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進步,還能夠為他人提供參考。在總結過程中,應該重點突出自己的亮點和成就。這里有一些精選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寫出一份優(yōu)秀的總結。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難點: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與學生原有認知有極大矛盾沖突。因為以往“甲比乙多幾,那么乙就比甲少和”,可如今“甲比乙多百分之幾,則乙8比甲少百分之幾”卻不對。因此,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并根據(jù)問題準確分析到底是求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很重要。教學亮點:導入部分,要求學生根據(jù)條件提出用百分數(shù)解決的問題,這一教學設計既能聯(lián)系前面所學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百分之幾應用題的知識,又能順理成章地導入到今天新知的學習。而且在解法上,學生借助復習題對教材第二種解法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
教學重點:要想較好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必須使學生能夠正確分析所求問題也就是求誰占誰的百分之。為幫助學生理解,找準單位“1”的量以及通過線段圖正確分析出問題也就是求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很重要。因此,鞏固練習第1題的訓練必須人人掌握。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過程:
同學們,我們近段時間學了些什么知識?那么就請同學們運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來判斷(課件出示判斷題)。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單價一定,總價和數(shù)量、
(2)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shù)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shù)和時間、
(3)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shù)和站的行數(shù)、
2、說說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三個量存在怎樣的比例關系?
(當速度一定)。
1、導入新課: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說明前面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錯,這節(jié)課學習怎樣應用比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學習例1.(課件出示例題)。
(1)先讀題,想想:這種題型我們以前學過沒有,屬于哪類應用題?該怎樣解答?再讓學生在草稿上獨立解答,然后指名說說解答方法。
(2)引導學生探究用比例知識解答。
提問:這道題能不能用比例知識來解答呢?
(課件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路程、時間和速度)。
2、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照這樣的速度就是說速度一定)。
3、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指名說說思考過程)。
(課件出示思考的過程,并齊讀)。
(3)提問: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可以列出怎樣的比例?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4)解這個比例。(教師板書解答過程)。
(5)怎樣檢驗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求出的未知數(shù)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相等)。
(6)寫出答語。
(7)練習: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如果把例1的條件和問題改成下面的題,該怎樣解答?(課件出示練習題)。
(8)學生解答后,指名說說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系沒有變,解答的方法也沒有變,只是所設的未知數(shù)為小時數(shù))。
(9)教師說明:例1和練習題都是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學習例2:
(課件出示例題)。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識解答。
1合作交流,小組討論:
題中有哪幾種量?這幾種量之間有什么關系?根據(jù)比例的知識可以列出怎樣的方程?
2、匯報討論結果。
老師板書方程并提問:這個方程是比例嗎?為什么?
3、師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書)。
4、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說說解答方法與例2的異同:題中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系沒變,解答方法也沒變,只是所設未知數(shù)為小時數(shù)。)。
5、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通過例1、例2的解答,讓同學們歸納出:(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先正確地找出題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1、食堂買來三桶油用780元,照這樣計算,買8桶油要用多少錢?
四、作業(yè):練習中的1~4題。
五、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
(學會了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內(nèi)容:數(shù)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確解答比例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地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47頁及練習七第13、14題。
設計意圖:
本節(jié)的“用數(shù)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計算出結果,側重通過計算得出,而不是去數(shù)未知數(shù)的數(shù)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圖文應用題。所以,本節(jié)課力圖基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體現(xiàn)“尊重學生,注重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經(jīng)歷用6、7的加減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情境和時空,著力指導學生運用所獲知識,看圖解決問題,找出求“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用加法解決,而求“剩下幾個向日葵?”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初步知道求整體,用加法計算,求部分,用減法計算。以“一同去郊游”為主線,創(chuàng)造性地拆分情景圖,努力做到情景圖動態(tài)化,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引領學生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觀察圖畫,理解圖畫內(nèi)容,知道圖上加括號和問號的用意,能從圖中看清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學會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創(chuàng)設親身經(jīng)歷用6、7的加減法解決問題的時空,初步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3、引領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魅力,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4、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5、滲透環(huán)保教育,使學生熱愛我們的大自然,熱愛我們的生活,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教學關鍵:
知道圖上“大括號”和“?”表示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畫面內(nèi)容表達的意思,根據(jù)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選擇適當?shù)姆椒ㄋ愠鲆蟮膯栴}。
教具、學具準備:
活動式的情景圖、小黑板、《一同去郊游》樂曲、錄音機、圖卡、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
1、談話:小朋友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秋季)對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藍。學校組織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yún)⒓訂??(想)但有個條件,就是必須闖過兩個數(shù)學大關,你們敢闖關嗎?(敢)那就來吧!
