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要考慮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使教學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教案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活動形式。教案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階段和學科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和調整。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一
這首詩字里行間飽含的豐收的喜悅和滿足,深深地打動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卻不全是這樣。曾經(jīng)的五月,也是麥收的季節(jié),詩人白居易在田埂邊看農民割麥,寫下了《觀刈麥》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樣的“五月的心情”。(板書課題作者)。
誰來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況。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來同學們昨天預習得很充分。老師也整理了一些有關白居易的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幻燈片)簡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段文字,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記錄在書上。
有人說“詩歌的靈魂是朗讀”首先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在朗讀時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活動要求:大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同學們在朗讀時覺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讀音?在小組朗讀的時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組適時點評。
同學們讀得真不錯,今天我看到了我們同學最認真的讀書姿態(tài)了。非常感謝剛才幾個小組同學的精彩展示。同學們,一首好詩是可以不斷讓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斷打開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大意,請同學們對照書下注解,理解詩歌的意思。
活動要求:爭取字字落實,注意譯后句子通順流暢。
活動方式:釋疑解惑—1+2互譯(讀、提醒重點字詞、譯)—合作試譯—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譯時,善于利用書下注釋;翻譯過程中,其他小組可及時補充或修正喲!)。
活動要求:小組選定一組詩句,發(fā)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詩句所描寫的表現(xiàn)農民辛苦生活的畫面。
活動方式:小組選定畫面——交流討論,補充完善——小組1+1展示(讀詩句,有感情朗讀小組描寫的畫面)。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浹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農民,看到了那個不堪重負,生活凄慘的母親。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一下這些人的'生活?“苦”(板書)。
當站在田頭的白居易看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詩句,大聲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活動要求: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
活動方式:個體思考——組內交流——小組展示。
補充介紹寫作背景總結。
作者在深深的自責,暗自慚愧。官吏的豐衣足食和農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板書“愧”
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也希望能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板書同情關心)。
作為一位時刻關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詩歌作品中也曾經(jīng)描述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詩句。
(出示幻燈片)。
調節(jié)時間。
學習了《觀刈麥》這首詩,再讀到剛才的這些詩句,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用一句話來說一說。
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觀刈麥》這首詩,了解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把這首詩歌一起來讀一讀。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二
觀刈麥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引導探究: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敘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后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三
《觀刈麥》是義務教育九年制教課書,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上)第七單元中《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本篇課文是白居易的一首詩。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及寫作背景。
(2反復呤誦,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的質疑及相互討論,理解詩歌內容情感。
1、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
2、難點。
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學過很多白居易的詩歌,那同學們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關知識?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長慶集》。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由此導入白居易的'《觀刈麥》。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題目解說。
2、老師范讀。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
講解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句。
4,學生有感情朗讀。
5,全班齊讀。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講詩中的人與事。
2、由一個問題引入到詩歌內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據(jù)對詩的把握為詩分層。
4、感受詩人的要表達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布置。
背誦并默寫全詩。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四
2、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根據(jù)理解找出相關詩句。
4、了解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
啟發(fā)式教學,合作探討。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背一首你們在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shù)脑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憫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古代農民生活的詩,白居易的《觀刈麥》。
先自讀3分鐘,再請一位同學讀,讀完后,其他同學指出讀音方面的問題,教師正音。
全班齊讀,讀準字音。
(一)默讀詩歌,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詩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詞,舉手提問,討論解決。
(二)將詩歌分兩部分,請兩個學生串講詩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詩歌,注意朗讀節(jié)奏。
(一)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詩歌中畫面內容。
提問:剛才兩個同學講的詩歌意思中,分別包含了2幅畫,這首詩中就應有四幅畫,如果讓你給這首詩歌配上四幅畫,應該是怎樣的四幅畫?請你用語言描繪出來。
(引導學生講出詩中畫面內容:環(huán)境、人物、活動,深入詩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重點分析刈麥人的矛盾心理)。
請學生讀,讀出刈麥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處》或《賣炭翁》為例引導,這兩句中哪兩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選一),點讀,分析后再齊讀。
(三)刈小麥人是這樣苦,那詩中的貧婦人呢?她說了些什么?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這句話是“聽其相顧言”時聽到的,相顧言的意思是相互訴說,肯定不只貧婦人一個人在說,還有誰——刈麥的勞動者。也肯定不只說了一句,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設想一下貧婦人和勞動者都說了些什么。
請兩位同學,一位扮演貧婦人、一位扮演勞動者,兩人展開一段對話。
點出刈麥人、拾麥人今昔命運的聯(lián)系,進一步體會賦稅的沉重、勞動人民的辛酸。
介紹寫作背景,復習文學常識。引導學生說出白居易詩歌內容大多關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這些勞動人民這么辛苦,又聽到他們這么辛酸的對話,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讀: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愧。
(六)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我們看到,連當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慚愧,這個社會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
勸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這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委婉地勸告統(tǒng)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樣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稅了。這類詩,我們稱其為諷喻詩,諷喻,就是委婉地勸說使別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做到委婉的呢?
