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匯總15篇)

字號:

    總結是人們對已經經歷過的一段時間內的事件和經驗進行回顧和總結的方式。編寫一份完美的總結需要先明確總結的目的和范圍。下面是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論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一
    1、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
    2、通過拼擺圖形,體會圖形的變換,發(fā)展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認識七巧板的結構,會用七巧板拼圖形。
    能把七巧板還原成正方形,并能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圖形和想象的圖形。
    七巧板一副,課件。
    1、激趣引入。
    師:小朋友喜不喜歡拼圖玩具?
    (可能有說喜歡或不喜歡)。
    師:老師這個拼圖玩具也許你會喜歡的。
    師出示拼好的剪影,觀察這些美麗的圖案都是怎么拼出來的?
    再出示七巧板。
    師:認識嗎?(如果認識,讓其介紹)。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結構。
    師:你知道為什么叫“七巧板”嗎?
    (學生回答:不能,老師指導:七巧板由7塊板組成的。)。
    師:對,“七巧板”就是七巧板拼成的。
    介紹七巧板:小朋友,你們好,我叫七巧板,別小看我,我已經有2000多歲了,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有個叫黃泊思的人把我發(fā)明出來了,最早我叫“燕幾圖”后來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因為我是由一個正方形分割的七塊幾何圖形組成的,現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為我的各種拼圖能開發(fā)兒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許多國家選為兒童智力開發(fā)的必選玩具,我已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一個代表啦!
    師:你認識“七巧板”中的這些圖形嗎?說一說。
    (學生發(fā)言)。
    師:那這個“七巧板”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呢?
    學生: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組成的。
    電腦出示平行四邊形,學生認識。
    師:一副七巧板由三種圖形組成的,那它是由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
    多少個平行四邊形組成的呢?
    學生開書填在42頁。
    1、拼簡單圖形,按要求拼:(1)拼一個正方形,說一說你用了哪些圖形,各有幾個?
    (2)拼出三角形,說說你用了哪些圖形,各有幾個?
    2、拼圖(引入剪影)圖案欣賞。
    師:觀察這些剪影都是由哪些圖拼成的?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說,師可以展示)。
    3、動手操作,拼“守株待兔”的故事。
    學生看圖拼,師講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農夫到田里去干活。當他走到田邊一棵大樹下時,忽然一只兔子飛快地跑過來,一頭撞在樹上,死了。農夫白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興。于是,從此不再去田間勞動,天天站在樹下等兔子來撞樹。
    三人扮演展示。
    1、這節(jié)課你喜歡嗎?說說看,喜歡什么?
    2、請你把“七巧板”拼成一個正方形,收起來。
    學生動手操作,一人板演。
    3、回家拼一拼43頁的練一練1題。
    課后反思:從學生喜歡的角度去設計,學生很喜歡動手操作,整個課堂上學生都很活躍,但學生在拼圖時,不太會合作,互相不謙讓,動作慢,拼圖時間花的長,展示時,不能拿上來,或者拿上來就不知道怎么拼了?如果要讓學生完全動起來,時間不夠。課后,我在思考,如果時間能多一點,提高學生參與的時間,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收獲的。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二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動手不動腦,事情辦不好;動腦不動手,啥也辦不到。動手又動腦,才會有創(chuàng)造。
    設計意圖:這是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上已學的一首兒歌。采用孩子們喜愛又熟悉的兒歌導入,實現新舊知識遷移,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情境,引起孩子對課堂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新課標指出——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愿望,這樣能更好地實現學生學習主體角色轉換)
    1、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盡量讀正確;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出讀的同學是否讀正確,聽完后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后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么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說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用多媒體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開火車讀、齊讀生字,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邊識字邊鞏固識字方法,采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說說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
    課文的小主人公是誰?她遇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
    1、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滿”與“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說,放進一條金魚,“卻不是這樣”,“這樣”指的是什么?那么結果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朗讀科學家的話,前兩句讀出肯定的語氣,第三句讀出提問的語氣。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么“奇怪”。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技能。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小朋友們各有什么反映?
