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優(yōu)秀14篇)

字號:

    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對相關教材和教學資源進行研究和分析。編寫教案還要考慮學生的前知識和掌握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教案編寫水平,可以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范文,了解一下教案寫作的技巧。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踐、操作和推算,讓學生體驗、聯想,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1、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2、熟記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并進行初步的應用。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課前活動:
    1、請學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記錄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數。(一步大約是半米,100米大約走200步)。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內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操場的東墻一直到西墻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大門一直走到學校小操場的南墻大約是100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軟尺。
    教學過程:
    一、多元復習、需求導入:
    (一)多元復習。
    1、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嗎?先估計一下,再用軟尺測量。
    2、咱們上課的教室有多高呀?誰來估計一下。
    3、大家在回答問題時,用到了兩個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米m,厘米cm。
    (二)需求導入。
    1、(出示圖片)北京到天津的'距離能用米和厘米作單位嗎?用厘米做單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單位是120000米。
    2、讀一讀,說說讀這兩個數時的感受。
    (預設:不會讀、數太大了……)。
    3、誰能換一個單位表示?讀一讀,說一說感受。
    (120千米,數比較小,讀起來容易。)。
    (預設1:能,可以換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預設2:不能,不知道。引導: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體驗、認識“千米”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千米也是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你們知道它還叫什么嗎?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1)同學們說一說在哪兒見過或聽過千米這個長度單位?
    (2)老師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單位的數據,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圖片:長城全長大約6700千米;地鐵1號線全長大約30千米;珠穆朗瑪峰大約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點在斐查茲海淵,深度大約為11千米。
    (3)說說測量什么長度時適合用千米作單位?
    小結:特別長、特別深、特別高……。
    3、猜測1千米有多長。
    同學們猜一猜1千米有多長?同學們誰猜的對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三、推算聯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動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學們知道1米有多長嗎?用手比一比。
    (2)請5個同學手拉手,說說大約有多長?
    (3)10個同學手拉手呢?100個同學呢?
    (4)1000米有多長,需要幾個同學手拉手?
    (1000米很長很長……)。
    2、通過教室的長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們的多媒體教室有多長嗎?咱們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當于多少間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長度?感覺怎么樣?
    3、借助學生的活動體驗,進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圖片)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約走了多少步?
    (2)小組匯報:學校內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是100米?
    (從學校操場的東墻一直到西墻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大門一直走到學校小操場的南墻大約是100米。)。
    (3)照這樣計算,1000米要走幾次?大約走多少步?
    (4)走10個100米的距離和走2000步的距離大約都是1000米。
    4、以周圍環(huán)境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從學校出發(fā)到哪兒的距離是大約是1000米?
    (2)展示長度是1000米的路線。
    出示圖片:從學校門口到京深海鮮城的距離大約是1000米;
    從學校門口到肖村的火車道距離大約是1000米。
    5、揭示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1)1000米也可以寫做1千米。不過,1000米和1千米聽起來不太容易區(qū)分,誰能想個辦法通過不同的朗讀,把它們區(qū)分開。
    出示:1(停頓)千米=1000(停頓)米。
    (2)我們之前猜測1千米的長度對嗎?
    (3)千米和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結:1000米也可以寫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四、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從學校門口到宋家莊地鐵站口大約2()。
    (2)一支鉛筆大約長18()。
    (3)學校的旗桿大約高7()。
    (4)中國的領土從東到西最遠大約長5500()。
    2、計算。
    (1)一節(jié)地下管道的長度是20米,()節(jié)管道的長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車1站大約長500米,()站之間的距離是3千米。
    3、解決問題。
    600米。
    學校足球場。
    350米700米400米。
    圖書館小明家。
    650米。
    4、豐富知識。
    (1)還有比千米更大的單位,你們知道叫什么嗎?(光年)。
    (2)讀一讀: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離,它是由時間和速度計算出來的,光行走一年的時間叫“一光年”。即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千米。
    五、暢談體會、課外延伸。
    1、請同學們談一談,學習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
    2、課后用步測法測量:
    (1)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
    (2)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
    板書。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二
    1、通過練習活動,進一步鞏固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有關實際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分數含義的理解和分數大小比較的算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幾分之幾?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媽媽吃了六分之一。
    (1)他們一共吃了這張餅的幾分之幾?