通過敘事,敘述自己看到的勞動者勞動場景。
(一)今昔對比。
其實不只是白居易寫過這樣的諷喻詩,古往今來,很多關心民生、有社會責任感的詩人、先賢哲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罴潯稇戅r》。
今: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黨中央決定實行“三農”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來不變的皇糧國稅----農業(yè)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
(二)充滿感情地朗誦詩歌。
請大家?guī)е鴮裉煨腋I畹母卸骷皩糯鷦趧尤嗣竦耐?,齊讀這首詩歌。
1.背誦課文.
2.把文章改寫成現(xiàn)代文.
新課程標準對詩歌學習提出了“讀讀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落實讀的效果。要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情感并讀出詩歌的情感,教師除了要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工夫,還要在教學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學生。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二、初讀課文。
三、糾結只因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那苦翻卷在暑氣炎光里。
2、同學們,能用自己的朗讀傳達出刈麥人的心靈之聲嗎?
3、請同學們評價一下。(讀的好請介紹經(jīng)驗)。
4、教師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刈麥者的詩句。
四、心碎只為這一句。
1、刈麥人是苦的,那么詩中其他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你覺得誰更苦?為什么?
3、詩中的農民如此,此詩外的農民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其他古詩中的農民眾生相。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短胀痢?。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稇戅r》。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缎Q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顿u炭翁》。
你能結合《觀刈麥》一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五、怎一個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別扮演貧婦和詩人:
1、以詩中字詞為依據(jù),揣摩貧婦心理,向站在田埂邊觀刈麥的詩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2、依據(jù)文本,說說你聽了貧婦訴說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過本文說說你認識的白居易。
六、遙寄樂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六
2、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根據(jù)理解找出相關詩句。
4、了解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
啟發(fā)式教學,合作探討。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背一首你們在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shù)脑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憫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古代農民生活的詩,白居易的《觀刈麥》。
先自讀3分鐘,再請一位同學讀,讀完后,其他同學指出讀音方面的問題,教師正音。
全班齊讀,讀準字音。
(一)默讀詩歌,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詩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詞,舉手提問,討論解決。
(二)將詩歌分兩部分,請兩個學生串講詩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詩歌,注意朗讀節(jié)奏。
(一)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詩歌中畫面內容。
提問:剛才兩個同學講的詩歌意思中,分別包含了2幅畫,這首詩中就應有四幅畫,如果讓你給這首詩歌配上四幅畫,應該是怎樣的四幅畫?請你用語言描繪出來。
(引導學生講出詩中畫面內容:環(huán)境、人物、活動,深入詩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重點分析刈麥人的矛盾心理)。
請學生讀,讀出刈麥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處》或《賣炭翁》為例引導,這兩句中哪兩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選一),點讀,分析后再齊讀。
(三)刈小麥人是這樣苦,那詩中的貧婦人呢?她說了些什么?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這句話是“聽其相顧言”時聽到的,相顧言的意思是相互訴說,肯定不只貧婦人一個人在說,還有誰——刈麥的勞動者。也肯定不只說了一句,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設想一下貧婦人和勞動者都說了些什么。
請兩位同學,一位扮演貧婦人、一位扮演勞動者,兩人展開一段對話。
點出刈麥人、拾麥人今昔命運的聯(lián)系,進一步體會賦稅的沉重、勞動人民的辛酸。
介紹寫作背景,復習文學常識。引導學生說出白居易詩歌內容大多關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這些勞動人民這么辛苦,又聽到他們這么辛酸的對話,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讀: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愧。
(六)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我們看到,連當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慚愧,這個社會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
勸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這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委婉地勸告統(tǒng)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樣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稅了。這類詩,我們稱其為諷喻詩,諷喻,就是委婉地勸說使別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做到委婉的呢?
通過敘事,敘述自己看到的勞動者勞動場景。
(一)今昔對比。
其實不只是白居易寫過這樣的諷喻詩,古往今來,很多關心民生、有社會責任感的詩人、先賢哲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罴潯稇戅r》。
今: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黨中央決定實行“三農”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來不變的皇糧國稅----農業(yè)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
(二)充滿感情地朗誦詩歌。
請大家?guī)е鴮裉煨腋I畹母卸骷皩糯鷦趧尤嗣竦耐?,齊讀這首詩歌。
1.背誦課文.
2.把文章改寫成現(xiàn)代文.
新課程標準對詩歌學習提出了“讀讀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落實讀的效果。要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情感并讀出詩歌的情感,教師除了要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還要在教學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學生。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七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二、初讀課文。
三、糾結只因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那苦翻卷在暑氣炎光里。
2、同學們,能用自己的朗讀傳達出刈麥人的心靈之聲嗎?
3、請同學們評價一下。(讀的.好請介紹經(jīng)驗)。
4、教師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刈麥者的詩句。
四、心碎只為這一句。
1、刈麥人是苦的,那么詩中其他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你覺得誰更苦?為什么?
