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通用21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中用來指導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編寫需要定期反思和修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請大家充分發(fā)揮教案的指導作用,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xiàn)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通過觀察,歸納的概念。
    3、積累活動經驗。
    二、重點和難點。
    歸納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xiàn)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1、課前訓練一。
    (1)如果||=9,則=;如果2=9,則=。
    (2)在數(shù)軸上距離原點4個單位長度的數(shù)為。
    (3)下列關于相反數(shù)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兩個相反數(shù)只有符號不同,并且它們到原點的距離相等。
    b、互為相反數(shù)的兩個數(shù)的絕對值相等。
    c、0的相反數(shù)是0。
    d、互為相反數(shù)的兩個數(shù)的和為0(字母表示為、互為相反數(shù)則)。
    e、有理數(shù)的相反數(shù)一定比0小。
    (4)乘積為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如:
    (5)如果,則()。
    a、,互為倒數(shù)b、,互為相反數(shù)c、,都是0d、,至少有一個為0。
    (6)小明種了一棵高度為40厘米的樹苗,栽種后每周樹苗長高約為12厘米,問大約經過幾周后樹苗長高到1米?設大約經過周后樹苗長高到1米,依題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課本p149卡通圖畫引入新課。
    3、分組討論p149兩個練習。
    4、p150:某長方形的足球場的周長為310米,長與寬的差為25米,求這個足球場的長與寬各是多少米?設這個足球場的寬為米,那么長為(+25)米,依題意可列得方程為:()。
    課本的寬為3厘米,長比寬多4厘米,則課本的面積為平方厘米。
    解:設每個練習本要元,則每個筆記本要元,依題意可列得方程:
    6、歸納方程、的概念。
    7、隨堂練習po151。
    8、達標測試。
    (1)下列式子中,屬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屬于的是()。
    a、b、c、d、
    解:設甲隊勝了場,則平了場,依題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隊勝了場,平了場。
    (4)根據條件“一個數(shù)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為。
    (5)根據條件“某數(shù)的與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數(shù)”可列得方程為。
    p151習題5.1。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二
    基礎知識: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得解法,了解銷售中的數(shù)量關系。
    基本技能:能夠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找相等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基本思想。
    方法:通過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思想;。
    基本活動經驗體會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及盈虧中的關系。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找出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及相等關系。
    教具資料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書、本。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觀察圖片引課(見大屏幕)。
    二、探究。
    探究銷售中的盈虧問題:。
    1、商品原價200元,九折出售,賣價是元.
    2、商品進價是30元,售價是50元,則利潤。
    是元.
    2、某商品原來每件零售價是a元,現(xiàn)在每件降價10%,降價后每件零售價是元.
    3、某種品牌的`彩電降價20%以后,每臺售價為a元,則該品牌彩電每臺原價應為元.
    4、某商品按定價的八折出售,售價是14.8元,則原定售價是.
    (學生總結公式)。
    熟悉各個量之間的聯(lián)系有助于熟悉利潤、利潤率售價進價之間聯(lián)系。
    三、探究一。
    分析:售價=進價+利潤。
    售價=(1+利潤率)進價。
    虧?
    (2)某文具店有兩個進價不同的計算器都賣64元,
    其中一個盈利60%,另一個虧本20%.這次交易中的盈虧情況?
    (3)某商場把進價為1980元的商品按標價的八折出售,仍。
    獲利10%,則該商品的標價為元.
    注:標價n/10=進(1+率)。
    (4)2、我國政府為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決定下調藥品的。
    價格,某種藥品在漲價30%后,降價70%至a元,
    則這種藥品在20漲價前價格為元.
    四、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疑惑?
