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熱門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所讀書籍觸動自己的場景、人物、情節(jié)等進行總結(jié)和回顧的一種方式。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書中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和思考。閱讀一些范文可以讓我們對讀后感這種文體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也能學到一些寫作的技巧和方法。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一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后,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著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著兒子轉(zhuǎn)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著我到教室門口。后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里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著我!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二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總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一輩內(nèi)心的凄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三
    看望一眼,而留給的卻是一個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長大了,不再總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讓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讓兒子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就是《目送》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目送》讀后感300字《目送》讀后感300字。當我們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兒子到幼兒園讀書時,在校門外,兒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頭注視著我們離去時的背影,但當兒子長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四
    我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當年大聲質(zhì)問“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豪氣,喜歡她“水泥地里種花”的決心,喜歡她毅然辭官、回歸書桌的果敢。她的文字總是那么的動人,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如今重拾她十幾年前的《目送》一書,內(nèi)心再現(xiàn)一股莫名的感動。
    《目送》中有七十多篇散文,記錄的都是日常小事,卻滿紙溫情,仿佛走進了她的生命,感受她目送父親去世的悲痛,感受她目送蒼老母親背影的憂傷,感受她目送兒子遠去的悵然……呵,生命中,該有多少刻骨銘心的目送!
    最愛讀開篇散文《目送》。里面寫到,兒子華安十六歲那年,作者在機場目送兒子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她冀待華安消失前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讀到這里,不由得想起她在《為誰》一文中有這么一句:“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小姐?!毕氲皆跊坝康哪笎勖媲埃鼓芤闳皇諗科饾M腔的驕傲和銳氣,委屈地選擇讓步,竟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心痛。然后,又想到自己讀大學時每次父母送我去車站,我也是頭也不回的。想到我的父母可能也像龍應臺那樣站在小路的那一端,看著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當父母久久佇立,遠遠目送我乘坐的大巴漸行漸遠時,是否也會悵然若失地感慨:“四顧蒼茫,唯有目送”。而彼時,我可能正坐在車上與女伴聊著假期樂事!
    我知道,直至我的背影完全消失,父母才會停止張望,悵然離開。我也知道,只要我一個回眸,他們就會欣慰萬分。但是任性的我依然選擇不回頭。是的,為什么要回頭?為什么要讓他們牽掛?為什么不能留給他們一個堅毅的背影?我不回頭,并不表示忽略。我不回頭,只是要讓他們知道,我能,而且必須能獨個走好前面的路。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前面的路還很長,我還將不斷往前走,我會牢記與珍惜背后那些從高大到佝僂的身影和他們充滿期待的目送的眼光,帶著愛和釋懷,繼續(xù)不斷往前走。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五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著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巨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里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于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huán)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xiàn)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盡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著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擔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著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著遠方。
    作文。
    頻道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就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yè)有成。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六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xiàn)在腦海里。這是一篇關于愛的散文,有著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舍,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七
    第一次接觸《目送》還是高二那年,那時候與父母的關系幾乎降到了冰點,叛逆、網(wǎng)癮、成績下滑、爭吵不斷。無心學習便看起了閑書,書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著書本,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第一次因文字流淚。
