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心靈的對話和碰撞。寫讀后感需要注意段落的銜接和邏輯推理,確保文章的結構緊湊而清晰。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不妨看看以下讀后感,或許會讓你對它產生興趣。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一
今天讀了《戰(zhàn)國策》里面的馮諼客孟嘗君,馮諼能遇上像孟嘗君這樣的主公,是馮諼八輩子修來的福氣。面對馮諼這樣要才能沒才能要愛好么愛好的人,孟嘗君不僅毫不猶豫地收他做家臣,還滿足了他種.種無理的要求。事實證明,馮諼并不是吃白飯的。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馮諼在關鍵時刻不負眾望,為孟嘗君贏得信譽,從而保住了丞相的地位。
這也讓我們認識了一個鮮活真實的馮諼。面對別人的恩惠不要故作矜持,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既為己,又為人,做個聰明人。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二
站在歷史的今天,瞧一瞧現今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服飾,是一件多么自然不過的事情!
站在歷史的今天往回看20xx年,看一看著名的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會驚訝于小小服飾改革的艱難!
其實,也只是廢棄傳統(tǒng)長袖的服飾,改用便于騎馬射箭的胡服。
《趙策·武靈王平晝閑居》幾乎可以算是整部《戰(zhàn)國策》中最長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艱難。
其所記敘的是越在進行服制改革時,趙武靈王和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趙文、趙造三人所進行的一場激烈爭論。
長長的激烈爭論里,趙武靈王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和極大的真誠,其言辭具有三大特點:
一、寬容的胸襟。
鼓勵異己之言。絕不阻塞忠誠進諫之路,絕不以勢壓人。
二、廣博的學識。
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三、敏捷的言辭。
對仗句式的連續(xù)相接,反問句式的參差穿插,極盡語言交鋒之藝術。
也許《戰(zhàn)國策》的編纂者,趙武靈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無限敬佩,所以在《武靈王平晝閑居》之后,緊跟了一篇《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講的是趙武靈王駁斥軍事大將牛贊的保守觀點。
牛贊說:“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BR>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變習俗,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換兵器。
其實,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難,難于上青天。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三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續(xù),代代承續(xù)需要從中小學抓起。
《戰(zhàn)國策》描寫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藺相如,因為他不計前嫌,可以原諒廉頗的嫉妒。還因為他敢一個人到秦國去和秦王周旋。
國學經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瑯瑯承續(xù)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我們成為既具有現代高科技素養(yǎng),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于一身,內涵豐富的一代新人。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四
李廣射箭的故事講的是:有一次晚上,李廣看見山腳下有一只老虎,于是拉弓怒射,李廣手下的人跑去一看,原來李廣射的是形狀很像一只老虎的大石頭,箭射到了石頭里拔也拔不出來。大伙驚訝得不得了,李廣也有一點不相信,又射了幾箭,可是都沒有射進,但是一箭就夠了。后來,人們都傳說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這個消息傳了出去,匈奴就不敢侵犯北平了。
臥薪嘗膽講的是: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小國,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會稽一戰(zhàn),越國打了敗仗。越王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仆。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后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都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勾踐夫婦來到吳國,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yǎng)馬駕車,椿米推磨,受盡了屈辱。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3年,才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貒蟀l(fā)奮圖強,治理國家,蒸蒸日上,最后打敗了吳國洗刷了國恥。
《戰(zhàn)國故事》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物,有的能征善戰(zhàn),有的文武雙全,有的精忠報國,有的足智多謀造福于民,正是這些一心為國的人物,推動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發(fā)展。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優(yōu)秀的品格,我心里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五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兩”是多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戰(zhàn)國時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當于現在的23.1厘米;安徽壽縣出土的尺,相當于22.5厘米。在秦統(tǒng)一度量之前,確實有點亂。