    虧損還是盈利對比售價與進價的關系才能加以判斷。
    小組研究解決提出質疑。
    優(yōu)生展示講解質疑。
    五、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
    相關的關系式:例題。
    課后反思售價、進價、利潤、利潤率、標價、折扣數(shù)這幾個量之間的關系一定清楚,之后才能靈活運用,通過變式練習加強記憶提高能力。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三
    活動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應注意的事項;歸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活動4小結總結本節(jié)收獲活動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言:這件珍貴的文物是紙莎草文書,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寫在一種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歷史了·在文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數(shù)學的問題·問題一個數(shù),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來總共是33。(1)能不能用方程解決這個問題?(2)能嘗試解這個方程嗎?(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點?設計意圖: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再一次讓學生感受方程的優(yōu)越性,提高學生主動使用方程的意識·2、經過對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夠使解方程的過程更加便捷,明白為什么要去分母,這是"去分母"這一步驟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認同"去分母"是科學的、可行的,明確為什么能去分母·這樣,學生就會自覺參與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動,從而發(fā)現(xiàn)"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這一方法·也首次由學生自行突破了難點。3、通過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動2下面方程可以怎樣求解?觀察方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先去分母·怎樣去分母?解去掉分母后的這個方程歸納總結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兩邊同時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數(shù);依據是等式的性質2,即"等式兩邊同時乘同一個數(shù),結果仍相等·"呈現(xiàn)不同學生的解題過程,選取學生在去分母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發(fā)現(xiàn)去分母的易錯點·鞏固了學生對解方程的透徹理解。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團體協(xié)作精神,還對與重、難點知識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對錯例的辨析,加深學生對"去分母"的認識,避免解方程時出現(xiàn)類似錯誤·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轉化為熟悉的形式,新舊知識自然銜接,使學生體會到,只要把新問題想辦法合理轉化為熟悉的知識,問題就能得以解決通過在解方程過程中"去分母"這一步驟體會轉化思想·活動3解方程設計意圖:用實踐來加深對"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結合本題思考,能總結解這種方程的一般操作過程嗎?鞏固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時說明解方程的步驟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個步驟要不要使用、何時使用都應視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對方程的每一次變形都是為了將方程最終化歸為的形式·解題時應根據題目特點,合理選擇解題步驟·小結活動4總結(1)學生能否總結本節(jié)的知識,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據,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體做法;(2)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驟;(3)學生是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復習、鞏固本節(jié)的知識,學會總結反思·四。評價分析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參與發(fā)展的過程。本節(jié)課的評價要讓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獲得成績的喜悅,從而激發(fā)性的學習動力。在這節(jié)的數(shù)學課,如要獲得最直接、真實的反饋,就要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和引導,并隨時觀察解決,評價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節(jié)課通過現(xiàn)代化的技術的運用,節(jié)省出盡可能多的時間,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開放式的數(shù)學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交流中獲益。通過隨堂練習和作業(yè)來激勵其學習。同時做練習時,將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并在課后作成長記錄,使學生比較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感受自己的不斷成長和進步,為下一步教學提供重要依據。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四
    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shù)化為1。
    4、鞏固練習。
    (1)解方程(2)當y為何值時,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鞏固練習,抽兩個同學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學在演草紙上完成,待同學們完成后給予點評。)。
    5、小結:和同學們一起回顧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五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和難點。
    課堂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shù)的3倍減2等于某數(shù)與4的和,求某數(shù)。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shù)為3.
    (其次,用代數(shù)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shù)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shù)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shù),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來有50000千克面粉。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guī)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shù)為3×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2.我國城鄉(xiāng)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3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shù)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shù)。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jié)課了哪些內容?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yè)。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jié)知識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在前面我們結合實際問題,討論了如何分析數(shù)量關系、利用相等關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進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中教師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師生共同探討,學生找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教師出示鞏固性練習,學生解答,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利用相等關系建立數(shù)學模型列方程;。
    2.過程與方法。
    會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認識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體會到設未知數(shù)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shù)學建模與實際的相互密切聯(lián)系,加強數(shù)學建模思想。
    教學重點:解決相關問題時,利用相等關系列方程。
    教學難點:解決相關問題時,利用相等關系列方程。
    重難點突破:關鍵是弄清問題背景,分析清楚有關數(shù)量關系,特別是找出可以作為列方程依據的主要相等關系。
    教學方法:采用直觀分析法、引導發(fā)現(xiàn)法及嘗試指導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通過前幾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回憶一下,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題意,設未知數(shù)。
    師:很好。我們以前學的應用題大多是求一個未知量,因而設一個未知數(shù)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需要求兩個未知量,這又如何解決呢?通過今天的學習,這些問題將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說法]:此節(jié)內容與前邊內容聯(lián)系不大,所以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問題,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七
    我們這堂課主要有五個特色:
    1、學而時習之。
    2、新課當舊課上。
    3、重視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xiàn)。
    4、突出學習和強度,角度和反思。
    5、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一、學而時習之。
    二、新課當舊課上。
    三、重視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再發(fā)現(xiàn)。
    b組訓練題較a組靈活,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
    第(4)題,學生要考慮兩種情況;目的是通過分類討論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四、突出學習的速度、角度、強度和反思。
    例如:課前訓練一和作業(yè)中對新舊知識的系統(tǒng)復習,通過多次鞏固達到強化訓練的目的。
    另外,我們設計了強化a組題,在學生完成a組訓練題后,可以自由選擇是進入強化a組題還是進入b組訓練題中這部分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養(yǎng)成客觀的自我評價,和為在a組訓練中未能形成基本技能的學生再次創(chuàng)造一個條件和空間,務求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再次有機會形成基本技能,充分體現(xiàn)學習強度和分層教學。
    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八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shù)的3倍減2等于某數(shù)與4的和,求某數(shù).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shù)為3.
