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三陵導(dǎo)游詞(通用14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一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十三陵建于1420xx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陵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大,營建時間*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很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進院落,前設(shè)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
    十三陵院內(nèi),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它是十三陵中*一座被發(fā)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新中國成立后,為進行歷史科學(xué)研究,試掘了定陵。墓中有各種珍貴物品三千余件。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xué)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
    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座大陵園之一。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
    地下玄宮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室聯(lián)結(jié)而成,總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前殿和左、右配殿內(nèi)沒有任何陳 設(shè),中殿后部放有三個漢白玉石雕刻的寶座,每個寶座前設(shè)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口青花云龍大瓷缸,后殿內(nèi)棺床上放置皇 帝、皇后的棺槨,在其周圍還放有26支紅漆木箱,儀仗、銘旌及玉石等。地下玄宮出土了3000余件珍貴文物。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為陵區(qū)前的*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jié)構(gòu)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云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
    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dǎo)部分??傞L約7.3公里。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shè)施及橋涵建筑。
    從大紅門左右兩側(cè)延伸至龍山、虎山兩山之巔,然后再向東西兩側(cè)蜿蜒而去。大紅門處于高崗之上,中門正對天壽山主峰,左右又襯以龍山和虎山,氣勢非凡。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座大規(guī)模復(fù)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qū)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xiàn)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shù)取_@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銀山塔林引位于昌平區(qū)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wù)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主要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銀山,因秋去冬來,瑞雪紛飛,山巖銀裝素裹,冰雪層積而得名,又因山巖陡峭,巖壁色黑如鐵,稱為“鐵壁”,合稱“銀山鐵壁”。為明清時期“燕京八景”之一。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的天壽山腳下,這里埋葬著明朝13個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修建長陵,到清朝順治初年建思陵,營建時間前后長達2之久。明十三陵體系完成、規(guī)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較多帝王陵墓群。20xx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這里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為明朝有三個皇帝沒有埋在這里,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還有一個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鈺。明朝第一個在北京修建陵寢的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樂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趙羾和江西術(shù)士廖鈞卿在北京一帶選址建陵。最后選中今天昌平區(qū)康家莊樓子營一帶,作為陵址上報給皇上。朱棣親自現(xiàn)場考察后,非常滿意,封這里的山叫“天壽山”,選擇“黃道吉日”開始動工修建陵寢。
    從永樂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歷時之久,陵寢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為“長陵”,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長陵的后續(xù)裝修工程并沒有結(jié)束。明朝嘉靖年間,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長陵的神道。大石牌樓,神道上的碑樓陸續(xù)建成。如此算來長陵最后建成歷時130余年。這條長陵的神道,也隨著明朝后續(xù)幾位皇帝的陵寢依次完工,成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三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因明代遷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稱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建長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qū)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和一名江西術(shù)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選陵址。大概兩年后,選中了今昌平區(qū)康家莊樓子營一帶。這一帶青山環(huán)抱,綠水長流。北面的“龍脈”奔騰而來,氣勢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馬平川,蟒山繞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圍重巒疊嶂,如“萬騎簇擁,千官侍從”。正是風(fēng)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寶地。朱棣親臨閱視后十分滿意,封其山為“萬壽山”,選擇吉日,動工興建。永樂十一年玄宮建成后,從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槨北上,擇吉入藏,并將陵寢命名為“長陵”。此后長陵的附屬建筑仍在逐步營建,直至宣德二年,長陵工程在大體完工,歷時18年,加之陸續(xù)建成的神道等設(shè)施,到長陵最終建成,共歷時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quán),朱允炆在宮內(nèi)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計劃遷都北京?;柿觌S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戰(zhàn)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殘余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長期威脅。而南京鞭長莫及,難以控制北方的局勢。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而這一舉措也確實對明朝疆域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統(tǒng)年間,發(fā)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這是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反對者就說“怎么能棄祖墳于不顧,丟給敵人呢?”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時對明陵進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璉,封他及其后代為一等延恩侯,世代負責(zé)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從第一代朱之璉開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續(xù)了11代。民國年間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勛被民國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員之職,但他不但白拿錢不干活,還有監(jiān)守自盜的嫌疑。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位,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長陵神道總長約7。3米,走向隨地形變化而回轉(zhuǎn)起伏。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欞星門。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jié)構(gòu)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其結(jié)構(gòu)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東西方向上與龍山、虎山相應(yīng)。陵區(qū)南側(cè),龍、虎山相距稍遠,欲連未連,石牌坊建在這里,正可彌補空間上的不足,使其地勢貫通。
    大紅門是陵區(qū)的正門,位于龍、虎山之間,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規(guī)制為單檐廡殿頂,紅墻黃瓦,開券門3洞。明朝時門兩側(cè)建有紅墻,紅墻上設(shè)有左右隨墻門以便日常出入。門前左右立下馬碑兩方,正反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8字。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槨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為大臣們謁陵時行走。
    穿過大紅門繼續(xù)向前走就來到了長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為重檐歇山頂,四面辟門,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碑亭內(nèi)便是神功圣德碑。
    長陵神功圣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9字?!吧窆κサ隆敝傅氖菍Φ弁鯕v史地位的評價。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撰寫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來沒有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詩《哀明陵三十韻》,后又在碑的左側(cè)刻御制詩一首。清嘉慶時期在碑的右側(cè)刻了御制文一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xùn)得失。