    那時候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只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學費,只有年底才能見上幾天,初五六便得動身去工廠。小時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媽總帶著我和我姐干農(nóng)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時候總抱怨很累,卻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時,看著校門口接學生的家長,總在想我的爸媽會不會出現(xiàn)呢?那時候有家長給同學送零食、衣服之類的,我總是一個人呆著角落??偸遣粩嗟膯栕约海何易鲥e了什么?為什么我沒有陪讀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戲中我才能忘卻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我似乎連目送他們離開的機會都沒有,總是在睡夢中時,他們便背起行囊遠赴他鄉(xiāng)。而我也無數(shù)次被教育懂事、聽話,理解父母,可誰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讓我感受到直擊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讓我對文學著了迷。
    輾轉(zhuǎn)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丟了,如今要畢業(yè)了,又買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務工,他們也依舊嘮叨,讓我存錢買房,娶媳婦...殊不知母親的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父親總是腰疼。在他們眼中哪有什么“望著你的背影漸行漸遠,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蹦赣H總喜歡“出爾反爾”,高中那會兒就說等上大學就不管我了,進入大學時說畢業(yè)了就不管我了,如今畢業(yè)了還有管我找什么樣的工作,買什么樣的房子,就算這些都達成了,她也會想辦法制造羈絆管我。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給父母買養(yǎng)老保險,計劃著有時間帶他們?nèi)ヂ糜我惶?。記得過年給他們買了一雙鞋,他們一邊抱怨我亂花錢,一邊不忘數(shù)落鞋子不好??傉f他們的眼光才好,買的東西多么物美價廉,而我不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時期的我定會跟他們掙個高低。而如今我也學會了“出爾反爾”,嘴上應和著他們不再亂花錢,心里總想給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目送》對父女母子關系總結(jié)誠然是對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擊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長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們老去的背影離開,用盡全力,去抓住那終將離去的背影。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八
    文/潘俊宏。在一個愜意的午后,我走進了龍應臺的《目送》,書里每一個不同人的故事、每一個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目光看向已近黃昏的窗外,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人啊,永遠是孤獨的。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很多,我們會面臨生死離別,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我們要學會一個人走。
    回憶翻到青澀的小學時光,依稀記得被撕壞的日記本,被翻亂的書包,風把書頁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著好像在開著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么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nèi)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溫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著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著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BR>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著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九
    我尚未為人父母,無法了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著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里,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為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jié)課。爸爸最會燒面條,只要我說想吃面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床,已經(jīng)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zhèn)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么大了吧。
    高考之后,我來到了上海求學,畢業(yè)以后,也選擇了繼續(xù)留下。工作了就沒有寒暑假了,能回家與父母團聚的日子越來越少。聚少離多,父母不再是一個眼神一碗面條,而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和時不時的牽掛。與父母的聯(lián)系像蒸發(fā)的水汽一般,從可以觸摸的材質(zhì)變?yōu)榱藷o形和抽象的存在。
    有時候,父母莫名地會打個電話過來,卻沒有什么事情要告訴我。有時候,他們會突然想到我?guī)滋烨罢f過的一句話,繼續(xù)深究一下。有時候,我會覺得背井離鄉(xiāng)很苦,希望回家發(fā)展,他們卻鼓勵我不要放棄。我知道他們在想念我,卻無法定義出他們想念的形狀。
    龍應臺在她的《目送》里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BR>    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很感動,就與媽媽分享。媽媽對我說,她去年也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篇文章。我說我很感動。媽媽說,一代傳一代,都是這樣的,沒什么應該特別感動的。
    媽媽的淡定和從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親身目睹了孩子的長大和離開,才能真正體會“目送”中的深意。當我還陷在目送的傷情中時,媽媽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場,永遠親密無間是不可實現(xiàn)的目標,孩子的成長,總是意味著不可抗拒的告別。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