細算起來,八尺有余,則超過185厘米,即使在山東大漢中,也屬高身材,以現代小姐們的標準,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體昳麗,在齊國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鄒忌穿上朝服,對著鏡子(當然是銅鏡)問他的妻子:我與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鄒忌不能自信。再問其妾:是我還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客人坐談。問客人:我與徐公哪一個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再過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認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隨后再對鏡子看,確實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細思之,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妻子認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愛我;侍妾認為我美是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于我。
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別人的贊美而飄飄然,這算是難得了。先賢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天天廣泛學習吸收知識,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則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為舉止無過失。不斷約束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這種態(tài)度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
鄒忌把他的體會告訴齊威王,得到齊威王的稱贊。下令:全國官民,如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受上賞;通過書面勸告的,受中賞;在外面議論而被我聞知,受下賞。果然不久,燕、趙、韓、魏等國都愿意與齊國交往。但這已超出本文的話題。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六
在公元前475年開始,戰(zhàn)爭的烽火已經漸漸點燃。而這時,一些國主為自己的國家能飛黃騰達,為防止自己的國家產生傷害,總會出現一些戰(zhàn)爭,而就是這些戰(zhàn)爭,留下了無數曾經戰(zhàn)沙場的英雄的光榮事跡。
其中,秦國為了統(tǒng)一六國,企圖滅掉其他六國,這時候,最讓我感嘆的還是刺秦王的荊軻。荊軻是一位衛(wèi)國的俠士,經太子丹誠懇一邀,便成了燕國的人才。他來到秦王面前,在一邊卷開地圖的時候,一邊又拿出匕首,刺向秦始皇嬴政,頓時,宮內大亂。但是,荊軻最后還是被秦始皇殺死了。
是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啊,為了別人的求助,愿意為一個陌生人赴湯蹈火的人,社會上真實太少了。真的,別人有困難,你應該第一時間去幫助,而不是隨意地走開。想想為了不讓秦國消滅燕國的荊軻吧,他寧愿犧牲自己,也不愿天下大亂,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敬佩與學習。
當然,秦國的人也不是全都是很壞。像在公元前356年幫助過秦國秦孝公的商君——公孫鞅。他曾用過的變法改革,使得許多民眾都相信秦國的誠意:在市場南門有一根木頭,誰能把他抬到北門,就獎賞10黃金,開始民眾們還不怎么相信,盡管獎勵被提升到了50黃金。終于有人敢去試一試了,當搬到北門的時候,真的下令獎賞50黃金。但這種做法有所不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只能說“作法自斃”了。
在我們生活中,當自己對別人失信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用這種取信于民的方法。但是,作為我們小學生,不能用誠信來開玩笑。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七
讀書筆記摘抄: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于王。王日:“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BR> 鄭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日:“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要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编嵲?“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讀后感心得賞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礎的都能讀懂這則故事,它講述的是楚王寵幸魏王送來的美女(新人),這引起楚王夫人鄭氏的不滿。但鄭氏并沒有立刻發(fā)作,而是先偽裝出一副很和善的樣子,和新人成為好姐妹。這樣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對其充滿好感。然后,鄭氏使出她的殺手锏,好心勸告美女記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為楚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新人當然對這位好心大姐言聽計從,然而這引起楚王的誤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曹公連篇累牘,用了將近一章講完的故事,放在《戰(zhàn)國策》不過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當今熒屏之所謂大型古裝宮斗戲,用了五十來集來勾心斗角,倒不如這一段來的干凈直接。先秦文字洗練如此,令人嘆服。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八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對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東西,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時也采用了游說的方法,想去說服領導、朋友。但是,由于沒有去揣摩對方的心態(tài),或者說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發(fā)展。那么,我的游說往往以失敗告終。
為什么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和謀士,在不經意之間,能夠說服對手?他們所應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為現代人我,能否從中吸取一些營養(yǎng),使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所深化。
