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匯總18篇)

字號:

    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成長,寫一份總結吧!寫總結時要注意語言簡練明了,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資深職場人士分享了一些實用的總結寫作技巧,快來看看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一
    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nèi)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弊罱?,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與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傲_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傲_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lián)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jīng)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鐘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這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shù)不少。若處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仍不失為一篇杰作。其特點是:一、詞中所表現(xiàn)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tài)成份;既象蜜一樣甜,也象水一樣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tài)的愛情,涇渭分明。三、李詞的語言大都淺俗、清新,明白如話,這首詞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鬧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瑯瑯上口,聲韻和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二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三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它得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啦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得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得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得起句,一開頭就顯示啦這首詞得環(huán)境氣氛和它得感情色彩,受到啦后世詞評家得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得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得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得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銜接,寫得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得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得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得。
    這首詞上闋得后三句,與其他詞人一些詞句所抒寫得情景極其相似。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馮延巳《三臺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李《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晏殊《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秦觀《減字木蘭花》“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以及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此外還有唐人李益得一首七絕詩與此詞也很相似,詩題為《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娕c詞都寫啦竹席,寫啦月光,寫啦西樓,同樣表達啦刻骨得相思,對照之下,更是相似。
    詞得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得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得;而其所象喻得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得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得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得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得相思之苦、閑愁之深得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得,而是雙方面得,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得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得句子,如羅鄴得《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得《青春詩“櫻桃花謝梨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得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得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得,又是合一得。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得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得;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啦。
    這首詞得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得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得作品之中。成功得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得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得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相對于范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得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得平鋪直敘,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得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得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得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得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得句子而振起。此詞得藝術魅力,也主要在于此。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四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探究。
    【教學過程與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jù)學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詞寫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和極盡相思之苦的思婦情結;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夫死,其詞抒發(fā)了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詞風大變,轉(zhuǎn)為凄苦悲愴、哀婉動人。
    三、吟詠詞韻: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diào),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shù)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nèi)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shù)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shù)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四、整體感知: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試在詞中找出“詞眼”。
    明確:這首詞的詞眼是“愁”,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兩種表現(xiàn)手法。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來抒寫愁緒?
    明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請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聯(lián)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心中的愁緒的。
    明確:紅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緣景明情:
    1、“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紅藕香殘”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chǎn)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分析“雁”與“月”兩個意象。
    明確:“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鄉(xiāng),懷念親朋的美好愿望。
    詞人身處西樓,因惦念丈夫行蹤,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錦書難托。感嘆明月自滿,人未團圓。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相思之情都縈繞于詞人心頭。(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
    3、“花自飄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見的景物,詞人為什么對此格外敏感?分析“花”與“水”兩個意象。
    明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實甫《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花”:人生、青春、年華。
    “流水”:時光。
    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觸動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感。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五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膩的風格。(意對即可)。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六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誦讀——點撥——探究。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jù)學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詞寫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和極盡相思之苦的思婦情結;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夫死,其詞抒發(fā)了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詞風大變,轉(zhuǎn)為凄苦悲愴、哀婉動人。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diào),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shù)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nèi)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shù)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shù)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試在詞中找出“詞眼”。
    明確:這首詞的詞眼是“愁”,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兩種表現(xiàn)手法。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來抒寫愁緒?
    明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請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聯(lián)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心中的愁緒的。
    明確:紅藕玉簟雁?月花水。
    1、“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紅藕香殘”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chǎn)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分析“雁”與“月”兩個意象。
    明確:“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鄉(xiāng),懷念親朋的美好愿望。
    詞人身處西樓,因惦念丈夫行蹤,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錦書難托。感嘆明月自滿,人未團圓。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相思之情都縈繞于詞人心頭。(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
    3、“花自飄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見的景物,詞人為什么對此格外敏感?分析“花”與“水”兩個意象。
    明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實甫《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花”:人生、青春、年華。
    “流水”:時光。
    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觸動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感。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比較鑒賞: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缎行兄匦行小贰?BR>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李白《長相思》。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詞人在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夫妻恩愛,互相關懷、信任,兩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確:這相思,這離愁無法消除,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對“愁”的描寫化抽象為具體,把無形的“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卻……”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轉(zhuǎn)移之快與難于排解。
    小結:鑒賞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聯(lián)系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反復誦讀,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畫面,鑒賞意境美;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詞人怎樣的心境?