    穿過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兩側(cè)的石像生。陵墓前設(shè)置石像生始于秦漢,是用來象征死者生前的.儀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規(guī)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望柱開始,望柱呈六邊形,底為須彌座,柱雕云紋,頂為云龍紋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立兩臥。這些石像生分別是:
    獅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義 駱駝:象征運輸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馬:象征皇帝的御用儀仗 將軍: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將軍 品官: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功臣: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功臣。
    走過神道,迎面可見的是欞星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火焰寶珠,故又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鳳門。欞星門象征著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欞星門均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四
    定陵位于昭陵東北大峪山下,建筑規(guī)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規(guī)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著明代第十三代帝王萬歷帝朱翊鈞和孝瑞,孝敬兩位皇后。陵主萬歷帝朱翊鈞,廟號神宗,謚號顯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歲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歲。以萬歷十七年為界,神宗朱翊鈞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在內(nèi)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監(jiān)馮保管束,在外有首輔大臣張居正的主導(dǎo),國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發(fā)展。但自從這幾位對朱翊鈞有約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國家機器就幾乎停擺。也是在這個時候,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明朝從此開始走向滅亡的道路。從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萬歷帝朱翊鈞的決斷下,靡費數(shù)百萬”,損失了眾多兵將,把企圖吞并朝鮮的,由豐臣秀吉率領(lǐng)的侵朝日軍趕出了朝鮮,從而鞏固了中朝的關(guān)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兒。萬歷6年入宮,正坤寧宮42年,一生恬淡清和。萬歷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謚號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親錦衣衛(wèi)百戶。萬歷年6年入宮,侍奉慈圣皇太后。被萬歷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萬歷39年病勢,以貴妃禮葬在東井平岡底,光宗(朱常洛)繼位追謚母親為皇太后,禮儀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繼位追謚奶奶為孝靖太皇太后,遷葬定陵地宮。
    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僅2l歲的萬歷皇帝,借祭陵之際,開始選擇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萬歷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銀800萬兩。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毀,寶城,明樓,寶頂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宮圣德碑照例沒有字,所以被稱為無字碑”。碑頂?shù)裼性讫埥槐P,碑下端雕有海水紋圖案,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石璧璽,傳說是龍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長陵外,陵碑都沒有碑文,歷史學(xué)家認為,十三陵的無子碑存在與明嘉靖帝有很大的關(guān)系。明初皇陵碑記都由嗣皇帝撰寫。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親撰。北京長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熾親撰。十三陵陵區(qū)中,獻,景,裕,茂,泰,康六陵門前,原本沒有碑亭的設(shè)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繼建成,理應(yīng)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戀酒色,又為尋求成仙”而忙于煉丹,全然無暇顧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無字,嗣皇帝們也就樂得不寫了。加上明中葉后,皇帝多無成就,如不粉飾,則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飾,又有違祖訓(xùn),因此也就索性無字”了。
    定陵的凌恩門和凌恩殿在清兵入關(guān)時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定陵內(nèi)可見到的那兩座高石臺基,分別是凌恩門和凌恩殿的遺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隨從舉行祀禮大典的地方。凌恩門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闊七間,清兵入關(guān)后曾遭破壞。到乾隆年問,乾隆帝為籠絡(luò)人心,進行了恢復(fù)性修整。就地取材將其縮為面闊五間的殿宇。后又遭破壞,因此今天就只有遺址了。
    明樓前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座展覽室。南側(cè)為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萬歷皇帝的隨葬品,北側(cè)為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兩位皇后的隨葬品。
    明樓為石結(jié)構(gòu)建筑,彩漆修飾,故它和寶城始終未遭嚴重破壞,以至成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在明樓的黃色琉璃瓦上,鑲有一塊高大的石榜,刻有陵號定陵”二字。明樓內(nèi)的碑額上篆有大明”二字,明樓與寶城相連,寶城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墻,中間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墳頭,稱為寶頂。寶頂下就是地宮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宮的陵墓。
    1955年10月,吳晗,郭沫若,范文讕,鄧拓,矛盾等人上書國務(wù)院建議開挖明陵,經(jīng)中央批準后成立了長陵發(fā)掘委員會,趙其昌,白萬玉分別任正副隊長。1956年5月l9日,正式開挖定陵。首先在寶城城墻內(nèi)側(cè),正對墻外露出券門的位置開挖第一條深溝。挖掘中發(fā)現(xiàn)了定陵的隧道門”,其內(nèi)藏有一塊石碣,上刻寶城券門內(nèi)石碣一座,城土襯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繩,繩長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剛前皮”。由于種種原因,隧道門”沒有從外面打開,因此這塊石碣也就是沒有被及時發(fā)現(xiàn),而是在打開地宮后,整理隧道門”時才被發(fā)現(xiàn),致使錯過了打開定陵的極好時機。1956年7月6日,為減少挖掘的土方量和盡可能的少砍伐寶頂上的松柏古樹,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員會的隊員們直接在明樓后,正對寶頂?shù)姆较颍_挖第二條探溝,然而卻一無所獲。挖掘工作受阻。隨著探溝的拓寬,9月2日,民工欒世海發(fā)現(xiàn)了一塊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嚇鼐認為這是打開定陵地宮的鑰匙,故成為挖掘定陵以來出土的第一件珍貴文物。之后不久,考古隊員們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條探槽西側(cè),與其垂直,隔開兩米處,對準寶頂?shù)牡叵轮行姆轿?,開挖第三條探槽。終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剛墻的封口,并于當(dāng)年9月19日,拆開了金剛墻上封砌成圭”字型的城磚。l957年10月5日上午,趙其昌等人用鐵絲和木板將頂門的自來石”移開,就這樣打開了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宮大門。經(jīng)發(fā)掘證明,定陵地宮沒有暗箭傷人的機關(guān),沒有活人殉葬,也沒有被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五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guī)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xiàn)在這里呢?這個現(xiàn)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jù)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nèi),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wù)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dāng)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墒堑搅说貙m發(fā)現(xiàn)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dāng)中。現(xiàn)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shè)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六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開地宮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壽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鈞年號萬歷,意思是要做一萬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也創(chuàng)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項記錄,即在位年數(shù)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10歲繼位,22歲就開始為自己修陵,建地宮。整個工程歷時六年,耗銀八百多萬兩。他在位48年,幾乎不理朝政,終日沉緬于后宮,他好飲酒,經(jīng)常酒醉殺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萬歷皇帝有兩個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時只是一個貴妃,按明朝規(guī)定,皇貴妃死后不能入地宮,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繼位后,追封孝靖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萬歷皇帝去世后,有將孝靖皇后遷葬到地宮。所以地宮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宮殿于1957年被打開,出土文物3000余件,舉世轟動。
