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讀后感(專業(yè)20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使我們更加主動地思考閱讀中的問題和觀點,提高批判性思維和文學素養(yǎng)。寫讀后感時,可以參考其他讀者的解讀和觀點,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視野。通過閱讀這些讀后感,我們可以看到讀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一
    《無人生還》(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zhàn)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愿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仆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后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里都掛著寫有關于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弗蘭克·格林一八六九。
    隨后,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兇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風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尸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類型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fā)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欲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兇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chǎn),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后投河自盡。
    醫(y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yī)時業(yè)務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臺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于是讓下屬執(zhí)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
    上校隆巴德:干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杰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fā)病時拖延治療,隨后占有其財產(chǎn)。
    后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并制裁。小說里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已。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號稱是阿加莎老奶奶最經(jīng)典的推理小說之一,豆瓣上更打出了9.1的高分??辛艘恢懿虐褗蕵分了篮蚽ologo看完,終于可以換換口味了。
    這篇小說很短,半天不到就看完了,雖然有點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感覺,還是想談幾點:
    1、該書不能算是推理小說,如果不看結尾那封信,讀者無法根據(jù)文中的情節(jié)推斷出兇手是誰。說是驚悚類更合適些,殺人的過程很玄乎,導致看到太投入,被門鈴嚇了一跳。
    總之還是值得一看,借用以前同事的名言:降低期望值,提高滿意度。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三
    關于這本書,我想,多年之后,我最為深刻的記憶應該是:
    那家伙掏出一本書,說:我最近在看這個——《此地無人生還》。
    我有點驚訝,說:不是這么巧吧。于是也把我的那本與他交換——《無人生還》。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帶來了一點點小巧合,小驚喜。
    經(jīng)過了《lost》《gsi》以及無數(shù)驚險懸疑故事的轟炸,大腦已經(jīng)麻木,《無人生還》自然無法再帶給我高峰體驗??墒?,阿加莎同學幾十年前就能編出這樣的故事,據(jù)說開辟了荒島殺人的經(jīng)典故事模式,不得不令人脫帽致意。
    阿加莎自己在序里寫道,這部作品所耗費的心里是空前的,我相當相信。如何按照一首童謠的模式逐個殺人,如何將十人的故事和心理逐個展開,如何將困境中的猜疑、絕望逐漸推向恐懼的瘋狂,這功力,還是相當厲害的。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四
    《無人生還》這本書乃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之一,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吧!