3、詩中的農民如此,此詩外的農民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其他古詩中的農民眾生相。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稇戅r》。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缎Q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顿u炭翁》。
你能結合《觀刈麥》一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五、怎一個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別扮演貧婦和詩人:
1、以詩中字詞為依據(jù),揣摩貧婦心理,向站在田埂邊觀刈麥的詩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2、依據(jù)文本,說說你聽了貧婦訴說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過本文說說你認識的白居易。
六、遙寄樂天。
材料1: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
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八
知識與技能。
1、反復呤誦,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讀說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賞析。
情感與態(tài)度。
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學媒體。
幻燈。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境。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經(jīng)常描寫老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觀刈麥》(板書),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并試著概括詩歌內容。
生:了解作者。
師:突出強調。
白居易、敘事諷喻詩。
生:自讀。
師:指出需認讀、掌握字詞。
輸稅農桑曾荷晏。
生:齊讀、概括內容。
師:整理、歸納。
讀準詩韻,理解詩歌內容。
情境二:
生:自由誦讀。
師:例:幻燈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為顧炎陽灼曬,為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生:賞讀、探究、交流、發(fā)言。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寫出了當時租稅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余糧”寫出當時官員(統(tǒng)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輸稅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師:小結。
品析詩歌,學會賞析方法。
問題: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說說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
2、面對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樣,說說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tài)度。
生:發(fā)言。
師:整理、板書。
勞作辛苦。
苦---------------輸稅盡。
生活困苦。
愧--------同情--------關心百姓疾苦。
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情境三:
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將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讀出情境、情感,并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去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師:指導,提供詞語幻燈2。
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想象:
1、動作(如刈麥、拾穗、訴苦等)。
2、心情(如勞動不肯休息、聽農婦訴苦后的心情等)。
詞語:
一望無際此起彼伏汗流浹背筋疲力盡腰酸背疼。
聲淚俱下忍氣吞聲衣衫襤褸面無菜色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仰天長嘆面紅耳赤。
生:讀、想象、描述、交流。
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
總結課文。
師:總結學法。
讀詩韻,賞妙點,悟情感,創(chuàng)意境,現(xiàn)主旨。
生:背誦全詩。
觸旁通類。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課外遷移,讀以下二則材料,并在課后動手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師:出示材料幻燈3。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八暮o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二、“中國26省市免征農業(yè)稅,7。3億農民特告別皇糧國稅”--------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報〉〉。
升華認識,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討者”。為了使學生閱讀興趣更強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學習,有所發(fā)現(xiàn),我讓學生反復讀,在讀后抓字詞自由賞析,在賞析的基礎上想象自己進入了情境。由于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特別活躍,積極性也補調動了,真正讓學生“樂學”、“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會將這一教學中永遠的真理體現(xiàn)在每一節(jié)課堂中的。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朗讀吟誦,理解詩歌內容。
2、賞析體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拓展引導,關注社會熱點,感恩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多媒體。
教學安排:
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幻燈片展示:描寫勞動人民艱辛的詩句)。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北宋梅堯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北宋張俞《蠶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拼罴潯稇戅r》。
導入語:同學們,這些詩句描繪的都是中國的農民幾千年來的悲慘境況,值得我們寄予深切的同情。農民的幸福在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過去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xiàn)代現(xiàn)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xiàn)代化成果,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這在中國古代是不可想象的,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憶苦思甜的感恩之心,走進白居易的《觀刈麥》,去深切了解一下古代農民的苦難,你會感覺今天你平淡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為《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边@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跋А弊衷谶@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xiàn)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象:現(xiàn)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秉:拿著。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yè)。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xiàn)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xiàn)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是發(fā)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一
二、題目解說。
《觀刈麥》是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白居易任周至縣(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時寫的??h尉官職不高,需要到民間查訪。在查訪中,作者親眼看到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悲慘生活,大有感觸,從而寫出了這首反映當時農村實際的好詩篇。
觀刈麥,就是看割麥子。
三、詩人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四、朗讀詩歌。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并標注生字字音。
2.聽范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五、理解詩意。
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內容。
參考:
農家很少有閑時,五月到來人更忙.昨夜南風陣陣起,小麥蓋壟翻金浪.女人挑籃送飯菜,兒童提罐送漿湯.相互跟隨到麥田去,男人割麥在南岡.泥土滾燙烘雙腳,似火烈日曬脊梁.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為珍惜夏日長.
又見一位窮村姑,抱子抱到田壟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聽她訴說的一番話,聽到的人都感到悲傷.為交租稅地賣光,拾這麥穗充饑腸.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從不用從事種田與植桑.做官的俸祿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糧.想到這些心里暗自慚愧,(自責之心)整日不能忘.
六、整體感知。
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次的主要內容。
明確:
1.田家少閑月……但惜夏日長.。
第一部分--農民刈麥。
寫作者旁觀農民收割麥子,目睹農民全家出動忙碌艱辛的勞動場面。
2.復有貧婦人……拾此充饑腸。
第二部分--貧婦拾麥。
寫作者聽到了一個抱著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貧困村婦“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的悲慘訴說。
3.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
第三部分--為官自省。
寫出了作者對農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對自己沒有“功德”卻過著不勞而獲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七、深入賞析。
(一)第一部分--農民刈麥。
1.有一個詞來形容農民的勞作?