2、闖關。
第一關:快速搶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關:方框再現(xiàn)。(小黑板出示)。
3、師:好,大家都闖過了關,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吧!請閉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搖起你的小腦袋,不一會兒,我們就會到達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掛圖——美麗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師:睜開眼睛,多美的鄉(xiāng)村風光,你們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課題。
師:現(xiàn)在,老師帶大家到草地上玩兒,不過要請大家用數(shù)學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你們能做到嗎?(能)(出示課題:用數(shù)學)。
二、探究新知。
(一)引導學生學習加法圖文應用題。
(1)師:我們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草地上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又來了2個小朋友。)。
(2)師: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3)引出大括號、問號并解決問題。
1、這個問題在圖上怎樣直觀地表示出來呢?我們的數(shù)學家找到了一種簡潔明了的方法,你們想知道嗎?(想)好,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兩個新的數(shù)學朋友吧!
2、出示、粘貼大括號:我們的這個新朋友叫大括號,它表示把兩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貼“?個”:這是我們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它表示我們提出來的問題。
4、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先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同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師巡視)。
5、生交流,師板書:4+2=6(個)。
(二)引導學生學習減法圖文應用題。
(1)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認識了兩個新朋友?,F(xiàn)在,老師帶你們?nèi)ヒ晃皇迨寮?,他有東西送給大家。快猜猜他會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師:對了,他要送向日葵。為了保護環(huán)境,老師先替你們收下,待回校再分,師邊說邊從圖上摘下3個向日葵。
(3)師:此時,你們找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想到了什么數(shù)學問題?快說出來大家一起來分享吧?。ǖ乩镆还灿?個向日葵,老師摘下了3個向日葵,還剩下幾個向日葵?)。
(4)師:那怎樣表示?怎樣解決呢?
(5)小組討論。
(6)匯報交流。師適時粘貼圖畫,并讓學生說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這樣解決?
(7)小結:比較異同。
提問:這兩幅圖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號”和“問號”;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圖的“?”表示把兩部分小朋友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求一共有幾人。第二幅圖的“?”表示兩部分中的一部分,求還剩幾個。)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體,用加法計算,求部分,用減法計算。)。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們真棒,這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這個問題。下面,叔叔還有東西送給大家,是什么呢?請看這兒。
1、師出示、粘貼石榴、大括號和問號圖卡,先讓學生看圖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師出示、粘貼蝴蝶、大括號和問號圖卡,先讓學生看圖自己解決,然后集體訂正。
三、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師:你們還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繼續(xù)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嗎?(想)那還請小朋友閉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搖起小腦袋,一同出發(fā)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樂,生課間休息,師出示美麗的大池塘圖。
3、讓學生打開課本第51頁,看圖獨立完成后,再集體訂正。(選一小題讓生說說想法。)。
4、拓展延伸。讓學生尋找周圍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困難的可以請教老師或同學。暫時找不到身邊數(shù)學信息的學生完成練習七第14題。
四、課堂小結。
1、師:通過今天的郊游,你學會了什么?(學生隨意說,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師講述:小朋友真聰明,這次郊游大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數(shù)學信息,提出了很多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了它們。數(shù)學知識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我們要善于用好數(shù)學知識并用心學好它?,F(xiàn)在,我們回家吧!下課!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四
使學生認識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特點,能根據(jù)應用題的特點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解答基本的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內(nèi)容。
師生活動。
一、復習引新。
二、教學新課。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1、先說出單位1,再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
(見課件)。
2、做43頁復習題。
問:這道題怎樣想?
3、引入新課。
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要先確定單位1,再找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式,然后列式。這節(jié)課就繼續(xù)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學生讀題,說明條件和問題。
問:關鍵句是哪一句?誰占果樹總棵數(shù)的2/5?
單位1是誰?
(2)讓學生畫出線段圖。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4)討論:哪種方法比較簡單?
指出:求單位1的應用題一般來說用方程解。
2、比較解法。
請同學們比較例1和復習題。
問:在條件、問題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結: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要先確定單位1,再找出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再解答。
1、做練一練。
讓學生先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解答。
2、做練習十第4題。
問:要怎樣想?根據(jù)什么來列方程?
今天學了什么?解答此類應用題要怎樣思考、分析?
