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屈原湘夫人教案大全(13篇)

字號:

    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xué)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編寫教案時,要注意評估和反饋的方式和時機。通過學(xué)習(xí)這些教案范例,我們可以提高教學(xué)設(shè)計和實施的能力,為學(xué)生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一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zhèn),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揖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褋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譯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極目遠眺啊使我惆悵。
    樹木輕搖啊秋風(fēng)初涼,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
    踩著白薠啊縱目四望,與佳人相約啊在今天晚上。
    鳥兒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處?魚網(wǎng)為什么掛結(jié)在樹梢之上?
    沅水芷草綠啊澧水蘭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卻不敢明講。
    神思恍惚啊望著遠方,只見江水啊緩緩流淌。
    麋鹿為什么在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
    清晨我打馬在江畔奔馳,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聽說湘夫人啊在召喚著我,我將駕車啊與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還要把荷葉啊蓋在屋頂上。
    蓀草裝點墻壁啊紫貝鋪砌庭壇。四壁撒滿香椒啊用來裝飾廳堂。
    桂木作棟梁啊木蘭為桁椽,辛夷裝門楣啊白芷飾臥房。
    編織薜荔啊做成帷幕,析開蕙草做的幔帳也已支張。
    用白玉啊做成鎮(zhèn)席,各處陳設(shè)石蘭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蓋芷草,用杜衡纏繞四方。
    匯集各種花草啊布滿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門廊。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湘夫人,他們簇簇擁擁的像云一樣。
    我把那衣袖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單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著杜若,將用來饋贈給遠方的姑娘。
    美好的時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閑自得地徘徊游逛。
    相關(guān)習(xí)題訓(xùn)練。
    1、詩歌《湘夫人》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戀著對方,卻不知什么原因,兩人歡會難期、
    思而不見,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
    2、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湘君和湘夫人。
    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3、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幽怨哀婉。
    4、其實詩歌的開頭就給我們奠定了全詩幽怨哀婉的基調(diào),請同學(xué)找出是那句詩?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BR>    5、這句詩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調(diào)的呢?
    詩句中有三個意象:秋風(fēng)、秋水、秋葉。涼爽的秋風(fēng)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
    并且,這三個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秋風(fēng)蕩秋水,秋風(fēng)掃秋葉,秋葉隨秋水,秋水飄秋葉,三者緊密相連,渾然天成,形成了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構(gòu)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悵萬分。這種寫法叫“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wǎng)則被掛在樹上。
    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chǎn)生了一種錯亂的現(xiàn)象,暗示會合無緣,表現(xiàn)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7、既然是錯亂的現(xiàn)象那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就不會存在。這種寫景方法我們稱為什么?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8、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麋鹿為什么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結(jié)果。
    9、既然湘君對湘夫人思而不見,為何詩中出現(xiàn)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場面?
    幻想,表達湘君思念的迫切。
    10、第三段內(nèi)容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詩人運用描寫的手法,極力展開鋪陳,營造了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相會之處: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gòu)筑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
    其目的,則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內(nèi)心的歡樂和幸福,充分顯現(xiàn)出湘君對理想愛情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白薠白芷蘭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蘭……。
    這些香草,構(gòu)成了一個唯美的境界,整首詩浸透在滿懷的香氣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得高潔優(yōu)美。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
    12、“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抒情主人公為什么有這一舉動?
    在失望多于希望情況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悵、焦慮之情。
    13、抒情主人公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給湘夫人呢?
    雖然表面的決絕,而內(nèi)心的想念是無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時的,
    摯愛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轉(zhuǎn)意,最終恢復(fù)了平靜。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
    14、有人說,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現(xiàn)的湘君和湘夫人歡會難期、思而不見的愛情悲劇,實際上是他自己不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劇的曲折反映,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闡述你的理由。
    詩文結(jié)構(gòu):
    寫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
    寫湘君懷念湘夫人的心理活動。
    鋪敘湘君幻想與湘夫人相會的情景。
    寫湘君離開約會地點的行為和心境。
    (2)佳句賞析。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寫景如畫,仿佛一幅秋風(fēng)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裊裊秋風(fēng),寫風(fēng)而有畫。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二
    《楚辭。湘夫人》同《詩經(jīng)?蒹葭》一樣,都是表現(xiàn)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詩經(jīng)》產(chǎn)生于黃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現(xiàn)著現(xiàn)實精神;《楚辭》產(chǎn)生于長江流域,多是屈原個人創(chuàng)作,散發(fā)著浪漫氣息。
    《湘夫人》通篇籠罩在凄美的氛圍中。開頭幾句是秋水的絕唱,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yīng)麟《詩藪》)通常認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么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著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恒地隔著迷惘的水域。這首詩就細膩地表現(xiàn)了湘君對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覺,到失望的凄楚情感歷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來自水中的香花香https:///草滿溢著紙卷,杜若、辛夷、荷、芷……讓讀者環(huán)繞在香氛和靈異構(gòu)成的神秘奇異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這樣浸透在滿懷的香氣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示出高潔優(yōu)美來。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断娣蛉恕?,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讀者展示一個神秘美麗的世界。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三
    一、知識與能力:
    能聯(lián)系已學(xué)知識,自主整理積累文言基礎(chǔ)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
    能熟練掌握文言句式與詞語的活用、通假、多義現(xiàn)象。
    二、過程與方法: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lián)系當(dāng)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的差距。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xué)方法】。
    誦讀、啟發(fā)、品析、評論、多媒體輔助。
    【教學(xué)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結(jié)合《離騷》的復(fù)習(xí),了解屈原的生平與高尚的節(jié)操,進而了解司馬遷寫此傳的目的。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tǒng)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恒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存在的意義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quán)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xiàn)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jié)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詞知識〖多媒體輔助〗。
    【通假字】。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zhì)通贄見面禮;
    內(nèi)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古今異義】。
    明于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同形異義】。
