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教案應該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教案的編寫要注重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機制。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理解教案的編寫過程,下面是一些示例。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一
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
山行。
詩人:杜牧朝代: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古詩賞析。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二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教案#?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xiàn)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jié):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三
幾個淘氣的孩子高高的挽著褲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戲玩耍,在水底的石縫里捉螃蟹,撈小魚、小蝦,他們的歡笑聲在靜靜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蕩。
這么誘人的風景怎么舍得錯過呢?顧不得山高路遠,急忙叫童子停下車,走上前去仔仔細細的欣賞,情不自禁地吟誦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fā)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本科,意在增加學生有關(guān)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是個優(yōu)美的音韻。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課外古詩。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句,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2、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3、學生自由背誦自己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4、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掛圖,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5、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流利、杜正確這首古詩。
6、同桌互讀互查。
7、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的指導識記。
8、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9、借助字典和注釋,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問題。
10、小組一起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
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那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fā)表見解。
3、質(zhì)疑:還有什么問題或那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xiāng)之情,而是鉤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的朗讀。
五、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xù)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五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nèi)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jié)合,熟讀成誦。
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jīng)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a、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b、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chǎn)生的疑惑。
c、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jié)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作者在詩句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代詩人羅隱以《蜂》為題寫了一首詩,贊美了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的品質(zhì),那在這一首詩中,還會不會蘊涵著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讀、齊讀古詩。
三、學生質(zhì)疑,初步感悟。
1、結(jié)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質(zhì)疑,同學之間互相答疑。師作點撥講解。
(1)“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寫出了無論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們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終日勞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以一個問句寫出對勞動人民終日勞碌卻常被剝削的同情,以及對剝削階級的憤慨之情。
3、指導朗讀。
4、嘗試背誦古詩。
四、小結(jié)。
這首詩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xiàn)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這樣寫比直接接效果會更好。學了這課后,你們也可以將這一表現(xiàn)手法運動到自己的寫話中去。
板書設計:
蜂
為誰辛苦 為誰甜。
貢獻了一生。
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七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顿泟⒕拔摹穼懙氖乔锬┑木吧?。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nèi)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guān)的詩句。
兩課時。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yōu)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會認“殘、猶、傲、君、橙、橘”,指導書寫“贈”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詩歌導入,揭示詩題。
1.背誦《山行》引出古詩《贈劉景文》。
2.板書詩題《贈劉景文》。
3.指導書寫“贈”。
(1)學生觀察“贈”。
(2)自由說說寫這個字應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仿寫(強調(diào)寫字姿勢)。
(5)展示、評價。
4.指導理解題。
5.了解詩人(簡單了解)。
二、初讀古詩,讀通詩句、讀好節(jié)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荷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橙。
3、檢查生字:(小老師帶讀、開小火車讀、齊讀)。
4、把生字送進句子自由讀一讀。注意讀通句子(指名讀,師范讀,男女生讀,齊讀,)。
5、再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詩歌詩歌,詩中一定藏著動聽的歌。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讀出節(jié)奏。
6、師范讀,指名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對讀、疊讀),男女生合讀(對讀、疊讀)、齊讀。
三、再讀詩歌,想象畫面,了解詩中描寫的景物。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詩中不僅有歌,詩中還有畫呢。請同學們默讀古詩,邊讀邊圈出詩中描寫的秋天景物(不動筆墨不讀書)。
2、匯報交流。
3、相機板書。
4、用所圈的詞語理解詩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詩人眼里又是怎樣的呢(指導看插圖,副板書:看插圖)?理解“擎雨蓋”(副板書:借助注釋)。
看到這樣的景詩人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請你用上一個感嘆詞。(板書:唉?。?,帶上這個感嘆詞讀:唉!荷盡已無擎雨蓋(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根據(jù)所圈的“菊殘”“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樣的畫面?
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副板書:聯(lián)系生活),詩人看到這樣的景又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呢?提醒學生詩人雖看到荷已盡,而菊還“傲霜枝”此時詩人的心情會怎樣(好一點),詩人會發(fā)出“咦!”(板書:咦?。?。
5、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句,詩人看到這些景會對好朋友劉景文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當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園,你會情不自禁的發(fā)出(哇?。┵潎@聲。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6、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讀整首詩,體會詩情、讀出韻味。
7、小結(jié):你看、一首詩不光是具有它獨特的語言美,畫面美,還藏著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
8、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蘇軾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杭州見到劉景文時,劉景文已經(jīng)58歲了,當時經(jīng)好友蘇軾極力向朝廷舉薦,劉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職,面對劉景文的消極情緒,蘇軾做此詩鼓勵好友。
9、齊讀故事,領(lǐng)悟詩情。
10、填空式的背誦。
四、拓展詩歌。
劉禹錫《秋詞》。
五、布置作業(yè):
1、試著默寫《贈劉景文》。
2、請在理解本詩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評、自悟趕海的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詞語的借代意義。
重點:在體會趕海的趣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朗讀課文。
難點: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磁帶、圖、各種卡片
一、創(chuàng)境導入
1、上節(jié)課,同學們都說自己曾去過海邊趕海,玩得可開心了,有個小男孩呀,聽了大家的介紹,也吵著鬧著要去海邊,今天小男孩就要去趕海了,你們想不想跟這個小男孩一起去趕海呀?(想)
相信這次趕海一定很有趣。(板書趕海)
2、(閉上眼睛)聽,什么聲音?(放錄音:海浪聲)
展開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別急著回答,靜靜想象,(繼續(xù)播放海浪聲,持續(xù)一分鐘左右)想象后交流。(學生好似真的到了大海邊)
3、師述,(邊說邊貼圖)是??!看一望天際、蔚藍色的大海在歡迎大家呢!海鷗在飛翔,海浪在歌唱,遠處,片片白帆迎風招展,真美啊!