練習十第2、3題。
課后感受。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畫線段圖,讓學生提高解題的能力,這對學習較復雜應用題有一定的幫助!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五
(9)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3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64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需行駛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條公路,原計劃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幾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還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邊長為3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200塊,如果改用邊長為2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多少塊?(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買4本同樣的練習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買多少本這樣的練習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廠有一批煤,計劃每天燒2.4噸,42天可以燒完。實際每天節(jié)約1/8,實際可以燒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軍某部行軍演習,4小時走了22.4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又行了6小時,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對互相嚙合的齒輪,主動輪有60個齒,每分轉80轉。從動輪有20個齒,每分轉多少轉?(用比例方法解)。
(19)6臺榨油機每天榨油48.6噸,現(xiàn)在增加了13臺同樣的榨油機,每天共榨油多少噸?(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廠要生產(chǎn)一批機器零件,5天生產(chǎn)410個,照這樣計算,要生產(chǎn)1066個機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運一堆土,每天運150車,需要24天運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運多少車?(用比例方法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六
翁臺小學:羅仁慧2013年10月22日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并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滲透數(shù)學的對應思想及函數(shù)思想,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教法:啟發(fā)引導法,演示法學法:觀察比較,合作交流。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復習解決下面各題:化簡。
1.63:272.1.2千克:750克3.4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4:2.82.99:66學生獨立完成,抽生板演,集體訂正。
二、情景導入學生自由討論。
2.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學過平均分,平均分的結果有什么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個數(shù)量分成不等的幾部分,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自己理解:題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釋液,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進行分配)。
(3)讓學生理解:“濃縮液和水的體積1:4?!?就是說在500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占一份,水的體積占4份,一共是五份,濃縮液占稀釋液的五分之一,水的體積占稀釋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兩種各多少ml?怎么求?(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并根據(jù)學生解題過程板書)例2:稀釋液平均分成的分數(shù):1+4=5每份是:500÷5=100(ml)濃縮液的體積:100×1=100(ml)。
水的體積:500×4=400(ml)。
答:稀釋液100ml,水400ml。
這是一種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們剛剛學過分數(shù)的乘法,這個題目可不可以運用分數(shù)的乘法來解。
師:把我們學過的比轉化成分率,怎樣來做?
生:濃縮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濃縮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寫成:濃縮液的體積:500×1/5=100(ml)。
水的體積:500×4/5=400(ml)。
答:稀釋液100ml,水400ml。課件顯示出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四:鞏固提高(幻燈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題,學生獨立完成,抽生板演,集體講評。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業(yè)。
教材第50頁,練習十二1-3題。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分數(shù)除法學習章節(jié)的最后一個課時,知識是在分數(shù)除法基礎上的再一次加深,學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數(shù)除法的學習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學生分數(shù)的除法學習時基礎較弱,需大量練習作為鞏固。對于后進生的鼓勵和關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需要老師上課具備啟發(fā)性,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做到積極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學習態(tài)度。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七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復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后選擇了讓12位同學上臺站一站,看“每行站幾人,可以站幾行?”讓學生從活動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還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系,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例4后,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4的方法學習例5,接著對例4和例5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對例4和例5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后,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區(qū)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八
一、復習舊知,引進新課。
之后,教師用小黑板出示下題:12個練習本,按1∶3分給甲、乙兩個小組,每個小組各分多少本?要求學生思考。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演示:甲組分1本,乙組分3本;甲組分2本,乙組分6本……當學生看到演示結果為“甲組分了3本,乙組分了9本”時,教師進行小結:以前我們學了平均分配問題,今天我們學習按比例分配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學討論,掌握規(guī)律。
3.?學生嘗試練習,總結規(guī)律。教師將學生嘗試練習中的幾種解法板書出來,要求學生說出每種解法的思考過程及解題依據(jù),并引導學生小結解題規(guī)律:按比例分配,先要知道總量,再看每個分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出各個分量。
5.?學生再討論,找出檢驗方法。討論題如下:(1)把分得的各部分數(shù)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總量。(2)把求得的各部分數(shù)量寫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看是不是與原題的比相同。
6.?學生自學,獨立解答例2。
三、鞏固練習,培養(yǎng)能力。
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后,布置學生完成以下習題:
(2)甲、乙、丙三個數(shù)的比是5∶2∶1,總份數(shù)是多少?各占總份數(shù)的幾分之幾?
(4)三角形三個內(nèi)角的度數(shù)比是2∶3∶1,它的每個內(nèi)角各多少度?
(5)學校買來籃球、足球56個,籃球是足球的2/5,籃球、足球各多少個?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九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的內(nèi)容。我從身邊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掘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據(jù)此,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激起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他們自主探究新知創(chuàng)設了現(xiàn)實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的教學方式,營造了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能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后學生通過對正、反比例的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
最后學生經(jīng)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系式,既達到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興趣、經(jīng)驗和情感態(tài)度,以多種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我精心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猜想歸納,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各種能力,培養(yǎng)了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第一單元。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32頁的第l一3題,練習八的第1—4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混合運算和連乘、連除應用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混合練習》。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1頁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練習三的第6-10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進行檢驗的良。
好習慣。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做練習三的第6題。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
二、新課。
教師提問:解答這道題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教師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提問:還可以怎樣算?怎樣列式?