    治亂悉發(fā)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三、朗讀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與屈原的精神。
    〖學(xué)生朗讀后談?wù)勛约旱母惺堋健?BR>    四、練習(xí)與實踐。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xí)上課時學(xué)習(xí)的字詞。
    二、學(xué)生找出疑難語句,師生共同研討解決。
    三、重點語句翻譯訓(xùn)練【多媒體輔助】。
    〖口述與書面練習(xí)結(jié)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zhì)事秦。
    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qū)分,所以在內(nèi)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shù)十年。
    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四、練習(xí)與實踐。
    口頭翻譯最后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第三課時。
    一、口頭復(fù)述最后三段內(nèi)容。
    二、理請全文脈絡(luò),品味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與構(gòu)思的精妙。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于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guān)鍵在“明于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zhàn)國時代必須在國內(nèi)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quán)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guī)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碑?dāng)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群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quán)力,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并且虛榮浮夸,頭腦糊涂,他倚仗先王開創(chuàng)的楚國國力,稱雄于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后仍然心系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cè)面與群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dǎo)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xùn),在敘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jié)描寫及后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xiàn)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了寫作目的。
    三、練習(xí)與實踐。
    1、背誦第三段,并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chǔ)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wù)勀銓η瓕幩啦磺男袨榕c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解。
    【教學(xué)反思】。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四
    作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赴約的湘君來到約會地北渚,卻不見湘夫人的惆悵和迷惘。
    如果把這兩首祭神曲聯(lián)系起來看,那么這首《湘夫人》所寫的情事,正發(fā)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轉(zhuǎn)道洞庭之時。因此當(dāng)晚到的湘君抵達約會地北渚時,自然難以見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筆,與《湘君》的情節(jié)緊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較為費解?!暗圩印睔v來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會作堯之二女,但毫無疑問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這句說成是帝子已降臨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節(jié)兮北渚”而來;但這樣便與整篇所寫湘君盼她前來而不見的內(nèi)容i格難合。于是有人把這句解釋成湘君的邀請語(見詹安泰《屈原》),這樣文意就比較順暢了。
    歌辭的第一段寫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這是一個環(huán)境氣氛都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面:涼爽的秋風(fēng)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shè),可是事與愿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這種情形經(jīng)以“鳥何萃兮o中,罾何為兮木上”的反?,F(xiàn)象作比興,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內(nèi)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無益的意味。而其中“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更是寫景的名句,對渲染氣氛和心境都極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詩人的賞識。
    第二段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是先秦詩歌典型的藝術(shù)手法,其好處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滯水邊又是兩個反?,F(xiàn)象,與前文對鳥和網(wǎng)的描寫同樣屬于帶有隱喻性的比興,再次強調(diào)愛而不見的事愿相違。接著與湘夫人一樣。他在久等不至的焦慮中,也從早到晚騎馬去尋找,其結(jié)果則與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chǎn)生了聽到佳人召喚、并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第三段純粹是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愿相會的情景。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gòu)筑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作品在這里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xiàn)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其目的,則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內(nèi)心的歡樂和幸福。因此當(dāng)九嶷山的眾神來把湘君的戀人接走時,他才恍然大悟,從這如夢幻般的美境中驚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與《湘君》結(jié)尾不僅句數(shù)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樣。湘君在絕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樣情緒激動,向江中和岸邊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fù)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采來芳香的杜若,準(zhǔn)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
    綜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兩個悲劇,但合起來又是一幕兩情相悅、忠貞不渝的喜劇。說它們是悲劇,是因為赴約的雙方都錯過了相會的時間,彼此都因相思不見而難以自拔,心靈和感情遭受了長時間痛苦的煎熬;說它們是喜劇,是由于男女雙方的相戀真誠深摯,盡管稍有挫折,但都沒有放棄追求和期盼,所以圓滿結(jié)局的出現(xiàn)只是時間問題。當(dāng)他們在耐心平靜的相互等待之后終于相見時,這場因先來后到而產(chǎn)生的誤會和煩惱必然會在頃刻間煙消云散,迎接他們的將是湘君在幻覺中所感受的那種歡樂和幸福。
    這兩篇作品一寫女子的愛慕,一寫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卻同樣纏綿悱惻;加之作品對民間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對傳統(tǒng)比興手法的運用,更加強了它們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此盡管這種熱烈大膽、真誠執(zhí)著的愛情被包裹在宗教儀式的外殼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強大的生命內(nèi)核,卻經(jīng)久不息地釋放出無限的能量,讓歷代的讀者和作者都能從中不斷獲取不畏艱難、不息地追求理想和愛情的巨大動力。這可以從無數(shù)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響的歷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證。
    【賞析二】。
    《湘夫人》是《楚辭九歌》組詩十一首之一。一般認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與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國境內(nèi)所獨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這對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靈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神人戀愛”的構(gòu)想。楚國民間文藝,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氛,祭壇實際上就是“劇壇”或“文壇”。以《湘君》和《湘夫人》為例:人們在祭湘君時,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時,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愛慕之深情。他們借神為對象,寄托人間純樸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因為縱灌南楚的湘水與楚國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她像慈愛的母親,哺育著楚國世世代代的人民。人們對湘水寄予深切的愛,把湘水視為愛之河,幸福之河,進而把湘水的描寫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樣演出悲歡離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體地罩上了歷史傳說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與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為原型的。這樣一來,神的形象不僅更為豐富生動,也更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親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作品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在悵惘中向?qū)Ψ奖硎旧铋L的怨望,但彼此之間的愛情始終不渝則是一致的。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愛情詩。以景現(xiàn)情,寓情于景,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断娣蛉恕返木拔锩鑼懯殖晒?。它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相映襯,即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詩人將湘君與湘夫人約會的地點放在湘水一帶,時間又是在秋天。整個畫面是秋天水上景色。這就為詩中主人公提供了抒發(fā)相思愁苦的自然環(huán)境。在湘君的心口中,以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經(jīng)在約會的地點(北洲)等待過自己。然而當(dāng)他到來時湘夫人已經(jīng)離開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見對方影子,心中憂傷萬分?!澳宽痦鹳獬钣琛敝械摹俺睢鳖D時在此環(huán)境中觸發(fā)?!百馇镲L(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笔沁M一步借秋景來渲染、擴散和深化這相約未見的愁情。主人公不見心愛的佳人到來,白極想會見至沒有會見,中間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種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緒體驗染上了某種色彩,于是構(gòu)成一種審美心境。這時,在湘君的眼中,盡是令人黯然神傷的凄涼景色:秋風(fēng)瑟瑟,似乎涼意滲透心間;落葉紛紛,猶如一顆沉重的心漸漸下沉;微波蕩漾,猶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對這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緒四溢。情與景,水乳交融,把讀者帶入一個美妙的意境。
