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十九篇)

字號: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教案嗎?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一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盡開顏。
    3、在朗讀中,聯(lián)系重點詞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
    5、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shù)概括和夸張、對比手法的巧用。
    1、聯(lián)系重點詞語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
    1、充分感受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
    [幻燈1《十送紅軍》](課前3分鐘播放)
    一、導(dǎo)入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一)、了解長征背景及七律的有關(guān)知識,導(dǎo)入課文。
    1、問好。同學們,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叫《十送紅軍》,知道要送紅軍去干什么嗎?那么,你們了解長征嗎?(讓學生說說,師適度把握。)……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七律·長征》。
    2、板書:七律·長征。誰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燈2什么是七律]學生自由讀。七律是一種藝術(shù)要求很高的詩,毛主席寫的《七律長征》堪稱七律的經(jīng)典。
    出示[幻燈3《七律長征》不范讀]。
    (二)、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感情。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結(jié)合書上的注釋,讀準每個字音。
    2、指名讀,抓住生成性的話題引導(dǎo)學生讀準音、讀通順。
    3、聽了剛才的朗讀,誰能在詩中找出一個字來形容長征?(難)。(板書:難)誰能讀出“難”來?
    這首詩寫出了長征的困難。但是,詩要表現(xiàn)的是長征的困難嗎?(板書:不怕)
    4、誰能讀出“不怕”和“喜”的感覺?
    4、你讀得豪情萬丈、慷慨激昂。讓我們聽朗誦,來進一步感受紅軍的勇敢。點擊[幻燈3《七律長征》范讀]。
    5、學生齊讀,要求讀出氣勢。
    二、以讀促進理解,以理解促進朗讀。
    1、請同學們結(jié)合書上的注釋,邊讀邊思考,理解詩的意思。你讀懂了哪一句,就說哪一句;你讀懂了哪個詞,就說哪個詞;發(fā)現(xiàn)了問題就提出來大家討論。
    2、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配合圖片深入理解。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幻燈4~11圖片]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需要把握的知識點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盡開顏、萬水千山、暖、寒等詞語。)
    (聯(lián)系句子、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長征的艱難、體會紅軍的無畏和樂觀)}
    3、整體理解《七律長征》的意思。
    讓學生發(fā)言,然后出示[幻燈12詩意]邊出示,邊讓學生讀。
    4、在全面理解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朗讀。(提高對情感和氣勢的要求。)
    三、引導(dǎo)學生了解詩人的寫作手法,認識概括、選取典型材料、對比襯托、夸張在寫作中的作用。
    1、回顧長征的時間、空間跨度,調(diào)動學生對長征艱難困苦的感受,與“七律”的篇幅形成對比,激發(fā)學生對詩人寫作手法的驚嘆。適時出示[幻燈13《七律長征》]
    2、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的基礎(chǔ)上匯報(教師把握?。焊爬?、選取典型材料、對比襯托、夸張。)在恰當?shù)臅r機揭示《七律長征》的兩條線索。(相機板書:萬水千山、只等閑;↓↓;)
    3、在學生的回答滿足了老師的期望之后,進行小結(jié):本詩先概括,再選取典型的事件;又把這兩條線索進行對比,襯托了紅軍的無畏和樂觀(板書:無畏、樂觀)。
    4、引導(dǎo)學生認識到“不怕”在詩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誦、欣賞、感悟。
    1、指著[幻燈13《七律長征》]說:“一首七律,56個字,寫出了長征中的種種艱難困苦,寫出了紅軍的大無畏革命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詩?。∽x!”(師生齊讀)
    2、點擊[幻燈13《七律長征》]聽唱。
    3、在樂曲即將結(jié)束時,出示[幻燈14《七律長征》],(緊接著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4、師:長征是宣言書,吹響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號角;長征是播種機,把革命的火種傳播。正因為有了長征,才有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正因為有了長征,才有了新中國的成立;正因為有了長征,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幸福的生活。偉大的事業(yè)、偉大的領(lǐng)袖、偉大的詩篇,鼓舞著我們永遠向前!“七律長征,一、二!”(師生齊誦)
    5、同學們,讓我們發(fā)揚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課。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二
    1、認識“礴”、“丸”、“岷”3個生字,會寫“丸”、“崖”“岷”這3個生字。
    2、理解詩句,體會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1、導(dǎo)入課題
    同學們,七十多年前,中國革命史上發(fā)生了一件氣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2、了解長征
    (1)對于長征,你有哪些了解?
    (2)請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聽老師來介紹一下。
    (3)了解七律,讀好課題。
    1、出示整首詩,指名讀,把詩讀正確。
    2、讀詩,不僅要讀通,還要讀懂。請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想想每句詩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記號。
    3、理解詩意。我們一起來交流有下,你剛才在理解詩歌時,有不懂的地方嗎?
    4、讀通了詩,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誰能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什么?
    (引導(dǎo)學生說出:長征非常艱難,但是紅軍不怕艱難。)(板書:艱難不怕難)
    5、哪兩句詩直接寫出了這個意思?(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學習句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①你從哪些詞語中讀懂了紅軍長征很難?
    a、萬水千山b、遠征難
    ②你能讀出長征的遙遠與艱難嗎?
    ③那你又從哪里讀懂了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呢?(只等閑)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2、請同學們仔細地讀讀這首詩后邊的六句話,用“——”劃出描寫長征艱難的詞語或句子,再用“﹏﹏”劃出描寫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詞語或句子,細細體會。
    3、學生自由讀、體會。
    4、全班交流。
    a、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艱難?
    a、五嶺逶迤b、烏蒙磅礴
    “烏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樣的山?你能讀出這種氣勢雄偉感覺嗎?
    ②那你又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呢?
    a、騰細浪逶迤的五嶺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只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滾動的泥丸。
    c、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眼里只是翻騰的細浪、滾動的泥丸,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這種感受,再來讀一讀。
    ④同學們,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僅僅是這兩座山脈嗎?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了18座這樣巨大的山脈,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何等艱難,可紅軍的回答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BR>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1)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a、云崖
    b、大渡橋橫鐵索寒
    ①(出示:鐵索橋靜止畫面)誰了解瀘定橋?
    ②站在江邊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③那冰冷的鐵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經(jīng)讓我們不寒而栗,更何況對面還有兇狠的敵人,用機槍瘋狂地掃射著!那紅軍又是怎樣對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嗎?