    目前,定陵已成為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4a級景點,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參觀。
    整個陵園原來由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明樓前的左右配殿組成。歷經(jīng)近52019年的蒼桑,原來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已毀,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樓為石質(zhì),不怕火燒、故至今保存完好。現(xiàn)在我們先來看一看陵恩門及陵恩殿遺址。各位,現(xiàn)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即為定陵陵恩殿的遺址,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dāng)年大殿的柱礎(chǔ)。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來大殿內(nèi)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在清兵入關(guān)時曾被焚毀,后來乾隆皇帝為了攏絡(luò)漢人,重新修繕十三陵,但大多縮小了規(guī)模。據(jù)說乾隆使用了偷梁換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來的粗大木料等運往清西陵及清東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縮小規(guī)制,至今民間仍流傳著“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說法。
    前面東西兩個配殿內(nèi)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陳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槨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謚寶、謚冊、金冠、玉帶、金銀器皿、絲織品等。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自兩位皇后的棺槨中出土的文物,隨葬品,包括鳳冠、頭飾、寶石及其它生前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現(xiàn)在各位可以免費參觀,請不要在展室內(nèi)拍照,攝像,謝謝大家的合作,咱們十分鐘后在明樓前集合。
    (在明樓下)
    各位請看,這就是定陵的明樓,明樓是一個陵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每個陵的最高建筑,為什么定陵的明樓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這座明樓看起來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繪象是木結(jié)構(gòu)的,但實際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燒,不怕日曬雨淋,所以保存相當(dāng)完好。明樓的兩側(cè)連接環(huán)繞著周長800米的圍墻,它叫寶城,在寶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稱為寶頂,在寶頂下方即是地宮了?,F(xiàn)在,請各位隨我上寶城,我給大家講一講定陵發(fā)掘的經(jīng)過。各位朋友,請到這里來,大家肯定很關(guān)心當(dāng)年發(fā)掘定陵地宮的情況,這得從1955年說起。當(dāng)時北京市委的幾位領(lǐng)導(dǎo)及我國著名的學(xué)者吳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聯(lián)合上書國務(wù)院,建議發(fā)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經(jīng)周總理的批示后,成立了發(fā)掘委員會,發(fā)掘隊長是年僅29歲的趙其昌。發(fā)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開始。
    各位請看!發(fā)掘隊首先從寶城西側(cè)了一條探溝。很遺憾,一無所獲。后來又挖了一條更長,更寬的探溝,當(dāng)挖到7.5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樣。發(fā)掘隊按小石碑提供的線索,在正對明樓的中軸線上又挖了第三條探溝。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盡頭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拆開金剛墻進入與地宮的過渡的隧道券,當(dāng)然大家興奮極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終于有了回報。突然,人們一片沉寂,怎么了?原來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現(xiàn)兩扇巨大的堅閉的漢白玉石門。每扇石門高有三米三,寬有一米八,有四噸重,門上有青銅門梁,用人力無法推開。更糟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在石門的背后還有一塊長條小石碑似的“頂門杠”,死死地頂在門后,怎么辦?危難之處總會有人顯身手。忽然,有人說:“讓我來試試!”大家回頭一看,喲!一個小伙子從人群中走出來。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條及一些鐵絲,不到5分鐘便打開了大門,真神了!就這樣,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宮被打開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輕人是怎么打開地宮大門的,地宮內(nèi)有什么呢?好!現(xiàn)在我們就去揭開地宮秘密。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qū)。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nèi)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1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nèi),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fēng)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nèi),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dāng)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dāng)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幕饰焕^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dāng)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qū)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jīng)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tǒng)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tǒng)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yīng)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tǒng)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tǒng)皇帝復(fù)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cè)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tǒng)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qū)內(nèi)?,F(xiàn)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qū)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q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cè)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xiàn)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qū)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cè)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shè)為禁區(qū),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shè)的“紫禁城”。明朝規(guī)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实勖看渭懒瓯阍诖髮m門前下馬進入陵區(qū)。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cè)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wù)。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dāng)?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眾陵之首——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下,始建于公元142019年,先后歷時四年建成,陵內(nèi)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樂皇帝初為燕王,后從侄子朱允文手中奪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慮到北京地勢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遷都北京。除長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內(nèi)攘外,不但在軍事上修筑長城,而且又派人編著了舉世名著——《永樂大典》。不但發(fā)展農(nóng)業(yè),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又派鄭和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他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殘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宮妃被賜死殉葬。
    長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shù)龋譃槿M院落。自陵門到陵恩門為第一進院落,東南角有碑亭一座,原來無字,立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皇帝看過長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滿漢兩種文字寫了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自陵恩門到內(nèi)紅門,院內(nèi)在漢白玉臺階之上威然矗立著我國最好的楠木大殿——長陵的陵恩殿,殿內(nèi)有楠木巨柱60根,當(dāng)中4根直徑為1米以上,大殿現(xiàn)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進院落是自內(nèi)紅門至明樓,明樓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樓額上寫“長陵”二字,內(nèi)設(shè)“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樓兩側(cè)連寶城,寶城中央的高大土丘為寶頂,寶頂下面即是地宮。長陵的地宮尚未發(fā)掘,在十三個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宮被打開。