    (2)還剩下幾分之幾?
    4、分數計算。
    5、一個月餅平均分成8塊,兩個共吃了這個餅的幾分之幾?
    6、有三個蘋果四個梨。
    蘋果占全部水果的幾分之幾?
    梨占全部水果的幾分之幾?
    蘋果占的分數比梨少幾分之幾?
    7、陰影部分是這個圖形的幾分之幾?
    8、(1)參加跳繩活動的共有幾人?
    (2)男同學占總人數幾分之幾,女同學占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3)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9、數學故事。
    10、實踐活動:制作七巧板。
    這是個具有實踐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跋胍幌搿敝幸玫椒謹档闹R。七巧板又變成了研究分數加減法的學具了。
    一定要鼓勵學生親手制作七巧板,這不僅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更能使他們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問題。
    11、做一做。
    (1)拿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來。
    (2)用剪下的正方形紙,按下面的順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顏色。
    11、想一想。
    (1)1號圖形是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2號呢?它們共占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2)3號、4號、5號、6號、7號圖形分別占原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三、小結。
    課后反思: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有關實際實際問題。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三
    (2)學生分組討論,并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判斷,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小時侯學過的辨認東、南、西、北的兒歌……。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啟發(fā)和幫助。
    (3)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并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組明確自己的方向后,把標牌放在各組的面前。
    2.初步體驗東、南、西、北。
    (讓學生體會到:無論面向哪個方向,東、南、西、北是確定的,前、后、左、右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3.在游戲中辨認東、南、西、北。
    教師站在正中間,帶領學生做游戲下面的游戲:
    (1)東面的小組拍拍肩,南面的小組抬抬腿,西面的小組彎彎腰,北面的小組點點頭。
    (2)所有小組面向東,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西,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3)你們發(fā)現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間有哪些有趣的關系?
    1.從東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南、西、北。
    2.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4)教師把東、南、西、北的標牌收起來,請學生站在正中間,并蒙住他的眼睛轉三圈,然后告訴他面向的是哪一個方向,讓他指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其他同學當裁判。
    4.繪制校園的示意圖。
    (1)看一看、說一說,學校操場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確定操場四個方向的主要建筑場,并讓每個學生完成下面的校園示意圖。長方形中填寫主要建筑場,正方形中填寫相應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學生可以面向東、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寫。
    教學樓。
    體育館圖書館。
    大門。
    (3)收齊學生的校園示意圖,把全班學生帶回教室。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2.第3頁例1。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樣站在操場中間,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會了什么?怎樣辯認東、南、西、北?
    五、布置作業(yè)。
    1.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
    2.練習一第2題。要求用東、南、西、北進行描述。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四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幾分之一,并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這類分數的大小。
    2、使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這樣的簡單分數。
    3、結合觀察、操作、比較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1、小朋友,你們參加過秋游活動嗎?覺得好玩嗎?小明和小芳也參加了秋游活動。
    [課件出示兩人參加秋游分東西的場景:4個蘋果、2瓶礦泉水、1個蛋糕]
    他們倆帶了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該怎么分呢?你能幫幫他們嗎?
    2、指名一位學生分蘋果。(如果學生分成1個和3個,問:如果分得公平些,該怎么分?如果學生分成每人2個,問:你為什么這樣分?)
    [課件演示:4個蘋果每人分到2個]
    數學上把物體分得一樣多,叫做?(板書: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學生分礦泉水。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兩個人,該怎么分?
    [課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樣分?
    [課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學生否定)
    那該怎么分?用這張圓形紙代替蛋糕,誰能上來分給大家看看?(指名折紙)
    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導學生說出半個)
    半個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一)感知1/2
    1、教師提出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半個,如果學生能說出用1/2表示,教師加以表揚。[課件:1/2]那另一份呢?(1/2)
    [課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誰?
    3、你能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得到這個蛋糕的1/2的嗎?