    ④看錄像,談感受。
    ⑤讀出感受。
    (2)你從哪里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圖)
    ②面對這樣險峻的金沙江,為什么給紅軍感覺是暖的?(天氣暖,巧渡金沙江)
    ③聽故事,談感受?(機智勇敢)板書:機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讀。
    (3)引導(dǎo):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zhàn)。這一暖一寒,你能讀出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朗讀)
    (4)而事實上,長征途中,紅軍要度過這樣的河還有24條,哪一條不險,哪一條不難?但紅軍的回答仍然是--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BR>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①你從哪里感受到長征的艱難?
    千里雪
    展開你的想像,讓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過這樣的雪山,你會遇到哪些困難?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紅軍戰(zhàn)士的只等閑呢?
    喜
    從詩歌中找一找,紅軍戰(zhàn)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還指什么?
    ③翻過雪山,就迎來了長征的勝利,所以說——三軍過后盡開顏,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讀中。
    ④是呀,看著雪山就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堅強的信念、堅定的決心全都化為一句話──
    生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讀全詩。
    2、積累,試背。
    3、拓展:《清平樂·六盤山》。
    4、毛主席的詩詞每一首都是那樣的豪情萬丈,成為不朽的史詩。請同學們課后去收集毛澤東的詩詞,好好地讀一讀。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難,那就請你想想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困難吧,希望同學們能發(fā)揚紅軍戰(zhàn)士的這種長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難,勇敢前進!
    七律、長征
    毛澤東
    遠征難 只等閑
    無畏樂觀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三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guān),而《七律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據(jù)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guān)內(nèi)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dǎo)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guān)知識,體會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能力)
    3.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為能圓滿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
    一、導(dǎo)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yù)習情況:(5分鐘)
    1.生字生詞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關(guān)“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guī)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戰(zhàn)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jié)束后,就該引導(dǎo)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4分鐘)
    2.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shù)拿Q,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yīng)的畫面。(5分鐘)
    3.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15分鐘)
    a.首聯(lián):首聯(lián)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頷聯(lián):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頸聯(lián):
    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zhàn)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wù),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xiàn)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zhàn)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xié)調(diào)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xx年,大型電視連續(xù)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lián)絡(luò)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蹦隳芾斫膺@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四
    1、認知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能聯(lián)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通過查找相關(guān)資料,初步感知詩歌中較難理解的詞語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動身,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xù)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zhuǎn)》,“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jīng)此。
    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指導(dǎo)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在現(xiàn)代生活中,俺們?nèi)绾螌W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五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掌握全詩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3、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
    4、學習本詩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1、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以朗讀、討論為主。
    一課時
    一、導(dǎo)語激趣: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dǎo)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 長征》,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guān)長征的內(nèi)容。
    二、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學習長征精神。
    3、掌握一些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
    4、學習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夸張的手法。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朗讀,聽完后,自己大聲自由朗讀全詩:
    要求: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標記以便討論提問。
    (學生讀完后,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學生再次大聲朗讀全詩,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實際上,紅軍長征中遇到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從中可見紅軍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來展示長征艱難?
    3、學生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教師總結(jié)歸納: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
    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紅軍長征遇到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都被紅軍一一克服,可見紅軍不畏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六
    1、師:剛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誰?指名交流生:《長征》。生:毛澤東。
    2、師:你對毛澤東有什么了解?同學交流
    3、出示毛澤東圖片,教師簡介毛澤東: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七律·長征》。板書課題
    4、讀課題。
    5、師:讀課題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長征?出示詩歌教師講解七律特點。同學交流對長征得了解。生:有兩萬五千里……
    6、師:拿出教師準備的資料袋,讀讀資料看看你又讀懂了什么?自由讀后交流。
    7、讀課題師:帶著你讀資料后的感受再讀課題。生讀課題。師:自豪地讀課題。生讀。
    1、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預(yù)習課文,現(xiàn)在檢查一下詞語。出示詞語:澎湃逶迤……生讀詞語
    2、師: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中你還認識嗎?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意。同學自讀指名讀
    3、出示畫出節(jié)奏的詩歌。師:按老師畫出的節(jié)奏讀。同學自讀指讀齊讀
    1、師:同學們讀詩后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生:等閑是什么意思?生:盡開顏生:逶迤生:澎湃……師:誰來幫幫他?生:……
    2、師:誰來談?wù)剬υ娋涞睦斫??生:…?BR>    3、師:這是一座座什么樣的山?出示烏蒙山與五嶺山脈的圖片。生:高大……師:假如讓你去爬過,你有什么想說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難?太難了。生:可能一輩子也爬不出來,會迷路?!瓗煟嚎墒窃诩t軍看來?生:走泥丸,騰細浪。師:你體會到了什么?生: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生……
    4、師:詩中還有那些困難?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師: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你有什么問題?生:怎么一個是“暖”,一個是“寒”?出示金沙江圖片。師:看到這種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師:難怪敵人說連一只鳥都飛不過來,紅軍過金沙江比登天還難。師:可是紅軍巧妙的把敵人的主力部隊引開,不費一槍一彈過了金沙江。師:紅軍輕松過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樣?生:愉快,高興……師:帶著感情讀這一句。生讀再讀師:“暖”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樣?再讀。生讀師:為什么鐵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鐵索橋圖。師:走在這樣的橋上,你有何感受?生:……觀看飛奪瀘定橋視頻師:你看到了什么?生:紅軍在鐵索橋上爬著向前沖。師:有很多戰(zhàn)士怎么樣?生: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犧牲了。師:試著讀一讀“大渡橋橫鐵索寒”。生讀師:是戰(zhàn)士們用生命換來了勝利,這個“寒”字表達了什么樣的心情?帶著這種感情再讀,齊讀。
    5、師:戰(zhàn)士們挺過來了,讀最后兩句。生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師:說一說你對岷山的了解。生:這是一座大雪山。生:這里終年積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圖片簡介岷山師:連鳥都不愿飛過這座大雪山。師:請你談一談感受。生:很難翻過這座大雪山。師:為何“更喜”?喜從何來?生:就要勝利……師:三軍指的是哪三軍?生: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師:什么是盡開顏?生:就是全都笑逐顏開……師:帶著勝利的喜悅再來讀。生讀師:一半讀了,再讀。生讀師:一大半了,再讀。生讀。師:個個都笑逐顏開了。
    師:紅軍的什么精神給你留下了印象?結(jié)合生回答板書: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再出示律詩師:這首詩寫出了紅軍長征的過程與經(jīng)歷也寫出了紅軍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讓我們來放聲朗讀。自由讀配樂朗讀教師配樂范讀背誦古詩再次欣賞長征組歌師:會唱的同學隨著唱作業(yè):
    1、搜集毛澤東的《昆侖》、《六盤山》自身讀。
    2、搜集長征中的故事。板書:七律·長征樂觀向上紅軍不怕困難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七
    1、知識與技能:理解詩歌中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問題情景教學模式
    (一)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導(dǎo)出新課
    了解長征歷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舉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結(jié)束時,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寫下了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詩篇《七律長征》,總結(jié)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二)自學互助
    1、整體感知詩歌詩意和感情
    (1)、結(jié)合書下注釋及個人理解,自主質(zhì)疑,合作釋疑,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合作討論)
    (2)、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讀出你體會的感情,個別學生表演朗讀
    (3)聽范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4)、紅軍長征可謂是艱苦卓絕,這首詩中你認為紅軍長征時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難,才勝利到達陜北?(合作討論)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橋、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5)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整整一年,作者在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來概括長征歷史?