    現(xiàn)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宮是什么樣子的吧?參觀完長陵后我們就去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七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的導(dǎo)游詞,歡迎閱讀。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dāng)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dāng)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dāng)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dāng)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cè),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dāng)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dāng)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dāng)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dāng)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dāng)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guī)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xiàn)在這里呢?這個現(xiàn)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jù)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nèi),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wù)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dāng)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墒堑搅说貙m發(fā)現(xiàn)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dāng)中。現(xiàn)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shè)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qū)。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nèi)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nèi),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fēng)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nèi),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dāng)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dāng)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幕饰焕^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dāng)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qū)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jīng)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tǒng)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tǒng)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yīng)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tǒng)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tǒng)皇帝復(fù)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cè)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tǒng)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2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qū)內(nèi)?,F(xiàn)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qū)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q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cè)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xiàn)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qū)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cè)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shè)為禁區(qū),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shè)的“紫禁城”。明朝規(guī)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实勖看渭懒瓯阍诖髮m門前下馬進入陵區(qū)。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cè)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wù)。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dāng)?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眾陵之首——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下,始建于公元1409年,先后歷時四年建成,陵內(nèi)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樂皇帝初為燕王,后從侄子朱允文手中奪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慮到北京地勢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年自南京遷都北京。除長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內(nèi)攘外,不但在軍事上修筑長城,而且又派人編著了舉世名著——《永樂大典》。不但發(fā)展農(nóng)業(yè),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又派鄭和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他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殘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宮妃被賜死殉葬。
     長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shù)?,分為三進院落。自陵門到陵恩門為第一進院落,東南角有碑亭一座,原來無字,立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皇帝看過長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滿漢兩種文字寫了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自陵恩門到內(nèi)紅門,院內(nèi)在漢白玉臺階之上威然矗立著我國最好的楠木大殿——長陵的陵恩殿,殿內(nèi)有楠木巨柱60根,當(dāng)中4根直徑為1米以上,大殿現(xiàn)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進院落是自內(nèi)紅門至明樓,明樓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樓額上寫“長陵”二字,內(nèi)設(shè)“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樓兩側(cè)連寶城,寶城中央的高大土丘為寶頂,寶頂下面即是地宮。長陵的地宮尚未發(fā)掘,在十三個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宮被打開。
     現(xiàn)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宮是什么樣子的吧?參觀完長陵后我們就去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開地宮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壽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鈞年號萬歷,意思是要做一萬年的皇帝,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也創(chuàng)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項記錄,即在位年數(shù)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10歲繼位,22歲就開始為自己修陵,建地宮。整個工程歷時六年,耗銀八百多萬兩。他在位48年,幾乎不理朝政,終日沉緬于后宮,他好飲酒,經(jīng)常酒醉殺人,死后葬在了定陵。
     萬歷皇帝有兩個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時只是一個貴妃,按明朝規(guī)定,皇貴妃死后不能入地宮,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侍永^位后,追封孝靖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萬歷皇帝去世后,有將孝靖皇后遷葬到地宮。所以地宮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宮殿于1957年被打開,出土文物3000余件,舉世轟動。
     目前,定陵已成為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4a級景點,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來參觀。
     整個陵園原來由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及明樓前的左右配殿組成。歷經(jīng)近500年的`蒼桑,原來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已毀,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樓為石質(zhì),不怕火燒、故至今保存完好?,F(xiàn)在我們先來看一看陵恩門及陵恩殿遺址。各位,現(xiàn)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即為定陵陵恩殿的遺址,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dāng)年大殿的柱礎(chǔ)。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來大殿內(nèi)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門及陵恩殿在清兵入關(guān)時曾被焚毀,后來乾隆皇帝為了攏絡(luò)漢人,重新修繕十三陵,但大多縮小了規(guī)模。據(jù)說乾隆使用了偷梁換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來的粗大木料等運往清西陵及清東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縮小規(guī)制,至今民間仍流傳著“乾隆爺、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說法。
