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專業(yè)18篇)

字號:

    教案還應包含教學反思和評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面對教案編寫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一
    1,學習小貼士
    2,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尊重學生的答案。
    前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梭羅的《神的一滴》,從文中我們學會了“像水那樣思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那么,今天就讓我們換個角度,“像山那樣思考”,去認識一下美國作家利奧波德筆下的狼。
    (提示:關于文中字詞、作者,請大家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
    請大家聽范讀《像山那樣思考》,聽的時候請用筆劃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簡單說說理由。
    (提示:賞析句子可以從語言特色、修辭手法、表現(xiàn)方式、句子的意蘊等角度入手。)
    1,自由朗讀第一小節(jié),將下面短語的空白補充完整。
    像山那樣思考__________
    (提示:答案就藏在文中的第一小節(jié)中,“像山那樣思考狼的嚎叫”。)
    2,“狼的嚎叫”究竟是怎樣的呢,文中是如何描寫“狼的嚎叫”的?
    3,竟然狼的嚎叫是如此的深沉、驕傲,又是如此的悲壯、具有反抗性。那么它必然會引起很多生物對它的留意。請用一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文章第2—3小節(jié),并思考問題:這聲嚎叫究竟引起了哪些對象的留意。
    (提示:“山”是“客觀”的,只有它才知道那個“深刻的含義”。)
    4,那么這個“深刻的含義”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往下看。請大家用三分鐘的時間默讀文章的第4—6小節(jié)。默讀的時候,帶上筆,讀到讓你心靈一動的句子就請畫出來,然后主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答案的豐富多彩的,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山”——“深刻的含義”;“我”——“新的東西”。在狼的眼睛里看到這一切的。)
    (提示:林毀、山禿、鹿多、草荒、沙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進大海里去了……生態(tài)破壞、家園毀滅……)
    7,第十小節(jié)中,作者有沒有給我們以啟示,面對沙塵暴、生態(tài)破壞,我們該做些什么?
    (提示: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
    附: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利奧波德
    山——深刻的含義
    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新的東西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二
    2.德育目標: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
    3.美育目標: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并嘗試體驗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點:借助文章相關重要語句概括要點。
    難點: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和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決辦法:情景設置法、朗讀法。
    1課時。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暢談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的獨到見解。
    1.導入。
    電影片段《后天》。
    盡管這部電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卻對人類生活的現(xiàn)狀的深刻審視和對人類未來的預測。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一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這些問題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同樣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2.《沙鄉(xiāng)年鑒》簡介。
    《沙鄉(xiāng)年鑒》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在該書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奧波德對人類為自身利益蹂躪自然而發(fā)出的悲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倫理》,利奧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中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xù)存的權利。他認為“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這種倫理觀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提出的倫理觀,是從地球環(huán)境總體的角度上提出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系的倫理觀念。利奧波德在書中向人們呼吁:“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獎禍及自身?!边@是他在大半個世紀前向全人類發(fā)出的建立一種全新倫理觀念的呼喚。
    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潛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種危機——征服自然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沙鄉(xiāng)年鑒》也越來越受關注。在美國的銷售量超過了100萬冊,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念已成為美國一些環(huán)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的思想基礎。很多人被他對自然的生動描述和全新的倫理觀念所感動,接受人的新思想,成為環(huán)境保護者。
    2.解題。
    本文是節(jié)選自《沙鄉(xiāng)年鑒》。題目“像山那樣思考”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兩千年前莊子和惠子智辯的對話,看到水中的餓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你若能感覺到魚的快樂,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條在水中悠閑自得的魚兒,以魚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像魚一樣的思考;那么當我們?yōu)榱藵M足自己一時的欲望,在“提升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義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銀杏樹不論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鋼筋水泥的城里,我們是否站在大山的餓角度上去考慮問題?當我們大口大口地盡享山珍野味的時候,是否像大山那樣的思考過?“像山那樣思考”是一個帶有祈使、號召意味的短語,意思是說,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是大自然生態(tài)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同萬物的關系和山同萬物的關系沒有什么區(qū)別。做到了“像山那樣思考”,就達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較高境界。
    3.默讀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樣思考一回,默讀全文,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的要點。
    第1段是對一聲狼嗥的特寫。
    文筆簡潔傳神,攜裹著作者深深的憂慮意識——他把詩意的敘寫和深刻的生態(tài)憂慮雜糅在這聲狼嗥中,給人以靈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記寫了鹿、郊狼、牧羊人、獵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
