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的課堂教學計劃,它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教案的編寫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出發(fā),注重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希望大家通過閱讀以下范文,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案設計。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一
今天,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空間:
空間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喂小雞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空間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空間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用第一步的得數(shù)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
這兩個例題是教學帶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方法。例5是帶分數(shù)連加,與帶分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相同,幾個加數(shù)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是假分數(shù)的要公成帶分數(shù)。例6是帶分數(shù)的連減。當被減數(shù)的分數(shù)部分不夠減時,從被減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數(shù),和原來的分數(shù)部分合進來還不夠減時,就要從整數(shù)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數(shù),和原來的分數(shù)部分合起來再減。可以一次通分。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把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轉化成假分數(shù)。p136準備題,讓學生說一說怎么。
二、嘗試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學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們的分母相同嗎?怎么辦?
c、對計算的結果有什么要求?
d、看書p136。
e、說一說帶分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
f、試一試p136。
2.教學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們的分母相同嗎?怎么辦?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數(shù)部分夠減了嗎?不夠減又要怎么辦?
e、在剛才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f、
g、試一試。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計算練習p137、1--3。
2.說一說你在計算過程中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3.帶分數(shù)連減時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對又快?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三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連續(xù)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
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式題。
1.復習10以內(nèi)的加減法單項口算。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得數(shù)。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么如果一個算式里面內(nèi)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么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1.教學例1。
魚缸里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么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么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才演示的內(nèi)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板書: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加減混合。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減2等于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2.教學例2。
出示鴿子圖。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后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谷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xiàn)在有多少只?)。
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齊說計算過程,老師板書:
3.比較質(zhì)疑:
兩道例題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后,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后)。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請你用學具擺一擺。
2.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的做一做。
訂正時說計算過程。
3.口算:(指名說答案,其他同學當裁判)。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
4.競賽:爭做計算小能手。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里,全對的為“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后全對的第人發(fā)一朵小紅花。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做加減混合式題要按什么順序計算?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四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異分母分數(shù)連加減法的計算,并能正確地進行異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和連減計算。
由于異分母分數(shù)的分數(shù)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必須先通過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再按照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所以,通分是進行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的關鍵教材先安排了三道通分的復習題,復習已學的通分知識。然后通過三個例題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例1,結合直觀圖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重點是引導學生把異分母分數(shù)轉化為同分母分數(shù),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法的算理。例2在例1的基礎上類推出異分母分數(shù)減法的計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出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例3,結合異分母分數(shù)連減的教學,使學生明確:有時為了計算簡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養(yǎng)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1.把三個分數(shù)通分p124準備題。
2.計算p124、2。
二、嘗試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學例3。
a、出示例3。
b、讀題后列出算式。
c、想一想這三個分數(shù)的分線有什么特點?怎么計算?
d、反饋講評。
e、看書p124。
2.教學例4。
a、自學例4,看了后你想說些什么?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b、你覺得和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有什么時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c、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嘗試練習p125。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練習p125、1--2。
2.比較大小p125、3怎么比較?
3.應用題p126、4--5。
4.: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時候?你還想說些什么?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n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tài)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tài)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初步動態(tài)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fā)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tài)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xiàn),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
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5、遵循規(guī)律,寓教于樂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2.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說明我課堂教學機智和掌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六
教科書第58頁的'例題,第58~5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jù)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區(qū)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點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運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又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一來列式?
你能給這樣一來的算式取個名字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背鍪纠?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xù)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題。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七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算式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教科書第72頁。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儀。
復習舊知。
口算10以內(nèi)的加減法。
4+1。
5+2。
5+3。
7+1。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組題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有什么關系?
學生口算后交流。
導入新課:大家不但會算,還能找出它們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本領。
學習連加。
1.課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現(xiàn)5只在地上覓食的小雞。
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在吃東西?(屏幕出現(xiàn)5)。
b.出現(xiàn)跑來的2只小雞和又跑來的1只小雞。
指導觀察:現(xiàn)在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屏幕出現(xiàn)2、1)。
問:要算出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屏幕出現(xiàn)5+2+1)。
要求學生結合屏幕上的算式說說算式的含義。
2.學習計算順序。
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組討論后匯報,并說出計算順序。
b.根據(jù)學生敘述過程,演示課件,在算式5+2+1中標明計算順序并依次閃動,最后成:
問: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shù)相加?
3.揭示課題。
a.問:今天學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連加)。
b.引導學生總結連加計算的運算順序。
同桌討論。
交流匯報: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把得數(shù)記在腦子里,然后再加第三個數(shù)。
1.課件演示(邊演示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a.草地上出現(xiàn)8只小雞。問:現(xiàn)在有幾只小雞?在算式中填數(shù)。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讓學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數(shù)。
3.小結并補充課題。
鞏固練習。
1.第72頁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種學具擺一擺,再填數(shù)計算。
2.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要求:仔細觀察,弄清圖意,填空并計算。
3.練習十一的第3、6題。
a.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shù)記在腦子里。
b.直接說出各題得數(shù)。
1.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內(nèi)容和連加、連減計算的運算順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并提出注意的問題。
備課時,考慮到觀摩課的需要,感到只教連加,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偏少,所以就把連加、連減兩個內(nèi)容安排在一起教。設計教案時不免有些擔心,生怕學生接受不了??墒菍嵺`下來,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比較順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利用課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題,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小雞只數(shù)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guī)定。
第二,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我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jié)轉化為數(shù)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shù)。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shù)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課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把數(shù)量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同步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了理解連加、連減含義的直觀形象支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改用傳統(tǒng)的教具演示,連加、連減的含義是不是會成為教學的難點呢?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會。因為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連加、連減兩個內(nèi)容安排在一節(jié)課內(nèi)教,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習的遷移。
我們看到,在本課的新授過程中,教學連加,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學連減,則放手讓學生自己類推,體現(xiàn)了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改革要求。這也是本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一個亮點。
相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而言,連加、連減的口算常有一些學生感到有點困難。分析原因,除了學生初次接觸兩步計算不習慣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憑短時間記憶進行第二步口算時發(fā)生障礙。為此,本課的鞏固練習,在先操作再計算和看圖計算之后,安排了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shù)記在腦子里的專項練習,著重訓練學生記憶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這是很有針對性的。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八
使學生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能夠正確地計算比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連減,會口算簡單的同分母的分數(shù)加、減法。
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對計算結果出現(xiàn)分子是“0”的情況,會正確寫“0”。
1、指名學生說出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
2、計算下列各題。
-++。
訂正后,提問: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什么?
2、教學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
教師出示例4,指名讀題,說題意。
問:這道題里有幾個分數(shù)?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
怎樣計算呢?讓學生討論,并說一說怎樣計算??赡艽蟛糠滞瑢W會說出按順序分兩步計算,即先計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這時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根據(jù)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說出也可以把三個分數(shù)的分子連加起來,分母不變。
學生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
寫完得數(shù)1后,引導學生再認真審題,明確題中已知條件中的分數(shù)是有單位名稱的,所以在寫出計算結果后還要注上單位名稱。
3、教學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減。
教師出示例5。
啟發(fā)學生思考:題中的“1”是整數(shù),而另外兩個數(shù)是分母為12的分數(shù),能直接相減嗎?
怎樣才能直接相減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數(shù))。
同學們根據(jù)例4連加的計算,能算出這道題嗎?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板書。
當學生把計算結果寫成0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讓學生明確:在分數(shù)除法中,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shù),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shù),因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數(shù)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數(shù)都等于0。
1、引導學生出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要把分子連加、連減,分母不變)。
2、指名學生回答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結果應該注意什么?(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是假分數(shù)的要化成帶分數(shù)或整數(shù),分子是0的分數(shù)等于0)。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題目。
練習二十八的第5~10題。
練習二十八第11題。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九
(二)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28+34+23=。
啟發(fā)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52-20-18=。
啟發(fā)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shù))。
7+59+20=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shù)加起來.。
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shù)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shù)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
教材第107頁的內(nèi)容及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5一8題。
1、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掌握三個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
把整數(shù)化成假分數(shù),再計算。
課件。
1、出示例3。電視臺少兒頻道各類節(jié)目播出時間分配情況如下:
(l)請學生根據(jù)所給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計算的問題)。
學生自己將所提問題及解答過程寫在練習本上,集體交流。
(2)老師提問:前三類節(jié)目共占每天節(jié)目播出時間的幾分之幾?