明確:忙碌,辛苦,繁重。
2.這一部分中哪幾句話最重要,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依據(jù):寫出了農民勞作環(huán)境的炎熱難耐和矛盾的反常心理。最能體現(xiàn)他們的忙碌,辛苦,繁重。
(二)第二部分--貧婦拾麥。
1.作者為我們刻畫一位怎樣的拾麥婦人。
明確:貧窮,悲慘。
2.是什么造成了她的貧窮,悲慘。
明確:家田輸稅盡。
3.我們設想一下,在她還沒有失去家田時的五月,這個婦人和她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明確: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小結:昨天的刈麥者變成了今天的拾麥者,今天的刈麥者也可能變成明天的拾麥者,這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命運,白居易透過他們的命運看到了深層的社會原因--賦稅的沉重,這沉重的賦稅,充盈著農民的汗水和淚水,艱辛的勞作,甚至造成了他們的家破人亡,這些都變成了帝王和官員們的油脂和財富。
(三)第三部分--為官自省。
1.齊讀第三部分。
2.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中又作何感想:
明確:在鮮明的比對中,詩人想到自己的衣食無憂、不勞而獲、生活安適,對農民抱以關心和同情,同時也感到慚愧。
八、自主背誦,齊誦結課。
九、作業(yè):
1.積累白居易詩歌名句。
2.背誦并默寫詩歌。
板書設計:
封志莉。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二
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二、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朗讀,檢查字詞。
刈麥荷簞童稚餉田灼。
遺穗吏祿歲晏三百石秉。
2.走近作者:
【目標展示】。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習】。
一、檢查復習。
檢查學生背誦《木蘭詩》。
二、情境導入。
我們學過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點,描繪夏天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民。其中運用了一句詩來贊美勞動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這首詩出自何處嗎?是唐代白居易的《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苯裉煳覀兙蛠韺W習這首詩。
三、背景及作者簡介。
這首詩選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880)進士,因上書言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杭州及蘇州為官期間,興修水利,恤貧安民,深得百姓愛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睂懼S喻詩的目的:“謳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BR> 四、初讀疏通。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3.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聽后評議。
4.全班齊讀。
五、再讀知意。
1.學生自由反復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意,不懂的可以查閱工具書,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2.學生按以上要求自學。
3.小組討論交流。
4.學生翻譯詩全文,教者點撥。
六、細讀感悟。
1.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
明確: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刻畫了賣炭翁雖然衣服單薄,但仍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只為本炭能賣個好價錢的矛盾心理;《觀刈麥》中也有反映勞動者這種復雜心理的詩句。
心理描寫: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3.詩中還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
景物描寫: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場面描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語言描寫: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4.用一個字概括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明確:稅。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慚愧、譴責自己,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歸納總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鞏固拓展】。
遙寄樂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
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三
整體理解詩歌思想含義,感知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主題。
詩歌描寫了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寫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工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之事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涵著感情。本詩充滿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憐憫。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詩中運用對比,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3.竊讀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
6.中職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
10.《長城》優(yōu)秀教學設計及反思。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四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經(jīng)常描寫老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觀刈麥》(板書),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并試著概括詩歌內容。
生:了解作者。
師:突出強調。
白居易、敘事諷喻詩。
生:自讀。
師:指出需認讀、掌握字詞。
輸稅農桑曾荷晏。
生:齊讀、概括內容。
師:整理、歸納。
讀準詩韻,理解詩歌內容。
情境二:
生:自由誦讀。
師:例:幻燈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為顧炎陽灼曬,為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生:賞讀、探究、交流、發(fā)言。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寫出了當時租稅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余糧”寫出當時官員(統(tǒng)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輸稅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師:小結。
品析詩歌,學會賞析方法。
問題: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說說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
2、面對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樣,說說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tài)度。
生:發(fā)言。
師:整理、板書。
勞作辛苦。
苦---------------輸稅盡。
生活困苦。
愧--------同情--------關心百姓疾苦。
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感情情境三:
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將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讀出情境、情感,并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去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師:指導,提供詞語幻燈2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想象:
1、動作(如刈麥、拾穗、訴苦等)。
2、心情(如勞動不肯休息、聽農婦訴苦后的心情等)。
詞語:
一望無際此起彼伏汗流浹背筋疲力盡腰酸背疼。
聲淚俱下忍氣吞聲衣衫襤褸面無菜色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仰天長嘆面紅耳赤。
生:讀、想象、描述、交流。
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
總結課文。
師:總結學法。
讀詩韻,賞妙點,悟情感,創(chuàng)意境,現(xiàn)主旨。
生:背誦全詩。
觸旁通類。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課外遷移,讀以下二則材料,并在課后動手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師:出示材料幻燈3。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一
這首詩字里行間飽含的豐收的喜悅和滿足,深深地打動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卻不全是這樣。曾經(jīng)的五月,也是麥收的季節(jié),詩人白居易在田埂邊看農民割麥,寫下了《觀刈麥》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樣的“五月的心情”。(板書課題作者)。
誰來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況。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來同學們昨天預習得很充分。老師也整理了一些有關白居易的資料,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幻燈片)簡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請同學們大聲朗讀這段文字,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記錄在書上。
有人說“詩歌的靈魂是朗讀”首先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在朗讀時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活動要求:大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同學們在朗讀時覺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讀音?在小組朗讀的時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組適時點評。
同學們讀得真不錯,今天我看到了我們同學最認真的讀書姿態(tài)了。非常感謝剛才幾個小組同學的精彩展示。同學們,一首好詩是可以不斷讓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斷打開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大意,請同學們對照書下注解,理解詩歌的意思。
活動要求:爭取字字落實,注意譯后句子通順流暢。
活動方式:釋疑解惑—1+2互譯(讀、提醒重點字詞、譯)—合作試譯—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譯時,善于利用書下注釋;翻譯過程中,其他小組可及時補充或修正喲!)。
活動要求:小組選定一組詩句,發(fā)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詩句所描寫的表現(xiàn)農民辛苦生活的畫面。
活動方式:小組選定畫面——交流討論,補充完善——小組1+1展示(讀詩句,有感情朗讀小組描寫的畫面)。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浹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農民,看到了那個不堪重負,生活凄慘的母親。同學們能不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一下這些人的'生活?“苦”(板書)。
當站在田頭的白居易看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詩句,大聲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活動要求: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達了什么感情?