    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后,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第(4——9)段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后留下的生態(tài)惡果。
    這些平實的記敘之后,人們漸漸能夠意識到,狼的嗥叫聲中所飽含的生態(tài)價值和生命意義。狼的消失,意味著為某種生存現(xiàn)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著我們的后代失去了一種可貴的生存的經驗——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類,付出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代價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利奧波德在文中的悲憫和憂慮讓讀者看到了一顆高貴而敏感的心靈,讀過此文,應該能夠聽到利奧彼德的大聲疾呼了。
    4.再讀課文,體驗作者的思想境界。
    剛才我們像山一樣的思考了一回,現(xiàn)在我們像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那樣的思考,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我們應該怎樣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才不會讓我們的后代不必經歷像電影《后天》中情節(jié)。
    由學生自由暢談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這一話題的思考,最好能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例如長興的水污染問題。
    1.擴展閱讀亨利大衛(wèi)梭羅的《瓦爾登湖》。
    2.擬寫一份有關長興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三
    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的詩意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生態(tài)保護意識。
    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有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美;有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利奧波德這篇文章《像山那樣思考》,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些時間,我們可以小聲地快速地閱讀全文。相關字詞可以參見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畫出來,標注好。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fā)此種思考呢?即引發(fā)此種思考的緣由是什么?(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四
    授課地點高一(6)班。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一.導入: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jié))。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huán)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笆澜绛h(huán)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xx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xx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xx讓地球充滿生機。
    20xx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五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崇高而優(yōu)雅,雄渾而又柔和;時而狂放不羈,時而靜謐深遠。面對大自然,郁達夫,高建群們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的美;蘇軾,柳宗元們感悟自然,詠懷風物的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下面請看一組圖片。(多媒體顯示),大家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1、“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2、茫茫的沙漠;3、北京沙塵暴。
    師:你覺得這幾幅圖畫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
    生答:二、三幅畫面有因果關系。北京的沙塵暴來源于茫茫的沙漠。
    師:一、二兩幅面呢?
    生:我覺得這兩幅畫面好像是同一地方,前者是過去的景象,后者是現(xiàn)在的景象,可能是草原荒漠化了。
    學生思考、討論。
    生答:1、沙漠的進攻2、長期干旱、缺少雨水3、開荒種田致使水土流失。
    師:同學們考慮到了一些原因,很不錯。我國曾經有一段時期在極左思潮影響下,草原遭到過人為破壞。當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后,我國為保護草原,保護植被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每年還有大面積的草原在荒漠化,這中間重要的一點是因為牧民的過度放牧,草原的牲畜承載量超出了它的承受能力。
    生答:一頭頭藏羚羊,充滿生機活力的藏羚羊被偷獵者射殺。為了保護它們,英勇的警察們與偷獵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甚至獻出了生命。
    師:面對自然界中的生靈,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我們究竟是以經濟利益為重,還是多去考慮一下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引發(fā)了思考,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文章《像山那樣思考》,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問題的所在,從中獲得一些理解和感悟。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六
    (1)知識目標:進一步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閱讀方法。
    (2)能力目標:了解生物知識,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和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一課時。
    多媒體。
    一、導入。
    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美國環(huán)保主義倫理學家利奧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樣思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記錄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畢生難忘的老狼。那么這究竟是一只怎樣的狼,它又能留給作者怎樣的深刻體悟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走進這篇課文。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利奧波德。
    2、關于重點字詞。
    三、文本分析。
    明確:(人類或我們)像山那樣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2、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fā)此種思考的呢?
    明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明確:留意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于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明確: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
    明確:1、在那些年代里……2、那時,我總是認為……;“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
    明確:不但導致牛群和鹿群的減少,連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學能把它們之間的關系理清楚啊?也就是這些事物之間形成的生態(tài)鏈條?