    (其次,用代數(shù)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shù)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shù)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shù),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來有50000千克面粉.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九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號與去分母(第1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去括號的必要性,能運用運算律去括號。(2)能力目標:探索總結去括號法則,并能利用法則解決簡單的問題。重點:去括號法則及其運用。難點: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問題某工廠加強節(jié)能措施,去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電量減少2000度,全年用電15萬度。這個工廠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多少度?(三)典例教學例1.解方程3x-7(x-1)=3-2(x+3)例2.一艘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順流行駛,用了2小時;從乙碼頭返回甲碼頭逆流行駛,用了2.5小時.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時,求船在靜水中的平均速度.例3.某車間22名生產螺釘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產螺釘1200個或螺母2000個,一個螺釘要配兩個螺母.為了使每天的產品剛好配套,應該分配多少名工人生產螺釘,多少名工人生產螺母?(四)課堂練習1.(1)4x+3(2x-3)=12-(x+4)(2)2.同步p79自我嘗試(五)課堂小結去括號法則(六)作業(yè)p102習題3.3第2題,同步學習p80開放性作業(yè)教后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豐富的情境,活躍的討論,將教材中提供的幾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抽象出相等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數(shù)學模型。啟發(fā)學生逐層深入,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加強知識的綜合運用,尊重個體差異,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數(shù)學活動經驗,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七年級上第二章第四節(jié)。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是初中階段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開端,同時也是今后學習列其它方程或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小學學習時就已接觸過有關實際問題中的盈虧問題和省錢問題,掌握了盈虧問題和省錢問題的基本關系,并會解決一些簡單問題,同時,在本章前階段的學習中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實際問題建模的思想,但由于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對于抽象數(shù)學模型可能感到困難,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學習傾向,挖掘積極因素,力求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fā)展。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掌握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方程解法,能找出實際問題中已知數(shù)、未知數(shù)和全部的等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加以解決。
    過程與方法目標。
    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通過問題的`對比體會數(shù)學建模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經歷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和應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樹立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品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應用數(shù)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1.體驗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教學難點:體會實際問題的生活情節(jié),將數(shù)量關系抽象概括成為方程模型。
    教學關鍵: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提問、交流、合作、探索,正確地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入問題,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下發(fā)現(xiàn)和理解數(shù)學問題。
    問題1:銷售中的盈虧:
    分析:兩件衣服共賣了120(=60x2)元,是盈是虧要看這家商店買進這兩件衣服時花了多少錢,如果進價大于售價就虧損,反之就盈利。
    小組討論:
    問題2:用那種燈省錢。
    分析:問題中有基本的等量關系。
    費用=燈的售價+電費。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一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shù)的3倍減2等于某數(shù)與4的和,求某數(shù).。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shù)為3.。
    (其次,用代數(shù)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shù)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shù)為3.。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先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還有,原先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狀況,教師總結如下: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guī)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shù)為3×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shù)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shù).。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資料?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狀況,教師總結如下: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yè)。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二
    (1)本節(jié)課是七年級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第3課時,主要學習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路程問題。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結合路程問題,進一步學習如何從實際問題中分析數(shù)量關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習函數(shù)、不等式與其他方程解實際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教學目標(認知、能力、情感)。
    (1)知識目標。
    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審題、找等量關系,進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路程問題。
    (2)能力目標。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價值和學習數(shù)學的必要性;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體育。
    3、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借助“列表法”找等量關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決路程問題的過程。
