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模板20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種有助于我們思考和提升自我認識的寫作形式,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所讀書籍的內涵。在撰寫讀后感時,要保持客觀公正,不帶個人偏見和情緒色彩。接下來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一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這么多的時間,開始好好閱讀《資治通鑒》。
     今天淺嘗第一卷,并且拜讀了一下柏楊版的評說,倒不像是在讀一本史書,而是“臣光曰”和“柏楊曰”兩個政治家的口舌之紛。
     《通鑒》從魏、趙、韓三家分晉開始編年敘述。
     在司馬光眼中,這是一個周道衰落,綱紀敗壞的年代,三家能夠堂而皇之位列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司馬光借此欲闡述的是一種正統(tǒng)儒家的正名理論。
     “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這種理論的核心。
     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樣牢固。
     所以,雖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紂這樣的暴君;雖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雖然齊、楚、晉、秦勢強于周,不敢輕易取而代之。
     在柏楊先生眼中,這種極端的傳統(tǒng)就是一種反動,在歷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強權羞辱(宋為金所驅就是一個最大的諷刺)。
     而我覺得,今天的中國恰恰需要這樣的一種禮教和名器。
     混亂的價值取向,拜金的社會潮流,貧瘠的文化涵養(yǎng),道德底線崩潰,導致國人在人生觀中太需要一種共同的正統(tǒng)的思想來領導,并且給所有人以福祉。
     今天,西方文化占據(jù)著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報高。
     不要怪國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則民手足無措”。
     在時間順序上,三家分晉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
     用司馬光的形容,其人美須鬢長,射御力足,伎藝畢,巧文辯惠,強毅果敢,缺少的僅僅是一點仁君之德。
     最終,智伯帥韓、魏攻趙,為三家所殺滅族。
     戰(zhàn)場中最經(jīng)典的一個場面是,智伯決水淹晉陽,趙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過也”。
     聽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一旁的韓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
     唇亡齒寒,這不是把盟友推向敵營么?二家終叛,智氏遂亡。
     不過,從智伯的表現(xiàn)看,固然其是無德之君,我倒有點懷疑他的智力問題。
     此篇末,司馬光遂展開關于才和德矛盾關系的討論,“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在我看來,司馬光的思維簡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
     豈知,人性本來就包括善惡,一個好的社會和制度能夠壓制人性中惡的部分,發(fā)掘人性善的那面。
     過分強調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毀于庸才之手。
     讀史書,讓我對那一個時代人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無比的好奇。
     比如豫讓為刺殺趙襄子,“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聶政殺韓宰相俠累后,為不牽連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
     一個血雨腥風,死士輩出的時代,無論是為義還是為利,都讓我敬畏,因為無法接觸到其內心世界,也許這也是中國史書的一種缺憾吧。
     這一段歷史還有一個偉大的人物就是吳起,背負“母死不奔喪,殺妻以求將”的這樣一種壞名聲,吳起仕魯,大敗齊軍;投靠魏后,“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圖謀”,“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xiāng),韓、趙賓從”,后為武侯所疑,往楚國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帶),北卻三晉,西伐秦,強盛一時。
     可憐吳起英雄一世,最終還是死于非命,為楚貴族所殺,死前躲在悼王的尸體后面躲避亂箭。
     叛亂者后來因為射王尸也沒有好的下場,死后復仇,我不禁驚嘆于吳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這種將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變全局的人物,可憐英雄惹人妒,猶得后世讀者憐。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
     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zhàn)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tǒng),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
     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
     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fā)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
     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jīng)驗。
     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
     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
     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
     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
     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
     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
     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
     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二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并且叮囑說:"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边^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里,已經(jīng)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容,并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無恤為繼承人。
    1.關于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偽留真。
    2.態(tài)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容早已銘記于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三
