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優(yōu)秀20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對于教學過程進行合理安排和組織的必備準備工作。那么我們該如何編寫一份好的教案呢?首先,教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和達到的預期結果。其次,教案應該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另外,教案中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教案還應有具體的教學評價方法,用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以下是幾篇經典的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了解教案的編寫和優(yōu)化有所幫助。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一
    正如小燕子所言,這一首詩的內涵太多。如何讓學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難操作。在上第二課時前,我想了很多,但還是和第一課時一樣,不得要領。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還是沒有教案,預計先要學生談讀后感受,然后從學生談感受中闡述開去,順勢引導。但是這中間有太多的不可預料性,不知道會上成什么樣子。在這種忐忑中開始上課。
    師生相互問候。
    生答都了解了。
    師: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下面我想請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讀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
    生開始交流,討論比較熱烈。師走下講臺,傾聽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問題。
    學生交流討論了好十來分鐘,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思維展得很開,已經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興。對下面的教學,也有點底了。
    師停止討論。
    師:剛才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聽了一些同學的看法,覺得很好,那么,就請大家暢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過了幾秒鐘,無人舉手。我觀察到一位學生想舉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著點出他的姓名,請他回答。
    生:我覺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聽父母的,這很可悲。
    我順勢問文章中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這一點,學生翻書找到相關句子進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劉蘭芝趕回去,焦仲卿就順從了。
    接著又問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感想。
    幾秒鐘后,一生舉手。
    生:我覺得他們兩人為什么要選擇死呢?難道他們兩個不可以私奔嗎?他們完全可以逃出去,找個地方隱居,過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任何準備,我相信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會不知道處理,幸虧在開始與學生交流時,聽到了這個學生的疑問,所以我才不致驚慌失措。
    生:我認為是因為古人很講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為了盡孝,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后半生。
    師:恩,說到了孝順,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順一說。如果說不逃走是孝順,那么后來殉情也是不孝順了。因為你死了,又有誰去照顧你母親呢?逃走是不孝順,殉情也是不孝順,不如逃走,還可以保全愛情。
    師: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順,那為什么不私奔呢?
    生:我認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為他還覺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劉蘭芝暫時回家,希望自己最終能說服母親改變主意。
    師:哦,還抱有希望。你從哪里得出這個結論的。課文中有沒有體現(xiàn)?
    生:有。
    師:你讀讀相關的句子?
    生讀:“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卿但還家去,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边@兩句話說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辦法說服母親,再把劉蘭芝接回來。
    師:恩,說得很有道理,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jù)。
    生:我還有個問題,課文最后寫“兩家求合葬”,我覺得焦仲卿的母親在焦仲卿他們生前就不好好對他們,死后才想到對合葬,有點惺惺作態(tài)。
    生:我覺得這是焦母在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覺得可貴吧!
    師:這種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覺可貴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不可能發(fā)生?
    生:現(xiàn)實生活中有。
    師:是。生活中這些情況都有。于生活,文學作品才會讓人覺得真實。其實不僅我們中國的文學作品有這樣的寫法,外國的很多文章中也有這樣的結局。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生紛紛搶著回答:《羅密歐與朱麗葉》。
    師:是的,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與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的結局相似。羅與朱兩個家族是世仇,但他們兩個相愛了,最終因各種原因,兩個人雙雙斃命。此時兩家才化解仇恨,把他們合葬在一起。
    這后面怎么進行的,記不大清楚了,問了幾個學生,對這里也有點模糊,說是我到了這里,就說這些問題就討論到這里,來談談焦母。于是大家就開始談焦母。
    生:焦母很專橫。
    師:從哪里體現(xiàn)?
    生:文章第二段,劉蘭芝日夜勞作,她還要嫌棄她。
    師:恩,找得對。我們看,劉蘭芝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說明她很勤勞,但是“三日斷五匹”,“大人”還“故嫌遲”,這表明焦母對劉蘭芝的要求。
    生:太苛刻了。
    師:對,太苛刻。
    師:焦母是怎么評價劉蘭芝的?書中原句。
    生:“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專自由?!?BR>    師:那劉蘭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不是。書中有“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劉蘭芝并不是不聽婆婆的話,而是很事事順從婆婆。
    師: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講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經在論壇上說討論蘭芝被遣原因是畫蛇之筆。我本不想討論,但已明顯感到學生對這問題很感興趣,覺得還是很有必要探討一番。
    學生開始討論。
    生:我覺得她是嫉妒劉蘭芝,因為焦仲卿那么愛劉蘭芝。
    這個學生一說完,我就覺得驚訝,我沒想到學生有這么強的猜測能力。
    師: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擁有的特點。
    當然,有學生并不贊同嫉妒之說。
    生:我猜測是因為她覺得劉蘭芝的陪嫁太少了。
    師:你如何得知?
    生:文章沒有說,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幫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給焦?她不會選擇更好的嗎?
    師:剛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我想問問大家,焦與劉的家庭條件分別怎樣?
    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門里任職,有升官的可能。
    師:劉呢?書中有沒有相應句子?
    生:有。辭別之時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從小生長在鄉(xiāng)間。地位低下。
    師:古人結婚很講究。
    生:門當戶對。
    師:焦母有沒有相關句子?
    生開始找。
    生:焦決意自殺時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 ?BR>    我特別指出“貴賤”二字。
    但馬上又有學生質疑了。
    生:既然看重貴賤,門當戶對,為什么開始又同意娶劉蘭芝呢?
    這個問題一出來,馬上令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我也很高興學生有如此強烈的質疑能力,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結果。
    有一位學生思考幾秒鐘后,馬上站起來闡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個很荒唐的理由,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焦母嫌棄劉蘭芝無后。
    因為有的學生還在議論,可能沒聽清,我就把這個學生的說法重復了一遍。馬上有學生笑了。也有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
    師:我們文章中有沒有提到焦劉的子女?