    如果說有一部作品會讓我深深地覺得初讀不識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莫過于龍應臺的《目送》了。一個人在成立一個家庭后就會有兩種身份,父母的子女,子女的父母。于是他站在人生這條路的中間,目送著父母的老去,目送著孩子的離去,目送著生命的逝去。
    步入中年的邊緣,回想起父母跟自己的點滴,往往印象最深的要么就是年幼時期的那段時光,要么就是父母年邁后的歲月,至于中間的幾十年,為何總是印象模糊?我總在想,究其原因,或許那段時光我們太過急于長大,太過急于擺脫父母的呵護。走著走著,我們從被目送者成了目送者。回過頭一看,好像又都已經(jīng)過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撫之悵然,但卻又無處追尋。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不管我怎樣熱愛我的生活,不管我怎樣惋惜與你的錯過,不管我怎樣努力地要重尋那些成長的痕跡,所有的時刻仍然都要過去。在一切的痛苦與歡樂之下,生命仍然要靜靜流逝。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的,日子,就這樣過來了,當然也應該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去。成長、遠行、離別、重聚,或者再也無法相見,所有過去的歲月像是一張蝕刻的鋼板,把每一劃的刻痕都記錄下來了,有深有淺,有滿盈有空白,有幸福也有遺憾。曾經(jīng)與你密不可分,不管什么時候都陪伴你的人,他們漸行漸遠,作為子女的我們只能望著他們的背影,想追卻也追不上,直到最后一次的目送。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是的,如果在離別之后,一切的記憶反而更加清晰,所有在相聚時被忽略了的細節(jié)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復地溫習,每一句話在回溯時都有了一層更深的含意,每一段景物在回首之時也都有了一層更溫柔的光澤,那么,不必追。
    如今三五好友,靜坐閑聊,相比十五年前的青澀少年,放在面前的不是冰鎮(zhèn)雪碧可樂,更能接受的是一杯清茶。確實,回憶總在不經(jīng)意間沉淀,如風的往事,總會在腦海中劃出一段段軌跡,或淺或深,刻畫人生五味。這一生,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你和他,有些會給予我?guī)椭?,而有些人就是來帶給我傷害。于是我會懂得,原來不是只有好人,是會有那么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要傷害你。不過之后你會懂得,他們的到來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教會我們學會珍惜更好的。所以我能想到最美好的事,就是和你們,一起慢慢地老去。一起看這時光飛逝,看滄海桑田,看生命的年輪走過一圈又一圈。當我們已經(jīng)頭發(fā)花白,牙齒稀松時,還能手拉手在一起看夕陽回憶往事。
    所以,我要感恩,從我出生一刻開始。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己,感恩擁有與失去。感恩是一種做人的方式,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思想境界,是一種處世哲學。我們要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每個人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把感恩化做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把感恩當做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學會感恩,學會理解愛、給予愛,學會用寬闊的胸襟包容生活。
    生命之外,應該有一種東西是更長遠更重要的,應該有一種東西是值得珍惜并且好好收藏的——一顆感恩的心!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一
    龍應臺生活在一個我看不到的地方。對現(xiàn)在的我來說,我永遠無法理解她。
    對我來說,她和我分別在兩座孤島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滄桑。這兩座島間有一座斷橋。她曾在我的位置懷著和我一樣的對長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橋,終于造好后,她迫不及待地沖了過去;但當她興奮地沖過去后,橋就斷了。
    她回不來,她被隔絕了,她只能用筆在空中畫出一道道虛擬的橋,畫成星星閃爍在空中,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獨地站在島上,看著我——和千千萬萬無憂無慮地在天真的孤島上玩耍的孩子,懵懂著、嬉笑著造橋。
    橋的名字叫時間。龍應臺看見自己稚嫩的影子走過這道橋,在孤島上的自己就顯得愈發(fā)蒼老。她看見自己的孩子在橋的另一端呆呆地望著她,無奈地望著她,然后悄悄轉(zhuǎn)身。
    她目送他們向其他孤島造橋。他們背對著她,聽不見她的呼喊、看不見她的目光,他們被流水般的光陰向前推搡,沒有回頭望。
    她默默地轉(zhuǎn)身,吞下留戀,望著自己即將去到的孤島。
    那座孤島,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親目光呆滯地望著地面,望著混亂的記憶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親,只留下一座斷橋。
    父親已經(jīng)抵達終點,只留下一座斷橋。
    龍應臺提起筆,把孤獨與心酸畫成星星書寫在天空,把沿途看見的風景書寫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戀書寫在天空,使所有人抬頭都能看到。然后她向母親揮手,低下頭,慢慢地苦澀地造橋。
    在她身后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天堂般的孤島。我——一個孩子,站在小島上,懵懂地嬉笑著造橋。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二
    其實,書都挺好看的,內(nèi)容豐富,耐人尋味。但有一本書帶給了我從未有過的感動,于是心里最柔軟的位置里放著它——《目送》。
    翻開清爽養(yǎng)眼的淺綠色封面,我看向書的代序。序的構(gòu)思異常精巧,作者龍應臺由放在抽屜角落里的一盒首飾,引出對母親的回憶。才看了幾行,目光就被她柔婉細膩的文字吸引住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母女之間深情的對話是那樣的真實感人,它撥動了我的心弦。頃刻間,我愛上了《目送》的文字。
    如此動人的文字也一定出于一個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我原先不怎么了解作者,但之后的文章里慢慢流露出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
    第一篇文章就是《目送》。我懷著沉靜的心情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絲毫不覺得膩煩。每一遍過后,似乎都有絲絲縷縷更深的感觸。文章寫了兩類目送,一類是目送兒子逐漸長大的背影,第二類是目送父親逐漸年老、遠去的背影。作者對兒子的感情無疑是不舍、牽掛而又落寞的,對父親的感情是哀痛、無奈的。讀著讀著,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濕潤了。人生路途漫漫,任何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片段。我可以體會到,龍應臺已經(jīng)把親情、生命看得十分透徹了。所以文章雖然給人淡淡憂傷之感,但也告訴了我們應當學會獨立面對生命中的成長,珍惜親情和生命。
    我的母親也會像龍應臺的母親那樣記憶衰弱、身子瘦弱。但我也一定會像龍應臺那樣細心照顧母親做個孝順的女兒。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目送》