活動方式:個體思考——組內交流——小組展示。
補充介紹寫作背景總結。
作者在深深的自責,暗自慚愧。官吏的豐衣足食和農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板書“愧”
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和關心。也希望能引起統(tǒng)治者的注意。(板書同情關心)。
作為一位時刻關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詩歌作品中也曾經(jīng)描述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們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些詩句。
(出示幻燈片)。
調節(jié)時間。
學習了《觀刈麥》這首詩,再讀到剛才的這些詩句,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用一句話來說一說。
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觀刈麥》這首詩,了解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把這首詩歌一起來讀一讀。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二
觀刈麥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引導探究: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敘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后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三
《觀刈麥》是義務教育九年制教課書,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上)第七單元中《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本篇課文是白居易的一首詩。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及寫作背景。
(2反復呤誦,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的質疑及相互討論,理解詩歌內容情感。
1、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
2、難點。
體會作者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學過很多白居易的詩歌,那同學們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關知識?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長慶集》。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由此導入白居易的'《觀刈麥》。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題目解說。
2、老師范讀。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
講解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句。
4,學生有感情朗讀。
5,全班齊讀。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講詩中的人與事。
2、由一個問題引入到詩歌內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據(jù)對詩的把握為詩分層。
4、感受詩人的要表達的情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布置。
背誦并默寫全詩。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四
2、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根據(jù)理解找出相關詩句。
4、了解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
啟發(fā)式教學,合作探討。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背一首你們在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shù)脑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憫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古代農民生活的詩,白居易的《觀刈麥》。
先自讀3分鐘,再請一位同學讀,讀完后,其他同學指出讀音方面的問題,教師正音。
全班齊讀,讀準字音。
(一)默讀詩歌,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詩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詞,舉手提問,討論解決。
(二)將詩歌分兩部分,請兩個學生串講詩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詩歌,注意朗讀節(jié)奏。
(一)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詩歌中畫面內容。
提問:剛才兩個同學講的詩歌意思中,分別包含了2幅畫,這首詩中就應有四幅畫,如果讓你給這首詩歌配上四幅畫,應該是怎樣的四幅畫?請你用語言描繪出來。
(引導學生講出詩中畫面內容:環(huán)境、人物、活動,深入詩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重點分析刈麥人的矛盾心理)。
請學生讀,讀出刈麥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處》或《賣炭翁》為例引導,這兩句中哪兩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選一),點讀,分析后再齊讀。
(三)刈小麥人是這樣苦,那詩中的貧婦人呢?她說了些什么?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這句話是“聽其相顧言”時聽到的,相顧言的意思是相互訴說,肯定不只貧婦人一個人在說,還有誰——刈麥的勞動者。也肯定不只說了一句,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設想一下貧婦人和勞動者都說了些什么。
請兩位同學,一位扮演貧婦人、一位扮演勞動者,兩人展開一段對話。
點出刈麥人、拾麥人今昔命運的聯(lián)系,進一步體會賦稅的沉重、勞動人民的辛酸。
介紹寫作背景,復習文學常識。引導學生說出白居易詩歌內容大多關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這些勞動人民這么辛苦,又聽到他們這么辛酸的對話,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讀: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愧。
(六)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我們看到,連當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慚愧,這個社會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
勸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這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委婉地勸告統(tǒng)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樣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稅了。這類詩,我們稱其為諷喻詩,諷喻,就是委婉地勸說使別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做到委婉的呢?
通過敘事,敘述自己看到的勞動者勞動場景。
(一)今昔對比。
其實不只是白居易寫過這樣的諷喻詩,古往今來,很多關心民生、有社會責任感的詩人、先賢哲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罴潯稇戅r》。
今: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黨中央決定實行“三農”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來不變的皇糧國稅----農業(yè)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
(二)充滿感情地朗誦詩歌。
請大家?guī)е鴮裉煨腋I畹母卸骷皩糯鷦趧尤嗣竦耐?,齊讀這首詩歌。
1.背誦課文.
2.把文章改寫成現(xiàn)代文.
新課程標準對詩歌學習提出了“讀讀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落實讀的效果。要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情感并讀出詩歌的情感,教師除了要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工夫,還要在教學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學生。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二、初讀課文。
三、糾結只因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那苦翻卷在暑氣炎光里。
2、同學們,能用自己的朗讀傳達出刈麥人的心靈之聲嗎?