學生審題,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老師巡視,并請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同學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一:4/15+1/15=(4+1)/15=5/15。
5/15+7/15=(5+7)/15=12/15=4/5。
引導全班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種方法,并作出評價:“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學生交流,達成共識:用三個分數(shù)直接相加比較簡便。
提問:如果將2/15換成3/15,請你算出結果。
提問:0/15是多少?你能解釋嗎?
小結:分子是0,根據(jù)分數(shù)與除法關系,用除以任何整數(shù)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的分數(shù)都等于o。
2、完成教材第107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1、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請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6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7題。
學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4、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8題。
根據(jù)學生課前的調(diào)查進行解答。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安排時間,高效應用時間的教育。
本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注意在計算分數(shù)連加、連減時,用幾個分數(shù)直接相加或相減比較簡便。另外,如果被減數(shù)是“1”時,將被減數(shù)化成與減數(shù)分母相同的假分數(shù)再計算,當分子出現(xiàn)o時,這個分數(shù)就等于o。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一
1、通過觀察擺放p75例題及練習十二,幫助學生理解計算順序。
2、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增強對計算過程的感受。
3、通過觀察交流,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理解掌握計算順序。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鴨動畫片斷。
今天我們請來了白天鵝為大家做向導帶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動畫。
看:湖里有幾只天鵝?
演示:又飛來3只。
現(xiàn)在呢?誰能說出完整圖意。
演示:又飛走2只。
說出正確圖意,然后老師演示完整圖意。
湖里有4只,飛來3只,又飛來2只,現(xiàn)在有幾只天鵝?
誰能把圖意完整的說一遍?
2、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湖里的天鵝吧,演示:先有4只,飛走2只,又飛來3只。
學生在小組里互相說出圖意,獨立列式后集體訂正。
3、小結:同學們真聰明,看看我們學習的和前面學過的連加連減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嗎?
三、練習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個球,抱走3個,又抱來4個。
2、課件演示小鴨圖。
3、游戲:把小動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鑰匙開哪座房子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二
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因此,計算教學總是與單調(diào)、枯燥連在一起。新課程的實施,給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課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xiàn)實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想、設計現(xiàn)實、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欣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多種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享受數(shù)學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連加、連減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nèi)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這兩類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從而擴大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并為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打下必須的基礎。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難點之一。教材先通過例1教學連加,然后呈現(xiàn)例2的摘絲瓜場景教學連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鞏固對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的認識。
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知識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多觀察、多討論、多表述,在多樣的活動中深入領會并掌握知識。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shù)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nèi)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jīng)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快樂。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1、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圖片,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并通過自己的感知說出圖意,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和說的能力。而且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并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借此讓學生在同桌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后,利用動態(tài)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延續(xù)情節(jié),學習連減。
愛于表現(xiàn)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fā)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tài)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著靜態(tài)畫面描述所發(fā)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3、觀察對比,小結算法。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系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我引導學生在連加和連減知識點間搭建橋梁,形成聯(lián)系,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圖片、小棒、正方形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舊引新。
師:小朋友們,這個星期天,你們都到哪兒去玩兒了?(生自由發(fā)言)。
師:這個星期天,有兩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鄉(xiāng)下的奶奶家玩(貼出圖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媽媽就帶著她們姐弟倆一起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fā)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來算一算吧!
師:一路上,芳芳看到車外的橘子黃了,地里的辣椒紅了,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不一會兒,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雞呢!芳芳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雞。引出例1。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連加。
1、說圖意。演示小雞圖(動態(tài))。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小雞也想和我們交朋友,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兩只,又跑來了一只。)。
(2)師:根據(jù)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學生復述圖意,指名說,同桌說,齊說。
2、嘗試列式。
(1)隨生答板書:
(1)5+2=77+1=8。
(2)5+2+1=8或5+1+2=8。
指名學生說說第一種方法兩個算式的意思。
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們還列出了5+2+1=8和5+1+2=8這兩個算式,老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誰能來告訴老師?(生回答)。
(師恍然大悟狀)哦,老師明白了,原來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還可以直接把5、2、1三個數(shù)加起來!
(1)讀算式。(師:剛才的小朋友讀得真不錯,你也跟著他讀一讀吧)。
(2)比較不同。
引導學生看這兩個算式與以前學過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個數(shù),兩個加號,讓學生給這樣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數(shù)學上叫做連加(板書:連加)生齊讀。
(3)說算理:
師: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生先討論,再匯報)。
匯報交流(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shù)出來的?;蚴窍人?+2=7再算7+1=8……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師:是呀,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師指板書:5+2=7),算出得數(shù)7(將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數(shù)(強調(diào)是算出的得數(shù))加上第三個數(shù),這樣的計算,也就是說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板書:從左往右)。
學生齊說計算方法。
探究連減。
師:你們幫小雞解決了難題,他們可高興了,過了一會兒,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說圖意(同連加)。
師: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你會編個數(shù)學小故事來考考大家嗎?(學生同桌先討論,再交流)。
師:要求還剩多少只小雞,會列式嗎?這個算式怎么讀?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還有一個2呢?8-2-2表示什么?得數(shù)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答后齊說,師隨學生回答將板書填寫完整)。
指出:計算連減時一般也是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減,再把算出的得數(shù)減去第三個數(shù),也就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在計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的。
(三)聯(lián)系情境、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看老師擺出的圖,你們會列式計算嗎?
操作:
(1)先擺4根小棒,再擺3根,再擺1根。
(2)先擺10個正方形片,再用線劃掉3個,再圈出5個)。
學生看教師操作過程分別在書本72頁上列式計算。
提問: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學并提問:為什么用10去減呢?
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3題。
4、給小鴨子找家。
師:小鴨子們在河里游玩了一會都上岸了,可是,它們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他們找一找嗎?(出示圖,小鴨子身上寫著得數(shù),小房子上寫著相應的算式)。
學生上來給小鴨子找家,個別提問:你是怎么算的?
師:還有誰找不到家啊?哦,老師幫得數(shù)是1的小鴨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們能幫它造完嗎?(學生交流方框中應填幾)。
師:你們真棒!咦?這里還有一只小鴨子,它為什么這么傷心啊?那怎么辦呢?誰愿意給它造房子?(學生給得數(shù)是4的小鴨子造房子,指名反饋,教師將相應的連加或連減算式板書)。
5、想想做做第5題。
師:夕陽西下,芳芳跟著媽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奶奶家,小朋友們跟著他也一起學會了許多的新知識?,F(xiàn)在啊,有一群小動物還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知識學得怎么樣呢,小朋友們,愿意接受小動物們的挑戰(zhàn)嗎?好,我們來看圖,請你看圖后把算式寫完整,看誰寫出的算式多!(出示圖片)。
生獨立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分別是怎么想的?(進行相應的反饋)。
(四)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師:今天,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計算連加和連減呢?指出:在以后的計算中,小朋友們要慢慢學著把第一步的得數(shù)記在腦中,不寫出來,直接寫最后一步的得數(shù)。
布置作業(yè):課后找找身邊的連加和連減故事,比比誰找的多!
10以內(nèi)的連加連減。
5+2+1=88-2–2=4。
5o。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三
人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p72頁和p73、74部分習題。
1、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參與研究,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算理,能正確計算10以內(nèi)數(shù)的連加連減。
2、經(jīng)歷觀察比較的過程,鼓勵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解決簡單數(shù)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滲透用數(shù)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算理。
課件。
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地方,(課件展示:停車場)。
哪里?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停車場里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
1、車子停放,理解連加。
課件展示汽車停放。
1〉師:你看到了什么?
師:你能根據(jù)的信息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2名學生后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一起讀。
一共有多少輛車?
師:把這個問題一起讀一讀。
2〉師:你能解決嗎?怎么列算式?指名說2名。
生:2+3+4板書算式。
師: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說。結合課件說算理。
2+3=5算了什么?
師:說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輕輕地說一說。
4〉師:會了嗎?
誰看清楚了?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現(xiàn)在你能解決什么問題了?
師:你能不能出一道這樣的算式呢?
老師這里的大樹上有3只小鳥,想一想,怎么樣能來編一題這樣的題目?
指名一生上臺演示:
看懂了嗎?提個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幾只鳥?)。
請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說算理。指2名生說,教師并配以演示合起來的動作。
師:還有其他的嗎?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問題?
請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2、汽車開走,理解連減。
1〉師:我們回到停車場?課件演示。
看到了什么?提個數(shù)學問題。
指名2名學生后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一起讀。
停車場還剩多少輛車?