    生答沒有。有學生在下面開始說“無后為大”的話了。我抓住這一點,又說。
    師:古人說“孝”,有這么一說,“不孝有三——”
    學生跟著說,我就說很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課上到這里,就下課了。
    后記:其實討不討論原因我覺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說的是,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教學中,有些問題我們可以認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學生有了某種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別不好的欲望,我們還是可以加以引導的。
    這節(jié)課其實容量還是不大。我只是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加以引導,學生講到哪我就引導到哪,我覺得有點能明白李鎮(zhèn)西老師上《致女兒的信》里說的要時時留意學生的發(fā)言的話了。
    我明天打算讓學生明白,其實所謂的理由都是“無謂”的,劉被遣是背了“莫須有”的罪名的,這才是令人傷感的地方。要讓學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道理。要讓學生體會到劉的悲劇的根源及文章悲劇意義。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悲涼,那么講授本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另一個班上的時候,有學生又問到文章為什么又寫劉再嫁?如果按古代觀念,被遣的女子還能得到“縣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學生進行了探討,也很成功。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二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xiàn)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zhèn)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xiàn)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币恢钡健白話鞏|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點撥: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庇腥藫?jù)“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_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_焦母: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放樂曲。
    作業(yè):了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xiàn)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zhèn)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xiàn)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薄啊痪卯敋w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币恢钡健白話鞏|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點撥: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庇腥藫?jù)“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彼蕴m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_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_焦母: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放樂曲。
    作業(yè):了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四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fā)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全詩可分為五部分:
    (二)發(fā)展 7—12(夫妻誓別)寫蘭芝辭別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別時兩人立下盟誓
    (五)尾聲 32(告誡后人)寫焦劉兩家將蘭芝、仲卿合葬,兩人化為鴛鴦
    話題: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關于鋪排
    2、
    :嚴妝
    (劉蘭芝出眾的美麗,知書識理,有涵養(yǎng)她的自尊、外柔內剛她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xiàn))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復?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郁郁登郡門”
    對表現(xiàn)蘭芝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1,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舍得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分析:這完全是不堪忍受焦母的無理指責而主動要求回娘家的口吻,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維護了自尊這是長期忍讓順從后的總爆發(fā),她的話里有委屈有不滿,但又堅決有力,毫不掩飾,(從她的話里也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個低眉順眼、任人擺布的小媳婦)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和小姑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明確:她知道哀求無效,所以干脆地答應了,實際上她的內心是完全絕望了
    (4)(課下)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c.夫婦訣別
    請同學們按照我們現(xiàn)代的思想觀念為劉蘭芝設計一種人生命運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鋪排 美麗 沉著 鎮(zhèn)定 有教養(yǎng)
    蘭芝
    個性化的語言 不慕富貴 不卑不亢 反抗精神
    《梁?!饭适?BR>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臺只得倉促回鄉(xiāng)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英臺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臺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五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主題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了解偏義復詞、古今異義字的特點,掌握“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掌握“相”、“自”、“見”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詩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fā)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1.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早讀聽錄音磁帶,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jié))。
    3、找出詩中含有“相”“自”“見”字的句子,解釋這些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六
    教學設想:
    閱讀,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閱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
    教師,只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和對話者之一。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的閱讀,不能以自己的情感體驗代替學生的情感認知,而要強化并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個性體驗,引導并促進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建構意義,甚至去創(chuàng)造意義。
    基于這樣的閱讀理念,我安排一節(jié)課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只字不提作者、背景、評價等相關材料。緊接著安排一節(jié)課讓學生討論,目的就是不想讓現(xiàn)成的或教師的結論左右學生的思維。我想聽一聽學生原汁原味的情感認知。下面,就是討論課的情形。
    生:是。(異口同聲)。
    師:好。那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猜一猜、說一說《孔雀東南飛》。
    生:“猜一猜”?(有同學疑慮地說)。
    師:嗯。請問劉蘭芝為什么要離開焦仲卿?
    生:老師,您說得不對。不是劉蘭芝“要”離開焦仲卿,而是被焦仲卿的母親逼迫,被他們家趕出了家門。請注意是“逼迫”。(我的話音剛落,一女生就搶著說)。
    師:好。那么請問焦仲卿的母親為什么要“逼迫”她呢?
    生:她看她不爽?。ㄒ粋€瘦高個子的男生說著?!安凰币猛瑢W們一陣大笑。)。
    師:為什么看她“不爽”?大家一起來猜一猜。
    生:因為劉蘭芝任性。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
    生:她婆婆說她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BR>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大家抓緊時間猜一猜。
    生:因為劉蘭芝與焦仲卿“門不當,戶不對”。
    師:有根據(jù)嗎?
    生:劉蘭芝是“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焦仲卿是“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
    師:還有嗎?
    生:因為……因為……劉蘭芝沒有生孩子。(一個女生低著頭,紅著臉,小聲地說。)。
    生:對。(不少同學附和著)。
    師:為什么沒生孩子就逼她走呢?(我緊逼一句。許多同學陷入了沉思,保持著沉默。)。
    生:老年人都想抱孫子。(一個大膽的男生說)。
    師:這是事實。那么我們從封建倫理道德來看呢?
    生:“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師:什么意思?
    生:“無后”是大不孝,因為“無后”就是斷香火,就是斷子絕孫。所以焦仲卿的母親就找借口“逼”她走。
    師:有一定的道理。還有嗎?(我想繼續(xù)挖掘)。
    生:有。我認為是嫉妒心理。(一個胖乎乎的男生說)。
    師:誰嫉妒誰啊?
    生:焦仲卿的媽嫉妒劉蘭芝。
    師:?。吭趺凑f?
    生:因為劉蘭芝長得漂亮,又聰明能干,焦仲卿非常愛她。他媽擔心劉蘭芝會取代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還擔心兒子會疏遠她。
    師:好。你分析的角度較新。還有嗎?(沉默一陣之后,我總結道)剛才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推測了焦仲卿的母親逼迫劉蘭芝的種種原因,既有倫理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我認為大家猜得不錯。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
    首先,請女同學說一說“這個婆婆怎么樣?”
    生:不好。(異口同聲)。
    生:夾石。(方言詞,意即蠻不講理。)。
    師:為什么?
    生:她橫挑鼻子,豎挑眼。
    生:雞蛋里挑骨頭,生找毛病。
    生:她虐待劉蘭芝。
    師:“虐待”從何說起?
    生:劉蘭芝“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边@不是虐待是什么?
    生:她棒打鴛鴦散。
    (女同學義憤填膺地聲討著。)。
    師:面對這樣的婆婆,我們怎么辦?
    生:不理她。(性格直爽的女生說)。
    師: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因為那時女子在家庭里沒有地位。
    師:那么“婆婆”不是很有地位嗎?
    生:婆婆年輕時也沒地位,可她現(xiàn)在有了。噢,對了。這就叫做“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磥?,劉蘭芝也只有慢慢地“熬”了。
    師:好了?,F(xiàn)在請男同學說一說“這個媽媽怎么樣?”
    生:好?。ㄎ业脑捯魟偮洌猩彤惪谕暤卣f)。
    師:要拆散自己婚姻的媽媽還是好媽媽嗎?
    生:是。
    師:為什么?