    2、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的表達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七
    才女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詞的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鑒賞。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詞牌格律。
    《詞譜》以周邦彥、吳文英詞為正體。周詞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即起句、第三句和結句用韻。夢窗詞為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韻,即起句,三、四句和結句用韻。另一體為每句用韻,如蔣捷、張炎詞。另有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兩體。此調(diào)以一個七言句帶兩個四言句,節(jié)奏明快。
    對照例詞: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中仄平平仄仄平(韻)。
    紅藕香殘玉簟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云中誰寄錦書來?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此情無計可消除,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八
    紅藕香殘玉簟(dia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流浪茫茫塵世中,多了一分喧鬧,少了一分寧靜,淡泊了心中那抹絢麗,黯然了?;颐擅傻奶?,再也描繪不出任何色彩,春時已過,夢里多愁。心緒,總在眉頭輕蹙,纏繞著百年不醒的夢。前世今生,難以言恨,難以言傷。滴落一世的淚,斷痕不斷傷,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憂傷。永遠到底有多遠,現(xiàn)實,真的很善變。
    花飛花落,殘夢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斷思念,生生死死,不過紅塵一瞬。塵土相依,風起云揚,終躲不開塵歸塵,土歸土,三世情緣,也逃不離背叛。風吹云散,灑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淚,無聲的滴落,隨夢遠逝。飄到尋也尋不到的.方向。
    寒風乍起,涼透了心中僅存的那絲溫暖,昨日憂,今日愁?;淞舜竭厺駶竦谋鶞I,記憶開始了殘酷的折磨。躲在窗內(nèi)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劍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溫和,變得無情了。
    一場云夢一場空,一絲花落紅塵中,終是夢,終成空,沒有永遠的永遠,只有從前的從前,彈指紅顏,易逝易遠,輕撫一曲心弦音,淡遠往日清影舊夢情。誰也終不是誰的永遠,誰也終不是誰的依戀,花自飄零,飄遠輕輕愁,零落淡淡憂。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傷。
    生生死死,緣聚緣散,只不過紅塵夢一場,來世一碗孟婆湯,奈河橋上莫回頭,今生無怨,來世無憂......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九
    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過程與方法: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品味詞的意境。
    詞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對作者的理解。
    一課時。
    指導呤誦并背誦全詞。
    1.聽朗誦,體會詞的基調(diào)。
    2.請一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誦讀指導。
    明確:把握節(jié)奏?!兑患裘贰肥请p調(diào),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shù)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nèi)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shù)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shù)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3.全班齊讀。
    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詞的思想內(nèi)涵,品味詞的音韻美。
    明確:音韻美的形成,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一韻到底并且都押平聲韻,造成舒緩委婉的藝術效果;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jié)奏明快、和諧、上口。
    1、整體感知:概括詞的上下兩片所寫的內(nèi)容。
    2、本詞寫的是哪一季節(jié)的景物,其中有沒有明確點明時令的詞句?
    明確:秋,初秋的景物;“殘”,可解為殘留意;“秋”,非為秋天,而為。
    涼意?!盎ㄗ燥h零”,為秋景;“輕解羅裳”,乃為著秋裝。
    注意:“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為秋景,但在本詞中屬虛寫,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為證據(jù)。
    3、本詞寫了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在初秋的一個中午,“我”獨自一人為排解憂愁而去泛舟,在這之中。
    的所見所感,孤獨、秋悶之情。
    4、作者如何表現(xiàn)自己的這種感情?