師:把這個問題一起讀一讀。
2〉師:你能解決嗎?怎么列算式?指名說2名。
生:9—2—3板書算式。
師: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說。結合課件說算理。
9—2=7算了什么?
師:說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輕輕地說一說。
4〉師:會了嗎?
現(xiàn)在,有些小鳥想飛到另外的地方去抓害蟲了,誰愿意上來幫幫忙?
師:你能不能出一道這樣的算式呢?
老師這里的大樹上有的小鳥,想一想,怎么樣能來編一題這樣的題目?
指名一生上臺演示:
看懂了嗎?提個數(shù)學問題,(樹上還剩幾只鳥?)。
請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說算理。指2名生說,教師并配以演示合起來的動作。虛線和劃斜線,指名生說說虛線和劃線的意思。
師:還有其他的嗎?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問題?
請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小結新知,揭示課題。
師:請你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
1、基礎練習,鞏固新知。
師:你會了嗎?考考你。
第一關、看圖列式計算。數(shù)學書p72的做一做。
說一說圖的意思,交流反饋,說算理。
你們很能干。那不看圖,你這樣的算式會算嗎?
第二關、計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數(shù)學書p73的3和p74的6的左邊3題。
師:我們一起來校對。自己當小老師批作業(yè),請報得數(shù)。
師:對的獎勵自己2顆五角星,錯的訂正。
把數(shù)學書放在旁邊。
恭喜你們都過關了!
2、拓展練習,發(fā)展思維。
師:老師真高興,獎勵你們?nèi)ビ螛穲鐾妗?吹搅耸裁矗揩@取信息。
你想玩什么?
假如你有10元錢,你想玩什么?
把你的玩法用算式表示出來。
交流反饋:1〉玩1種的還剩多少元?
2〉玩2種的。
師:有沒有玩3種的?
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四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2、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3、初步理解一步計算和兩步計算之間的聯(lián)系。
一、復習:以開火車的形式口算計算卡片。
二、新授:
(一)教學連加:
1、利用課件先出現(xiàn)地上的5只小雞,然后出現(xiàn)跑來的2只小雞,最后出現(xiàn)又跑來的1只小雞,(每出現(xiàn)一次,學生就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意,也是先分步后綜合,綜合講圖意時先要求同桌之間互講,再指名完整地敘述圖意一次。)。
2、你們能幫老師算一下地面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雞嗎?(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兩種計算方法:
(1)5+2=77+1=8。
(2)5+2+1=8。
3、老師想知道5+2+1=8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呢?
4、比較兩種算法:
異:第(1)種用的是兩個一步算式,第(2)種用的是一個兩步算式。
同:(1)最后結果都一樣,所以兩種算法都對。(2)兩種方法都是用5+2的結果7,再加上1,得出8的。
哪種方法比較方便呢?
第(2)種,像這樣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連加。(板書課題)并建議學生多用連加來解決問題。
5、讀算式:5+2+1=8讀作:5加2再加1等于8.
6、完成做一做左邊的題目。
(1)師說,生擺小棒,再打開書填空。
(2)訂正,說一說計算過程。(要求畫出計算步驟。)。
(二)教學連減:
1、用課件分步出示小雞圖,學生也分步講圖意。(與連加大致相同)。
2、你們能算一下最后剩下多少只小雞嗎?(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再指名口答。)。
對每一種算法都作出分析,重點分析連減的含義及計算方法并補充課題。
3、讀算式:8-2-2=4讀作:8減2再減2等于4.
4、完成做一做右邊的題目。
(1)師說,生擺小棒,再打開書填空。(注意教會學生看圖,因為這種圖是學生第一次接觸。)。
(2)訂正,說一說計算過程。(要求畫出計算步驟。)。
三、游戲:
請同學表演,同學們要注意臺上同學人數(shù)的變化。
1、先請5個同學站在臺上,接著走了2個,又走了1個,最后剩下多少個?(生列式計算,訂正。)。
2、先請4個同學,再請2個同學,再請0個同學,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個同學?(生列式計算,訂正。)。
四、練習:
1、p73第1題:
(2)請同學口答出算式,再填書。
2、分別完成p73第3題左邊3道算式和成p74第6題左邊3道算式.(都要求畫出計算過程。)。
五、小測:
同桌間互換小測本,互相各出兩道連加、兩道連減考同桌,再收小測本批改。
六、總結:
如果回到家,家長問你今天數(shù)學學了什么,你會怎么回答呢?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五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并以課件在電腦大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例題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列出算式。這一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強調(diào)在先計算的兩個數(shù)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shù)記錄在橫線下面,這一點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書上的習題,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爭先恐后搶著舉手發(fā)言,氣氛非?;钴S。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經(jīng)過其他老師的聽課評課,使我覺得從中又收獲很多學習了很多,我會繼續(xù)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六
·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能夠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的觀察及操作,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操作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搓、切、搭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讓學生這樣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練習設計,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數(shù)學知識日益濃厚的興趣。
1、多媒體動畫:故事內(nèi)容為機器人(帶音樂)叮當來到了小朋友們的中間,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籃禮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嗎?趕快打開看看,你認識什么,就跟組里的小朋友說什么,每人都說說。
2、各種物品的演示。
3、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
4、生活中的物品形狀、舉實例。
(1)冰箱、洗衣機、彩電、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筆筒、乒乓球、皮球。
·學習內(nèi)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32、33頁。
·組織形式:小組合作討論。
·學習流程:創(chuàng)設情景—討論探究—鞏固拓展—實際應用。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互評、小組討論評議。
·教學重點:認識所學幾何圖形,并說它們的名稱。
·教學難點: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形狀的物品說名稱。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這些用品的用具,遮蓋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紙)。
(2)學生每人準備一盒橡皮泥、積木一盒。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
目標:從兒童喜愛的機器人叮當如上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shù)學與課本數(shù)學知識的密切聯(lián)系。
過程:電腦出示動畫(見學習資源)
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狀,說說是怎樣分類的?
2、探究釋疑:
目標:讓學生 自主探究分類的方法。
過程:
(1)教師用電腦出示討論題:
a、說說你是怎樣分類的?
b、把你分的“形狀相同的”每一類物品告訴大家,你覺得它們分別長的是什么樣子?
c、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2)讓學生按以上步驟在小組中討論,教師巡視。
(3)交流:
探索的途徑:指幾生上臺演示他們是怎樣感知的,電腦再顯其過程(學習資源)。
(4)討論與小結:
a、說說在你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
b、電腦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幾何圖形、名稱。
3、鞏固與拓展:
目標:利用電腦展示各種動態(tài)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認識所學幾何圖形,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情感和濃厚的興趣。
過程:
(1)課本中的題改編:看圖形,說名稱。
(2)數(shù)數(shù)制造叮當分別用了多少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生可以獨立數(shù),也可以自由組合數(shù)。
(3)搭學具:
活動:看看你們組的學具,并說說準備搭個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積木,分工合作完成。
匯報:城堡、動物園、飛機、世貿(mào)大樓、航空的母艦……
(4)轉化: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七
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因此,計算教學總是與單調(diào)、枯燥連在一起。新課程的實施,給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課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xiàn)實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想、設計現(xiàn)實、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欣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多種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享受數(shù)學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連加、連減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nèi)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這兩類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從而擴大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并為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打下必須的基礎。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難點之一。教材先通過例1教學連加,然后呈現(xiàn)例2的摘絲瓜場景教學連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鞏固對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的認識。
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知識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多觀察、多討論、多表述,在多樣的活動中深入領會并掌握知識。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shù)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nèi)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jīng)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快樂。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1、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圖片,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并通過自己的感知說出圖意,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和說的能力。而且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并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借此讓學生在同桌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后,利用動態(tài)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延續(xù)情節(jié),學習連減。
愛于表現(xiàn)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fā)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tài)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著靜態(tài)畫面描述所發(fā)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八
通過學習這些內(nèi)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進一步熟悉加、減法的口算,學習解決稍復雜一些的實際問題,并聯(lián)系實際情境滲透加減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
1課時。
教學掛圖、小棒、卡片、小黑板、數(shù)字卡片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出示掛圖。
二、知識探索。
1、教學例1。
引導學生看圖,弄清圖意。
連加能解決連續(xù)兩次“合起來”的實際問題。
連減能解決連續(xù)兩次“去掉一些”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理解其意義和運算順序,要充利用例題插圖,盡力把插圖改造成連續(xù)“合起來”,連續(xù)“去掉一些”的場景,讓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同時激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加、減法含義列出算式。在計算連加、連減時,仍然要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打算與步驟,領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把連加、連減算式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運算順序。
初學連加、連減兩步計算時,可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寫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數(shù)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或相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計算的順序,以后要學生逐步習慣把第一步得數(shù)記住,再連貫地算出第二步得數(shù)。
三、知識應用。
想想做做的題目,要讓學生觀察、交流圖意,聯(lián)系圖意列式計算,體會連加、連減的含義,加深理解運算順序。
1、第1題中的虛線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題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學生作出符合圖意的解釋就行??梢允?–2–4=3:表示9只鴨子先游走4只,還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鴨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處河里還有4只。
3、第5題學生可能列連加算式,也可能列連減算式??梢宰寣W生交流、討論,體現(xiàn)多樣性。
四、知識總結。
能力檢測。
課本第6題。
練習與測試。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九
教學實錄片斷一:
師:周末,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亞來到了公園,公園里的小動物可真多,小鳥在天空自由地飛來飛去,唱著歡樂的歌曲,小胖最喜歡小鳥了,他說,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他們,他特地買了小鳥愛吃的食物,我們跟著小胖一起去喂小鳥咯!