    設計意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主,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么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將文中情景置于生活中,進行思維和語言表達訓練。朗讀并理解媽媽的話,體現語文教學的基本主體。
    1、孩子們,你們相信她的實驗嗎?那你想怎么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讓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實踐的科學意識。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1、伊琳娜的實驗結果和科學家說的一樣嗎?這時她心里怎么樣?生氣了的表情是怎樣的?說話的語氣會是怎樣的?她生氣的時候的表情會是怎樣的?會怎么說?朗讀課文中伊琳娜生氣了說的話,讀出生氣、質問的語氣。
    2、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么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么笑了?可能會說什么?
    4、分角色演讀課文,師生共同再現課文情景。
    設計意圖:新課標中指出,讓學生充分的體驗,讓他們有體驗的過程。在學完了課文之后,在這里就設計了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形象再現課文內容,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講述的內容,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感受和反饋的過程。
    1、教師表情講述《小馬過河》的故事,讓孩子們再次感受親自實踐的重要性。
    2、說一說:學了課文,聽了故事,你明白了些什么?
    設計理念:通過說一說,讓學生充分表達,并引導學生表達完整,一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訓練學生的對文章內容和思想的概括、理解能力,從說中更加深對文章中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感悟,以完成本課知識技能訓練目標,并為進入三年級學習篇的訓練打些基礎;完成課堂情感目標——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培養(yǎng)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敢于質疑、善于思考、勤于實踐。
    3、在教師的贈語聲中結束課堂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勤動手和腦,才會有創(chuàng)造;
    勤動手和腦,成功就近了;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三
    會認“朗”等10個生字,會寫“另”等9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課前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1)同學們,當你們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你們是怎么做的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老師隨譏評價)
    2)今天,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齊說“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問的時候,是怎么做的?(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識記生字)
    1)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要多讀幾遍。
    2)自主識字:學生自己識記生字,對自己認為難記的字,想辦法把它記住,把不好記的字標出來。
    3)小組內交流學習生字的情況:介紹自己是怎么記字的;討論不好記的字怎樣把它記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齊讀去掉音節(jié)的生字,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3.學生自讀課文,用“——”勾出科學家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1.復習導入:孩子們,誰來告訴大家,科學家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課件出示朗志萬的問題,生齊讀)
    2.再讀課文,討論交流。
    2)小組討論解決問題,老師巡視指導。
    3)交流體會:老師重點引導體會句子中帶橫線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實踐。
    b.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他說:“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想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币亮漳嚷牰死手救f的話,高興地笑了。
    3.拓展課文內容
    1)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高興地笑了,你想這時他可能會說些什么?
    2)學生思考后自由發(fā)言
    3)鼓勵學生把自己說的話試著寫下來
    4)老師小結
    4.鞏固生字做組字游戲,出示要求會認、會寫的字,學生進行組詞競賽。
    5.課外作業(yè)動手做做課文中的實驗:把放入手中的物體變一變,仔細觀察,滿出水的多少與放進物體大小有沒有關系。
    語我國文教育家葉圣陶說,要使學生“自己讀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要從這個目標著眼,采取適當的訓練措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步一步地向著目標邁進。閱讀教學除了著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同時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認真讀書,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動筆圈、點、畫、記,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讀書時坐姿端正,注意用眼衛(wèi)生;善于使用工具書;堅持課外閱讀等等。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四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課文簡述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
    這篇課文中科學家以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同時這篇課文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實驗更是充滿了神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對于生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本課的生字要放手讓學生自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凡事要動手做做看。
    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因此在學習本課的全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注重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識字的方式的多樣性。
    1、知識目標: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老師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這有兩個鐵球,想想如果我從高處讓他們同時落下,你認為哪個先著地?(學生暢所欲言)到底誰說的對呢?我想學習了今天的這篇課文你會知道該怎么做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采用問題導入的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這樣他們不僅對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新課改中指出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1、首先,老師想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完之后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后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么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說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你還認識嗎?(采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說說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的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
    1、孩子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滿”與“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說,放進一條金魚,結果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學生自由發(fā)言)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么“奇怪”。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小朋友們各有什么反映?(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住,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么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1、孩子們,你們相信他的實驗嗎?那你想怎么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的呢?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實踐。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你生氣的時候會怎么說?試著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1、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么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么笑了?可能說什么?