    4、揭題:像1/2這樣的數就是分數。(板書:分數)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來創(chuàng)造一個1/2呢?拿出長方形紙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巡視同時把學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饋交流。
    問:這三種折法不同,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長方形的1/2呢?
    小結:無論是一個蛋糕,還是一個平面圖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認識更多的幾分之一
    1、剛才我們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師板書)
    2、拿圓、長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張紙折一折,并用斜線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教師巡視)
    匯報: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
    (匯報時,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狀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組同學之間說說你折的分數。
    4、問:這幾個圖形形狀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師小結:不同的圖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數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
    6、相同的圖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
    [課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2和1/4。
    (四)比較分數的大小
    2、用完全相同的圓,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樣?(小)
    [出示],1/8和1/2、1/4比,結果怎么樣?[課件:涂色部分疊在一起]
    3、比較剛才折的分數。
    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數嗎?老師給每組中發(fā)的圖形大小相同,誰表示的分數大?誰表示的分數小呢?組內比較。
    (五)寫分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剛才我們認識了那么多分數,那你會寫分數嗎?(學生如果會,讓他先到黑板上寫一寫,如果寫對了,讓他當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寫;如果學生寫錯了,糾正,教師范寫,學生跟寫。)
    在寫分數的同時教師說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中間短橫,是?(分數線板書)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嗎?(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草稿紙上寫。)
    反饋。
    1、先看圖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分數。(課件)
    長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課件移動1/3,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課件移動1/6,驗證長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師: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對了呢?有什么小竅門?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借助觀察比較估計,這是多好的學習方法。
    師: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習的1之間有聯系嗎?
    再往下分,可能出現幾分之一?
    教師小結:平均分成的份數越來越多的時候,每一份的大小會越來越(小)
    2、下面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圖:法國國旗(1/3)每一部分都是這個圖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還能聯想到幾分之一?
    生:1/2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生:1/4師:每人吃一份,可以給幾個人吃?
    [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演示1/2、1/4和1/8]
    師:同樣一塊巧克力,觀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數也就不同。
    3、三年級教室里有一塊黑板報。
    師:這三個欄目分別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
    (學生回答《藝術園地》占黑板報版面的1/4,教師問:這塊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嗎?為什么不是1/3?)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公園路線圖、公交車站牌、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并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3、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路線圖,會運用方位詞語描述行走路線。
    2.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綜合性很強的實際問題(如學會看城市交通圖、平面圖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坐過公交車嗎?有沒有獨自乘公交車去公園玩過?沒去過沒關系,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試一試,有沒有信心?走,那我們就出發(fā)吧!
    二、教學公交路線圖。
    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動物園,瞧,這里是一張1路公交路線圖。
    提問:
    1、1路公交車是從火車站開往哪里的?經過了哪幾個車站?
    2、王老師要從火車站到醫(yī)院,有幾站地?
    小結:我們在乘車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車的行駛方向,然后根據需要,正確的選擇乘幾路公交車和下車地點,現在你知道我們改乘哪路車了吧!
    三、教學公交站牌。
    四、動物公園平面圖。
    這一段旅途還算順利,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動物園,不過我們可不能沒有計劃的去玩,那樣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現走冤枉路的情況,所以在游玩之前,必須好好地計劃一下,你們看,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張動物園的平面圖,這樣便于我們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認平面圖。
    師:看圖時首先要找到圖中的方向標志,找到了嗎?點分別在藝術廣場的哪一面嗎?
    2、認識游覽路線。
    師:根據不同的.需要,說說我們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結:我們在說行走路線的時候,要用上我們學過的方位詞語,這樣就可以說的很清楚。
    3、試一試。
    小結:一般我們到某個地方旅游的時候,總是要先看看游覽的路線圖,要游玩什么景點,怎樣走才能不走重復的路線,路線圖都會告訴我們,因此認識路線圖十分重要!