……。
……。
師:天漸漸黑了,小動物們得回家了,突然傳來了一陣陣呼救的聲音,救命啊,救命啊,原來是小動物們被困在一座城堡里了,怎么辦?(救它們)愿不愿意做一回超人,去解救那些小動物?(異口同聲:愿意)。
……。
評析一:
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jīng)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nèi)兩個數(shù)相加減的后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新課標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這一理念。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jīng)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35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探究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課一開始,以學生喜歡的動物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在練習部分設計了超人游戲,解救動物的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的英雄主義,正義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教學實錄片斷二:
出示小魚圖。
師:誰來編個小故事考考大家?
生:原來有3條小魚,游來了2條小魚,又游來了1條小魚,請問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小鳥?
生:我的算式是:3+2+1=6(條),答,現(xiàn)在一共有6條小魚。
師:講的真棒,真完整,向你學習!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
出示數(shù)射線。
師:小青蛙呱呱呱,出去捉害蟲咯,說說它是怎么跳的?
生:小青蛙從1開始往右跳,跳到了4,跳了3格,算式是1+3=4。
師:小青蛙呱呱呱,繼續(xù)往前跳。誰來說一說?
生:小青蛙從4開始往右跳,跳到了6,跳了2格,算式是4+2=6。
師:你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用一個算式來表達嗎?
生:我的算式是1+3+2=6。
師:請同桌的男孩子說給女孩子聽一聽,你的算式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
出示看圖填數(shù)。
師:這一幅圖,你看懂了什么?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
生:我的算式是10-3-5=2。
師:這回更難了,沒有符號了,你能不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這幅圖?
生:我的算式是:10-3-4=2。
……。
師:接下來更難了,做好準備沒有?加油哦!
請你把它寫成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個算式,請同桌互相說一說。
……。
評析二:
本節(jié)計算課的教學,我關注的不僅僅是計算,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在教材的運用上,我仔細研究了蘇教版,北師大版和人教版的內(nèi)容,將這三者的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直觀的圖形、半抽象的圖形過渡到完全抽象的算式,一步步引導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從第一步給出其中的兩個數(shù)和符號,填算式,到第二步只給符號不給數(shù)字,填算式,到最后什么都不給,直接在方塊里填數(shù),圓圈里填符號,一步步循序漸進,放手讓孩子自己思考。如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畫面、看圖填數(shù)、看書射線寫算式、根據(jù)填方塊寫出連加連減算式、直接計算等一系列的活動,使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促進學生對算理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同時還通過集體信息反饋、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學習方式,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十
1、鼓勵在具體、鮮明的情景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
2、能按照圖的有序排列,找出規(guī)律,發(fā)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并說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
按照圖意,找出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口算:。
2、怎樣列數(shù)學算式?
老師手持兩束氣球進教室,一手:藍黃藍紅;一手:紅藍紅紅。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師肯定學生的說法,給予鼓勵)。
機動方案:
(1)生說出加法算式,則教師板書如上,提出3+1+4這個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計算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一起來研究的。
(2)生沒有說算式,則引入喂小雞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學連加:
出示喂小雞的情景,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1:5只小雞在吃食,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雞。誰會列式?
操作2:又來了1只。
師:這下你又想告訴大家什么?生:又來了1只。誰會列式?生說,教師板演5+2+1=8,該怎么運算呢?生同桌交流,匯報:強調(diào)加了幾次。
你會讀這個算式嗎?5加2再加1等于8。
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shù)合起來的算式叫連加,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的得數(shù)記在心理,再用記在心里的得數(shù)加上地三個數(shù),算出結果。
(這個連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當作小雞來擺一擺,說一說嗎?)。
3、練習;做一做:左邊第一題:先根據(jù)圖意思擺好小棒,邊同桌討論,邊把算式寫完整。
(二)連減教學:
連接上面的情景,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么樣?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直接出示書上的連減圖片:讓學生看圖同桌說說圖意。請學生上臺來指著圖說說。有8只小雞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來又走了2只,還剩下4只。
列式:8-2-2=4,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讀讀這個算式;8減2再減2等于4。
練習:做一做右邊一題,看圖列式說圖意。不擺。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可以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學生相互評價。
5、小結;像這樣連著減的算式叫連減。
三、鞏固深化:完成練習十一第1、2、5。
四、全課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我們可以運用連加連減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十一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10以內(nèi)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教學重點在學生能借助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以及掌握其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搬南瓜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先搬來2個南瓜,小女孩又搬來1個南瓜,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過摘絲瓜這一事件,先摘了3條絲瓜,又摘了1條絲瓜,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用第一步的得數(shù)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在讓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時也要多強調(diào)計算步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shù)學方法。
數(shù)學是民主化、個性化和活動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本課內(nèi)容時一定要多提供數(shù)學活動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時重復較多,這點還需要注意,語言應當精煉簡短,課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一
今天,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空間:
空間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喂小雞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空間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空間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用第一步的得數(shù)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
這兩個例題是教學帶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方法。例5是帶分數(shù)連加,與帶分數(shù)加法的計算方法相同,幾個加數(shù)可以一次通分,最后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是假分數(shù)的要公成帶分數(shù)。例6是帶分數(shù)的連減。當被減數(shù)的分數(shù)部分不夠減時,從被減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使拿出1化成假分數(shù),和原來的分數(shù)部分合進來還不夠減時,就要從整數(shù)部分拿出2化成假分數(shù),和原來的分數(shù)部分合起來再減。可以一次通分。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把整數(shù)或帶分數(shù)轉化成假分數(shù)。p136準備題,讓學生說一說怎么。
二、嘗試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學例5。
a、出示例5。
b、看一看它們的分母相同嗎?怎么辦?
c、對計算的結果有什么要求?
d、看書p136。
e、說一說帶分數(shù)連加的計算方法。
f、試一試p136。
2.教學例6。
a、出示例6。
b、看一看它們的分母相同嗎?怎么辦?
c、通分后再看看,分數(shù)部分夠減了嗎?不夠減又要怎么辦?
e、在剛才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f、
g、試一試。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計算練習p137、1--3。
2.說一說你在計算過程中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3.帶分數(shù)連減時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做得又對又快?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三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連續(xù)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
正確計算加減混合式題。
1.復習10以內(nèi)的加減法單項口算。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得數(shù)。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么如果一個算式里面內(nèi)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么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1.教學例1。
魚缸里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么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么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才演示的內(nèi)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板書: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
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算式叫加減混合。
板書課題:加減混合。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減2等于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后指名說一說。
2.教學例2。
出示鴿子圖。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后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谷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xiàn)在有多少只?)。
誰會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齊說計算過程,老師板書:
3.比較質(zhì)疑:
兩道例題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后,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后)。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1.看算式擺學具:
出示:
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請你用學具擺一擺。
2.學生獨立完成第65頁的做一做。
訂正時說計算過程。
3.口算:(指名說答案,其他同學當裁判)。
老師分別出示口算卡片:
4.競賽:爭做計算小能手。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里,全對的為“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后全對的第人發(fā)一朵小紅花。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做加減混合式題要按什么順序計算?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四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異分母分數(shù)連加減法的計算,并能正確地進行異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和連減計算。
由于異分母分數(shù)的分數(shù)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必須先通過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再按照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所以,通分是進行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的關鍵教材先安排了三道通分的復習題,復習已學的通分知識。然后通過三個例題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例1,結合直觀圖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重點是引導學生把異分母分數(shù)轉化為同分母分數(shù),使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法的算理。例2在例1的基礎上類推出異分母分數(shù)減法的計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出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例3,結合異分母分數(shù)連減的教學,使學生明確:有時為了計算簡便,可以采用不同的通分方式,培養(yǎng)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
1.把三個分數(shù)通分p124準備題。
2.計算p124、2。
二、嘗試探索建立模型。
1.教學例3。
a、出示例3。
b、讀題后列出算式。
c、想一想這三個分數(shù)的分線有什么特點?怎么計算?
d、反饋講評。
e、看書p124。
2.教學例4。
a、自學例4,看了后你想說些什么?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b、你覺得和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有什么時候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c、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嘗試練習p125。
三、鞏固深化拓展延伸。
1.基本練習p125、1--2。
2.比較大小p125、3怎么比較?