1、自讀二、三小節(jié),看看小男孩在海邊做了哪幾件趣事,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邊劃一劃,把這幾件趣事劃出來。
2、交流。(貼男孩在捉螃蟹、追浪花、捏大蝦的圖和板書追浪花、捏大蝦、捉螃蟹)
3、出示描寫這三件趣事的語句,選一件你認為最有趣的事再讀一讀,想一想有趣在哪里,怎樣讀好它。
4、再自讀后交流,學生先講到哪件趣事就先體會其趣。
a、追浪花:海水嘩嘩往下退,只有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遠去的浪花。
趣在哪里?
(1)趣在浪花像人一樣,不肯離去。
(2)趣在小男孩明知追不上,還要去追。
怎樣讀出這趣,進行朗讀擂臺賽,其他同學評,有沒有賽過,為什么?
b、抓螃蟹: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你認為抓螃蟹有趣,讀一讀這句話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讀
例:摸呀摸呀讀得慢,是因為能表現(xiàn)出小男孩
(1)摸時很害怕,怕被夾住。
(2)螃蟹不太容易摸到,摸得慢。
例: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讀得響亮、高興,是因為能表現(xiàn)出小男孩的高興、喜悅。
其他同學評有沒有讀到位。
c、捏大蝦:咦,我的腳也癢癢的?低頭一看,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它搖擺著兩條長須,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我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這武將就成了我的俘虜,再也神氣不起來了。
看圖比較理解武將和俘虜,說說為什么這么稱呼大蝦。
小男孩捏大蝦心理變化可大啦!想想他心理怎么想,表情動作會怎樣?
爭當小演員進行表演,大家評評小演員有沒有演出小男孩的不同心理。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不僅有演好,也要讀好,再把這段話讀一讀。
5、看到小男孩玩得這么開心,你也想玩一玩嗎?選一件你認為最有趣的事玩,可做動作表示,也可用朗讀表現(xiàn),比一比誰玩得最開心。
全班大聲練讀。
進行比讀,先個別比,再集體比,比時也可做做動作。
1、同學們,可別先光顧著自己玩,看看沙灘還有其他人在趕海嗎?(貼人們捉螃蟹,撈海龜,撿貝殼,小男孩被螃蟹咬圖)
2、交流
a、人們有的……有的……有的……人們玩得開心嗎,指導朗讀。
b、呀,這小男孩為什么皺著眉頭?(原來被大螃蟹夾住了)。
怎么會被夾住的,學生自由讀,體會“東逃西竄”,“不甘束手就擒”等詞。
i、同學們,你們還想繼續(xù)玩下去嗎?(想)
你們還想玩什么?
學生自由說,(捉魚、沖浪、潛水等)
1、好了,太陽偏西了,我們該回家了。哇!小男孩的小背簍可真沉?。。ǔ鍪拘”澈t)老師快拎不動了。
2、看看,里面有什么?老師把里面的“戰(zhàn)利品”一樣樣拿出來,請學生認識,并理解“滿載而歸”。
3、人們開心嗎?誰讀得好,就把“戰(zhàn)利品”送給誰。
1、一路上,海風吹拂著我們,舒服極了,我們不由會響起一首歌《大海啊,故鄉(xiāng)》(放音樂)。學生隨著音樂不由得唱起這首歌。
2、這次趕海一定會給小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聽到這首歌,他就會想起這件趣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次有趣的趕海。
3、在音樂聲中齊讀課文。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處處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一
1、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蕭、梧”四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zhuǎn)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4、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哦,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jié)奏。
5、教師范讀,指導停頓。
1、全班一起讀課題夜書所見,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2、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3、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4、古詩是一種內(nèi)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fā)出什么聲音?(呼呼)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6、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團圓的日子。此時的月亮真美啊!
8、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不美。)說說理由。
生: 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xiāng)。
9、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xiāng)?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xiāng)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11、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3、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頭,他又看到了什么?(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5、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6、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fā)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19、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 (個別讀 齊讀)
20、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愁,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chǎn)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幾句詩句表達的淋漓盡致。
(一)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二)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三)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身處異鄉(xiāng),詩人不僅熱愛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有一天我們出門在外,也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的!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二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三
一、結(jié)合三首古詩,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夜泊:不識:可憐: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楓橋夜泊》的作者是代。這首詩描寫的是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的哀愁。這首詩描寫的是季節(jié),時候,在對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話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發(fā)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黃云百日熏,。莫愁前路無知己,。“這首詩的作者是代。
三、讀讀詩句,先理解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漁火:
2.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鋪:瑟瑟: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知己:識:
四、連線。
《尋隱者不遇》唯見長江天際流楊萬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松下問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見人賈島。
《小池》孤帆一片日邊來。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四
1.了解續(xù)寫的相關(guān)知識;學習編寫習作提綱;積累把一件事寫清楚,寫具體的方法。
2.通過思維訓練、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構(gòu)思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為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白怎么寫,如何寫好等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及思維方式。
通過思維訓練、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構(gòu)思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為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白怎么寫,如何寫好等問題。
教師——制作課件,學生——搜集習作資料。
1課時
1.老師給大家?guī)韮蓚€句子,請你們發(fā)揮想象,將句子補充完整。(出示擴句)
(1)春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啪”,花瓶打碎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jié):春天的景物是什么樣的.?花瓶打碎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2.引導學生想象填充。
過渡:剛才我們是進行擴句訓練,大家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想象力把句子補充完整。今天咱們要完成的作文——續(xù)寫形式跟擴句相似,不過有一定難度。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續(xù)寫?(指名讀)
出示:續(xù)寫就是抓住“續(xù)”字,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想象和推測,接著原材料的故事情節(jié)延伸下去,直至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1.出示習作要求:
第一幅圖:
同學a:“我上個星期過生日,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大的生日蛋糕?!?BR> 同學b:“我也剛滿九歲,全家人一起給我慶祝了生日?!?BR> 同學們圍在一起議論起自己的生日。
第二幅圖:
李曉明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想:我的生日也快到了,可是……
第三幅圖:
同學a對同學b說:“李曉明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我們一起為他慶祝生日吧……”
第四幅圖:
結(jié)果會是什么呢?
以上是這幅圖中提煉到的信息,即:只講了事情的開頭,沒有詳細地講述事情后來怎樣了,結(jié)果又是怎樣的。請你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寫清楚,寫具體。
思考:從習作要求中你弄懂了什么?
