?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
    觀察——思考——假想——驗證
    自信執(zhí)著堅持不懈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初步學會邊觀察邊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和推理能力,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學重點: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體會魏格納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
    教學過程:
    3、出示課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請同學們嘗試用五分鐘時間想辦法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難的或最喜歡的部分可以再反復地讀一讀,看誰最會利用時間。
    2、時間到!認為自己已經把課文讀通順的同學請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請同學們翻到書第35頁,這里有個《詞語盤點》,它就是幫助我們進行自我檢查學習效果的??矗∽x讀記記中除了前兩個,后面的詞語全來自于我們這篇課文,請同桌馬上互相檢查一下。
    3、同學們互幫互助學得可認真了!剛才老師發(fā)現有同學讀第二段課文有困難,確實這一段真的很難!現在你再去讀一讀一定會感覺順暢許多!快,開始吧!
    4、看到同學們的認真勁兒,我想把課文讀通肯定沒問題了,接下來讓我們把課文讀懂。大家知道略讀課文前面都會有一段話提示我們怎么讀懂課文,這段話又給了我們哪些提示呢?趕快讀一讀,劃一劃。交流。
    三、細讀課文,解決問題。
    1、好,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靜靜地默讀思考,并在書上做做相應的記號。
    3、剛才有同學講到魏格納在觀察(板書:觀察)地圖時產生了一個奇想,師邊講述邊演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l這個奇想是憑空出現的嗎?那――是怎么產生的呢?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的第2―4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還可以圈一圈、劃一劃。(巡視了解學情,最好找到三次發(fā)現都劃出來的學生)。
    指名交流,并相機引導看圖。(相機板書:發(fā)現)。
    課件出示:
    第一次發(fā)現: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停在地圖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眼睛卻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的吻合。
    第二次發(fā)現:果然,巴西東海岸的每一個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狀相似的海灣;同時,巴西的每個海灣,又能在非洲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發(fā)現: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
    l讓我們反復讀一讀這三次發(fā)現,讓我們也去發(fā)現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
    預設發(fā)現一:魏格納的發(fā)現一次比一次深入、細致。(三次發(fā)現的內容不同。)。
    發(fā)現二:(這三次發(fā)現是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第一次發(fā)現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導聯系課文:突然、竟、這般不可思議?。ㄗx句)――無聊、消磨時光――偶然的發(fā)現、驚呆了(讀句)。
    第二次發(fā)現是有意識的,應證了猜想。(那么)。
    當魏格納偶然發(fā)現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和幾內亞灣不可思議地吻合時,他精神大振,(心里會怎么想呢?板書:思考2、3人)心想:??????(魏格納就是這么想的,)于是??(引讀他”仔細端詳……”),果然?(引讀)。
    師:親愛的魏格納先生,當您的想法被證實時,心情怎么樣?
    生:很高興、很興奮,興奮極了等。
    師:請再次表達一下您的心情,好嗎?齊讀。
    此時,正如同學們體會到的那樣,當時魏格納師――興奮極了(引讀)。
    (二)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有了這個想法以后,魏格納又展開一系列行動。請你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三段話,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會兒我們交流交流。
    這部分的教學較略,隨機抓以下幾處進行點撥。
    枉費心機?你懂嗎?是呀,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回讀。
    浩如煙海?你懂嗎?是呀,在這樣地資料中尋找猶如大海撈針呀!回讀。
    2、引讀最后一段。
    魏格納這樣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證,終于――引讀。
    3、面對魏格納大陸漂移的假說,老一代地質學家并不承認,當時的人們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責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開玩笑說,大陸漂移學說只是一個“大詩人的夢”而已。但魏格納仍孤獨地吟唱著自己的詩篇,繼續(xù)堅定執(zhí)著地為自己的假說尋找著證據,。最終于1930年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地質事業(yè)。像這樣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身上還有許多許多,課后讓我們繼續(xù)找一找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故事讀一讀,也可以找一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
    六、自主選擇、分層作業(yè)。
    1.讀一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故事。
    2、找一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六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世界地圖或地球儀
    一、教師導入: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成了著名的昆蟲學家。今天我們要閱讀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的故事。齊讀課題。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fā)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
    說說初讀課文應該做什么?
    1、標出自然段,畫出認讀的生字,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再讀,畫出不懂的問題。
    三、反饋自學情況
    1、讀認讀生字詞理解詞義。
    2、按自然段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了什么?