3.應用題p126、4--5。
4.:這節(jié)課我們學會了什么時候?你還想說些什么?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n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體驗連加、連減的意義,本課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連加連減有了初步的動態(tài)感知,接著引導學生觀察靜態(tài)的主題圖,讓學生在靜態(tài)中再次領會連加的意義;學習連減時,引導學生初步動態(tài)感知連減的意義,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會連減的意義。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fā)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tài)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xiàn),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
因此,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畫符號確定運算的順序,并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然后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5、遵循規(guī)律,寓教于樂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智力闖關。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2.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說明我課堂教學機智和掌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六
教科書第58頁的'例題,第58~5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1、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能有條理地表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體會。
1、算式接龍。(小組學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題)。
2、學生匯報,說說你們組的題目和想法。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教學例1。
貼出例1主題圖。
學生根據(jù)圖意分小組討論交流,編故事,表演動作。
講述:星期天,小紅和弟弟去郊區(qū)的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紅的南瓜。小紅想,我長這么大了,應該幫奶奶做一點家務活。于是,她找來一輛手推車,把奶奶摘下的南瓜運回家。第一次運來4個,第二次又運來2個,還剩下一個最大的沒有運,奶奶一共摘下幾個南瓜呢?怎樣計算?(4+2=6,6+1=7)。
提問:其他組有不同的方法嗎?(4+2+1=7)。
追問:為什么這樣一來列式?
你能給這樣一來的算式取個名字嗎?(連加法)。
講述:這個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們看見在一個算式里有兩個以上的“+”,就叫它連加。
2、教學例2。
講述:這時,弟弟在大聲喊:“姐姐,快來看,奶奶家還種了一些絲瓜?!背鍪纠?主題圖。
提問:你們能看著這幅圖編個故事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絲瓜架上原來有8根絲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還剩幾根?
討論怎樣列式,怎樣計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并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填寫完整。
引導學生小結:8-3-1=4連續(xù)減了兩次,我們把它叫做連減。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3題。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今天我們學到哪些知識?回家后出題給爸爸、媽媽做,好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七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算式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
教科書第72頁。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儀。
復習舊知。
口算10以內(nèi)的加減法。
4+1。
5+2。
5+3。
7+1。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組題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有什么關系?
學生口算后交流。
導入新課:大家不但會算,還能找出它們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本領。
學習連加。
1.課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現(xiàn)5只在地上覓食的小雞。
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在吃東西?(屏幕出現(xiàn)5)。
b.出現(xiàn)跑來的2只小雞和又跑來的1只小雞。
指導觀察:現(xiàn)在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屏幕出現(xiàn)2、1)。
問:要算出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屏幕出現(xiàn)5+2+1)。
要求學生結合屏幕上的算式說說算式的含義。
2.學習計算順序。
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組討論后匯報,并說出計算順序。
b.根據(jù)學生敘述過程,演示課件,在算式5+2+1中標明計算順序并依次閃動,最后成:
問: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shù)相加?
3.揭示課題。
a.問:今天學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連加)。
b.引導學生總結連加計算的運算順序。
同桌討論。
交流匯報: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把得數(shù)記在腦子里,然后再加第三個數(shù)。
1.課件演示(邊演示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a.草地上出現(xiàn)8只小雞。問:現(xiàn)在有幾只小雞?在算式中填數(shù)。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讓學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數(shù)。
3.小結并補充課題。
鞏固練習。
1.第72頁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種學具擺一擺,再填數(shù)計算。
2.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要求:仔細觀察,弄清圖意,填空并計算。
3.練習十一的第3、6題。
a.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shù)記在腦子里。
b.直接說出各題得數(shù)。
1.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內(nèi)容和連加、連減計算的運算順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并提出注意的問題。
備課時,考慮到觀摩課的需要,感到只教連加,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偏少,所以就把連加、連減兩個內(nèi)容安排在一起教。設計教案時不免有些擔心,生怕學生接受不了??墒菍嵺`下來,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比較順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利用課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題,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小雞只數(shù)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guī)定。
第二,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我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lián)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jié)轉化為數(shù)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shù)。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shù)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本課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把數(shù)量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同步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了理解連加、連減含義的直觀形象支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改用傳統(tǒng)的教具演示,連加、連減的含義是不是會成為教學的難點呢?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不會。因為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連加、連減兩個內(nèi)容安排在一節(jié)課內(nèi)教,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習的遷移。
我們看到,在本課的新授過程中,教學連加,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學連減,則放手讓學生自己類推,體現(xiàn)了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改革要求。這也是本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一個亮點。
相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而言,連加、連減的口算常有一些學生感到有點困難。分析原因,除了學生初次接觸兩步計算不習慣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憑短時間記憶進行第二步口算時發(fā)生障礙。為此,本課的鞏固練習,在先操作再計算和看圖計算之后,安排了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shù)記在腦子里的專項練習,著重訓練學生記憶第一步計算的得數(shù),這是很有針對性的。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八
使學生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能夠正確地計算比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連減,會口算簡單的同分母的分數(shù)加、減法。
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對計算結果出現(xiàn)分子是“0”的情況,會正確寫“0”。
1、指名學生說出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
2、計算下列各題。
-++。
訂正后,提問: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什么?
2、教學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加。
教師出示例4,指名讀題,說題意。
問:這道題里有幾個分數(shù)?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
怎樣計算呢?讓學生討論,并說一說怎樣計算??赡艽蟛糠滞瑢W會說出按順序分兩步計算,即先計算+,得出的和再和相加。
這時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想一想,還有沒有更簡便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根據(jù)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說出也可以把三個分數(shù)的分子連加起來,分母不變。
學生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
寫完得數(shù)1后,引導學生再認真審題,明確題中已知條件中的分數(shù)是有單位名稱的,所以在寫出計算結果后還要注上單位名稱。
3、教學同分母分數(shù)的連減。
教師出示例5。
啟發(fā)學生思考:題中的“1”是整數(shù),而另外兩個數(shù)是分母為12的分數(shù),能直接相減嗎?
怎樣才能直接相減呢?(把1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數(shù))。
同學們根據(jù)例4連加的計算,能算出這道題嗎?
學生獨立計算。
指名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板書。
當學生把計算結果寫成0時,教師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讓學生明確:在分數(shù)除法中,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shù),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shù),因為在除法算式中,0除以任何自然數(shù)都得0,所以分子是0的分數(shù)都等于0。
1、引導學生出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要把分子連加、連減,分母不變)。
2、指名學生回答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結果應該注意什么?(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是假分數(shù)的要化成帶分數(shù)或整數(shù),分子是0的分數(shù)等于0)。
做例5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題目。
練習二十八的第5~10題。
練習二十八第11題。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九
(二)通過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書寫工整、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兩步式題的方法.。
難點:正確計算連減式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10+40+20=3+20+6=。
70-20-40=80-50-10=65-5-20=。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28+34+23=。
啟發(fā)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52-20-18=。
啟發(fā)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shù))。
7+59+20=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shù)加起來.。
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shù)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shù)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
教材第107頁的內(nèi)容及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5一8題。
1、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掌握三個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書寫的習慣。
把整數(shù)化成假分數(shù),再計算。
課件。
1、出示例3。電視臺少兒頻道各類節(jié)目播出時間分配情況如下:
(l)請學生根據(jù)所給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計算的問題)。
學生自己將所提問題及解答過程寫在練習本上,集體交流。
(2)老師提問:前三類節(jié)目共占每天節(jié)目播出時間的幾分之幾?