2.教師引導歸納出示:
(1)范圍:記事材料作文(給出開頭,續(xù)寫經(jīng)過,結(jié)果)。
(2)順序: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3)要求:展開想象;寫清楚;寫具體。
1.談話出示語言片斷:(既然根據(jù)材料續(xù)編故事,那么我們就得弄清材料內(nèi)容。)
2.研讀材料:從這段話中,你了解了些什么?(四要素:時、地、人、事、起因)
【板書:自己的生日】
同學們,想一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板書:準備生日】
結(jié)果又會怎樣?
【板書:慶祝生日】今天咱們一起把故事編下去。
小結(jié):在續(xù)寫之前我們首先要
【板書:理清線索】
3.師生口頭共同續(xù)編故事。
(過渡)在續(xù)寫過程中,除了理清線索之外還要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合理想象。
(3)在續(xù)寫時我們還要注意過渡和前后照應,使文章過渡就是緊扣前文的最后一句話,很自然地接上去。
【板書:語意連貫】
『教學設計出自』
(4)出示:常用的過渡方法有:
a.用一個句子過渡;
b.用表示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過渡;
c.用提示語過渡。
(5)對于這件事,我有什么感受或收獲?
(6)試著給這個故事擬定一個合適的題目。
過渡:剛才我們共同續(xù)編了一個故事,這只是一種情況,可能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請大家充分發(fā)揮你們的聰明才智,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展開合理想象。
1.出示討論提示:
(1)我們?yōu)槭裁创蛩銥槔顣悦鲬c祝生日。
(2)我們?yōu)槔顣悦鞯纳兆隽四男蕚洹?BR> (3)李曉明當時有什么反應?他會怎么說?怎么做?
(4)結(jié)局如何。
(5)我有什么感受或收獲。
2.討論交流。
3.教師小結(jié)。
續(xù)寫指導
理清線索
語意連貫
合理想象
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要前提,沒有讀懂材料必然會模糊作文,以致出現(xiàn)偏題或者離題的現(xiàn)象,讀懂材料必須全面把握,切不可斷章取義,執(zhí)其一端,而要抓住重點,明白內(nèi)容,理清關(guān)系,理解中心,為立意奠定一個較好的審題基礎(chǔ)。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從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語不放,否則容易跑題。要抓住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語或語句,深刻理解其本質(zhì)意義,這對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幫助。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五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guān)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七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八
設計理念: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會知識”轉(zhuǎn)向“教會學習”,以讀為主,抓住重點字詞理解,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使祖沖之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的形象樹立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師生演讀4~6自然段后進行分角色朗讀。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使祖沖之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的形象樹立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重點:理解“坦然”等詞語,進行分角色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老師特別想了解同學們,很你們成為朋友。說說你最佩服你們班誰?從那件事看出,說具體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談話,引導學生明白,一個人為什么能得到別人的佩服?得結(jié)合具體的事例來說。)
老師也特別佩服一個人,你們能猜出他是誰嗎?這個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他還能準確預測什么時候發(fā)生月食,他是誰?怎么猜猜出來的?(從哪知道的?你真會學習!你對課文內(nèi)容很熟悉。)
你們說祖沖之值得我們佩服嗎?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再次走近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沖之嗎?佩服他什么?從哪兒看出來的?
2、全班交流匯報:
預設回答:
a、 祖沖之很勇敢。(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祖沖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a 勾畫出這句話。
b 讀讀,說說這句話的意思。相機引導理解“聽憑”“處置”“坦然”的意思。
c 讀出“心情平靜,沒有一絲顧慮”——坦然。(板書:坦然)
d 在什么情況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劉延孫要過五十歲生日問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氣如何,祖沖之說將有月食發(fā)生,劉延孫很生氣,拍著桌子說“如果不發(fā)生月食呢?”
師:對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們認為發(fā)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預示著將有大災大難降臨,所以當然生氣了。在這種情況下坦然面對,就可以看出祖沖之很勇敢。
e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
師引讀:所以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課件出示)
h、讀出勇敢。
難怪祖沖之這樣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讀出來。(課件出示:祖沖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學生指讀:“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教師評價:我聽出來勇敢,無畏)
i、我從你的朗讀中還聽出了自信,為什么這么自信?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
(據(jù)史料記載,從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發(fā)生的四次月食,和祖沖之預測的完全一樣。)
師過渡:哦,事實證明了祖沖之推算的準確無誤,難怪他這樣自信。
j (引讀:課件出示)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這樣坦然,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坦然中透著自信,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坦然中透著勇敢,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b 我佩服祖沖之預測的準確。
語句是:一會兒,云彩飄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點點兒。
從哪句話看出來?從哪個詞看出來?(板書: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結(jié)果和祖沖之預測的一樣。
再讀這句話。
c、我佩服祖沖之預測的準確。
語句是:祖沖之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了!”(說明祖沖之推算非常準確,不僅到年月,已經(jīng)精確到時刻。)
(簡化教法,創(chuàng)設情境演讀。因為四、五自然段對話比較多,所以我決定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演讀,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枯燥為活潑。
生:那天晚上將會發(fā)生月食。
師:大膽,你難道不知那晚我過生日嗎?還敢用月食這樣不吉利的話來掃我的興?嗎?大人我平時待你不薄,你怎能這么不識好歹,與我做對?祖沖之你必須給我解釋清楚。
生:這是自然現(xiàn)象,兩個月前我就推算出來了。
師:(拍著桌子)如果不發(fā)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了!(如果前邊學生說到,次環(huán)節(jié)就可以省掉。)
(學生各抒己見談看法)(精確到具體的時刻,看來祖沖之推算的是多么準哪!)
師:可是,你說的這話誰信呀,難怪有的客人笑著說
生:別胡說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還能嗎?
師:隨便指學生問:你聽出了什么?