    1、分組觀察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
    五、師:魏格納為了印證自己的發(fā)現,他做了大量艱苦的考證工作,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尋找證據。結果發(fā)現一份非常有說服力的資料。請你快速的讀讀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納是怎樣進行推理的`。
    抽讀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六、出示課文填空,回顧課文內容。中龍既見于(巴西),又見于(非洲)。爬行動物是不可能(飛渡重洋)的,由此證明當時中龍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八、留作業(yè):
    1、摘錄課文中的好詞
    2、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復述故事,并能把讀后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七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重在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作為略讀課文,如果要一課時上完,就必須以充分的自讀自悟為基礎,然后根據文章的特點,緊扣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交流活動,從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我鼓勵學生采用多種不同方式讀課文,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在主動的閱讀實踐中形成。只有主動積極的閱讀實踐,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課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讀、思、議、品、評等方式進入閱讀情境,經歷魏格納“偶然發(fā)現”“艱難假說”的閱讀全過程,再以切實的感受、鮮活的認識從閱讀情境中走出來,從而得到真正生動活潑的發(fā)展。
    本文重點是了解魏格納發(fā)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為了突破課文重難點,感悟課文內容,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本節(jié)課,我通過自讀、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擬小標題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八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并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
    引入:
    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fā)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fā)現靠的是什么?
    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多角度體驗觀察的重要性。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教學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并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過程:
    引入:
    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fā)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fā)現靠的是什么?
    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交流地理知識。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關大陸漂移的知識。
    多角度體驗觀察的重要性。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儀、世界地圖。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學習新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書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
    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同學間相互解決,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閱讀時理解。)。
    4、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讓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學生充分讀書后,同桌之間或小組內相互交流。
    5、檢查合作學習情況。
    6、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復述故事,并能把讀后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教師可以重點指導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得出來的。
    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三:教師小結。
    四、作業(yè)設計。
    1、完成配套練習。
    2、預習《語文園地二》。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文敘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chuàng)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19。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fā)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后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fā)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說。
    上述內容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敘述的,每個部分連接自然,運用這不會是一種巧合吧?于是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閱讀這篇課文,能讓學生懂得段與段之間的有機聯系,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文中還有很多具有積累價值的詞語,如潔白寧靜、性格豪放、靜謐舒適、坐臥不安、不可思議、浩如煙海、飛渡重洋,對豐富學生的詞匯很有好處。
    教學重點: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二、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朗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的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默讀導讀和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fā)現了什么重要證據,證明他的假想是正確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fā)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解決問題,交流所得。
    1.老師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反復讀第5自然段,理解大陸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魏格納是如何仔細端詳地圖的。
    3.默讀第7自然段,記錄下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4.師生共同交流讀書體會,論證魏格納成功的原因。
    五、復述故事。
    指定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其余學生評議、補充。
    六、交流地理知識。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二
    本文重點是了解魏格納發(fā)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本節(jié)課,我通過自讀、質疑、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教學中,以“發(fā)現”為切入點,圍繞“吻合”、“奇想”、“中龍”進行教學,經歷魏格納“偶然發(fā)現”“艱難考證”的閱讀全過程。突破難點時,在課前,我就準備了地球儀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了解。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地球儀把世界地圖放大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著,在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我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如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這樣幾次觀察,學生對于如何推理魏格納提出的假說就自然解決了。這一課上下來,還極大地引發(fā)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濃厚興趣。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的重要意義。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在讀文后能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
    難點: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課前準備:地球儀和世界地圖。
    教學過程:
    一、讀題,設疑導入。
    1、板書課題,讀題。
    2、設疑:一張普通的世界地圖會引出什么發(fā)現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去閱讀課文。
    二、自讀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自學反饋。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共同幫助解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4、解釋從課題中提出的疑問:是誰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現了什么?