    政治課,老師談起走讀生在學校附近租房的現(xiàn)象。這種事已屢見不鮮,算不上什么好談資,老師卻認真地說:“好好珍惜,這或許是你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年,能夠朝夕相處的三年。我的孩子很小,只有這時候我才覺得他完全屬于我,所以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時光?!?BR>    我怔愣了半晌。
    初中時,每當我對爸媽的嘮叨不耐煩時,爸爸總是半開玩笑地說:“現(xiàn)在你還天天見得到我們,等你高中住校了,就是每周見一次了。上了大學之后呢……”五指之間仿佛還存留著昨天,再回首竟已是三年。
    小時候,我的世界很小,城中居民似只有爸爸媽媽等一干親人,以及幾個要好的朋友;小時候,我把親情看得很重,唱一首親情主題的兒歌,都能被感動。
    長大后,我的世界很大。別的國家的人紛紛涌入我的城池,人滿為患,熱鬧非凡,親人們被擠到了城墻邊;長大后,有什么開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告訴閨蜜。親情如同微量元素,雖必不可少,也不復當年的位高權重。
    平日里看那些描寫親情的文章,所謂的“心靈雞湯”,打動我的甚少。很大一部分寫的是成年子女與垂垂老矣的父母之間的故事,與我的生活脫節(jié)。然而,《目送》卻觸動了我。
    兒子華安從背著五顏六色書包的小不點,長成了擁有獨立世界的青年;父親由一個健壯的中年人,變成了走完生命歷程的一片落葉。龍應臺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
    仿佛是一條直線,我是線上一點,左右兩端載著親人無限地延伸。如年齡間不可縮短的距離,我追不上,跟不緊。
    仿佛是一場華麗的表演,鑼鼓喧天后一陣短暫的寂靜中,我再睜開眼,舞臺上只剩下我一人演著獨角戲,鎂光燈打出我瘦削的身影。
    仿佛是束吹散的蒲公英,左沖右突,毫無頭緒地被風趕著往前,而與同一株上的其他“小傘”分離。
    不過,不必擔心。遠隔千里,羈絆便延伸一千零一里。直線再無止境,也依舊將我們系在一起;自導自演的獨角戲,也有親人在臺下注視鼓勵;告別了故居的蒲公英,終無法拋棄深情的土地。
    會有獨立的生活,會有淡淡的落寞,會經(jīng)歷生離死別,會學會寵辱不驚。會有,一切都會有。凝望那至親的背影,送上衷心的祝福。當我沐浴過歲月的長河,品盡世間的酸甜苦辣,當我亦垂垂老矣,搖扇坐在河畔柳陰下,最思念的,必是親情的香茗。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四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和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
    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火車站一次次的送別,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總覺得不舍,想要讓他留下,卻又無法開口。記得每次送別父親的時候,他都不會回頭,我還在想,他真的對這個家沒有一點留戀嗎?直到后來我考上了大學,母親在火車站送我的時候,我才理解父親的感受。
    對于目送,也許我的理解并不深刻,并不成熟。但身為人子,離別的時候盡管有再多的不舍,也要勇往直前,留給父母一個“不必追”的背影。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離開父母,踏入他鄉(xiāng),我必須獨自經(jīng)歷我所面臨的一切。小時候,從來不會感覺到憂慮。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jīng)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開始注意到父母臉上的皺紋,開始不想讓父母擔心。《目送》講述了許多生活中的小事情,這其中并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而我卻總是被其中的一些文字打動。也許其中的故事我們并沒有經(jīng)歷過,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倒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歷程。
    世間所有的溫情,都蘊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凡是回憶過去的故事,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人們總能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過去,想到自己所經(jīng)歷的溫情。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就體現(xiàn)在這些點點滴滴中的溫情嗎?我們一定會目送著父母漸漸老去,我們無法阻止這個過程,但是我不希望留下遺憾,多陪陪父母,一杯茶,一頓飯,陪父母多聊聊天,或許對父母來說,這便是全部了?!?BR>    父母陪我們經(jīng)歷了荒唐的童年,執(zhí)著的青春,把我們養(yǎng)大,而我們卻遠走他方。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那么我們對父母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其實父母很容易滿足,希望我們能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那便沒有遺憾了。
    目送讀后感目送的讀后感篇十五
    涉過濃密的江離,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著的白天鵝,讓媽媽泫然欲泣地跪在叢中拍攝。媽媽難以想象的是,長成少年的飛飛竟風輕云淡地說了一句:“小孩!”
    媽媽的心顫抖了一下,原來,時間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媽媽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媽媽才察覺自己的頭只能貼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長頸鹿的腿。
    安安在長長的列隊里,等候護照檢查,媽媽就像小時候一樣,泛著微黃的眸子跟著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從前一樣,把他完整地裝到瞳中。
    這時,媽媽想起了一段讓她難以忘卻的故事:
    在金盞菊畔,安安把背對著媽媽的身子轉(zhuǎn)了過來,緊緊抱著媽媽,嘔心瀝血地哭喊著:“媽媽——安安,也要和媽媽在一起!”
    故事在媽媽的腦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媽媽微笑著,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過了很久,安安沒有,一次也沒有。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是這樣簡單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厥妆税?,縱然發(fā)現(xiàn)光景不在綿長,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親。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緣,他們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來一斤母愛”是現(xiàn)代子女共同的誤區(qū),也許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經(jīng)成為生生的兩端,彼此,永遠站成了岸。
    初二:傅龍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