    4、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看看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設計意圖:在學完了課文之后,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有一個反饋的過程。
    5、課前的問題你知道怎么做了嗎?
    設計意圖:課文的前后照應,在課前提到的問題要讓學生在學習完了之后想到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帶著答案離開課堂。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五
    1、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要勇于實踐的意識。
    1、重點:正確掌握生字的音形義。
    2、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2課時
    課件、科學家說過的一些名言。
    第一課時
    1、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一、導入新課:
    1、初步談話:
    同學們,你喜歡發(fā)明創(chuàng)造嗎?敢于懷疑科學家的話嗎?
    2、談話質疑: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這里有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我放進一顆石子,水就會怎樣?(觀察后回答)如果我放進一條金魚,水卻不會滿出來,這是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對不對?好,請同學們讀一下課文吧。答案就在課文中。
    二、初課文,學習生字。
    1、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輕聲讀課文。要求:邊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做上標記,多讀幾遍。
    3、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沒有讀通的句子再讀幾遍,然后聽聽學習伙伴是怎樣讀的。
    (通過學生反復讀文感知,既提高了學生閱讀的水平又鞏固了識字,讀通了故事)
    識字方法引導:
    (1)換偏旁識字:慢----漫、篇----騙
    (2)偏旁歸類識字:哎、哄
    (3)利用形聲字特點識字:琳、娜。
    (4)聯系學生生活識字:考試的“考”。
    (5)編寫字謎識字:士兵的心(志))
    5、課件出示帶音節(jié)的生字詞。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6、去掉音節(jié)。用多種形式檢查認讀生字詞的情況如:搶摘“豐收果”“奪紅旗”“猜字謎”等。
    7、全班交流匯報:你認識了哪些字,是怎樣記住的?
    (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識字效率)
    三、感悟課文內容------
    1、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動手做做看”是誰給我們的建議?
    (2)為什么要強調動手做?
    2、結合交流以上問題,朗讀課文有關段落。
    要求:讓學生反復讀一下“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體會“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這句話隨時提醒自己。
    3、課件出示伊琳娜生氣和微笑兩張頭像,帶著“伊琳娜為什么生氣”和“為什么又笑了”兩個問題自己讀書思考。
    (1)、讀出寫伊琳娜生氣和微笑的有關段落,然后說說對上面兩個問題的理解。
    (2)、結合上下文理解“哄騙”并說說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為什么生氣”的過程中教師相機指導學生用肯定、想當然的語氣讀好伊琳娜的話。媽媽說的話要用鼓勵的語氣來讀。
    (4)、在交流“伊琳娜為什么又笑了”的問題時,引導學生練讀科學家說的話。了解他這樣做的用意,使學生明白善意的哄騙能激發(fā)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不過也要謹防生活中惡意的哄騙,提醒學生正確區(qū)別對待。
    4、圍繞郎志萬的話,進行發(fā)散思維訓練。
    (1)讀課文結尾郎志萬的話課件出示,說說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2)、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提示下面幾種理解:
    a、科學家講的話我們都應該盡可能的去試一試。
    b、我們要懷疑科學家講的話。
    c、當我們對科學家的話有懷疑時,一定要想辦法證實一下。
    d、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
    四、拓展延伸:
    從課外書或者網上搜集科學家說過的一些名言,想想對我們有什么指導意義。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边@句話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樂于實踐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生詞卡、魚缸、金魚。
    教學過程:
    師:昨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誰?(伊琳娜)還有呢?(朗志萬)還有其他詞語,我們也來讀一讀吧。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
    1、聽錄音,思考課文中主要寫了誰?(板書: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兩張頭像:觀察,說說伊琳娜的表情。(生氣、笑)
    3、看了這兩幅圖,你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嗎?
    a、伊琳娜為什么生氣了?/什么事情讓伊琳娜生氣了?
    b、伊琳娜為什么笑了?/伊琳娜怎么又笑了?