3、請同學們評價一下。(讀的好請介紹經(jīng)驗)。
4、教師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刈麥者的詩句。
四、心碎只為這一句。
1、刈麥人是苦的,那么詩中其他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你覺得誰更苦?為什么?
3、詩中的農民如此,此詩外的農民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其他古詩中的農民眾生相。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短胀痢?。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稇戅r》。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缎Q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顿u炭翁》。
你能結合《觀刈麥》一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五、怎一個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別扮演貧婦和詩人:
1、以詩中字詞為依據(jù),揣摩貧婦心理,向站在田埂邊觀刈麥的詩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2、依據(jù)文本,說說你聽了貧婦訴說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過本文說說你認識的白居易。
六、遙寄樂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六
2、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根據(jù)理解找出相關詩句。
4、了解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
啟發(fā)式教學,合作探討。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想先給大家背一首你們在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shù)脑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BR>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憫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反映古代農民生活的詩,白居易的《觀刈麥》。
先自讀3分鐘,再請一位同學讀,讀完后,其他同學指出讀音方面的問題,教師正音。
全班齊讀,讀準字音。
(一)默讀詩歌,對照課下注釋,疏通詩歌大意,
有不懂的字詞,舉手提問,討論解決。
(二)將詩歌分兩部分,請兩個學生串講詩歌大意。
(三)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詩歌,注意朗讀節(jié)奏。
(一)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詩歌中畫面內容。
提問:剛才兩個同學講的詩歌意思中,分別包含了2幅畫,這首詩中就應有四幅畫,如果讓你給這首詩歌配上四幅畫,應該是怎樣的四幅畫?請你用語言描繪出來。
(引導學生講出詩中畫面內容:環(huán)境、人物、活動,深入詩歌的意境。)。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重點分析刈麥人的矛盾心理)。
請學生讀,讀出刈麥人的矛盾心理及辛苦(以《小巷深處》或《賣炭翁》為例引導,這兩句中哪兩句表明了矛盾心情?二選一),點讀,分析后再齊讀。
(三)刈小麥人是這樣苦,那詩中的貧婦人呢?她說了些什么?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這句話是“聽其相顧言”時聽到的,相顧言的意思是相互訴說,肯定不只貧婦人一個人在說,還有誰——刈麥的勞動者。也肯定不只說了一句,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設想一下貧婦人和勞動者都說了些什么。
請兩位同學,一位扮演貧婦人、一位扮演勞動者,兩人展開一段對話。
點出刈麥人、拾麥人今昔命運的聯(lián)系,進一步體會賦稅的沉重、勞動人民的辛酸。
介紹寫作背景,復習文學常識。引導學生說出白居易詩歌內容大多關心民生疾苦。
(五)看到這些勞動人民這么辛苦,又聽到他們這么辛酸的對話,作者想了些什么?
找讀: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愧。
(六)敘事諷喻詩的特點。
我們看到,連當官的人自己都感到慚愧,這個社會是真的很不公平。
那如何才能公平呢?——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
勸統(tǒng)治者減免賦稅,這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委婉地勸告統(tǒng)治者也要像自己一樣同情百姓,不要搞重稅了。這類詩,我們稱其為諷喻詩,諷喻,就是委婉地勸說使別人明白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做到委婉的呢?
通過敘事,敘述自己看到的勞動者勞動場景。
(一)今昔對比。
其實不只是白居易寫過這樣的諷喻詩,古往今來,很多關心民生、有社會責任感的詩人、先賢哲人都寫過這樣的.詩句。
古:苛政猛如虎——孔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罴潯稇戅r》。
今: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黨中央決定實行“三農”政策,并且免除了千年來不變的皇糧國稅----農業(yè)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
(二)充滿感情地朗誦詩歌。
請大家?guī)е鴮裉煨腋I畹母卸骷皩糯鷦趧尤嗣竦耐?,齊讀這首詩歌。
1.背誦課文.
2.把文章改寫成現(xiàn)代文.
新課程標準對詩歌學習提出了“讀讀背背,了解大意”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落實讀的效果。要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情感并讀出詩歌的情感,教師除了要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還要在教學中傾注自己的情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才能有感染力去感染學生。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七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教學難點: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二、初讀課文。
三、糾結只因這一字。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那苦翻卷在暑氣炎光里。
2、同學們,能用自己的朗讀傳達出刈麥人的心靈之聲嗎?
3、請同學們評價一下。(讀的.好請介紹經(jīng)驗)。
4、教師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刈麥者的詩句。
四、心碎只為這一句。
1、刈麥人是苦的,那么詩中其他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你覺得誰更苦?為什么?
