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016版的(三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016版的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悟課文,品味課文詼諧風趣的語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訓練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關心動物、熱愛動物的情感;學習科學工作者專注、忘我的精神和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
    2、學習作者通過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場景的方法,品味課文幽默風趣的語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飛禽走獸,鳥獸蟲魚,無一不是大自然的精靈,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無一不是與人類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擁有一顆博愛之心,善待動物,師法自然,從動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一切,更好地認識和完善人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奧地利動物行為家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笑談》,學習動物和人類之間的趣事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個詞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調。
    明確:笑談。
    (2)簡述文章內容。
    明確:本文主要敘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發(fā)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叢里學母水鴨的叫聲,帶著一群由人工孵卵器養(yǎng)出的小鳧;在眾目睽睽下“我”學大鸚鵡的叫聲,把它從遙遠的空中喚到自己身邊;大鸚鵡“可可”咬扣子、纏毛線的惡作劇。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寫了“我”在研究動物行為時的一些趣事,談談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學生自由暢談,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讀完課文,你是不是也覺得很好笑呢?探討一下你對這篇文章內容的看法。
    (1)作者專注于動物行為研究,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類的“高貴身段”,與動物們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為視為怪誕或發(fā)瘋,由此產生喜劇的效果。
    (2)可愛的動物們有時像搗亂的孩子一樣搞惡作劇,讓人生氣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點賞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動物的行為時,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趣事,不過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動物,而是觀察者自己”這句話?
    明確:科學工作者專注于動物行為研究,有時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顧自己的尊嚴,與動物們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本文與《老人與海鷗》,你認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強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確:這兩篇文章都寫了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但情節(jié)差別較大?!独先伺c海鷗》表達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海鷗對老人震撼的情。本文作者笑談動物,寫出了在研究動物過程中發(fā)生的趣事,抒發(fā)了對動物的熱愛。
    六、總結反思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談談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動物的傷害,讓我們共同保護人類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業(yè)
    請掬起你腦海里那思維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你與動物之間有趣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016版的篇2
    《觀滄?!方贪?
    教學目標: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 ,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 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
    三、 新授內容
    1、 師范讀,生跟讀。
    2、 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 生齊讀。
    4、 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 若,如同。
    星漢,銀河。 志,理想。
    ⑵內容
    A、 詩的前兩句寫什么?最后兩句是寫什么?中間十句寫了什么?
    敘事 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 寫景
    B、寫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畫了洶涌的 ,聳立海中的 ,島上繁茂的 ,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么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 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jié)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钡健昂椴ㄓ科稹绷攘葦嫡Z,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托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于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zhèn)?、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BR>    五、 作業(yè):
    ⑴完成書后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016版的篇3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理解文言文實詞的意義。
    2.掌握文言文的誦讀方法。
    能力培養(yǎng)點:
    1.學會仔細觀察事物,發(fā)揮聯想和想象。
    2.圍繞中心,選取富有表現力的同類材料進行表述。
    情感體驗點:
    體驗生活,愛惜生靈,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言字詞,掌握誦讀方法。
    背誦全文。
    課型:朗讀課
    教學方法:采用四輪誦讀的方法,層層推進不斷提高閱讀要求,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準備:
    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正音、指導朗讀、反復朗讀。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3.體會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tài)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作適當的點撥。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鐘)
    教師:同學們,你們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請一學生講講。
    (備學生)沒有學生回答,教師可以講講自己童年時的快樂時光。
    三、指導朗讀,了解文意。(目標1)(15分鐘)
    1.教師正音。
    藐( )小項為之強( )鶴唳( )怡( )然
    土礫( ) 壑( ) 蝦( )?。?)
    2.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見 /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四、翻譯課文。(目標2)(23分鐘)
    1.幻燈顯示,先根據課文注釋完成練習提綱,再翻譯全文。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帳中,徐噴以煙(慢慢地)
    ③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④以蟲蚊為獸(把……當作……)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⑤驅之別院(代蝦?。?BR>    (3)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①心之所向,則或干或百果然鶴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了鶴。)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與臺齊(使身子與花臺平齊)。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貫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悅,自覺是一種滿足。)
    ④見二蟲斗草間。(看見二只蟲子在草間爭斗。)
    2.講解聯系答案。
    (備學生)有個別詞語較難或教重要,教師板書而且要求學生進行識記。
    3.根據剛才的練習,學生獨立試譯。
    4.學生糾正或修改,教師補充。
    五、小結(1分鐘)
    這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從文章里,我們看出了作者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確實,我們跟作者的年代比較,現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們是否要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業(yè)(1分鐘)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詞語造句。(A)
    2.翻譯全文。(B)
    3.找出課文當中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原因。(C)
    七、說課精要: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設計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詞語,自主翻譯課文。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口頭翻譯課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礎上,復述課文內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來的。
    3.學習作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想象。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tài)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作適當的點撥。
    二、以舊聯新,復習導入。(2分鐘)
    1.請一學生回憶上界課的內容。
    2.教師明確今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來的。)
    三、復述課文內容,先擬出復述提綱。(目標1)(15分鐘)
    1.教師提出問題:作者記敘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
    2.請學生先列好提綱,再根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①擬夏蟻為“群鶴舞空”。
    ②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
    ③懲治蝦蟆,為小蟲打抱不平。
    (備學生)這一步要讓中下生有發(fā)言的機會,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敢說、樂說。
    四、討論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目標2)(23分鐘)
    1.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1)作者所說的"物外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么產生的?
    (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
    (2)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鶴舞空。
    沖煙飛鳴(想象成)青云白鶴
    叢草——森林 蟲蚊——獸類 土礫——丘壑
    (富有創(chuàng)造性)
    (3)你小時候有沒有類似的經歷,試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備學生)這題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教師并不需要太多的講解。
    五、小結(1分鐘)
    文章這種“物外之趣”是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而得來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知識豐富,想象力的豐富。
    六、布置作業(yè):(1分鐘)
    1.熟讀、翻譯全文。(A) 2.《掌握語文》練習。(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組或班上說給同學聽。(C)
    七、說課精要
    :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復述文章內容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務求能夠讓中下生有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還專門設計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八、教學后記:
    九、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