閱讀了《戰(zhàn)國策》西周策后,我認為戰(zhàn)國時期的謀士和說客,他們隨時把握著全局觀,再尋找彼此的利益點,從利益點,作為切入點。其實人與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雙方能夠接受的利益點,從利益點切入,那么,就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犧牲一方的利益,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談判高手,也是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戰(zhàn)國策》西周篇,韓慶游說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讓齊國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糧的目的。但是,韓慶卻沒有直接說,而是站在齊國的角度分析齊國如何做才能獲得較大的利益。這點確實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這點確實是應該借鑒的。我想再閱讀《戰(zhàn)國策》西周策,也許會有一定的收獲和啟迪的。
齊國孟嘗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韓人但在西周作官)為了西周的利益對薛公說:您拿齊國為韓、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葉以北地區(qū),增強了韓、魏的勢力。如今又聯(lián)合攻秦,又增加了韓、魏的強勢。韓、魏兩國南邊沒有對楚國侵略的擔憂,西邊沒有對秦國的恐懼,這樣地多遼闊的兩國愈加顯得重要和尊貴,而齊國卻因此顯得輕賤了。猶如樹木的樹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強弱也會因時而變化,臣私下替你齊國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國西周暗中與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而不要進攻,讓敝國把您的意圖對秦王說:‘薛公肯定不會破秦來擴大韓、魏,他之所以進兵,是企圖讓楚國割讓東國給齊?!@樣,秦王將會放回楚懷王來與齊保持和好關系(當時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名義騙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國得以不被攻擊,而拿楚的東國使自己免除災難,肯定會愿意去做。楚王得以歸國,必定感激齊國,齊得到楚國的東國而愈發(fā)強大,而薛公地盤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解除三國兵患,處于三晉(韓、趙、魏)的西鄰,三晉也必來尊事齊國。
薛公說:很好。因而派遣韓慶入秦,使三國停止攻秦,從而讓齊國不向西周來借兵求糧。
韓慶高明游說之處,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為齊國籌劃,但是,他最終的目的達到了。這一點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九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架上無意發(fā)現了《戰(zhàn)國策》,本來浮華的內心早已不能靜下來讀這如此經典,覆手放下,卻難耐心中的好奇,這部從初中到高中經常在語文書上出現經典著作,而我卻從沒認真的看過。
夏日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蔭灑在我身上,手捧著書就這樣默默的在樹下坐著,就著書底的注釋,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傳說中的經典。
天子隕沒落而諸侯起,天下并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多年征戰(zhàn),多年割據。智士謀臣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將守士卒攻伐征戰(zhàn),決戰(zhàn)千里。前人的智慧,為后世點亮無數明燈。黃口孺子,哪敢聽雷電轟鳴?病體樵夫,怎聞得虎嘯龍吟?龐涓出山,便名動天下。勝昭陽,辱田忌,封官拜候,卻小肚雞腸容不下同門孫臏,慘死馬陵,正所謂以害人始,以害已終。蘇子之論,天下絕唱,佩六國相印,為百姓蒼生而謀略。張儀去楚而滅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無不震驚世野,談笑間,決定一國的榮辱。這一刻,我輕輕的合上書,閉上眼,任由陽光已西斜,腦海中無數翻騰,仿佛浮現出那征戰(zhàn)的沙場,我一身戎馬,手持尖銳,帶的對君主的信任,對勝利的熱血,憤然沖鋒,血染長沙。
睜開眼,日已西沉,悵然這午后的時光過得太快,我只是囫圇一般看完這《戰(zhàn)國策》,而其帶來的震撼確是無與倫比的。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 鼻f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的莫過于游歷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塵世,為那功名利祿而奔赴。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道,無不為名為利而存在。君不見綠洲不再復,流水不再清,空氣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鳥魚蟲獸已無蹤影,現代化的節(jié)奏太快讓世間急劇向前,沒有喘息的機會。經常有老師問我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從來只是搖搖頭,不語。不是沒有理想,只是難以出口,四十五歲之前放開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帶著父母妻兒,獨居一方。不說出來,是怕別人笑我異想天開,太高估自己??墒抢硐雴幔俏易约旱氖?,又何必到處宣揚。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
秦的崛起!周六,我再一次讀完了《戰(zhàn)國策》。第一次讀的時候,我總在想:秦國不就是一個邊緣地區(qū)的貧瘠小國嗎?一統(tǒng)中原一定是靠運氣。今天,我知道了,秦國并非碰運氣,吞并六國,秦國并非徒有虛名,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秦王富國強民,不欺壓百姓。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是個邊緣地區(qū)的小國。在秦孝公時,秦國竟夜不關門,道不拾遺;惠王時,秦國南滅巴蜀天國,東鎮(zhèn)三晉齊楚,開始問鼎中原,秦國上下,未聽說國人弒君,奪位之爭之事,由此可見,秦國君臣大體不欺百姓。