師:還是讓事實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齊讀第6自然段。
(這樣的演讀,既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故事情境,又引導學生走進徐州刺史劉延孫的內(nèi)心世界,為下邊學生的分角色朗讀做了鋪墊。學生們在角色轉(zhuǎn)換中,以祖沖之的身份來說、想、讀,體會更深刻,揣摩人物內(nèi)心更到位,積極性也更高。)
1、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分角色朗讀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讀。生評價。
3、再指名分角色朗讀。
4、現(xiàn)在相信你們祖沖之認識的更深刻了,說說你現(xiàn)在佩服祖沖之什么?
師:點評總結(jié)到“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
1、(課件出示:眾人全呆了。放飛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2、交流匯報。(適時用成語“目瞪口呆”“呆若木雞”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著”“像被孫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來總起,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理順條理。)
3、拿起筆來寫寫吧。
(說完后再讓學生寫,降低了難度,寫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1、結(jié)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向家長、朋友介紹清楚月食這種自然現(xiàn)象,可通過畫圖或用物品演示來完成。
2、課下看看“他們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名人的故事讀一讀。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九
默讀課文。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是無價的,應該孝敬父母。
通過兩張賬單的對比,懂得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是無價的,應該孝敬父母。
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一、導入
1、板書“060”,質(zhì)疑:看到這個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問?
2、(在算式下方打一個問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里。只要同學們把課文讀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3、出示課題,讀題,理解“賬單”。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碰到難讀的詞語或句子可以反復地讀,讀到自己認為滿意了再停止。
2、出示難讀的詞:索取報酬如愿以償羞愧萬分躡手躡腳小心翼翼
指名讀,結(jié)合理解
小心翼翼、躡手躡腳
3、默讀課文,用上“索取報酬如愿以償羞愧萬分”幾個詞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課文
師:課文所寫的這件事中有兩份帳單,那么我們就來研究這兩份帳單。
1、學習彼得賬單。
a、出示彼得賬單。
b、請你仔細看這份賬單的每條款項,一條一條讀,指讀。
從這一份賬單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個怎樣的孩子?
句式:我覺得他是一個()的孩子,因為他()。
過渡:媽媽看了這份賬單,什么話也沒說。媽媽當時的心情怎樣?會想些什么?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怂膱蟪?。但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了一份媽媽寫給他的賬單。媽媽的賬單上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讀“媽媽的賬單”。
(1)請你仔細讀讀媽媽的賬單,看看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媽媽的賬單上后面的金額寫的都是0芬尼。)
是啊,這是一份特殊的賬單,誰愿意來讀一讀。
師:十年,媽媽把彼得漸漸地拉扯大,她給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卻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媽媽每天照料著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當彼得生病的時候,媽媽……卻只要——(生回答),媽媽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牽掛都給了小彼得,還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別的一份帳單吶!這難道僅僅是一張薄薄的賬單呢?這是一份()的賬單,一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母愛呀!
(3)、彼得手拿媽媽這份愛的賬單,讀了起來,讀著讀著,許多往事?lián)砩闲念^,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媽媽親手洗的衣服是那樣干凈,舒適;十年里,媽媽的懷抱是那樣的溫暖;十年里,媽媽每天做的飯菜都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長中的故事。讓我們也跟著小彼得回憶成長中媽媽給予我們的愛吧!
想起了自己過生日時,媽媽()
想起了天冷的時候,媽媽()
想起了生病發(fā)高燒時,媽媽()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點進步時,媽媽()
想起了(),媽媽()……
(媽媽為你的付出是應該的,媽媽不要你的錢;母愛是無法用價錢來衡量的。)
4、你能替他深情地讀讀這份賬單吧
師:媽媽的愛,記不清,也數(shù)不盡。當小彼得感受到媽媽無處不在的愛時,面對這份自己開給媽媽的賬單,你一定能猜到小彼得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
出示:羞愧萬分。什么叫“羞愧萬分”?
5、你們從那些詞句中知道小彼得羞愧萬分的?
四、聯(lián)系生活總結(jié)。
1、我們的媽媽,也是用這樣的愛陪伴著我們長大的,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什么呢?
2、師小結(jié):一句真誠的祝福,一杯濃濃的熱茶,都是回報媽媽的一種好方式。老師希望,大家對媽媽的回報不僅是表現(xiàn)在今天,更多地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一
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gòu)成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
山行。
詩人:杜牧朝代: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行古詩賞析。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二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教案#?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jié)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jié)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xiàn)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jié):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三
幾個淘氣的孩子高高的挽著褲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戲玩耍,在水底的石縫里捉螃蟹,撈小魚、小蝦,他們的歡笑聲在靜靜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蕩。
這么誘人的風景怎么舍得錯過呢?顧不得山高路遠,急忙叫童子停下車,走上前去仔仔細細的欣賞,情不自禁地吟誦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fā)了詩人在秋天里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學習本科,意在增加學生有關(guān)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是個優(yōu)美的音韻。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課外古詩。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句,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2、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一、以舊引新,激趣導入。
3、學生自由背誦自己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4、板書課題,理解課題中的“書”是什么意思。
二、指導看圖,感知圖意。
出示掛圖,觀察掛圖,說說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5、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流利、杜正確這首古詩。
6、同桌互讀互查。
7、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的指導識記。
8、指名朗讀。先指導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古詩朗讀的特點。]。
9、借助字典和注釋,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問題。
10、小組一起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四、再讀感悟,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邊聽邊仔細看圖、思考:
畫面中的景象表現(xiàn)了那幾句詩的意思。
2、學生討論,對上面的問題發(fā)表見解。
3、質(zhì)疑:還有什么問題或那些詞語不理解?老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一是動思鄉(xiāng)之情,而是鉤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有感情的朗讀。
五、趣味活動。
1、我說你讀。方法:
(1)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老師點掛圖的景物,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2、字條連詩。方法。
老師出示某句詩的字條,學生接續(xù)后面一句詩(多連幾次,讓學生基本會背)。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五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
2.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
3.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讀讀背背。
第一課時。
學習《夜書所見》。
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1.學生交流課前所查閱的資料。
3.看圖說話:(出示課文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jié)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再讀感悟,體會情感。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畫面: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nèi)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帶著這樣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圖文結(jié)合,熟讀成誦。
根據(jù)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讓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jīng)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第二課時。
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夜書所見》。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確定本詩怎么學習。
自學基本步驟:
a、自讀:讀準字音,并借助課后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b、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chǎn)生的疑惑。
c、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2.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讀詩,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及解決的結(jié)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感情朗讀,啟發(fā)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問:你能用讀來表現(xiàn)出這種思想感情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讀。
熟讀成誦,品賞文字。
1.自由朗讀,達以成誦。
2.同桌互讀,練習背誦。
3.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別好?