    5、找出課文的相關段落,再次朗讀。
    三、細讀課文,觀察印證。
    1、一邊讀課文的相關段落一邊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陸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幾內亞灣看看是否相魏納格說的那樣。再看看其他陸地與海岸線是否相似。
    2、細讀第五自然段的“嶄新的奇想”。說說這個奇想與剛才的觀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讀證據,探究過程。
    1、研讀第七自然段,對魏格納的推理過程進行梳理。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
    a: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
    b: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c: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聯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遷移升華。
    1、交流習文的感受和啟示。
    討論:魏格納的重大發(fā)現靠的是什么?(交流并歸納: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反復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
    2、學生可以繼續(xù)交流查閱到的有關大陸漂移學說的其他資料。
    相關資料。
    魏格納(1880-1930)德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19,他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全面論證了大陸漂移學說。在書中,他綜合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的知識和事實,從不同學科的角度,系統(tǒng)地論述了關于大陸漂移的觀點和論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論證大陸漂移的`假說,他先后4次赴北極的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時不幸遇難。
    大陸漂移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一種學說,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chuàng)。他根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形狀上的吻合性和地層、構造、山脈的連續(xù)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古生物的相關性等事實,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guī)模地水平移動過。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tǒng)一的連續(xù)體,叫“泛古陸”。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漂浮在硅鎂層上的硅鋁層逐漸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輪廓。大陸漂移說問世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自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后,大陸漂移說重新被人們所重視。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四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沒有太過精細的備課。只是備了一個教學流程,大致了解教學目的,想要學生掌握那些知識,就沒有過多的去想了。整堂多數時間是讓學生自己圍繞課文上面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和小組同學解決。學生也完成的挺快的,可等學生匯報完,剩下的時間有不多了。所以本來要把魏格納的三次發(fā)現再進行分析的,由于時間關系只好往下講,后面也是讓學生找句子來談體會。站起來的學生回答的`都挺好,可總感覺一部分同學沒有跟上來,覺得學生學的不扎實。為什么我上課的時間不夠,耽誤在哪了?我反思了一下,應該是在上課伊始,我發(fā)現我導入正課太慢,前面花的時間過長。這樣沒有在第一時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會有散漫的態(tài)度;還有可能我題外的話也說多了,沒有集中在上課,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語言的簡潔、精練,這就需要充分的備課、鉆研教材了。
    在這堂課中還有一個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就是講到魏格納是個有恒心、堅持不懈的人時,大多學生都找到課文第七段中的句子來回答,而錦瑜卻從第一自然段中的19和最后一段的19進行比較知道的,這一點連我在備課的時候都沒發(fā)現。經常說學生偷懶,我自己有何曾不是呢?但教學中真的是不能偷懶呀!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五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初步學會邊觀察邊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和推理能力,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體會魏格納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
    3、出示課題,讀題。
    1、請同學們嘗試用五分鐘時間想辦法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難的或最喜歡的部分可以再反復地讀一讀,看誰最會利用時間。
    2、時間到!認為自己已經把課文讀通順的同學請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請同學們翻到書第35頁,這里有個《詞語盤點》,它就是幫助我們進行自我檢查學習效果的??矗∽x讀記記中除了前兩個,后面的詞語全來自于我們這篇課文,請同桌馬上互相檢查一下。
    3、同學們互幫互助學得可認真了!剛才老師發(fā)現有同學讀第二段課文有困難,確實這一段真的很難!現在你再去讀一讀一定會感覺順暢許多!快,開始吧!
    4、看到同學們的認真勁兒,我想把課文讀通肯定沒問題了,接下來讓我們把課文讀懂。大家知道略讀課文前面都會有一段話提示我們怎么讀懂課文,這段話又給了我們哪些提示呢?趕快讀一讀,劃一劃。交流。
    1、好,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靜靜地默讀思考,并在書上做做相應的記號。
    2、剛才大家根據學習提示再次默讀了課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獲。誰來簡單地說一說?
    3、剛才有同學講到魏格納在觀察(板書:觀察)地圖時產生了一個奇想,師邊講述邊演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這個奇想是憑空出現的嗎?那――是怎么產生的呢?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課文的第2―4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還可以圈一圈、劃一劃。(巡視了解學情,最好找到三次發(fā)現都劃出來的學生)。
    指名交流,并相機引導看圖。(相機板書:發(fā)現)。
    我明白了,有了這三次不同的發(fā)現,所以魏格納的腦海里才形成這個嶄新的奇想,對嗎?
    課件出示:
    第一次發(fā)現: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來,停在地圖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眼睛卻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的吻合。
    第二次發(fā)現:果然,巴西東海岸的每一個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狀相似的海灣;同時,巴西的每個海灣,又能在非洲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發(fā)現: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從海岸線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都能夠較好地吻合在一起。
    讓我們反復讀一讀這三次發(fā)現,讓我們也去發(fā)現一下,它們有什么不同?