第二,秦國國君能用人。瞧,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有哪個國家的君主能像秦王一樣大力發(fā)掘人才、提拔人才?燕國的樂毅出逃,趙國的廉頗被罷職,越國的文種被殺………這些人都是能人,可各國的君主不還是把他們罷職的罷職,驅逐的驅逐,殺頭的殺頭?而秦王呢?秦穆公用了百里奚、騫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lián)盟……這些能作文人,都不是秦國人,卻還是死心塌地地為秦王效力,可見秦王非常會且能用人。
第三,秦國的地理位置有優(yōu)勢。秦國的地理位置在七國中,可以說是最好的了。進可攻,退可守。既是保險箱,又是主戰(zhàn)場。東邊有潼關,函谷關;南邊又有幾座大山。而它又剛好處于平原中間上,農業(yè)發(fā)達。兩座重關要塞可讓六國軍隊能順利地打過來。
第四,老話說得好:“鷸蚌相爭,漁夫得利?!倍@里呢?哈哈,這里是“六國相爭,秦國得利”!戰(zhàn)國七雄,除了秦國,另外六國都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六國還在各自為戰(zhàn),企圖通過戰(zhàn)勝小國來擴大自己的范圍???樂毅攻齊,沒有除根,致使燕齊從此一蹶不振;齊魏相爭,魏國喪失名將龐涓;宋楚爭霸,吳越爭雄,他們沒想到,在他們一天一天消耗自己兵力的同時,秦國正在一天天強大起來。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占了很大優(yōu)勢,逐漸把六國一個一個給消滅了。
毫無疑問,七國當中,盡占天時地利人和的只有秦國,能統(tǒng)一中原的也只有秦國。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一
這是一則道理說服和道理說辨相結合的典型案例。其道理說服,在于運用了三個歷史實例的道理。其道理說辨,在于對“誹”與“譽”的辨解?!罢u”原本是指國人對臣子的批評,而“譽”原本是指國人對臣子的贊美。呂倉卻把國人的“誹”辨成是臣子應該為君承受的責難;把國人的“譽”辨成是臣子弒君的基本成因。
如果單看道理說服的事例,難以服人;如果單看道理說辨的辨點,難以成理。然而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最為重要的是:要把壞事轉變成為好事,就必須把壞事轉變的結果與君王的利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鬼谷子曰:“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由此可見,呂倉非常了解自己,也非常了解君主,否則呂倉再會說服、再會辨解,也是難以讓君主信服的。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二
《戰(zhàn)國策》是記錄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最為完整的文獻記載,它幾乎涵蓋了戰(zhàn)國時期所有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還涉及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活動。與此同時,它還記述了一大批歷史人物,如聶政、荊軻和要離等,以及這些人物對當時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從而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特征。我就《戰(zhàn)國策》的價值做一下闡述。
《戰(zhàn)國策》的思想內容較為繁雜,但主要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人才重視的政治思想。這一方面表現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時也強調了縱橫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的影響。西漢時期涌現出了一批縱橫家,如陸賈、鄒陽、主父偃和徐樂等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戰(zhàn)國縱橫家思想的影響。
《戰(zhàn)國策》還被當做一部文學典籍一直為世人所稱道。無論是在人物刻畫還是在遣詞造句上,它都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蘇秦靈活機變的形象;在《荊軻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荊軻的悲壯形象等。書中的語言風格也瑰麗多姿、縱橫變幻,常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尤其是對于縱橫家們言辭的記述,更顯得精辟犀利,往往總能一語道破天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在《蘇秦始將連橫》和《莊辛說楚襄王》等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自古以來,人們對《戰(zhàn)國策》的褒獎都集中于文學價值,對其思想的評說則是褒貶不一。這主要是由于它與后世所弘揚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尤其是它主張追名逐利,而且過分夸大了縱橫家在歷史中的作用,有損其自身的思想價值,但是整體不應影響其歷史價值,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去偽存真,學會辨別。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三
這是一則有關謀略的精典案例。單從“借道”事件的原委來看,處于弱勢地位的東周,只能在兩種不同的結果中選擇其一,即:要么得罪秦,要么得罪韓。
然而,謀劃的目的,卻是要尋求第三種結果,這就是在借道的事件上,既不得罪秦,又不得罪韓,而且還要得到利。這種看似不可能實現的謀劃目的,卻取得了成功,其關鍵就在于對謀劃關聯(lián)點的正確選擇。
案例中的謀劃涉及到了三個關聯(lián)點,即:使韓出讓土地與周;讓韓派重使求楚;告之秦,土地是韓強給的。然而三個關聯(lián)點都與“借道”事件,本無任何直接聯(lián)系,但當其發(fā)揮作用后,就能實現謀劃的目的。
鬼谷子曰:“陰—道而陽取之”。由此言可知,弱周同時向秦與韓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也是能成功謀劃的關鍵之一。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一
今天讀了《戰(zhàn)國策》里面的馮諼客孟嘗君,馮諼能遇上像孟嘗君這樣的主公,是馮諼八輩子修來的福氣。面對馮諼這樣要才能沒才能要愛好么愛好的人,孟嘗君不僅毫不猶豫地收他做家臣,還滿足了他種.種無理的要求。事實證明,馮諼并不是吃白飯的。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馮諼在關鍵時刻不負眾望,為孟嘗君贏得信譽,從而保住了丞相的地位。
這也讓我們認識了一個鮮活真實的馮諼。面對別人的恩惠不要故作矜持,在別人需要你的時候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既為己,又為人,做個聰明人。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二
站在歷史的今天,瞧一瞧現今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服飾,是一件多么自然不過的事情!