習寫生字,當堂展評。
1.出示生字:憶、異、逢、佳、信、遙、遍、插,組詞朗讀。
2.說說這些生字寫時要注意些什么。
3.練寫生字,或互相評點或大堂展評。
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描寫秋景的詩,背給同學聽聽。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作者在詩句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代詩人羅隱以《蜂》為題寫了一首詩,贊美了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的品質(zhì),那在這一首詩中,還會不會蘊涵著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簡介詩人。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讀、齊讀古詩。
三、學生質(zhì)疑,初步感悟。
1、結(jié)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質(zhì)疑,同學之間互相答疑。師作點撥講解。
(1)“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寫出了無論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們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終日勞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詩人以一個問句寫出對勞動人民終日勞碌卻常被剝削的同情,以及對剝削階級的憤慨之情。
3、指導朗讀。
4、嘗試背誦古詩。
四、小結(jié)。
這首詩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現(xiàn)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這樣寫比直接接效果會更好。學了這課后,你們也可以將這一表現(xiàn)手法運動到自己的寫話中去。
板書設計:
蜂
為誰辛苦 為誰甜。
貢獻了一生。
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七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顿泟⒕拔摹穼懙氖乔锬┑木吧?。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xiàn)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nèi)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guān)的詩句。
兩課時。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nèi)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yōu)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jié),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zhàn)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jié)合,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zhàn)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會認“殘、猶、傲、君、橙、橘”,指導書寫“贈”
2、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插圖、聯(lián)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詩大意。初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一、詩歌導入,揭示詩題。
1.背誦《山行》引出古詩《贈劉景文》。
2.板書詩題《贈劉景文》。
3.指導書寫“贈”。
(1)學生觀察“贈”。
(2)自由說說寫這個字應注意什么。
(3)教師范寫。
(4)學生仿寫(強調(diào)寫字姿勢)。
(5)展示、評價。
4.指導理解題。
5.了解詩人(簡單了解)。
二、初讀古詩,讀通詩句、讀好節(jié)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荷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橙。
3、檢查生字:(小老師帶讀、開小火車讀、齊讀)。
4、把生字送進句子自由讀一讀。注意讀通句子(指名讀,師范讀,男女生讀,齊讀,)。
5、再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詩歌詩歌,詩中一定藏著動聽的歌。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讀出節(jié)奏。
6、師范讀,指名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對讀、疊讀),男女生合讀(對讀、疊讀)、齊讀。
三、再讀詩歌,想象畫面,了解詩中描寫的景物。
1、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詩中不僅有歌,詩中還有畫呢。請同學們默讀古詩,邊讀邊圈出詩中描寫的秋天景物(不動筆墨不讀書)。
2、匯報交流。
3、相機板書。
4、用所圈的詞語理解詩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詩人眼里又是怎樣的呢(指導看插圖,副板書:看插圖)?理解“擎雨蓋”(副板書:借助注釋)。
看到這樣的景詩人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請你用上一個感嘆詞。(板書:唉?。?,帶上這個感嘆詞讀:唉!荷盡已無擎雨蓋(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根據(jù)所圈的“菊殘”“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樣的畫面?
指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副板書:聯(lián)系生活),詩人看到這樣的景又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呢?提醒學生詩人雖看到荷已盡,而菊還“傲霜枝”此時詩人的心情會怎樣(好一點),詩人會發(fā)出“咦!”(板書:咦?。?。
5、小組合作學習第三四句,詩人看到這些景會對好朋友劉景文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當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園,你會情不自禁的發(fā)出(哇?。┵潎@聲。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6、指導學生帶著感嘆詞讀整首詩,體會詩情、讀出韻味。
7、小結(jié):你看、一首詩不光是具有它獨特的語言美,畫面美,還藏著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詩就是一個故事(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
8、補充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是蘇軾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時所作。當時蘇軾在杭州見到劉景文時,劉景文已經(jīng)58歲了,當時經(jīng)好友蘇軾極力向朝廷舉薦,劉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職,面對劉景文的消極情緒,蘇軾做此詩鼓勵好友。
9、齊讀故事,領(lǐng)悟詩情。
10、填空式的背誦。
四、拓展詩歌。
劉禹錫《秋詞》。
五、布置作業(yè):
1、試著默寫《贈劉景文》。
2、請在理解本詩的基礎(chǔ)上,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評、自悟趕海的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詞語的借代意義。
重點:在體會趕海的趣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朗讀課文。
難點:進入情境,激發(fā)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磁帶、圖、各種卡片
一、創(chuàng)境導入
1、上節(jié)課,同學們都說自己曾去過海邊趕海,玩得可開心了,有個小男孩呀,聽了大家的介紹,也吵著鬧著要去海邊,今天小男孩就要去趕海了,你們想不想跟這個小男孩一起去趕海呀?(想)
相信這次趕海一定很有趣。(板書趕海)
2、(閉上眼睛)聽,什么聲音?(放錄音:海浪聲)
展開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別急著回答,靜靜想象,(繼續(xù)播放海浪聲,持續(xù)一分鐘左右)想象后交流。(學生好似真的到了大海邊)
3、師述,(邊說邊貼圖)是??!看一望天際、蔚藍色的大海在歡迎大家呢!海鷗在飛翔,海浪在歌唱,遠處,片片白帆迎風招展,真美啊!