    阿加莎是一個喜愛閱讀的小姑娘。她尤其癡迷福爾摩斯的故事,她喜歡偵探小說,并開始嘗試著去創(chuàng)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她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之后便開始了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無人生還》是她在出版了《斯泰爾莊園奇案》之后的作品。
    正如文中兇手所想所做的一樣,十個犧牲品全部死亡,讓人有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還有這部著作開創(chuàng)了一塊在偵探小說的新領域―――――童謠殺人和孤島求生模式,就單單從這一方面來看,《無人生還》還就足夠戴上偵探不朽之作的稱號了。
    本書強調(diào)人性之惡,深不可測。因為最后兩人并不是兇手殺害的(兇手在旁邊加點氣氛),從而導致兩人互相廝殺,一人被殺之后,另一人發(fā)現(xiàn)自己殺錯了,于是進行了上吊。全書情節(jié)清晰,有因有果,阿加莎不愧是偵探文學大師??!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五
    《無人生還》無需贅述是推理小說世界中的瑰寶經(jīng)典名著。用當代推理小說分類那《無人生還》無需思考肯定屬于本格派詭計重于動機。歌謠殺人詭計并非阿加莎首創(chuàng)是美國推理大作家范達因在《主教謀殺案》中開創(chuàng)的詭計,但《無人生還》無疑是推理小說黃金年代乃至整個推理小說世界歌謠詭計的王冠作品,是每一位推理小說迷不容錯過必讀的推理圣經(jīng)?!稛o人生還》中阿加莎的代表風格鄉(xiāng)村田園派蕩然無存,用開篇阿加莎自己的話說故事很難寫,情節(jié)不能過于荒誕,兇手也不能過于明顯。阿加莎的創(chuàng)作心思全部用在詭計上。本書出版于1939年參考阿加莎寫作生涯,1939年是阿加莎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最后階段。我不敢評價《無人生還》是阿加莎最后一部經(jīng)典,但《無人生還》之后的作品鮮有與之比肩。
    《無人生還》聚齊了歌謠和無人島本格推理(古典推理小說)永恒的兩大關鍵要素,我不知道阿加莎是不是把這兩大推理要素合成的第一人,但絕對是第一個將歌謠無人島題材寫成不可磨滅名著的第一人,位后世本格推理作家建立標桿樹立榜樣的第一人。此后歌謠和封閉場所(無人島)就成了每一位本格推理小說家必須完成的挑戰(zhàn),寫不出一部優(yōu)秀的歌謠及無人島作品的推理作家是不配稱為本格派。
    阿加莎作品很多當代讀者認為通篇人物對話廢話較多枯燥乏味當然其中也有外國人名帶來的閱讀障礙,而正是細微的描寫將人物刻畫立體,話語間也能看成人物的心理活動。被當代一味追求暴力刺激推理小說慣壞的讀者是品味不出鄉(xiāng)村田園派的神奇魔力。本書前兩章用了38頁全書十分之一的篇幅詳盡寫了十個士兵因何而登島,看起來是老婦人啰里啰嗦,實際上寥寥數(shù)筆開篇人物性格完全展現(xiàn)出來與阿加莎作品風格截然不同。因為本書重點在于精妙詭計而非以往的阿加莎標志性的人物性格心理分析,全書要死十個士兵后面確實沒有太多的篇幅,容不得阿加莎慢慢悠悠一點點交代寫人物性格了。
    第三章節(jié)奏瞬間加快直接進入到高度緊張詭異的氣氛中。十個士兵中性格最單一沒有可塑空間飆車撞死人的紈绔子弟第一個成了刀下鬼,在兇手的自白中這位紈绔子弟的罪孽是十個士兵中最輕的對他的懲罰是最仁慈的。頗具諷刺意義是從阿加莎時代到今天,富二代紈绔子弟缺少管教放飛自我的壞是絲毫沒有改變,男人都抵御不住飆車的誘惑。阿加莎在設計犧牲品的先后順序時無疑是按照人物的性格復雜性來排列的,下一個犧牲品作為管家附屬品得太太。
    第三位犧牲品是老將軍,老將軍通過內(nèi)心自白能看得出是島上十個士兵中單純的人。他得罪是利用職權殺死了和自己愛人出軌的下屬。通過對往事的追憶,老將軍其實早已付出了后半生贖罪。老將軍懼怕自己的罪行被揭露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失去情人的太太郁郁而終,從此失去此生摯愛的老將軍生命光彩褪淡,最終歷經(jīng)半生在士兵島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死亡,從而欣然接受死亡。
    第四個士兵是管家。正如其他士兵所推斷的,管家太太是管家的同謀,早已經(jīng)過不起良心的譴責瀕臨崩潰。稱職盡責口碑極好的管家見財起意犯下了不可饒恕得罪,管家才是罪惡的主謀。管家夫妻違背一生職業(yè)操守在殺人后心安理得還能一如既往的盡職盡責令人費解。在兇手利用唱片拔出每一個人的罪惡后,所有人處在焦慮惶恐中漸漸揭開自己罪惡面紗。而管家看起來絲毫不受周圍緊張環(huán)境影響照常工作,對于自己太太的死亡更是變現(xiàn)的太過冷靜。管家是因為過于敬業(yè)處變不驚了嗎?還是管家夫婦僅僅一時鬼迷心竅犯下了違背職業(yè)操作的罪惡?在管家身上讀者看到了人性的矛盾復雜。
    第五個士兵是篤誠信仰嚴于律己觀念傳統(tǒng)保守的老姑娘,她沒有用雙手犯過罪,她把一輩子活成了道德典范。只因為道德觀的不同,她站在道德的高點上關閉了私生活不檢點的小姑娘求生大門。老姑娘是英國保守傳統(tǒng)的遺留物,一定要說她的惡那就是對周圍人要求過于苛刻缺少憐憫之心,這樣的人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存在。阿加莎生活的日不落帝國正在從巔峰滑落,英國人保守的道德觀開始改變。阿加莎本書借老姑娘的灰色罪惡批判傳統(tǒng)保守道德觀實屬罕見,要知道阿加莎自己就是一個保守的人,她筆下名偵探馬普爾小姐也是一位保守的老姑娘,唯一的不同是馬普爾小姐對他人充滿了憐憫之心。
