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題西林壁教案反思 大班古詩題西林壁教案(四篇)

字號: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題西林壁教案反思 大班古詩題西林壁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1 課時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guān)蘇軾的資料。
    oint。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lǐng)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jié)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cè)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jié)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yè)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jié)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板書: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guān)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jù)注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就讀成誦。
    題西林壁教案反思 大班古詩題西林壁教案篇二
    【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嶂;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詩人陸游以一個“游”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nóng)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xiāng)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nóng)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xiàn)了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nóng)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xiàn)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吧礁F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于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xiàn)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xiàn)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學情分析】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jīng)有了學習古詩的基礎(chǔ)和方法,而且學生喜歡誦讀這種節(jié)奏感強烈的古詩。然而,兩首古詩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詩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教學難點】
    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法學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知大意;多誦讀,悟詩情。
    【課前準備】
    課件;搜集與作者有關(guān)的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題西林壁》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2.初讀感知
    讀通讀正確: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然后抽讀。
    3.自主識字
    三、朗讀感悟
    1.板書題目,并解題
    [題西林壁]題:書寫,題寫。西林:江西廬山上的西林寺。壁:墻壁。題意是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簡介作者:(見附錄)
    3.理解詩句之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從正面看。嶺:山嶺。側(cè):從側(cè)面看。峰:山峰。遠近高低: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各不同: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詩句之意:從正面看,廬山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姿態(tài)。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不認識,不清楚。緣:因為。只緣:只因為,就是因為。此山:這廬山。詩句之意:(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自己在這座廬山之中。
    4.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1)作者都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位置:橫看、側(cè)看;距離:遠眺、近觀;角度:俯瞰、仰望)位置、距離、角度不同,同看一座山在觀察時看到的山的容貌一樣嗎?(千姿百態(tài))
    (2)“橫看”是從哪個角度按什么順序觀看?看了什么?(“橫看”是正面,從“左→右”或從“右→左”觀看。這樣看整廬山就是很高的連綿起伏的山嶺。)
    (3)“側(cè)看”看到了什么?(從側(cè)面時又成了聳立陡峭的山峰。)
    (4)從“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的姿態(tài)一樣嗎?(不一樣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妙的姿態(tài),氣象萬千,千姿百態(tài),變幻無窮: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
    (5)廬山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面目?(應(yīng)該有)為什么在廬山看不清廬山內(nèi)的真面目?(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5.總結(jié)全詩,體會感情。
    (1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不同角度觀察,結(jié)果各不相同?!蹦闩龅竭^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可以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如《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jié)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2)師: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shù)。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tài)談游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zhuǎn),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cè)面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3)中心:《題西林壁》這首詩通過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哲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四、誦讀背誦
    指導朗讀《題西林壁》:“嶺、側(cè)、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只”要讀作重音。
    五、作業(yè)布置
    誦讀并背誦《題西林壁》。
    板書設(shè)計
    題西林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案反思 大班古詩題西林壁教案篇三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shè)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1、師生談話:
    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2、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3、請學生自己談?wù)剬]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6、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1、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峰(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認識緣字:
    ⑴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來認識該字。
    ⑵ 完成填空: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yīng)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⑶ 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⑷ 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9、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1、學習第一部分:
    ⑴ 齊讀一、二句詩。
    ⑵ 自,理解嶺峰的意思。
    ⑶ 根據(jù)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畫。
    (嶺: 峰:)
    ⑷ 說說嶺峰的區(qū)別。
    ⑸ 小組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⑹ 繼續(xù)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⑺ 體會橫看側(cè)遠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應(yīng)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 ;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 ;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 。
    ⑼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2、學習第二部分:
    ⑴ 自讀。
    ⑵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① ,是因為 。
    ② 因為 ,所以 。
    ③ ,所以 。
    ④ 之所以 ,是因為 。
    ⑶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⑷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⑹ 質(zhì)疑。
    1、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3、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箏曲《漁舟唱晚》;
    ⑶ 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 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jù)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diào)唱出來。
    1、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guān)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案反思 大班古詩題西林壁教案篇四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jié)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shè)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1、師生談話:
    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2、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3、請學生自己談?wù)剬]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6、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1、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峰(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認識“緣”字:
    ⑴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⑵ 完成填空: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yīng)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⑶ 多媒體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⑷ 學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9、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1、學習第一部分:
    ⑴ 齊讀一、二句詩。
    ⑵ 自查字典,理解“嶺”“峰”的意思。
    ⑶ 根據(jù)字典的解釋和自己的理解,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嶺: 峰:)
    ⑷ 說說“嶺”“峰”的區(qū)別。
    ⑸ 小組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
    (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
    ⑹ 繼續(xù)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⑺ 體會“橫看”“側(cè)”“遠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應(yīng)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從遠處看廬山,像;從近處看廬山,像;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 。
    ⑼ 在小組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2、學習第二部分:
    ⑴ 自讀。
    ⑵ 同座討論,完成填空:
    ① ,是因為。
    ② 因為,所以。
    ③ ,所以。
    ④ 之所以,是因為。
    ⑶ 指名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⑷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⑸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⑹ 質(zhì)疑。
    1、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3、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⑴ 古琴曲《高山流水》;
    ⑵ 古箏曲《漁舟唱晚》;
    ⑶ 二胡曲《二泉映月》;
    ⑷ 江南絲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jù)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diào)唱出來。
    1、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guān)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