1、自讀二、三小節(jié),看看小男孩在海邊做了哪幾件趣事,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邊劃一劃,把這幾件趣事劃出來。
2、交流。(貼男孩在捉螃蟹、追浪花、捏大蝦的圖和板書追浪花、捏大蝦、捉螃蟹)
3、出示描寫這三件趣事的語句,選一件你認為最有趣的事再讀一讀,想一想有趣在哪里,怎樣讀好它。
4、再自讀后交流,學生先講到哪件趣事就先體會其趣。
a、追浪花:海水嘩嘩往下退,只有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我興奮極了,飛跑著追趕遠去的浪花。
趣在哪里?
(1)趣在浪花像人一樣,不肯離去。
(2)趣在小男孩明知追不上,還要去追。
怎樣讀出這趣,進行朗讀擂臺賽,其他同學評,有沒有賽過,為什么?
b、抓螃蟹: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你認為抓螃蟹有趣,讀一讀這句話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讀
例:摸呀摸呀讀得慢,是因為能表現(xiàn)出小男孩
(1)摸時很害怕,怕被夾住。
(2)螃蟹不太容易摸到,摸得慢。
例: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讀得響亮、高興,是因為能表現(xiàn)出小男孩的高興、喜悅。
其他同學評有沒有讀到位。
c、捏大蝦:咦,我的腳也癢癢的?低頭一看,哦,原來是一只大蝦在逗我呢!它搖擺著兩條長須,活像戲臺上的一員武將。我輕輕伸過手去,只一捏,這武將就成了我的俘虜,再也神氣不起來了。
看圖比較理解武將和俘虜,說說為什么這么稱呼大蝦。
小男孩捏大蝦心理變化可大啦!想想他心理怎么想,表情動作會怎樣?
爭當小演員進行表演,大家評評小演員有沒有演出小男孩的不同心理。評一評誰是最佳小演員。
不僅有演好,也要讀好,再把這段話讀一讀。
5、看到小男孩玩得這么開心,你也想玩一玩嗎?選一件你認為最有趣的事玩,可做動作表示,也可用朗讀表現(xiàn),比一比誰玩得最開心。
全班大聲練讀。
進行比讀,先個別比,再集體比,比時也可做做動作。
1、同學們,可別先光顧著自己玩,看看沙灘還有其他人在趕海嗎?(貼人們捉螃蟹,撈海龜,撿貝殼,小男孩被螃蟹咬圖)
2、交流
a、人們有的……有的……有的……人們玩得開心嗎,指導朗讀。
b、呀,這小男孩為什么皺著眉頭?(原來被大螃蟹夾住了)。
怎么會被夾住的,學生自由讀,體會“東逃西竄”,“不甘束手就擒”等詞。
i、同學們,你們還想繼續(xù)玩下去嗎?(想)
你們還想玩什么?
學生自由說,(捉魚、沖浪、潛水等)
1、好了,太陽偏西了,我們該回家了。哇!小男孩的小背簍可真沉?。。ǔ鍪拘”澈t)老師快拎不動了。
2、看看,里面有什么?老師把里面的“戰(zhàn)利品”一樣樣拿出來,請學生認識,并理解“滿載而歸”。
3、人們開心嗎?誰讀得好,就把“戰(zhàn)利品”送給誰。
1、一路上,海風吹拂著我們,舒服極了,我們不由會響起一首歌《大海啊,故鄉(xiāng)》(放音樂)。學生隨著音樂不由得唱起這首歌。
2、這次趕海一定會給小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聽到這首歌,他就會想起這件趣事,,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次有趣的趕海。
3、在音樂聲中齊讀課文。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南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處處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一
1、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蕭、梧”四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2、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zhuǎn)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xiāng)珍惜親情。
4、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 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創(chuàng)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口語表達能力不錯哦,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板書:夜書所見))。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字典等讀準字音,把這首詩正確、流利的讀出來。
2、同桌互讀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有重點地指導識記。
4、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注意讀準節(jié)奏。
5、教師范讀,指導停頓。
1、全班一起讀課題夜書所見,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2、那誰能說說這里的書是什么意思?(寫)
3、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4、古詩是一種內(nèi)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師:是什么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么吹?發(fā)出什么聲音?(呼呼)什么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么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6、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么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么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團圓的日子。此時的月亮真美啊!
8、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不美。)說說理由。
生: 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xiāng)。
9、你怎么知道他在異鄉(xiāng)?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xiāng)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11、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郁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并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么這句又該怎么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2、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3、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頭,他又看到了什么?(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5、詩人想到后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里知道的?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6、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后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fā)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么感覺啊?)
19、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后兩句? (個別讀 齊讀)
20、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愁,又從一盞明燈里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chǎn)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復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幾句詩句表達的淋漓盡致。
(一)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二)老師描述詩句的內(nèi)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
(三)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止。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詩,飽含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身處異鄉(xiāng),詩人不僅熱愛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有一天我們出門在外,也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的!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二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三
一、結(jié)合三首古詩,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夜泊:不識:可憐: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楓橋夜泊》的作者是代。這首詩描寫的是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的哀愁。這首詩描寫的是季節(jié),時候,在對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肮锰K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話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發(fā)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黃云百日熏,。莫愁前路無知己,。“這首詩的作者是代。
三、讀讀詩句,先理解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漁火:
2.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鋪:瑟瑟: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知己:識:
四、連線。
《尋隱者不遇》唯見長江天際流楊萬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松下問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見人賈島。
《小池》孤帆一片日邊來。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四
1.了解續(xù)寫的相關(guān)知識;學習編寫習作提綱;積累把一件事寫清楚,寫具體的方法。
2.通過思維訓練、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構(gòu)思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為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白怎么寫,如何寫好等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習慣及思維方式。
通過思維訓練、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構(gòu)思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為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白怎么寫,如何寫好等問題。
教師——制作課件,學生——搜集習作資料。
1課時
1.老師給大家?guī)韮蓚€句子,請你們發(fā)揮想象,將句子補充完整。(出示擴句)
(1)春天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啪”,花瓶打碎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結(jié):春天的景物是什么樣的.?花瓶打碎和我有什么關(guān)系?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
2.引導學生想象填充。
過渡:剛才我們是進行擴句訓練,大家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豐富的想象力把句子補充完整。今天咱們要完成的作文——續(xù)寫形式跟擴句相似,不過有一定難度。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續(xù)寫?(指名讀)
出示:續(xù)寫就是抓住“續(xù)”字,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想象和推測,接著原材料的故事情節(jié)延伸下去,直至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1.出示習作要求:
第一幅圖:
同學a:“我上個星期過生日,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大的生日蛋糕?!?BR> 同學b:“我也剛滿九歲,全家人一起給我慶祝了生日?!?BR> 同學們圍在一起議論起自己的生日。
第二幅圖:
李曉明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想:我的生日也快到了,可是……
第三幅圖:
同學a對同學b說:“李曉明的爸爸媽媽在外地,我們一起為他慶祝生日吧……”
第四幅圖:
結(jié)果會是什么呢?