    阿姆斯特朗回憶自己從醫(yī)可不是高尚的治病救人,而是赤裸裸的追求名利。豪賭一把采購了大量新設備專門為富人看病,一次偶然的機會巴結治好了闊太太兒子的病,從此成了富人圈里的名醫(yī)。阿姆斯特朗就是庸醫(yī)一名,沒有任何醫(yī)德可言把金錢地位看的比病人的生命更重要。喝酒做手術失手殺人后,毫無愧疚之心竟然只擔心自己的好名聲。與他人相處是以身份地位來區(qū)別對待,正是阿姆斯特朗的人性被兇手看透利用才能順利完成了連環(huán)殺人詭計。要說十個士兵中誰的罪孽最重,阿姆斯特朗這個庸醫(yī)當之無愧。
    第八個士兵是警察。畢竟阿加莎寫的都是推理小說題材注定書中警察形象正面多負面少,其中也有《波洛圣誕探案記》中的另類壞警察。布洛爾這種貪污腐敗的黑警現(xiàn)實社會中早已見慣不怪了,書中作偽證間接害死別人已經(jīng)是很收斂了。身為上層人士思想保守的阿加莎是不會批判權力機關的,本書中對法律缺陷的質(zhì)疑絕對是破天荒了。在波羅最后一案1975年出版的《帷幕》中阿加莎明確表達了法律無法懲治所有罪惡的觀點,是阿加莎思想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第九個士兵是殘暴的殖民者。日不落帝國離不開殖民者的貢獻,阿加莎既懷念過去的輝煌,也對殖民主義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阿加莎筆下的殖民者全部是流氓強盜亡命徒,這本身也符合歷史事實。隆巴德是一個典型的亡命徒,眼里只有金錢沒有道德,只要給錢什么壞事都敢做。殖民者隆巴德不把土著人當人看,為了自保犧牲了十五名土著人的生命,在殖民者觀念中這是理所當然根本不是罪惡。最后隆巴德被一介女流殺死可不是阿加莎隨意寫的,諷刺殖民者都是外強中干只會用武器偽裝自己的強大。
    十個士兵中有一個主角,那就是最后一個士兵女教師維拉。全書維拉的筆墨篇幅最多心理活動描述最全面。前期維拉和老姑娘形影不離,如果說老姑娘得罪還有待商榷,處于白色正義和黑色罪惡的中間地帶灰色的話,那維拉無疑是黑色的罪人,她的罪是為了愛謀殺了一個孩子。長久以來折磨摧殘她的是為了愛人殺了人,卻沒有得到愛人幸福。這就是女人的感性致命的缺陷,被愛沖昏了頭腦可以付出奉獻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犯罪。維拉是個可憐的女人,也是十個士兵最受折磨的人,最終落單孤零零被逼瘋,懸梁了卻此生。全書寫到這里還是一部本格派重手法詭計小說,一切直到結尾才讓我豁然省悟,原來這還是一部阿加莎最擅長的犯罪心理小說。
    《無人生還》是以無可能完成的連環(huán)殺人詭計青史留名成為推理愛好者必讀圣經(jīng),而我卻不同意這個觀點。全書如果沒有最后的兇手瓶中信,那本書最大的看點就是不可能完成的精妙詭計,但是瓶中信的出現(xiàn),完全顛覆了這部小說風格。信中兇手白紙黑字寫的再明白不過了,警察倒推找出十個人中表里不一偽裝者,所謂的精妙詭計便不攻自破。偽裝的兇手可是阿加莎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手法了,偽裝的兇手總會在細微的行動中露出破綻讓偵探識破其謊言,這是典型的阿加莎犯罪心理寫作風格。阿加莎給讀者設了個小圈套或者說是用自己擅長的風格寫了一部偽詭計小說,沒有最后的13頁本書是本格派推理,有了最后13頁還認為本書是本格派的讀者就中計了是徹底沒看懂本書。瓶中信交代得很清楚了,法外執(zhí)行者所謂的不可能完成手法,其實就是在孤島封閉的環(huán)境故意營造出一種莫名恐慌情緒,利用每一個人做賊心虛的心理狀態(tài),乘虛而入輕松完成了連環(huán)殺人,根本不存在什么奇妙本格手法。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回顧來說全書內(nèi)容絕大部分還是阿加莎標志的通過人物自白和人物日常行動來描寫每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精彩之處是每一個對于自己罪惡的看法。阿加莎對于讀者是公平的,回頭來看十個士兵的心理活動中只有兇手從始至終并沒有承認過對他殺人的指控。本書真正寫的是十宗罪,十個士兵代表當時社會的十大罪,《無人生還》還是阿加莎標志的心理罪案推理小說。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六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后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布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后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里感受和節(jié)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人游戲,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變態(tài)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布置這場死亡游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么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后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幸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布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fā)現(xiàn),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后一頁有個地方?jīng)]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y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y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jīng)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七
