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在讀書過程中的感悟和思考的記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內容。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價值的讀后感呢?從書中積累細節(jié),關注作者的觀點和思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時注意語言的準確和流暢,這些都是寫作讀后感時需要注意的要點。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時的思路和結構有所啟發(fā)。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是作者地域文集寫高郵,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位置江蘇省揚州市在京杭大運河下面,作者的作品大多受故鄉(xiāng)的影響,小說總是有水感覺。作者的家長是一個水鄉(xiāng),在水邊長大,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作者的性格,也影響作者的作品風格。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會對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每個地方的人性格都與地方有關,在外拼搏的游子都有故鄉(xiāng)情懷。
作者為什么用《受戒》作為主題?他主要寫家長人物事件,其中寫到寺廟尼姑庵比較多,寺廟就會有和尚,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養(yǎng)不活了都會要孩子們另外自己謀生。作者家鄉(xiāng)的人另外謀生就是送去當和尚吧。作者祖父父親也經(jīng)常去寺廟,祖母也經(jīng)常去尼姑庵還吃齋飯。家里有人去世也會請和尚做法超度,家里遇事或有人生病,去寺廟請愿還愿。
家鄉(xiāng)最難忘的就是人和事物、食物。
首先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作者家庭在當時是還算殷實之家,家里有田產(chǎn)鋪面,人口也不單薄沒有分家,住在一起也很熱鬧。作者幼年就喪母,過繼在二伯母名下。這對作者也是影響不小。那時候能上的了學的都是家境不錯的,作者就上了幼稚園、小學、初中,后來去外地求學。老師的啟蒙教育對他有深刻影響的,初中學了畫畫,國文老師對他看好,數(shù)學不太好,幼稚園那時候就教唱歌跳舞了。家鄉(xiāng)的其他人豐富作者的生活。
高郵也是多水災的地方,作者記憶中就經(jīng)常發(fā)大水,現(xiàn)在修了水壩解決了水災問題,作者也很欣慰。作者記憶中高郵名勝古跡秦少游臺、高郵八大景,寺廟眾多。
家鄉(xiāng)美食大家都最懷念,母親做的家常便飯。作者記憶中家鄉(xiāng)野菜多,祖母做的野菜齋菜。
現(xiàn)如今,大家小時候的家鄉(xiāng)記憶和現(xiàn)在家鄉(xiāng)樣子是否一樣呢?家鄉(xiāng)的人和事還記得多少呢?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二
《受戒》中的桃花源,仿佛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這是一篇夢想的樂土,在庵趙莊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席、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能夠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后的一段描述“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倍嗝瓷鷦拥拿枋霭?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完美?!妒芙洹纷屪x者徒然心羨悵然向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為狹隘空間中的禮貌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應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jīng)被遺棄,錯失了許多完美。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三
以前,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貌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那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xiàn)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個性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
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述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最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chǎn)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四
《受戒》寫得極富詩意,讀時感覺就像飲一杯淡淡的清茶,使人愜意,使人心曠神怡,作者刻畫的人物簡單而又清純,發(fā)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更使讀者身臨其境。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描寫了樸實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類心靈深處對最自然最本質的美的追求!