    預設發(fā)現一:魏格納的發(fā)現一次比一次深入、細致。(三次發(fā)現的內容不同。)。
    發(fā)現二:(這三次發(fā)現是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第一次發(fā)現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導聯系課文:突然、竟、這般不可思議!(讀句)――無聊、消磨時光――偶然的發(fā)現、驚呆了(讀句)。
    第二次發(fā)現是有意識的,應證了猜想。(那么)。
    當魏格納偶然發(fā)現巴西的一塊突出的部分和幾內亞灣不可思議地吻合時,他精神大振,(心里會怎么想呢?板書:思考2、3人)心想:(魏格納就是這么想的,)于是(引讀他”仔細端詳……”),果然(引讀)。
    師:親愛的魏格納先生,當您的想法被證實時,心情怎么樣?
    生:很高興、很興奮,興奮極了等。
    師:請再次表達一下您的心情,好嗎?齊讀。
    此時,正如同學們體會到的那樣,當時魏格納師――興奮極了(引讀)。
    (二)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有了這個想法以后,魏格納又展開一系列行動。請你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三段話,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會兒我們交流交流。
    2、交流。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回讀中心句: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
    這部分的教學較略,隨機抓以下幾處進行點撥。
    枉費心機你懂嗎?是呀,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回讀。
    浩如煙海你懂嗎?是呀,在這樣地資料中尋找猶如大海撈針呀!回讀。
    2、引讀最后一段。
    魏格納這樣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證,終于――引讀。
    3、面對魏格納大陸漂移的假說,老一代地質學家并不承認,當時的人們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責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開玩笑說,大陸漂移學說只是一個“大詩人的夢”而已。但魏格納仍孤獨地吟唱著自己的詩篇,繼續(xù)堅定執(zhí)著地為自己的假說尋找著證據,。最終于1930年深入格陵蘭島考察氣象時,不幸長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地質事業(yè)。像這樣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身上還有許多許多,課后讓我們繼續(xù)找一找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故事讀一讀,也可以找一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
    六、自主選擇、分層作業(yè)。
    1、讀一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故事。
    2、找一找有關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資料。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六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和同學們交流讀后的感受。
    了解魏格納發(fā)現大陸漂移的過程,并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
    世界地圖、地球儀、打碎的蛋殼、剪碎的布片等。
    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邊默讀課文邊查閱工具書,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詞,小組內可進行交流、探討。
    2、簡單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發(fā)現、假想、假說。
    三、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1、通過閱讀提出疑難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2、師生共同歸納問題,老師指導解決。
    問題:
    (1)魏格納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納發(fā)現了什么,是怎么發(fā)現的?
    (3)魏格納重大的發(fā)現靠的是什么?
    四、細讀課文,深化感悟。
    1、觀察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了解課文中的地理名詞,特別是找到巴西大陸突出的部分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去的海岸線的形狀,看看是不是像書中說的那樣吻合,由此體會魏格納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
    2、借助兩個蛋殼來演示相互吻合。
    4、默讀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進行推理的過程。
    討論、交流:魏格納為證明自己的假說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2)魏納格找到的有力證據是什么?結果如何?(課件理解中龍的推理過程)。
    五、總結布置。
    魏納格在地圖上的重大發(fā)現,對你有什么觸動?你想跟魏納格說什么?
    課后閱讀《新閱讀》中《童年的發(fā)現》。
    練習用自己的語言簡要的復述故事。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fā)現課文教學設計篇十七
    1認識7個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執(zhí)著精神,并能把讀后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二、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世界地圖或地球儀。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自讀,要求學生邊讀書邊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內容,并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自學后,可以通過檢查朗讀和提出疑難問題的方式進行反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同學間相互解決,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閱讀時理解。
    接著,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讓學生邊讀書邊思考: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學生充分讀書后,同桌之間或小組內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復述故事,并能把讀后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教師可以重點指導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觀察世界地圖或地球儀,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像書上說的那樣驚人的吻合。
    (2)反復讀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納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陸漂移”的意思;并聯系上文,體會魏格納的這一假想是在反復地、仔細地端詳地圖上的一塊塊陸地和一條條海岸線的形狀之后得出來的。
    中龍既見于巴西東部,也見于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