    層次重疊交叉,又能一以貫之。這首詩在結(jié)構(gòu)上也頗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約不遇時的`情感活動作為中心線索,把景物變化、人物活動都串連起來,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會貫通。
    從情感的結(jié)構(gòu)角度看,這首詩是以“召喚方式”呼應(yīng)“期待視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喚的方式祈求神靈降臨。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fā)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jīng)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產(chǎn)生的情緒波動。詩的后半段是寫湘君得知湘夫人應(yīng)約即將到來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緣相見而又未相見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準(zhǔn)備事宜。詩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現(xiàn),召喚的目的達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寫與此呼應(yīng)。實際上,后半段的描寫不過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現(xiàn)這種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緣故。整首詩對期待過程的描寫,有開端,有矛盾,有發(fā)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識線路清晰可見。
    這首詩還有著明暗對應(yīng)的雙層結(jié)構(gòu)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現(xiàn),有明有暗,明暗結(jié)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寫實境時,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層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確,語言明快,情感色澤清晰,高低起伏,強弱大小,都呈透明狀態(tài)。如詩的后半段寫筑室建堂、美飾洞房、裝飾門面、迎接賓客的場面,就屬于表層性的,即明寫。從“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為芳”,是從外到里、由大到??;從“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廡門”,又由里到外。線路清楚,事實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暢,無拘無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
    從深層結(jié)構(gòu)看,這首詩又有著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來的樣子,如“鳥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帶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風(fēng)、秋水、秋葉的描寫。情感的流動較蘊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發(fā)覺。因此需要通過表層意象加以領(lǐng)會。
    這種雙層結(jié)構(gòu),明暗對應(yīng),相輔相成,構(gòu)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結(jié)構(gòu)的優(yōu)點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現(xiàn)呈立體狀。
    另外,全詩所描寫的對象和運用的語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鮮明的楚國地方特色。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x、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鳥、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動物、植物和礦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風(fēng)俗、神話傳說、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氣氛等,無不具有楚地的鮮明特色。詩中所構(gòu)想的房屋建筑、陳設(shè)布置,極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環(huán)境、社會風(fēng)尚和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這個土壤上的,否則是不可能作此構(gòu)想的。
    語言上也有楚化的特點。楚辭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動詞)、“袂”、“”(名詞)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運用--全詩每句都有一個“兮”字。這個語氣詞相當(dāng)于今天所說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調(diào)整音節(jié),加大語意、語氣的轉(zhuǎn)折、跳躍,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湘夫人》以方言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變化靈活。這種“騷體”詩,是繼《詩經(jīng)》后新出現(xiàn)的自由詩,在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五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jié)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屈原根據(jù)這個美麗的傳說寫作了一首詩歌《湘夫人》,讓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
    二、常識介紹。
    介紹屈原、楚辭和背景知識。
    三、把握詩歌情感,理解詩歌主題。
    (一)播放錄音,學(xué)生結(jié)合課后注釋朗讀詩歌。
    (二)(1)師問:這首詩歌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生答:講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戀故事,全詩以湘君的口吻,抒寫了他自己在約會地點沒有等到湘夫人的憂愁、煩惱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動。
    (2)師問:詩人是以怎樣的情感來講述這個故事的?為什么會用這樣的情感講述這個苦戀故事?(啟發(fā)學(xué)生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來把握詩人情感、理解詩歌主旨)。
    生答:幽怨哀婉。
    生答:詩言志,詩人借講述這個哀婉、動人的苦戀故事,來表達他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幽怨,借湘君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來表達他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dāng)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guān)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師生研討詩歌主題。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qū)Ψ綖榫€索,表現(xiàn)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chǎn)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詩歌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學(xué)習(xí)情景交融的寫法,意象在表達情感、營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讀第一段,通過“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分析情景關(guān)系。
    生答:寄予理想。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整理屈原詩歌中的名句。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六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重要的作家,對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學(xué)們作介紹。
    (二)老師需向?qū)W生介紹清楚本劇寫作的歷史背景及寫作意圖,以便把握本文主題。
    (三)屈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對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別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潔的品質(zhì),更有必要讓學(xué)生了解、掌握和領(lǐng)會。
    (四)學(xué)習(xí)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學(xué)習(xí)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不隨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zhì),學(xué)習(xí)他心系國家至死不悔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yǎng)學(xué)生愛集體愛國家的主人翁責(zé)任感。
    (五)能夠歸納總結(jié)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電頌”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部分的內(nèi)心獨白塑造的。
    (七)學(xué)習(xí)本文的修辭手法。
    【指點迷津】。
    (一)必知點:
    1.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國現(xiàn)代杰出作家、詩人、歷史學(xué)家、劇作家、考古學(xué)家、古文字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四介樂山人。1918年開始新詩創(chuàng)作。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女神》??谷諔?zhàn)爭時期,創(chuàng)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解放后,發(fā)表了蔡文姬等戲劇,著有《奴隸制時代》等書,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lǐng)袖。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zhàn)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fēng)》?!短靻枴芬黄5鹊?。
    3.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寫作意圖:
    背景見預(yù)習(xí)提示。
    寫作意圖:古為今用,借古諷今。用作者的話說當(dāng)時是“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作者“把這時代的憤怒復(fù)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dāng)前的時代”。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
    (二)重點:
    4.作者筆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劇中屈原是正義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視鬼神,鞭撻一切污穢,誓與丑惡的奸佞們戰(zhàn)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為正義和光明而戰(zhàn)斗的不屈的戰(zhàn)士的形象。嬋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沖突達到高潮。
    鄭詹尹: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5.本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矛盾沖突:
    課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鄭袖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之間的尖銳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煞譃槿齻€部分:
    第1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后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沖突推到了頂點。
    第2部分是屈原的內(nèi)心獨白,表現(xiàn)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
    第3部分是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表現(xiàn)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沖突。
    6.屈原歌頌風(fēng)雷電的內(nèi)心獨白的結(jié)構(gòu)和特點(《雷電頌》)。
    (1)結(jié)構(gòu)層次。
    《雷電頌》這篇獨白,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內(nèi)容十分豐富??煞譃閮蓪樱?BR>    第1層:從“風(fēng)!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fēng)、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贊和向往。
    [4][5]。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七
    《九歌》的發(fā)展和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原始《九歌》”或“巫術(shù)《九歌》”;第二階段是“中原《九歌》”,我們稱之為“夏代經(jīng)典《九歌》”;第三階段是“楚地《九歌》”,也稱“民間《九歌》”;第四階段是“屈原《九歌》”。
    我們解讀《九歌》最大的難點就是要把這四個層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這四個層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樣就不能很好的解讀《九歌》?!毒鸥琛返拿Q起源很早,《離騷》中講到的“啟《九辯》與《九歌》兮”,是說夏代開國君王夏啟,把天庭樂歌《九歌》偷回人間。其實在夏代《九歌》之前還有“原始《九歌》”或“巫術(shù)《九歌》”。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楚國人把《九歌》作為國家所用的祭歌的記載,但《九歌》和國家的祭祀還是有一些關(guān)系的。北京大學(xué)教授金開誠曾說,《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禮的余續(xù),是大型祭禮結(jié)束以后再來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禮的肅穆與端莊,又有娛人的作用。這種說法我人為是比較有力的。《九歌》既和國家祀典有關(guān),又和國家祀典有所區(qū)別,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九歌》與楚國的國家祭典有直接的關(guān)系。屈原在楚地民間祭歌的基礎(chǔ)之上創(chuàng)作了《九歌》。屈原在長期流放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也能夠接觸到楚國的傳統(tǒng)祭歌。
    屈原創(chuàng)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就是楚地民間《九歌》,這在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辭集注》中都有明確論述。屈原在楚地民間《九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組詩《九歌》,而楚地的民間《九歌》顯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術(shù)《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內(nèi)容和風(fēng)格,因此我們從屈原《九歌》中能發(fā)現(xiàn)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跡。因此,對于屈原的《九歌》,可以這樣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礎(chǔ)之上的獨立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二、《九歌》的內(nèi)容。
    《九歌》是組詩,盡管我們一直認為它是可以唱的。王國維、聞一多都認為《九歌》是中國戲劇的萌芽,但我們應(yīng)該看到,《九歌》的戲劇因素并不明顯,而是實實在在的組詩。
    聞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兩件事。
    第一、他認為《九歌》中的末篇《禮魂》只有五句,是前十首每篇唱完后的共享唱詞,相當(dāng)于我們今天音樂的“過門”曲。在前十篇中,除《東皇太一》是祭祀至上神,《國殤》是祭祀衛(wèi)國犧牲的將士外,其余八篇中的神靈可以配成四對:湘君與湘夫人,大司命與少司命,河伯與山鬼,東君和云中君。后來姜亮夫認為東君和云中君配成一對很勉強,于是就認為《九歌》中的神靈可以配成三對。其實,《九歌》中真正能夠配成對的神靈只有湘君和湘夫人,其它都是牽強的,但聞一多和姜亮夫?qū)Α毒鸥琛费芯康淖畲筘暙I是,他們都發(fā)現(xiàn)了《九歌》中的八篇都涉及到男女之情?!毒鸥琛肥墙枘信閻蹃肀磉_人生體悟,人生追求和人生苦惱的觀點顯然是沒有問題的。
    聞一多《九歌》研究的另一件比較重要的成果就是寫了《九歌歌舞劇懸解》,可能他自己也不太有把握,所以說“懸解”。他把《九歌》中的神靈都轉(zhuǎn)換成戲劇角色,然后用戲劇分幕的方式把《九歌》改寫了。這種方式啟發(fā)了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從戲劇的角度研究《九歌》的興趣。實際上還是王國維說得比較準(zhǔn)確,《九歌》僅僅是戲劇的萌芽,是戲劇的化石,但它本身不是戲劇,所以我研究的結(jié)論是:“《九歌》是一組詩?!?BR>    《九歌》中留下了原始婚姻男女自由約會的痕跡。人類早期的愛情多以水邊為背景。在甲骨文中就有“妻人于河”的記載,在河邊祭祀就是把漂亮的女孩子扔到河里去。大家所熟知的《西門豹治鄴》講的就是這樣的事情?!断婢?、《湘夫人》從內(nèi)容上看就是講他們兩個人約會不成的事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一個時間差而造成了他們的愛情悲劇。對于他們的愛情悲劇,我把它理解為:第一,這是人間正常生活的反映。像湘君、湘夫人這樣約會而不能見面的情況,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第二,也是更主要的,屈原是受到了古代大舜和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悲劇故事的制約。屈原正是在這個古代神話故事的基礎(chǔ)之上創(chuàng)作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九歌》的任何一篇,要想把它解釋的比較通達,能夠自圓其說,就肯定要把它和原始《九歌》,夏代《九歌》和楚地民間祭歌聯(lián)系起來。
    三、《湘君》《湘夫人》的故事背景。
    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總有一些特殊的地點,由于一些特殊的故事和一些名人之作跟它聯(lián)系在一起,使它成為千百年的名勝古跡。《湘夫人》故事發(fā)生的自然景觀背景就是八百里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自古以來,洞庭湖的“洞庭”就是“神仙洞府”之意,洞庭湖的最大特點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景色極其優(yōu)美。它的北面是長江,因此洞庭湖的水是流入長江里面的。洞庭湖有四條有活水流入的支流,古代稱為湘水、b水、沅水、澧水,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湘江、b水、沅江、澧江。我們在中學(xué)里學(xué)過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寫的“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可見洞庭湖景色之美麗。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君山得名的由來就是和堯的兩個女兒,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有關(guān)。山上有二妃墓和湘妃寺,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話傳說有關(guān)。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圍生長著高低起伏,郁郁蔥蔥,蒼翠茂盛的斑竹,在這些竹子上長滿淚痕似的斑點,有人說這是全國乃至全國世界獨一無二的景觀。神話傳說中,娥皇女英追到君山,聽說虞舜已經(jīng)死在蒼梧之野,她們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淚痕就化成了現(xiàn)在的斑竹。
    由于對屈原及楚辭的研究和實地考察,我對這一帶的美景是深有體會的。值得指出的是,汨羅江就是湘江的一條支流,屈原最后流放的地點就是汨羅江一帶。他渡過了長江,經(jīng)過了洞庭湖,來到了沅江,又來到湘江,最后來到汨羅江北邊的玉石山,這就是屈原最后的流放地點。對于屈原自沉的汨羅江,我下水過三次,由于水流湍急,雖然江面只有五十多米寬,我被水流向下游沖走了兩百多米最終也沒有游到對岸,雖然我是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的,很會游泳,但我也沒能夠潛到汨羅江的江底,可見,江水是極深的。因此我相信,當(dāng)年屈原自沉以后,人們打撈他的尸體是絕對撈不到的。后來我沿著汨羅江一直走到頭,發(fā)現(xiàn)它的盡頭不是湘江而是洞庭湖,我拿著地圖左看右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為地圖明明白白標(biāo)著汨羅江是流入湘江的。經(jīng)過詢問當(dāng)?shù)厝?,證明我看到的是對的,原來1958年興修水利,已把汨羅江直接引入洞庭湖。
    湘江是一條非常大的河流,它是橫貫整個河南省甚至還流經(jīng)河北的一些地方的一條大河。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觀,由于其獨特的美景以及瑰麗的神話傳說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贊美和歌頌,因而就顯得特別有名。我們要講的《湘夫人》就是跟洞庭湖有關(guān)。在我們所知道的歷代文人中和洞庭湖關(guān)系最密切的,影響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話悲劇故事《湘君》和《湘夫人》。根據(jù)《山海經(jīng)》、《尚書》的記載,在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堯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后來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趕去看望他,當(dāng)她倆趕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時候,那邊傳來消息說大舜已經(jīng)崩于蒼梧,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正因為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以男性作家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社會,所以后代以這個神話傳說創(chuàng)作的作品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以男性作家為主的文壇上,這樣的題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對社會、對人生、對婚姻愛情的一種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這個題材歷久不衰。如果我們撇開這個題材的共同性再來看屈原的創(chuàng)作,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處在了一個很高的層次。他沒有流于這個題材的這樣的一個悲劇故事傳說,而是虛擬了兩位湘水配偶神的約會。
    《湘君》是寫湘夫人到達約會地點沒有見到湘君而對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寫湘君前來和湘夫人約會兒沒有見到湘夫人而對湘夫人的思念。相比較而言,我覺得兩篇當(dāng)中《湘夫人》更好一些,所以我們選講《湘夫人》。