    最近讀了司馬光先生寫的《資治通鑒》一書,同時也讀了柏楊先生的“曰”,深深被這兩位跨越時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動。司馬光先生在現(xiàn)代史學評論中是個偏反面的人物,因為他阻撓革新。這個中學里就教過的,大家對待他的看法類似于對待曾國藩。但是,在我讀了《資治通鑒》過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馬光先生的殷切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皇帝),相對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的錯誤)。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為從現(xiàn)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點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換個角度從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發(fā),司馬光的行為不僅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風范的(在處理歷史痕跡)上,因為中國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當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書以求聞達于諸侯),所以歷史材料參差不齊,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時又經(jīng)過歷世的焚毀和輾轉。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在皇帝的.支持下選擇材料,編輯整理和撰寫了這部宏偉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為?,F(xiàn)代的史學評論僅僅因為他是保守派而將他評論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現(xiàn)在,我讀的進程不是很快,僅僅讀到第37卷(西漢末年時期),非常有意思地覺得編寫歷史和記載歷史的人應該是比較頑固的人,否則不是這么詳實地分毫不差地編錄帝王和群臣的錯誤史話。相信史學者其實是想更多地記載他們的優(yōu)點,但因為要尊重事實所以就偏偏記錄了那么多的缺點,而且是重復往復地進行類似的錯誤。有些是比較肯定的,不管現(xiàn)代的史學者們還是古代的史學者們,比如對待王莽的定位。古代人對王莽進行口誅筆伐是因為王莽犯了古代知識分子所最為不齒的誅君篡位,(但是在誅君篡位這類事情里,楊堅也是,怎么風評就要好過他呢),現(xiàn)代史學者們批判大概因為王莽開歷史倒車的緣故。我在讀王莽的那段中,很難理解一個人能夠集中這么多的缺點,誅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亂殺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親這點是很愚蠢的,還有他那個蠢到家的外交政策。對待中國百姓所遇到的問題,他不但不聞不問,甚至是用很荒謬的復古來處理,同時對待外邦問題摒棄了一貫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則,而做出了令人發(fā)怵的行為(動用國家財產(chǎn)來讓人家單于改名字來沽名釣譽,還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條例),這類缺乏常識的行為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用發(fā)昏發(fā)瘋來解釋他這種行為。然而最讓人發(fā)寒的不是王莽的行為,而是滋生王莽的環(huán)境。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四
    在我的書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著黑硬殼的書,名叫《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著名政治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歷經(jīng)19年的時間,與眾人一起將這本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書整理出來的。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為主,還兼顧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史料,總共貫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書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又一個做人的道理,使我們受益匪淺,如“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笔钦f不能自以為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遺子黃金滿簏,不如教子一經(jīng)?!币馑颊f給后人積累再多的金子、銀子,還不如好好教孩子學習。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文學名著,它不僅讓我學會了許多政治兵法,還使我了解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戰(zhàn)略側謀。這是我第一次讀我國的年體通史,就已經(jīng)學到了不少課外知識,我一定會多讀這種歷史故事,來更多的了解我國五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
    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是比花開的還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閃的還亮的智慧。讓我們一起讀文學名著,博覽群書,使我們陶冶情操,讓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讓雨露滋潤我們的心靈。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五
    你來了,混著淡淡的墨香,于筆尖流連處,赫然映入我的眼簾?!顿Y治通鑒》,我的良師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資治通鑒》,我的良師。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風花雪月,從“秦王掃六合”的壯麗,到“大江東去”的豪邁,越發(fā)深入探究,越發(fā)不可捉摸。六年前,初次在書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圖給吸引住了。當時,僅一年級的我被你動人的情節(jié)牢牢地“禁錮”住了。司馬光筆下那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現(xiàn)代,飾演了一場場“千年大戲”。從此,我對你的喜愛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看過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變的,是那顆堅守六年的心。從三家分晉到大唐消逝,長達一千余年的歷史,被描寫得栩栩如生。文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熱愛歷史的人對古人的過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混著一絲輕狂,嬴政,你來了。你有著非凡的魄力,大秦在統(tǒng)領下,打造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帝國。你說以后嬴氏子孫會被尊為萬世,可你沒想到,阿房宮、長城為秦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導致秦二世亡國。在司馬光的筆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梟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曹操,你來了。你年少成才,入朝為相,打造了曹魏帝國。你雖有赤壁之戰(zhàn)不輝煌的過往,但也有官渡之戰(zhàn)的赫赫戰(zhàn)功。曹操,我敬你是一個有著超人頭腦的強者,如果沒有司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國一定非常強大。在司馬光筆下,你是“東臨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們心中,你是“烈士暮年”的英雄。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六
    本冊記述的時間段為: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晉武帝咸寧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旧暇褪侨龂拇蟛糠謿v史了,直至晉朝的開創(chuàng)。
    一、怒不變容,喜不失節(jié)。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魏國在曹操之后的繼承人是曹丕。當曹丕被立為太子時,他的母親卞夫人卻沒有因此有半點的驕傲。當時卞夫人左右的隨從向卞夫人祝賀說:“曹丕將軍被立為太子,天下人沒有不歡喜的,夫人應該把府中所藏財物都拿來賞賜大家。”
    卞夫人卻說:“魏王只因為曹丕年長,所以立他為繼承人。我只應慶幸免去了教導無方的過失罷了。又有什么值得高興的`要去賞賜別人!”