    要用56個字來描寫長征豐富浩大的歷史內(nèi)容和不可勝數(shù)的英雄業(yè)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須選擇最能表現(xiàn)紅軍偉大精神和不朽業(yè)績的典型戰(zhàn)例場景。
    作者選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為什么要突出紅軍長征時的艱難險阻?
    作者借此歌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
    2、品讀語言,突出重點
    (1)聯(lián)系全篇內(nèi)容,你還能從哪些詩句體會到的他們的這種精神的?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你認為以上兩句對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困難的英雄氣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強?為什么?
    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把綿延不斷的五嶺看做是微波細浪,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極言其小,反襯紅軍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氣概。
    詩句語言要富有表現(xiàn)力就必須使用修辭手法。
    3、變式訓練,互評自糾。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橫斷山,路難行”為什么出現(xiàn)兩次?
    (2)《過雪山草地》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4、應(yīng)用轉(zhuǎn)化,拓展延伸
    毛澤東在《七律長征》中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蕭華的《長征組歌》中夜得到充分體現(xiàn),請你在大聲朗讀中體會。
    (三)、作業(yè)布置
    完成《補充教材》第一第二課部分習題
    藝術(shù)概括、比喻夸張
    讓學生在充分了解長征歷史背景和紅軍所經(jīng)歷艱難險阻基礎(chǔ)上去感受詩中所歌頌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從而學習運用夸張等修辭增強語言感染力的寫作方法。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課文基本上都能背誦,但紅軍長征的經(jīng)過及所遇到的困難學生知之甚少,所以對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理解不夠。學生的朗讀比較到位,絕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朗讀,聲音響亮,能讀出節(jié)奏和重音。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八
    1.內(nèi)容上:
    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jié)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表達上: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中間兩句對仗,壓“an”韻。全詩運用了總分的寫法,一句總寫紅軍不怕遠征難,二、三四句分寫了紅軍不怕困難,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手法,用詞精當,氣勢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在教材的第八單元,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領(lǐng)略毛澤東的風采。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展現(xiàn)的是毛澤東的偉人風采和詩人風采。
    二、學習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毛澤東的領(lǐng)導(dǎo)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領(lǐng)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和高昂氣質(zhì)。
    教學難點: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板書《七律·長征》)
    師:請你來讀讀課題。
    師:七律是七言律詩的簡稱,長征是這首詩的名字。所以在讀的時候,中間應(yīng)略有停頓。誰再來讀?
    生:七律、長征。
    師:對于長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長征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的戰(zhàn)略撤退和轉(zhuǎn)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里,因此長征又常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
    師:同學們,你們看。課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的圍剿,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退出根據(jù)地,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長征。他們一路跋山涉水,其間經(jīng)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整個行程約二萬五千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了解了這些,誰能再讀課題。
    生:讀課題。
    師: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征途呢?下面請同學們打開書,翻到第二十五課,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生讀。
    師:讀得不錯,你們看,這幾個字音不容易掌握,誰來讀?誰還想讀?課件出示:
    逶迤磅礴岷山
    生讀詞語。
    師:同學們,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要讀得有板有眼。誰能根據(jù)老師的提示讀出詩的節(jié)奏來?
    生自己練讀。
    師:請你讀。
    生讀詩。
    師:讀得不錯,讀詩就要讀出節(jié)奏,我們齊讀。
    生齊讀。
    師:預(yù)習時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嗎?提出來,我們共同交流解決。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師:誰能幫她解決?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師:“泥丸”什么意思?“走”又當什么講?
    師:“走”當什么講?對,當跑、當滾過講。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從腳下跑過去滾過去。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讀懂些什么?你讀懂了什么?
    生:紅軍豈會畏懼遠征的艱辛,千山萬水化作區(qū)區(qū)小事不足道來。
    師:紅軍把“難”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讀出你的感受。
    生讀。
    師:紅軍戰(zhàn)士把什么困難當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把紅軍遇到的困難畫出來。
    生:把遠征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戰(zhàn)爭看成是平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平常的事。
    師:對,他們就是把這萬水千山都只當成是平平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平常嗎?
    課件出示:逶迤磅礴。(變紅)
    師:自己先讀讀這兩句,再看看這兩個變紅的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都是寫山的。
    師:那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寫出了山的不同樣子。
    師:逶迤的五嶺呀,想象一下,這會是一道道什么樣的嶺?
    生:我想這一道道的嶺走也走不完。
    師:磅礴的烏蒙山呀,這又是一座什么樣的山?
    生:這是一座險峻的山。
    師:同學們,逶迤的五嶺山脈,橫跨湖南、江西、廣西、廣東四省,綿延幾千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山勢陡峭,讓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紅軍戰(zhàn)士走在這樣的嶺,這樣的山上會遇到什么困難?
    生:會有戰(zhàn)士掉下山崖。
    生:他們有的人會受傷。
    生:還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會傷亡慘重。
    師:其實,紅軍戰(zhàn)士不光要面對這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隨時應(yīng)對敵人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僅湘江戰(zhàn)役一戰(zhàn),紅軍戰(zhàn)士就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人,可見長征是多么艱難呀。
    師:可是,這樣的嶺,這樣的山,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中又是怎樣呢?
    生:在紅軍的眼里那不過是翻騰著的小浪花。
    生:在紅軍的眼里那不過是腳下滾過的小小的泥丸。
    師:多么強烈的對比呀!那應(yīng)該怎樣讀呢?
    男生讀,女生讀。
    師:此時,在你的心中,這是一隊怎樣的紅軍呀?