    大概5個小時的時間終于收尾了這本書。我的感覺就是:偵探小說想要自己完成推理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讀的更仔細,發(fā)現(xiàn)更多疑點(雖然最后還是搞錯了兇手,不過最后幾個人的死亡順序我還是分析出來了滴。
    這部書是很精彩的,作為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的代表作,這部書不像《東方快車謀殺案》那樣運用大量對話,展現(xiàn)兇手的心理,也就是殺人動機;又不像《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樣分析殺人的手法(當然這部作品與以上兩部并不屬于同一個系列,沒有太多的可比性)?!稛o人生還》在最終揭秘了兇手,并且讓我覺得跳進了一個坑,讀完才想到:怎么就不能假死呢?這部作品邏輯非常清楚,并且在具有邏輯性的同時展現(xiàn)了十個人十種不同的性格和背景故事。這部作品更深層次的,其實是展現(xiàn)了罪惡與正義的'辯證關系:正義者是否應該始終秉承自己的正義之道,有時或許超過法律限制,去審判一名罪惡者的死亡?另一個角度說:罪惡者真的是有罪嗎?在這里呢,我就要安利一下了,如果有興趣并且覺得膽大的人可以去看看《明星大偵探》的“恐怖童謠”和“又是漂亮惹的禍”這兩集加在一起就是《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八
    一座士兵島,十人被審判,這是一場迷局卻也是無人生還的慘案。起初被推薦看《無人生還》時,便又好奇又心驚,是怎樣的故事結局如何悲慘,無一人生還,亦或是隱藏了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氣呵成地把這本書由頭到尾細細品讀了一遍,心中更覺震撼,同時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小說里,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畫,深刻描繪出十個人在島上共進第一頓晚餐時不可告人的齷齪被公諸于世的羞愧、憤怒,也描繪出每死去一個人,活著的人心中的不安與猜忌,還有臨死前撕扯著神經(jīng)的恐懼,細致入微。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島與罪惡猜忌心理交織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說情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設置了很多的懸念,根據(jù)童謠你知道下一個死的是誰,但卻總探究不出兇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誰才是真正的兇手。不得不說,兇手很聰明,他利用假死來掩護自己,按照古怪童謠的順序?qū)嵤┓缸铮麄€過程充滿了儀式感。更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記錄竟被兇手自己寫好封入瓶中,丟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連上島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發(fā)了關于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惡真的很難被制裁,或是因為缺乏證據(jù),或是因為職務便利,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些罪惡也許是法律的手臂觸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法官決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給予這類人應有的懲罰,于是才有了這一場精心策劃的謎局。被邀請來的十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犯了違背道德,但法律又難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說十人中有一個醫(yī)生醉酒幫病人做手術,手術失敗但把它歸結為醫(yī)療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傳統(tǒng)觀念較強,無法忍受行為不檢點的女傭并將她趕出家門,女傭后來因為這件事而自殺了,等等。這種結果正義不可謂不美好,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視角以非常規(guī)手段對他們進行審判,但誰給的他這樣的權利?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方式去聲張正義,世界必將陷入混亂。