    明確:消滅狼群,讓鹿大量繁衍;草場退化,最后人類的整個生存環(huán)境都遭到破壞。
    明確:荒野就是人類未涉足過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種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存在著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明確:像山那樣去思考,去對待狼,把狼看作生態(tài)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對待自然萬物要如此。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問題時,能夠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萬物。而我們人類也應該像山那樣,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明確:勝利——狼死,鹿安全。報復——環(huán)境惡化。
    13、老師在課下還搜集的一些圖片,他們也可以作為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的佐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是如何禍及自身的。
    (描述圖片)看了這些圖片的確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的痛心,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遍及各個角落,從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圍之廣令人震驚。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tài)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xù)受到傷害。
    (浪費水電,踐踏草木,食用野生動物等)。
    四、布置作業(yè)。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大山的思維來衡量狼對自然界的價值,那么在小動物的眼中,人類的某些做法又能給它們留下怎樣的感悟呢?課后,請大家以擬人化的手法(或叫泛靈),以-“-----------眼看世界”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個畫面,一個鏡頭,主題要體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發(fā)人類保護自然的決心。
    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環(huán)保的道路上邁出自己堅實的一步,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五、教學反思。
    1、關于課文的選?。哼@是一個我從課文選取之初,一直到公開課結束都不停思考的問題。因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學生并不熟悉哲學家,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家會有些不同,導致文章的很多語句很難理解。但是作為一篇自然隨筆,本文的文字非常優(yōu)美且意境深遠,特別是文章中關于環(huán)保這一主題的闡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賞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篇文章,作為我真正走進課堂的第一節(jié)課。
    2、關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此類比較難理解的散文的講解過程中,我覺得深入淺出是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也要首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怎樣把一個復雜的問題簡化。那就是要從我們生活中熟悉的話題入手,先引起學生的學習探究的興趣。這樣,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會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講解中,我始終緊靠我們身邊的環(huán)保事件,并從中得出最后的觀點。
    3、關于作業(yè)的布置:這是一個我比較滿意的部分,自己感覺比較新穎獨特。既開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脫離學生的生活。尤其是這種通篇擬人的手法,在學生看來非常有趣。在作業(yè)的批改過程中,也正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同學們的想象力遠遠超出了我的意料。
    4、關于板書和課件:課件的設計我是力求新穎卻不花哨的,所以我沒有選擇軟件提供的模板,而是從網絡上搜集了很多相關的信息和圖片,爭取讓學生眼前一亮,結果也是比較滿意的。至于板書,這一點比較慚愧,因為我的粉筆字書寫水平的確有限,這就在授課過程中出現(xiàn)了板書書寫過慢、字的規(guī)格過小等問題。這些問題我都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積極改正。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七
    本專題旨在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tài)保護意識。本專題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諦聽天籟”,主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塊“感悟自然”,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并表達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第三板塊“湖山沉思”,主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教學重點。
    1、通過文本研習,學生能夠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
    2、學生對一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并能夠準確概括文意,通過比較找到文章內容、風格等方面的異同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學生能夠把握散文寫作的要領,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的形式描寫出來。
    教學時數10課時。
    第1、2課時。
    教學重點朗讀并背誦兩篇文言文,疏解詞句,理解文意,翻譯部分語句。
    諦聽天籟。
    教學重點。
    1、學習對自然美的獨特的.審美感悟。
    2、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的形式描寫出來。
    3、具體分析兩文將審美情趣、景物特征與語言風格相融合的特點。
    教學時數3課時。
    導入:大自然是美麗的,我們來感受、欣賞前人是如何發(fā)現(xiàn)、體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江南冬景》。
    逐段研讀課文,領會文意,思考討論:
    1、作寫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較突出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征和情調?
    2、文章寫景虛實結合,仔細分析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虛景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境?
    3、劃出文中引用的詩文,仔細體會在文中表現(xiàn)的意境。
    第2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晨昏諾日朗》。
    思考與討論的要點。
    1、章記敘了與諾日朗的幾次遭遇,重點寫了哪兩次?
    3、作業(yè)摘錄文中新穎妥帖的比喻句。
    第3課時。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文章寫景的意境,并依據課文為p.99~100三幅圖片配文字說明。
    感悟自然。
    教學重點。
    1、把握兩文寫景、抒情、說理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特色。
    2、領會作品獨特的韻味,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寫的人生感悟。
    教學時數1課時。
    導入古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的靜穆,水的靈動總能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與討論作者看到了怎樣的自然景象?產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文學常識蘇軾、柳宗元與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學重點。
    1、與文本對話,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員,對自然、社會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2、研習文本,理解本板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教學時數2課時。
    閱讀與討論要點。
    1、靜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寫“寂寞”的含義。
    2、狼的一聲嚎叫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只有山能客觀的聽這一聲嚎叫?