     前面東西兩個配殿內(nèi)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陳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槨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謚寶、謚冊、金冠、玉帶、金銀器皿、絲織品等。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自兩位皇后的棺槨中出土的文物,隨葬品,包括鳳冠、頭飾、寶石及其它生前使用過的生活用品,現(xiàn)在各位可以免費參觀,請不要在展室內(nèi)拍照,攝像,謝謝大家的合作,咱們十分鐘后在明樓前集合。
     (在明樓下)
     各位請看,這就是定陵的明樓,明樓是一個陵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每個陵的最高建筑,為什么定陵的明樓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這座明樓看起來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繪象是木結(jié)構(gòu)的,但實際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燒,不怕日曬雨淋,所以保存相當(dāng)完好。明樓的兩側(cè)連接環(huán)繞著周長800米的圍墻,它叫寶城,在寶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稱為寶頂,在寶頂下方即是地宮了?,F(xiàn)在,請各位隨我上寶城,我給大家講一講定陵發(fā)掘的經(jīng)過。各位朋友,請到這里來,大家肯定很關(guān)心當(dāng)年發(fā)掘定陵地宮的情況,這得從1955年說起。當(dāng)時北京市委的幾位領(lǐng)導(dǎo)及我國著名的學(xué)者吳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聯(lián)合上書國務(wù)院,建議發(fā)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經(jīng)周總理的批示后,成立了發(fā)掘委員會,發(fā)掘隊長是年僅29歲的趙其昌。發(fā)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開始。
     各位請看!發(fā)掘隊首先從寶城西側(cè)了一條探溝。很遺憾,一無所獲。后來又挖了一條更長,更寬的探溝,當(dāng)挖到7.5米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樣。發(fā)掘隊按小石碑提供的線索,在正對明樓的中軸線上又挖了第三條探溝。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盡頭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拆開金剛墻進入與地宮的過渡的隧道券,當(dāng)然大家興奮極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終于有了回報。突然,人們一片沉寂,怎么了?原來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現(xiàn)兩扇巨大的堅閉的漢白玉石門。每扇石門高有三米三,寬有一米八,有四噸重,門上有青銅門梁,用人力無法推開。更糟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在石門的背后還有一塊長條小石碑似的“頂門杠”,死死地頂在門后,怎么辦?危難之處總會有人顯身手。忽然,有人說:“讓我來試試!”大家回頭一看,喲!一個小伙子從人群中走出來。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條及一些鐵絲,不到5分鐘便打開了大門,真神了!就這樣,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宮被打開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輕人是怎么打開地宮大門的,地宮內(nèi)有什么呢?好!現(xiàn)在我們就去揭開地宮秘密。
     各位,現(xiàn)在我們在定陵地宮的左配殿內(nèi),這座地宮是萬歷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的寢宮,它位于寶頂下27米,完工于1590年,至今已有410多年的歷史了,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這是地宮的左配殿,理論上是放置皇后棺槨的殿堂,但當(dāng)打開地下宮殿時,發(fā)掘者們發(fā)現(xiàn)皇后的棺槨并不在這里,而且左配殿內(nèi)是空的,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原來,這是根據(jù)明朝的祖制,即雖然地宮設(shè)左右配殿,但不用,而是把帝后的棺樽都放在后殿。各位請看,這個大石臺叫做棺床,棺床的正中有個長方形的孔穴,那是做什么用的呢?這個小洞穴名叫“金井”,是為皇帝的“金井玉葬”之制而設(shè)。所謂“金井玉葬”就是要在棺床上設(shè)“金井”并放置玉石,這是古代最高級別的葬制,只有帝后才能享用,普通人家即使是高級官員也不能享有這種級別的葬制。“金井”中放的是金子嗎?“玉葬”的玉是真的嗎?其實,金井中的“金子”只不過是一把黃土,在地宮建成后再把這把土放在預(yù)留的“井”內(nèi),即成“金井”,取善始善終之意,美化帝后們都是善始善終之人。另外“金井”中的“金”為土,而“井”象征水,即有水有土,而有水就有了生命,有土就有了生命之根基,有了水土就有了江山社稷,故“金井”象征皇帝在死后仍為人主,雖死猶生。再說皇帝是龍,龍能上天,也能入地,能屈能伸,設(shè)“金井”是為了接地氣,而井中必有水,若有水,真龍就能復(fù)生,重上九天,正是“金鱗豈為池中物,一遇風(fēng)動便化龍”。所以設(shè)“金井”又象征皇帝能夠復(fù)活,再統(tǒng)天下。那么玉石是真的嗎?怎么說呢,那些玉石都是些璞,即未剖開之玉或含玉的石頭,剖開后可能極其普通,也可能價值連城,之所以在棺槨旁放此玉石,既有美好的象征,又有實際的作用,既象征高貴,又能起到防潮的效果,避免棺槨及尸體腐爛。那么,皇帝和皇后的棺槨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現(xiàn)在就帶大家去參觀。
     (在地宮后殿)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地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這里是地宮的后殿,在打開地宮時,人們發(fā)現(xiàn)帝后的棺槨都放在這里,中間最大的棺槨是萬歷皇帝的,兩旁的是孝端和孝靖皇后的。兩側(cè)還陳放著26個紅漆木箱,里面放的是陪葬品,當(dāng)年經(jīng)過整理,共出土3000多件出土文物,大概包括以下幾種物品,一是帝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如衣服、玉帶、冠冕及日用品等;二是帝后們生前喜愛的物品,如寶劍、裝飾物;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金錠、銀錠等;四是冥器,如銀酒具、木桶、木馬等。打開地宮時,由于地宮滲水,帝后的棺槨及裝隨葬品的木箱子已經(jīng)腐爛,帝后的骨架還在,各位,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復(fù)制品。您也許要問,后來人們把原來的棺槨及帝后的骨架放在什么地方啦?在博物館嗎?不幸的是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文物了,因為地宮剛剛被發(fā)掘就爆發(fā)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這地宮內(nèi)的文物當(dāng)然與文化有關(guān),既然有關(guān),某些東西就會成為“革命的對象”,于是倒霉的萬歷皇帝和皇后們被當(dāng)成地主階級的代表,革命小將們?yōu)閷⒏锩M行到底,競把帝后的棺槨抬出并扔掉,將帝后的尸骨付之一炬,多么慘烈、滑稽又令人回味的一幕呀!倘若時間能夠倒流,我真希望小將們會說:“……曾經(jīng)有萬歷皇帝的尸骨在我們面前,但我們沒有把它當(dāng)成文物保護起來,讓它再也無法挽回,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如果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會說:不能燒!一定要保護起來。如果要讓我們把這些文物保存的時間加個年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真的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fā)生了。好!下面請各位隨我到地宮的中殿參觀。
     (在地宮的中殿,皇后的寶座旁,因為萬歷皇帝的寶座旁地方窄,不利于講解)
     各位!這是地宮的中殿,當(dāng)年被打開時,里面有三座漢白玉的寶座,呈“品”字形陳列,現(xiàn)在為了參觀方便,擺成了“三”字形,萬歷皇帝的寶座雕有云龍圖案,兩位皇后的寶座刻有翔鳳圖案,此外在每個寶座之前都有五個琉璃擺件,即一個香爐,一對燭臺及一對花瓶,稱為“五供”,是專門供奉那些*的人而設(shè)。此外還有一個云龍大瓷缸,它是做什么用的呢?養(yǎng)金魚的?不可能,也太浪漫了吧!防火的?要是放在木結(jié)構(gòu)大殿內(nèi)倒是可能,可這座地宮是地地道道的石制宮殿,不可能著火,那么這些瓷缸是些聾子的耳朵——擺設(shè)?當(dāng)然不是,它們就是人們所說的萬年燈,也叫長明燈,當(dāng)年里面裝滿香油,在關(guān)閉地宮大門前點燃整座地宮,燈火通明,亮如白晝,象征大明江山,象征長明之燈萬年不滅、萬世相傳,不過沒有氧氣怎能長明?所以打開地宮之時,萬年燈已滅,缸內(nèi)的油層表面也已經(jīng)凝固。現(xiàn)在擺在這里的是復(fù)制品,下面我們到前殿去參觀一下。
     (在地宮的前殿門口,石門旁)
     首先請各位看一看我們眼前的大門,這就是當(dāng)年那兩扇石門,怎么樣,夠重吧?
     門后的這塊長條石就是當(dāng)時從門后頂住大石門的頂門石,又稱“自來石”。整座地宮中有七扇大門,每扇大門后都頂有一塊自來石,為什么叫它自來石呢?是因為地面上有凹槽,在關(guān)門前自來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內(nèi),斜靠在石門上,石門的背后也有預(yù)先根據(jù)自來石的高度及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當(dāng)關(guān)閉大門時,自來石就“自己”“來”到了該到的位置,即大石門后的凸槽下,故稱其為“自來石”??上攵@自來石不僅從后面頂住石門,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槽,相當(dāng)穩(wěn)定。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打開大石門的經(jīng)過。原來“沒有不透風(fēng)兒的墻,也沒有不留縫兒的門”打開地宮的關(guān)鍵就在于兩扇大門之間有個縫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條兒,工作的程序是這樣的:第一步,將硬木條插入門縫中,輕輕用力將石門后的自來石從門后的槽內(nèi)頂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輕推兩扇石門,直到能將手伸入為止;第三步,將綁在木條上的鐵絲做成一個長方形的套,從自來石的上部將其套住,這樣既保證推門時自來石不會從后面翻倒,損壞文物,又不影響進一步推開地宮大門;第四步,一邊進一步推開大門,一邊用力將被套住的自來石往側(cè)面拽動,目的是讓自來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點,以便打開其中一扇大門;第五步,當(dāng)大門打開的程度可以鉆進一個人時,下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F(xiàn)在大家知道了打開地宮大門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關(guān)閉地宮大門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聽到這兒,有些朋友在興奮之余多少會有些失望,為什么呢?因為在打開地宮時既沒有驚險電影里所描寫的重重機關(guān),防不勝防的暗器,也沒有傳說中的為了防止營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閉在地宮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驚險刺激的味道,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萬歷皇帝認為大明江山氣數(shù)遠遠未盡,借他們十個膽子也沒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沒人敢想,既是這樣,又何必設(shè)機關(guān)、暗器,殺死筑陵者,而讓天下人恥笑,所以難免讓您有點失望。