    生:她雖然逼迫劉蘭芝,但也是為著這個家,還是為她兒子好。
    師:我們的男同學真是好樣的,這么熱愛自己的媽媽,真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你們的媽媽沒有白養(yǎng)你們,她們聽了一定很高興。
    生:還好樣的?愛,那也要看怎么個愛。對的,我們要愛。不對的,我們也不能愛。(一個女生聽了我的評論,生氣地說)。
    生:先和母親好好地談談,盡量做好母親的思想工作。
    師:做不通怎么辦?
    生:分家。單過。(一男生干脆地說)。
    師:其他男同學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為什么?
    生:母親把我們養(yǎng)這么大,容易嗎?我們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
    生:不分。那就和他離婚?。ㄒ粋€女生堅定地說,其他女生附和著。)。
    生:不會。
    師:你們會成為劉蘭芝嗎?
    生:不會。
    師:那我就放心了。我衷心地祝愿你們將來愛情幸福,生活美滿!
    生:熱烈鼓掌。(我看到了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嬌羞的幸福。)。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七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fā)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目標b。
    三課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4、《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5、《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ji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fā)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jié)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善牌沤鼓敢蚍N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學后記。
    一、結合課后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xiàn)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zhèn)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qū)區(qū)。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三、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起興和尾聲。
    四、布置作業(yè):
    1、歸納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本文的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
    2、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3、課后練習二三題;
    4、《咬文嚼字》。
    五、教學后記。
    一。本課知識展示。
    學生展示歸納的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本文的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
    二。本課釋疑,包括課后練習及咬文嚼字。
    三。總結已學課文。
    形式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思想內容。
    靜女四言為主敘述現(xiàn)實主義愛情。
    氓四言敘述現(xiàn)實主義婚戀。
    離騷雜言(騷體)抒情浪漫主義政治。
    四。布置作業(yè)。
    以惜別離為題,發(fā)揮想象擴寫焦仲卿與劉蘭芝離別的部分。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八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及一詞多義。
    2、理清文章結構(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3、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1、品味詩歌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體味詩歌的悲劇意蘊。
    一.導入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tǒng)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shù)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
    《上邪》 (蒼天?。?一位女子癡迷而摯烈的愛情誓言。(兩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吧綗o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
    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fā)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zhí)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xiàn)。
    今天我們就來說下發(fā)生在兩漢時期的一段凄慘而又悲壯的愛情故事,它就是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
    1。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qū)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 “樂府雙璧”
    2。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皹犯p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队衽_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3?;A知識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
    2、偏義復詞: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三、課文把握
    1、詩歌結構:
    層次 章節(jié) 標題 情節(jié)段落
    起興 首 句 托物起興
    第一部分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蘭芝自訴 開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發(fā)展(一)
    第三部分 “入門上家堂”—“郁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發(fā)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節(jié) 化鳥雙飛 尾聲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兹概腔卜搭櫈槿姷於ㄉ畛帘У幕{。統(tǒng)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4、欣賞鋪陳、排比、比興的藝術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yǎng)的特點。羅列數(shù)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xiàn)她的從容鎮(zhèn)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jié)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5、總結
    僅表現(xiàn)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xiàn)實主義藝術創(chuàng)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相關章節(jié)。
    2.以“惜別離”為題,發(fā)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九
    雨從鉛灰色的空中散落人間。
    我望著天,望著雨,望著雨中的一切,感受風,感受雨,感受雨中的心情……。
    聽著窗外時緊時疏的雨聲,便滿心都會貯起了詩情詞意,往常的世俗喧囂一時消失,天地間只剩下了被雨聲一統(tǒng)的寧靜,被雨聲勾動的寂寥。
    靜謐的意境。
    凄涼、孤寂的感覺。
    江南多雨,也多愛情,尤其是那些悱惻纏綿的愛情故事,含蓄、靜謐地在江南的煙雨中,飄散著遙遠的古香和淡淡的幽怨。
    雨和愛情也許本就是融為一體的吧……。
    雨天。傷感。
    悲涼的心情化作雨水,滴落在眼中,與淚混為一體。
    雨中浮想,思緒飛向遙遠的古代……。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BR>    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焦仲卿與劉蘭芝一對情誼深重的小夫妻,卻因為婆婆的驕橫而落的一個“舉身赴清池”。另一個是“自掛東南枝”。
    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焦仲卿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兩人皆徇情而死。
    嗚呼,怎不讓人在千年以后仍然扼腕嘆息。
    常說最悲慘的愛情莫過于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卻不知已成眷屬的有情人被活活拆散才是最讓人傷心,惋惜的。因為,他們之間已經不僅僅有愛情,而且已經有了親情,他們已經是不可分開的親人了。親人之間的生離死別自然是最讓人斷腸,最讓人痛心的。
    蘭芝,你遙遙地望向紅塵深處那一座座富貴蒼涼的朱門庭院,想你的仲卿將如何為你而傷心哭泣,想他將如何攜一身風塵來追隨你——那是你最奢華的夢?。簣?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BR>    蘭芝的誓言尤在耳邊回響,芳人已不知蹤跡……。
    窗外依舊是煙雨蒙蒙的一片。
    細雨紛飛,飄然而蒞臨人間……。
    天也在為那段凄美的愛情而哭泣……。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釵頭鳳》。
    思緒繼續(xù)在雨中飄浮。
    我恍惚看見“美人終作土”的宋詞女子,從八百年不堪的幽夢中緩緩走來,向我傾訴著她的癡情和萬般怨哀。
    陸游初娶表妹唐婉,伉儷相得,琴瑟甚和。然而不如陸母之意,以至聽信讒言,強迫夫妻離異。后陸游另娶,唐氏也改嫁趙士程。
    幾年后的一個春日,陸游心懷郁悶踽踽獨行,至城南禹跡祠附近的沈園,恰遇唐婉與其后夫亦來游覽。唐遣人送酒肴致意,陸游滿懷傷感,借酒消愁愁更愁,揮毫在園壁上題下這首《釵頭鳳》。唐婉見后曾和詞一首,不久便抑郁而死。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唐婉《釵頭鳳》。
    如果說孔雀東南飛的故事離我太遠,那么沈園就近在咫尺,可不知何故,幾次經過,卻從未徜徉其中,只知道其中有:
    亭臺軒榭,池塘荷花……。
    還有那一堵墻,那一堵寫著釵頭鳳的斷墻殘垣……。
    雨寂寂的落著,在水中蕩起點點漣漪。
    也許是怕失望,惟恐心底的那一份期待無法從沈園中找到。
    也許是怕驚擾,那年輕的詩人,正在沈園蒙蒙的細雨中,無聲的凝望著他愛著的女子,卻無緣再執(zhí)子之手,淚如雨下。
    也許……。
    我已無語。
    惟能抄錄一詞。
    欲叩蒼冥,卻怕是,非聾即啞。
    苔壁畔,春波無恙,柳綿猶掛。
    人海未曾成隔絕,人心畢竟多牽惹。