    第10課時。
    教學要點專題小結。
    1、檢查背誦課文《赤壁賦》。
    2、文學常識郁達夫蘇軾、柳宗元與唐宋八大家賦。
    3、寫出景物特征,這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寫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則難免空洞和膚淺。本專題的文章融寫景狀物、抒情、說理于一體,表現(xiàn)作者面對自然,與自然對話時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課文是怎樣在寫景中表現(xiàn)個性的思考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八
    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的詩意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生態(tài)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有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美;有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利奧波德這篇文章《像山那樣思考》,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些時間,我們可以小聲地快速地閱讀全文。相關字詞可以參見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畫出來,標注好。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fā)此種思考呢?即引發(fā)此種思考的緣由是什么?(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九
    教學設想:
    兩文居于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第一板塊“諦聽天籟”主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經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塊引導學生體會并表達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也已經教完。第三個板塊“湖山沉思”是表達動物與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潛藏著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沉思”更有在教訓面前的思考,更有對自然規(guī)律的頓悟,教學主要在散文的閱讀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義。文章不難,所以用指導閱讀的方法處理。
    教學目標:
    1、整體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義。
    教學課時:1。
    過程:
    一、導入。
    二、字詞積累。
    聽寫和注音:
    蓊郁()游弋()愜意()峻峭()懶惰()虛擲()揮霍()徜佯()繆斯女神()黑魆魆()瓶塞()注意(塞北、堵塞的讀音)喧囂()混濁()吞噬()漣漪()廝守()水漉漉()一泓湖水()清澈()深邃僻隱()一瞥()引擎()油膩()。
    嗥叫()山崖()馴服()迸發(fā)()拾遺()(注意拾級而上)毛骨悚然()嘎啦()砰砰()嬉戲()蠕動()槍膛()無動于衷()閃爍()餓殍()疲憊()湍急()。
    三、整體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國作家梭羅,19世紀美國作家。1845年,他摒棄繁華生活,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爾登湖》這本文學名著。《瓦爾登湖》一向被人們稱為“梭羅的精神自傳”,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神韻蘊藏在里面。進入瓦爾登湖,里面慣有的虛靜與孤寂、思想與靈光,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脫之美。課文《神的一滴》節(jié)選自梭羅《瓦爾登湖》中的《湖》一篇,題目是編者所加。
    (2)奧爾多利奧波德19世紀美國作家,生態(tài)學家,土地倫理學家。被稱為“近代環(huán)保之父”。課文《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閱讀下面的文段,說說文段里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觀念?
    “現(xiàn)在,湖底的樹干,古老的獨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沒有了,村民本來是連這個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卻想到用一根管子來把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給他們洗碗洗碟子了。這是和恒河之水一樣地圣潔的水!而他們卻想轉動一個開關,拔起一個塞子就利用瓦爾登的湖水了!這惡魔似的鐵馬,那震耳欲聾的機器喧囂聲已經傳遍全鄉(xiāng)鎮(zhèn)了,它已經用骯臟的工業(yè)腳步使湖水混濁了,正是它,把瓦爾登湖岸上的樹木和風景吞噬了。”
    答案。
    (2)閱讀下面的文段,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對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經可以洗凈現(xiàn)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BR>    本文原題是《湖》,現(xiàn)在題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車從來不停下來欣賞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機和那些買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們多少是會留心這些風景的。每天他們至少有一次機會與莊嚴、純潔的瓦爾登湖相遇。對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經可以洗凈現(xiàn)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了。有人建議過,這湖可以稱為‘神的一滴’?!?BR>    答案。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狼嗥的含義。
    2、感悟文章的詩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對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詞語積累。
    嗥叫馴服殘羹聆聽悚然湍急蠕動餓殍艾蒿。
    二、文本研習。
    1、快速地閱讀全文。
    思考: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fā)此種思考的呢?即引發(fā)此種思考的緣起、緣由。
    2、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
    3、除了這些事物,還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樣的感受呢?
    ——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5、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
    ——先是和蕓蕓眾生一樣,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
    7、是什么使他的認識發(fā)生了轉變?