小說中明子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去荸薺當和尚,認識了純樸的英子一家人,他與英子的愛情故事發(fā)生的如此自然,如此富有詩意,給人一種健康純美的享受,他們的愛情與蘆花蕩聯(lián)系在一起,與漿聯(lián)系在一起,與平淡的言談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此,沒有甜言蜜語,沒有浪漫場景,有的只是普通人樸實的真情流露。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說:“我認為和尚也是一種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欲,他們皆不缺少,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闭亲髡哌@種溫和的寫法觸動了我的心靈,當我讀到善因寺方丈石橋有一個十九歲美貌如花的小老婆時,我并不驚訝,而且潛意識認為那是人類自然性的一種流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五
初讀汪曾祺,是中學課文,《黃油烙餅》,沒感覺。后來再讀已經(jīng)很晚了,大學一年級,讀《受戒》《復仇》《大淖記事》,那個時候喜歡情節(jié)復雜、高潮迭起、大氣磅礴的作品,因此也沒讀出這里面的好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年終于讀出汪曾祺、沈從文、廢名以及周作人這類作家的好來了。(這也算是我承認自己“老了”的方式。)。
我很喜歡鸚鵡史航對汪曾祺的一句評價:“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糖衣炮彈。他是為了讓你悵惘而生的。汪曾祺是個老福爾摩斯,他是個針對美的偵探?!蓖衾系纳⑽摹⑿≌f都搜刮著生活里的邊邊角角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美的、純凈的世界。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這個片段在微博、微信廣為流傳,很多根本沒讀過汪老作品的人也“粘貼”此句盛贊汪老幽默有趣,不可置否,這句美、有態(tài)度還幽默,但汪老的有趣可不止這一點點、一丟丟。
《果蔬秋濃》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寫果蔬、寫秋,寫對水果香氣的記憶轉而一筆“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边@種表達是刻意習而不得的,是作家的天賦,是長期浸泡在生活里的“得心應手”。誠如他自己所說“我比較同意老的提法:‘從生活出發(fā)?!彼麑ι畹捏w察不是浮于表面的,他是真正地將自己投身進去,因此他的完全表達是源乎心性的。
汪曾祺的散文寫到過很多人,提籠架鳥的老人、撿枸杞的夫婦、西南聯(lián)大的同窗和師長、作家朋友……從記憶深處挖掘出的滴滴點點,寫他們生活的彎彎角角,他們真誠、可愛,有著我們這個時代所不常見的那種純凈。
《鬧市閑民》里的那個獨居老人,不種花、不養(yǎng)鳥,每天吃點面條,抱膝看街,平平靜靜,活莊子。我很喜歡這個人物,說是喜歡也毋寧說是羨慕,他的這種從容安閑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汪老的可貴、可愛就在于他對這些他熟悉的人、事真正地葆有感情。
“我的小說多寫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個已經(jīng)消逝或者正在消逝的時代。”汪曾祺的小說大都置于回憶筆調之中,大多數(shù)人物都建構在他熟悉的民間風俗中。
他在一篇談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章里他提到《受戒》是他的一個夢,是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坦白:“我十七歲初戀,暑假里,在家里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但《受戒》不是他的初戀故事,是他初戀時朦朧的對愛的感覺?!肚镉辍芬黄撬诶ッ鹘诸^親見的,《大淖記事》錫匠的故事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故事在記憶里存放了多年,“這些,都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使我向往?!彼麑⑦@些記憶深處存儲的東西一遍遍淘洗,一遍遍過濾,最后再呈現(xiàn)出來,因此讀他的小說很像是聽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講那逝去歲月里的人和事。
他不故弄玄虛,老老實實地搜刮記憶里的邊邊角角,詳詳細細、認認真真地敘述過程。誠如他自己所說:“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生活是沒多少情節(jié)的。小說是一種情感形態(tài),是一種思索方式,人類智慧的一種模樣,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氣氛就是人物?!?BR>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受戒》)“北門外有一條承志河?!?《王四海的黃昏》)“船開了一會,大家坐定下來?!?《邂逅》)他任何故事的開頭都是落到實地的,規(guī)規(guī)矩矩地開始“回憶”。在他不動聲色地講述里那些久遠的人和事一一登場,氤氳在霧蒙蒙的水汽里。
那些“特殊的事件”總是在“一般狀況”下被帶出,不顯山不露水,自然流泄。
《詹大胖子》,寫打更、賣花生、剪冬青樹的齋夫詹大胖子,但淡淡的一筆帶出了校長和語文老師的故事?!坝袝r候,放了學,除了詹大胖子,學校里就剩下張?zhí)N之和王文蕙?!惶焱砩希瑥?zhí)N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說是來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給他。他不走,東拉西扯地聊開了。聊《葬花詞》,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王文蕙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心里怦怦地跳。忽然,‘噗!’張?zhí)N之把煤油燈吹熄了?!毙iL張?zhí)N之和王文蕙的事,用現(xiàn)在的糙話講就是偷情,但他不帶任何評判,他不強化“我”的聲音,老老實實地“演繹”。校長換了人,王文蕙調去了別的學校,這里面的“曲折”他不說,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
他的所有小說里“我”的聲音不強烈,從來都是不經(jīng)意地一筆,“我”的心情就流露出來了,這種個人表達一點也不招人煩。(今年讀了不少當代作家的小說,一個讓人特別厭煩的事情就是作家不斷地在文本里發(fā)聲,恨不得像微信公號一般在文本里標紅甚至放大字號。)。
《王四海的黃昏》“王四海站起來,沿著承志河,漫無目的地走著。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辟u藝人王四海的故事從北門外那條承志河,河上那一道承志橋開始,以一個背影結束。這個尾聲作家沒做任何的渲染,僅僅一個背影他那一生的浮沉,他在這個小鎮(zhèn)上棲身的悵惘都在這個背影里了。
在回憶早年的教育和創(chuàng)作道路之時,汪曾祺一再提到歸有光,他說:“在我所授古文里,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xiàn)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彼揭詾檫@種“清淡”是大智若愚、大巧之拙,是一種“返歸自然”的哲學與審美,某種程度上也是作家對中國古典文人向善向美的自覺延續(xù)。
五十年代以來,文藝理論家們鼓吹小說創(chuàng)作應該直接反應現(xiàn)實,汪老的小說沖破了這一藩籬。較之他前期的作品,我們所熟悉的《受戒》《大淖記事》《異秉》這些“十年浩劫”后寫作出來的作品更像是“返璞歸真”,讀這些作品能感受到作家擺脫長期捆綁,鳶飛魚躍似的快樂。
汪老作品整體呈現(xiàn)一種和諧,但在溫暖、純凈的背后也蘊藏著淡淡的悲涼。他自己也曾說過“重讀我的一些作品,發(fā)現(xiàn)自己是很悲哀的,我覺得,悲哀是美的。當然,在我的作品里可以發(fā)現(xiàn)對生活的欣喜。弘一法師臨終的偈語:‘悲欣交集’,我覺得,我對這樣的心境,是可以領悟的?!?BR> 悲涼是作品里的底色,是背景?!洞竽子浭隆肥蛔雍颓稍疲八麄儌z呢,只是很愿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钡扒稍朴幸粋€殘廢爹,需要招一個養(yǎng)老女婿,十一子是獨子,有一個守寡多年靠做針線養(yǎng)家的老娘,要接一個當家媳婦?!薄饵S油烙餅》一個關于孩子的故事,一個關于吃的故事,但“黃油餅是甜的,眼淚是咸的?!彼P下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喊,有的只是一聲嘆息,一點點哀愁。這是他對人物特別的“關照”,是他的悲憫之心。
這本精選集,特別將《聊齋新義》所有篇章收錄一欄,讓人頗為驚喜。