     好!地宮講解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的合作,現(xiàn)在請各位出——宮——。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的天壽山腳下,這里埋葬著明朝13個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修建長陵,到清朝順治初年建思陵,營建時間前后長達200年之久。明十三陵體系完成、規(guī)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這里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為明朝有三個皇帝沒有埋在這里,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還有一個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鈺。明朝第一個在北京修建陵寢的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樂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趙羾和江西術(shù)士廖鈞卿在北京一帶選址建陵。最后選中今天昌平區(qū)康家莊樓子營一帶,作為陵址上報給皇上。朱棣親自現(xiàn)場考察后,非常滿意,封這里的山叫“天壽山”,選擇“黃道吉日”開始動工修建陵寢。
     從永樂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歷時18年之久,陵寢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為“長陵”,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長陵的后續(xù)裝修工程并沒有結(jié)束。明朝嘉靖年間,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長陵的神道。大石牌樓,神道上的碑樓陸續(xù)建成。如此算來長陵最后建成歷時130余年。這條長陵的神道,也隨著明朝后續(xù)幾位皇帝的陵寢依次完工,成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關(guān)后,在統(tǒng)治國家的問題上遇到極大的困難,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來緩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緒。如暫緩實行剃發(fā)易服、恢復(fù)科舉考試、重用漢臣,以及對明朝陵寢的管理。
     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會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側(cè)(古代以左為上),來表示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尋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賜朱家皇室后裔為一等延恩侯,世襲。并且清廷在政府機構(gòu)上專設(shè)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監(jiān),負責(zé)具體相關(guān)事宜。設(shè)陵戶負責(zé)看管陵園建筑與陵區(qū)內(nèi)的樹木。
     民國時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勛。由于他本人好吃懶做,又監(jiān)守自盜,被民國政府撤銷了他和看管陵區(qū)有關(guān)的一切職務(wù),從此延恩侯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現(xiàn)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護與修繕下,恢復(fù)了部分景觀。整個陵寢是長、獻、景、裕、茂、泰、康、永、昭、定、慶、德、思十三個陵墓分別排列在天壽山腳下,一條道進出。左有象征青龍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條小溪流過,在東南方,形成水潭,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庫。這片區(qū)域還埋葬著23個皇后、1個皇貴妃、殉葬宮人數(shù)十,另外還有7座妃墳和1座太監(jiān)墳。
     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的是其中的四處,它們是長陵神道、長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講的是長陵。
     長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個兒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爭霸的年代。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娶徐達的長女徐氏為妻,21歲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馬上任,成為北平地區(qū),集軍、政、權(quán)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長官。40歲以“靖難”名義起兵,歷時4年拿下南京,從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奪得皇位,成為大明朝第三個皇帝。
     朱棣執(zhí)政22年。當(dāng)政期間,勤于政務(wù),關(guān)心百姓,生活儉樸。
     最突出的功績有三個:第一,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第二,派鄭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處被今人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文物古跡。(故宮、天壇、十三陵、湖北武當(dāng)山道教建筑群)。
     當(dāng)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來不太光彩的事跡。如設(shè)立東廠特務(wù)機關(guān);發(fā)動“靖難之役”篡奪皇位;“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時期的朝臣,給人留下兇暴、好殺的壞印象。
     朱棣是位“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奪皇位;因武功而開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軍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親征漠北時,死在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多倫一帶,享年65歲,葬于長陵。
     朱棣是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寢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側(cè)的山腰處,是十三陵中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點是“前方后圓”?!扒胺健敝傅氖且唤M三進院落,“后圓”指的是寶城寶頂,也就是朱棣的墳?zāi)埂?BR>     前方這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的大門是陵門,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中開三門,建于月臺之上。第一進院落里現(xiàn)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毀于清朝中期。
     第二進院落的大門是裬恩門,進入裬恩門就看到了裬恩殿。
     長陵的裬恩殿,上覆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九五開間,由60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內(nèi)鋪“金磚”,占地面積達1938平方米。這么大的大殿,而且還都是金絲楠木的大柱,在國內(nèi)的古建筑中實屬罕見。金絲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貴,長陵裬恩殿內(nèi)的32根金柱,高達12.58米,直徑都在1米上下。中間四根最粗,直徑達1.124米,倆人相抱都無法合攏。而且明朝沒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標準。長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而卻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非常值得游客到此參觀。
     過了裬恩殿,穿過內(nèi)紅門,我們就來到了第三進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欞星門,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著石五供。它們分別是:中間是香爐、兩側(cè)是燭臺、再兩側(cè)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樓。
     明樓屬于“后圓”部分,“后圓”指的是朱棣的陵寢。它由明樓、方城、寶城、寶頂(寶山)而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區(qū)有這樣一座明樓,就說明里它的后面埋葬著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樓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頂,明樓內(nèi)是“圣號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樣,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層,第一層二龍戲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笆ヌ柋本拖喈?dāng)于陵墓前的墓碑,說明里面埋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樓的后面就是寶城寶頂。寶頂又叫寶山,人工夯土堆砌。寶山四周圍有一圈城墻,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長是1千米,它叫寶城。寶山下就是地下宮殿。但長陵的地宮并沒有打開,十三陵中唯一打開地下宮殿的是定陵,朱翊鈞的陵墓。
     原來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種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會,奴隸主要用大量的奴隸和牲畜作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實行了這種野蠻殘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時,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熾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宮女或愛妃,被皇帝賜封家里為“朝天女戶”。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才下詔廢除這種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鎮(zhèn)昏庸無能。當(dāng)過俘虜,丟了皇位,被敵人釋放回京后,在太監(jiān)的幫助下,利用計謀重新當(dāng)上了皇帝。有倆年號一個正統(tǒng),一個天順。在明史上絕對不是個好皇帝,但他卻廢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不過明十三陵地區(qū)殉葬宮女究竟葬在何處,尚未知曉,仍需后人考證。
     好,明十三陵中長陵就給您介紹到這里。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八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總稱,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陵區(qū)群山環(huán)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風(fēng)景殊勝。來此可以參觀建筑、風(fēng)景,也能了解古代皇帝的喪葬規(guī)格。
    明十三陵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而各陵又自成一體,每座陵墓分別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規(guī)格大同小異。陵與陵之間距離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長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僅開放有“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