    ——后來看到一只垂死時的老狼眼中的綠光時,作者有所啟發(fā),有所意識,有所察覺。
    8、讓我們齊讀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
    ——作者通過一段獵殺狼的親身經歷,寫出自己的觸動。
    9、有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從哪些詞句中捕捉到的?
    ——寫狼“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與狼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形成對比,反襯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著一條腿”,讓人頓生憐憫之心。
    ——“無動于衷”的巖石不如說是在指責人的無動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認識之后,又是如何上升為理性認識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數目過多而死去。
    11、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huán)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fā)展到有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保護環(huán)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終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下面我們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作者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fā)展。
    ——此段中的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暫時的利益。
    ——“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睉撜f荒野中的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與和諧的。作者悟出了人與自然應該平等相處。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fā)展為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tài)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們不要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否則必將自食其果。
    ——狼嗥告誡人們:狼也是生態(tài)鏈中重要的一員,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喚人與萬物之間的平等相處、和諧相處。
    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飽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tài)價值。是?。∪f物之問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fā)生態(tài)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的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一般這類文章都是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tài)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yǎng)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種詩化的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的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融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三、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開篇時圖片留給我們的疑問,可以說已是不解自破。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地樹立起生態(tài)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繼續(xù)受到傷害。
    四、作業(yè)。
    做幾句仿句練習,體會一下排比對閱讀帶來的沖擊力,盡量以大自然為仿寫內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也不是高懸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銀河中的一顆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鷹,也不是屈身籠中的金絲鳥,而是自由飛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風凜凜的雄獅,也不是氣吞萬里的猛虎,而是遼闊草原上的一只馴鹿。
    ——我不是巍立峰頂的巨石,也不是飽經滄桑的鐘乳,而是風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寬闊無垠的海洋,也不是洶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燦爛陽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
    ——樹木是時間的通史,年輪是過去,樹葉是現(xiàn)在,種子是未來。
    ——森林是樹的家園,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動物、鳥兒是森林的成員。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樂章,田壟是五線,稻草人是高音譜號,小麥、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圖畫,巖石是輪廓,綠樹是調子,七彩的花和萬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臺。云彩是遮幕,太陽是燈光,蟲鳥走獸是觀眾。
    板書設計。
    狼嗥。
    鹿……獵人希望、恐懼。
    草原、高山植被無可挽回地退化。
    “我”大聲疾呼充滿生態(tài)憂患意識。
    生態(tài)價值生命意義。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一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那樣思考”究竟是怎樣的思考?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jié))。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05年“世界環(huán)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笆澜绛h(huán)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2005主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二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jié))。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xx年“世界環(huán)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笆澜绛h(huán)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xx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xx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xx讓地球充滿生機。
    20xx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xx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20xx主題: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三
    《像山那樣思考》是一篇叫人深刻反思,強烈呼喚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散文。該文選自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的第二單元,作為散文單元的教學,如何體現(xiàn)散文的教學風格,又能讓學生充分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是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在課文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的優(yōu)勢,在背景音樂的伴奏下,我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學生顯示出極大的興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把興趣投入到課堂,接下來的一切都好辦。課文導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強烈鮮明的對照,當大自然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被破壞,甚至不復存在的時候,學生的情感價值取向自然就清晰了。
    閱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是語文課必不可少的步驟。以前缺少專門的練習,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盡可能在教會學生閱讀方法的情況下,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學生。通過尋找關鍵詞、關鍵語句等形式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并且學會篩選式的閱讀方法。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主旨的歸納為重點,以篩選關鍵語句、理解關鍵語詞作鋪墊,同時讓學生發(fā)散思維,與以前所學習過的生物、地理知識相結合,既可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積累,又可與文中的“狼”形成比照來彰顯主旨。并以類似仿寫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簡練地概括主旨。