    知識、方法重要,其獲取過程更重要,在教學中不能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中學生經歷的觀察、分析、交流等活動,不然學生就不具備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只會成為解題工具,所以我把方法獲取過程作為本課的重點。
    4、教學難點。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審清題意,抽象具體問題中的數(shù)學背景,建立數(shù)量間的等量關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找到等量關系。體會“列表法”在把握路程問題等量關系的優(yōu)越性,進而掌握這種方法是學生感到困難的,所以把它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5、教法學法。
    優(yōu)選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學生主體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方法技巧讓學生歸納。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歸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指導學法。
    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結合具體情景、設計解決策略、與他人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過程中學習。
    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5個環(huán)節(jié):
    1、情境引入相遇問題,初步感知列表方法。
    通過救人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檢測,又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引入路程問題——相遇問題。
    引入問題后,學生獨立思考如何確定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然后課堂交流理清題意、找到等量關系的方法(畫圖或列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如何用列表的方法理清題目中的數(shù)量,讓學生初步感受“列表”表示數(shù)量關系的優(yōu)越性。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交流探討中感受“列表法”,讓學生參與的知識獲取過程,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
    2、感悟故事中的追及問題,拓展提高對列表的認識。
    以同學們熟悉的故事為背景,配以形象生動的動畫,引入路程問題——追擊問題。然后讓學生應用列表法表示追擊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思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等量關系,設不同未知數(shù),列出不同的方程),進一步體會“列表”表示數(shù)量關系的威力。
    教學過程不能簡單地重復,學習過程也不能使機械地模仿,而應在螺旋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由相遇問題到追擊問題,由一種方法到兩種方法,就是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學生在應用“列表”法的過程中,提高對“列表”法表示數(shù)量關系優(yōu)越性的認識。
    3、回歸現(xiàn)實,梳理新知。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本題以“奧運”為背景,不僅反映了數(shù)學來源于實際生活,同時也體現(xiàn)了知識的實用價值,而且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shù)學化”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對路程問題進行了鞏固練習又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4、合作互動,深化提高。
    編寫一道應用題,使它的題意適合一元一次方程60x=40x+100,要求題意清楚、聯(lián)系生活、符合實際、有一定的創(chuàng)意。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編寫題目。
    前面的環(huán)節(jié)是由實際問題到數(shù)學模型,現(xiàn)在是由數(shù)學模型到實際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展示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以小組為單位編寫題目不僅可以發(fā)揮學生的集體智慧,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和團隊意識。
    5、暢談收獲,內化提高。
    這節(jié)課體驗到了什么?
    讓學生本節(jié)學習收獲和感受,全體同學交流。
    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既要關注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課后設計的暢談收獲,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他們收獲,交流疑問,當堂消化本節(jié)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
    (1)本節(jié)課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突出了現(xiàn)實性、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學生喜聞樂見,使他們能快速進入問題的解決。
    (2)讓學生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螺旋上升,符合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規(guī)律。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三
    2、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會判斷一個數(shù)值是否是已知方程的解。
    環(huán)節(jié)一自主學習——對于疑惑的問題盡量小組互助解決。
    課前至少閱讀課本兩遍,完成例題與習題,熟知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環(huán)節(jié)二生生互動——課堂5分鐘練習并與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心得。
    a。b。c。d。
    2、方程的概念:含有的等式叫做方程。
    a。b。c。d。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次數(shù)都是,這樣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根據下面所給的條件,能列出方程的是()。
    a與的'差的b甲數(shù)的2倍與乙數(shù)的的和。
    c一個數(shù)的是6d與的差的。
    6、由第5題可知,問題中必須含有才能列出方程,這正是列方程的關鍵!
    a。b。c。d。
    8、解方程與方程的解的概念: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號的值,而這個值就是。
    環(huán)節(jié)三師生互動——你惑我釋,合作交流,知識提升。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四
    2.掌握等式的性質,理解掌握移項法則。
    3.會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昂成(數(shù)字系數(sh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學會用方程的思想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用數(shù)學的方法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現(xiàn)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重點。
    難點重點:解方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流程。
    師生活動時間復備標注。
    二、典例回顧。
    (1).x=5(2).x2+3x=2(3).2x+3y=5。
    判斷下列x值是否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
    解:設先安排x人工作4小時。根據兩段工作量之和應是總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號,得4x+8x+16=40。
    移項及合并,得12x=24。
    系數(shù)化為1,得x=2。
    答:應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時.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數(shù)時間。
    本題的關鍵是要人均效率與人數(shù)和時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三、基礎訓練:課本第113頁第1.2.3題.
    四、綜合訓練:課本113頁至114頁4.5.6.7.8。
    五、達標訓練:3.7。
    五、課堂小結:收獲了哪些?還有哪些需要再學習?