    生:勇敢無畏。
    生:不怕犧牲。
    師:對,他們就是這樣的樂觀,無畏。讀出你的感受,齊讀
    師:這就是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面對山,他們不怕;面對水,他們會怎樣呢?對于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師:同學們,你們看“金沙水拍云崖暖”,這描寫的是哪場戰(zhàn)役?
    (課件出示金沙江圖片)你們看,這就是金沙江。它是長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誰能說說巧渡金沙江這場戰(zhàn)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數(shù)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史料稱之為“巧渡金沙江”。
    師:萬里長征紅軍戰(zhàn)士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惡戰(zhàn)。這一戰(zhàn)卻如此輕巧地取得了勝利。如果你身處其中,你的心情怎樣?
    生:高興。
    師:這就是暖呀。來,讓我們讀出來吧。
    師:可是,這樣令人欣喜的戰(zhàn)斗太少了。
    (課件出示瀘定橋圖片)你們看,這就是瀘定橋,它僅有十三根鐵鏈組成,橋面9根,兩側(cè)橋欄各兩根,橋下就是湍急的河水,兩岸是懸崖峭壁。站在這樣的橋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讓人膽戰(zhàn)心驚。
    生:害怕。
    師:不僅如此,在瀘定橋之戰(zhàn)時,就連橋上的木板都被敵人撤掉了。
    師:(課件播放錄像)敵人的瘋狂掃射壓得戰(zhàn)士們抬不起頭來,只能用雙手雙腳向前挪動。十米、二十米,一個戰(zhàn)士中彈了,但他咬緊牙關(guān),繼續(xù)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個戰(zhàn)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戰(zhàn)士毫無畏懼,仍舊向前挪進。九十米、一百米,敵人在橋頭點起了熊熊烈火,戰(zhàn)士們毅然沖過火海,奪去了戰(zhàn)斗的勝利。這是一場怎樣的戰(zhàn)斗?
    師:戰(zhàn)斗慘烈,戰(zhàn)友犧牲,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寒光閃閃,寒氣逼人哪!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從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這是一群怎樣的紅軍戰(zhàn)士?
    生:堅強不屈的紅軍戰(zhàn)士。
    生:英勇頑強的紅軍戰(zhàn)士。
    師:就是這樣的紅軍戰(zhàn)士,之后又爬過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嗎?
    生:岷山,自中國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皺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五百公里,主峰雪寶頂位于四川省松潘縣境內(nèi),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師:對呀,就是這樣一座連鳥都飛不過去的大雪山,紅軍戰(zhàn)士卻說──“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過大雪山太高興了。
    師:多么樂觀的精神呀!所以才──“三軍過后盡開顏”。
    師:“開顏”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個動作表演一下。
    生做動作。
    師: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們都笑了這就叫“盡開顏”。
    師:此時,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師:帶著我們的感悟再來完整地讀讀這首詩。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能背過的同學,我們一起背一背。
    生背課文。
    師:同學們,五嶺、烏蒙、金沙、大渡,還有那皚皚的岷山,一幅長征的畫卷緩緩地在我們眼前展開。長征不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贊歌。你們聽──(課件播放長征歌曲)同學們可以小聲哼唱或吟誦一下。
    師:毛澤東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遍L征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毛澤東在長征途中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壯麗的詩篇,課后同學們可以搜集毛澤東的其他詩詞或有關(guān)長征的其他作品讀一讀。下課!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九
    1、學習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關(guān)鍵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
    1、預(yù)習要求:
    學生對長征的有關(guān)知識缺乏了解,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guān)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教法、學法:
    教師組織指導(dǎo),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一)、導(dǎo)入
    1、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長征。
    2、教師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聽后自由朗讀,體會詩意。
    (合作學習:
    1、正音。
    2、借助工具書以頁下注合作弄懂課文意思。)
    3、學生齊讀課文。
    4、指導(dǎo)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讀出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品味詩中畫面
    1、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詩第一句說:“紅軍不怕遠征難”,從全詩看,從哪里可以看出遠征之“難”?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
    (請學生在書上自主圈點勾畫,然后合作交流,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歌運用藝術(shù)夸張手法突出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2、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景:
    《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畫面,說說為什么喜歡?
    (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3、紅軍長征途中歷經(jīng)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歌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
    (四)播放長征歌曲,以唱帶誦。
    (五)作業(yè)
    1、背誦并用規(guī)范的正楷鋼筆字抄寫這首詩。
    2、課后探究:
    “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給人多樣化的理解,你對此字有何見解?
    板書設(shè)計:
    七律長征
    遠征難:只等閑:
    逶迤、磅礴細浪、泥丸(夸張)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水拍云崖、鐵索寒和樂觀主義精神
    千里雪更喜、盡開顏
    首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賞析:該聯(lián)直接抒情,總寫,高度概括紅軍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和的頑強勇敢的革命精神?!斑h征難”總括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艱難險阻,“遠征”說明行程之遠,時日之長;“難”說明犧牲之大,經(jīng)歷之苦?!安慌隆薄暗乳e”充分體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頑強勇敢、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積極、自信的英雄樂觀主義精神,為全篇定下豪邁、樂觀的基調(diào)。
    頷聯(lián)(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賞析:寫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經(jīng)過的崇山峻嶺?!板藻啤?,彎曲綿延的樣子,形容山嶺綿延不斷,“磅礴”形容山氣勢高大壯觀,“騰”“走”化靜為動,以動寫靜,突出五嶺氣勢的奔騰和紅軍行軍的急速。該聯(lián)采用以動寫靜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比喻、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現(xiàn)紅軍頑強、勇敢、豪邁、樂觀的英雄氣概。
    頸聯(lián)(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賞析:寫水,以金沙江、大渡河為代表,上承“萬水”,既寫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這兩次戰(zhàn)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的無數(shù)激流險灘。“暖”,既寫5月春暖時節(jié)金沙江風高浪急、水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后的激動、喜悅之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烘托瀘定橋環(huán)境的險惡,照應(yīng)上文“暖”字,表現(xiàn)紅軍處境的艱難和危急,反襯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氣壯山河的豪邁氣概,寄托對死難烈士的無限哀思。
    尾聯(liá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賞析:總結(jié),想象,突出紅軍翻越岷山后的喜悅之情,充分表現(xiàn)詩人對紅軍指戰(zhàn)員們的殷切希望和無比信任,表達了作者對奪取長征全部勝利的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跋病弊旨缺憩F(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有表現(xiàn)他們對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識點
    1、五幅“征難圖”:騰躍五嶺圖、疾跨烏蒙圖、巧渡金沙圖、飛奪瀘定圖、喜踏岷山圖。
    2、相關(guān)常識:“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交代文章體裁,“長征”是題目。