教師同樣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怎么知道我們解答的對不對呢2這就需要對解答的過程進行檢驗。怎樣檢驗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來的題意,依次檢查每一步列式和計算,看是不是正確。現(xiàn)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上面這道題的解答是否正確。
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道題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決一個問題看一看與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樣,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師讓學生翻開書第11頁,自己解答題目:四年級有43名學生,2個學期共用練習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學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讓學生自己檢驗。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的第7題。
讀題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這題要求的是什么。使學生明確這題要求的是新增加5臺冰箱一年的用電數(shù),即多用電的數(shù)。然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并且檢驗。檢驗之后,讓學生說一說檢驗的方法。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教師可以帶著集體進行檢驗。
2.做練習三的第8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并且進行檢驗。
3.做練習三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教師提問:怎樣把上面這道題改編成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多少千克?之后讓學生自己解答,集體訂正。
4.做練習三的第10題。
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5.選做練習三的第11*、12*題。
這兩題是選做題,教師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做,教師個別輔導。
第11*題,可啟發(fā)學生想:根據(jù)“每組人數(shù)相等?!边@個條件聯(lián)系前面的已知條件,就可以確定是把180個同學平均分成了9組(5+4組),每一組的人數(shù)是180÷(5+4)=20(個)。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個同學,就是求5個組是多少人,即20×5=100(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180÷(5+4)×5=100(個)。
第12*題,可啟發(fā)學生想:要想求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臺碾米機3小時碾米4860千克,求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這是我們剛學過的連除應用題,我們會解答。求出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3200千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一
有些好的教學片段,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被你瞬間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數(shù)學課,必須有教學理念的支撐,教學方法的落實,學生思維的啟發(fā)。
比例分配應用題剛上完。我對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積累一點有用的東西,以便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一、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導課問題有價值。我處理如下,有45只蘋果分給六(1)班的男女同學,你們自己打算怎樣分。這樣的問題比較開放,不以條條框框限制學生思維,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過程,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引導問題有價值。如能否根據(jù)比例與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來解決比例分配應用題等。問題必須提在點子上,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運用知識遷移解釋問題的解決。一堂成功的數(shù)學課就在于師生之間的解釋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營造機會,尋找思維的切入口。
聯(lián)系導課問題,營造機會。抓住按男女生人數(shù)來分作為契機,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級實際聯(lián)系比的知識,讓學生自編符合課時要求的應用題。拉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啟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距離機會。
三、提供線索條件,讓學生嘗試摸索。
如比例分配應用題解答方法不是一種,賽一賽誰的方法多,并給自己的方法取個名好嗎?再如男女生人數(shù)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著給予提示。教學就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思考、討論、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方法。
四、倡導學生相互解釋,驗證方案地可行性。
現(xiàn)在的學習,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終身學習的學習。學生最終必須得依賴自己,而不是教師,因此他們不得不學會學習。在數(shù)學教學中,盡量避免教師的絕對權威,判斷學生的是非。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應用一些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
最后,針對自己不足提些疑問,希望我的教學反思上交后,幫助我解決一個疑問。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1)、課文規(guī)定一課時的內(nèi)容我能否分兩課時上,比如情況出現(xiàn)在公開課。
(2)、方法多樣化,是否能夠照顧到后近生。
(3)、上課時,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有時學生的方法確實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釋,該如何處理。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二
行1小時的路程即是問題。
師:講得太好了,請大家用圖表示題意,想想還有其他解法嗎?(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
生:69*2+75*(2+1)。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據(jù)問題想的。這段鐵路只有甲乙兩車行駛,分別求出甲乙兩車行駛。
的路程合起來就是這段鐵路的長度。(學生邊講邊用手指著圖說明自己的思路)。
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原來學生竟有這樣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躍的思維。課后我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方面:
1、學生思維活躍,解題方法“多樣化”:《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
“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教師事先欲設的答案作為評價的依據(jù)”?!稊?shù)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fā)展性目標。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節(jié)課學生一共提出了3種解題方法,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及時調(diào)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fā)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盡管他們有些數(shù)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并產(chǎn)生進一步學好數(shù)學的愿望。師生關系也變得和諧、融洽了,課堂氣氛活躍了。
2.師生角色的轉變:數(shù)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v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所說的話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我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愿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我也只是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于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因此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極力展示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難點: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與學生原有認知有極大矛盾沖突。因為以往“甲比乙多幾,那么乙就比甲少和”,可如今“甲比乙多百分之幾,則乙8比甲少百分之幾”卻不對。因此,引導學生找準單位“1”,并根據(jù)問題準確分析到底是求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很重要。教學亮點:導入部分,要求學生根據(jù)條件提出用百分數(shù)解決的問題,這一教學設計既能聯(lián)系前面所學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百分之幾應用題的知識,又能順理成章地導入到今天新知的學習。而且在解法上,學生借助復習題對教材第二種解法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
教學重點:要想較好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必須使學生能夠正確分析所求問題也就是求誰占誰的百分之。為幫助學生理解,找準單位“1”的量以及通過線段圖正確分析出問題也就是求誰是誰的百分之幾很重要。因此,鞏固練習第1題的訓練必須人人掌握。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過程:
同學們,我們近段時間學了些什么知識?那么就請同學們運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來判斷(課件出示判斷題)。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單價一定,總價和數(shù)量、
(2)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shù)一定,耕地的總公頃數(shù)和時間、
(3)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shù)和站的行數(shù)、
2、說說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三個量存在怎樣的比例關系?