    五、總結評價。
    通過這次游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嗎?說給大家聽聽。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六
    一、教學內容:二年級上冊.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情感目標:
    1.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1.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jié)聯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10、9、8、7、6、5、……。
    (新年的鐘聲敲響)。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放映課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fā)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第70頁“毫米的認識”,練一練,練習十五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實際長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能用毫米作單位量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以及用毫米作單位畫線段。
    教學重、難點:用綜合法思路分析應用題。
    教學具準備:每人準備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讓學生口答。
    2、提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請同學們用尺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學生動手得出結論(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課。
    我們要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一個新的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毫米。
    二、教學新課。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線,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長度。
    2.認識毫米。
    (1)提問:在這1厘米中間還有沒有刻度線?它們之間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長度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1毫米)。
    (2)請同學們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長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認識1厘米=10毫米。
    我們借助直尺來看一看。
    1厘米是幾毫米?我們只要數一數1厘米里面有幾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幾毫米。
    請同學們拿著鉛筆,用鉛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一數,看看1厘米等于幾毫米。
    (學生數,然后回答)。
    (教師領讀一遍)。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總結:到現在為止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學例1。
    (1)教學例1。
    a.請同學們拿出一根自動鉛筆的筆芯,平放在課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這根筆芯的長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訴老師。
    (要求把0刻度線對準筆芯左端,看右端對準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師巡視輔導)。
    請同學們看一看課本第70頁的例1,你的量法和書上的一樣嗎?
    數一數課本上筆芯的長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書上。
    5.畫線段。
    (指導畫線段的方法:先畫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對準這一點?要畫多長就畫到多少毫米為止,最后還要注意什么?)教師示范。
    請同學在練習本上畫一條42毫米的長的線段。
    讓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畫的是不是42毫米長的線段。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請同學們拿出一枚1分硬幣,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請同學們看看圖上的花邊和回形針各是多長,把結果填在括號內。
    3.做“練習十五”第1題。
    請同學們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
    4.完成“練習十五”第2題。
    讓學生先量然后提問回答。
    5.做“練習十五”第3題。
    分2人小組討論,得出結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練習十五第4題。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八
    第70頁“毫米的認識”,練一練,練習十五第1-4題。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實際長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能用毫米作單位量物體或線段的長度,以及用毫米作單位畫線段。
    用綜合法思路分析應用題。
    每人準備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塊。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讓學生口答。
    2、提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請同學們用尺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學生動手得出結論(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課。
    我們要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一個新的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毫米。
    二、教學新課。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線,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長度。
    2.認識毫米。
    (1)提問:在這1厘米中間還有沒有刻度線?它們之間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長度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1毫米)。
    (2)請同學們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長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認識1厘米=10毫米。
    我們借助直尺來看一看。
    1厘米是幾毫米?我們只要數一數1厘米里面有幾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幾毫米。
    請同學們拿著鉛筆,用鉛筆尖指著尺上的小格數一數,看看1厘米等于幾毫米。
    (學生數,然后回答)。
    (教師領讀一遍)。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總結:到現在為止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還要小的長度單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學例1。
    (1)教學例1。
    a.請同學們拿出一根自動鉛筆的筆芯,平放在課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這根筆芯的長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訴老師。
    (要求把0刻度線對準筆芯左端,看右端對準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師巡視輔導)。
    請同學們看一看課本第70頁的例1,你的量法和書上的一樣嗎?
    數一數課本上筆芯的長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書上。
    5.畫線段。
    (指導畫線段的方法:先畫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對準這一點?要畫多長就畫到多少毫米為止,最后還要注意什么?)教師示范。
    請同學在練習本上畫一條42毫米的.長的線段。
    讓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畫的是不是42毫米長的線段。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請同學們拿出一枚1分硬幣,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請同學們看看圖上的花邊和回形針各是多長,把結果填在括號內。
    3.做“練習十五”第1題。
    請同學們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
    4.完成“練習十五”第2題。
    讓學生先量然后提問回答。
    5.做“練習十五”第3題。
    分2人小組討論,得出結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練習十五第4題。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九
    教學內容:第77頁噸的認識、“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概念,直到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那些呢?