    神路位于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區(qū)的通道,總長約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筑。石像生位于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整齊地排列著,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點。
    長陵
    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點之一。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同時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fā)掘了的陵墓。其地宮可供游人參觀。
    昭陵
    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現(xiàn)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shù)?。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guī)模修葺復(fù)原的陵園。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九
     引導(dǎo)語: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境內(nèi)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導(dǎo)游詞:明十三陵,歡迎閱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區(qū)天壽山,因明代遷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稱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樂年間建長陵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qū)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和一名江西術(shù)士前往北京一代卜選陵址。大概兩年后,選中了今昌平區(qū)康家莊樓子營一帶。這一帶青山環(huán)抱,綠水長流。北面的“龍脈”奔騰而來,氣勢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山前一馬平川,蟒山繞其左,虎峪踞其右。外圍重巒疊嶂,如“萬騎簇擁,千官侍從”。正是風(fēng)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真正只有帝王才配享用的寶地。朱棣親臨閱視后十分滿意,封其山為“萬壽山”,選擇吉日,動工興建。永樂十一年玄宮建成后,從南京迎皇后徐氏的棺槨北上,擇吉入藏,并將陵寢命名為“長陵”。此后長陵的附屬建筑仍在逐步營建,直至宣德二年,長陵工程在大體完工,歷時18年,加之陸續(xù)建成的神道等設(shè)施,到長陵最終建成,共歷時130余年。
     朱棣在北京建造皇陵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權(quán),朱允炆在宮內(nèi)大火中不知所終。朱棣登基后一直心有不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的“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北京是朱棣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所以自他登基之初便計劃遷都北京。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其次是戰(zhàn)略原因。明朝初年,元朝的殘余勢力逃到漠北,成為明朝北方的長期威脅。而南京鞭長莫及,難以控制北方的局勢。所以朱棣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是極具戰(zhàn)略意義的,而這一舉措也確實對明朝疆域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正統(tǒng)年間,發(fā)生了“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這是就有人建議遷都南京,反對者就說“怎么能棄祖墳于不顧,丟給敵人呢?”這一道理保住了大明江山。
     清朝時對明陵進行了管理、修葺,并找到了明皇室的直系后裔朱之璉,封他及其后代為一等延恩侯,世代負責(zé)明陵的祭祀及管理。
     從第一代朱之璉開始,朱氏侯爵的身份延續(xù)了11代。民國年間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勛被民國政府委以明陵保管員之職,但他不但白拿錢不干活,還有監(jiān)守自盜的嫌疑。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位,將明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歷史舞臺。
     長陵神道總長約7.3米,走向隨地形變化而回轉(zhuǎn)起伏。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紅門、長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欞星門。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年間,是我國現(xiàn)存建筑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jié)構(gòu)石牌坊。此牌坊用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其結(jié)構(gòu)為“五間、六柱、十一樓”。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東西方向上與龍山、虎山相應(yīng)。陵區(qū)南側(cè),龍、虎山相距稍遠,欲連未連,石牌坊建在這里,正可彌補空間上的不足,使其地勢貫通。
     大紅門是陵區(qū)的正門,位于龍、虎山之間,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規(guī)制為單檐廡殿頂,紅墻黃瓦,開券門3洞。明朝時門兩側(cè)建有紅墻,紅墻上設(shè)有左右隨墻門以便日常出入。門前左右立下馬碑兩方,正反面刻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8字。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槨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為大臣們謁陵時行走。
     穿過大紅門繼續(xù)向前走就來到了長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為重檐歇山頂,四面辟門,正方形,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碑亭內(nèi)便是神功圣德碑。
     長陵神功圣德碑上為盤龍碑首,下為龜趺馱碑,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對帝王歷史地位的評價。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撰寫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三面原來沒有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的背面刻了御制詩《哀明陵三十韻》,后又在碑的左側(cè)刻御制詩一首。清嘉慶時期在碑的右側(cè)刻了御制文一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xùn)得失。
     穿過碑亭,走在神道上,可看到兩側(cè)的石像生。陵墓前設(shè)置石像生始于秦漢,是用來象征死者生前的儀仗用的。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了明孝陵的規(guī)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長陵石像生以一對望柱開始,望柱呈六邊形,底為須彌座,柱雕云紋,頂為云龍紋柱帽。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著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立兩臥。這些石像生分別是:
     獅子:象征威武 獬豸:象征公平正義 駱駝:象征運輸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大象:象征力量和祥瑞 麒麟:象征太平和祥瑞 馬:象征皇帝的御用儀仗 將軍: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將軍 品官: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功臣:象征帝王朝會中的功臣。
     走過神道,迎面可見的是欞星門。此處欞星門為三開間,門上中間各飾火焰寶珠,故又稱火焰牌坊,也叫龍鳳門。欞星門象征著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欞星門均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在14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dāng)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dāng)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dāng)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dāng)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闹軇t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dāng)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一
    各位親愛的朋友:
    我是旅行社導(dǎo)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個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請大家仔細聆聽導(dǎo)游詞介紹。
    各位現(xiàn)在往這邊看——這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現(xiàn)在往前看,這是十三陵的正門——大宮門,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
    好了,我們面前的就是長陵了。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著看到的是定陵,我們進定陵地宮看一看。這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地宮的精華部分了,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貴奢侈,大家都嘆為觀止了吧!
    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下午5點前集合回去。有誰還想更仔細看看導(dǎo)游詞的'嗎?好了,感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二
    各位親愛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導(dǎo)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個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請大家仔細聆聽導(dǎo)游詞介紹。
    各位現(xiàn)在往這邊看——這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現(xiàn)在往前看,這是十三陵的正門——大宮門,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
    好了,我們面前的就是長陵了。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著看到的是定陵,我們進定陵地宮看一看。這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地宮的精華部分了,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貴奢侈,大家都嘆為觀止了吧!