    笑鮫綃蘸淚寫悲歡,恁揮灑。
    情欲問,愁無暇。
    情欲贖,愁無價。
    只詩魂激蕩,一千年者。
    字也何堪消蝕矣,魂應不吝歸來罷。
    看山盟重拾鳳釵頭,驚鴻下。
    ——沙子石子《滿江紅·紹興沈園見唐陸題釵頭鳳》。
    雨依舊在下。
    零亂的文,零亂的心,零亂的發(fā),
    都源于窗外的風和雨……。
    后記:
    三月多雨,春意多情,兩者皆在心,無以遣泄,唯寫此文以寄。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游二十歲(紹興十四)與唐婉結合,不料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游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地步,孰料,緣深情淺的這一對戀人竟在紹興二十年,與城南禹跡寺的沈園意外邂逅,陸游“悵然久之”,于沈園內壁上題一首《釵頭鳳》,滄然而別。唐婉讀此詞后,和其詞,不久即郁悶愁怨而死。此后,陸游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游沈園,看到當年題《釵頭鳳》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跡雖然已經模糊,他還是淚落沾襟,寫一首詩以記此事,詩中小序曰:“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園主已三易其主,讀之悵然”,在詩中哀悼唐婉:“泉路憑誰說斷腸?斷云幽夢事茫茫?!焙箨懹纹呤鍤q,住在沈園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寫下絕句《沈園》:“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自行作稽土上,尤吊遺蹤一泫然”,就在陸游去世的前一年,他還在寫詩懷念:“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是一種深摯無告,令人窒息的愛情,令我垂淚,而垂淚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畢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斷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種幸福了!!
    我無法按捺自己和詞的欲望,盡管我知道我的文采遠遠無法望陸翁之項背,可我還是想小心謹慎的說出我對這一段愛情的憑吊。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一、導入:
    初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
    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
    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關于“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說。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娘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說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1、閱讀后,概括詩歌的情節(jié)。(開端是故事的開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為故事展開做鋪墊。發(fā)展是故事的深入,發(fā)展反映著客觀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同時更是人物命運的形成展現(xiàn)。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運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結局是事物的結果展示。概括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劉感情是故事發(fā)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開端,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fā)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fā)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jié)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fā)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fā)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為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ji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原文]。
    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啾?。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雞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BR>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長跪告:“伏維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譯文]。
    序說:東漢末建發(fā)(公元196-219)年間,廬江太守衙門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被焦仲卿的母親趕回娘家,她(回娘家后)發(fā)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聽到(劉蘭芝投水而死)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樹上吊死了。當時的人哀掉他們,寫下這首詩記述這件事。
    孔雀鳥向東南方向飛去,飛上五里便徘徊一陣。
    “(我)十三歲能夠織精美的白娟,十四歲學會了裁剪衣裳,十五歲會彈箜篌,十六歲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傷。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規(guī)則,專心不移。我一個人留在空房里,我們見面的日子實在少得很。雞叫我就上機織綢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織成五匹綢子,婆婆還故意嫌我織得慢。并不是因為我織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婦難做啊!我既然擔當不了(您家的)使喚,白白留著也沒有什么用。(您)現(xiàn)在就可以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遺送回娘家?!?BR>    焦仲卿聽了這般訴說后,到堂上去稟告母親:“我已經沒有做高官、享厚祿的命相,幸虧還能娶到這個(賢慧能干)的妻子,結婚后(少年夫妻)相親相愛地生活,(并約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為伴侶。(我們)相處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開始,還不算很久,這個女子的行為并沒有什么不正當,哪里料到會使母親不滿意呢?”
    焦母對促卿說:“(你)怎么這樣沒見識!這個女子不講禮節(jié),一舉一動全憑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張!鄰居有個賢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羅敷,(長相)可愛,沒有誰比得上,母親替你去求婚。(你)就趕快休掉劉蘭芝,打發(fā)她走,千萬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著稟告:“孩兒恭敬發(fā)稟告母親,現(xiàn)在假如休掉這個女子,我一輩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孔雀東南飛》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共有22個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發(fā)愁,有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但同時也閱讀了許多資料,也在設計著教學思路。
    這次的教學設計完全是自己無意中設計出來的,最初只備了課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認真分析了這兩段與后面的聯(lián)系。忽然發(fā)現(xiàn)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賦”,而且在描寫時不惜筆墨,那么為何不把這些集中在一起講解呢?這就構成了本次教學設計的框架。因為本單元要求要反復吟詠,所以又設計了不同的朗讀環(huán)節(jié)。
    這次的教學設計是以往沒有采用過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著自己的設計上完了課,覺得還是有很多收獲的,當然也存在不足。
    雖然此次的教學設計是全新的,但能夠這樣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自己對文章的熟悉和對課文的重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學目標的落實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對開頭段作用的分析,蘭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學生分析,最后歸納匯總在一起的。因為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現(xiàn)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還是不錯的。
    學生的分角色朗讀效果不錯。因為兩個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采用的是一生讀旁白,一生讀蘭芝,一生讀阿母和阿兄的形式。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多的熟悉課文,為分析蘭芝形象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不足之處在于知識點落實有些匆忙,沒有訓練學生的翻譯,都是直接點給學生的,而且知識點有遺漏的。下節(jié)課打算利用課件進行檢查和彌補。另外閱讀還是不夠充分,這樣就無法真正通過閱讀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一
    想來自己很久沒有寫實錄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筆來寫下這個標題,《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
    大家都知道,這課很長,又是自讀課文,怎么上確實很麻煩,雖然論壇上已經有了相關的實錄和討論,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課,我還很猶豫,不知道要從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個初步打算,第一課時要學生誦讀,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課文,為明天上課深入分析打下基礎。所以上課的時候,我并沒有教案,還不清楚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
    師生問候。
    師:請大家都把書關上,我想請大家齊背《詩經》三首。
    生背誦課文,背得比較好。
    師:背得比較整齊,很不錯!