3、詩中的農民如此,此詩外的農民呢?讓我們一同來看看其他古詩中的農民眾生相。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稇戅r》。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缎Q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顿u炭翁》。
你能結合《觀刈麥》一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五、怎一個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別扮演貧婦和詩人:
1、以詩中字詞為依據(jù),揣摩貧婦心理,向站在田埂邊觀刈麥的詩人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2、依據(jù)文本,說說你聽了貧婦訴說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過本文說說你認識的白居易。
六、遙寄樂天。
材料1: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
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八
知識與技能。
1、反復呤誦,理解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讀說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賞析。
情感與態(tài)度。
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學媒體。
幻燈。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境。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經(jīng)常描寫老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觀刈麥》(板書),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并試著概括詩歌內容。
生:了解作者。
師:突出強調。
白居易、敘事諷喻詩。
生:自讀。
師:指出需認讀、掌握字詞。
輸稅農桑曾荷晏。
生:齊讀、概括內容。
師:整理、歸納。
讀準詩韻,理解詩歌內容。
情境二:
生:自由誦讀。
師:例:幻燈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為顧炎陽灼曬,為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生:賞讀、探究、交流、發(fā)言。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寫出了當時租稅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余糧”寫出當時官員(統(tǒng)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輸稅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師:小結。
品析詩歌,學會賞析方法。
問題: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說說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
2、面對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樣,說說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tài)度。
生:發(fā)言。
師:整理、板書。
勞作辛苦。
苦---------------輸稅盡。
生活困苦。
愧--------同情--------關心百姓疾苦。
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情境三:
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將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讀出情境、情感,并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去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師:指導,提供詞語幻燈2。
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想象:
1、動作(如刈麥、拾穗、訴苦等)。
2、心情(如勞動不肯休息、聽農婦訴苦后的心情等)。
詞語:
一望無際此起彼伏汗流浹背筋疲力盡腰酸背疼。
聲淚俱下忍氣吞聲衣衫襤褸面無菜色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仰天長嘆面紅耳赤。
生:讀、想象、描述、交流。
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
總結課文。
師:總結學法。
讀詩韻,賞妙點,悟情感,創(chuàng)意境,現(xiàn)主旨。
生:背誦全詩。
觸旁通類。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課外遷移,讀以下二則材料,并在課后動手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師:出示材料幻燈3。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八暮o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二、“中國26省市免征農業(yè)稅,7。3億農民特告別皇糧國稅”--------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報〉〉。
升華認識,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討者”。為了使學生閱讀興趣更強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學習,有所發(fā)現(xiàn),我讓學生反復讀,在讀后抓字詞自由賞析,在賞析的基礎上想象自己進入了情境。由于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特別活躍,積極性也補調動了,真正讓學生“樂學”、“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會將這一教學中永遠的真理體現(xiàn)在每一節(jié)課堂中的。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朗讀吟誦,理解詩歌內容。
2、賞析體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拓展引導,關注社會熱點,感恩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
多媒體。
教學安排:
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幻燈片展示:描寫勞動人民艱辛的詩句)。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北宋梅堯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北宋張俞《蠶婦》。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拼罴潯稇戅r》。
導入語:同學們,這些詩句描繪的都是中國的農民幾千年來的悲慘境況,值得我們寄予深切的同情。農民的幸福在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過去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xiàn)代現(xiàn)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xiàn)代化成果,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這在中國古代是不可想象的,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憶苦思甜的感恩之心,走進白居易的《觀刈麥》,去深切了解一下古代農民的苦難,你會感覺今天你平淡的生活其實也是一種幸福。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為《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边@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惜:珍惜.舍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跋А弊衷谶@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xiàn)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xiàn)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象:現(xiàn)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秉:拿著。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yè)。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xiàn)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xiàn)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是發(fā)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稅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一
二、題目解說。
《觀刈麥》是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白居易任周至縣(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時寫的??h尉官職不高,需要到民間查訪。在查訪中,作者親眼看到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悲慘生活,大有感觸,從而寫出了這首反映當時農村實際的好詩篇。
觀刈麥,就是看割麥子。
三、詩人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四、朗讀詩歌。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并標注生字字音。
2.聽范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五、理解詩意。
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內容。
參考:
農家很少有閑時,五月到來人更忙.昨夜南風陣陣起,小麥蓋壟翻金浪.女人挑籃送飯菜,兒童提罐送漿湯.相互跟隨到麥田去,男人割麥在南岡.泥土滾燙烘雙腳,似火烈日曬脊梁.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為珍惜夏日長.
又見一位窮村姑,抱子抱到田壟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聽她訴說的一番話,聽到的人都感到悲傷.為交租稅地賣光,拾這麥穗充饑腸.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從不用從事種田與植桑.做官的俸祿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糧.想到這些心里暗自慚愧,(自責之心)整日不能忘.
六、整體感知。
劃分層次,并歸納層次的主要內容。
明確:
1.田家少閑月……但惜夏日長.。
第一部分--農民刈麥。
寫作者旁觀農民收割麥子,目睹農民全家出動忙碌艱辛的勞動場面。
2.復有貧婦人……拾此充饑腸。
第二部分--貧婦拾麥。
寫作者聽到了一個抱著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貧困村婦“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的悲慘訴說。
3.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
第三部分--為官自省。
寫出了作者對農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對自己沒有“功德”卻過著不勞而獲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七、深入賞析。
(一)第一部分--農民刈麥。
1.有一個詞來形容農民的勞作?