    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下午5點前集合回去。有誰還想更仔細看看導(dǎo)游詞的嗎?好了,感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三
    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距北京故宮五十公里。陵區(qū)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huán)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當(dāng)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東而去,好似天然的護陵河。南北貫通的高速路似一條巨龍連接著長陵至故宮。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guī)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此外陳列著明陵地宮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播放1956年發(fā)掘地宮的實況錄像,幫助游人解開地宮之謎。
    明長陵,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護最完整。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仍完好無損,金碧輝煌。它早已被公布為全國第一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權(quán)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人和各界專家學(xué)者,而且永樂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為的皇帝,所以長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四
    北京昌平縣境內(nèi),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nèi),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shù)士風(fēng)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shù)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guān)。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fēng)水有關(guān)。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guān)帝廟鎮(zhèn)之。清兵入關(guān)后,采取同樣的報復(fù)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luò)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14年左右,當(dāng)?shù)睾兰潬帄Z產(chǎn)權(quán),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shè)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guān)口,各口駐兵把守?,F(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dāng)年的墓區(qū)范圍。
    2?陵墓中軸線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nèi)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dāng)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nèi)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nèi)??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cè)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dāng)?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二)埋葬帝后簡表
    (三)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頃。墓主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園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恩門。陵門內(nèi)東西側(cè)原有神廚、神庫各5間。東南角有碑亭一座,無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順治皇帝見過陵墓后,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其謁陵感受。碑陰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謁陵后鐫刻的謁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從?恩門至內(nèi)紅門。院內(nèi)?恩殿寬9間,深5間,重檐廡殿頂。殿內(nèi)60根楠木柱,當(dāng)中4根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該殿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殿中原有大佛龕,供成祖和徐皇后。殿兩側(cè)原有廊廡15間,現(xiàn)已無存。第三進院落從內(nèi)紅門至明樓。院內(nèi)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幟,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筑。樓頂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額曰“長陵”??瘫疄槿f歷三十二年重立。原碑刻“太宗”(朱棣原來的廟號),后來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為成祖,未換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鑲之。萬歷三十二年(1604)雷擊起火,木雕被毀。大學(xué)士沈一貫奏請改新碑。明樓兩側(cè)連寶城,城內(nèi)園丘即寶頂,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宮。
    2?東西井
    長陵的陵園還轄屬東西井。東井在德陵饅頭山之南,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內(nèi)葬著被“賜死”的殉葬宮妃。她們是皇帝的地下隨侍,雖賜死但無資格入地宮。埋葬她們的墳(豎葬)叫“井”。
    (四)定陵
    定陵在昭陵東北大峪山(原名小峪山)下,埋葬著明代第十三代帝王萬歷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二位皇后。萬歷十一年(1583)朱翊鈞借祭陵的機會勘察了陵區(qū),最后決定在小峪山為己建陵,改小峪山為大峪山。因陵地有巨石,工程量級大,有人諫阻其不聽,決定次年開工。朱翊鈞時年才22歲。從萬歷十二年開工,至萬歷十八年竣工,歷時6年之久。墓穴工程質(zhì)量極佳??⒐ず?,28歲的萬歷皇帝,曾在自己的地宮中飲酒歡賀,然后將墓口封閉。朱翊鈞是個殘暴荒淫之君,在位48年不問朝政,縱飲歡樂,還巧立名目廣納民女,如選“九嬪”、“十俊”等。
    1?景觀介紹
    (1)神功圣德碑
    該碑是無字碑,碑身為精美的青白石石雕,碑首云龍交盤,游水戲珠,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石??,下面有海水波紋。碑身背面有一碗口大白痕,似滿月,潔白晶瑩,故該碑俗稱月亮碑。傳說幾百年前月亮碑能發(fā)光,還能隨朔望而圓缺,后來因陵園遭火,失去了靈氣。
    (2)?恩門、?恩殿遺址
    陵恩殿也叫享殿,原來建筑面闊為7間。清兵入關(guān)后,曾遭破壞。乾隆五十年整修過一次,將陵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毀,現(xiàn)在可以看到陵恩門、陵恩殿殿基遺址。
    (3)陳列室
    明樓前庭院兩側(cè)辟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室。南側(cè)為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萬歷皇帝的出土文物(包括復(fù)制品),如謚寶、謚冊、金冠、玉帶、盔甲、刀劍、金銀器皿、絲織品等。北側(cè)為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孝端、孝靖兩皇后的隨葬品,其中一頂鳳冠為十二龍九鳳,一頂為六龍三鳳。冠上金龍口銜寶珠、飾滿朵朵翠云,中心是以寶石綴成的珠花……定陵中出土文物共有3000多件。
    (4)明樓
    這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好的建筑,因其通體皆石,斗拱梁枋全由石料雕成,再漆飾彩繪,美觀大方不怕火燒。十三陵中,只永、定二陵明樓為石質(zhì)。明樓內(nèi)的石碑、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字。神宗是廟號。歷史上皇帝死去之后,按照習(xí)慣要由他的子孫和臣子擬定一個比較好聽的文字給予追加封號,稱為“謚法”。朱翊鈞的謚號是“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帮@”字是他謚號的簡稱。
    (5)寶城
    明樓兩側(cè),連接著寶城。寶城是一道圓形的大墻,用城磚壘起,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是仿照永陵的做法,全部用花斑石壘砌,清朝破壞明陵時,把這些花斑石毀掉,現(xiàn)在陵院中還可見到零星的花斑石。寶城內(nèi)土丘,即是寶頂,寶頂下面為地宮。
    (6)關(guān)于兩位附葬皇后
    孝端皇后死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四月,未過百日,同年七月朱翊鈞駕崩,故二人梓宮同時葬入地宮。孝靖王氏位份低下,因其?nfdbe?生之子朱常洛于萬歷二十九年冊立為太子,母以子貴,于萬歷三十四年晉封為皇貴妃。萬歷三十九年,王氏皇貴妃病故。按制,貴妃不能入地宮,故埋在天壽山東井附近的平岡地。萬歷帝死后,太子繼位,本應(yīng)為其母遷墳安葬,但朱常洛只做了29天皇帝就一命嗚呼了。熹宗朱由校繼位,年號天啟,追封孝靖為皇太后,于萬歷四十八年十月遷祖母墳附葬定陵地宮。
    (7)地宮(玄宮)
    1?通過發(fā)掘定陵,證明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的傷人機關(guān)。
    2?定陵地宮中,無有傳說中的把營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實。
    3明十三陵中,只有長、獻、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宮而入“井”。陵區(qū)之東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熾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雖然也有殉葬者,但為掩人耳目,而不載入史冊。
    4?明代在北京共有十四位皇帝,其中景泰帝朱祁鈺以?nfdbe?王禮葬在西郊金山口。
    5?目前只試掘了定陵。定陵的發(fā)掘報告,經(jīng)過33年后,于1989年才整理出來。當(dāng)時聯(lián)名報告者均已作古,發(fā)掘負責(zé)人只剩隊長趙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