站在歷史的今天往回看20xx年,看一看著名的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會驚訝于小小服飾改革的艱難!
其實,也只是廢棄傳統(tǒng)長袖的服飾,改用便于騎馬射箭的胡服。
《趙策·武靈王平晝閑居》幾乎可以算是整部《戰(zhàn)國策》中最長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艱難。
其所記敘的是越在進行服制改革時,趙武靈王和保守勢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趙文、趙造三人所進行的一場激烈爭論。
長長的激烈爭論里,趙武靈王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和極大的真誠,其言辭具有三大特點:
一、寬容的胸襟。
鼓勵異己之言。絕不阻塞忠誠進諫之路,絕不以勢壓人。
二、廣博的學識。
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三、敏捷的言辭。
對仗句式的連續(xù)相接,反問句式的參差穿插,極盡語言交鋒之藝術。
也許《戰(zhàn)國策》的編纂者,趙武靈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無限敬佩,所以在《武靈王平晝閑居》之后,緊跟了一篇《王破原陽以為騎邑》,講的是趙武靈王駁斥軍事大將牛贊的保守觀點。
牛贊說:“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BR>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變習俗,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換兵器。
其實,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難,難于上青天。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三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前瞻性和包容性,更在于它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緊追時代強音而又不失民族本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中國永遠需要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也永遠需要特色獨具的中國。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道和諧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文化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代代承續(xù),代代承續(xù)需要從中小學抓起。
《戰(zhàn)國策》描寫了很多人物的形象,其中我最崇拜藺相如,因為他不計前嫌,可以原諒廉頗的嫉妒。還因為他敢一個人到秦國去和秦王周旋。
國學經典穿越千年時空,讀書瑯瑯承續(xù)中華文明。希望我們青少年在接受信息時代高科技教育的同時,不失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我們成為既具有現代高科技素養(yǎng),又具厚重人文情懷,融真善美品質于一身,內涵豐富的一代新人。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四
李廣射箭的故事講的是:有一次晚上,李廣看見山腳下有一只老虎,于是拉弓怒射,李廣手下的人跑去一看,原來李廣射的是形狀很像一只老虎的大石頭,箭射到了石頭里拔也拔不出來。大伙驚訝得不得了,李廣也有一點不相信,又射了幾箭,可是都沒有射進,但是一箭就夠了。后來,人們都傳說李廣的箭能射穿石頭,這個消息傳了出去,匈奴就不敢侵犯北平了。
臥薪嘗膽講的是:兩千多年前,在長江下游有兩個小國,一個是吳國,一個是越國。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會稽一戰(zhàn),越國打了敗仗。越王萬般無奈,只好派人向吳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吳國,給吳王當奴仆。吳國的謀臣們紛紛要求滅掉越國,免除后患。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都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勾踐夫婦來到吳國,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yǎng)馬駕車,椿米推磨,受盡了屈辱。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3年,才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貒蟀l(fā)奮圖強,治理國家,蒸蒸日上,最后打敗了吳國洗刷了國恥。
《戰(zhàn)國故事》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人物,有的能征善戰(zhàn),有的文武雙全,有的精忠報國,有的足智多謀造福于民,正是這些一心為國的人物,推動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發(fā)展。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優(yōu)秀的品格,我心里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將來報效祖國。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五
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要了解自身的能耐有多大,自身“斤兩”是多少,這對自己有好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戰(zhàn)國時一尺是多少?1931年河南金村出土的尺,相當于現在的23.1厘米;安徽壽縣出土的尺,相當于22.5厘米。在秦統(tǒng)一度量之前,確實有點亂。細算起來,八尺有余,則超過185厘米,即使在山東大漢中,也屬高身材,以現代小姐們的標準,也可打上高分。高身材加上“身體昳麗,在齊國中算是美男子了。