《聊齋新義》這一系列是汪老1986年1991年期間的作品,是他“做一點實驗”想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具有一些“現(xiàn)代意識”的一次嘗試。
汪曾祺改寫《聊齋志異》的時期,正是中國先鋒派小說最熱鬧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汪曾祺是為數(shù)不多“流派”外的少數(shù)派。即便他“做一點實驗”的《聊齋新義》系列,也完整地延續(xù)、保留了他一貫的小說風格和審美趣味。相較與原著而言,他的改寫刪去了大部分傳奇的情節(jié),增加鋪敘不少人物的生活細節(jié)。八十年代的文學聲浪是夸張、變形、怪誕,但他說:“我沒有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并不反對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但是我覺得我們這樣的社會不具備產(chǎn)生這樣多的感的條件。如果為了贏得讀者,故意去表現(xiàn)本來沒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以為不僅是不負責的而且是不道德?!?BR> 在他的散文《七十抒懷》中他透露過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寫完這個系列以及他構思的長篇小說《漢武大帝》,叫人遺憾的是這個系列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是這十二篇而已,我輩也未能有緣看到《漢武大帝》。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六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yè),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yè),沒有區(qū)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guī)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并不贊同網(wǎng)絡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蘇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七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僅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系、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yè),并且是好職業(yè)!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86。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并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jīng)叛道,有違清規(guī),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閑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可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BR>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八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么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念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夢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應當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系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后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復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終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終,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留下空白,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卻也讓故事更加精彩。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九
《受戒》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但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扳帧?,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里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那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yè)。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fā)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
那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jīng)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但是是種職業(yè),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們過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nóng)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向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歡樂。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一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游記,哪吒……部部經(jīng)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shù)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shù)班。那時候不會有什么個性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后,也從來不會有應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我。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
很喜歡汪曾祺的這部小說集《受戒》。
像是把小說當散文寫,那些家常的故事,他娓娓道來絕不煽情,感情都是自然的流露,有種舉重若輕的意味。
他的故事,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每一個都很真切,有的可憎,有的可愛;有人能忍辱負重過一輩子,也有人為了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郁郁而終;有鄉(xiāng)間田園的清苦,也有小城市井的溫情;這些故事就像天上的月亮,有的圓滿,有的殘缺。
最喜歡他對小人物們的描寫,他們的生活充滿屈辱、悲慘、荒誕他們的生活沒有希望。
還喜歡的他的決絕,不露一點拖泥帶水的溫情。正是因真情可貴,所以才不能不清不楚,沒了就是沒了,就如同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干凈。
喜歡他的生活態(tài)度,平和、寬容,不容雜質。
我也自認是個明白人,雖不覺得已經(jīng)修煉的道風仙骨,但至少也屬于看得淡、看得化的那一類人,其實拿到生活中一檢驗,呵呵,當碰的頭破血流,還不是容易憤怒,容易極端。
以為自知,其實不然,終究還是凡夫俗子一個,塵心難了。
人性中有很多缺點,不是我們清楚就能克服的。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一
找來《受戒》這本小說集,挑戰(zhàn)心無旁騖3小時讀完。
汪老散文很出名,第一次系統(tǒng)讀他的小說集。我讀的過程中順著感覺不時寫下一些詞語,它們包括樸實、真誠、沖淡、聲音感(生活)、親近感、風俗、地方話(語境),此外還順手寫下“紀錄片旁白”,意思是讀來有種紀錄片旁白的感覺。