    3、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jīng)_,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哲學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中國的紅色政權(quán)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實踐論》(1937年)《矛盾論》(1937年)《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1938年)《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1938年)《論持久戰(zhàn)》(1938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念白求恩》《反對自由主義》《為人民服務(wù)》《愚公移山》《改造我們的學習》等,詩詞風格雄渾豪邁、氣勢宏偉,代表作有《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卜算子?詠梅》《憶秦娥?婁山關(guān)》《清平樂?六盤山》《水調(diào)歌頭?游泳》等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zhàn)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fā)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guān)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nèi)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dǎo)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lǐng)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shù)。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fù)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xiàn)的豐富的內(nèi)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逐步培養(yǎng)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shù)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nèi)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fù)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能聯(lián)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通過查找相關(guān)資料,初步感知詩歌中較難理解的詞語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fā),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xù)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zhuǎn)》,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紅軍長征經(jīng)此。
    誦讀品悟,領(lǐng)略詩境
    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初步滲透相關(guān)的詩歌知識
    指導(dǎo)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討論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nèi)绾螌W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理解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并體會其中所飽含的感情;學習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合作、交流、總結(jié)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
    方法誦讀、討論、合作、交流、總結(jié)
    多媒體課件
    一、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長征》,同時播放朗讀這首詩的錄音(或教師當堂范讀)。
    二、學生自由誦讀。要求:
    1、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2、理清全詩的思路。
    三、同學合作學習,正音釋義。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釋義:七律、等閑、騰細浪、云崖、開顏
    (附: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有規(guī)定。等閑:平常、尋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的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四、師生互動,分析結(jié)構(gòu)。
    1、分析結(jié)構(gòu)
    首聯(lián):開宗明義,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教學步驟
    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為典型。
    尾聯(lián):總結(jié)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
    2、究“探究·練習”第一題
    小結(jié):藝術(shù)概括,銜接緊湊,結(jié)構(gòu)嚴整。五、師生合作,精讀討論。
    1、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有怎樣的關(guān)系?
    討論后明確:如果說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體的描繪?!叭f水千山”,表明“遠”,也暗含著“難”;“只等閑”說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層,豈但“不怕”?而且從容不迫,應(yīng)付裕如。
    2、討論“探究·練習”第二題的第1小題。
    3、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的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不同?
    討論后明確:頷聯(lián)用了夸張的手法,頸聯(lián)是紀實。
    3、討論“探究·練習”第二題的第2小題。
    注: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配以“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橋橫”“岷山千里雪”等錄相畫面。
    六、教師引導(dǎo),深入研讀。
    1、“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給人以多樣化的理解。有人認為,“寒”字烘托出戰(zhàn)斗的緊張激烈,寄托著對死難戰(zhàn)士的無限哀思。有人認為,“寒”字既烘托出滬定橋險惡的形勢,又描繪出紅軍戰(zhàn)士浴血奮戰(zhàn),飛奪滬定,令敵人膽寒的壯烈情景。也有人認為,“寒”字用來烘托滬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二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全詩內(nèi)容,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抓住關(guān)鍵句指導(dǎo)學生認真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
    2.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體會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兩課時
    同學們,當代著名詩人雷雁抒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孩子,這個詞語對于你們,是不是已經(jīng)陌生?因為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多世紀,那時,你們的爸爸也許還沒有出生。這個詞是用血和火寫成的。鐵流滾滾,蜿蜒過中國版圖上十二個省;從井岡山到陜北,閃閃紅星照耀著艱苦的歷程。這個詞就是長征。(板書:七律長征)今天就讓我們循著偉人的足跡,走進歷史,走進長征。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誤字,字字響亮。
    2、指名讀,相機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齊讀,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
    過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詩的意思后,感受會更具體、更深刻。
    1、輕聲讀,在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下面做記號。
    2、與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講給他聽,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討論討論。
    3、全班交流。
    遠征:長途行軍
    等閑:找近義詞平常、普通(疊詞: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嶺:地處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的五座山嶺。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板書:~~~~~)
    烏蒙: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的烏蒙山。
    磅礴:氣勢雄偉、高大險峻。(板書:∧∧)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這是兩句比喻句,如果讓你在這兩個句子中分別加上比喻詞像,你會怎樣加?
    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
    連綿起伏的五座山嶺像翻騰的細小浪花,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云的山崖,給人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橫跨兩岸的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讀著這兩行詩,你有什么感覺?(對仗工整、韻律感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一望無際、一望無垠、無邊無際,目之所及都是皚皚白雪。)
    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一望無垠,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喜笑顏開。
    4、現(xiàn)在明白這首詩的意思了嗎?說給你的同桌聽。
    5、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首詩歌,想想:現(xiàn)在讀這首詩,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齊讀,要讀出你的理解,讀出感情。
    讀得真好!再看看這首詩的內(nèi)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1、默讀課文,關(guān)注詩句中的字。
    2、暖、寒?僅僅從這兩個字中知道了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嗎?這樣理解對不對?為什么?聯(lián)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飛奪瀘定橋》想想。
    3、小組合作,匯報結(jié)果。
    巧渡金沙江,我們是智取,紅軍靠七條小船,經(jīng)過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過了金沙江,傷亡很小。夜晚,兩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紅了紅軍戰(zhàn)士的臉龐,照暖了領(lǐng)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路。
    (板書:金沙江的水流)
    強渡大渡河,我們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關(guān)頭背水一戰(zhàn),傷亡慘重。每每想起槍林彈雨中的十幾根鐵索,我們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難的烈士,我們?nèi)f分悲痛。但是,我們挺過來了。
    (板書:瀘定橋的鐵索)
    更讓人欣喜的是,我們翻過了一望無垠,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岷山,勝利完成了讓世界人民震驚、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長征!