    解決問題a:
    (一)朗讀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萬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2)書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說的?
    1、指名回答第一個問題。
    2、同桌互讀書上小朋友的話。
    3、從他們的話里,你知道他們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二)對朗志萬的提問,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她為什么要動手做實驗?請默讀4到5自然段。
    1、讀句子:伊琳娜覺得他們都沒說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
    2、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萬的觀點嗎?
    3、從這里,可以看出她是個怎么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輕信別人的話)
    4、她為什么要動手做實驗?
    讀媽*的話: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女生齊讀。)
    5、請一女生上講臺做實驗。
    做完后,讀句子:哎呀,和朗志萬說的不一樣,水漫出來了。(齊讀。)
    6、此時此刻,伊琳娜,你是怎么想的呢?(很生氣,覺得受騙了。課文里也有一個說被騙的詞,你能找出來嗎?——哄騙,齊讀并板書出來。)
    小結:原來伊琳娜是因為這件事而生氣的!
    過渡:那后來她怎么又笑了呢?
    解決問題b:
    1、四人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6到7自然段,并劃出伊琳娜和朗志萬的對話。
    2、朗讀伊琳娜的話: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1)指導朗讀:這句話,該用什么語氣來讀?(生氣、質問、急匆匆)
    2)多種形式讀:個別讀。(3人)
    過渡:聽了伊琳娜的質問后,看朗志萬又是怎么回答的?
    3、讀朗志萬的話:我不是哄騙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1)自由練讀。男生齊讀。
    2)伊琳娜聽懂了什么?(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別人的話,對待別人說的話或提出的問題,不光要動腦筋想一想,有時還要動手做一做。)
    3)伊琳娜為什么聽了他的話高興地笑了?
    4)她會對朗志萬說些什么?(四人小組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把她會說的話寫出來,要求盡量寫長一點。)展示兩個人。
    4、配樂分角色朗讀對話。
    1、現在,你們對開始提出的問題還有不明白的嗎?
    2、你喜歡伊琳娜嗎?為什么?
    3、配樂分角色朗讀全文。
    師:在本節(jié)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生:齊讀、背誦。
    1、童話故事《小馬過河》
    2、《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帶有質問語氣的句子。
    2、讀懂課文內容,明白不要輕信權威的話,有自己動手嘗試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中的科學家朗志萬說話的目的。
    教學難點: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動手是個好習慣。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一個玻璃杯,一條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3課----動手做做看。拿出聽寫本,請一位同學上臺寫。
    詞語:郎志萬、提問題?漫出來?哄騙。
    師:我們來看看他寫得怎么樣?(批改)下面寫對了的同學舉手,錯了的訂正。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郎志萬向小朋友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師:(課件出示句子)其中一個小朋友說:“。。。。。。”(指名讀)。
    另一個小朋友說:“。。。。。?!保ㄖ该x)。
    師:你為什么要把“一定”這個詞讀得這么重?(生答)。
    師:你真會讀書。讓我們學著他的樣,讀一讀這句。(齊讀)。
    師: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會怎么說?
    (生練說;指名說)。
    二、學習課文4、5兩段。
    師:此時的伊琳娜她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板:伊琳娜)請同學們默讀第4、5自然段,找出有關的句子劃出來,讀一讀。(生默讀;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伊琳娜她是怎么想的?
    師: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理解句子:“不能光想,你要動手做做看!”、“光”字還可用哪個字換一換?
    師:自由讀這一句,你讀懂了什么?(你能來讀一讀嗎?還有誰能讀?)。
    師:是呀,當女兒遇到問題解答不了時,媽媽說:“。。。。。?!饼R讀。
    為了支持女兒去尋找答案,媽媽鼓勵她說:“。。。。。。”齊讀。
    三、動手實驗。
    師:對!百說不如一做。讓我們也來動手做做看吧!
    做實驗:老師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師: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結果是--------(水漫出來了)生答。
    師::“漫出來”是什么意思?
    師:日常生活中還可以說什么漫出來?