    在我看來,人性之悲哀莫過于做事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種罪惡感會一輩子困擾著你不得安寧。從兇手的角度出發(fā),他是法官,他懂法卻不能執(zhí)這些人的法,有些無奈,只好自己動手,但這不是縱容此等正義的理由。今天你可以為了真正的正義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為了個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將權利約束在法律的牢籠里,才能確保法律的真正正義。面對法律存在的漏洞,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不斷的完善法律和提升辦案技巧。
    惡是困于心的囚籠,私即是公正天平傾斜的引。為了處罰所謂的惡而主張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九
    首先,大略入門之后,盡量保持該領域的知識空白,以自家的頭腦空想,應該是如此這般,一五一十;而后親身實踐,積累經(jīng)驗;到一段落時,進入研究段,以采樣方式調(diào)查。采樣一般有三:看起始,看最終,看巔峰。若再有興趣,再從中抽取幾個有代表性的過程樣點,略窺其變化走勢而已。
    吾對偵探小說如此——愛倫·坡看過,原創(chuàng)看過,克里斯蒂看過,夠了,旁的不看了;而對“暴風雪山莊”,亦如此?!稛o人生還》作為此類代表——若說此類不該稱“暴風雪”而應稱“孤島”,純屬咬文嚼字——寫得如此早,寫得如此好,自然不可不知。
    在大致領略“暴風雪”的風姿之后,在下便私自定下作此種文章的“一”、“二”、“三”、“四”,這里便不細說了。一直以來,對“暴風雪”的某些痼疾頗有微詞,怨念甚深,原以為是后來人不爭氣,狗尾續(xù)貂、畫虎類犬,如今見得這般早期這般經(jīng)典,那一樁樁一件件,竟也不能免俗,不禁修正觀點:這等模式,怕是胎里帶病、先天不足。而這論斷,或與譯者有關。在下所讀貴州版,過程中毫無流暢平和之美感,只覺前言不搭后語,許多理應余音繞梁處卻嫌生硬,一般敘述時反因多義英文單詞的誤解而冒充了線索,個別段落甚至有讀沒有懂。這等異?,F(xiàn)象之解釋,我在克里斯蒂腦子進水、在下理解力大幅倒退和翻譯者自己抽筋之間,選擇了第三個——其文辭之粗劣,真好似使用了網(wǎng)絡翻譯軟件后直接排版的效果。
    不過話說回來,也確有一些精髓之處,早期靈光一閃,亟待發(fā)展,后世卻缺乏承襲,丟了西瓜撿了芝麻。之于“暴風雪山莊”,《無人生還》是立,是順,是特例;而后人所寫,是破,是逆,是常例。其間必有變化,某些方面難以兼顧,也屬必然。但變化本身,大多弊大于利,越發(fā)難以在飄和穩(wěn)之間取一個平衡;而少數(shù)利大于弊者,利處偏偏不加彰顯,弊處卻也不知修飾,反而畫蛇添足,新不如故。
    重整河山待后生。
    我欲乘風。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
    一開始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記人名和身份,外國人的名字太難記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還一會兒用姓,一會兒用名。剛開始看著真是頭大!為了記清楚,甚至還做了人物筆記…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書我大約用了4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內(nèi)容確實非常吸引我,看的過程中真的不想停下來(第一天看到晚上12點多,怕接著看會害怕的睡不著覺,所以就沒有往下繼續(xù)看。第二天一醒來就開始看,直接看完)。
    再說說文章的內(nèi)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無關聯(lián)的十個人被莫名其妙的約到了一起:他們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性格,但仔細讀過后卻發(fā)現(xiàn)他們又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一個人一個人緊緊相扣,誰都不能少。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處在法律邊緣的罪人——即雖然并沒有直接殺人犯法,甚至旁人看來認為他們并沒有什么錯,其實卻是間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兇手。他們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不為所知的、陰暗的角落。
    當這些人被聚在一起時,我們更看出了他們個人的自私、懷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懷疑與不信任,加上各自內(nèi)心的罪惡感,使他們在島上僅短短的一個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潰的地步,到最后竟是無一人能生還的悲劇。
    在閱讀的時候,我一度覺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讀者的內(nèi)心。當你覺得兇手就是某個人的時候,接下來作者就把他寫死了,你只好接著往下看。如此反復。只有看到了最后,通過作者的揭秘,才驚嘆:哦!兇手原來是他!原諒是這樣的手法!不可思議啊!
    我覺得: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吸睛之處——猜不到的發(fā)展情節(jié)。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懸疑推理類小說,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對這類小說的興趣。期待!