    學生作業(yè)。
    課件出示問題明確知識要點。
    學生練習基礎上,教師點撥。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五
    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問題研究開始,主動尋找“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并更多地進行數(shù)學活動和互相交流.在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體會數(shù)學思想方法.使學生經歷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并應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方程的作用,掌握運用方程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本節(jié)的重點是建立實際問題的方程模型,通過探究活動,可以進一步體驗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加強數(shù)學建模思想,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本節(jié)問題的背景和表達都比較貼近生活實際,所以在探究過程中正確建立方程是主要難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弄清問題的背景,分析清楚有關數(shù)量關系,特別是找出可以作為列方程依據的主要相等關系.切實提高學生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從“課程標準”看,在前面學段中已有關于簡單方程的內容,學生已經對方程有初步的認識,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系,會解簡單的方程.即對于方程的認識已經經歷了入門階段,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基礎.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啟發(fā)誘導,設計必要的鋪墊,讓學生在經歷過自己的努力來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體驗如何進行探究活動,而不是代替他們思考,不要過早給出答案,應鼓勵探究多種不同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探究過程活躍起來,在這樣的氛圍中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使其獲得更大的收獲.
    知識與技能:
    2.會通過移項、合并同類項解一元一次方程.
    1.會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通過列方程解決問題.
    2.體會數(shù)學應用的價值.
    會設未知數(shù),并能利用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方程,對于列出的方程能用“移項”等方法來解決手機收費問題,進一步了解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
    通過學習,使學生更加關注生活,增強用數(shù)學的意識,從而激發(fā)其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難點: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通過列方程解決問題.
    采用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方式完成教學.
    采用多種媒體輔助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觀看大屏幕)。
    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展現(xiàn)問題:
    小明的爸爸新買了一部手機,他從電信公司了解到現(xiàn)有兩種移動電話計費方式:
    他正為選擇哪一種方式猶豫呢?你能幫助他做出選擇嗎?
    (一)算一算:
    一個月通話200分鐘,按兩種計費方式各需交費多少元?300分鐘呢?
    通話時間,全球通,神州行。
    [設計意圖:這里用表格形式給出答案,便于學生對后面問題的分析.]。
    (二)議一議:
    (1)累計通話t分鐘,用“全球通”收費多少元?
    (2)累計通話t分鐘,用“神州行”收費多少元?
    (3)對于某個通話時間,兩種計費方式的收費會一樣嗎?
    (三)解一解:
    設累計通話t分鐘,兩種計費方式的收費會一樣.
    則:
    0.6t=50+0.4t,
    移項,得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數(shù)化為1,得t=250.
    由上可知,如果一個月通話250分鐘,那么兩種計費方式的收費相同.
    (四)想一想:
    怎樣選擇計費方式更省錢呢?(可分組交流)如果一個月內累計通話時間不足250分鐘,那么選擇“神州行”收費少;如果一個月內累計通話時間超過250分鐘,那么選擇“全球通”收費少.
    (五)試一試:
    根據以上解題過程,你能為小明的爸爸做選擇了嗎?如果小明的爸爸活動較多,與外界的聯(lián)系一定不少,手機使用時間肯定多于250分鐘,那么,他應該選擇“全球通”,否則選擇“神州行”.
    (六)猜一猜:
    假如你爸爸也遇到同樣問題,請為你爸爸作出選擇?
    三、鞏固訓練,能力提升。
    1.方程6x+a=12與3x+1=6的解相同,則a=()。
    a.1b.2c.3d.4。
    2.某蔬菜生產基地10月份上市青菜x萬千克,11月份上市青菜是10月份的4倍還多5萬千克,那么兩個月份共上市青菜()萬千克。
    a.3x+3b.4x+4。
    c.5x+5d.6x+6。
    3.一列火車長為150米,以每秒15米的速度通過600米隧道,從火車進入隧道算起到這列火車完全通過隧道所需時間是()秒。
    a.30b.40c.50d.60。
    4.有一根竹竿和一條繩子,竹竿比繩子短2米,把繩子對折后比竹竿短1.5米,則竹竿長()米.
    a.3b.4c.5d.6。
    5.三個數(shù)的比是5∶6∶7,它們的和是198,則這三個數(shù)分別是()。
    a.33、44、55b.44、55、66。
    c.55、66、77d.66、77、88。
    四、知識回顧,歸納總結。
    1.不同層次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認知程度(可談收獲及感受);
    2.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師生共同總結)。
    五、布置作業(yè),鞏固新知。
    1.基礎作業(yè):教材84頁第4題,85頁第10題。
    2.課外探究:某學校在暑假將帶領該?!翱萍寄苁帧比ケ本┞糜危茁眯猩缯f:“如果校長買全票,則其余學生可以享受半價優(yōu)惠”;乙旅行社說:“包括校長在內,全部按全票價6折優(yōu)惠”;若全票價為40元.
    (1)如果學生為3人或7人時,兩個旅行社各收費多少?
    (2)學生數(shù)為多少時,兩家旅行社的收費一樣?