    二、教學新課。
    (2)你很聰明創(chuàng)造出的這個質量單位和科學家創(chuàng)造出的一樣,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來學習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它和克、千克一樣是常用的質量單位。
    (板書:噸)。
    (3)你能說一說,在你平常生活中,聽說過哪些東西的質量是用“噸”作單位的?
    (4)建立1噸的概念。
    出示袋子圖。
    逐一出示袋子圖,說明1袋子大米重100千克。出示一個就讓學生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地數,滿10張。
    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告訴學生:這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標出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5)做“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填空。
    (6)教學“試一試”
    出示:3噸=()千克。
    5000千克=()噸。
    引導:1噸是1000千克,3噸是3個1000千克,所以3噸等于3000千克。
    提問:根據前面我們學過的單位間的換算方法,這道題目應該怎么想呢?(指名回答)。
    (第2題先學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7)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說出怎么想的。
    三、組織練習。
    1、練習十七第1題。
    先分別看每個框里是什么物體,各有多少,再連起來說一說。(2頭牛重1噸,20袋水泥重1噸............)。
    2、練習十七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噸,知道計量較重的或者較大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1噸=1000千克,根據噸與千克之間的這種關系,我們可以把噸和千克進行換算,換算時只要想幾噸是幾個1000千克,或者想多少千克里有幾個1000千克,就能很快推算出結果。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七第3、4題。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十
    談話:同學們,五一都去哪兒玩了?今天許老師要帶你們到更遠的地方,到我國的大江南北去欣賞祖國壯美的河山。
    課件出示長城、介紹長城,再問: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嗎?提示:長城全長6700()填上合適的單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填。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課題。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說說你對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據學生的回答,學生千米和米的進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學會正確地讀法。
    2、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你認為一千米實際到底有多么長,你能想得出來嗎?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2)從學校大門出發(fā)到葉廷鵬鵬紀念館門前大約500米,來回約是一千米。閉眼想一想這一千米的長度。
    讓學生根據已知的長度說一說1千米有多長。例如:學校的大門到最里層教學樓的距離大約是50米,2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旗桿高10米,100根旗桿頭尾相接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了解學校內各場所有長度。兩幢教學樓之間長約50米;旗桿高10米;籃球場的長約25米;多媒體教室長約15米等等;)。
    (3)根據了解的一千米長度,同桌討論:從林步橋十字路囗沿鄉(xiāng)交車往平陽方向出發(fā),大約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選擇:練川衛(wèi)生院;柳洋路囗;上橋路囗;)反饋時說說你的想法。
    (4)小組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從你家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
    對學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進行回顧。(剛才某同學說的距離是一千米嗎?課后,選擇同學們討論的一種方法去驗證。)。
    3、千米的應用。
    (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很廣,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長度或象長城這樣巨大的建筑工程時往往用到千米這個單位。
    (2)課件出示:長江,黃河、我國南北、東西長。
    (4)課件出示1小時的路程。
    成人1小時約行5千米;
    自行車1小時約行15千米;
    公共汽車1小時約行60千米;
    火車1小時約行90千米;
    飛機1小時約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賞景色同時展開教學)。
    要求講法要準確,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
    5、剛才在領略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你還收獲了什么?
    (1)填寫單位。
    (2)千米與米的化聚練習。
    (3)大數字化聚。
    (4)看書質疑:書上給我們介紹了有關千米的一些知識,你們看看,有什么新收獲或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再與同桌或小組內的同學相互探討探討。然后完成書上填空。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十一
    1.結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提高估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雞婆婆的生日,公雞兄弟倆給外婆準備了兩盒禮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著小盒的禮物,弟弟拎著大盒的禮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輕松,而哥哥卻越走越吃力。
    提問: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猜一猜兩盒禮物哪一盒重嗎?