    (板書:白雪覆蓋的夾金山)
    4、齊讀(板書:紅軍、細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閑)
    1、借助板書,配樂背誦
    2、小練筆:吟誦著偉人毛澤東的這首《七律 長征》,你現(xiàn)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3、交流、修改
    20 七律 長征
    騰越五嶺圖
    疾跨烏蒙圖
    紅軍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
    飛奪瀘定橋
    喜踏岷山雪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三
    《長征》是毛主席飽含勝利的喜悅和革命熱情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概括出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義氣概。短短四句詩成為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知識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認讀三個生字,理解重點詞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大意。
    能力目標:繼續(xù)培養(yǎng)抓住詩眼去品悟詩歌語言的精妙,從而體會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體會紅軍長征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感受毛澤東和紅軍將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1、感受紅軍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
    2、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談話導(dǎo)入
    同學們,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國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發(fā)生了一件氣吞山河的壯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一年的時間里紅這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經(jīng)受無數(shù)次考驗,當勝利即將到來的時候,毛澤東寫下了《長征》這首壯麗的詩篇。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七律長征》這首詩。
    二、范讀詩句。
    三、看圖。配詩、解意。
    給畫配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說一說每句詩的含義。
    播放“飛奪瀘定橋”電影片段,感受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課文,悟詩情
    學習詩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讀詩歌,感悟詩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怎么樣去體會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點詞語去體會和感悟。
    同學們現(xiàn)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一讀課文,抓住詩句的重點詞語,認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組自由讀,感悟詩句所用修辭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學生匯報,教師指導(dǎo)。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播放《長征》詩歌朗誦。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長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時代還需要長征精神嗎?
    總結(jié):和平年代的長征精神脈脈相傳,具有長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們身邊。圖片展示:運動健兒。解放軍戰(zhàn)士科學考察隊員
    七、教師小結(jié):“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BR>    七律長征
    五嶺
    千山烏蒙
    不怕岷山只等閑
    萬水金沙江
    大渡河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四
    1、學會6個生字及新詞。
    2、看注釋,結(jié)合搜集的有關(guān)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
    4、默寫課文。
    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搜集有關(guān)紅軍長征的圖片、書籍、影視作品等資料,了解紅軍長征時的情況。
    1、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許多是向我們講述了紅軍長征中戰(zhàn)斗和生活,你還記得有哪些嗎?指名簡單說一說。
    2、1935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甘肅會寧會師,史無前例的長征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厥灼D苦卓絕的長征,毛澤東主席寫下了這首《七律·長征》。
    學生齊讀課題。
    1、自己讀這首詩,把字音讀準確。指名讀,訂正讀音。
    2、出示詞語:逶迤、磅礴、鐵索、岷山,名認讀。
    3、自己再讀這首詩,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讀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4、要想對這首詩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詩句的意思。出示自學提示:
    ⑴ 看注釋、結(jié)合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試著用朗讀表現(xiàn)出來。
    ⑶ 記下不懂的問題。
    1、指名讀一、二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讀詩句→說方法→說意思→談理解。
    紅軍憑著簡陋的裝備,自己的兩只腳,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zhuǎn)11個省,走過二萬五千里的路程,有詩句中的詞語真可謂是“萬水千山”“遠征難”。再看看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是如何面對的?引導(dǎo)學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閑”。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有語氣朗讀,并試著背一背。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紅軍不怕艱難困苦的、樂觀向上的精神。)
    2、你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這種不怕困難,積極樂觀的情感?
    ⑴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保?BR>    展示南嶺山脈和烏蒙山的圖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紅軍的眼中這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山卻像什么?
    (練習朗讀。)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保?BR>    還記得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嗎?引導(dǎo)學生結(jié)合資料理解這句詩。
    師:長征途中紅軍和敵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惡戰(zhàn),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惡戰(zhàn),多少紅軍展示葬身與滾滾的大渡河中。你能結(jié)合故事和對詩句的理解朗讀這兩句嗎?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保?BR>    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為什么“盡開顏”?
    讀全詩,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這首詩表現(xiàn)了紅軍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成為描寫長征的經(jīng)典之作。一起再來讀一讀,讓我們記住這首詩,記住這史無前例的偉大的壯舉──長征,和老師一起背誦課文。
    2、毛澤東的詩詞很多,都充滿了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課下收集一些毛澤東詩詞,和同學們交流。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五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毛澤東的領(lǐng)導(dǎo)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
    理解五、六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是《新課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語文情境教學》。對“情境教學”,我們是這樣界定的: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年齡、認知特點和文本特點,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chuàng)設(shè)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圖體現(xiàn)課題研究的思路,根據(jù)課堂教學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按照學習的啟動——感知——理解——鞏固——應(yīng)用這幾個基本階段,來進行多元化情境的展開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學步驟:
    (1)導(dǎo)入新課,簡要介紹長征,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
    (2)初讀全詩,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和感情。
    (3)細讀全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不僅僅就字就詞孤立地分析講解。
    (4)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句,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豪情。
    (5)拓展延伸,讀讀所收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復(fù)習鞏固、背誦詩句,進一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豪情;拓展延伸,讀讀所收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詩詞,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誦會。
    我覺得在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有幾個情境的設(shè)計,是有可取之處的:
    1、創(chuàng)設(shè)情境,精心導(dǎo)學。
    一個好的導(dǎo)入,便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一節(jié)課能否抓住學生的心,導(dǎo)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學生相對較為陌生的認知領(lǐng)域,如果能通過情境設(shè)計,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將會對教學內(nèi)容的推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紅軍長征是何等樣的壯舉,然而對當前小學生來說有些遙遠了,單靠老師的一本書,一支粉筆,是無法讓未經(jīng)風雨的學生體會出長征的艱辛的。因此,我在課前播放了電視劇《長征》的錄像片段,出示了紅軍長征的線路圖,并進行了必要的介紹,給學生帶來了視覺、聽覺上的強烈震撼,增加了學生對長征的了解,進而帶動學生,感動學生,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潛移默化。
    2、引導(dǎo)學生融入情境,激發(fā)情感。
    在情境教學中,如何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jié)合起來,與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師曾總結(jié)出語文教學中引導(dǎo)學生研讀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fā)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lǐng)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我能認真學習、借鑒李老師的這些做法。
    比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穩(wěn)昂揚的朗誦錄音,讓學生比較一下:錄音的誦讀和你們的朗讀有什么樣的區(qū)別?我們應(yīng)該懷著什么樣的感情讀這首詩?通過討論,使學生初步理解了詩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和感情。
