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勵志書讀后感大全(13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與他人分享,也可以借此機會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避免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吧。讀后感是一種個人的情感和思考的表達,每個人的讀后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范文僅作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的啟示和思路。讀后感的價值不僅在于對作品的評價,更在于對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總結(jié)和反省。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讀后感是一次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的契機,希望大家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寫出獨特而富有觀點的讀后感。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一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nèi),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xù)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邢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zhì)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椎轮?,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二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dāng)今社會科學(xué)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fēng),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薄R馑际钦f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dǎo)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dān)起家庭責(zé)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dāng)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guān)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jié),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三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傳世之作。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xué)家,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dāng)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因此,他得出"物極必反"的通則,并警戒人們待人做事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得不償失。
    現(xiàn)代人普通認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酷愛,崇尚安定、和諧的社會生活。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的機會,讓各行各業(yè)的人都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而不是強加干涉,引起公憤,使人民不得安寧,國家不穩(wěn)定,社會不和諧。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dǎo)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xué)習(xí)應(yīng)是一件自覺自愿的事情,學(xué)生只要主動地學(xué)習(xí),把學(xué)習(xí)當(dāng)成一件快樂的事,才能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dǎo)學(xué)生快樂、輕松、自覺、自愿地學(xué)習(xí)。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為,而是因勢利導(dǎo),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參加奧數(shù),學(xué)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xùn)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yù)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yīng)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增長,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正充分說明了物極必反這一道理嗎?在極度興旺發(fā)達之后,人類當(dāng)有所回歸,以免走到極致事物向反面發(fā)展,最終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他的好多觀點和思想,對后人在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學(xué)習(xí)《道德經(jīng)》,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學(xué)會自知、知人、自勝;其次要貴身而輕名利寵辱;最后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做事要順其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dǎo),遵循客觀規(guī)律。看待事物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變地用舊眼光看待新問題,因為貴賤美丑是非善惡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而且隨時間、環(huán)境的差異而變動。老子的許多觀念主張值得我們?nèi)ド钌钏妓?、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實踐,以便指導(dǎo)我們每個人更好地去生活、學(xué)習(xí)和工作;使國家更穩(wěn)定、更團結(jié)、更繁榮、更興盛、更強大;使社會更和諧、更融洽,遠離戰(zhàn)爭,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讓我們?nèi)祟惸芨匀挥押霉蔡?,和諧發(fā)展。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四
    哲者以其洞悉天道,軍者以其參透兵機,政者以其安邦定國,勇者以其建功垂名,靜者以其養(yǎng)生延年。故曰:《道德經(jīng)》,如不竭之井泉,汲桶,自然人道皆唾手可取之。
    傳之言曰,老子欲隱,及函谷關(guān)。守將尹喜悅之,欣然留之以問道,遂留五千余言,上曰《道》,下則謂之《德》。道,萬物之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乃道之行及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德窺道,無所不包,周行不殆,亦辯證矣。蓋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燥君。
    養(yǎng)一己之身,小德也;養(yǎng)一國之民,大德也。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后世稱之民本。即天下初定,則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盛世太平,輒體恤民生,取法天道,寬待百姓,無私無欲。
    至于為人處世,老子視之乃后生所不及。一詞賦千意,十言有萬思。譬物極必反,或曰人事莫盡,或曰反其道而行,事半功倍。將欲廢之,必先興之;將欲奪之,必先與之?;蛟晃疬^人而忘形,是何異于鴟鸮待腐鼠?或曰詳慮周思,可避急風(fēng)晦雨。八方睹,八玲瓏。
    言語咀之,甘之如飴。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有之以為利,物之以為用。是美學(xué)巔峰者,慧達之致者。通讀之,細品之,非艱澀,皆凝練,富詩意。韻語排比,參差錯落,朗朗上口。
    《道德經(jīng)》集智慧于大成,融精神于血脈。淺嘗高深莫測,深掘無處不在。會創(chuàng)新時之際,順乎大道,隨德而行,固有所廣益。吾輩肩復(fù)興重擔(dān)焉,應(yīng)求承文化根基,振華夏威名,似大鵬扶搖萬里,御風(fēng)擊浪,須秉德繼道,烙“道”“德”于脊梁,弘“道”“德”以興邦。
    文以載道,行以育德,道德千年,萬世安康!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五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鄙仙迫羲?,當(dāng)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蹦睦镉兴?,哪里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dāng)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dāng)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钡缟街星迦?,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tài),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yōu)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tài),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后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yǎng)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谷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陌駱?。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閑情雅致中,臨溪側(cè)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zhì),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六