這本小說集幾乎都是取材于生活,或者說幾乎是在記錄生活。有些看似客觀陳述,無甚評價,但也會有一些一筆帶過的隱形評價。如《大淖記事》中簡單一句“街里的人說這里“風氣不好”。到底是哪里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說。”
最令我驚喜和感動的是汪老的語言風格,好幾處我忍不住寫下“妙?。?!”或者“妙絕!”《大淖記事》里對巧云和十一子的描寫,我讀到的時候心里一酥,怎么會有這么恬淡又沁脾的文字。
如: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BR> 如十一子被保安隊一通毒打只剩下一絲悠悠的氣時,要按著土方子要喝尿堿湯救命,奈何十一子牙關咬得緊,巧云喚他。
此處寫到:“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
讀到這里時幾乎立刻落淚的感動和驚喜,為著干凈的感情,為這純粹的語言。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二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xx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我不知道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來文字是可以這樣純美的!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三
再次拿起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一書,細細品味,流連于《故里雜記》、《喜神》、《受戒》、《歲寒三友》等名篇。
《受戒》一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小說里的世界仿佛夢里桃園,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園,只是里面的人并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清香的蘆葦蕩中,幽靜寺廟里青澀拘謹?shù)男『蜕泻C骱袜従有∮⒆?,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淳樸的生活理想,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在汪曾祺的筆下,小和尚海明是聰明、善良、淳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小和尚海明與小英子相愛的過程描寫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象征,表明了對美好自由人性的禮贊。文章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醇厚的民風得到了升華與深化。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出現(xiàn)華麗的句子和詞藻,但自然、樸實、準確,作者經(jīng)常一個神來之筆,或者似乎無心幾個字,就創(chuàng)造出了準確生動,詼諧幽默,含義雋永多層次的效果,令讀者心領神會,莞爾一笑。這大概就是汪先生所說的“苦心經(jīng)營的隨便”吧。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這就是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么世俗的紛擾。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guī)нM了故事的情節(jié)中,回味無情,原來文字是可以這么美的。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悠然閑適的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友緩緩敘舊,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
偶爾停下來,欣賞這世界的細微之美。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四
7歲,一個多么完美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于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向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后,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完美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理解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我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我的愛。于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里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zhàn)勝了怯懦。復蘇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并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我的可愛靈巧必須能夠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于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齊。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么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齊。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于自我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完美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述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xiāng)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么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持續(xù)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五
這是一個特別的作品,從內容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于時代下的產(chǎn)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wèi)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于《受戒》的超純愛戀,仿佛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愛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接受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么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贊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這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這里,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這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現(xiàn)實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里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仿佛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里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表現(xiàn)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xiàn)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這不僅違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于外,更諷于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欲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愛戀。