    又如,在學生把握了詩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讓學生細細地聆聽,盡情地遐想,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這里,我用激昂的音樂渲染了情境,從總體上又使學生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豪邁的氣勢,為激發(fā)學生情感升華創(chuàng)設(shè)一個良好的氛圍。
    在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時,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講詞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的領(lǐng)悟上,我化了較大的功夫,因為這兩句詩的教學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暖”和“寒”中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更是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及時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資料,使學生體會到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本來有一小段“飛奪瀘定橋”的錄象,可是在五樓演播廳無法播放,于是,我就讓學生回憶電影《我的長征》中的畫面來體會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當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設(shè)計富有趣味的訓練和作業(yè)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shè)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動,而是要使學生在趣味中進行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問題情景:《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五幅雄壯畫面,請你拿出紙和筆,選其中最喜歡的一幅,寫寫你的理解和感受。在這里,寫話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鞏固。讓學生根據(jù)畫面來寫話,顯然要比根據(jù)詩句寫話,更能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練習,在學生能力的提高上勢必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寬情境。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語文的外延就應(yīng)該有多大。在整節(jié)課結(jié)束前,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請同學們課后搜集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引導(dǎo)學生將課內(nèi)的學習與課外的閱讀聯(lián)系起來,養(yǎng)成課外學習、研究的好習慣。這樣就可以拓寬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進一步學習語文。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小小朗誦會舉行得比較成功,大多數(shù)學生很投入,進一步感受了長征的精神,感受了偉人毛澤東的詩詞成就。
    我對自己整堂課的教學設(shè)計經(jīng)過了反復(fù)的考慮,但在課堂教學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讀,在讀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種讀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讀水平有限,指導(dǎo)得不到位,所以,整個班級的朗讀氛圍還是沒能很好地調(diào)動起來。對演播廳課件操作,我還缺乏經(jīng)驗,總是找不到鼠標,課件的播放幾次問題,影響了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另外,在板書設(shè)計上,我反反復(fù)復(fù),始終拿不出一個滿意的板書。在其它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教學細節(jié)的處理上,還有很多缺陷,懇請大家指正。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六
    新的'課程理念提倡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書面文字、觀看音像資料、選擇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這個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之一。本教案依據(jù)課文自身的特點,在開發(fā)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方面做出嘗試,在教材的許多疑難處、"留白"處,引導(dǎo)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相關(guān)的信息資料,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化情感。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后,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了我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fā)學生向紅軍戰(zhàn)士學習,培養(yǎng)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
    1、認知目標:結(jié)合課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重要詞語意思、理解詩句包含的內(nèi)容。
    2、情感目標:理解詩意,充分感覺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標:通過多媒體課件,深情悟讀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關(guān)于長征的照片、電影片段制作教學多媒體及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guān)長征的資料并自學生字詞。
    1、播放錄相,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2、簡介律詩及相關(guān)長征知識,讓學生匯報交流收集的長征知識
    【設(shè)計意圖】學生對長征知識較陌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能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匯報交流搜集的資料,意在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拔闯汕{(diào)先有情”,既讓學生產(chǎn)生了學習的熱情,又為接受長征精神的洗禮作鋪墊。
    1、播放范讀錄音,掌握好韻律
    2、匯報生字詞自學情況,評比自學標兵
    【設(shè)計意圖】高年級學生應(yīng)該具備自學字詞的能力,匯報的過程顯現(xiàn)學生動手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組織語言處理信息能力,匯報的過程也是自學方法交流的過程。
    2、配樂讓學生仿讀,讀正確讀流利
    3、默讀體會詩的結(jié)構(gòu)特點
    【設(shè)計意圖】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教現(xiàn)成的知識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性,讓學生自己選讀,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詩文中總分結(jié)構(gòu),引導(dǎo)學生自己探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4、抓住“萬水千山”總述句,讓學生分頭研讀,分組討論。體會如何“難”,但紅軍戰(zhàn)士又怎么“等閑”
    ①選取哪些山?怎么難,但紅軍眼里怎樣?
    ②選取哪些水?怎么難,但紅軍面前又如何?
    【設(shè)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的基礎(chǔ)是文本,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深入研讀思考,自由地討論交流,把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語言的領(lǐng)悟釋放出來,實現(xiàn)師生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
    1、出示插圖,結(jié)合詩文進一步理解詩義。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節(jié)暢談體會。
    3、引導(dǎo)學生讀書深情,誦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悅心情和你一樣嗎?
    1、長征故事你已經(jīng)讀過的有哪些?
    2、推薦如《豐碑》《草地夜行》等讀物。
    【設(shè)計意圖】語文教學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
    1、生活中也會通過這樣的“山”“水”,結(jié)合生活說一說。
    2、怎樣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長征精神呢?如何學會排除萬難?
    【設(shè)計意圖】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邁向生活,教材只是個例子,讓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把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能力情感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長征精神的洗禮。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七
    (1)概括介紹教學內(nèi)容:《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后,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了我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fā)學生向紅軍戰(zhàn)士學習,培養(yǎng)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
    (2)分析教學內(nèi)容特點:全詩共四聯(lián),56個字。首聯(lián)開門見山地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shù)基調(diào)。第二、三、四聯(lián)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戰(zhàn)勝的困難。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作者按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五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他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第四聯(lián)是對首聯(lián)的回應(yīng)。開端言“不怕”,結(jié)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案病背猩衔亩鴣恚彩菍ι衔母星榈慕Y(jié)束。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理解下列詞語: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2)通過材料,增強對文章內(nèi)容的感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充分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揭示課題,導(dǎo)入新課
    (1)談話:毛澤東是我國第一代領(lǐng)導(dǎo)人核心,是我國著名的詩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一首詩《七律長征》。板書課題。
    (2)“長征”從字面上講什么意思?關(guān)于長征大家了解多少,課前查閱了資料,說一說你對長征的了解。學生交流資料。
    (3)師小結(jié),看紅軍走過的路線圖??赐曷肪€圖,你有什么感受?
    2、初讀文本
    (1)翻開課文,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文,你可以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指生讀詩,讀生詞,注意正音,特別是“逶迤、磅礴”。
    (2)滲透律詩特點,請同學們跟著老師劃分的節(jié)奏自由試著讀一讀?課件出示劃分節(jié)奏的全文。指讀。
    3、自讀質(zhì)疑,交流啟思
    (1)師:請同學們小聲朗讀課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畫出來,我們過會交流交流。先小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教師相機指導(dǎo)。
    4、師生互動,錄像材料輔助,精讀詩文
    (1)用“只等閑”一詞切入詩文。板書“只等閑”,師引:“等閑”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種解釋:那結(jié)合詩句應(yīng)該選擇第幾種?