    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孔雀東南飛》這課,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詩。
    (生打開課本。)
    師:首先請大家看到課文注解1。大家要記住一些文學常識,一是《孔雀東南飛》選自哪里?(徐陵的《玉臺新詠》)二是《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一篇長篇敘事詩,與初中時學過的《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生在書本上劃記。)
    (生表示同意,于是開始讓學生讀。)
    學生讀了有六七分鐘,讀書的聲音仍然沒有減小,看來學生還挺喜歡讀這首詩的。我示意學生停下來。
    師:好的,剛才大家都隨意讀了課文,我想問幾位同學你讀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我先請張建榮同學來說說。
    張建榮:我讀的是要求背誦那部分,就是“雞鳴外欲曙”開始,一直讀到了12頁第二段。
    師:那我想問問你,讀完之后,你大概知道這幾段文字寫了哪些內容嗎?
    張建榮:大概是說女子被府吏母親趨趕回家,女子與府吏相互發(fā)誓言,永不相違。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長又逼迫她再嫁。
    師:概括的不錯,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請坐。
    師:我請另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里。好的,賀智剛。
    賀智剛:我和他讀的地方一樣,不過我沒讀那么多,我只讀到了第11頁最下面。
    學生讀的地方一樣,我當然不能問相同的問題,于是我說——
    賀智剛: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譴回家,還要被逼再嫁。
    有學生在下面答:《衛(wèi)風·氓》
    師:是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想起《衛(wèi)風·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師:我再請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讀了那幾段,和他們一樣。
    有學生笑了。我也笑。
    師:讀的也一樣。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師:我還是想問你,但與問前兩位同學的又不一樣。
    學生都面帶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問題的層出不窮,都有了興趣。
    問題一出,這個學生被難住了,從她臉上為難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時有不少同學已經找到答案了,在旁邊提示她。
    我看到這情況,就示意她坐下。
    生答:焦仲卿。
    師:女主人公叫——
    生:劉蘭芝。
    師: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嗎?
    生:沒有,只有姓,姓劉。
    師:那大家從哪知道的?
    生:第11頁有“蘭芝慚阿母”。
    師:是的,大家找得很對!很好!所以這首詩歌講的就是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故事。
    師:有沒有把全文都讀過了的同學?
    有學生回答說“有”。于是我請回答的一位同學站起來復述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學生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只是語言有點羅嗦。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二
    2.把握詩歌的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
    3.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儒學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及其罪惡。
    4.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作手法。
    1.把握故事情節(jié),剖析人物形象
    2.體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件展示:《白蛇傳》、《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電影電視片斷)
    老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幾段電影電視片斷,同學們知道它們的片名嗎?(學生答)
    沒錯,這些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和傳說:白蛇和許仙、董永與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臺的片斷,還有一個是牛郎和織女。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家喻戶曉的故事有什么共同點嗎?(學生答)
    提示:悲劇結局;浪漫主義結尾;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
    帶著這種美好的愿望,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主題也是關于愛情婚姻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一起來關注男女主人公的命運。
    二、相關文化常識介紹(課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孔雀東南飛·并序》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古詩選集。它保存了一部分樂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詩篇。但大部分為艷情宮體之作。徐陵,南朝陳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時稱“徐庾體”,但所作奏議居多,文學成就不及庾信。
    2.關于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皹贰笔且魳?,“府”是官府。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人配樂。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被后世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3.關于課題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篇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詩歌最長的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題目,故有此名,全詩共357句,1785字,這首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fā)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它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三、推進新課
    1.請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
    2.解讀小序內容
    3.理清故事情節(jié)(課件展示)
    起點: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譴
    第二部分:發(fā)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fā)展,蘭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四、研讀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別離情節(jié);奠定全文悲哀基調;引起下文。比興。
    提示:第二段:表現(xiàn)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yǎng),勤勞能干及果敢堅強的品格。
    第九段:表現(xiàn)劉蘭芝的美麗鎮(zhèn)靜、堅強
    第十段:表現(xiàn)劉蘭芝的善良友愛
    第十二段:表現(xiàn)齊蘭芝對愛情的堅貞
    第三十段:表現(xiàn)劉蘭芝忠于愛情,性情剛烈
    3.詩歌是從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現(xiàn)手法來體現(xiàn)劉蘭芝的美好品質的呢?
    語言描寫;動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
    4.有著這么多美好品質的劉蘭芝應是眾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卻被焦母驅譴回家,這是為什么?你覺得焦母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課件展示)
    《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記記》中還規(guī)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提示:(1)劉蘭芝過門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倫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許是原因之一。
    (2)兩家門第不登對。
    (3)焦母認為“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看出劉蘭芝沒有很好地遵從封建禮教那些繁文縟節(jié)以及“順父母”等婦道要求,婆媳關系緊張。
    (4)焦仲卿和劉蘭芝雖聚少離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視劉蘭芝。
    五、拓展延伸
    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無法了解焦母驅譴劉蘭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一定清楚:當美好的愛情變成“孔雀東南飛”時,悲劇對當事人帶來的巨大傷害。(課件展示):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琬《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讓學生品讀詩句,感受陸、唐二人被迫分離的痛苦情感。
    六、小結
    同學們,再回顧一下我們剛上課時看的影片斷和學習的內容,不難發(fā)現(xiàn),幾千年來,由封建禮教、家長制等構成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美麗的愛情成為“牛郎織女”,化作“雙飛蝴蝶”,變成“孔雀東南飛”,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愛情成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劉蘭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們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二、研讀探究
    明確:(1)封建社會禁錮婦女的一整套禮法條規(guī)和道德標準,經歷了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儒者和官僚發(fā)揮了先秦典籍中關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達,對婦女再嫁問題給出了道德上進一步否定的評價,不過,西漢時正統(tǒng)儒者的言論尚未完全拘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當時的成文法律沒有明確地限制婦女再嫁。漢魏時期婦女再婚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眾的女子。如西漢卓文君再嫁司馬相如,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時看上了有婦之夫宋弘。光武帝親自作說客,東漢末年祭文姬初嫁衛(wèi)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孫權納寡婦徐夫人為妃等。到北宋周敦頤、程頤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在當時影響不很大,到南宋后禮教之風漸趨嚴厲,朱熹不遺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識分子的觀念,寡婦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東漢建安年間,士族制度開始萌芽,門第觀念已經存在,詩歌中劉蘭芝自敘“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及劉兄認為蘭芝再嫁給太守兒子“否泰如天地”,可見其家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也不佳,因而劉蘭芝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的焦仲卿的婚姻應是“門不當,戶不對”。詩中的縣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員,社會地位也相對提高一些,因此他們不可能去選擇一個被掃地出門的棄婦作媳婦的。
    (3)這個情節(jié)的出現(xiàn)反映了廣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蘭芝無辜被譴,更好地反襯出焦母的專斷和無知。
    提示:焦仲卿:懦弱、膽小,一味順從母親,聽從母親的安排。
    劉蘭芝:無故被譴時只是強調自己沒有做錯,在和焦母告別時也沒有流露不滿。被譴回家靠兄長過活,其兄已放言“不嫁義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難道要我養(yǎng)你一輩子?”