    拜讀了李開復(fù)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我覺得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勵志書,讀完后回味悠長,感慨頗深。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fù)先生結(jié)合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事業(yè)成功的經(jīng)驗所撰寫出來的,在書中李開復(fù)先生不僅提出了“成功同心圓”的理論,而且運用了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釋成功的秘訣,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dāng)書到手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后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后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說教,沒什么實質(zhì)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后,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松實現(xiàn),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于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說,而且運用了發(fā)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述成功的秘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xué)習(xí)和品味,從中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xùn),指導(dǎo)我走向成功之路。
    李開復(fù)先生作為少數(shù)幾位在大洋兩岸都取得過杰出成就的華人科學(xué)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同心圓”理論,就是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輔以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同心圓的第二層,再以追尋理想、發(fā)現(xiàn)興趣、有效執(zhí)行、努力學(xué)習(xí)、人際交流、合作溝通六種行為方式構(gòu)成同心圓的最外面的一層。
    確實,價值觀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是指導(dǎo)所有態(tài)度和行為的根本因素。而態(tài)度是行動的前提,態(tài)度受價值觀的指導(dǎo),態(tài)度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首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如果價值觀不正確,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會像南轅北轍的趕車人那樣離成功越來越遠。有了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qū)ふ彝ㄍ晒Φ牡缆?,每個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同時,李開復(fù)先生還提到成功的幾個要素: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其實就是一個人高尚品質(zhì)和修為的表現(xiàn)?!坝腥莸履舜螅瑹o求品自高”,我們應(yīng)當(dāng)寬容地對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誠懇待人,高調(diào)做事,低調(diào)做人,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助人為樂,讓自己的胸懷更加寬廣,快樂的工作,開心的生活,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常懷一顆感恩的心,真誠的心,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jīng)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F(xiàn)在看了李老師的成功學(xué)后,才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fā)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不是每個登山者都能到達頂峰,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努力,放棄奮斗。人生苦短,我們何不敞開胸懷去面對一切,享受快樂的人生呢!做最好的自己并不是做最完美的自己。但只要選擇做真正的自己,堅守自己的信念,選擇堅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即為成功。
    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七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jīng)》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沒有,僅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梢姟暗馈本褪鞘澜绠a(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此刻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盁o為”即是根據(jù)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而采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有透徹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盁o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么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于現(xiàn)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一、“無為”以平等為基礎(chǔ)。雖然用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一樣,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chǎn)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自我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
    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厭惡它,但現(xiàn)代科學(xué)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yǎng)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yǎng),最終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xù)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xù)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一樣、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qū)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jié)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我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于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在一個合道的社會里,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們在世間享有的權(quán)益(陽光、空氣、財富、權(quán)勢、自由、親情、健康、病痛、歡樂、痛苦等的總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財富,你占有的財富是少了,但你卻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歡樂,你的權(quán)益并沒有所以而減少;你搶劫得了許多錢,你的財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著警察,天天受到心靈的譴責(zé)而痛苦,你的權(quán)益也并沒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變這種均衡性,這是不貼合道的準則的,長期看也是肯定辦不到。僅有采取切實的措施來保護這種平等的權(quán)利,保障均衡的權(quán)益,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最優(yōu)選擇?!笆ト恕闭峭笍氐乩斫饬诉@一點,才順勢而為,采取“無為”的策略。