學生審題,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列式計算。
老師巡視,并請用不同方法計算的同學板書在黑板上。
方法一:4/15+1/15=(4+1)/15=5/15。
5/15+7/15=(5+7)/15=12/15=4/5。
引導全班學生觀察對比這兩種方法,并作出評價:“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學生交流,達成共識:用三個分數(shù)直接相加比較簡便。
提問:如果將2/15換成3/15,請你算出結果。
提問:0/15是多少?你能解釋嗎?
小結:分子是0,根據(jù)分數(shù)與除法關系,用除以任何整數(shù)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的分數(shù)都等于o。
2、完成教材第107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1、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請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6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7題。
學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
4、完成教材第109頁練習二十一的第8題。
根據(jù)學生課前的調(diào)查進行解答。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安排時間,高效應用時間的教育。
本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同分母分數(shù)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注意在計算分數(shù)連加、連減時,用幾個分數(shù)直接相加或相減比較簡便。另外,如果被減數(shù)是“1”時,將被減數(shù)化成與減數(shù)分母相同的假分數(shù)再計算,當分子出現(xiàn)o時,這個分數(shù)就等于o。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一
1、通過觀察擺放p75例題及練習十二,幫助學生理解計算順序。
2、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增強對計算過程的感受。
3、通過觀察交流,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理解掌握計算順序。
一、激趣引入。
1、播放丑小鴨動畫片斷。
今天我們請來了白天鵝為大家做向導帶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播放動畫。
看:湖里有幾只天鵝?
演示:又飛來3只。
現(xiàn)在呢?誰能說出完整圖意。
演示:又飛走2只。
說出正確圖意,然后老師演示完整圖意。
湖里有4只,飛來3只,又飛來2只,現(xiàn)在有幾只天鵝?
誰能把圖意完整的說一遍?
2、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湖里的天鵝吧,演示:先有4只,飛走2只,又飛來3只。
學生在小組里互相說出圖意,獨立列式后集體訂正。
3、小結:同學們真聰明,看看我們學習的和前面學過的連加連減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嗎?
三、練習p76做一做。
1、演示:地上有7個球,抱走3個,又抱來4個。
2、課件演示小鴨圖。
3、游戲:把小動物找家,你能找出哪把鑰匙開哪座房子嗎?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二
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因此,計算教學總是與單調(diào)、枯燥連在一起。新課程的實施,給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課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xiàn)實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想、設計現(xiàn)實、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欣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多種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享受數(shù)學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連加、連減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nèi)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這兩類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從而擴大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并為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打下必須的基礎。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難點之一。教材先通過例1教學連加,然后呈現(xiàn)例2的摘絲瓜場景教學連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鞏固對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的認識。
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知識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多觀察、多討論、多表述,在多樣的活動中深入領會并掌握知識。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shù)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nèi)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jīng)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快樂。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1、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圖片,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并通過自己的感知說出圖意,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和說的能力。而且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并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借此讓學生在同桌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后,利用動態(tài)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延續(xù)情節(jié),學習連減。
愛于表現(xiàn)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fā)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tài)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著靜態(tài)畫面描述所發(fā)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3、觀察對比,小結算法。
通過上面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連加連減的含義及運算順序。但在學生的知識庫中這還是兩個獨立的知識點,有部分同學可能對連加連減的關系有模糊的認識,這時我引導學生在連加和連減知識點間搭建橋梁,形成聯(lián)系,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王國。
圖片、小棒、正方形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舊引新。
師:小朋友們,這個星期天,你們都到哪兒去玩兒了?(生自由發(fā)言)。
師:這個星期天,有兩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鄉(xiāng)下的奶奶家玩(貼出圖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媽媽就帶著她們姐弟倆一起乘上“口算號”公共汽車出發(fā)了。來,我們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來算一算吧!
師:一路上,芳芳看到車外的橘子黃了,地里的辣椒紅了,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不一會兒,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雞呢!芳芳連忙跑過去幫奶奶喂雞。引出例1。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連加。
1、說圖意。演示小雞圖(動態(tài))。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小雞也想和我們交朋友,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米,先跑來了兩只,又跑來了一只。)。
(2)師:根據(jù)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小雞?)。
學生復述圖意,指名說,同桌說,齊說。
2、嘗試列式。
(1)隨生答板書:
(1)5+2=77+1=8。
(2)5+2+1=8或5+1+2=8。
指名學生說說第一種方法兩個算式的意思。
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們還列出了5+2+1=8和5+1+2=8這兩個算式,老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誰能來告訴老師?(生回答)。
(師恍然大悟狀)哦,老師明白了,原來要求一共有幾只小雞,還可以直接把5、2、1三個數(shù)加起來!
(1)讀算式。(師:剛才的小朋友讀得真不錯,你也跟著他讀一讀吧)。
(2)比較不同。
引導學生看這兩個算式與以前學過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個數(shù),兩個加號,讓學生給這樣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數(shù)學上叫做連加(板書:連加)生齊讀。
(3)說算理:
師: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來的?(生先討論,再匯報)。
匯報交流(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shù)出來的?;蚴窍人?+2=7再算7+1=8……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師:是呀,計算連加時我們一般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師指板書:5+2=7),算出得數(shù)7(將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數(shù)(強調(diào)是算出的得數(shù))加上第三個數(shù),這樣的計算,也就是說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板書:從左往右)。
學生齊說計算方法。
探究連減。
師:你們幫小雞解決了難題,他們可高興了,過了一會兒,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原來有8只小雞,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說圖意(同連加)。
師:小朋友,看了這幅圖,你會編個數(shù)學小故事來考考大家嗎?(學生同桌先討論,再交流)。
師:要求還剩多少只小雞,會列式嗎?這個算式怎么讀?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還有一個2呢?8-2-2表示什么?得數(shù)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學生答后齊說,師隨學生回答將板書填寫完整)。
指出:計算連減時一般也是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減,再把算出的得數(shù)減去第三個數(shù),也就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連加、連減,在計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的。
(三)聯(lián)系情境、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師:下面看老師擺出的圖,你們會列式計算嗎?
操作:
(1)先擺4根小棒,再擺3根,再擺1根。
(2)先擺10個正方形片,再用線劃掉3個,再圈出5個)。
學生看教師操作過程分別在書本72頁上列式計算。
提問: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學并提問:為什么用10去減呢?
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3題。
4、給小鴨子找家。
師:小鴨子們在河里游玩了一會都上岸了,可是,它們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幫他們找一找嗎?(出示圖,小鴨子身上寫著得數(shù),小房子上寫著相應的算式)。
學生上來給小鴨子找家,個別提問:你是怎么算的?
師:還有誰找不到家啊?哦,老師幫得數(shù)是1的小鴨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們能幫它造完嗎?(學生交流方框中應填幾)。
師:你們真棒!咦?這里還有一只小鴨子,它為什么這么傷心啊?那怎么辦呢?誰愿意給它造房子?(學生給得數(shù)是4的小鴨子造房子,指名反饋,教師將相應的連加或連減算式板書)。
5、想想做做第5題。
師:夕陽西下,芳芳跟著媽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奶奶家,小朋友們跟著他也一起學會了許多的新知識?,F(xiàn)在啊,有一群小動物還想考考我們小朋友知識學得怎么樣呢,小朋友們,愿意接受小動物們的挑戰(zhàn)嗎?好,我們來看圖,請你看圖后把算式寫完整,看誰寫出的算式多!(出示圖片)。
生獨立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指名學生說出算式,并說說分別是怎么想的?(進行相應的反饋)。
(四)全課總結、延伸課外。
師:今天,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計算連加和連減呢?指出:在以后的計算中,小朋友們要慢慢學著把第一步的得數(shù)記在腦中,不寫出來,直接寫最后一步的得數(shù)。
布置作業(yè):課后找找身邊的連加和連減故事,比比誰找的多!
10以內(nèi)的連加連減。
5+2+1=88-2–2=4。
5o。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三
人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p72頁和p73、74部分習題。
1、通過情境圖,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參與研究,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算理,能正確計算10以內(nèi)數(shù)的連加連減。
2、經(jīng)歷觀察比較的過程,鼓勵學生提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解決簡單數(shù)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滲透用數(shù)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體驗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算理。
課件。
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地方,(課件展示:停車場)。
哪里?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停車場里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
1、車子停放,理解連加。
課件展示汽車停放。
1〉師:你看到了什么?
師:你能根據(jù)的信息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
指名2名學生后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一起讀。
一共有多少輛車?
師:把這個問題一起讀一讀。
2〉師:你能解決嗎?怎么列算式?指名說2名。
生:2+3+4板書算式。
師: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說。結合課件說算理。
2+3=5算了什么?