    (課件展示):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提示:(1)焦母和劉兄性格粗暴,做事專橫、武斷,完全憑主觀判斷,根本不體會兒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們在詩中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他們決不可能低頭認錯的。焦母甚至會認為是蘭芝害了自己的兒子,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三、小結詩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事實上焦母和劉兄也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封建禮教和家長制的思想已經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他們的本意并不想害兒子和妹妹,但是他們沒料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卻直接把二人逼上絕路。
    再者劉蘭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劇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擺在他們面前只有二個選擇:一是遵從母親、兄長的意愿,違背自己的誓約,二是以死來捍衛(wèi)愛情。他們的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歸根結底,他們以死來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他們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們幸福的封建禮教思想做出格的斗爭。
    以往我在教這篇課文時,只是注重詩歌內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而目前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是學生一方面不重視語文學習,另一方面對語文課的期望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語文課能有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同時也更生動活潑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本課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如開頭播放電影片斷,讓學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學中來,從熟知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感悟中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作手法,由淺入深,學生掌握起來也得心應手。在教學中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中國婚姻制度的演變等內容的介紹,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用心去學習,用情去感受。
    當然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儲存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的每一處點撥,每一個啟發(fā),都會對學生的思維有所幫助,但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在思考的過程中,能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進行碰撞,進行思想的交鋒,甚至走出課堂,嘗試自己親手去查閱搜集篩選資料,他們的目光會變得更深邃,思維會變得更活躍,頭腦會變得更睿智。遺憾的是我的這二節(jié)課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此外我這篇教學設計沒有把雙基教學納入其中,如果把基礎知識如古今異義,偏義復詞等作為課堂訓練內容,也許更適合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三
    一、教學理念:
    第二課時。
    師:上節(jié)課我們熟悉了課文結構,了解了課文情節(jié),特別學習了“相”的用法和偏義復詞想象。請同學公布課后作業(yè)?的答案。
    生1完成“相”的用法練習,生2完成其他練習。
    師生共同評點。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重點分析人物。我們知道劉蘭芝是本文的主人公,我們就來看看她是怎樣的一般面孔,透國她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示。
    評:我在這里交代本課的目標,有助于學生學習有明確的方向。
    學習詩歌不能離開“讀”。只有通過讀,我們才能體察到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節(jié)課我就請同學讀,讀有關劉蘭芝言行的語段,來感悟劉蘭芝。
    評:交代學習方法。
    生讀“十三能織素”段。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劉的什么?
    生討論?;卮穑荷?2?:?本段用了排比的手法。
    生3?:?本段用了互文的手法,寫出了劉的聰明穎慧。
    生4?:?本段還寫出了劉的果敢剛強,這從“妾不堪驅使,……及時相遣歸”可知道。
    師: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4?:?我是從資料上得知的。(課堂有笑聲)真正的原因我也不太清楚。
    師:很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能實事求是,很好。這個問題我來講。
    中國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聽父母的,到婆家聽丈夫的,自己無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沒有婆家的許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其二,她們更看重自己的貞潔。所以“休”對一個女子意味著什么,大家應當清楚了,而自請“休”,更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所以劉蘭芝的這個舉動著實可以表現(xiàn)她的剛強、果敢。生4的回答是對的,資料是告訴我們答案,但我們更要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會有收獲。
    評: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只是最低級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終身收益。
    師:如果從詩歌表現(xiàn)手法上,本段用了。
    生:賦。
    師:對,這里是賦,是縱的鋪陳。
    生5讀“新婦謂府吏……久久莫相忘”段。
    師:本段可看出劉的什么?
    生討論,回答。生6?:?可看出劉對焦仲卿的依戀之情,她要求焦“久久莫相忘”,其實她首先不可能忘記這段情。
    生2?:?可看出劉蘭芝的痛苦之情、憤激之情?!叭速v物亦鄙”就可看出。
    師?:?兩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就應這樣從詩句中品出人物的內心。
    生7:讀“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段。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本段的內容。
    生1:?嚴妝。
    師?:此時此刻的劉為何要“嚴妝”?嚴妝時又為何“事事四五通”?請同學們思考,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卮?。
    生5:?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xiàn)。
    生3: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yǎng)。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zhèn)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xiàn)。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fā)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討論綜合一下,這段描寫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能沉著、鎮(zhèn)靜,臨陣不亂,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yǎng)。
    下面請同學齊讀該段。
    學生讀書。
    師:一個那個時代的女子能做到這樣很不容易。我們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請大家思考,同樣可以討論,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出來。
    學生議論,發(fā)言。
    生5:?劉蘭芝這里的嚴妝打扮可說明她做事能有始有終,因為她進焦家時一定也是經過精心打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學習她的這種一絲不茍的遇事態(tài)度。
    生9?:劉蘭芝這里的嚴妝也可以說是為焦仲卿。她的打扮體現(xiàn)了她的自尊,是為了知己而扮。
    生10:劉蘭芝的舉動可以告訴我們,人生難免遇到坎坷,在遇到挫折時應有清醒的頭腦,失意但不能失志。
    生11:劉蘭芝的舉動告訴我們,涵養(yǎng)對一個人很重要。
    師:同學們的討論可謂見仁見智,悟性很不錯。課后可進行練筆。
    評:既能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能引導他們走出文本,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體現(xiàn)。該步驟正是想體現(xiàn)這種藝術境界。實施中基本達到了目的。
    生讀“新婦謂府吏……二情同依依”
    師:本段中的磐石、蒲葦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有怎樣的作用?
    生12?: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了劉對愛情的堅貞。
    學生讀“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門”
    師?:難道該段對劉蘭芝的描寫也有作用?
    生12?:?是的。
    師?:如何理解?
    生12?:?我想,如果沒有作用,那就應當刪去。
    師?你回答得很對。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12?沉默)。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な丶腋挥袉幔?BR>    生?:當然富有。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那她想干什么呢?