    當然,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足和遺憾。比如,作為一篇理性色彩較濃的文章,這么多的內容(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無法在一堂課45分鐘的時間里完成,整堂課的內容含量過大使得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領悟。同時,對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估計過高,致使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花去了較多時間,因而后面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不得不忍痛割愛。這些都需在今后的備課中努力改進。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四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jié))。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世界環(huán)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huán)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讓地球充滿生機。
    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主題: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五
    2、德育目標: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
    3、美育目標: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詩意的語言美并嘗試體驗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點:借助文章相關重要語句概括要點。
    難點: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和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決辦法:情景設置法、朗讀法。
    1課時。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暢談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的獨到見解。
    1、導入。
    電影片段《后天》。
    盡管這部電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卻對人類生活的現(xiàn)狀的深刻審視和對人類未來的預測。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一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這些問題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同樣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
    2、《沙鄉(xiāng)年鑒》簡介。
    《沙鄉(xiāng)年鑒》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在該書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奧波德對人類為自身利益蹂躪自然而發(fā)出的悲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倫理》,利奧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個由人與其他物質相互依賴組成的共同體,人中這個共同體中的“平等的一員和公民”,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xù)存的權利。他認為“一個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才是正確的,否則,它就是錯誤的”。利奧波德的這種倫理觀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義者和保護主義者提出的倫理觀,是從地球環(huán)境總體的角度上提出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系的倫理觀念。利奧波德在書中向人們呼吁:“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已經知道(我希望我們已經知道)征服者最終都獎禍及自身?!边@是他在大半個世紀前向全人類發(fā)出的建立一種全新倫理觀念的呼喚。
    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了潛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種危機——征服自然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沙鄉(xiāng)年鑒》也越來越受關注。在美國的銷售量超過了100萬冊,利奧波德的土地倫理觀念已成為美國一些環(huán)境保護組織和政府機構的思想基礎。很多人被他對自然的生動描述和全新的倫理觀念所感動,接受人的新思想,成為環(huán)境保護者。
    2、解題。
    本文是節(jié)選自《沙鄉(xiāng)年鑒》。題目“像山那樣思考”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兩千年前莊子和惠子智辯的對話,看到水中的餓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你若能感覺到魚的快樂,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條在水中悠閑自得的魚兒,以魚的思維方式在思考問題,像魚一樣的思考;那么當我們?yōu)榱藵M足自己一時的欲望,在“提升這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義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銀杏樹不論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鋼筋水泥的城里,我們是否站在大山的餓角度上去考慮問題?當我們大口大口地盡享山珍野味的時候,是否像大山那樣的思考過?“像山那樣思考”是一個帶有祈使、號召意味的短語,意思是說,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是大自然生態(tài)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同萬物的關系和山同萬物的關系沒有什么區(qū)別。做到了“像山那樣思考”,就達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較高境界。
    3、默讀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樣思考一回,默讀全文,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的要點。
    第1段是對一聲狼嗥的特寫。
    文筆簡潔傳神,攜裹著作者深深的憂慮意識——他把詩意的敘寫和深刻的生態(tài)憂慮雜糅在這聲狼嗥中,給人以靈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記寫了鹿、郊狼、牧羊人、獵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
    作者進而指出,在淺層的希望和恐懼之后,還有更深刻的、只有這座山能聽懂的含義。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引起讀者的關注與思考。
    第(4——9)段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后留下的生態(tài)惡果。
    這些平實的記敘之后,人們漸漸能夠意識到,狼的嗥叫聲中所飽含的生態(tài)價值和生命意義。狼的消失,意味著為某種生存現(xiàn)狀吹響了告別的號角,意味著我們的后代失去了一種可貴的生存的經驗——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已經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無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類,付出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代價換取了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利奧波德在文中的悲憫和憂慮讓讀者看到了一顆高貴而敏感的心靈,讀過此文,應該能夠聽到利奧彼德的大聲疾呼了。
    4、再讀課文,體驗作者的思想境界。
    剛才我們像山一樣的思考了一回,現(xiàn)在我們像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那樣的思考,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我們應該怎樣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才不會讓我們的`后代不必經歷像電影《后天》中情節(jié)。
    由學生自由暢談自己對環(huán)境保護這一話題的思考,最好能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例如長興的水污染問題。
    1、擴展閱讀亨利大衛(wèi)梭羅的《瓦爾登湖》。
    2、擬寫一份有關長興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社會調查報告。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六
    本專題旨在加強自然美的審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時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生態(tài)保護意識。本專題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諦聽天籟”,主要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塊“感悟自然”,主要引導學生體會并表達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第三板塊“湖山沉思”,主要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教學重點。
    1、通過文本研習,學生能夠熱愛自然,提升審美品位,加強生態(tài)保護意識。
    2、學生對一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并能夠準確概括文意,通過比較找到文章內容、風格等方面的異同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學生能夠把握散文寫作的要領,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的形式描寫出來。
    教學時數10課時。
    第1、2課時。
    教學重點朗讀并背誦兩篇文言文,疏解詞句,理解文意,翻譯部分語句。
    諦聽天籟。
    教學重點。
    1、學習對自然美的獨特的.審美感悟。
    2、學習觀察發(fā)現(xiàn)自然景物的特點,嘗試用恰當的形式描寫出來。
    3、具體分析兩文將審美情趣、景物特征與語言風格相融合的特點。
    教學時數3課時。
    導入:大自然是美麗的,我們來感受、欣賞前人是如何發(fā)現(xiàn)、體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江南冬景》。
    逐段研讀課文,領會文意,思考討論:
    1、作寫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較突出這些景物有怎樣的特征和情調?