    師:孩子們真會聯想,
    師: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師:哎呀,怎么和朗志萬說得不一樣呢?朗志萬說過什么呀?(課件出示句子,個生讀)。
    師:你能把課文前后聯系起來學,真棒!
    師:實驗結果和他說的話不一樣,這不是騙人嗎?伊琳娜越想越生氣,第二天一早就去問朗志萬:“。。。。。?!闭n件出示句子,自由讀一讀,看看該怎么讀;誰來讀一讀?(指著板書,讀:哄騙)你的字音讀得很準,這個哄是個多音字,在這兒讀第三聲,我們一齊來讀讀。哄騙是什么意思呢?查查字典試著來說說。
    還有誰來讀?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誰能讀得更好?分組讀。
    師:這一句話,誰能用另一種語氣來說呢?
    1、“您怎么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2、“您不可以提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BR>    通過比較朗讀,得知反問句是加重語氣,起強調作用。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齊讀)。
    四、學習6、7兩段。
    師:朗志萬是不是真的在哄騙小朋友呢?(課件出示句子)。
    自由讀一讀,你讀懂了什么?生交流。
    請一對上來表演讀;女生、男生分角色讀。
    師: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來,交流交流吧!???生交流。
    師: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心里會怎么想呢?(生交流)。
    師:她會對朗志萬說什么呢?請同學們在文章后面續(xù)寫她說的話。
    生寫;展示交流。
    師:此時,你想對伊琳娜說什么呢?(生交流)。
    五、合作讀文。
    師:這是一篇多么有趣的課文,帶給了我們許多啟發(fā),讓我們一起合作讀一讀吧!
    (師導讀,生接讀)。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天給小朋友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生:“一個杯子裝滿了水……這是為什么呢?”
    師:一個小朋友毫不猶豫地說——。
    生:“一定是金魚身上有鱗?!?BR>    師:另一個小朋友肯定的說——。
    生:“一定是金魚把水喝下去了?!?BR>    師:伊琳娜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對,于是回去問媽媽,媽媽鼓勵她說——。
    師:伊琳娜做了實驗,覺得朗志萬說的不對,她找到朗志萬,大聲質問他說——。
    生:“你為什么要哄騙我們小朋友呢?”
    師: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
    生:“我不是……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BR>    六、總結。
    師:是呀,當我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像伊琳娜一樣敢于大膽質疑,要動手做做看。在本節(jié)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你們一句名言:(課件出示)。讓它指引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八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關于動手的課文。板書課題:動手做做看。生齊讀課題。
    1、師范讀課文。生給課文標上自然段的序號。
    3、這些同學讀得真不錯,讓我們向他們學習,請全班同學把這篇課文一起讀一遍,好不好?(全班齊讀課文。)。
    4、誰來讀朗志萬提出的問題?
    5、小朋友聽后是怎么回答的呢?請你找到文中的句子讀一讀。
    6、其中有一個小朋友不相信他的話,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她是誰呢?(伊琳娜)。
    請女同學把第四自然段讀一讀。
    并請一生讀媽媽的話。板書“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
    那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用線畫出來。
    1、那結果到底是怎么樣的呢?百說不如一做,讓我們做做實驗來看看結果,怎么樣?
    2、(師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學生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3、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結果是——水溢出來了!
    4、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5、請同學們再讀第五段。體會驚訝的語氣。
    1、伊琳娜和我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同學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生氣,覺得自己受了騙)。
    2、讓我們像他們一樣,讀讀這句話,讀出自己的體會。
    3、同桌互相交流,怎么樣理解這句話的。
    4、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愿意嗎?(分角色朗讀。)。
    5、說說寫寫: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1、科學家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那其他人說的話是否都是對的呢?