    (2)詩中紅軍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書遠征難)
    (3)具體從那幾句看出紅軍把遠征難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帶著問題,默讀詩文,畫出相關(guān)詞語,寫寫你的體會。
    學生畫詩句,師點撥。小組交流討論一下。
    (4)重點理解(詩句意思)
    5、課堂總結(jié),升華情感
    同學們,回顧長征我們感慨萬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坐在這里決不僅僅說是學習七律長征,學習一首詩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長征給我們的力量和啟迪!
    6、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介紹學生閱讀《地球的紅飄帶》
    (2)寫一寫對長征的認識和感受。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八
    1、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1、重點: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一課時
    1、預(yù)習要求:通過書本、網(wǎng)絡(luò)等資源查找有關(guān)長征的資料(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經(jīng)過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經(jīng)歷等,搜集有關(guān)長征的小故事)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一周年,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讓我們走進長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長征路吧。
    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有關(guān)長征的小故事(如《飛奪瀘淀橋》《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等)。
    長征是非常艱苦的……講解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行程、主要經(jīng)歷等(出示紅軍長征的線路圖);
    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二萬五千里長征,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nèi)涵,又是如何濃縮到一篇只有56字的詩歌中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賞析這首詩——《七律 長征》,詩人就是三軍的統(tǒng)帥、偉大的領(lǐng)袖——毛澤東。
    教師簡要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仡櫼荒陙砑t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1、學生自由朗讀,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掃清字詞障礙;指名朗讀詩歌,師生共同評析朗讀節(jié)奏:①強調(diào)律詩聯(lián)內(nèi)部、聯(lián)與聯(lián)間停頓的區(qū)別,②注意韻腳的韻律感,略點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
    2、再讀思考:全詩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洋溢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該如何讀?
    討論本詩的內(nèi)容、感情(全詩再現(xiàn)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洋溢著自豪、喜悅的感情),指導(dǎo)學生從重音、語調(diào)等方面讀出感情。
    朗讀提示:紅軍/ 不怕 / 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播放朗讀錄音(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長征》)
    4、學生齊讀課文。
    (一)、理清思路與結(jié)構(gòu),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表現(xiàn)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義;“更喜”——革命樂觀主義。)
    2、“紅軍不怕遠征難”,遠征究竟“難”在何處?作者在這首詩中描繪了幾幅“征難圖”?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3、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頸聯(lián)在結(jié)構(gòu)上是怎樣的關(guān)系?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結(jié)構(gòu)上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
    (總分關(guān)系,頷聯(lián)承“千山”,頸聯(lián)承“萬水” )(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tǒng)一)
    六年級七律長征教案篇十九
    1、認識了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只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背誦全詩。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毛澤東和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領(lǐng)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一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zhì)。
    1、教學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guān)長征的資料并自學生字詞。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guān)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dǎo)入新課,走近長征。
    1、了解“單元導(dǎo)讀”。
    (1)師:(出示毛澤東圖)認識他嗎?沒錯,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lǐng)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這單元,我們將要隨著課文的學習,走近毛澤東,去感受他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
    (2)生讀“單元導(dǎo)讀”。了解怎么學?
    2、導(dǎo)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通過一首長征詩來走近毛澤東。關(guān)于“長征”,你們知道的內(nèi)容有多少?(出示長征示意圖和閱讀“資料袋”幫助大致了解長征。要點: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行軍二萬五千里。1935年10月,紅軍主力終于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師:因此,可以說,長征是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光輝歷史,齊讀課題——
    也可以說,長征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質(zhì)疑問難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1、師:當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在望,毛主席回顧長征走過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動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而且還親自向紅軍戰(zhàn)士朗讀了這首詩。(師范讀:背誦全詩)
    2、師: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2、4、6、8行一般押韻,大家讀讀這首詩,看看哪些字是韻腳?
    3、朗讀詩歌,把詩讀通順,生字讀準確,找出韻腳。
    (生自由朗讀詩歌)
    師:看看同學們課文讀得怎樣了?其他的同學仔細聽,從正確和流利兩方面進行評價。(課件出示詩歌《長征》)
    指名讀—>全班齊讀。(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著節(jié)拍讀)
    4、再讀課文,思考:
    全詩圍繞哪句寫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導(dǎo)朗讀這一總領(lǐng)句。
    (二)讀書思考,查資料批注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抓住了這首詩的總領(lǐng)句。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句來學習?!斑h征難”詩人是怎么體現(xiàn)的?而“紅軍不怕”又從何看出?請你們再讀詩,畫出相關(guān)詞句,借助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關(guān)知識,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學,師巡視輔導(dǎo)。
    三、作業(yè)。
    1、讀詩,思考,批注。
    2、抄寫生字新詞。
    3、《叢書》一到五題。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這首詩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
    2、出示上節(jié)課要思考的問題:“遠征難”詩人是怎么體現(xiàn)的?而“紅軍不怕”又從何看出?
    二、再讀詩歌,讀悟結(jié)合,理解詩意,指導(dǎo)背誦
    (一)體會“遠征難”。
    1、你是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長征中的“難”?
    生答,師板書: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鐵索。
    2、從這些詞句中怎么看出紅軍“遠征難”的?
    (1)逶迤、磅礴:師板畫并出示課件體會五嶺的長與烏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豐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鐵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難渡。
    3、師小結(jié):五嶺、烏蒙山、雪山只是紅軍過“千山”的代表,像這樣難越的高山總共有18座。長征難不難?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紅軍過“萬水”的代表,像這樣難渡的天險有24條。長征難不難?(難?。?BR>    4、指導(dǎo)感情朗讀,讀出萬水千山的“遠征難”。
    (二)體會“紅軍不怕”。
    1、長征這么難,紅軍怕不怕?(不怕?。暮慰闯觯?BR>    (1)師板畫引導(dǎo)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領(lǐng)導(dǎo)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
    (2)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dǎo)學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飛奪瀘定橋》,理解“寒”(心驚膽寒)。
    (4)請生談對“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三)體會感情。
    1、師:長征這么難,但在紅軍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紅軍均不怕。此時,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帶領(lǐng)的紅軍的什么精神?請用一個詞來概括。(英勇無畏……)
    2、師:是啊,正因為紅軍英勇無畏,所以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了!毛主席說:三軍過后盡開顏。
    從這名詩中,你又體會到什么?(毛主席和紅軍勝利后的喜悅)
    3、再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三、情感升華,背誦全詩。
    1、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們愿意聽一聽《七律.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
    2、你覺得自己有沒有走近毛澤東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樂觀的、英勇無畏的)
    3、讓我們滿懷激情,齊背《七律.長征》來表達自己對毛澤東主席的緬懷及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