    在這一篇中,屈原以湘君這個男性的視角來寫,所以寫的很有層次,也很有變化。
    1922年,梁啟超在東南大學(xué)(也就是南京大學(xué)的前生)演講時說:“最感到奇怪的是屈原在他的作品種有豐富細膩的愛情婚姻體驗而從不涉及他的家人?!痹谶@里,梁啟超點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屈原沒有為我們留下任何有關(guān)他自己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線索,他把自己豐富細膩的愛情婚姻體驗轉(zhuǎn)到對古典神話傳說及民間文學(xué)的繼承上,并把它塑造出生動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是我們解讀《湘君》、《湘夫人》的背景。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僅僅時屈原創(chuàng)作這兩首詩的原型和背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屈原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從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詩篇。北京大學(xué)的林庚教授(他自己就是一位詩人)曾經(jīng)講過,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筆下完全被詩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個瞬間的情節(jié)--一個約會的片段,別的都是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屈原正式截取這個悲劇故事的一個片段,憑著精神的流動而創(chuàng)作了這兩首優(yōu)美的詩篇。
    四、《湘夫人》解讀。
    《湘夫人》一共有四十句,我將它分成三段。第一段為前十八句,即從開頭到“將騰駕兮偕逝”第二段十四句,即從“筑室兮水中”至“建芳馨兮廡門”。第三段是余下的八句。每段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第一段寫“望”;第二段寫“迎”,即作迎接的種種準(zhǔn)備;第三段寫“等”。我的段落劃分跟現(xiàn)在所有注本或研究性文章的劃分都不相同。
    第一段是采用一種跳躍性的節(jié)奏,來寫對湘夫人的盼望。敘述在這里呈跳躍性、倒裝性的不規(guī)則狀態(tài)。在這種跳躍性、不規(guī)則的敘述狀態(tài)下,強烈地抒發(fā)了渴望和期待之情。有人說,“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抵得上了唐人絕句千萬首,它的特點就在于跳躍的、不規(guī)則的節(jié)奏。從敘事的角度,第一段的最后兩句“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才是敘事的起點。湘君約會湘夫人不得,卻先說降臨北渚看到的是落葉飄零,洞庭湖水漂渺無邊,失望的'思緒和眼前的景色融為一體,然后說登高遠望,布置陳設(shè),最后說聽到湘夫人約見的音訊自己毫不猶豫,馬上前往??梢姷寡b的痕跡非常明顯。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边@應(yīng)該是第一段詩歌的第三個情節(jié)點。寫出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時那種久等不至,悵然若失的失落和焦急的心境。強烈的失望帶來了對自然景觀的一種感情化的描寫。自然界的景色在這里和詩中主人公的主觀感受完全吻合,所以湘君就只能是“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登白x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BR>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段的十八句當(dāng)中有十句是用來勾連情節(jié)的。
    第一組是“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它點出了約會的對象和對約見成功后行為的想象。
    第二組是“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獺薄。
    第三組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對方相約而不見,所以我惆悵而失落。
    接著是“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嬋媛”,帶著迷茫惆悵的失落心情向遠處眺望,只能看到江水在流淌。
    最后是“登白x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再一次登上長滿白x的更高的堤岸向遠處眺望,情人還是沒有來,雖然如此,我還要來為了她的到來而做好準(zhǔn)備。
    如果說這首詩有第二個詩眼的話那就是“張”。在黃昏即將降臨的時候,我在這兒做好各種準(zhǔn)備,等待心上人的到來。這個“張”就是做各種準(zhǔn)備。這樣就領(lǐng)起了第二段,去造一個完整的房子:“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這樣,我們把五組情節(jié)鏈勾連起來就可以看到湘君對湘夫人的那種一往情深,纏綿悱惻的情緒在流動,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因沒能見到湘夫人而顯得非常失落和悲傷。這五組十句的情節(jié)勾連又是用不規(guī)則的、跳躍的、倒裝的甚而至于無序的方式來形成這樣一個抒情的結(jié)構(gòu)??梢赃@樣說,這首詩中寫得最好的地方就是開頭的第一段,第一段中最好的是開頭四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BR>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稱子?!对娊?jīng)》中寫道齊國國君的女兒出嫁時“之子于歸,百輛御之”可證。因為湘夫人是神靈所以說“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靈身份相吻合,同時也符合湘君等待約會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現(xiàn)了對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極度的悲傷;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狀態(tài)。上下句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寫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運之感,下句寫因沒有看到對方的到來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淵。沒有見到心上人,看到的卻是“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的蕭瑟悲涼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風(fēng)、浩渺的秋水、蕭蕭落葉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悵萬分。這種寫法啟發(fā)了無數(shù)的后來人,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晏殊的“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等等。所以說“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經(jīng)久不衰的名句,秋風(fēng)、落葉也就成了表達失落、惆悵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現(xiàn)力的詞匯,同時也成為最能喚起人們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觀。歷代都有無數(shù)的文人藝術(shù)家對這兩句詩做出高度的評價和贊美,并以之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無數(shù)的詩文畫等藝術(shù)珍品。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對自然的理解是比較單一的,在他們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個季節(jié)開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樹都在一個季節(jié)落葉,那就是秋天。其實,這兩種理解是完全違背自然界現(xiàn)象和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的,因為每一天都有樹葉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節(jié)甚至每一天都有花開。
    “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BR>    首先,它點明季節(jié);其次它寫出了無窮的境界,那種秋水初漲,浩渺無邊,一望無際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這種情感跟那種憂愁的情緒和寥落的自然景觀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xiàn)出了兩種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喜氣洋洋的快樂情緒;另一種是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梢钥闯觯吨傺驮凇对狸枠怯洝分斜磉_的美好的景觀和暢快的心情是極其抽象的,而表現(xiàn)得悲傷失落情緒則非常具體,非常生動,表達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都是極其具體而鮮明的意象?!断娣蛉恕匪磉_的情感正是這樣。進而推廣到幾乎所有作家,他們對于高興喜悅的感情,描寫和表達的都極其抽象,描寫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極其細膩和有層次,極其具體和生動?!把U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正是這種感情表達的早期范式和絕佳典型。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寫的是反?,F(xiàn)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結(jié)果。我們從《詩經(jīng)》的《關(guān)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經(jīng)知道,當(dāng)時涉及到男女愛情一般都在水邊。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為大背景,這里面的鳥和罾(捕魚的網(wǎng))都是愛情隱語,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沅有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寫自己思念的情緒。這句詩是這首詩中除“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落葉下”外的第二個名句,表現(xiàn)了兩情未通的單相思的苦悶,它與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有異曲同工之妙處。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說,而是因為你沒有來,因此我沒有機會對你講?!啊焙汀疤m”是兩種花草。這兩句詩運用了諧音和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和執(zhí)著。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之后繼續(xù)寫反?,F(xiàn)象:“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鹿在庭院中吃草為什么是反常現(xiàn)象呢?因為鹿通常應(yīng)該在野外吃草?!对娊?jīng)小雅》中有《鹿鳴》一篇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可證。蛟龍由于是雌性龍,所以一般都深潛水底而不會來到水邊上。
    第一段中,在五組情節(jié)鏈的基礎(chǔ)之上,抒發(fā)了作者對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緒由非常高興,盼湘夫人的降臨--“帝子降兮北渚”,一下子跌落到感情低落的低谷--“目眇眇兮愁予”,然后情緒又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所有的變化都是悲傷的,并多次用反問句式表達自己因?qū)Ψ剿s而帶來的痛苦之情,用眼前蕭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場景來襯托自己的失落心情。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對方來而對方卻沒有來,表達了一種情緒的極度低落。
    第一段譯文:
    湘夫人將要降臨北洲上,放眼遠眺呵使我分外惆悵。
    秋風(fēng)陣陣,柔弱細長,洞庭波涌,落葉飄揚。
    登上長滿白x的高地放眼望。我與佳人約會,一直忙得月昏黃。
    鳥兒啊為何聚集在蘋草邊?魚網(wǎng)啊為何掛到樹枝上?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蘭,懷念湘夫人啊無法講。
    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見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野麋尋食,為何來到庭院?蛟龍游戲,為何來到淺灘?