(當速度一定)。
1、導入新課: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說明前面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錯,這節(jié)課學習怎樣應用比例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學習例1.(課件出示例題)。
(1)先讀題,想想:這種題型我們以前學過沒有,屬于哪類應用題?該怎樣解答?再讓學生在草稿上獨立解答,然后指名說說解答方法。
(2)引導學生探究用比例知識解答。
提問:這道題能不能用比例知識來解答呢?
(課件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1、這道題中涉及哪三種量?(路程、時間和速度)。
2、哪種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樣知道的?(照這樣的速度就是說速度一定)。
3、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關系?(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指名說說思考過程)。
(課件出示思考的過程,并齊讀)。
(3)提問: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可以列出怎樣的比例?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4)解這個比例。(教師板書解答過程)。
(5)怎樣檢驗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求出的未知數(shù)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相等)。
(6)寫出答語。
(7)練習: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如果把例1的條件和問題改成下面的題,該怎樣解答?(課件出示練習題)。
(8)學生解答后,指名說說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系沒有變,解答的方法也沒有變,只是所設的未知數(shù)為小時數(shù))。
(9)教師說明:例1和練習題都是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學習例2:
(課件出示例題)。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識解答。
1合作交流,小組討論:
題中有哪幾種量?這幾種量之間有什么關系?根據(jù)比例的知識可以列出怎樣的方程?
2、匯報討論結果。
老師板書方程并提問:這個方程是比例嗎?為什么?
3、師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書)。
4、練習:(課件出示練習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說說解答方法與例2的異同:題中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系沒變,解答方法也沒變,只是所設未知數(shù)為小時數(shù)。)。
5、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通過例1、例2的解答,讓同學們歸納出:(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是:先正確地找出題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
1、食堂買來三桶油用780元,照這樣計算,買8桶油要用多少錢?
四、作業(yè):練習中的1~4題。
五、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
(學會了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內(nèi)容:數(shù)學十二冊《比例的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使學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確解答比例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地判斷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比例關系,并能根據(jù)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47頁及練習七第13、14題。
設計意圖:
本節(jié)的“用數(shù)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計算出結果,側重通過計算得出,而不是去數(shù)未知數(shù)的數(shù)量,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圖文應用題。所以,本節(jié)課力圖基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體現(xiàn)“尊重學生,注重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經(jīng)歷用6、7的加減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情境和時空,著力指導學生運用所獲知識,看圖解決問題,找出求“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用加法解決,而求“剩下幾個向日葵?”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初步知道求整體,用加法計算,求部分,用減法計算。以“一同去郊游”為主線,創(chuàng)造性地拆分情景圖,努力做到情景圖動態(tài)化,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引領學生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觀察圖畫,理解圖畫內(nèi)容,知道圖上加括號和問號的用意,能從圖中看清告訴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學會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創(chuàng)設親身經(jīng)歷用6、7的加減法解決問題的時空,初步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3、引領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魅力,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4、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5、滲透環(huán)保教育,使學生熱愛我們的大自然,熱愛我們的生活,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
教學關鍵:
知道圖上“大括號”和“?”表示的意思。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畫面內(nèi)容表達的意思,根據(jù)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選擇適當?shù)姆椒ㄋ愠鲆蟮膯栴}。
教具、學具準備:
活動式的情景圖、小黑板、《一同去郊游》樂曲、錄音機、圖卡、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
1、談話:小朋友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秋季)對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藍。學校組織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yún)⒓訂??(想)但有個條件,就是必須闖過兩個數(shù)學大關,你們敢闖關嗎?(敢)那就來吧!
2、闖關。
第一關:快速搶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關:方框再現(xiàn)。(小黑板出示)。
3、師:好,大家都闖過了關,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吧!請閉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搖起你的小腦袋,不一會兒,我們就會到達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掛圖——美麗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師:睜開眼睛,多美的鄉(xiāng)村風光,你們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課題。
師:現(xiàn)在,老師帶大家到草地上玩兒,不過要請大家用數(shù)學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你們能做到嗎?(能)(出示課題:用數(shù)學)。
二、探究新知。
(一)引導學生學習加法圖文應用題。
(1)師:我們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草地上有4個小朋友在捕蝴蝶,又來了2個小朋友。)。
(2)師:根據(jù)這兩個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
(3)引出大括號、問號并解決問題。
1、這個問題在圖上怎樣直觀地表示出來呢?我們的數(shù)學家找到了一種簡潔明了的方法,你們想知道嗎?(想)好,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兩個新的數(shù)學朋友吧!