    [設計意圖: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調整教學安排,通過課后探究,獨立思考,自我評價學習效果,使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頭腦中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六
    本章的內容包括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應用,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主要內容,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章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一、本章知識的學習流程圖:
    二、基礎性目標總結: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數(shù)方程,對它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后續(xù)學習(其他的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數(shù)等)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打好基礎,對本章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力等進行及時的歸納整理,安排必要的、適量的練習,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對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的掌握程度,發(fā)展基本能力。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達到了以下的基礎目標: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標,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清楚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步驟,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
    三、發(fā)展性目標總結:
    在對本章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意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體會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實際價值,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同過本章的學習,學生基本上要達到以下目標:
    1.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為一元一次方程”的過程,能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問題中的等量關系”,體會方程是刻畫現(xiàn)實世界中等量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數(shù)學模型。
    2.通過觀察、對比和歸納,探索等式的性質,能利用它們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通過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驟,體會其中蘊涵的化歸思想。
    四、融通性目標總結:
    1、突出建摸思想,實際問題作為大背景貫穿全章。
    在本章中,課本安排了許多有代表性的實際問題作為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的背景材料,實際問題始終貫穿于全章,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引入和對它們的解法的討論,都是通過提出實際問題,為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然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這樣的過程進行學習的。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強調通過比較來認識新事物。
    本章在是在學習了有理數(shù)和整式的加減運算后進行學習的。整式的有關知識是方程變形的基礎,同時學好一元一次方程為后續(xù)的一次方程不等式、其他方程以及函數(shù)的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3、加強探究性學習。
    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是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許多實際問題,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在本章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問題研究起,主動收集尋找“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并更多地進行數(shù)學活動和互相交流,在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體會數(shù)學思想方法。通過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多種探究方法,促成活躍的探究氛圍,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
    五、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1、在本章教學時,由實際問題到具體知識,再討論具體知識,這一順序知識的自然形成過程一致,但剛開始教學時很多老師感覺思路比較亂,反映出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把握不是很準確,通過教學研討,確定整章的主線是通過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那么由問題中產生具體的知識,再對知識的探究應該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為了在一堂課中更加突出重點,在學習解法的時候,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應該略講,首先要抓好基礎的落實,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適當?shù)木毩曌寣W生掌握一元一次的解法。在學習了解法的基礎上,后續(xù)的學習應該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研究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好本章知識。
    2、由于學生在上個學段學習了簡單的方程,所以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已經有了一定情況的了解。根據實際情況反映,小學教師對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要求比較高,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所以在解法學習時間安排上,有5個課時的時間是主要研究解法的,有2個課時的時間是主要研究和歸納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十分熟悉的實際問題的。
    3、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普遍反映學習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的分層十分明顯,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能較快達到學習目標。但對學習基礎不好的學生,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個人認為在教學中要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強調列代數(shù)式,即如果把問題中的某個量用一個字母表示之后,對于問題中的其余的量,要求都能要關于這個字母的代數(shù)式表示。在分析的過程中,為了更清楚的找到問題中各個量之間的關系,可以適時地介紹利用圖形和表格的方法去分析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4、在落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注意要有適當?shù)闹貜途毩?,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加以糾正,但是要注意避免學生陷入機械的重復訓練。在教學中如果把解方程的本質和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講清楚的話,很多時候通過作業(yè)反饋,學生能夠較熟練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
    六、章末目標檢測說明。
    本章單元測試設計了2份檢測題,測試(a)主要是對基礎性目標的檢測,測試(b)則適當加大了對發(fā)展性目標與融通性目標的檢測的比重。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七
    3.使學生初步養(yǎng)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某數(shù)的3倍減2等于某數(shù)與4的和,求某數(shù).。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shù)為3.。
    (其次,用代數(shù)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shù)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shù)為3.。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先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還有,原先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狀況,教師總結如下: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guī)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shù)為3×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2.我國城鄉(xiāng)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到達3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shù)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shù).。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資料?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狀況,教師總結如下: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yè)。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shù)。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運用算術和列方程兩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列方程解應用題更簡潔明了,省時省力。
    (2)掌握去括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練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數(shù)字系數(shù)),并判別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獨立思考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并嘗試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季S品質;。
    (3)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溝通,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意識。
    教學重點:1.弄清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1.括號前面是“-”號,去括號時,應如何處理,括號前面是“-”號的,去括號時,括號內的各項要改變符號。
    2.在小學根深蒂固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步樹立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1:我手中有6、x、30三張卡片,請同學們用他們編個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誰編的又快又對。
    學生思考,根據自己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編題。
    問題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這位同學的解法對嗎?相信學完本節(jié)內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奧秘。
    (教學說明: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取長補短”的涵義,以求在共同學習中得到進步,同時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情境解決。
    問題1:設上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度,則下半年每月平均用電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電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電_________度。
    問題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根據全年用電15萬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問題3:怎樣使這個方程向x=a的形式轉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號。
    6x+6x-12000=150000。
    移項。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類項。
    12x=162000。
    系數(shù)化為1。
    x=13500。
    問題4:本題還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嗎?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應怎樣解?