    明確:
    (1)、間接抒情——借用景物營造氣氛,烘托人物內(nèi)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發(fā)自己的相思、閑愁。
    5、精彩詞句賞析,品讀意境美。
    步驟:由學生自找自賞,教師補充。
    (1)《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你能說出它好在哪里嗎?(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確:“紅藕香殘是以點帶面的寫法,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學生揣摩關鍵字)。
    明確:從一個“獨”字可看出,詞人想借泛舟來消愁,結果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啊。過去和夫君一起雙雙擊楫,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獨”字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實她想說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快樂啊。
    “蘭舟”情結。(梁元帝《采蓮賦》)。
    (3)為了稍減閑愁,詞人又臆想鴻雁能傳書信,哪位同學能描述一下“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法)。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說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于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占據(jù)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xiàn),“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于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于“飄零”,更在于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xiàn)象,“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盎ㄖh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xiāng)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蘊可互相生發(fā)。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兩方以喻相思之苦?!白浴弊钟泄陋氈椋蟹蛛x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
    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3題。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膩的風格。(意對即可)。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一
    李清照的一剪梅主要是寄托作者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各位,我們看看下面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二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大意。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一剪梅》為雙調(diào)小令,周邦彥詞作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因取前三字為調(diào)名。李清照此詞創(chuàng)作后廣為傳誦,后人因本詞首句又常將詞牌題為《玉簟秋》。
    本詞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分離之后,抒寫了作者對丈夫的相思之情。上片,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以清麗之筆點出清秋季節(jié),“紅藕香殘”象征著詞人的.憔悴,玉簟生涼,暗寫詞人內(nèi)心的凄涼孤獨。以下數(shù)句,敘述詞人的行舉和所觸之景、所生之情?!蔼毶咸m舟”,寫孤身一人,“云中誰寄錦書來”,寫詞人對丈夫的思念,“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寫詞人從白天到夜晚惦念心上人。短短幾句,凄凄動人。下片,從行為敘述轉(zhuǎn)向感情描繪,“花自飄零水自流”,暗喻年華易逝、情人離別的悵惘之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寫夫妻之間兩心相印,尤見感情之深。以下“此情無計可消除”三句,既是情態(tài)描繪,更是心理訴述,“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語言平白而形象生動,為歷來傳誦的經(jīng)典名句。全詞將寫景、敘事、心理描述渾融一體,意境清幽而淡麗,明代東閣大學士李廷機贊之曰:“語意飄逸,令人省目?!?BR>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三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霸浦姓l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
    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了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
    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四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作于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驗之靈之準,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不濟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00年(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02年(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08年(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李清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五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六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作于11(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驗之靈之準,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不濟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七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她思念他。已經(jīng)是秋天了她還渾然不覺的樣子,秋水天長的一天,她輕解羅衫,獨上蘭舟。望著天邊飛來的雙燕,她的心里填滿了相思,耿耿于懷——你可寄了書信來?在蕭蕭的落葉中,攀登高樓,望著他遠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種納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日日登高望歸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樓還不見你的影子。相思如水,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xié)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篇十八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翻譯】。
    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仿佛充滿秋天的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云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
    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閑愁。難以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賞析】。