2、出示、粘貼大括號:我們的這個新朋友叫大括號,它表示把兩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貼“?個”:這是我們認識的第二個新朋友,它表示我們提出來的問題。
4、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先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同桌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師巡視)。
5、生交流,師板書:4+2=6(個)。
(二)引導學生學習減法圖文應用題。
(1)師:同學們真聰明,這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一個問題,而且認識了兩個新朋友?,F(xiàn)在,老師帶你們?nèi)ヒ晃皇迨寮?,他有東西送給大家。快猜猜他會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師:對了,他要送向日葵。為了保護環(huán)境,老師先替你們收下,待回校再分,師邊說邊從圖上摘下3個向日葵。
(3)師:此時,你們找到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想到了什么數(shù)學問題?快說出來大家一起來分享吧?。ǖ乩镆还灿?個向日葵,老師摘下了3個向日葵,還剩下幾個向日葵?)。
(4)師:那怎樣表示?怎樣解決呢?
(5)小組討論。
(6)匯報交流。師適時粘貼圖畫,并讓學生說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這樣解決?
(7)小結:比較異同。
提問:這兩幅圖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號”和“問號”;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圖的“?”表示把兩部分小朋友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求一共有幾人。第二幅圖的“?”表示兩部分中的一部分,求還剩幾個。)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體,用加法計算,求部分,用減法計算。)。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小朋友們真棒,這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這個問題。下面,叔叔還有東西送給大家,是什么呢?請看這兒。
1、師出示、粘貼石榴、大括號和問號圖卡,先讓學生看圖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師出示、粘貼蝴蝶、大括號和問號圖卡,先讓學生看圖自己解決,然后集體訂正。
三、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師:你們還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繼續(xù)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嗎?(想)那還請小朋友閉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搖起小腦袋,一同出發(fā)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樂,生課間休息,師出示美麗的大池塘圖。
3、讓學生打開課本第51頁,看圖獨立完成后,再集體訂正。(選一小題讓生說說想法。)。
4、拓展延伸。讓學生尋找周圍的數(shù)學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困難的可以請教老師或同學。暫時找不到身邊數(shù)學信息的學生完成練習七第14題。
四、課堂小結。
1、師:通過今天的郊游,你學會了什么?(學生隨意說,教師適時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2、師講述:小朋友真聰明,這次郊游大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數(shù)學信息,提出了很多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了它們。數(shù)學知識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我們要善于用好數(shù)學知識并用心學好它?,F(xiàn)在,我們回家吧!下課!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四
使學生認識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特點,能根據(jù)應用題的特點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解答基本的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內(nèi)容。
師生活動。
一、復習引新。
二、教學新課。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1、先說出單位1,再說出數(shù)量關系式。
(見課件)。
2、做43頁復習題。
問:這道題怎樣想?
3、引入新課。
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要先確定單位1,再找出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式,然后列式。這節(jié)課就繼續(xù)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學習分數(shù)應用題。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學生讀題,說明條件和問題。
問:關鍵句是哪一句?誰占果樹總棵數(shù)的2/5?
單位1是誰?
(2)讓學生畫出線段圖。
(3)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4)討論:哪種方法比較簡單?
指出:求單位1的應用題一般來說用方程解。
2、比較解法。
請同學們比較例1和復習題。
問:在條件、問題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結: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要先確定單位1,再找出題目的數(shù)量關系再解答。
1、做練一練。
讓學生先寫出數(shù)量關系式再解答。
2、做練習十第4題。
問:要怎樣想?根據(jù)什么來列方程?
今天學了什么?解答此類應用題要怎樣思考、分析?