    生6?:?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因為臨別前他們曾有誓言。
    師:?所以這段鋪張的場面——。
    生7:?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她沒有絲毫的貪慕虛榮之意,有的是對仲卿的愛和忠貞,這種愛和忠貞能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評:這步驟實施時有同學被卡了,于是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然接受知識,接受感悟。這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常事。
    師:?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評析了劉蘭芝。從她的身上,我們多少有感悟,有啟發(fā)。希望同學們課后寫一篇隨筆。這是第一。第二,《孔雀東南飛》早已搬上了戲劇舞臺。能否請同學們根據(jù)本課,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話劇的形式改編這篇詩篇。希望同學們嘗試一下。
    評:之所以布置這樣的練習,是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綜合能力。
    三、教后記:
    本篇詩作發(fā)表距今已遙遠了。對于21世紀的學生,對那個時代發(fā)生的許多事自然會不可理喻。婚姻愛情悲劇一直是文學描寫的一大主題。通過教學,讓學生走進作品,能真正體會人物性格的獨特之處。因為學生是有靈氣的,他們對作品的人性美、人格美有著相當敏銳細微的感受力。在“重點鑒賞”中,讓學生從“新婦起嚴妝”那段精美的文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這樣做,比單純欣賞主人公的美更有意義。學生是有悟性的,他們說,蘭芝的美是深有內涵的,不僅令人愉悅,也能促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珍視人生。綜合能力訓練,鍛煉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更能發(fā)揮學生的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
    常想,語文教學要走出低谷,必須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而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大途徑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收益,要達到這個目的,改變教學方法,改變觀念勢在必行。或許我的這節(jié)課就是一個嘗試。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四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chuàng)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么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為什么?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區(qū)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
    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fā)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么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才是悲劇
    社會悲劇:a. 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xié);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后對禮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沖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簞⑻m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沖突。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jié)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航怪偾涞男愿瘢ㄕ奔儤?、懦弱內向、優(yōu)柔寡斷)。
    體現(xiàn)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huán)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沖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xiàn)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丑陋,因為深刻所以品味,因為品味獲得啟發(fā),悲劇啟發(fā)了人們對假惡丑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后續(xù)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返龋约啊读_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五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要點。
    [教學難點?]。
    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關于“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說。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娘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說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fā)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fā)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jié)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fā)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fā)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為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ji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六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fā)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fā)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jié)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fā)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fā)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4、分章節(ji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七
    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修書將女子趕回家。
    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得美麗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夢只有在死后才能實現(xiàn)。
    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qū)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歌詞也稱為"樂府"或者"新樂府"。
    1、文章結構。
    開端——蘭芝被遣。
    發(fā)展——夫妻惜別。
    再發(fā)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兹概腔卜搭櫈槿姷於ㄉ畛帘У幕{。統(tǒng)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關于鋪排。
    1、第9段,"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家具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里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師:此時此刻,劉蘭芝為何要"嚴妝",并且還"事事四五通"呢·作者著重寫裝束和儀容,有何用意·請同學們思考,同桌之間可以交流。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xiàn)。
    生4: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yǎng)。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xiàn)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zhèn)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xiàn)。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fā)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發(fā)言綜合一下,這段描寫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夸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著、鎮(zhèn)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yǎng)。
    這一段文字優(yōu)美,請同學們傾聽范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著背誦該段??凑l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背誦很流暢。(提問兩個同學)我們一齊來背一遍。聲音很宏亮,語速要再慢一點,感情再濃一些就更好了。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干。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瑣。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意在強調蘭芝多才多藝,很有教養(yǎng)。羅列數(shù)字,應作互文看,交叉敘述。
    師:它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生3:為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復·。
    生4:不重復。更突出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yǎng),并且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郁郁登郡門"(21段)。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來迎娶她"。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襯托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jié)操,她對仲卿的愛和忠貞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而且太守家的喜和蘭芝明為允婚、暗作死計的悲涼心境形成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課后同學們注意體會比較。
    鋪陳、排比手法,夸張、渲染地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tài)。它實際上也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漢大賦的影響,描寫更加細膩更加淋漓盡致,往往一氣貫注,渲染某種氛圍和情緒。賦,一般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tài)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人物形象,我們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平時要注意鑒賞并運用。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八
    正如小燕子所言,這一首詩的內涵太多。如何讓學生品出其中的味道,很難操作。在上第二課時前,我想了很多,但還是和第一課時一樣,不得要領。我只在心中想了想大概要怎么上,還是沒有教案,預計先要學生談讀后感受,然后從學生談感受中闡述開去,順勢引導。但是這中間有太多的不可預料性,不知道會上成什么樣子。在這種忐忑中開始上課。
    師生相互問候。
    生答都了解了。
    師:好的,只有在大家都了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深入地研究文本。下面我想請大家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交流一下,把自己讀完全文的感想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
    生開始交流,討論比較熱烈。師走下講臺,傾聽生交流,并回答生提出的一些問題。
    學生交流討論了好十來分鐘,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的思維展得很開,已經深入到文本中去了,心中甚是高興。對下面的教學,也有點底了。
    師停止討論。
    師:剛才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我聽了一些同學的看法,覺得很好,那么,就請大家暢所欲言,把你心中所想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過了幾秒鐘,無人舉手。我觀察到一位學生想舉手,但又不敢,于是微笑著點出他的姓名,請他回答。
    生:我覺得古代的人都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都要聽父母的,這很可悲。
    我順勢問文章中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這一點,學生翻書找到相關句子進行了回答。
    生:焦母要焦仲卿把劉蘭芝趕回去,焦仲卿就順從了。
    接著又問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感想。
    幾秒鐘后,一生舉手。
    生:我覺得他們兩人為什么要選擇死呢?難道他們兩個不可以私奔嗎?他們完全可以逃出去,找個地方隱居,過上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任何準備,我相信自己對這個問題可能會不知道處理,幸虧在開始與學生交流時,聽到了這個學生的疑問,所以我才不致驚慌失措。
    生:我認為是因為古人很講究“孝道”,焦仲卿不肯私奔,是為了盡孝,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后半生。
    師:恩,說到了孝順,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孝順一說。如果說不逃走是孝順,那么后來殉情也是不孝順了。因為你死了,又有誰去照顧你母親呢?逃走是不孝順,殉情也是不孝順,不如逃走,還可以保全愛情。
    師:是啊,殉情也是不孝順,那為什么不私奔呢?
    生:我認為焦仲卿不逃走,是因為他還覺得有希望,他只是要劉蘭芝暫時回家,希望自己最終能說服母親改變主意。
    師:哦,還抱有希望。你從哪里得出這個結論的。課文中有沒有體現(xiàn)?
    生:有。
    師:你讀讀相關的句子?