    生自由發(fā)表對論斷的看法。
    2、伊琳娜長大后會是個怎樣的人呢?回家查找資料。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九
    本課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
    這篇課文中科學家以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同時這篇課文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實驗更是充滿了神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對于生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本課的生字要放手讓學生自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凡事要動手做做看。
    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因此在學習本課的全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注重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識字的方式的多樣性。
    1、知識目標: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導入。
    老師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這有兩個鐵球,想想如果我從高處讓他們同時落下,你認為哪個先著地?(學生暢所欲言)到底誰說的對呢?我想學習了今天的這篇課文你會知道該怎么做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采用問題導入的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這樣他們不僅對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新課改中指出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首先,老師想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完之后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后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么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說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你還認識嗎?(采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說說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的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悟。
    1、孩子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滿”與“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說,放進一條金魚,結果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學生自由發(fā)言)。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么“奇怪”。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小朋友們各有什么反映?(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住,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么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四、現場實驗,驗證說法。
    1、孩子們,你們相信他的實驗嗎?那你想怎么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的呢?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實踐。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你生氣的時候會怎么說?試著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五、總結課文,升華課文。
    1、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么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么笑了?可能說什么?
    4、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看看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設計意圖:在學完了課文之后,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有一個反饋的過程。
    5、課前的問題你知道怎么做了嗎?
    設計意圖:課文的前后照應,在課前提到的問題要讓學生在學習完了之后想到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帶著答案離開課堂。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記敘了居里夫人小時候不迷信權威,通過動手試一試來尋求問題正確答案的事,贊揚了她肯動腦、善思考、重實踐、敢發(fā)問的優(yōu)良品質和可貴精神,揭示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課文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順序,依循“設疑--探疑--釋疑”的線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問題只有自己動手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闭n文言近旨遠,極富人生啟迪意義。
    今天,我講了《動手試一試》這篇課文,一上課,我就問學生們,一塊石頭方如今裝滿水的杯子里,為什么水不會流出來。孩子們個個舉起了手,有的說,因為石頭有縫,可以吸水;有的說,因為石頭輕,漂在水面上……雖然進行了課前預習,但是還是回答出了錯誤的答案,可見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學習完課文同學們就知道了?!罢l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們都能說出課文的大概內容。那么,為什么剛才老師說的話,你們不想一想就認為對,就猜是石頭的問題呢?記住,實踐最重要。下面我們來做個實驗,把醬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嘗嘗是什么味道?!睂W生們親眼看著我把這幾樣東西放到一起,然后用手指沾了一下,嘗了嘗,我說什么味道也沒有,孩子們都要自己試一試,學生們很快就一個個齜牙咧嘴的下去了,說不對味,又辣又酸。我不滿意的搖搖頭,請學生們再看一遍我的動作,這時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嘗的卻是食指。我讓他們說說剛才的試驗你知道了什么,孩子們說還要聽老師的話,因為老師讓我們認真看我們沒有認真看。還有其他的嗎?老師做這個試驗可不是想讓你們聽老師的話。又有同學站起來了。說道,要認真觀察。對!我高興的肯定道。老師就是想告訴你們,遇到問題不光要自己動手親自試驗,還要多——“觀察”。學生接過話題。
    “我說,孩子們科學需要實踐,更需要細心。剛才,老師伸到杯子里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這非常重要的一點大家都沒有看出來??茖W可來不得半點馬虎。說一說,這次試驗你有什么收獲呢?”孩子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說出了要仔細觀察,要不然就會鬧笑話。我想,這節(jié)課孩子們不但從課文中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明白了道理,這對他們將會產生深遠影響。
    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只杯子里裝滿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張紙,杯子倒過來,水不會撒出來。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做?出示課題《動手做做看》。
    1、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你動腦筋了嗎?動手做了嗎?讀讀課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樣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詞或課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詞:
    鱗(l0n):魚類、爬行動物或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具有保護作用的薄片狀組織,由角質組成。
    哄(h%ng)騙(pi4n):用假話或手段騙人。
    (2)理解難句:
    “我不是哄你們。我是為了讓你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边@是科學家朗志萬的話,意思是朗志萬不是真的哄騙孩子;他這樣做的目的是教育學生不要輕易地相信權威,凡事要親自動手做一做。
    1、默讀思考。
    (1)課文中哪部分寫了科學家朗志萬向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說的。
    (4)你贊成“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边@句話嗎?