有一天,鄒忌穿上朝服,對著鏡子(當然是銅鏡)問他的妻子:我與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一個美?其妻答:您非常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城北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鄒忌不能自信。再問其妾:是我還是徐公美?其妾回答:徐公何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和客人坐談。問客人:我與徐公哪一個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再過一天,徐公來訪,鄒忌仔細看,認定自己不及徐公美,隨后再對鏡子看,確實自己比徐公差多了。晚上睡下細思之,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的妻子認為我比徐公美,是存心愛我;侍妾認為我美是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有求于我。
鄒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因別人的贊美而飄飄然,這算是難得了。先賢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天天廣泛學習吸收知識,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則能明白事理而做到行為舉止無過失。不斷約束自己,檢查自己的行為,這種態(tài)度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
鄒忌把他的體會告訴齊威王,得到齊威王的稱贊。下令:全國官民,如當面批評我的過失的,受上賞;通過書面勸告的,受中賞;在外面議論而被我聞知,受下賞。果然不久,燕、趙、韓、魏等國都愿意與齊國交往。但這已超出本文的話題。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六
在公元前475年開始,戰(zhàn)爭的烽火已經漸漸點燃。而這時,一些國主為自己的國家能飛黃騰達,為防止自己的國家產生傷害,總會出現一些戰(zhàn)爭,而就是這些戰(zhàn)爭,留下了無數曾經戰(zhàn)沙場的英雄的光榮事跡。
其中,秦國為了統(tǒng)一六國,企圖滅掉其他六國,這時候,最讓我感嘆的還是刺秦王的荊軻。荊軻是一位衛(wèi)國的俠士,經太子丹誠懇一邀,便成了燕國的人才。他來到秦王面前,在一邊卷開地圖的時候,一邊又拿出匕首,刺向秦始皇嬴政,頓時,宮內大亂。但是,荊軻最后還是被秦始皇殺死了。
是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啊,為了別人的求助,愿意為一個陌生人赴湯蹈火的人,社會上真實太少了。真的,別人有困難,你應該第一時間去幫助,而不是隨意地走開。想想為了不讓秦國消滅燕國的荊軻吧,他寧愿犧牲自己,也不愿天下大亂,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敬佩與學習。
當然,秦國的人也不是全都是很壞。像在公元前356年幫助過秦國秦孝公的商君——公孫鞅。他曾用過的變法改革,使得許多民眾都相信秦國的誠意:在市場南門有一根木頭,誰能把他抬到北門,就獎賞10黃金,開始民眾們還不怎么相信,盡管獎勵被提升到了50黃金。終于有人敢去試一試了,當搬到北門的時候,真的下令獎賞50黃金。但這種做法有所不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只能說“作法自斃”了。
在我們生活中,當自己對別人失信的時候,也可以用一用這種取信于民的方法。但是,作為我們小學生,不能用誠信來開玩笑。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七
讀書筆記摘抄: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說之。夫人鄭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于王。王日:“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BR> 鄭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日:“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要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编嵲?“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無使逆命。
讀后感心得賞析:
相信略有古文基礎的都能讀懂這則故事,它講述的是楚王寵幸魏王送來的美女(新人),這引起楚王夫人鄭氏的不滿。但鄭氏并沒有立刻發(fā)作,而是先偽裝出一副很和善的樣子,和新人成為好姐妹。這樣既使新人放下戒心,也使楚王對其充滿好感。然后,鄭氏使出她的殺手锏,好心勸告美女記得在楚王面前遮住鼻子,因為楚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新人當然對這位好心大姐言聽計從,然而這引起楚王的誤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
曹公連篇累牘,用了將近一章講完的故事,放在《戰(zhàn)國策》不過二三百字而已。而放眼當今熒屏之所謂大型古裝宮斗戲,用了五十來集來勾心斗角,倒不如這一段來的干凈直接。先秦文字洗練如此,令人嘆服。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八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對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東西,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損害,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時也采用了游說的方法,想去說服領導、朋友。但是,由于沒有去揣摩對方的心態(tài),或者說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發(fā)展。那么,我的游說往往以失敗告終。
為什么戰(zhàn)國時期的說客和謀士,在不經意之間,能夠說服對手?他們所應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為現代人我,能否從中吸取一些營養(yǎng),使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所深化。