    這話后來傳到曹操那里,曹操認可地說道:“怒不變容,喜不失節(jié),故為最難!”
    二、氣度:誠長者陸遜。
    一次,孫權下命當時還只是定威校尉的陸遜去討伐山賊。陸遜有力征集了數(shù)萬精兵,將山賊掃除干凈。但會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孫權說:“陸遜隨意征發(fā)百姓,給所到之處帶來了愁苦和騷擾?!标戇d后來回到吳國都城,跟其他人言談時,卻稱贊淳于式是個好官吏。
    孫權得知后問陸遜:“淳于式告發(fā)你,你卻推薦他,這是為什么?”
    陸遜回答說:“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養(yǎng)生息,所以告發(fā)我;如果我再詆毀他,以擾亂您的視聽,這種風氣不能長?!?BR>    孫權贊嘆地說道:“此誠長者之事,顧人不能為耳!
    三、王昶誡子之書。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舉才德兼?zhèn)湔咭蝗?。司馬懿推薦的是兗州刺史王昶應選。
    王昶是何等人?估計很多熟悉三國歷史的人也未必聽聞?!锻ㄨb》說此人恭謹忠厚,他給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給兒子起名王渾、王深。并且寫了專門的書信告誡他們:
    “吾以四者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而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闕黨也。讀后感夫能屈以為伸,讓以為得,弱以為強,鮮不遂矣。夫毀譽者,愛惡之原而禍福之機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誰毀誰譽”,以圣人之德猶此,況庸庸之徙而輕毀譽哉!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這封家書寫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璣,實在難得,值得反復琢磨體會和學習。
    四、臥龍指定傳承人之一:費祎。
    當諸葛亮身體為了蜀漢光復大業(yè)而透支得即將無法支撐時,有人來問他誰可以作為他的傳承人。諸葛亮說,蔣琬。那人又問:那蔣琬之后呢?諸葛亮說:費祎。那人再問:那費祎之后呢?這時諸葛亮則沉默不語。
    大家或許會奇怪,似乎三國演義中我們慣性認為的諸葛亮接班人姜維卻沒在這里提到。那蔣琬和費祎又是怎樣的人?此處暫且說一下費祎。
    當時蜀國正值征戰(zhàn)多事之秋,公務繁雜細碎,費祎擔任尚書令,見識過人,每審閱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過常人幾倍,并且過目不忘。經(jīng)常早晨和傍晚聽取大家意見,處理公事,中間接待賓客,飲食娛樂,還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盡興而歸,而公事也不荒廢。等到董允接替費祎,想要效法費祎行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誤。董允嘆息說:“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這么大,費祎不是我能趕得上?。 庇谑钦炻犎∫庖娞幚砉珓?,還是沒有多余的空閑時間。
    但費祎并非完人,他過于寬厚仁慈,從不懷疑別人,卻也因此惹來殺身之禍。在一次宴會上,正是由于費祎的毫無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來的郭偱給突然刺殺身亡,實在可惜。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七
    《資治通鑒》讀后感想讀書體會孫家誠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zhàn)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后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墒敲献佑謱W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jié)。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就像《三字經(jīng)》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長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wǎng)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八
    提起《資治通鑒》,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告訴你吧,它是一本歷史故事書,300字。由于我熱愛歷史,媽媽就在我過生日時送了我這本書。
    它的封面有四個深紅色的大字——《資治通鑒》。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幾個栩栩如生的`、正在翩翩起舞的古代陶制品了。書后還有大約五百字的簡介,方便人們來了解它。
    有人說:“外表美無用,需有實際效果才行。”我給大家說一說它的作用和主要內容吧!它主要講了古代的故事和人物,如:《三家分晉》、《三顧茅廬》和《孔融讓梨》等。整整一千四百多年中所發(fā)生的事情都被它講了出來。如果你想查古代故事或人物,只需打開《資治通鑒》,答案就會立刻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
    有一次:媽媽問我三國時期的“小霸王”是誰。我找了很多資料都沒找到,最后還是在我的“寶貝”——《資治通鑒》中找到了。從此我更愛《資治通鑒》這本書了。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九
    學者必讀的書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愛的是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爺爺直接傳給我的。它書頁很皺,這是我爺爺經(jīng)常翻看造成的。書里面的字,我已經(jīng)看不清了,但書皮卻很硬,讓我經(jīng)常認為它是鐵皮做的。