練習十第2、3題。
課后感受。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畫線段圖,讓學生提高解題的能力,這對學習較復雜應用題有一定的幫助!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五
(9)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3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64千米,5小時到達。如果要4小時到達,每小時需行駛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條公路,原計劃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條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幾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還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邊長為3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200塊,如果改用邊長為2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多少塊?(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買4本同樣的練習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買多少本這樣的練習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廠有一批煤,計劃每天燒2.4噸,42天可以燒完。實際每天節(jié)約1/8,實際可以燒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軍某部行軍演習,4小時走了22.4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又行了6小時,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對互相嚙合的齒輪,主動輪有60個齒,每分轉80轉。從動輪有20個齒,每分轉多少轉?(用比例方法解)。
(19)6臺榨油機每天榨油48.6噸,現(xiàn)在增加了13臺同樣的榨油機,每天共榨油多少噸?(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廠要生產(chǎn)一批機器零件,5天生產(chǎn)410個,照這樣計算,要生產(chǎn)1066個機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運一堆土,每天運150車,需要24天運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運多少車?(用比例方法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六
翁臺小學:羅仁慧2013年10月22日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并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滲透數(shù)學的對應思想及函數(shù)思想,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獨立思考、自覺檢驗的好習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教學難點:正確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教法:啟發(fā)引導法,演示法學法:觀察比較,合作交流。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復習解決下面各題:化簡。
1.63:272.1.2千克:750克3.4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4:2.82.99:66學生獨立完成,抽生板演,集體訂正。
二、情景導入學生自由討論。
2.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學過平均分,平均分的結果有什么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個數(shù)量分成不等的幾部分,把一個數(shù)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自己理解:題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釋液,濃縮液和水的體積按1:4進行分配)。
(3)讓學生理解:“濃縮液和水的體積1:4?!?就是說在500ml的稀釋液中,濃縮液占一份,水的體積占4份,一共是五份,濃縮液占稀釋液的五分之一,水的體積占稀釋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兩種各多少ml?怎么求?(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并根據(jù)學生解題過程板書)例2:稀釋液平均分成的分數(shù):1+4=5每份是:500÷5=100(ml)濃縮液的體積:100×1=100(ml)。
水的體積:500×4=400(ml)。
答:稀釋液100ml,水400ml。
這是一種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們剛剛學過分數(shù)的乘法,這個題目可不可以運用分數(shù)的乘法來解。
師:把我們學過的比轉化成分率,怎樣來做?
生:濃縮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濃縮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寫成:濃縮液的體積:500×1/5=100(ml)。
水的體積:500×4/5=400(ml)。
答:稀釋液100ml,水400ml。課件顯示出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四:鞏固提高(幻燈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題,學生獨立完成,抽生板演,集體講評。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業(yè)。
教材第50頁,練習十二1-3題。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分數(shù)除法學習章節(jié)的最后一個課時,知識是在分數(shù)除法基礎上的再一次加深,學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數(shù)除法的學習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學生分數(shù)的除法學習時基礎較弱,需大量練習作為鞏固。對于后進生的鼓勵和關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需要老師上課具備啟發(fā)性,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做到積極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學習態(tài)度。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七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復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后選擇了讓12位同學上臺站一站,看“每行站幾人,可以站幾行?”讓學生從活動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還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系,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例4后,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4的方法學習例5,接著對例4和例5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對例4和例5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后,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區(qū)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八
一、復習舊知,引進新課。
之后,教師用小黑板出示下題:12個練習本,按1∶3分給甲、乙兩個小組,每個小組各分多少本?要求學生思考。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演示:甲組分1本,乙組分3本;甲組分2本,乙組分6本……當學生看到演示結果為“甲組分了3本,乙組分了9本”時,教師進行小結:以前我們學了平均分配問題,今天我們學習按比例分配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學討論,掌握規(guī)律。
3.?學生嘗試練習,總結規(guī)律。教師將學生嘗試練習中的幾種解法板書出來,要求學生說出每種解法的思考過程及解題依據(jù),并引導學生小結解題規(guī)律:按比例分配,先要知道總量,再看每個分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求出各個分量。
5.?學生再討論,找出檢驗方法。討論題如下:(1)把分得的各部分數(shù)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總量。(2)把求得的各部分數(shù)量寫成比的形式,化簡后看是不是與原題的比相同。
6.?學生自學,獨立解答例2。
三、鞏固練習,培養(yǎng)能力。
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后,布置學生完成以下習題:
(2)甲、乙、丙三個數(shù)的比是5∶2∶1,總份數(shù)是多少?各占總份數(shù)的幾分之幾?
(4)三角形三個內(nèi)角的度數(shù)比是2∶3∶1,它的每個內(nèi)角各多少度?
(5)學校買來籃球、足球56個,籃球是足球的2/5,籃球、足球各多少個?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九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的內(nèi)容。我從身邊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掘素材,讓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據(jù)此,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激起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他們自主探究新知創(chuàng)設了現(xiàn)實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的教學方式,營造了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能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更深一層的效果。然后學生通過對正、反比例的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
最后學生經(jīng)過讀書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系式,既達到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興趣、經(jīng)驗和情感態(tài)度,以多種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我精心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猜想歸納,建構了新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各種能力,培養(yǎng)了積極的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讓學習成為一種樂趣。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第一單元。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32頁的第l一3題,練習八的第1—4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混合運算和連乘、連除應用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混合練習》。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1頁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練習三的第6-10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進行檢驗的良。
好習慣。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做練習三的第6題。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
二、新課。
教師提問:解答這道題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教師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提問:還可以怎樣算?怎樣列式?