明確:忙碌,辛苦,繁重。
2.這一部分中哪幾句話最重要,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明確: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依據(jù):寫出了農民勞作環(huán)境的炎熱難耐和矛盾的反常心理。最能體現(xiàn)他們的忙碌,辛苦,繁重。
(二)第二部分--貧婦拾麥。
1.作者為我們刻畫一位怎樣的拾麥婦人。
明確:貧窮,悲慘。
2.是什么造成了她的貧窮,悲慘。
明確:家田輸稅盡。
3.我們設想一下,在她還沒有失去家田時的五月,這個婦人和她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明確: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小結:昨天的刈麥者變成了今天的拾麥者,今天的刈麥者也可能變成明天的拾麥者,這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命運,白居易透過他們的命運看到了深層的社會原因--賦稅的沉重,這沉重的賦稅,充盈著農民的汗水和淚水,艱辛的勞作,甚至造成了他們的家破人亡,這些都變成了帝王和官員們的油脂和財富。
(三)第三部分--為官自省。
1.齊讀第三部分。
2.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中又作何感想:
明確:在鮮明的比對中,詩人想到自己的衣食無憂、不勞而獲、生活安適,對農民抱以關心和同情,同時也感到慚愧。
八、自主背誦,齊誦結課。
九、作業(yè):
1.積累白居易詩歌名句。
2.背誦并默寫詩歌。
板書設計:
封志莉。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二
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二、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指名朗讀,檢查字詞。
刈麥荷簞童稚餉田灼。
遺穗吏祿歲晏三百石秉。
2.走近作者:
【目標展示】。
1、通過抓關鍵詞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
2、通過品悟作者親農憫農的“詩心”,增強社會責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習】。
一、檢查復習。
檢查學生背誦《木蘭詩》。
二、情境導入。
我們學過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點,描繪夏天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民。其中運用了一句詩來贊美勞動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這首詩出自何處嗎?是唐代白居易的《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苯裉煳覀兙蛠韺W習這首詩。
三、背景及作者簡介。
這首詩選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880)進士,因上書言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杭州及蘇州為官期間,興修水利,恤貧安民,深得百姓愛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睂懼S喻詩的目的:“謳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BR> 四、初讀疏通。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韻味。
3.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聽后評議。
4.全班齊讀。
五、再讀知意。
1.學生自由反復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詩意,不懂的可以查閱工具書,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2.學生按以上要求自學。
3.小組討論交流。
4.學生翻譯詩全文,教者點撥。
六、細讀感悟。
1.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
明確: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稅的繁重。
2.白居易的《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刻畫了賣炭翁雖然衣服單薄,但仍希望天氣更冷一些,只為本炭能賣個好價錢的矛盾心理;《觀刈麥》中也有反映勞動者這種復雜心理的詩句。
心理描寫: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3.詩中還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
景物描寫: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場面描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語言描寫: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4.用一個字概括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明確:稅。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慚愧、譴責自己,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歸納總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鞏固拓展】。
遙寄樂天: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直補。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國全面取消農業(yè)稅,7.3億農民徹底告別皇糧。
材料3:現(xiàn)在農村實行醫(yī)療保險制度,60歲以上農村老人每月有生活補貼,義務教育范圍的學生免除課本費。
白居易帶著一顆憫農之心早已離我們遠去,真想將農村這些年來的變化輕輕告訴他:根據(jù)上文提供的信息請你續(xù)寫下面的詩行。
田家有閑月,五月人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粒粒飽滿穗,隆隆機聲響,
詩人夢已圓,安息在天堂。
遙寄喜告慰,只為您詩行。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三
整體理解詩歌思想含義,感知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一、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整體感知。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著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主題。
詩歌描寫了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稅的繁重,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寫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工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之事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涵著感情。本詩充滿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憐憫。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詩中運用對比,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3.竊讀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
6.中職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
10.《長城》優(yōu)秀教學設計及反思。
觀刈麥課文教案篇十四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經(jīng)常描寫老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觀刈麥》(板書),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并試著概括詩歌內容。
生:了解作者。
師:突出強調。
白居易、敘事諷喻詩。
生:自讀。
師:指出需認讀、掌握字詞。
輸稅農桑曾荷晏。
生:齊讀、概括內容。
師:整理、歸納。
讀準詩韻,理解詩歌內容。
情境二:
生:自由誦讀。
師:例:幻燈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為顧炎陽灼曬,為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生:賞讀、探究、交流、發(fā)言。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寫出了當時租稅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余糧”寫出當時官員(統(tǒng)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輸稅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師:小結。
品析詩歌,學會賞析方法。
問題: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說說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
2、面對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樣,說說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tài)度。
生:發(fā)言。
師:整理、板書。
勞作辛苦。
苦---------------輸稅盡。
生活困苦。
愧--------同情--------關心百姓疾苦。
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感情情境三:
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將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讀出情境、情感,并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去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師:指導,提供詞語幻燈2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想象:
1、動作(如刈麥、拾穗、訴苦等)。
2、心情(如勞動不肯休息、聽農婦訴苦后的心情等)。
詞語:
一望無際此起彼伏汗流浹背筋疲力盡腰酸背疼。
聲淚俱下忍氣吞聲衣衫襤褸面無菜色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仰天長嘆面紅耳赤。
生:讀、想象、描述、交流。
激發(fā)想象,再現(xiàn)詩歌意境。
總結課文。
師:總結學法。
讀詩韻,賞妙點,悟情感,創(chuàng)意境,現(xiàn)主旨。
生:背誦全詩。
觸旁通類。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課外遷移,讀以下二則材料,并在課后動手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師:出示材料幻燈3。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