    翻開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學歷史,必讀此書也。贈睿睿下面落款是邵慶堯。送書時間是xx年8月28日,現(xiàn)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我10歲生日那天送的?!顿Y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主要記載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里面講了許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故事,如:舉案齊眉、官渡之戰(zhàn)、聞雞起舞等。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我很喜歡清代王鳴盛用于贊美此書的名言: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我想也是,既然這本書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學者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它,就不知道這段歷史,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荊軻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就不能知曉,古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也就學不到了,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聯(lián):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用它作為座右銘,時刻激勵我發(fā)憤學習。
    《資治通鑒》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時傳給我的下一代。
    簡評:好的書之的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
    趙武靈王占領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現(xiàn)在的“房子”)、代、無窮(不是現(xiàn)在的“無窮”),往西到了黃河,登上黃華山。胡服騎射。又占領了寧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獻馬。然后讓樓緩到秦國,仇液到韓國,王賁到楚國,富丁到魏國,趙爵到齊國。于是楚王與齊、韓合縱。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派人到其它國家去是要告訴那些國家自己很強大,讓那些國家害怕,不敢來打趙國。
    但是,趙武靈王用錯了方法——楚王與齊、韓合縱就是為了抵抗趙國,誰都知道三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趙國可能打不過。
    如果我是趙武靈王,我也會告訴其它國家我的狀況,但我告訴那些國家的事情和現(xiàn)實相反。就是說,告訴別的國家:我很弱!這樣以來,別的國家就會來打我,而我事實上很強大,我便可以在這時占領更多的土地,那些國家還不能說我有錯:誰叫你來打我?這樣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好處。
    這就像《孫子兵法》計篇中所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遠不要告訴敵人自己真實的狀況。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一
    歷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及此卷,秦已是強秦,山東諸國,莫不懼之。然,此卷之主角,卻非強秦。乃趙、燕、齊爾。
    一、主父之死。
    趙武靈王,傳國于幼子,自稱主父。長子安陽君不服其弟。主父憐之,欲一分趙國為二,計未決而輟。后,主父與王游獵,安陽君矯詔作亂,欲弒君自立,敗,逃之主父,主父納之。二人俱死。嗚呼,廢長立幼,破滅之道也,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二、將相和。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已是婦孺皆知,故不贅述。
    三、燕齊大戰(zhàn)。
    昔,燕王亂國,齊乘其危,破其國。燕昭王發(fā)奮圖強,禮賢下士,得大將樂毅。時,齊王北破燕國,西侵三晉,南擊宋楚,劍指二周,幾于稱帝,洋洋得志。樂毅遂西聯(lián)強秦,南合三晉,帥五國之兵,擊齊。所謂驕兵必敗者,是也。齊大敗,樂毅破城七十余,內收民心,外安諸強。齊僅余二城,幾于亡國。然,當此之時,天不助燕,燕昭王薨,燕惠王立?;萃跖c樂毅不和,而田單又離間之,惠王遂罷樂毅。田單乃將齊軍,以火牛陣,大破燕軍,克復失地。
    古往今來,凡有功者,皆以為出乎己力,驕而洋洋得之,及至破滅,猶不知所以然。古語有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者,未有不敗也。齊王燕王,莫不如此。今近四十年間,暴富者不勝數(shù),得守財至今者寥寥,何也?不知財之何以來者,亦不知財將何以去。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二
    有一書,君王宋神宗稱其“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有一書,史學家王鳴盛贊其“此天地間必不可無此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有一書,與司馬遷所著《史記》并稱“史家兩司馬”。此書名曰《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學地位,也不是它歷來為人們所稱頌的名聲,而是它其中紛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歷史畫卷在我面前徐徐展開。
    每看完書中的一篇章,心中都會有感待發(fā)。其實我認為,《資治通鑒》本身就是一篇觀后感,以史實為材料,以朝代為提綱,縱觀古今,在敘述故事的同時加入了對歷史的看法評判,這也是《資治通鑒》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晉國被稱為中原霸主,大權旁落于智、韓、趙、魏四家,其中智家勢力最大。然而智家繼任族長智瑤卻是一個心胸狹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戲弄韓康子和魏桓子,甚至無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終三家分晉,晉國自此滅亡。智家原為四家中實力最強悍的,但在智瑤昏庸的領導下滅亡,令人嘆惋。而智瑤昏庸的源頭,便是由于他目中無人,不能寬容待人,聽不進勸諫,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們聯(lián)手攻打智家。一個驕傲自大的人,終會在他的自大中自取滅亡。不能因為眼前的一時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為,應該時刻懂得謙虛,謹慎。與此同時,也應當多與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結交,不嫉賢妒能,還要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意見。這樣,才能真正受人愛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的長孫皇后、馬太后。