教師同樣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怎么知道我們解答的對不對呢2這就需要對解答的過程進行檢驗。怎樣檢驗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來的題意,依次檢查每一步列式和計算,看是不是正確。現(xiàn)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上面這道題的解答是否正確。
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道題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決一個問題看一看與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樣,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師讓學生翻開書第11頁,自己解答題目:四年級有43名學生,2個學期共用練習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學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讓學生自己檢驗。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的第7題。
讀題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這題要求的是什么。使學生明確這題要求的是新增加5臺冰箱一年的用電數(shù),即多用電的數(shù)。然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并且檢驗。檢驗之后,讓學生說一說檢驗的方法。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教師可以帶著集體進行檢驗。
2.做練習三的第8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并且進行檢驗。
3.做練習三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教師提問:怎樣把上面這道題改編成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多少千克?之后讓學生自己解答,集體訂正。
4.做練習三的第10題。
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5.選做練習三的第11*、12*題。
這兩題是選做題,教師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做,教師個別輔導。
第11*題,可啟發(fā)學生想:根據(jù)“每組人數(shù)相等?!边@個條件聯(lián)系前面的已知條件,就可以確定是把180個同學平均分成了9組(5+4組),每一組的人數(shù)是180÷(5+4)=20(個)。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個同學,就是求5個組是多少人,即20×5=100(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180÷(5+4)×5=100(個)。
第12*題,可啟發(fā)學生想:要想求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臺碾米機3小時碾米4860千克,求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這是我們剛學過的連除應用題,我們會解答。求出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3200千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一
有些好的教學片段,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被你瞬間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數(shù)學課,必須有教學理念的支撐,教學方法的落實,學生思維的啟發(fā)。
比例分配應用題剛上完。我對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積累一點有用的東西,以便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一、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導課問題有價值。我處理如下,有45只蘋果分給六(1)班的男女同學,你們自己打算怎樣分。這樣的問題比較開放,不以條條框框限制學生思維,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過程,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引導問題有價值。如能否根據(jù)比例與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來解決比例分配應用題等。問題必須提在點子上,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運用知識遷移解釋問題的解決。一堂成功的數(shù)學課就在于師生之間的解釋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營造機會,尋找思維的切入口。
聯(lián)系導課問題,營造機會。抓住按男女生人數(shù)來分作為契機,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級實際聯(lián)系比的知識,讓學生自編符合課時要求的應用題。拉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啟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距離機會。
三、提供線索條件,讓學生嘗試摸索。
如比例分配應用題解答方法不是一種,賽一賽誰的方法多,并給自己的方法取個名好嗎?再如男女生人數(shù)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著給予提示。教學就是要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思考、討論、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和方法。
四、倡導學生相互解釋,驗證方案地可行性。
現(xiàn)在的學習,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終身學習的學習。學生最終必須得依賴自己,而不是教師,因此他們不得不學會學習。在數(shù)學教學中,盡量避免教師的絕對權威,判斷學生的是非。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應用一些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來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
最后,針對自己不足提些疑問,希望我的教學反思上交后,幫助我解決一個疑問。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謝。
(1)、課文規(guī)定一課時的內(nèi)容我能否分兩課時上,比如情況出現(xiàn)在公開課。
(2)、方法多樣化,是否能夠照顧到后近生。
(3)、上課時,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有時學生的方法確實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釋,該如何處理。
應用比例解應用題教學設計篇十二
行1小時的路程即是問題。
師:講得太好了,請大家用圖表示題意,想想還有其他解法嗎?(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
生:69*2+75*(2+1)。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據(jù)問題想的。這段鐵路只有甲乙兩車行駛,分別求出甲乙兩車行駛。
的路程合起來就是這段鐵路的長度。(學生邊講邊用手指著圖說明自己的思路)。
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原來學生竟有這樣清晰的思路和如此活躍的思維。課后我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兩方面:
1、學生思維活躍,解題方法“多樣化”:《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
“教師應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書上的或教師事先欲設的答案作為評價的依據(jù)”?!稊?shù)學課程標準》中,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列為發(fā)展性目標。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節(jié)課學生一共提出了3種解題方法,我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及時調(diào)整了教案,讓每一個想發(fā)言的學生都能表達自己的想法,盡管他們有些數(shù)學語言的運用還不太準確,但我還是給與了肯定與鼓勵。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學生有了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了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并產(chǎn)生進一步學好數(shù)學的愿望。師生關系也變得和諧、融洽了,課堂氣氛活躍了。
2.師生角色的轉變:數(shù)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系的變革。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努力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v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所說的話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說說看”等激勵和引導以外,我沒有任何過多的講解,有學生講不清楚,我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說:“誰愿意幫他講清楚?”當一次講不明白,需要再講一遍時,我也只是用手勢指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在自己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上明白了算理。學生能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能說出的,教師決不講解;學生能解決的,教師決不插手。由于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因此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極力展示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fā)現(xiàn)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