在這里,當和尚并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xiàn)在的旅游景點,供養(yǎng)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xiàn)在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么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xiàn)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并沒有那么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希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可以出現(xiàn)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直前行,也希望,真能有那么一天,我的愛戀可以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是作者地域文集寫高郵,是作者的故鄉(xiāng)。位置江蘇省揚州市在京杭大運河下面,作者的作品大多受故鄉(xiāng)的影響,小說總是有水感覺。作者的家長是一個水鄉(xiāng),在水邊長大,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作者的性格,也影響作者的作品風格。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會對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每個地方的人性格都與地方有關,在外拼搏的游子都有故鄉(xiāng)情懷。
作者為什么用《受戒》作為主題?他主要寫家長人物事件,其中寫到寺廟尼姑庵比較多,寺廟就會有和尚,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養(yǎng)不活了都會要孩子們另外自己謀生。作者家鄉(xiāng)的人另外謀生就是送去當和尚吧。作者祖父父親也經(jīng)常去寺廟,祖母也經(jīng)常去尼姑庵還吃齋飯。家里有人去世也會請和尚做法超度,家里遇事或有人生病,去寺廟請愿還愿。
家鄉(xiāng)最難忘的就是人和事物、食物。
首先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作者家庭在當時是還算殷實之家,家里有田產(chǎn)鋪面,人口也不單薄沒有分家,住在一起也很熱鬧。作者幼年就喪母,過繼在二伯母名下。這對作者也是影響不小。那時候能上的了學的都是家境不錯的,作者就上了幼稚園、小學、初中,后來去外地求學。老師的啟蒙教育對他有深刻影響的,初中學了畫畫,國文老師對他看好,數(shù)學不太好,幼稚園那時候就教唱歌跳舞了。家鄉(xiāng)的其他人豐富作者的生活。
高郵也是多水災的地方,作者記憶中就經(jīng)常發(fā)大水,現(xiàn)在修了水壩解決了水災問題,作者也很欣慰。作者記憶中高郵名勝古跡秦少游臺、高郵八大景,寺廟眾多。
家鄉(xiāng)美食大家都最懷念,母親做的家常便飯。作者記憶中家鄉(xiāng)野菜多,祖母做的野菜齋菜。
現(xiàn)如今,大家小時候的家鄉(xiāng)記憶和現(xiàn)在家鄉(xiāng)樣子是否一樣呢?家鄉(xiāng)的人和事還記得多少呢?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二
《受戒》中的桃花源,仿佛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這是一篇夢想的樂土,在庵趙莊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席、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能夠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異常是他們挖荸薺后的一段描述“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倍嗝瓷鷦拥拿枋霭?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完美?!妒芙洹纷屪x者徒然心羨悵然向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為狹隘空間中的禮貌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應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jīng)被遺棄,錯失了許多完美。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三
以前,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顧一切地愛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席,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么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yè)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貌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蕓蕓眾生的一斑。
至于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guī)的羈絆。那里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xiàn)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yōu)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jīng)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jīng)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里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里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xiàn)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我們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聲如鐘磬,聰穎好學,在隨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時,遇上了小英子,漸漸的,他們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經(jīng)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他們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個性是他們挖荸薺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粗哪_印,傻了。
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過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多美的描述啊,把少男少女初戀時的心態(tài)描摹得曲盡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們一道進城,一個去善因寺受戒,一個給家里買東西,他們同坐一條小船,一道歸去來,最后最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話:期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如此沉靜,如此完美,人就會不自覺地與環(huán)境渾然一體,產(chǎn)生無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夢境,讓我無限向往!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四
《受戒》寫得極富詩意,讀時感覺就像飲一杯淡淡的清茶,使人愜意,使人心曠神怡,作者刻畫的人物簡單而又清純,發(fā)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更使讀者身臨其境。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描寫了樸實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類心靈深處對最自然最本質的美的追求!