長孫皇后的賢良淑德被后世傳頌。她雖貴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華。她從不徇私,凡事秉公處理;她還常勸唐太宗親近賢臣,減輕百姓徭役。長孫皇后將賢德詮釋到了極致;馬太后與長孫皇后相似,崇尚節(jié)儉,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帶動了當時清明的良好風氣。當年漢章帝的繼位離不開馬家?guī)孜痪司说姆龀?,因此,繼位之后,他準備封賞自己的舅舅。原本,這只是按慣例辦事,但遭到馬太后的嚴詞拒絕。馬太后認為,馬家并無德才出眾之人,沒有被封賞的理由,也以免將來外戚專權。歷史上因外戚專權導致王朝覆滅的例子比比皆是,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為家族謀取私利,以國家為重,此等氣魄讓我驚嘆之余敬佩不已。當然,我們當前很難做到長孫皇后那般端莊賢惠,也無須刻意如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學會大公無私,懂得知書達禮,對她們心存敬意,足矣。
    《資治通鑒》中還有很多類似以上的史實,作為之后中國古代君主的必修書目,它教人勤儉節(jié)約,教人治國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賢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話說明《資治通鑒》,那必然是: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資治通鑒》,那將會是:博古通今。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三
    漢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至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跨度89年。
    此時,漢王朝傳到漢獻帝手里,國運已走了400年時間。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來到漢獻帝這里,就已經(jīng)離漢王朝的完全滅亡不遠。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三國亂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情指點江山,而是人間地獄般的災難要到來了。
    但漢王朝最后的滅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樣,并非是因為帝王的暴虐。要說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點。所以即便是在最后幾任執(zhí)政者之下,還是出了很多名士隱士,且也得到了善終。
    東漢末年的隱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漢順帝巡視長安,有個叫田弱的人向順帝舉薦法真這個人,稱法真精通儒家學說,但隱居鄉(xiāng)里,不肯出來做官,應該認命他為三公。于是順帝非常虛心地邀請他,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終不愿意出來。
    公元159年,尚書令陳藩向漢桓帝上書,推薦五位隱居不肯出來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閎,韋著以及李曇。漢桓帝對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禮儀去征聘他們,但他們最后無一肯去應聘。
    這里說說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鄉(xiāng)里以孝敬父母、慈愛兄弟而著稱。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伙強盜搶了東西準備殺了他們。姜就說,請你殺了我,保全我弟弟,他還小,沒有定親娶妻。弟弟卻說,請殺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國家的英才,我愿代哥哥一死。強盜聽后受到感動,最后只搶了東西而放了他們。等他們回到來,別人都看到這兩兄弟什么都被搶光衣服都沒有時覺得很奇怪,姜肱則用其他原因推脫不說,不肯指控有強盜。強盜聽聞后,感到非常慚愧和后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訪他,叩頭謝罪,并歸還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還用酒照顧他們。漢桓帝聽說姜肱的事跡,就派畫工去畫出姜的畫像(可能是想用來宣傳正能量典型?)。但姜聽說后就待在房子里不出來,用被子蒙著臉,說自己有病不能吹風,于是最后畫工還是沒能見到他的面目。
    后來,漢桓帝又征召一個叫魏桓的隱士。魏桓家長的人都勸他去應聘。魏桓卻這么說:
    “接受朝廷的俸祿,追求高官,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如今宮女數(shù)以千計,能縮小數(shù)目嗎?御用的好馬數(shù)以萬匹,能減少嗎?皇帝左右的權貴豪門,能排除掉嗎?”
    大家都回到說:“不能?!?BR>    魏桓慨然長嘆說道:“讓我活著前去應聘,死后再送回,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于是,他就繼續(xù)隱居不出。
    試想如果是現(xiàn)在,直接送公務員或者編制工作給各位,會有人不要嗎?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四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跟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夸獎,命他連續(xù)編撰。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跟劉?作為主要助手。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牢固,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能夠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么緩緩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抖擻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tài)。