    生讀:“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卿但還家去,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边@兩句話說明焦仲卿是想先把事情放一放,以后想辦法說服母親,再把劉蘭芝接回來。
    師:恩,說得很有道理,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jù)。
    生:我還有個問題,課文最后寫“兩家求合葬”,我覺得焦仲卿的母親在焦仲卿他們生前就不好好對他們,死后才想到對合葬,有點惺惺作態(tài)。
    生:我覺得這是焦母在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人死之后才覺得可貴吧!
    師:這種生前不懂珍惜,死后才覺可貴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不可能發(fā)生?
    生:現(xiàn)實生活中有。
    師:是。生活中這些情況都有。于生活,文學作品才會讓人覺得真實。其實不僅我們中國的文學作品有這樣的寫法,外國的很多文章中也有這樣的結局。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莎士比亞,他的作品——生紛紛搶著回答:《羅密歐與朱麗葉》。
    師:是的,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與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的結局相似。羅與朱兩個家族是世仇,但他們兩個相愛了,最終因各種原因,兩個人雙雙斃命。此時兩家才化解仇恨,把他們合葬在一起。
    這后面怎么進行的,記不大清楚了,問了幾個學生,對這里也有點模糊,說是我到了這里,就說這些問題就討論到這里,來談談焦母。于是大家就開始談焦母。
    生:焦母很專橫。
    師:從哪里體現(xiàn)?
    生:文章第二段,劉蘭芝日夜勞作,她還要嫌棄她。
    師:恩,找得對。我們看,劉蘭芝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說明她很勤勞,但是“三日斷五匹”,“大人”還“故嫌遲”,這表明焦母對劉蘭芝的要求。
    生:太苛刻了。
    師:對,太苛刻。
    師:焦母是怎么評價劉蘭芝的?書中原句。
    生:“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專自由?!?BR>    師:那劉蘭芝是不是如此呢?
    生:不是。書中有“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劉蘭芝并不是不聽婆婆的話,而是很事事順從婆婆。
    師:既然如此,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講到這里,我不禁想起摩西曾經在論壇上說討論蘭芝被遣原因是畫蛇之筆。我本不想討論,但已明顯感到學生對這問題很感興趣,覺得還是很有必要探討一番。
    學生開始討論。
    生:我覺得她是嫉妒劉蘭芝,因為焦仲卿那么愛劉蘭芝。
    這個學生一說完,我就覺得驚訝,我沒想到學生有這么強的猜測能力。
    師: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因嫉妒而生怨恨,嫉妒是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擁有的特點。
    當然,有學生并不贊同嫉妒之說。
    生:我猜測是因為她覺得劉蘭芝的陪嫁太少了。
    師:你如何得知?
    生:文章沒有說,但可能就是如此。
    生:有可能是秦家有地位,可以幫助焦升官。
    生:如果秦家有地位,那有什么理由嫁給焦?她不會選擇更好的嗎?
    師:剛才大家提到了家庭地位。我想問問大家,焦與劉的家庭條件分別怎樣?
    生:焦是府吏,在太守衙門里任職,有升官的可能。
    師:劉呢?書中有沒有相應句子?
    生:有。辭別之時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從小生長在鄉(xiāng)間。地位低下。
    師:古人結婚很講究。
    生:門當戶對。
    師:焦母有沒有相關句子?
    生開始找。
    生:焦決意自殺時有,“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我特別指出“貴賤”二字。
    但馬上又有學生質疑了。
    生:既然看重貴賤,門當戶對,為什么開始又同意娶劉蘭芝呢?
    這個問題一出來,馬上令其他學生議論紛紛。我也很高興學生有如此強烈的質疑能力,這才是我想要看到的結果。
    有一位學生思考幾秒鐘后,馬上站起來闡述自己的理由。
    生:我有一個很荒唐的理由,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焦母嫌棄劉蘭芝無后。
    因為有的學生還在議論,可能沒聽清,我就把這個學生的說法重復了一遍。馬上有學生笑了。也有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
    師:我們文章中有沒有提到焦劉的子女?
    生答沒有。有學生在下面開始說“無后為大”的話了。我抓住這一點,又說。
    師:古人說“孝”,有這么一說,“不孝有三——”
    學生跟著說,我就說很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課上到這里,就下課了。
    后記:其實討不討論原因我覺得并不重要,我想要說的是,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教學中,有些問題我們可以認為是不重要的,但是如果學生有了某種欲望,而且并不是特別不好的欲望,我們還是可以加以引導的。
    這節(jié)課其實容量還是不大。我只是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加以引導,學生講到哪我就引導到哪,我覺得有點能明白李鎮(zhèn)西老師上《致女兒的信》里說的要時時留意學生的發(fā)言的話了。
    我明天打算讓學生明白,其實所謂的理由都是“無謂”的,劉被遣是背了“莫須有”的罪名的,這才是令人傷感的地方。要讓學生明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道理。要讓學生體會到劉的悲劇的根源及文章悲劇意義。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悲涼,那么講授本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另一個班上的時候,有學生又問到文章為什么又寫劉再嫁?如果按古代觀念,被遣的女子還能得到“縣令”“太守”的垂青,是不可能的。學生進行了探討,也很成功。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十九
    (1)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fā)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詩歌發(fā)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jié)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tài)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jié)課中心環(huán)節(jié):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tǒng)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あ僭謖庖徊糠幟諶藎著重表現(xiàn)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云?”短短幾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jié)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1.課后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fā)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明確:概括情節(jié):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奥劇闭f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fā)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fā)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fā)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來理解“社會環(huán)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yǎng),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fā)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xiàn),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xiàn),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fā)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fā)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yōu)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yǎng),這不光表現(xiàn)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xiàn)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xiàn)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fā)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xiàn)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tǒng)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xiàn)了她的從容鎮(zhèn)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chuàng)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jié)起伏跌宕,表現(xiàn)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描寫和精當?shù)奶幚矸执?,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課文孔雀東南飛教案篇二十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fā)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兩課時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入新課。
    1、樂府和樂府詩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fā)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jié)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善牌沤鼓敢蚍N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分械摹盎?、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課時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xiàn)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既極端的蠻橫無理,又一味的獨斷專行。對焦劉的婚姻強行拆散,對兒子軟硬兼施。(對話鑒賞略)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對話鑒賞略)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3、起興和尾聲
    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逼迫兼兄弟:意義偏“兄”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同情)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沒有約束)本自無教訓:教養(yǎng)(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罰)便可作婚姻:結為親家(結為夫妻)
    葉葉相交通:交接(與運輸有關的)
    見相關資料與練習。
    1、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