師:說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輕輕地說一說。
4〉師:會了嗎?
誰看清楚了?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現(xiàn)在你能解決什么問題了?
師:你能不能出一道這樣的算式呢?
老師這里的大樹上有3只小鳥,想一想,怎么樣能來編一題這樣的題目?
指名一生上臺演示:
看懂了嗎?提個數(shù)學問題,(一共有幾只鳥?)。
請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說算理。指2名生說,教師并配以演示合起來的動作。
師:還有其他的嗎?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問題?
請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2、汽車開走,理解連減。
1〉師:我們回到停車場?課件演示。
看到了什么?提個數(shù)學問題。
指名2名學生后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一起讀。
停車場還剩多少輛車?
師:把這個問題一起讀一讀。
2〉師:你能解決嗎?怎么列算式?指名說2名。
生:9—2—3板書算式。
師: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說。結合課件說算理。
9—2=7算了什么?
師:說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輕輕地說一說。
4〉師:會了嗎?
現(xiàn)在,有些小鳥想飛到另外的地方去抓害蟲了,誰愿意上來幫幫忙?
師:你能不能出一道這樣的算式呢?
老師這里的大樹上有的小鳥,想一想,怎么樣能來編一題這樣的題目?
指名一生上臺演示:
看懂了嗎?提個數(shù)學問題,(樹上還剩幾只鳥?)。
請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說算理。指2名生說,教師并配以演示合起來的動作。虛線和劃斜線,指名生說說虛線和劃線的意思。
師:還有其他的嗎?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問題?
請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小結新知,揭示課題。
師:請你仔細觀察,黑板上的這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
1、基礎練習,鞏固新知。
師:你會了嗎?考考你。
第一關、看圖列式計算。數(shù)學書p72的做一做。
說一說圖的意思,交流反饋,說算理。
你們很能干。那不看圖,你這樣的算式會算嗎?
第二關、計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數(shù)學書p73的3和p74的6的左邊3題。
師:我們一起來校對。自己當小老師批作業(yè),請報得數(shù)。
師:對的獎勵自己2顆五角星,錯的訂正。
把數(shù)學書放在旁邊。
恭喜你們都過關了!
2、拓展練習,發(fā)展思維。
師:老師真高興,獎勵你們?nèi)ビ螛穲鐾妗?吹搅耸裁矗揩@取信息。
你想玩什么?
假如你有10元錢,你想玩什么?
把你的玩法用算式表示出來。
交流反饋:1〉玩1種的還剩多少元?
2〉玩2種的。
師:有沒有玩3種的?
師: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得開心嗎?有什么收獲?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四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2、在學習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3、初步理解一步計算和兩步計算之間的聯(lián)系。
一、復習:以開火車的形式口算計算卡片。
二、新授:
(一)教學連加:
1、利用課件先出現(xiàn)地上的5只小雞,然后出現(xiàn)跑來的2只小雞,最后出現(xiàn)又跑來的1只小雞,(每出現(xiàn)一次,學生就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意,也是先分步后綜合,綜合講圖意時先要求同桌之間互講,再指名完整地敘述圖意一次。)。
2、你們能幫老師算一下地面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雞嗎?(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再指名口答。)。
可能出現(xiàn)以下兩種計算方法:
(1)5+2=77+1=8。
(2)5+2+1=8。
3、老師想知道5+2+1=8你們是怎樣算出來的呢?
4、比較兩種算法:
異:第(1)種用的是兩個一步算式,第(2)種用的是一個兩步算式。
同:(1)最后結果都一樣,所以兩種算法都對。(2)兩種方法都是用5+2的結果7,再加上1,得出8的。
哪種方法比較方便呢?
第(2)種,像這樣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連加。(板書課題)并建議學生多用連加來解決問題。
5、讀算式:5+2+1=8讀作:5加2再加1等于8.
6、完成做一做左邊的題目。
(1)師說,生擺小棒,再打開書填空。
(2)訂正,說一說計算過程。(要求畫出計算步驟。)。
(二)教學連減:
1、用課件分步出示小雞圖,學生也分步講圖意。(與連加大致相同)。
2、你們能算一下最后剩下多少只小雞嗎?(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再指名口答。)。
對每一種算法都作出分析,重點分析連減的含義及計算方法并補充課題。
3、讀算式:8-2-2=4讀作:8減2再減2等于4.
4、完成做一做右邊的題目。
(1)師說,生擺小棒,再打開書填空。(注意教會學生看圖,因為這種圖是學生第一次接觸。)。
(2)訂正,說一說計算過程。(要求畫出計算步驟。)。
三、游戲:
請同學表演,同學們要注意臺上同學人數(shù)的變化。
1、先請5個同學站在臺上,接著走了2個,又走了1個,最后剩下多少個?(生列式計算,訂正。)。
2、先請4個同學,再請2個同學,再請0個同學,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個同學?(生列式計算,訂正。)。
四、練習:
1、p73第1題:
(2)請同學口答出算式,再填書。
2、分別完成p73第3題左邊3道算式和成p74第6題左邊3道算式.(都要求畫出計算過程。)。
五、小測:
同桌間互換小測本,互相各出兩道連加、兩道連減考同桌,再收小測本批改。
六、總結:
如果回到家,家長問你今天數(shù)學學了什么,你會怎么回答呢?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五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并以課件在電腦大屏幕上呈現(xiàn)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例題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列出算式。這一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作加數(shù)或被減數(sh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強調(diào)在先計算的兩個數(shù)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shù)記錄在橫線下面,這一點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書上的習題,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爭先恐后搶著舉手發(fā)言,氣氛非?;钴S。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經(jīng)過其他老師的聽課評課,使我覺得從中又收獲很多學習了很多,我會繼續(xù)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六
·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能夠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的觀察及操作,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操作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搓、切、搭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讓學生這樣自由捏橡皮泥并展示作品等練習設計,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對數(shù)學知識日益濃厚的興趣。
1、多媒體動畫:故事內(nèi)容為機器人(帶音樂)叮當來到了小朋友們的中間,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籃禮物,想知道有些什么嗎?趕快打開看看,你認識什么,就跟組里的小朋友說什么,每人都說說。
2、各種物品的演示。
3、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
4、生活中的物品形狀、舉實例。
(1)冰箱、洗衣機、彩電、柜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筆筒、乒乓球、皮球。
·學習內(nèi)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32、33頁。
·組織形式:小組合作討論。
·學習流程:創(chuàng)設情景—討論探究—鞏固拓展—實際應用。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互評、小組討論評議。
·教學重點:認識所學幾何圖形,并說它們的名稱。
·教學難點: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形狀的物品說名稱。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這些用品的用具,遮蓋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紙)。
(2)學生每人準備一盒橡皮泥、積木一盒。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
目標:從兒童喜愛的機器人叮當如上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shù)學與課本數(shù)學知識的密切聯(lián)系。
過程:電腦出示動畫(見學習資源)
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狀,說說是怎樣分類的?
2、探究釋疑:
目標:讓學生 自主探究分類的方法。
過程:
(1)教師用電腦出示討論題:
a、說說你是怎樣分類的?
b、把你分的“形狀相同的”每一類物品告訴大家,你覺得它們分別長的是什么樣子?