    在割據(jù)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唐德宗開端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后來轉變態(tài)度,對藩鎮(zhèn)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振興,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堪稱孝矣?!睘檎彩沁@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光的觀察,之后辦法才華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五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里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tǒng)地讀完了《資治通鑒》,并作了數(shù)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shù)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jù)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jié)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tǒng)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huán)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于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xiāng)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fā)現(xiàn),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又出現(xiàn)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寫到這里,似乎該打住了。在一塊完整的時間內集中讀完《資治通鑒》,對于我來說,恐怕是終其一生也不會再有的事了。相對于在國內的工作時間,的確是一段難得的時光。在國內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養(yǎng)家戶口,又要忙于生活瑣事,讀書寫字都是擠時間,哪里能覓得這么一段悠閑無慮、一門心思讀書的時間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記下了這個不能忘懷的讀書環(huán)境和這段充滿著如春的時光和日子,而今細思起來不由熱淚盈眶……。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六
    這幾天,我利用寒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顿Y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七
    《資治通鑒》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yōu)榱私夥?,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并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后,浮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于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我們還可以拿大家最感興趣的三國,來分析一下。那為什么會有三國呢?《三國演義》序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為什么呢?是因為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tǒng)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jīng)過士族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么說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為什么說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晉南北朝這個歷史階段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jīng)壟斷了仕途,這就是占領了上層建筑,已經(jīng)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jīng)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歷史舞臺,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么?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權,這我們前面已經(jīng)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至于,那些什么諸葛亮,關云長,曹孟德,孫仲謀,司馬仲達的風云人物的出現(xiàn),和他們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沒有關云長,那么就或者會有一個長云關,干著跟關云長差不多的事。但是由于他畢竟不是關云長,兩人或者性格不同,那么換成長云關,可能就在華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么曹操那時死了,代不代表劉備或者孫權就能馬上滅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應該這么分著,還沒到合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魏國那時的實力是客觀實在的,這種客觀實在不受曹操個人是否存在而影響,曹操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臺,拿著魏國已有的客觀實在,跟孫劉繼續(xù)抗衡,其它以后的故事,也會類似地發(fā)生,只不過主角換成曹丕而已。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就是這種結合,構成了中國五千多年來這么精彩斑斕的故事。
    《資治通鑒》作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敗的鏡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對歷來荒淫君主的斥責。其中就有一段:吳主每次宴會群臣都要把大臣們灌醉,他設置了黃門郎十人,專門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嚴重的被判刑、處死,輕的也要罪狀記錄下來。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黃門,司馬光以“黃門郎十人”數(shù)字中,突出了當時奸臣當?shù)?,君主無能的歷史場景。