    談話:今天老師把這兩盒禮物帶來了,我們也來掂一掂。
    提問:怎樣才能知道兩盒禮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稱)。
    二、動手操作,建立概念。
    1.認識秤。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都見過秤吧?誰來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秤?(學生自由說)。
    多媒體出示各種秤的圖片。
    談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盤秤(多媒體演示),上面的盤子叫做托盤,把要稱的物體都放在托盤里,下面的圓盤叫做刻度盤,上面的刻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重量是多少。仔細觀察刻度盤,你看到了什么?(有10個數,一根指針,字母kg)。
    講解:稱物品的.質量,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書:千克kg)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體演示),指到幾就是幾千克。
    多媒體出示用盤秤稱西瓜、白菜的圖片,要求學生分別說出它們的質量。
    2.掂一掂。
    談話:剛才我們用秤稱出了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一樣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覺呢?在小組里試一試。
    小組輪流掂一掂兩袋鹽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別掂三個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稱一稱。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給外婆過生日,小白兔也想給外婆過生日,它想準備蘋果、黃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幫助小白兔稱出這些物品嗎?(把課前準備好的蘋果、土豆、黃瓜分發(fā)給各個小組)。
    反饋時,各小組匯報,師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1千克蘋果的個數。
    5
    6
    7
    4
    1千克土豆的個數。
    10。
    8
    7
    6
    1千克黃瓜的個數。
    3
    3
    3
    3
    啟發(f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各小組稱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1千克的同一種物品,由于它們大小不一樣,數量也可能不一樣。
    4.估一估。
    提問:(拿出雞蛋)能估一估多少個這么大的雞蛋大約重1千克嗎?
    驗證:1千克雞蛋到底有多少個呢?怎么辦?(稱一稱、數一數)。
    談話:(拿出1個鵪鶉蛋)掂一掂,比較一下1個鵪鶉蛋和1個雞蛋哪個重。
    提問:1千克鵪鶉蛋的個數和1千克雞蛋的個數哪一個多?1千克鵪鶉蛋大約有多少個?
    三、綜合練習,發(fā)展思維。
    1.估體重。
    談話:誰愿意來稱稱自己的體重?(稱兩個學生的體重并告訴學生)。
    提問:(指一個體重約在前兩個學生之間的學生)你能根據前兩個學生的體重,估一估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利用“輕一些”“重一些”等語言來引導學生估計,并稱出第三個學生的體重進行驗證)。
    提問:你能根據剛才幾個同學的體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體重嗎?
    請一個學生來驗證同桌的估計。
    要求:知道自己體重的同學,直接告訴你的同桌他估對了沒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體重,課后可以用秤稱一稱。
    2.找體重。
    多媒體播放情境:公雞兄弟倆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動物,他們來到一座小橋邊,發(fā)現一個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橋的小松鼠攔住了他們:“要想過橋,你們必須去稱體重!”于是他們一起去稱體重了。
    提問: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雞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學生對數據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
    四、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提問: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完成板書:認識千克)。
    談話: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十二
    《毫米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本節(jié)課是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讓學生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生的意義,然后利用學生尺讓學生認識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分硬幣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和實際測量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深化了這部分內容。學習好本課的內容是以后學習長度單位、估測和實際測量的重要基礎。
    二、學情分析。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環(huán)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基礎,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對于本節(jié)課學生并不陌生,從知識角度方面來講有厘米、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角度來講在每個學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梢哉f對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程中盡可能多地經歷數學交流的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獲取知識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4、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應用意識。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會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一、引入新課。
    (1)小朋友你們測量過自己的身高嗎?誰來說說你的身高是多少?
    (2)課前老師請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現在請你仔細觀察校徽,你能估。
    計一下它的長和寬嗎?(指名幾位)究竟估得準不準呢?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準確的長度呢?(測量)以前測量過嗎?想一想在測量時要注意什么?(?;找欢艘獙?刻度)現在請你趕緊測量一下吧!
    (學生匯報)可能:有的說寬1厘米多一點,有的說2厘米不到。
    師:那也就是說寬不是整厘米數,如果老師想知道他的準確長度那怎么辦?
    (3)師小結:實際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為了比較準確的測量它,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嗎?試一試,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師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師:大家找的和他一樣嗎?(恭喜你們找的很正確)。
    3、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這是1毫米長,這也是1毫米長。
    4、其實我們的?;眨暮穸染褪?毫米,請你摸摸厚度,覺得1毫米怎樣?