    另附上書中細思極恐的童謠:。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一
    其實揭示誰是兇手前,我就覺得法官的死有問題啦(馬后炮這么慌亂、這么短暫的時間內(nèi),要讓一個人安靜地躺在椅子上,擺放整齊,顯然太不科學了。還有一開始留聲機播放每個人的罪行,后來都有敘述他們?nèi)绾畏缸?。法官那個說得很輕描淡寫,如果是故意判死刑,總應該有個理由(類似麥克阿瑟將軍),但并沒有。呃,前警長那個我也沒看懂。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二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chuàng)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后,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zhàn)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nèi),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xiàn)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tǒng)轄他們的女王”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讀這樣類型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嘆她卓越的構思布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贊嘆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于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xiàn)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jīng)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三
    圖書館中,在書架漫無目的地找,也始終未挑出心里中意的書。讀東野圭吾的書多了,也難免會有些乏味。一本黃色的畫著小兵人的書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這本《無人生還》。
    我邊看邊理解,從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驚肉跳,仿佛我也在靜靜聽著這首死亡之歌?!笆畟€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作者在書中,不,那位偵探女王在書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千古謎案,至于結果,恐怕也只會草草結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實際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觸犯了法律卻逃過法律制裁的`底細,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來懲治這些人。他以尤、納、歐文的名義邀請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十個犯有殺人罪的人來到士兵島,用童謠的方式殺害了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十位“客人”,警察來了也只能發(fā)現(xiàn)十具尸體,誤以為是天譴離開了,而這個幕后兇手也寫下案件經(jīng)過,成為一個漂流瓶漂向遠方。
    讀著讀著,看到了瓦格雷夫?qū)懙囊痪湓挘何艺趯ふ野ㄗ约涸趦?nèi)的十個犧牲品。”仿佛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縝密的思維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簡直天衣無縫,盡可能地還原童謠中的死亡方式,令眾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變得神秘莫測。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懲治犯罪,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下,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惡如仇,犯罪的人絕不輕饒,不放過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謎局的幕后原來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qū)Ψ傻臒o奈。
    我相信,這個謎團會一直保存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驚嘆不已,不愧是偵探女王,她將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劇本并非現(xiàn)實,但也找不一絲破綻,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成為傳奇一般的人物。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四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雖然已經(jīng)高三了,但我還是無法放下書,還是想看書,沒辦法,幾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學,就是改不了,言歸正傳:從一開始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小說一開頭竟然同時進行了八個人的心理描寫,這是我從未見到的,我對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整個小說中都曾經(jīng)多次進行過很多人的心理描寫,這對作家的能力是一個極大地考驗,八個不同經(jīng)歷的人必然是八種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盡相同,事實證明阿加莎經(jīng)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說實話我,我完全被這個最偉大的女性偵探小說家騙了,我從一開始認為歐文先生不在島上,后來知道他在島上,后來認為他是十人中的一個,到后來只剩三個人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這十人中的一個,但看到結尾才明白自己錯了,法官竟然就是歐文先生,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法官一開始確實給人一種狡猾的感覺,但是他的年齡和他在整個團隊中所成為的'領導者角色都讓人感覺這么一個老先生是殺人兇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議。
    說實話如果你要我說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這確實是在所有牽強的解釋中最好的解釋。