    2、匯報:
    課文(第1-3自然段)科學家提出為什么往裝滿水的杯子里放一條金魚,水不會漫出來的問題。
    (第4-5自然段)寫了伊琳娜親自動手做實驗,發(fā)現科學家的話是錯的。
    (第6-7自然段)寫伊琳娜聽懂了朗志萬的話,明白了他這樣做的目的。
    3、學了“動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本文通過寫伊琳娜自己動手做實驗,明白了一個道理,教育我們不要輕信權威,對別人提出的問題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多動腦筋想,多動手做。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二
    1、利用認識的圖形的特點,折出別的圖形。
    2、培養(yǎng)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
    折出圖形,拼出圖形。
    1課時
    1、圖片;
    2、剪刀,膠水。
    1、把一張正方形紙折成一樣的兩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實踐,再對比。
    2、把長方形、三角形、圓的紙分別折成一樣的兩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1、利用上面剪出的圖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還能拼成別的圖形嗎?試一試。
    1、動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圖形。
    2、口算訓練比賽。
    3、 折飛機。
    自己動手研究,實踐制作。
    4、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個正方形嗎?
    5、將一張正方形的紙剪成四個一樣大小的三角形,用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圖形?
    小組合作,交流評議。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三
    本課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科學家朗志萬在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謂煞費苦心。他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yōu)槭裁?,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在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個肯動腦筋的孩子,她不盲從,不懂就問。伊琳娜的媽媽也很會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讓孩子親自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正確答案。朗志萬和伊琳娜的媽媽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法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是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們的科學素養(yǎng)。
    這篇課文中科學家以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同時這篇課文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實驗更是充滿了神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對于生字,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本課的`生字要放手讓學生自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讓學生懂得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凡事要動手做做看。
    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感悟,因此在學習本課的全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體會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注重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識字的方式的多樣性。
    1、知識目標:會認1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喚起學生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老師想請教大家一個問題:這有兩個鐵球,想想如果我從高處讓他們同時落下,你認為哪個先著地?(學生暢所欲言)到底誰說的對呢?我想學習了今天的這篇課文你會知道該怎么做的。(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采用問題導入的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這樣他們不僅對問題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所要學習的新課也興趣大增,會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新課改中指出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欲望,這樣我們才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1、首先,老師想請小朋友分段朗讀課文,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完之后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無論是讓學生的讀還是聽,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要自己能讀懂課文,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大家。
    2、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讀完之后劃出你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設計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無論在課堂中有什么樣的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主,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使學習對他們來說成為一種樂趣。同時關注學生的差異,讓他們自己找不認識的字,這樣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師把生字朋友請到了大屏幕上,你還認識嗎?(采用各種方式識記生字)說說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記住他們的。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的認字、識字情況,充分的肯定每個學生識字的方法,給他們鼓勵和自信。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悟。
    1、孩子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奇怪的問題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滿”與“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說,放進一條金魚,結果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科學家?(學生自由發(fā)言)。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聯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抓住重點的字詞理解科學家的話,從整體上讓學生知道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什么“奇怪”。
    2、當科學家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小朋友們各有什么反映?(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接受知識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經驗為住,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理解當時小朋友的反映,這樣更為生動形象一些。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的學習和對問題的理解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讓他們從把課文中的事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當自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是怎么來處理的?把自己的行為與課文中的主人公進行比較。
    1、孩子們,你們相信他的實驗嗎?那你想怎么辦?
    設計意圖:結合本文所學的內容讓學生也親自動手實驗一下,檢驗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實驗是否是對的呢?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實踐。新課改中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有想法,更要有行動。
    2、(做實驗)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科學家一開始在我們的心目中是那樣的偉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卻告訴小朋友們一個錯誤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氣。那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氣了?你生氣的時候會怎么說?試著讀讀課文。
    設計意圖:將課文中的實驗在課堂上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的實驗和自己的仔細觀察看到的結果來用事實證明科學家的話是不對的,從而讓學生有一種成功感。
    1、科學家真的是在騙我們小朋友嗎?(不是)那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科學家當時為什么要“欺騙”小朋友,從而讓他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懷疑就要親自動手做做看。
    3、聽了他的話,伊琳娜還會生氣嗎?為什么笑了?可能說什么?