    清晨我騎馬在江邊奔馳,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
    聽說佳人召喚我,我將快速飛馳與你同往。
    通過翻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第十七、十八句才是一個完整的真正的情節(jié)的開頭。這也是我讀《湘夫人》無數(shù)遍以后我自己揣摩出來的。它的情節(jié)是倒裝的,不規(guī)則的,跳躍性的,然后在此基礎(chǔ)之上有何情緒的流動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情節(jié)完全受制于情感。
    第二段比較簡單,就是造一所房子,只不過是把地面上的房子造到了水中,然后再裝飾了更多的花草。這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和建筑有關(guān),它的難點是其中有許多比較冷僻的字。在這一段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有關(guān)建筑學(xué)的專門術(shù)語,如“室”、“蓋”、“壇”、“堂”、“棟”、“鰲薄“屋”、“庭”、“廡門”等等,它們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稱和特點。我們通過《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寫所涉及到的建筑學(xué)上的術(shù)語,可以說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給最心愛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裝飾精美,用花草裝飾了一層又一層。如果說第一段是通過情節(jié)來描寫,第二段則是通過行動來描寫。這里面的情緒是暗隱其間,僅僅是個背景。這一段中沒有直接寫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難過,而是用建筑速度之快,用料之精美,裝飾之考究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和愛慕,用筑室這種行動來表達對湘夫人的迎接。
    第二段譯文:
    把我們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將荷花葉子苫在房頂上;
    用蓀草飾墻,紫貝飾壇,撒布香椒,充滿整個中堂;
    桂樹作棟,蘭樹作椽,辛夷楣門,白芷鋪房;
    編結(jié)薜荔作帷帳,分開蕙草做隔扇已安放;
    潔白的美玉做鎮(zhèn)席,散放石蘭傳播芬芳;
    荷葉做的屋頂呵,加蓋芷草,再把杜衡纏繞在房屋四方。
    匯合各種香草充滿庭院,放置各種香草播滿門廊。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為迎接湘夫人眾神如流云一樣。
    我把那外衣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內(nèi)衣丟在澧水旁。
    我在小島上采摘杜若,將送給遠方的人兒表衷腸。
    美好的時機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遙自在度時光。
    ]
    第三段八句四組,表達了湘君情緒的變化。
    第一組是筑室情緒的自然延伸和幻覺的表現(xiàn);
    第二組是幻覺情形而產(chǎn)生的一種失望的情緒;
    第四組寫最后湘夫人仍然沒有來。
    可以這么說,所有閱讀《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的讀者都想探究的是,他們最終為什么沒有能夠見面。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虞舜和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悲劇故事的制約,這是最主要的因素。
    這里我要解釋的是又兩點。首先,我不同意大部分人認為的這兩首詩就是寫的是大舜和二妃的悲劇神話傳說。從本質(zhì)上講,屈原寫的不是這個神話傳說。舜和二妃的故事僅僅是《湘君》《湘夫人》這兩首詩創(chuàng)作的一個遠景,一個背景或原型。其次,屈原用這個題材來寫的時候,他仍然被這個遠古的悲劇傳說所震撼和感染,所以就情不自禁地采用這樣的雙方不能見面的悲劇情節(jié)。有人從本詩第一句就判斷這首詩寫的是舜和二妃的故事。為什么稱“帝子”呢?這首詩中寫湘夫人共有三種稱呼--帝子、公子和佳人。如果是寫一般的愛情詩,用“公子”、“佳人”等稱呼就很好,但本詩中在第一句就說“帝子降兮北渚”,所以說屈原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情不自禁的運用了舜和二妃的悲劇故事,并以之作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所以最終湘君和湘夫人是不能夠見面的。
    第二,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民間流行歌曲基調(diào)的影響。
    因為“九歌”的名稱是從楚國民間祭歌而來,而流行歌曲的基調(diào)是歡快熱烈的,含蓄的描寫實在是極少極少。兩情相思,兩情未通,表達一種思念的痛苦是民間流行歌曲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這種略帶憂愁,略帶惆悵的歌唱之后是一種情緒的發(fā)泄和消解。有人研究過,唱那些雄赳赳,氣昂昂的情緒高亢之歌,唱完后很累,得不到情緒的緩解,而唱完流行歌曲以后,憂愁的情緒得到了一種自然的消解,所以說湘君、湘夫人最終的不能見面是受到了民歌的那種悲愁、惆悵、迷?;{(diào)的影響,尤其是在悲秋的季節(jié)里表達那種單相思的情緒。以上兩點從學(xué)理上解決了文章的悲愁傷感的基調(diào)的緣由。此外,在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之下,男女約會的痛苦,不能相見的愁思實在是極其常見的。且不說是在先秦文學(xué)中,就是在倫理約束比較寬松的元代社會,在元代散曲中,兩情相悅而未通的苦悶還是極其顯著的,鄰居的兩個男女青年相互約會都是很難成功的。
    第三段譯文:
    九嶷山的眾神都來歡迎,為迎接湘夫人眾神如流云一樣。
    我把那外衣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內(nèi)衣丟在澧水旁。
    我在小島上采摘杜若,將送給遠方的人兒表衷腸。
    美好的時機不容易多次得到,我姑且逍遙自在度時光。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八
    驟得:數(shù)得,屢得。
    逍遙:游玩。容與:悠閑的樣子。
    鑒賞。
    一般認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與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國境內(nèi)所獨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這對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靈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神人戀愛”的構(gòu)想。楚國民間文藝,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氛,祭壇實際上就是“劇壇”或“文壇”。以《湘君》和《湘夫人》為例:人們在祭湘君時,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時,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愛慕之深情。他們借神為對象,寄托人間純樸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因為縱灌南楚的湘水與楚國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她像慈愛的母親,哺育著楚國世世代代的人民。人們對湘水寄予深切的愛,把湘水視為愛之河,幸福之河,進而把湘水的描寫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樣演出悲歡離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體地罩上了歷史傳說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與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為原型的。這樣一來,神的形象不僅更為豐富生動,也更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親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作品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在悵惘中向?qū)Ψ奖硎旧铋L的怨望,但彼此之間的愛情始終不渝則是一致的。
    比較鑒賞。
    《九歌·湘夫人》是《楚辭·九歌》組詩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詩歌,和《九歌·湘君》是姊妹篇。
    詩題雖為《湘夫人》,但詩中的主人公卻是湘君。這首詩的主題主要是描寫相戀者生死契闊、會合無緣。作品始終以候人不來為線索,在悵惘中向?qū)Ψ奖硎旧铋L的怨望,但彼此之間的愛情始終不渝則是一致的。全詩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達了赴約的湘君來到約會地北渚,卻不見湘夫人的惆悵和迷惘。
    如果把這兩首祭神曲聯(lián)系起來看,那么這首《湘夫人》所寫的情事,正發(fā)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轉(zhuǎn)道洞庭之時。因此當(dāng)晚到的湘君抵達約會地北渚時,自然難以見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筆,與《湘君》的情節(jié)緊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較為費解。“帝子”歷來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會作堯之二女,但毫無疑問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這句說成是帝子已降臨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節(jié)兮北渚”而來;但這樣便與整篇所寫湘君盼她前來而不見的內(nèi)容捍格難合。于是有人把這句解釋成湘君的邀請語(見詹安泰《屈原》),這樣文意就比較順暢了。
    歌辭的第一段寫湘君帶著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這是一個環(huán)境氣氛都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面:涼爽的秋風(fēng)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一會兒登臨送目,一會兒張羅陳設(shè),可是事與愿違,直到黃昏時分仍不見湘夫人前來。這種情形經(jīng)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的反?,F(xiàn)象作比興,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內(nèi)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勞無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更是寫景的名句,對渲染氣氛和心境都極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詩人的賞識。
    第二段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是先秦詩歌典型的藝術(shù)手法,其好處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滯水邊又是兩個反常現(xiàn)象,與前文對鳥和網(wǎng)的描寫同樣屬于帶有隱喻性的比興,再次強調(diào)愛而不見的事愿相違。接著與湘夫人一樣。他在久等不至的焦慮中,也從早到晚騎馬去尋找,其結(jié)果則與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chǎn)生了聽到佳人召喚、并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第三段純粹是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愿相會的情景。這是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異草香木構(gòu)筑修飾。其色彩之繽紛、香味之濃烈,堪稱無與倫比。作品在這里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xiàn)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其目的,則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內(nèi)心的歡樂和幸福。因此當(dāng)九嶷山的眾神來把湘君的戀人接走時,他才恍然大悟,從這如夢幻般的美境中驚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與《湘君》結(jié)尾不僅句數(shù)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樣。湘君在絕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樣情緒激動,向江中和岸邊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fù)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采來芳香的杜若,準(zhǔn)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
    從情感的結(jié)構(gòu)角度看,這首詩是以“召喚方式”呼應(yīng)“期待視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喚的方式祈求神靈降臨。全詩以召喚湘夫人到來作為出發(fā)點,以期待的心理貫穿其中。詩的前半段主要寫湘君思念湘夫人時那種望而不見、遇而無緣的期待心情。中間經(jīng)歷了憂傷、懊喪、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動。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產(chǎn)生的情緒波動。詩的后半段是寫湘君得知湘夫人應(yīng)約即將到來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緣相見而又未相見的期待心情中忙碌著新婚前的準(zhǔn)備事宜。詩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現(xiàn),召喚的目的達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寫與此呼應(yīng)。實際上,后半段的描寫不過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現(xiàn)這種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緣故。整首詩對期待過程的`描寫,有開端,有矛盾,有發(fā)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識線路清晰可見。