    歷史,字字行行都是殘酷。殘酷的統(tǒng)治,殘酷的文化,殘酷的道德。一個犯了大罪,不僅他的家人、他的鄰舍、他的朋友要與他同罪,就連妻子、祖母、母親的宗族以及許多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要受到誅連。一案既發(fā),成百上千的人無辜被殺,有的甚至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已經(jīng)禍從天降。而這種誅連九族的手法,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漫長的歷史中源源不斷地重演。就是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棄魚肉人民的機會,他往往將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們,和他生前的嬪妃婢仆,一齊或殺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顿Y治通鑒》里就曾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武士們用刀槍將帝王的陴妾們逼進陵墓,然后用石頭沙土填堵了出口。附近的居民一開始還能在靜夜聽到隱隱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聲息全無。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八
    編年體開山祖師,讀歷史必讀資治通鑒。雖然只是把資治通鑒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卻讓我感受到什么叫愛不釋手。翻開每一章節(jié),就像是在展開一幅幅千年的歷史畫卷,色彩艷麗,人物鮮活,讓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頂般的興奮。
    《資治通鑒》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的一部300多萬字的編年體史書。從春秋后期戰(zhàn)國的三家分晉開篇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年間的歷史。敘述了戰(zhàn)國、秦、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1362年的歷史。記錄了期間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經(jīng)濟、思想、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對朝代興衰與更替做了較客觀的敘述;對人性的善惡,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總結,成就了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巨著。
    《資治通鑒》敘事條理清晰,語言簡潔精練。如郭嘉十勝十敗論,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劉秀昆陽大捷,謝安東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敘事真實生動。蕭規(guī)曹隨、房謀杜斷、張巡守城等故事講得精妙絕倫。許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資治通鑒》,如,“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將”;“物極則反,器滿則傾”;“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顿Y治通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幫助理清了這段歷史脈絡,能放大讀者的人生格局。毛澤東主席這樣點評《資治通鑒》:“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本末畢俱,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錢穆稱之為“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顿Y治通鑒》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資治通鑒》講述了一段千年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縮影。七雄爭霸,云譎波詭;秦統(tǒng)六國,縱橫捭闔;大漢立國,金戈鐵馬;三國風云,天下歸晉;八王之亂,禍害四起;隋亡唐興,中華盛世;五代十國,狼奔豕突;陳橋兵變,宋代后周。縱觀中華歷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外患皆由內亂生,讓中華兒女歷盡劫難與艱辛。我們應接受慘痛的歷史教訓。
    中華歷史波瀾壯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之厚重,世界絕無僅有。多讀歷史,就能感知歷史之浩浩蕩蕩,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有危機意識,有家國情懷,有全局觀念。一切以民族發(fā)展為已任。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是我們全體國人的責任所在。珍愛和平,抓住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期,堅守各自的崗位,恪盡職守,只爭朝夕。將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和富有。為實現(xiàn)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斗!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十九
    三國時期,魏國侍中劉曄,歷任曹操、曹丕、曹睿三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軍國大事,常常召來咨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睿想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先挑軟柿子欺,決定討伐蜀國,但朝臣內外都說不可以,理由是時機不成熟,年年戰(zhàn)爭,還是與民休息的好。于是曹睿召入劉曄,問他可否?劉曄說可以。曹睿很高興。劉曄從內宮出來時,群臣問他是怎樣跟皇上說的?他說不可以。群臣很高興,以為跟他們一邊的。
    中領軍楊暨,也是曹睿信任的大臣,他是堅決反對伐蜀的,每次與曹睿討論伐蜀一事,他都是拼命勸諫。曹睿說:“你是書生,哪里知道軍事!”