閱讀了《戰(zhàn)國策》西周策后,我認為戰(zhàn)國時期的謀士和說客,他們隨時把握著全局觀,再尋找彼此的利益點,從利益點,作為切入點。其實人與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雙方能夠接受的利益點,從利益點切入,那么,就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犧牲一方的利益,滿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談判高手,也是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戰(zhàn)國策》西周篇,韓慶游說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讓齊國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糧的目的。但是,韓慶卻沒有直接說,而是站在齊國的角度分析齊國如何做才能獲得較大的利益。這點確實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這點確實是應該借鑒的。我想再閱讀《戰(zhàn)國策》西周策,也許會有一定的收獲和啟迪的。
齊國孟嘗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糧。韓慶(韓人但在西周作官)為了西周的利益對薛公說:您拿齊國為韓、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葉以北地區(qū),增強了韓、魏的勢力。如今又聯(lián)合攻秦,又增加了韓、魏的強勢。韓、魏兩國南邊沒有對楚國侵略的擔憂,西邊沒有對秦國的恐懼,這樣地多遼闊的兩國愈加顯得重要和尊貴,而齊國卻因此顯得輕賤了。猶如樹木的樹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強弱也會因時而變化,臣私下替你齊國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國西周暗中與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國借兵求糧。您兵臨函谷關而不要進攻,讓敝國把您的意圖對秦王說:‘薛公肯定不會破秦來擴大韓、魏,他之所以進兵,是企圖讓楚國割讓東國給齊?!@樣,秦王將會放回楚懷王來與齊保持和好關系(當時楚懷王被秦昭公以會盟名義騙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國得以不被攻擊,而拿楚的東國使自己免除災難,肯定會愿意去做。楚王得以歸國,必定感激齊國,齊得到楚國的東國而愈發(fā)強大,而薛公地盤也就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解除三國兵患,處于三晉(韓、趙、魏)的西鄰,三晉也必來尊事齊國。
薛公說:很好。因而派遣韓慶入秦,使三國停止攻秦,從而讓齊國不向西周來借兵求糧。
韓慶高明游說之處,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為齊國籌劃,但是,他最終的目的達到了。這一點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九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架上無意發(fā)現了《戰(zhàn)國策》,本來浮華的內心早已不能靜下來讀這如此經典,覆手放下,卻難耐心中的好奇,這部從初中到高中經常在語文書上出現經典著作,而我卻從沒認真的看過。
夏日午后的陽光透過樹蔭灑在我身上,手捧著書就這樣默默的在樹下坐著,就著書底的注釋,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傳說中的經典。
天子隕沒落而諸侯起,天下并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多年征戰(zhàn),多年割據。智士謀臣遠交近攻,合縱連橫。將守士卒攻伐征戰(zhàn),決戰(zhàn)千里。前人的智慧,為后世點亮無數明燈。黃口孺子,哪敢聽雷電轟鳴?病體樵夫,怎聞得虎嘯龍吟?龐涓出山,便名動天下。勝昭陽,辱田忌,封官拜候,卻小肚雞腸容不下同門孫臏,慘死馬陵,正所謂以害人始,以害已終。蘇子之論,天下絕唱,佩六國相印,為百姓蒼生而謀略。張儀去楚而滅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無不震驚世野,談笑間,決定一國的榮辱。這一刻,我輕輕的合上書,閉上眼,任由陽光已西斜,腦海中無數翻騰,仿佛浮現出那征戰(zhàn)的沙場,我一身戎馬,手持尖銳,帶的對君主的信任,對勝利的熱血,憤然沖鋒,血染長沙。
睜開眼,日已西沉,悵然這午后的時光過得太快,我只是囫圇一般看完這《戰(zhàn)國策》,而其帶來的震撼確是無與倫比的。
“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在濮河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對莊子說:“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 鼻f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的莫過于游歷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塵世,為那功名利祿而奔赴。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樓,車水馬龍的街道,無不為名為利而存在。君不見綠洲不再復,流水不再清,空氣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鳥魚蟲獸已無蹤影,現代化的節(jié)奏太快讓世間急劇向前,沒有喘息的機會。經常有老師問我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從來只是搖搖頭,不語。不是沒有理想,只是難以出口,四十五歲之前放開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帶著父母妻兒,獨居一方。不說出來,是怕別人笑我異想天開,太高估自己??墒抢硐雴幔俏易约旱氖?,又何必到處宣揚。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
秦的崛起!周六,我再一次讀完了《戰(zhàn)國策》。第一次讀的時候,我總在想:秦國不就是一個邊緣地區(qū)的貧瘠小國嗎?一統(tǒng)中原一定是靠運氣。今天,我知道了,秦國并非碰運氣,吞并六國,秦國并非徒有虛名,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秦王富國強民,不欺壓百姓。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是個邊緣地區(qū)的小國。在秦孝公時,秦國竟夜不關門,道不拾遺;惠王時,秦國南滅巴蜀天國,東鎮(zhèn)三晉齊楚,開始問鼎中原,秦國上下,未聽說國人弒君,奪位之爭之事,由此可見,秦國君臣大體不欺百姓。