    這首詩還有著明暗對應(yīng)的雙層結(jié)構(gòu)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現(xiàn),有明有暗,明暗結(jié)合。抒情對象既可實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寫實境時,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層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確,語言明快,情感色澤清晰,高低起伏,強弱大小,都呈透明狀態(tài)。如詩的后半段寫筑室建堂、美飾洞房、裝飾門面、迎接賓客的場面,就屬于表層性的,即明寫。從“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為芳”,是從外到里、由大到?。粡摹败戚葙夂晌荨敝痢敖ǚ架百鈴T門”,又由里到外。線路清楚,事實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暢,無拘無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動與外在形式同步。
    從深層結(jié)構(gòu)看,這首詩又有著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來的樣子,如“鳥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帶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風(fēng)、秋水、秋葉的描寫。情感的流動較蘊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發(fā)覺。因此需要通過表層意象加以領(lǐng)會。
    這種雙層結(jié)構(gòu),明暗對應(yīng),相輔相成,構(gòu)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結(jié)構(gòu)的優(yōu)點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現(xiàn)呈立體狀。
    另外,全詩所描寫的對象和運用的語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鮮明的楚國地方特色。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鳥、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動物、植物和礦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風(fēng)俗、神話傳說、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氣氛等,無不具有楚地的鮮明特色。詩中所構(gòu)想的房屋建筑、陳設(shè)布置,極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環(huán)境、社會風(fēng)尚和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這個土壤上的,否則是不可能作此構(gòu)想的。語言上也有楚化的特點。楚辭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語,《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動詞)、“袂”、“褋”(名詞)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運用——全詩每句都有一個“兮”字。這個語氣詞相當(dāng)于今天所說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調(diào)整音節(jié),加大語意、語氣的轉(zhuǎn)折、跳躍,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湘夫人》以方言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變化靈活。這種“騷體”詩,是繼《詩經(jīng)》后新出現(xiàn)的自由詩,在我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兩個悲劇,但合起來又是一幕兩情相悅、忠貞不渝的喜劇。說它們是悲劇,是因為赴約的雙方都錯過了相會的時間,彼此都因相思不見而難以自拔,心靈和感情遭受了長時間痛苦的煎熬;說它們是喜劇,是由于男女雙方的相戀真誠深摯,盡管稍有挫折,但都沒有放棄追求和期盼,所以圓滿結(jié)局的出現(xiàn)只是時間問題。當(dāng)他們在耐心平靜的相互等待之后終于相見時,這場因先來后到而產(chǎn)生的誤會和煩惱必然會在頃刻間煙消云散,迎接他們的將是湘君在幻覺中所感受的那種歡樂和幸福。
    這兩篇作品一寫女子的愛慕,一寫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卻同樣纏綿悱惻;加之作品對民間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對傳統(tǒng)比興手法的運用,更加強了它們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此盡管這種熱烈大膽、真誠執(zhí)著的愛情被包裹在宗教儀式的外殼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強大的生命內(nèi)核,卻經(jīng)久不息地釋放出無限的能量,讓歷代的讀者和作者都能從中不斷獲取不畏艱難、不息地追求理想和愛情的巨大動力。這可以從無數(shù)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響的歷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證。
    創(chuàng)作背景。
    楚國民間文藝,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氛,祭壇實際上就是“劇壇”或“文壇”。他們借神為對象,寄托人間純樸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這樣一來,神的形象不僅更為豐富生動,也更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九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xué)習(xí)“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xué)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guān)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我們剛剛學(xué)過屈原的《離騷》,從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二、常識介紹。
    (1)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zhuǎn)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jīng)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nèi)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lián)齊抗秦。后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并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后,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jù)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jīng)》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傊淖髌窂膬?nèi)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創(chuàng)建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chǎn)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靶殴砗梦住笔乔G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jié)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講解詩歌。
    (一)教師范讀課文,強調(diào)字音。
    (二)學(xué)生結(jié)合課后注釋,疏通課文。
    (三)內(nèi)容評析。
    1.師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2.師問:詩歌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生答:講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師問: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
    生答:幽怨哀婉。
    4.詩歌是如何表現(xiàn)這個幽怨、哀婉的苦戀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構(gòu)成了一個優(yōu)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生答:“鳥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比興手法,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chǎn)生了一種錯亂的現(xiàn)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wǎng)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于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xiàn)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師問: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麋鹿為什么庭院里覓食,蛟龍為什么在水邊游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生答:白薠白芷蘭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蘭……。
    生答: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
    5.主題研討。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qū)Ψ綖榫€索,表現(xiàn)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chǎn)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詩歌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十
    寫作背景:
    一般認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與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國境內(nèi)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這對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靈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神人戀愛”的構(gòu)想。楚國民間文藝,有著濃厚的宗教氣氛,祭壇實際上就是“劇壇”或“文壇”。以《湘君》和《湘夫人》為例:人們在祭湘君時,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時,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愛慕之深情。他們借神為對象,寄托人間純樸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因為縱灌南楚的湘水與楚國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楚人對湘水寄予深切的愛,把湘水視為愛之河,幸福之河,進而把湘水的描寫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樣演出悲歡離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體地罩上了歷史傳說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與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為原型的。這樣一來,神的形象不僅更為豐富生動,也更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十一
    能辯證地評價屈原忠貞報國的志向與堅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聯(lián)系當(dāng)今社會與個人實際,體會堅持理想追求與現(xiàn)實的差距。
    誦讀、啟發(fā)、品析、評論 、多媒體輔助
    三課時
    屈原傳是人物評傳,司馬遷寫屈原是抒憤:—個忠心耿耿的大賢,被讒而終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詩人的.悲劇。是一個民族的悲劇…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變法自強的主張,力保楚國無虞,進而可以統(tǒng)一天下,但這個主張損害了楚國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這樣的悲劇。
    司馬遷作此傳,意在表明,小人讒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窮困,國家喪亡;提出尊賢重道,明察賢佞是國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堅持自己的操守、價值觀。