以上是這幅圖中提煉到的信息,即:只講了事情的開頭,沒有詳細地講述事情后來怎樣了,結(jié)果又是怎樣的。請你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寫清楚,寫具體。
思考:從習作要求中你弄懂了什么?
2.教師引導歸納出示:
(1)范圍:記事材料作文(給出開頭,續(xù)寫經(jīng)過,結(jié)果)。
(2)順序: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3)要求:展開想象;寫清楚;寫具體。
1.談話出示語言片斷:(既然根據(jù)材料續(xù)編故事,那么我們就得弄清材料內(nèi)容。)
2.研讀材料:從這段話中,你了解了些什么?(四要素:時、地、人、事、起因)
【板書:自己的生日】
同學們,想一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呢?
【板書:準備生日】
結(jié)果又會怎樣?
【板書:慶祝生日】今天咱們一起把故事編下去。
小結(jié):在續(xù)寫之前我們首先要
【板書:理清線索】
3.師生口頭共同續(xù)編故事。
(過渡)在續(xù)寫過程中,除了理清線索之外還要對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合理想象。
(3)在續(xù)寫時我們還要注意過渡和前后照應,使文章過渡就是緊扣前文的最后一句話,很自然地接上去。
【板書:語意連貫】
『教學設計出自』
(4)出示:常用的過渡方法有:
a.用一個句子過渡;
b.用表示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過渡;
c.用提示語過渡。
(5)對于這件事,我有什么感受或收獲?
(6)試著給這個故事擬定一個合適的題目。
過渡:剛才我們共同續(xù)編了一個故事,這只是一種情況,可能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請大家充分發(fā)揮你們的聰明才智,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展開合理想象。
1.出示討論提示:
(1)我們?yōu)槭裁创蛩銥槔顣悦鲬c祝生日。
(2)我們?yōu)槔顣悦鞯纳兆隽四男蕚洹?BR> (3)李曉明當時有什么反應?他會怎么說?怎么做?
(4)結(jié)局如何。
(5)我有什么感受或收獲。
2.討論交流。
3.教師小結(jié)。
續(xù)寫指導
理清線索
語意連貫
合理想象
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要前提,沒有讀懂材料必然會模糊作文,以致出現(xiàn)偏題或者離題的現(xiàn)象,讀懂材料必須全面把握,切不可斷章取義,執(zhí)其一端,而要抓住重點,明白內(nèi)容,理清關(guān)系,理解中心,為立意奠定一個較好的審題基礎(chǔ)。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從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語不放,否則容易跑題。要抓住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語或語句,深刻理解其本質(zhì)意義,這對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幫助。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五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六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情況。
2、課文插圖。
a案。
第一課時。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xiāng)村四月是指江南農(nóng)村初夏的時節(jié)。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jié)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jié)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nèi)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xiāng)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漁歌子。
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反復吟誦,理解詞義。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顏色?
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b案。
第一課時。
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3、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背誦,積累語言。
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xiāng)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nèi)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漁歌子。
創(chuàng)設意境,理解課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詩在表達上不太一樣)。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做過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xiàn)漁夫生活來再現(xiàn)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白鷺:閑適的象征。它能襯托出漁夫的生活環(huán)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須歸:樂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guān)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七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八
設計理念: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會知識”轉(zhuǎn)向“教會學習”,以讀為主,抓住重點字詞理解,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使祖沖之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的形象樹立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積累詞語。
2、過程與方法:師生演讀4~6自然段后進行分角色朗讀。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使祖沖之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的形象樹立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重點:理解“坦然”等詞語,進行分角色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祖沖之對月食的執(zhí)著探索和研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老師特別想了解同學們,很你們成為朋友。說說你最佩服你們班誰?從那件事看出,說具體點。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談話,引導學生明白,一個人為什么能得到別人的佩服?得結(jié)合具體的事例來說。)
老師也特別佩服一個人,你們能猜出他是誰嗎?這個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他還能準確預測什么時候發(fā)生月食,他是誰?怎么猜猜出來的?(從哪知道的?你真會學習!你對課文內(nèi)容很熟悉。)
你們說祖沖之值得我們佩服嗎?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再次走近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沖之嗎?佩服他什么?從哪兒看出來的?
2、全班交流匯報:
預設回答:
a、 祖沖之很勇敢。(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祖沖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a 勾畫出這句話。
b 讀讀,說說這句話的意思。相機引導理解“聽憑”“處置”“坦然”的意思。
c 讀出“心情平靜,沒有一絲顧慮”——坦然。(板書:坦然)
d 在什么情況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劉延孫要過五十歲生日問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氣如何,祖沖之說將有月食發(fā)生,劉延孫很生氣,拍著桌子說“如果不發(fā)生月食呢?”