    (很短)現在請你像老師一樣把校徽這樣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觀察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象什么呢?(一條縫隙)。
    6、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長1毫米呢?(介紹:5角硬幣、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樣的物體用毫米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師: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要用毫米做單位。需要量得比較精確時,也需要用毫米做單位。
    8、既然毫米的用處這么大,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把1毫米的長度深深地記在腦子里吧!
    (二)認識1厘米=10毫米。
    1、師: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這樣的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一數。(為了數起來方便清楚,小朋鉛筆指著數)先自己數,然后指給同桌看。
    3、怎么樣?(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師板書:1厘米=10毫米(齊讀:順倒各一遍)。
    5、問: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測量。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間的關系,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的測量問題。
    1、書本p3做一做。
    (1)獨立完成。
    (2)交流匯報。你是怎么看出來的?2厘米7毫米就是幾毫米?
    (3)表揚填對者。
    2、測量每條邊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1)獨立測量。
    (2)指名匯報。
    三、鞏固新知。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枝鉛筆的長約18()(5)一枝粉筆長75()。
    (2)一分硬幣的'厚度約1()(6)小芳家到學校距離為200()。
    (3)教室的長約8()(7)一把鑰匙的長45()。
    (4)玲玲的身高為125()(8)練習本的厚約3()。
    2、我會算。
    50毫米=()厘米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課堂小結。
    時間過得很快,一節(jié)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米——厘米——毫米。(板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還可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五、課外延伸。
    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毫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拿起了15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飯上學去。來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拿出17毫米長的鉛筆和8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請學生把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改正。)。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十三
    含義:
    計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做單位,噸用符號t表示。
    舉例:1袋大米約重10千克,100袋大米約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單位換算:
    1噸=1000千克。
    2噸=千克。
    方法分析:
    1噸=1000千克,2噸是2個1噸,就是2個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噸=2000千克。
    方法歸納:
    把較大的質量單位換算成相鄰的較小的質量單位時,就是在所換算數的末尾添上3個0,把較小的質量單位換算成相鄰的較大的質量單位時,就是在所換算數的末尾去掉3個0。
    生活中噸的應用:
    噸的確是個比千克重的多的單位,那么,在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時,通常用噸作單位?例如“一列貨車每節(jié)車廂的載重量是50噸,一般一輛貨車大約有30—50節(jié)車廂,也就是說可以運送200噸左右的貨物。實際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質量是用噸來作單位的。比如:嫦娥一號起飛重量為2。35噸;空集裝箱本身的重量在2噸—5噸;亞洲象平均重3—4噸,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噸左右等等。
    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教案篇十四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說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幫助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概念,并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通過讓學生計算每個同學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是幾噸?通過推算,幫助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一些題目,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能力。
    學情分析。
    “噸”是一個比較重的單位,教學中不能像對待千克那樣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這就給1噸的觀念的建立帶來了困難。然而學生對于“噸”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學生已經建立了1千克的觀念,為“噸”的教學準備了數學基礎。其次,他們對于生活常見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體驗,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經驗基礎。第三,“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學生對此不會毫無印象,這就為“噸”的教學準備了生活基礎。所以,本課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對常見物品的重量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推理,由淺入深地建立1噸的觀念。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培養(yǎng)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教師的體重。
    學生自由估計。
    提問:你為什么而不用“克”作單位呢?
    2、引入“噸”。
    (1)感受幾個大型動物的體重。(幻燈片)。
    學生讀,想象其重量,同時感受這些重量用“千克”做單位比較麻煩。
    (2)出示幾個大宗物品,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的重量。(幻燈片)。
    讓學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的'重量。
    1、體驗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計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師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讓你搬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
    提問:全班學生的體重有沒有1噸?
    學生猜測,然后師生共同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圖片,先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幻燈片)。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
    (2)出示下面的圖片,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這樣的多少個物品的重量才夠1噸。(幻燈片)。
    學生在小組內自由說,再在班級內交流。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能把你的收獲寫到今天的數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后,班級內交流。
    2、送給學生的話:(幻燈片:配樂呈現)。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學中有無限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fā)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