    屈原以他的價值觀,超越了世俗功利價值尺度,獲得了永恒的意義。故曰:“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贝嬖诘囊饬x也是自我的人生意義,是在與世俗的、強權(quán)的、讒佞的對抗中呈現(xiàn)的。
    屈原的自一殺是以生命的結(jié)束來拒絕非楚國文化的行為,同時也是使楚國臣君處在了非常尷尬的境地。這是一種悲劇精神。
    離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指通旨主旨;
    濯通濁濁水;
    絀通黜罷黜;
    質(zhì)通贄見面禮;
    內(nèi)通納接納;
    被同披披散;
    明于信而見疑其文約,其辭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齊與楚從
    楚誠能絕齊使使如秦受地興師伐秦而齊竟怒不救楚
    治亂悉發(fā)國中兵上官大夫與之同列又因厚幣用事者存君興國而欲反復(fù)之
    形容枯槁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學(xué)生朗讀后談?wù)勛约旱母惺堋?BR>    1、鞏固梳理字詞知識
    2、誦讀全文
    〖口述與書面練習(xí)結(jié)合〗
    其稱文極小而其指極大
    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委質(zhì)事秦。
    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一寵一姬鄭袖。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用,舉賢以自佐。
    懷王因為不知忠臣的區(qū)分,所以在內(nèi)受鄭袖的迷惑,在外受張儀的欺騙。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人笑。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數(shù)十年。
    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口頭翻譯最后三段,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開頭兩段是敘事,交代屈原家世,才干和職任。楚制,高級官員都是王族,左徒亦是屈氏世任之職,屈原任此,忠于楚國,獲得懷王信任,關(guān)鍵在“明于治亂”這四字。
    屈原很清楚戰(zhàn)國時代必須在國內(nèi)修法度,富國強兵,在國外,連齊抗秦才能大治,他要佐懷王行美政,效法先王之德,尊賢重道,這樣—來,便觸犯了楚國貴族的特權(quán)和利益,所以“上官大夫必害其能”“固時俗之工巧合,儷規(guī)矩以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改度。”當(dāng)時的楚國貴族一味地顧及私利而不顧公義,討好楚王,破壞法度,再加上楚王昏聵,致使群小得勢,賢人日退。
    此傳只寫了一個細節(jié):上官大夫給楚王進讒,毀謗屈原,楚王怒屈原“自伐其功”,因而疏之。奪了他的政治權(quán)力,這樣無異于自毀長城。懷王心胸狹隘,并且虛榮浮夸,頭腦糊涂,他倚仗先王開創(chuàng)的楚國國力,稱雄于世,實際上是個平庸無才的人,因而不能與賢臣共事,更不能正確判斷局勢,末世之主即此等人。三、四兩段寫屈原被罷黜使齊后仍然心系楚國與楚王,堅持力排眾議,忠貞進言。從側(cè)面與群小作有力的對比,為下文楚王不聽勸諫導(dǎo)致最終身死國滅做有力的鋪墊。
    五至八段寫楚王誤信讒言深入險地,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xùn),在敘事中插一入作者的深深慨嘆與評價,突出文章的主旨。
    最后兩段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與沉江而死的細節(jié)描寫及后人對屈原的繼承表現(xiàn)屈原精神的意義與影響,也點明了寫作目的。
    1、背誦第三段,并且在理請層次的基礎(chǔ)上熟練默寫。
    2、寫一篇短文,談?wù)勀銓η瓕幩啦磺男袨榕c精神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解。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十二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聽(聽覺)之不聰(明)也。
    讒諂(說好人壞話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惡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動)也。
    故憂愁幽(深)思而作《離騷》。
    猶離憂(遭遇憂愁,離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發(fā)語詞)天者,人之始也。
    人窮(處境困難)則(就)反本。
    疾痛慘怛(內(nèi)心悲痛)。
    屈平正(使動,使……正)道直(使動,使……直)行。
    竭忠盡智以(連詞,表目的,來)事其君。
    讒人間(離間)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兩個被動句)能無怨乎。
    蓋(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狀,向上)稱帝嚳。
    下(名作狀,向下)道(稱道)齊桓。
    以刺(指責(zé))世事。
    明(闡明)道德之廣崇(廣大崇高)。
    治亂之條貫(規(guī)律)。
    靡(沒有)不畢(全,都)見。
    其文約(簡約)其辭微(含蓄),其志潔(高潔),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稱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極大。
    舉(列舉)類(事物)邇(近)而見(包含、表現(xiàn))義遠(深遠)。
    自疏(疏遠)濯(同“濁”)淖(泥漿)污泥之中。
    蟬(名作狀,像蟬一樣)蛻于濁穢(黑暗社會)。
    不獲世之滋(污濁)垢。
    皭(潔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雖(即使)與日月爭光可也。
    文化常識。
    1.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2.帝嚳,傳說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也是歷代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匯,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之一,號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譯。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譯文:屈原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分辨是非,讒言諂媚遮蔽了雙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惡歪曲殘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懷)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譯文: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
    3.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湘夫人教案篇十三
    教學(xué)目的:
    1、進一步學(xué)習(xí)屈原愛國、正直的高尚品德,并從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寫作特點: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的緊密結(jié)合,即人物評傳的特點,明確本文不同與其它人物傳記的地方。
    3、將本文屈原的詩歌結(jié)合起來閱讀,從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現(xiàn)在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惡勢力抗?fàn)幎鴽Q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上。
    4、重點的文言實詞、通假字、古今詞義的運用等等。
    教學(xué)重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教學(xué)難點:
    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xué)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xué)要點:閱讀全文,理清全文記敘的線索。
    教學(xué)步驟:
    政治理想詩人形象。
    美政民本憂國憂民,熱愛祖國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馳……食玉英。
    (唯美情結(ji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濁――高馳不顧、茍余心……。
    堅持真理,獻身理想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路曼曼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二、教師朗讀課文,學(xué)生明確課文以屈原活動的時間為序,分四部分進行。
    記敘把表示這四個部分的段落做上記號,找出記敘屈原一生遭遇的五個詞語:
    任――疏――黜――遷――投。
    三、學(xué)生參照注釋,閱讀課文,進一步明確文章的內(nèi)容層次:全文以屈原。
    活動的時間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遷。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響。
    四、布置作業(yè):熟讀翻譯課文,思考課后練習(xí)。
    第二課時。
    教學(xué)要點:
    1、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2、明確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3、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學(xué)步驟:
    一、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背誦并理解作者在敘述屈原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幾個方面介紹了《離騷》,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
    明確:作者從解題、成因、內(nèi)容、風(fēng)格四方面介紹了《離騷》。“其文約……其志潔……其行廉……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是結(jié)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說的,說明屈原的秀美文辭與高潔志行互相輝映,渾然一體。
    二、重點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課文記敘了與屈原有關(guān)的幾件大事,并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幾件大事:第一,受騙絕齊,第二兵敗丹淅,第三復(fù)釋張儀,第四諸侯擊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為秦所滅。屈原個人的遭遇同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
    三、課文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對其作用以及蘊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確: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體會作者流露出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xué)、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政治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zhí)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xué),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魚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是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和對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讀課文,體味:司馬遷有著與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著屈原那樣正道直行的品格,有著屈原那樣深厚而又執(zhí)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貶分明地為屈原立傳的。字里行間噴瀉著激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課后習(xí)題。
    六、《信陵君竊符救趙》本篇重在引導(dǎo)學(xué)生自學(xué),列出結(jié)構(gòu)提綱,舉出集中表現(xiàn)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論和行動,進一步了解《史記》紀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本篇記敘了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xiàn)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虛作風(fēng)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略)。
    七、學(xué)生自讀《語文讀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傳》、《毛遂自薦》、《魯仲義不帝連秦》《賈生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貨殖傳序》。
    八、布置作業(yè):學(xué)生在網(wǎng)上查找一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