小說中明子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去荸薺當和尚,認識了純樸的英子一家人,他與英子的愛情故事發(fā)生的如此自然,如此富有詩意,給人一種健康純美的享受,他們的愛情與蘆花蕩聯(lián)系在一起,與漿聯(lián)系在一起,與平淡的言談聯(lián)系在一起。在此,沒有甜言蜜語,沒有浪漫場景,有的只是普通人樸實的真情流露。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說:“我認為和尚也是一種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欲,他們皆不缺少,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而已?!闭亲髡哌@種溫和的寫法觸動了我的心靈,當我讀到善因寺方丈石橋有一個十九歲美貌如花的小老婆時,我并不驚訝,而且潛意識認為那是人類自然性的一種流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五
初讀汪曾祺,是中學課文,《黃油烙餅》,沒感覺。后來再讀已經(jīng)很晚了,大學一年級,讀《受戒》《復仇》《大淖記事》,那個時候喜歡情節(jié)復雜、高潮迭起、大氣磅礴的作品,因此也沒讀出這里面的好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年終于讀出汪曾祺、沈從文、廢名以及周作人這類作家的好來了。(這也算是我承認自己“老了”的方式。)。
我很喜歡鸚鵡史航對汪曾祺的一句評價:“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糖衣炮彈。他是為了讓你悵惘而生的。汪曾祺是個老福爾摩斯,他是個針對美的偵探?!蓖衾系纳⑽摹⑿≌f都搜刮著生活里的邊邊角角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美的、純凈的世界。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這個片段在微博、微信廣為流傳,很多根本沒讀過汪老作品的人也“粘貼”此句盛贊汪老幽默有趣,不可置否,這句美、有態(tài)度還幽默,但汪老的有趣可不止這一點點、一丟丟。
《果蔬秋濃》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寫果蔬、寫秋,寫對水果香氣的記憶轉而一筆“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边@種表達是刻意習而不得的,是作家的天賦,是長期浸泡在生活里的“得心應手”。誠如他自己所說“我比較同意老的提法:‘從生活出發(fā)?!彼麑ι畹捏w察不是浮于表面的,他是真正地將自己投身進去,因此他的完全表達是源乎心性的。
汪曾祺的散文寫到過很多人,提籠架鳥的老人、撿枸杞的夫婦、西南聯(lián)大的同窗和師長、作家朋友……從記憶深處挖掘出的滴滴點點,寫他們生活的彎彎角角,他們真誠、可愛,有著我們這個時代所不常見的那種純凈。
《鬧市閑民》里的那個獨居老人,不種花、不養(yǎng)鳥,每天吃點面條,抱膝看街,平平靜靜,活莊子。我很喜歡這個人物,說是喜歡也毋寧說是羨慕,他的這種從容安閑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汪老的可貴、可愛就在于他對這些他熟悉的人、事真正地葆有感情。
“我的小說多寫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個已經(jīng)消逝或者正在消逝的時代。”汪曾祺的小說大都置于回憶筆調之中,大多數(shù)人物都建構在他熟悉的民間風俗中。
他在一篇談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章里他提到《受戒》是他的一個夢,是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坦白:“我十七歲初戀,暑假里,在家里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但《受戒》不是他的初戀故事,是他初戀時朦朧的對愛的感覺?!肚镉辍芬黄撬诶ッ鹘诸^親見的,《大淖記事》錫匠的故事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故事在記憶里存放了多年,“這些,都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使我向往?!彼麑⑦@些記憶深處存儲的東西一遍遍淘洗,一遍遍過濾,最后再呈現(xiàn)出來,因此讀他的小說很像是聽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講那逝去歲月里的人和事。
他不故弄玄虛,老老實實地搜刮記憶里的邊邊角角,詳詳細細、認認真真地敘述過程。誠如他自己所說:“小說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生活是沒多少情節(jié)的。小說是一種情感形態(tài),是一種思索方式,人類智慧的一種模樣,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氣氛就是人物?!?BR>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受戒》)“北門外有一條承志河?!?《王四海的黃昏》)“船開了一會,大家坐定下來?!?《邂逅》)他任何故事的開頭都是落到實地的,規(guī)規(guī)矩矩地開始“回憶”。在他不動聲色地講述里那些久遠的人和事一一登場,氤氳在霧蒙蒙的水汽里。
那些“特殊的事件”總是在“一般狀況”下被帶出,不顯山不露水,自然流泄。
《詹大胖子》,寫打更、賣花生、剪冬青樹的齋夫詹大胖子,但淡淡的一筆帶出了校長和語文老師的故事?!坝袝r候,放了學,除了詹大胖子,學校里就剩下張?zhí)N之和王文蕙?!惶焱砩希瑥?zhí)N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說是來借字典。王文蕙把字典交給他。他不走,東拉西扯地聊開了。聊《葬花詞》,聊‘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王文蕙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心里怦怦地跳。忽然,‘噗!’張?zhí)N之把煤油燈吹熄了?!毙iL張?zhí)N之和王文蕙的事,用現(xiàn)在的糙話講就是偷情,但他不帶任何評判,他不強化“我”的聲音,老老實實地“演繹”。校長換了人,王文蕙調去了別的學校,這里面的“曲折”他不說,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
他的所有小說里“我”的聲音不強烈,從來都是不經(jīng)意地一筆,“我”的心情就流露出來了,這種個人表達一點也不招人煩。(今年讀了不少當代作家的小說,一個讓人特別厭煩的事情就是作家不斷地在文本里發(fā)聲,恨不得像微信公號一般在文本里標紅甚至放大字號。)。
《王四海的黃昏》“王四海站起來,沿著承志河,漫無目的地走著。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辟u藝人王四海的故事從北門外那條承志河,河上那一道承志橋開始,以一個背影結束。這個尾聲作家沒做任何的渲染,僅僅一個背影他那一生的浮沉,他在這個小鎮(zhèn)上棲身的悵惘都在這個背影里了。
在回憶早年的教育和創(chuàng)作道路之時,汪曾祺一再提到歸有光,他說:“在我所授古文里,我受影響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很相近,我現(xiàn)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彼揭詾檫@種“清淡”是大智若愚、大巧之拙,是一種“返歸自然”的哲學與審美,某種程度上也是作家對中國古典文人向善向美的自覺延續(xù)。
五十年代以來,文藝理論家們鼓吹小說創(chuàng)作應該直接反應現(xiàn)實,汪老的小說沖破了這一藩籬。較之他前期的作品,我們所熟悉的《受戒》《大淖記事》《異秉》這些“十年浩劫”后寫作出來的作品更像是“返璞歸真”,讀這些作品能感受到作家擺脫長期捆綁,鳶飛魚躍似的快樂。
汪老作品整體呈現(xiàn)一種和諧,但在溫暖、純凈的背后也蘊藏著淡淡的悲涼。他自己也曾說過“重讀我的一些作品,發(fā)現(xiàn)自己是很悲哀的,我覺得,悲哀是美的。當然,在我的作品里可以發(fā)現(xiàn)對生活的欣喜。弘一法師臨終的偈語:‘悲欣交集’,我覺得,我對這樣的心境,是可以領悟的?!?BR> 悲涼是作品里的底色,是背景?!洞竽子浭隆肥蛔雍颓稍疲八麄儌z呢,只是很愿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钡扒稍朴幸粋€殘廢爹,需要招一個養(yǎng)老女婿,十一子是獨子,有一個守寡多年靠做針線養(yǎng)家的老娘,要接一個當家媳婦?!薄饵S油烙餅》一個關于孩子的故事,一個關于吃的故事,但“黃油餅是甜的,眼淚是咸的?!彼P下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呼喊,有的只是一聲嘆息,一點點哀愁。這是他對人物特別的“關照”,是他的悲憫之心。
這本精選集,特別將《聊齋新義》所有篇章收錄一欄,讓人頗為驚喜。
《聊齋新義》這一系列是汪老1986年1991年期間的作品,是他“做一點實驗”想使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具有一些“現(xiàn)代意識”的一次嘗試。