    楊暨回答說:“臣說的可能不對,但侍中劉曄,先帝謀臣,他就常說不可伐蜀。”
    曹睿說:“劉曄跟我說可以伐蜀。”
    楊暨說:“那可以召劉曄前來對質。”
    于是曹睿將劉曄召來問話,但劉曄不發(fā)一言。
    事后,曹睿單獨召見,劉曄責備曹睿說:“伐蜀,乃軍國大事,臣得與參與其中,做夢都怕泄露機密,怎敢隨便向人言說。兵者詭道也,軍事未發(fā),一定要嚴加保密,像陛下這樣討論,我估計蜀國已經(jīng)知道,并做好防備了?!?BR>    曹睿一聽有理,連忙謝過。
    劉曄出來后,又責備楊暨,說你太性急了,說服人主,好比釣大魚,不能急收,要先縱而隨之,然后再順勢收線,這樣才能釣起大魚。你是直臣,但沒有計謀,缺少深思熟慮。楊暨也謝過。
    有人對曹睿說:“劉曄不忠,喜歡察言觀色,趨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試著問劉曄,故意反著說,如果劉曄的回答與問話相反,那么說明劉曄與皇上的意見是相同的。如果劉曄的回答與皇上的反話也是相同的,說明劉曄都是假的?!?BR>    曹睿一試,果然如此,心中大為反感,從此疏遠了劉曄。劉曄發(fā)狂,不久憂病而死。
    《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引用前人的話加了一段編者按,說:“巧詐不如拙誠?!毙乓樱∠駝线@樣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可以與古之上賢媲美??伤糜嬛\,為人不誠實,結果內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視,最終身敗名裂,豈不可惜!
    其實現(xiàn)實社會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靈雞湯都是講如何為人處世,或者在職場上如何出人頭地,說的口若懸河、眼花繚亂。其實沒那么復雜,就按照“巧詐不如拙誠?!钡脑瓌t,誠實守信就好了,也許一段時間會有誤解、不快,但終究會理解贊賞的。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曾寫過一幅對聯(lián):“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人生會輕松、快樂許多。
    西方有句諺語:“誠實是上策。”也是這個道理。
    資治通鑒的字讀后感篇二十
    “《資治通鑒》精采篇章頂醍醐。謀身良師處世友,知古論今人生?!?BR>    逝者如斯而不舍晝夜,這是歷史?;仡櫄v史的長河,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中總是喜憂參半,而中華文明又是唯一一個歷史上未曾中斷的世界文明,足夠我們去學習。
    北宋涑水先生司馬光我最敬愛的一位史學家。他的代表作《資治通鑒》是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寫這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光陰。這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地告訴清廉,正直,剛強的入仕品質。我的體會,在當今仍然不失為一本為人處世的指導準則。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才人輩出,叱咤風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的還是這個時代慣用的反間計。的確,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便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在戰(zhàn)國中,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視諸侯,若能留住孫臏這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慘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導致四十萬大軍被秦坑殺?!顿Y治通鑒》中記載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間計有關。畢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遠是人類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當今仍然挑戰(zhàn)者我們,試問我們非圣人,若處在其中一位,誰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資治通鑒》中不得不提的是謀臣志士。手搖蒲扇的諸葛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鍥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賈誼,料事如神之張良,歷史是棋局,他們便是旗手,各顯身手,上馬博弈,移兵退卒。這便是司馬光的主題思想之一;英雄贊歌,忠君護主。
    書中記載,周顯王四十八年,錄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懷私念而進諫,孟嘗君不計較他的私念卻采用他的諫言。“又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這是司馬光肯定孟嘗君能夠諫言的原因。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安,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擊斬匈奴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