    4、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看看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設計意圖:在學完了課文之后,再一次從整體上讓學生來把握課文所要講述的內容,有一個反饋的過程。
    5、課前的問題你知道怎么做了嗎?
    設計意圖:課文的前后照應,在課前提到的問題要讓學生在學習完了之后想到解決的辦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文,帶著答案離開課堂。
    相信。
    科學家問題問媽媽。
    疑惑做。
    問科學家。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四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課文錄音,生字卡片。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板書:動手做做看)。
    上課之前,老師想講一個故事給小朋友們聽,看誰聽得最專心。
    故事內容:
    1、聚精會神地聽故事。
    2、學生七嘴八舌談自己的見解。通過故事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拉近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以便于在課文的探究與朗讀中體會文章涵意。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那就快來讀讀新課文吧!
    教師巡視學生自學情況,以便隨時給以幫助。
    1、檢查自學情況。你知道問題的答案了嗎?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讀讀有關的句子。
    說說你是怎樣記住的?
    2、指導朗讀第5和最后一自然段。(重點讀好人物的語言)。
    3、課件出示這兩段中出現的8個生字詞:
    伊琳娜志。
    漫哎哄騙。
    你能用“哄騙”說一句話嗎?
    小結: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的自學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習任務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學生用手指著字,自己朗讀課文,尋求問題的答案。生可能出現的答案是:金魚放進去,杯里的水也會漫出來,從第5自然段中看出來的。郎志萬是故意騙小朋友的,從最后一段話中看出來的。
    2、學生同桌在一起練讀。指名朗讀,評價。
    3、認讀出示的生字。師生合作讀、同位讀、小組讀、男女賽讀、開火車讀。
    指名3~4人說句子。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獨立識字的能力。使學生在自己創(chuàng)設的較為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符合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教學原則。三、再讀課文,體會理解哄騙別人本來是一件不好的行為,科學家郎志萬為什么要哄騙大家呢?讓我們再來認認真真地讀一遍課文,體會一下他的用意。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對其他學生提出聽的要求。
    相機認識剩下的3個生字。
    課件出示生氣和微笑兩張頭像,朗讀屏幕上出示的句子,談出對伊琳娜的看法。
    1、讀指定段的課文,重點讀好文中對話。認真聽,聽后認真評議。
    讀后談見解:
    科學家是想讓小朋友們明白:不能盲目相信別人的話,要動手做做看。
    2、師生合作讀,范讀,小組分角色讀,全班齊讀。小組交流。
    讀評結合,可以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朗讀過程中,對課文的朗讀體現多元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反思,豐富內心感受。
    四、寫字指導重點指導4個上下結構的字“志、智、獲、慧”。
    提示:
    “志”要寫得上下勻稱;
    “智”要寫得上寬下窄;
    “獲”要寫得上小下大;
    “慧”要寫得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
    認真觀察、練寫生字。
    五、語文實踐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
    小組交流,選代表班上交流,然后寫下來。
    動手做一做教學設計篇十五
    1、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觀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練習檢測時發(fā)現仍有很多學生對題目還是一知半解,說明教學設計還不是很全面,在這部分教學中還有遺漏,應該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說明。
    2、在學生動手拼各種圖形中,教師的示范還不夠。導致學生在動手時沒有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我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實際操作中學生并不是很輕松的拼出書中的各個圖案。因此在今后的練習中應該加強這項訓練,多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學綜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學實錄,真是讓人感到汗顏。它就像一面鏡子,把真實的,平時自己不能看到的點點滴滴擺在眼前。也許是第一次面對鏡頭,感覺教態(tài)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輕松。再聽聽課堂上的語言,有點單調,有時不夠簡潔,表揚語言很貧乏。雖然經過充分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與調控有了些許進步,但總體教學效果不高。在一些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動手操作上,給予學生的實踐引導方向不夠明確,導致學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沒有發(fā)揮學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課教師對于放手度,引導度,小結度均離要求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在與學生互動方面,偏向于教師主導性局面,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所有的問題,都有待日后的教學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