師:對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們認為發(fā)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預示著將有大災大難降臨,所以當然生氣了。在這種情況下坦然面對,就可以看出祖沖之很勇敢。
e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
師引讀:所以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課件出示)
h、讀出勇敢。
難怪祖沖之這樣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讀出來。(課件出示:祖沖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學生指讀:“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教師評價:我聽出來勇敢,無畏)
i、我從你的朗讀中還聽出了自信,為什么這么自信?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
(據(jù)史料記載,從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發(fā)生的四次月食,和祖沖之預測的完全一樣。)
師過渡:哦,事實證明了祖沖之推算的準確無誤,難怪他這樣自信。
j (引讀:課件出示)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這樣坦然,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坦然中透著自信,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面對生死狀,祖沖之的回答坦然中透著勇敢,是因為:經(jīng)過大量的研究和驗證,他對月食產(chǎn)生的原因越來越清楚了,也能準確推算出月食發(fā)生的時間。
b 我佩服祖沖之預測的準確。
語句是:一會兒,云彩飄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點點兒。
從哪句話看出來?從哪個詞看出來?(板書: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結(jié)果和祖沖之預測的一樣。
再讀這句話。
c、我佩服祖沖之預測的準確。
語句是:祖沖之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了!”(說明祖沖之推算非常準確,不僅到年月,已經(jīng)精確到時刻。)
(簡化教法,創(chuàng)設情境演讀。因為四、五自然段對話比較多,所以我決定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演讀,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枯燥為活潑。
生:那天晚上將會發(fā)生月食。
師:大膽,你難道不知那晚我過生日嗎?還敢用月食這樣不吉利的話來掃我的興?嗎?大人我平時待你不薄,你怎能這么不識好歹,與我做對?祖沖之你必須給我解釋清楚。
生:這是自然現(xiàn)象,兩個月前我就推算出來了。
師:(拍著桌子)如果不發(fā)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發(fā)生月食,聽憑大人處置!
生: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了!(如果前邊學生說到,次環(huán)節(jié)就可以省掉。)
(學生各抒己見談看法)(精確到具體的時刻,看來祖沖之推算的是多么準哪!)
師:可是,你說的這話誰信呀,難怪有的客人笑著說
生:別胡說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還能嗎?
師:隨便指學生問:你聽出了什么?
師:還是讓事實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齊讀第6自然段。
(這樣的演讀,既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故事情境,又引導學生走進徐州刺史劉延孫的內(nèi)心世界,為下邊學生的分角色朗讀做了鋪墊。學生們在角色轉(zhuǎn)換中,以祖沖之的身份來說、想、讀,體會更深刻,揣摩人物內(nèi)心更到位,積極性也更高。)
1、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分角色朗讀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讀。生評價。
3、再指名分角色朗讀。
4、現(xiàn)在相信你們祖沖之認識的更深刻了,說說你現(xiàn)在佩服祖沖之什么?
師:點評總結(jié)到“勇于探索科學,勇敢堅持真理。”
1、(課件出示:眾人全呆了。放飛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呢?)
2、交流匯報。(適時用成語“目瞪口呆”“呆若木雞”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著”“像被孫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來總起,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理順條理。)
3、拿起筆來寫寫吧。
(說完后再讓學生寫,降低了難度,寫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1、結(jié)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向家長、朋友介紹清楚月食這種自然現(xiàn)象,可通過畫圖或用物品演示來完成。
2、課下看看“他們推動了歷史的車輪”,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名人的故事讀一讀。
語文三年級古詩教案篇十九
默讀課文。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是無價的,應該孝敬父母。
通過兩張賬單的對比,懂得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是無價的,應該孝敬父母。
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一、導入
1、板書“060”,質(zhì)疑:看到這個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問?
2、(在算式下方打一個問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里。只要同學們把課文讀懂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3、出示課題,讀題,理解“賬單”。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碰到難讀的詞語或句子可以反復地讀,讀到自己認為滿意了再停止。
2、出示難讀的詞:索取報酬如愿以償羞愧萬分躡手躡腳小心翼翼
指名讀,結(jié)合理解
小心翼翼、躡手躡腳
3、默讀課文,用上“索取報酬如愿以償羞愧萬分”幾個詞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課文
師:課文所寫的這件事中有兩份帳單,那么我們就來研究這兩份帳單。
1、學習彼得賬單。
a、出示彼得賬單。
b、請你仔細看這份賬單的每條款項,一條一條讀,指讀。
從這一份賬單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個怎樣的孩子?
句式:我覺得他是一個()的孩子,因為他()。
過渡:媽媽看了這份賬單,什么話也沒說。媽媽當時的心情怎樣?會想些什么?
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怂膱蟪?。但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了一份媽媽寫給他的賬單。媽媽的賬單上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讀“媽媽的賬單”。
(1)請你仔細讀讀媽媽的賬單,看看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媽媽的賬單上后面的金額寫的都是0芬尼。)
是啊,這是一份特殊的賬單,誰愿意來讀一讀。
師:十年,媽媽把彼得漸漸地拉扯大,她給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卻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媽媽每天照料著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當彼得生病的時候,媽媽……卻只要——(生回答),媽媽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牽掛都給了小彼得,還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別的一份帳單吶!這難道僅僅是一張薄薄的賬單呢?這是一份()的賬單,一份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母愛呀!
(3)、彼得手拿媽媽這份愛的賬單,讀了起來,讀著讀著,許多往事?lián)砩闲念^,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媽媽親手洗的衣服是那樣干凈,舒適;十年里,媽媽的懷抱是那樣的溫暖;十年里,媽媽每天做的飯菜都是那么可口;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長中的故事。讓我們也跟著小彼得回憶成長中媽媽給予我們的愛吧!
想起了自己過生日時,媽媽()
想起了天冷的時候,媽媽()
想起了生病發(fā)高燒時,媽媽()
想起了自己有了一點進步時,媽媽()
想起了(),媽媽()……
(媽媽為你的付出是應該的,媽媽不要你的錢;母愛是無法用價錢來衡量的。)
4、你能替他深情地讀讀這份賬單吧
師:媽媽的愛,記不清,也數(shù)不盡。當小彼得感受到媽媽無處不在的愛時,面對這份自己開給媽媽的賬單,你一定能猜到小彼得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
出示:羞愧萬分。什么叫“羞愧萬分”?
5、你們從那些詞句中知道小彼得羞愧萬分的?
四、聯(lián)系生活總結(jié)。
1、我們的媽媽,也是用這樣的愛陪伴著我們長大的,此時你想對自己的媽媽說什么呢?
2、師小結(jié):一句真誠的祝福,一杯濃濃的熱茶,都是回報媽媽的一種好方式。老師希望,大家對媽媽的回報不僅是表現(xiàn)在今天,更多地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