    設下半年每月平均用電x度,則6x+6(x+2000)=150000.(學生自己進行解題)。
    歸納結論:方程中有帶括號的式子時,根據乘法分配律和去括號法則化簡。(括號前面是“+”號,把“+”號和括號去掉,括號內各項都不改變符號;括號前面是“-”號,把“-”號和括號去掉,括號內各項都改變符號。)。
    去括號時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號內的任何一項;(2)若括號前面是“-”號,記住去括號后括號內各項都變號。
    例題: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號,得3x-7x+7=3-2x-6。
    移項,得3x-7x+2x=3-6-7。
    合并同類項,得-2x=-10。
    系數(shù)化為1,得x=5。
    三、課堂練習。
    1.課本97頁練習。
    四、總結反思。
    1.本節(jié)課你學習了什么?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么?
    (由學生自主歸納,最后老師總結)。
    四、作業(yè)布置。
    1.課本102頁習題3.3第1、4題。
    2.配套資料相關練習。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十九
    2.掌握等式的性質,理解掌握移項法則。
    3.會用等式的性質解一元一次昂成(數(shù)字系數(sh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學會用方程的思想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學會用數(shù)學的方法觀察、分析、歸納和總結現(xiàn)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難點重點:
    解方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流程。
    二、典例回顧。
    (1).x=5(2).x2+3x=2(3).2x+3y=5。
    判斷下列x值是否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
    解:設先安排x人工作4小時。根據兩段工作量之和應是總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號,得4x+8x+16=40。
    移項及合并,得12x=24。
    系數(shù)化為1,得x=2。
    答:應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時.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數(shù)時間。
    本題的關鍵是要人均效率與人數(shù)和時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三、基礎訓練:課本第113頁第1.2.3題.
    四、綜合訓練:課本113頁至114頁4.5.6.7.8。
    五、達標訓練:3.7。
    五、課堂小結:收獲了哪些?還有哪些需要再學習?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二十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體會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開展探究性學習,發(fā)展學習能力。
    (一)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并會合并同類項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關鍵:抓住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建立方程模型。
    (一)、復習提問。
    1、敘述等式的兩條性質。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據等式性質2,兩邊同除以4,得:
    x—=。
    兩邊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號,得:
    4x—=2。
    兩邊同加,得4x=。
    兩邊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亞細亞數(shù)學家阿爾、花拉子米寫了一本代數(shù)書,重點論述怎樣解方程。這本書的拉丁文譯本取名為《對消與還原》。對消與還原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先討論下面內容,然后再回答這個問題。
    分析:設前年這個學校購買了x臺計算機,已知去年購買數(shù)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購買2x臺,又知今年購買數(shù)量是去年的2倍,則今年購買了22x(即4x)臺。
    題目中的相等關系為:三年共購買計算機140臺,即。
    前年購買量+去年購買量+今年購買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這個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據分配律,x+2x+4x=(1+2+4)x=7x。
    這樣就可以把含x的項合并為一項,合并時要注意x的系數(shù)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圖表示了解這個方程的具體過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數(shù)化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這個學校購買了20臺計算機。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簡作用,把含有未知數(shù)的`項合并為一項,從而達到把方程轉化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數(shù)。
    例:某班學生共60分,外出參加種樹活動,根據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個小組且使甲、乙、丙三個小組人數(shù)之比是2:3:5,求各小組人數(shù)。
    分析:這里甲、乙、丙三個小組人數(shù)之比是2:3:5,就是說把總數(shù)60人分成10份,甲組人數(shù)占2份,乙組人數(shù)占3份,丙組人數(shù)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組人數(shù)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題應設每一份為x人。
    問:本題中相等關系是什么?