    孤島殺人案這類的故事是最難以寫的,因為你可能寫著寫著就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寫出一個完美的結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嘗試這種寫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確是開了孤島殺人案的先河。一個女人,能有如此大膽的想象,如此縝密的思維確實讓我自愧不如。
    其實我是蠻想學心理學了,不過聽說心理學不好就業(yè)啊。真的是這樣嗎?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五
    我愿與誰也不爭。
    《無人生還》阿婆的一本偵探推理小說,這本至所以能稱之為經(jīng)典的原因,不僅僅是有新奇的手法,而是我看來更有精心設置的大背景,文中人物不少,時隔許久印象稍有模糊,先由一切的設局者“法官”說起在最后的陳述書中,他稱自己為了正義殺死了其他的“罪人”,但最后自己也成了手染鮮血的罪人,其中二個令我記憶深刻的女人,其中一個是嚴謹?shù)接行┛瘫〉睦咸幣?,她厭惡一切不符合自己心中那桿秤自以為神圣的人和事,她不愛去海灘,因為有貌美女郎穿著比基尼,她認為這一切不堪入目,而后,得知自己的貼身侍女未婚先孕時,趕得她最后投河自盡,另一個是受過教育,聰慧又靈敏的少女,她因未婚夫的遺產(chǎn)被未婚夫的小侄子繼承去,心存妒忌,慫恿這8歲的小侄子自己流到海上礁石,導致了悲劇。
    這三人代表了三類人,第一像法官,以自我的標準為標桿,嘴里說著病態(tài)的正義,第二,那老處女,以他人的`言論為自己的意志,覺得全世界都得一個樣,這二種精神方面過于強橫,不講理的讓他人遵從,第三種,那少女,出于私心或因物質(zhì)或因自己的妒忌心,定要奪回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這三個書中人物個性極端,當事與愿違時表現(xiàn)了極端的殘忍,最后落得下場凄慘。
    其實,真正該與人爭的,不是這些俗物,而是永恒的藝術,自然,包容他人,堅持自己,與真實坦誠相對,不為外物期,讓心靜下來,只懷抱一片溫柔,讓暖陽入心,如此甚好。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六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BR>    “什么戲?”
    刷一發(fā)我對愛情公寓的執(zhí)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后,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里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里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里,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里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jīng)被他們搜尋數(shù)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幸存著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盡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個人的時候發(fā)現(xiàn)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xù)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么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huán)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夸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jié)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里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lián)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獨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fā)現(xiàn)。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七
    故事從這首繚繞著死亡之音的童謠開始: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膳碌氖?,十個人的死完全符合這首童謠!比如安東尼是喝水時被噎死的,羅杰斯是砍柴時被斧子劈死的……更可怕的.是——桌子上有十個士兵小瓷人,每死一個人,小瓷人就會碎一個!事實證明,兇手就是他們其中一個,會是誰呢?!
    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筆尖流淌出一個撲朔迷離的案件,仿佛讓你進入了案件中去參與這件事一般。而且她的風格也很特別——別的偵探小說總是先給你一個結果,讓你心里有了底,再讓你跟著偵探去調(diào)查,不會讓你感覺它有多么恐怖,而阿加莎則讓你參與進了整個事情發(fā)生的過程中,你永遠也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所以看這本書時我總覺得脊背發(fā)涼、手心冒汗。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八
    一開始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記人名和身份,外國人的名字太難記了!而且作者在文章中還一會兒用姓,一會兒用名。剛開始看著真是頭大!為了記清楚,甚至還做了人物筆記…好在越往后看人物也就越清晰了。
    整本書我大約用了4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內(nèi)容確實非常吸引我,看的過程中真的不想停下來(第一天看到晚上12點多,怕接著看會害怕的睡不著覺,所以就沒有往下繼續(xù)看。第二天一醒來就開始看,直接看完)。
    再說說文章的內(nèi)容吧:文中的人物看似是毫無關聯(lián)的十個人被莫名其妙的約到了一起:他們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性格,但仔細讀過后卻發(fā)現(xiàn)他們又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一個人一個人緊緊相扣,誰都不能少。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處在法律邊緣的罪人——即雖然并沒有直接殺人犯法,甚至旁人看來認為他們并沒有什么錯,其實卻是間接促成某些人死亡的'兇手。他們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不為所知的、陰暗的角落。
    當這些人被聚在一起時,我們更看出了他們個人的自私、懷疑和自我麻痹。彼此的懷疑與不信任,加上各自內(nèi)心的罪惡感,使他們在島上僅短短的一個星期就陷入了近乎崩潰的地步,到最后竟是無一人能生還的悲劇。
    在閱讀的時候,我一度覺得作者好像能看透讀者的內(nèi)心。當你覺得兇手就是某個人的時候,接下來作者就把他寫死了,你只好接著往下看。如此反復。只有看到了最后,通過作者的揭秘,才驚嘆:哦!兇手原來是他!原諒是這樣的手法!不可思議啊!