汪曾祺改寫《聊齋志異》的時期,正是中國先鋒派小說最熱鬧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汪曾祺是為數(shù)不多“流派”外的少數(shù)派。即便他“做一點實驗”的《聊齋新義》系列,也完整地延續(xù)、保留了他一貫的小說風格和審美趣味。相較與原著而言,他的改寫刪去了大部分傳奇的情節(jié),增加鋪敘不少人物的生活細節(jié)。八十年代的文學聲浪是夸張、變形、怪誕,但他說:“我沒有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并不反對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但是我覺得我們這樣的社會不具備產(chǎn)生這樣多的感的條件。如果為了贏得讀者,故意去表現(xiàn)本來沒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以為不僅是不負責的而且是不道德?!?BR> 在他的散文《七十抒懷》中他透露過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寫完這個系列以及他構思的長篇小說《漢武大帝》,叫人遺憾的是這個系列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是這十二篇而已,我輩也未能有緣看到《漢武大帝》。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六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yè),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yè),沒有區(qū)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guī)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xiāng)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后,村里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并不贊同網(wǎng)絡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蘇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七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僅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系、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yè),并且是好職業(yè)!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86。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并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jīng)叛道,有違清規(guī),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閑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可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BR>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八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么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念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夢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應當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系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后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復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終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終,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留下空白,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卻也讓故事更加精彩。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九
《受戒》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叫做庵趙莊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但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那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扳帧?,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里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那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yè)。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fā)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
那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jīng)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但是是種職業(yè),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們過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樸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樸善良、聰明伶俐的農(nóng)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構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向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我的歡樂。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一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游記,哪吒……部部經(jīng)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shù)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shù)班。那時候不會有什么個性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后,也從來不會有應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我。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
很喜歡汪曾祺的這部小說集《受戒》。
像是把小說當散文寫,那些家常的故事,他娓娓道來絕不煽情,感情都是自然的流露,有種舉重若輕的意味。
他的故事,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每一個都很真切,有的可憎,有的可愛;有人能忍辱負重過一輩子,也有人為了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郁郁而終;有鄉(xiāng)間田園的清苦,也有小城市井的溫情;這些故事就像天上的月亮,有的圓滿,有的殘缺。
最喜歡他對小人物們的描寫,他們的生活充滿屈辱、悲慘、荒誕他們的生活沒有希望。
還喜歡的他的決絕,不露一點拖泥帶水的溫情。正是因真情可貴,所以才不能不清不楚,沒了就是沒了,就如同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干凈。
喜歡他的生活態(tài)度,平和、寬容,不容雜質。
我也自認是個明白人,雖不覺得已經(jīng)修煉的道風仙骨,但至少也屬于看得淡、看得化的那一類人,其實拿到生活中一檢驗,呵呵,當碰的頭破血流,還不是容易憤怒,容易極端。
以為自知,其實不然,終究還是凡夫俗子一個,塵心難了。
人性中有很多缺點,不是我們清楚就能克服的。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一
找來《受戒》這本小說集,挑戰(zhàn)心無旁騖3小時讀完。
汪老散文很出名,第一次系統(tǒng)讀他的小說集。我讀的過程中順著感覺不時寫下一些詞語,它們包括樸實、真誠、沖淡、聲音感(生活)、親近感、風俗、地方話(語境),此外還順手寫下“紀錄片旁白”,意思是讀來有種紀錄片旁白的感覺。
這本小說集幾乎都是取材于生活,或者說幾乎是在記錄生活。有些看似客觀陳述,無甚評價,但也會有一些一筆帶過的隱形評價。如《大淖記事》中簡單一句“街里的人說這里“風氣不好”。到底是哪里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說。”
最令我驚喜和感動的是汪老的語言風格,好幾處我忍不住寫下“妙?。?!”或者“妙絕!”《大淖記事》里對巧云和十一子的描寫,我讀到的時候心里一酥,怎么會有這么恬淡又沁脾的文字。
如:都到歲數(shù)了,心里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BR> 如十一子被保安隊一通毒打只剩下一絲悠悠的氣時,要按著土方子要喝尿堿湯救命,奈何十一子牙關咬得緊,巧云喚他。
此處寫到:“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