    答:甲組人數(shù)+乙組人數(shù)+丙組人數(shù)=60。
    解:設每一份為x人,則甲組人數(shù)為2x人,乙組人數(shù)為3x人,丙組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數(shù)化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組12人,乙組18人,丙組30人。
    請同學們檢驗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這三組人數(shù)的比是否是2:3:5,且這三組人數(shù)之和是否等于60。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89頁練習。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兩邊同乘以2、
    具體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數(shù)化為1,得x=。
    解法2:兩邊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數(shù)化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數(shù)化為1,得x=—4。
    2、補充練習。
    (2)某學生讀一本書,第一天讀了全書的多2頁,第二天讀了全書的少1頁,還剩23頁沒讀,問全書共有多少頁?(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不求解)。
    解:(1)設每份為x個,則黑色皮塊有3x個,白色皮塊有5x個。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數(shù)化為1,得x=4。
    黑色皮塊為43=12(個),白色皮塊有54=20(個)。
    (2)設全書共有x頁,那么第一天讀了(x+2)頁,第二天讀了(x—1)頁。
    本問題的相等關系是:第一天讀的量+第二天讀的量+還剩23頁=全書頁數(shù)。
    列方程:x+2+x—1+23=x。
    四、課堂小結。
    初學用代數(shù)方法解應用題,感到不習慣,但一定要克服困難,掌握這種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其中找等量關系是關鍵也是難點,本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的相等關系都是:總量=各部分量的和。這是一個基本的相等關系。
    合并就是把類型相同的項系數(shù)相加合并為一項,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時,注意x或—x的系數(shù)分別是1,—1,而不是0。
    五、作業(yè)布置。
    1、課本第93頁習題3、2第1、3(1)、(2)、4、5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合并同類項習題課(第2課時)。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題。
    3、甲、乙兩地相距460千米,a、b兩車分別從甲、乙兩地開出,a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b車每小時行駛48千米。
    (1)兩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出發(fā)多少小時兩車相遇?
    4、甲、乙二人從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乙騎車每小時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發(fā)半小時后乙出發(fā),恰好二人同時到達b地,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
    答案:
    二、2、705人,設育紅小學1995年學生人數(shù)為x人,列方程320=x—150。
    3、(1)4小時,設出發(fā)后x小時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時,設b車開出后x小時兩車相遇,列方程60+60x+48x=460。
    4、3千米,設a、b兩地間的距離為x千米,—=。
    5、1分鐘,設經過x分鐘兩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設計篇二十一
    1、經歷由實際問題抽象為方程模型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模型化的思想。
    2、通過探究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感受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信息社會,人們溝通交流方式多樣化,移動電話已很普及,選擇經濟實惠的收費方式很有理實意義。
    出示教科書80頁的例2;觀察下列兩種移動電話計費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費50元/月0。
    本地通話費0.40元/分0.60元/分。
    1、你能從中表中獲得哪些信息,試用自己的話說說。
    2、猜一猜,使用哪一種計費方式合算?
    3、一個月內在本地通話200分和300分,按兩種計費方式各需交費多少元?
    4、對于某個本地通通話時間,會出現(xiàn)兩種計費方式的收費一樣的情況嗎?本例是一道與生活相關的移動電話收費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選擇經濟實惠的收費方式很有現(xiàn)實意義。
    理解問題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礎,本例是通過表格形式給出已知數(shù)據的,通過設計問題1、2、3讓學生展開討論,幫助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讀題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解決問題學生充分交流討論、整理歸納。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費50元,此外根據累計通話時間按0.40元/分加收通話費;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費,根據累計通話時間按0.60元/分收通話費。
    2、不一定,具體由當月累計通話時間決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0.6t=50+0.4t。
    移項得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數(shù)化為1,得t=250。
    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數(shù)據,簡單明了,易于比較。
    通過探究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討論解是否合理。
    知識梳理小組討論,試用框圖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過程。
    學生思考、討論、整理。
    實際問題題。
    列方程。
    實際問題的答案。
    數(shù)學問題的解。
    這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用框圖反映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過程概括整理,幫助理解,培養(yǎng)模型化的思想和應用數(shù)學于現(xiàn)實生活的意識。
    小結與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
    1、必做題:教科書82頁習題2.2第2題。
    2、一個兩位數(shù),個位數(shù)字是十位數(shù)字的3倍,如果把個位數(shù)字與十位數(shù)字對調,那么得到的新數(shù)比原數(shù)大54,求原來的兩位數(shù)。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本章內容涉及大量的實際問題,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在本節(jié)中,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移動電話收費,旅游費用等問題展開探究,使學生在現(xiàn)實、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多角度認識問題,多種策略思考問題,嘗試解釋答案的合性的活動,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在前面幾節(jié)學習中,已經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進行多次滲透,逐步細化,本節(jié)要求學生用框圖概括,使學生對應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有較理性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模型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