    我覺得: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吸睛之處——猜不到的發(fā)展情節(jié)。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懸疑推理類小說,它成功的引起了我對這類小說的興趣。期待!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十九
    《無人生還》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滿意的一本小說,也是讀者評價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偵探女王”的稱號享譽全球。這一王冠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偵探系列作品被翻譯成130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億冊,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亞和《圣經(jīng)》。這本《無人生還》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質(zhì)量毋庸置疑。
    小說中,阿加莎將兇殺場所放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一幢豪華莊園。通過故事人物的反復探索,作者告訴讀者,小島是一個封閉空間——一個巨大的“密室”,外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這是一個“完美謀殺”的故事構架,即蓄謀已久,無懈可擊的高智商謀殺?!钡阶詈?,也沒人偵破案件,是兇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一首童謠“十個印第安小男孩”。童謠中一個“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對應一件謀殺。十句歌詞,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對應島上的十件謀殺?!坝〉诎残∧泻ⅰ钡乃婪ǜ饔胁煌?,也依照順序各自對應十種謀殺方式。
    島上的十個人通通被“謀殺”,最后無人生還,包括兇手。誰是兇手?作案動機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沒有打算讓讀者解開謎題,這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特征,文字給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誤導讀者。最后由作者抽絲剝繭,揭露謎底。
    這是一部構思精妙的小說,體現(xiàn)了阿加莎高超的敘述技巧。作者創(chuàng)造了十個人物,每個人物性格各異,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們的背景故事和被謀殺密切相關。十個人在謀殺接連發(fā)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反應,猜疑,對策。這些信息不是簡簡單單地堆積,而是彼此交織。它們存在邏輯關系,相互作用。它們有主次,輕重,既要條理清晰,又要讓讀者接收到適量的信息。既要迷霧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對本書評述道:“我比任何評論家都更清楚這本書創(chuàng)作歷程之艱辛。”
    故事中的十個人,每一個都有罪,都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島上全部受到了懲罰。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僅要面對死亡,還有對死亡的恐懼,良心的`折磨。
    上島以前,對于過去的罪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他們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將罪惡的秘密掩埋心底,繼續(xù)生活。他們或許會受到良心譴責,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償命,正義才能得以伸張?!畟€人住進莊園不久,留聲機的宣判已經(jīng)揭示了兇手的作案動機:為法律的缺位伸張正義。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認可。現(xiàn)實中,沒有人愿意做壞人,他們永遠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時接受自己。人都有陰暗一面,有時候會在無意識中實施犯罪。人性的陰暗并非與生俱來,它們大多產(chǎn)生于生活,反映的還是社會的陰暗面。
    讀者也應從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個人都做過有愧良心的事,同時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話術。許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逃脫審判。但他們的良心未必總能饒恕自己,除非他們已經(jīng)成為真正的壞人。
    小說也有缺憾。從故事的邏輯上,兇手對受害者的預判過于精準,與他所能夠收集到的信息不對等。此外,推理小說對文學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對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顯得吹毛求疵。
    無人生還讀后感篇二十
    20xx年5月31日凌晨兩點,終于讀完了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這本《無人生還》。
    最先知道這本小說是通過作者群里發(fā)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也正是這本小說的精髓所在,那是關于十個小瓷人的童謠謀殺故事: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
    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
    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
    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
    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弗南克·格林1869。
    這本小說一開始讀起來平淡無奇,所以放在床頭快一個月了還未讀完??墒亲x到一半的時候,島上的人開始一個接一個死亡,而且每死一個人就會有一個小瓷人消失。
    其中有段文字描述的特別生動:這就是平靜——真正的平靜。萬物歸隱,不再繼續(xù)躲藏……對,這就是平靜。
    從看上癮之后,大概兩天的時間便看完了,對于看書慢的我來說已經(jīng)相當神速了。
    本以為看到最后就能知曉結局,能夠找到最后的真兇,怎料結局都死完了,兇手卻不是最后一個死的人。我懷疑的人總是死得太早。后來才發(fā)現(xiàn)死得早的人是因為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過錯比較輕,死也死得比較輕松。死的越晚的人罪孽越深,而且總是活在折磨中。整個故事有點像孤島求生的感覺。
    網(wǎng)上搜了下,有人說法官是假死,最后的真兇就是他,他就是歐文……。
    不得不說這本小說太刺激了,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它,有種看恐怖片的感覺,所以以后看這類小說最好還是白天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