讀到這里時幾乎立刻落淚的感動和驚喜,為著干凈的感情,為這純粹的語言。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二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xx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我不知道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噢!原來文字是可以這樣純美的!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三
再次拿起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一書,細細品味,流連于《故里雜記》、《喜神》、《受戒》、《歲寒三友》等名篇。
《受戒》一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小說里的世界仿佛夢里桃園,仿佛來到了一個原始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園,只是里面的人并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清香的蘆葦蕩中,幽靜寺廟里青澀拘謹?shù)男『蜕泻C骱袜従有∮⒆?,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淳樸的生活理想,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斗角,可以包容一切原始欲望的世外桃源。
在汪曾祺的筆下,小和尚海明是聰明、善良、淳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小和尚海明與小英子相愛的過程描寫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象征,表明了對美好自由人性的禮贊。文章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醇厚的民風得到了升華與深化。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出現(xiàn)華麗的句子和詞藻,但自然、樸實、準確,作者經(jīng)常一個神來之筆,或者似乎無心幾個字,就創(chuàng)造出了準確生動,詼諧幽默,含義雋永多層次的效果,令讀者心領神會,莞爾一笑。這大概就是汪先生所說的“苦心經(jīng)營的隨便”吧。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這就是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么世俗的紛擾。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guī)нM了故事的情節(jié)中,回味無情,原來文字是可以這么美的。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悠然閑適的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友緩緩敘舊,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
偶爾停下來,欣賞這世界的細微之美。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四
7歲,一個多么完美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于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向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后,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完美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理解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我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我的愛。于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里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zhàn)勝了怯懦。復蘇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并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我的可愛靈巧必須能夠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于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齊。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么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齊。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于自我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完美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述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xiāng)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么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持續(xù)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閱讀受戒讀后感篇十五
這是一個特別的作品,從內容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于時代下的產(chǎn)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wèi)視《宮》的上演開啟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于《受戒》的超純愛戀,仿佛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愛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接受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么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贊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這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這里,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為樂不求功。這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現(xiàn)實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為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里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著讀著,仿佛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里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表現(xiàn)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xiàn)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這不僅違背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于外,更諷于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欲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愛戀。在這里,當和尚并不是為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xiàn)在的旅游景點,供養(yǎng)著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xiàn)在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么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xiàn)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并沒有那么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希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可以出現(xiàn)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沿著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直前行,也希望,真能有那么一天,我的愛戀可以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