    《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詞的上片“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環(huán)境?!凹t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同時以點帶面,我們可以想象,荷花既已凋謝,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難見到,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荷花凋謝,更讓人感受到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瞬間把人帶入一幅蕭條的畫面。可謂:“自古逢秋悲寂寥?!币粋€少婦孤獨,落寞,在面對眼前種種時孤寂,傷感之情更加濃重。此時,暑退秋來,竹席浸涼,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丈夫離家日久的慨嘆?!叭巳ハ洹?,她獨守空房的冷清與孤寂。短短幾個字,詞人李清照的心情已躍然紙上。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睘榱伺徘残闹械睦淠c孤寂,詞人換上秋裝,獨自蕩舟水上。一個“獨”字用得好,一個人的世界,牽掛的是遠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怎能排遣她此刻的心情,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劃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又怎樣排遣憂愁呢?這是一種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好?。‰p雙劃舟,共賞美景,一起唱和詩詞,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事?。】墒茄矍爸挥性~人孤零零的一人。
    “云中誰寄錦書來……月滿西樓?!睍r間在流逝,因思念太深,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chǎn)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思念之情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在結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與“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呼應;啟下,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引出“相思愁”。移情于物,借景抒情。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比司觾傻?,情發(fā)一心。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足見二人兩心相印。
    總之,這首詞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下片以抒情為主,整首詞寫出了他們分別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輕佻,不艷麗,具體而真實。詞中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少婦真摯的剖白內(nèi)心的純真,又能感受到那種無計排遣的愛情。那種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癡,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愧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BR>    【一剪梅與聲聲慢的對比】。
    細細品讀這兩首詞,我覺得抒情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這兩首詞中表現(xiàn)的情感直接從詞本身來體現(xiàn)。我認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詞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獨(獨上蘭舟)、雁(雁字回時)、月(滿)、花(紅藕香殘)、愁(閑愁)。
    《聲聲慢》:雁(過)、黃花(秋、憔悴堆積)、窗兒(獨守)、梧桐細雨、愁。
    對比上面的信息,這兩首詞有相同之處,如“秋”“花”“獨”“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聲聲慢》中有“梧桐細雨”。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將這些信息對比來品味他們的內(nèi)在意蘊以及詞人的情感。
    首先,從不同的信息來鑒賞?!兑患裘贰分杏小霸隆保矣质恰霸聺M”,月滿本該人團圓,然而卻是“兩處”相隔,徒增思念與幽怨;《聲聲慢》中無月,更煩人心:“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詞人亦是空心,了無著落;而詞人苦坐感受細雨空滴,這“細雨”分明就是“苦雨”!點點滴滴,拖泥帶水,一種凄苦之況便郁然而生。并且,從古典詩詞的傳統(tǒng)意象的運用來看,“梧桐”加“細雨”本就是凄涼意境的最好表現(xiàn)。
    其次,我們來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內(nèi)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紅藕香殘玉簟秋”點出,《聲聲慢》未直接點出“秋”,卻可從“滿地黃花堆積”一語斷出(“黃花”即菊花)。不過前者之秋,只是涼秋(“紅藕香殘”、“輕解羅裳”),后者之秋,卻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秋涼與秋冷,心涼與心冷,略一品嘗,便知況味全異。
    獨:《一剪梅》中的“獨上蘭舟”,其實是有著“雙上蘭舟”的假想的,是對共處時雙雙泛舟湖上的懷想,是一種溫暖感的“喚回”,或者說仍有著“閑情逸致”的。當然,到得湖中,照見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單了;而《聲聲慢》中,是獨“守著窗兒”,全無閑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時間(“獨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種“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與“去”相對,且能使人聯(lián)想到詞人“目送去,目迎來”,對“鴻雁傳書”有著深深期盼,只是盼后無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誰寄”之“誰”當然指趙明誠,而又分明指“無人”。但這種“失望”程度與《聲聲慢》一比就輕多了:此時雁并非“回”,而是“過”,便如過客,與詞人似不相干,可見詞人早斷了心中所盼,而“卻是舊時相識”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從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從“失望”到“傷心不過”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過盛期,正自飄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歸之情;而《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正是盛時,本該去賞去摘,卻因“憔悴損”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時的詞人更顯得沒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兑患裘贰分惺且环N“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閑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詞人賀方回《青玉案》為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闭f的就是詞人熱切盼望見到曾經(jīng)從家門口經(jīng)過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謂“閑”愁?此處當然不是“閑來無事”之愁,因為它溢滿了詞人的心懷,無時不在;但此愁若與人言,恐就真有“閑來無事”之嘲了,所以我以為這“閑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與人言之意?!堵暵暵分袇s以似輕實重的一句將“閑愁”蕩滌干凈:“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里的“了”應該加大動態(tài)性,強調(diào)讀出,以突出“了結”之意,而不宜與“得”連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般,透露詞人見所不欲見,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緒。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緒從《一剪梅》到《聲聲慢》,其實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變。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則人事無處尋覓了,是真正的“物是人非”了,因此可以說在這兩首詞中,詞人從相思無限到了相思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