    2、文章寫景虛實結合,仔細分析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虛景表現(xiàn)了怎樣的心境?
    3、劃出文中引用的詩文,仔細體會在文中表現(xiàn)的意境。
    第2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晨昏諾日朗》。
    思考與討論的要點。
    1、章記敘了與諾日朗的幾次遭遇,重點寫了哪兩次?
    3、作業(yè)摘錄文中新穎妥帖的比喻句。
    第3課時。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感受文章寫景的意境,并依據課文為p.99~100三幅圖片配文字說明。
    感悟自然。
    教學重點。
    1、把握兩文寫景、抒情、說理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特色。
    2、領會作品獨特的韻味,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寫的人生感悟。
    教學時數1課時。
    導入古語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的靜穆,水的靈動總能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與討論作者看到了怎樣的自然景象?產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文學常識蘇軾、柳宗元與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學重點。
    1、與文本對話,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員,對自然、社會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2、研習文本,理解本板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教學時數2課時。
    閱讀與討論要點。
    1、靜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寫“寂寞”的含義。
    2、狼的一聲嚎叫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只有山能客觀的聽這一聲嚎叫?
    第10課時。
    教學要點專題小結。
    1、檢查背誦課文《赤壁賦》。
    2、文學常識郁達夫蘇軾、柳宗元與唐宋八大家賦。
    3、寫出景物特征,這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寫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則難免空洞和膚淺。本專題的文章融寫景狀物、抒情、說理于一體,表現(xiàn)作者面對自然,與自然對話時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課文是怎樣在寫景中表現(xiàn)個性的思考的。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七
    徐州語文教研活動示范教案。
    學習目標:1、體味文章詩意的語言和哲理內涵。
    2、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增強學生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
    學習重難點:
    重點:把握作者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體驗作者的精神境界。
    難點:理解文章重要詞句,品味詩意語言。
    學習方法:情景設置法、誦讀法、學組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由專題內涵解說引入)。
    二、研讀課文。
    (一)通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討。
    1、請學生結合全文,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有沒有領悟到狼嗥叫的內涵?如果有,是什么經歷讓他有了這種感悟?
    (2)狼嗥叫的內涵究竟是什么?
    (3)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學生分組討論上面的問題。
    3、研討問題,組織交流,品析重點詞句。
    4、學生質疑,教師組織答疑。
    閱讀梭羅《寂寞》中的一段話,比較與文本在生態(tài)主張上有何異同。
    四、總結。
    1、文章以個性化的角度來表現(xiàn)哲理的特點。
    2、結束語。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像山那樣思考教學教案篇十八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1、理清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
    2、理清文章脈絡和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做好課前預習指導工作,教會學生評點的方法,學生在感知文本、研習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間進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聲狼嗥上做文章。讓生沿著作者設定的切入點去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一、導入:
    (解文題)像山那樣思考,是指誰要像山那樣思考?人。
    二、自讀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小組合作),全文可分幾個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讀探究:
    出示相關思考題,要求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并小組討論、交流,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生讀1-2節(jié))。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排比句飽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對這聲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淺層含義和只有大山才能聽懂的深層含義分別是什么?
    學生邊讀邊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這一認識(大山聽懂的深層含義)的由來?
    談談狼的消失對自然,對人類分別意味著什么?
    (多媒體顯示問題)。
    四、拓展練習。
    閱讀一段材料,為2005年“世界環(huán)境日”擬一個主題,并簡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會議通過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并提出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接受了該建議。“世界環(huán)境日”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表達了我們人類對美好環(huán)境的向往和追求。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如下:
    1994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水——二十億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責任。
    2005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