c、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2)讓學生按以上步驟在小組中討論,教師巡視。
(3)交流:
探索的途徑:指幾生上臺演示他們是怎樣感知的,電腦再顯其過程(學習資源)。
(4)討論與小結:
a、說說在你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
b、電腦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幾何圖形、名稱。
3、鞏固與拓展:
目標:利用電腦展示各種動態(tài)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認識所學幾何圖形,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情感和濃厚的興趣。
過程:
(1)課本中的題改編:看圖形,說名稱。
(2)數(shù)數(shù)制造叮當分別用了多少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生可以獨立數(shù),也可以自由組合數(shù)。
(3)搭學具:
活動:看看你們組的學具,并說說準備搭個什么?然后拿出自己的積木,分工合作完成。
匯報:城堡、動物園、飛機、世貿(mào)大樓、航空的母艦……
(4)轉化: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七
長期以來,計算教學忽視了教學本身的人文因素,脫離了學生個體。因此,計算教學總是與單調(diào)、枯燥連在一起。新課程的實施,給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課程強調(diào)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xiàn)實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本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構想、設計現(xiàn)實、生動、活潑,充滿童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欣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評互評等多種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享受數(shù)學并得到全面發(fā)展。
連加、連減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nèi)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目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體會這兩類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從而擴大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范圍,并為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打下必須的基礎。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難點之一。教材先通過例1教學連加,然后呈現(xiàn)例2的摘絲瓜場景教學連減。接著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逐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鞏固對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的認識。
連加、連減雖然不是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重點,但卻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知識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充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掌握計算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多觀察、多討論、多表述,在多樣的活動中深入領會并掌握知識。
1、通過實際情景建立連加、連減的數(shù)學模型,理解連加、連減的具體含義,會進行10以內(nèi)連加、連減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經(jīng)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
4、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連加、連減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快樂。
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情境,體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和理解運算順序,學會計算。使學生理解圖意列出算式。
1、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學習連加。
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圖片,讓學生充分的感知,并通過自己的感知說出圖意,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和說的能力。而且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從而引出連加。課題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講述運算的順序,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編寫算式,并自己去計算,這時學生的興趣非常高,教師借此讓學生在同桌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預算順序。
學生初步理解連加的含義后,利用動態(tài)的練習讓學生的思維從形象向抽象過度,進一步鞏固了新知,也為學習連減埋下伏筆。
2、延續(xù)情節(jié),學習連減。
愛于表現(xiàn)是每個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們有表現(xiàn)的機會使孩子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fā)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再通過自己編寫的算式來編題目,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出示板書連減,因為連減的算式動態(tài)的畫面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看著靜態(tài)畫面描述所發(fā)生的事,從整體上初步理解連減的含義。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八
通過學習這些內(nèi)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加、減法的意義,進一步熟悉加、減法的口算,學習解決稍復雜一些的實際問題,并聯(lián)系實際情境滲透加減兩步計算的運算順序。
1課時。
教學掛圖、小棒、卡片、小黑板、數(shù)字卡片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題。出示掛圖。
二、知識探索。
1、教學例1。
引導學生看圖,弄清圖意。
連加能解決連續(xù)兩次“合起來”的實際問題。
連減能解決連續(xù)兩次“去掉一些”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理解其意義和運算順序,要充利用例題插圖,盡力把插圖改造成連續(xù)“合起來”,連續(xù)“去掉一些”的場景,讓學生在理解圖意的同時激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加、減法含義列出算式。在計算連加、連減時,仍然要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打算與步驟,領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把連加、連減算式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運算順序。
初學連加、連減兩步計算時,可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shù)寫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數(shù)與第三個數(shù)相加或相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計算的順序,以后要學生逐步習慣把第一步得數(shù)記住,再連貫地算出第二步得數(shù)。
三、知識應用。
想想做做的題目,要讓學生觀察、交流圖意,聯(lián)系圖意列式計算,體會連加、連減的含義,加深理解運算順序。
1、第1題中的虛線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題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學生作出符合圖意的解釋就行??梢允?–2–4=3:表示9只鴨子先游走4只,還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鴨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處河里還有4只。
3、第5題學生可能列連加算式,也可能列連減算式??梢宰寣W生交流、討論,體現(xiàn)多樣性。
四、知識總結。
能力檢測。
課本第6題。
練習與測試。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十九
教學實錄片斷一:
師:周末,小胖、小巧、小丁丁、小亞來到了公園,公園里的小動物可真多,小鳥在天空自由地飛來飛去,唱著歡樂的歌曲,小胖最喜歡小鳥了,他說,小鳥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他們,他特地買了小鳥愛吃的食物,我們跟著小胖一起去喂小鳥咯!
……。
……。
師:天漸漸黑了,小動物們得回家了,突然傳來了一陣陣呼救的聲音,救命啊,救命啊,原來是小動物們被困在一座城堡里了,怎么辦?(救它們)愿不愿意做一回超人,去解救那些小動物?(異口同聲:愿意)。
……。
評析一:
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jīng)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nèi)兩個數(shù)相加減的后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新課標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shù)學”這一理念。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jīng)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但是一年級兒童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35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探究新知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因此在課一開始,以學生喜歡的動物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在練習部分設計了超人游戲,解救動物的環(huán)節(jié),喚起學生的英雄主義,正義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采用游戲形式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教學實錄片斷二:
出示小魚圖。
師:誰來編個小故事考考大家?
生:原來有3條小魚,游來了2條小魚,又游來了1條小魚,請問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小鳥?
生:我的算式是:3+2+1=6(條),答,現(xiàn)在一共有6條小魚。
師:講的真棒,真完整,向你學習!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
出示數(shù)射線。
師:小青蛙呱呱呱,出去捉害蟲咯,說說它是怎么跳的?
生:小青蛙從1開始往右跳,跳到了4,跳了3格,算式是1+3=4。
師:小青蛙呱呱呱,繼續(xù)往前跳。誰來說一說?
生:小青蛙從4開始往右跳,跳到了6,跳了2格,算式是4+2=6。
師:你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用一個算式來表達嗎?
生:我的算式是1+3+2=6。
師:請同桌的男孩子說給女孩子聽一聽,你的算式是什么,是怎么算的?
……。
出示看圖填數(shù)。
師:這一幅圖,你看懂了什么?誰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
生:我的算式是10-3-5=2。
師:這回更難了,沒有符號了,你能不能用一個算式來表示這幅圖?
生:我的算式是:10-3-4=2。
……。
師:接下來更難了,做好準備沒有?加油哦!
請你把它寫成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個算式,請同桌互相說一說。
……。
評析二:
本節(jié)計算課的教學,我關注的不僅僅是計算,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思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在教材的運用上,我仔細研究了蘇教版,北師大版和人教版的內(nèi)容,將這三者的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直觀的圖形、半抽象的圖形過渡到完全抽象的算式,一步步引導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從第一步給出其中的兩個數(shù)和符號,填算式,到第二步只給符號不給數(shù)字,填算式,到最后什么都不給,直接在方塊里填數(shù),圓圈里填符號,一步步循序漸進,放手讓孩子自己思考。如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畫面、看圖填數(shù)、看書射線寫算式、根據(jù)填方塊寫出連加連減算式、直接計算等一系列的活動,使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促進學生對算理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同時還通過集體信息反饋、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學習方式,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十
1、鼓勵在具體、鮮明的情景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
2、能按照圖的有序排列,找出規(guī)律,發(fā)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并說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
按照圖意,找出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口算:。
2、怎樣列數(shù)學算式?
老師手持兩束氣球進教室,一手:藍黃藍紅;一手:紅藍紅紅。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師肯定學生的說法,給予鼓勵)。
機動方案:
(1)生說出加法算式,則教師板書如上,提出3+1+4這個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計算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一起來研究的。
(2)生沒有說算式,則引入喂小雞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學連加:
出示喂小雞的情景,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1:5只小雞在吃食,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雞。誰會列式?
操作2:又來了1只。
師:這下你又想告訴大家什么?生:又來了1只。誰會列式?生說,教師板演5+2+1=8,該怎么運算呢?生同桌交流,匯報:強調(diào)加了幾次。
你會讀這個算式嗎?5加2再加1等于8。
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shù)合起來的算式叫連加,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shù)相加的得數(shù)記在心理,再用記在心里的得數(shù)加上地三個數(shù),算出結果。
(這個連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當作小雞來擺一擺,說一說嗎?)。
3、練習;做一做:左邊第一題:先根據(jù)圖意思擺好小棒,邊同桌討論,邊把算式寫完整。
(二)連減教學:
連接上面的情景,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么樣?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直接出示書上的連減圖片:讓學生看圖同桌說說圖意。請學生上臺來指著圖說說。有8只小雞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來又走了2只,還剩下4只。
列式:8-2-2=4,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讀讀這個算式;8減2再減2等于4。
練習:做一做右邊一題,看圖列式說圖意。不擺。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可以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學生相互評價。
5、小結;像這樣連著減的算式叫連減。
三、鞏固深化:完成練習十一第1、2、5。
四、全課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我們可以運用連加連減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連加連減教案篇二十一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10以內(nèi)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教學重點在學生能借助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以及掌握其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搬南瓜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xiàn),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先搬來2個南瓜,小女孩又搬來1個南瓜,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過摘絲瓜這一事件,先摘了3條絲瓜,又摘了1條絲瓜,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jīng)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shù),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shù)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shù),用第一步的得數(shù)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在讓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時也要多強調(diào)計算步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shù)學方法。
數(shù)學是民主化、個性化和活動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本課內(nèi)容時一定要多提供數(shù)學活動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時重復較多,這點還需要注意,語言應當精煉簡短,課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