第二,秦國國君能用人。瞧,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有哪個國家的君主能像秦王一樣大力發(fā)掘人才、提拔人才?燕國的樂毅出逃,趙國的廉頗被罷職,越國的文種被殺………這些人都是能人,可各國的君主不還是把他們罷職的罷職,驅逐的驅逐,殺頭的殺頭?而秦王呢?秦穆公用了百里奚、騫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lián)盟……這些能作文人,都不是秦國人,卻還是死心塌地地為秦王效力,可見秦王非常會且能用人。
第三,秦國的地理位置有優(yōu)勢。秦國的地理位置在七國中,可以說是最好的了。進可攻,退可守。既是保險箱,又是主戰(zhàn)場。東邊有潼關,函谷關;南邊又有幾座大山。而它又剛好處于平原中間上,農業(yè)發(fā)達。兩座重關要塞可讓六國軍隊能順利地打過來。
第四,老話說得好:“鷸蚌相爭,漁夫得利?!倍@里呢?哈哈,這里是“六國相爭,秦國得利”!戰(zhàn)國七雄,除了秦國,另外六國都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六國還在各自為戰(zhàn),企圖通過戰(zhàn)勝小國來擴大自己的范圍???樂毅攻齊,沒有除根,致使燕齊從此一蹶不振;齊魏相爭,魏國喪失名將龐涓;宋楚爭霸,吳越爭雄,他們沒想到,在他們一天一天消耗自己兵力的同時,秦國正在一天天強大起來。秦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占了很大優(yōu)勢,逐漸把六國一個一個給消滅了。
毫無疑問,七國當中,盡占天時地利人和的只有秦國,能統(tǒng)一中原的也只有秦國。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一
這是一則道理說服和道理說辨相結合的典型案例。其道理說服,在于運用了三個歷史實例的道理。其道理說辨,在于對“誹”與“譽”的辨解?!罢u”原本是指國人對臣子的批評,而“譽”原本是指國人對臣子的贊美。呂倉卻把國人的“誹”辨成是臣子應該為君承受的責難;把國人的“譽”辨成是臣子弒君的基本成因。
如果單看道理說服的事例,難以服人;如果單看道理說辨的辨點,難以成理。然而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能起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最為重要的是:要把壞事轉變成為好事,就必須把壞事轉變的結果與君王的利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鬼谷子曰:“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由此可見,呂倉非常了解自己,也非常了解君主,否則呂倉再會說服、再會辨解,也是難以讓君主信服的。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二
《戰(zhàn)國策》是記錄戰(zhàn)國時期政治斗爭最為完整的文獻記載,它幾乎涵蓋了戰(zhàn)國時期所有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還涉及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活動。與此同時,它還記述了一大批歷史人物,如聶政、荊軻和要離等,以及這些人物對當時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影響,從而充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風貌特征。我就《戰(zhàn)國策》的價值做一下闡述。
《戰(zhàn)國策》的思想內容較為繁雜,但主要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對人才重視的政治思想。這一方面表現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多元化的特征,同時也強調了縱橫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的影響。西漢時期涌現出了一批縱橫家,如陸賈、鄒陽、主父偃和徐樂等人,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戰(zhàn)國縱橫家思想的影響。
《戰(zhàn)國策》還被當做一部文學典籍一直為世人所稱道。無論是在人物刻畫還是在遣詞造句上,它都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它在《秦策》中塑造了蘇秦靈活機變的形象;在《荊軻刺秦王》中又塑造了荊軻的悲壯形象等。書中的語言風格也瑰麗多姿、縱橫變幻,常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尤其是對于縱橫家們言辭的記述,更顯得精辟犀利,往往總能一語道破天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在《蘇秦始將連橫》和《莊辛說楚襄王》等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自古以來,人們對《戰(zhàn)國策》的褒獎都集中于文學價值,對其思想的評說則是褒貶不一。這主要是由于它與后世所弘揚的儒家思想相排斥所致。尤其是它主張追名逐利,而且過分夸大了縱橫家在歷史中的作用,有損其自身的思想價值,但是整體不應影響其歷史價值,我們在讀的時候要去偽存真,學會辨別。
戰(zhàn)國時期讀后感篇十三
這是一則有關謀略的精典案例。單從“借道”事件的原委來看,處于弱勢地位的東周,只能在兩種不同的結果中選擇其一,即:要么得罪秦,要么得罪韓。
然而,謀劃的目的,卻是要尋求第三種結果,這就是在借道的事件上,既不得罪秦,又不得罪韓,而且還要得到利。這種看似不可能實現的謀劃目的,卻取得了成功,其關鍵就在于對謀劃關聯(lián)點的正確選擇。
案例中的謀劃涉及到了三個關聯(lián)點,即:使韓出讓土地與周;讓韓派重使求楚;告之秦,土地是韓強給的。然而三個關聯(lián)點都與“借道”事件,本無任何直接聯(lián)系,但當其發(fā)揮作用后,就能實現謀劃的目的。
鬼谷子曰:“陰—道而陽取之”。由此言可知,弱周同時向秦與韓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也是能成功謀劃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