    二、“無為”以加強個人修養(yǎng)和以身垂范為手段?!盁o為”就是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就是不妄為、不胡為。所以,要推廣和實行“無為”就必須加強對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對策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同時,更為主要的是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對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惡、美、丑都要照顧和關(guān)懷,象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儉”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別人的資源和權(quán)益,天下人的資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權(quán)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僅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在必須的范圍內(nèi)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對什么,即不干涉別人的自由,同時,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有了這樣的修為,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會更合道。
    道布生了天地,衣養(yǎng)了萬物,但道并不占有萬物,也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私利,因為他不謀私利,所以道成了世間萬物的母體,它的功勞和功用才永遠不會失去。受此啟發(fā),創(chuàng)立和管理一家公司也不能僅僅為了本公司的利益而巧取豪奪,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須要以有利于公司員工和合作伙伴的成長為前提,僅有這樣才能成為百年老店;同理“圣人”治國也不是為了個人或為某個小團體獲取私利,而只是為了保護萬物的平等權(quán)利,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是為了民眾生活得更自由幸福。僅有以此為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才是貼合廣大百姓利益的措施,才是合道的“無為”政策。
    三、“無為”以達至和諧為最終目標。實行“無為”就是為了到達人和人、人和環(huán)境、各環(huán)境因素之間的全面和諧。要實現(xiàn)這樣的全面的和諧。領(lǐng)導(dǎo)者除了前述加強個人修養(yǎng)外,在目前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還很有限的條件下,尤其要做好以下二點:一是善于傾聽百姓的心聲?!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處于第一線的“百姓”對客觀事物的接觸最直接,認識也最清楚,他們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往往也最接近客觀規(guī)律,他們也最清楚自我是不是得到合道的對待,他們的心聲往往也就是“道”的要求,“以百姓心為心”就容易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是實行“無為”的捷徑。二是要當(dāng)好調(diào)和萬物矛盾的“氣”?!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不光人和人之間,人和物、物和物之間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陰陽),矛盾本是對立的、不可調(diào)和的,但因為(道向陰陽之間)沖填了“氣”而實現(xiàn)了和諧,由此可見“氣”是調(diào)和矛盾、實現(xiàn)和諧的關(guān)鍵。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八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此刻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zhì)最接近于“道”。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堅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
    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對象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水,具有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如古人所說:“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敝灰茏龅嚼氖?,就永不推辭地做??墒?,它卻永遠不占據(jù)高位,更不會把持要津。
    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這個永遠不平的物質(zhì)的人世間,寧愿自居下流,藏污納垢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猿纱蠖饶苋莸拿赖隆K怨湃擞帜盟畼?gòu)成的海洋和土構(gòu)成的高山寫了一幅對聯(lián),作為人生修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BR>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xué)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dān)當(dāng)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在中國古代許多哲學(xué)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體道之物。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因為水總是處于一種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里。蘇軾也說:萬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隨物賦形。”
    老子講了一連串人生哲學(xué)的行為大準則,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墒?,如果我們具備一項這樣的美德,也就能夠名垂千古了。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九
    前幾日在松花江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為墨,在人行的方磚上信筆由韁,從《道德經(jīng)》的部分選章到《滕王閣序》,從行書到隸書,揮灑自如惹得行人頻頻駐足稱贊。想起小學(xué)二三年級時,我也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拎著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在樓下的方磚上依照老師的要求練字,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便放棄了,現(xiàn)在看到這位老者習(xí)字,不免對自己當(dāng)時的決定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想繼續(xù)提筆的手癢。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邊觀其筆法和內(nèi)容。
    筆下《道德經(jīng)》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繼而又重溫了這本書。
    《道德經(jīng)》眾所周知,通篇雖只有五千余字,卻是字字珠璣,內(nèi)容包羅萬象,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xué)、軍事哲學(xué)、人性修養(yǎng)等等。我無法將書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將我在老者筆下看到的這段話,拿來與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yīng)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我認為,我們學(xué)習(xí)的就應(yīng)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卻不求回報。
    說水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純凈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濁的混沌黝黑?!吧仙迫羲苯?jīng)常聽到這個詞,來到我們統(tǒng)計調(diào)查隊,我常想,我們的工作性質(zhì),即為水,不出假數(shù)、符合趨勢可謂“清水”,而捏造、編造數(shù)據(jù)可謂“濁水”。作為我們統(tǒng)計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夠滋養(yǎng)萬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話,讓我對“上善若水”有了更廣闊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fā)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義、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變化的水,又何懼它洗滌萬物后自身污濁不堪的外表呢。何況,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間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動中國》,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簡簡單單的.生活,卻散發(fā)著無限光輝和正能量,他們的事跡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謂“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們把中華民族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簡單直接的傳承,感動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散發(fā)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jīng),直到了感動淚水的落下,而后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使我們也要這樣簡單、無畏的生活,其實我們統(tǒng)計人追求的不也是這種簡單的執(zhí)著么。
    如果說“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載物”就是對品行的最好詮釋了?!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偉大的胸懷則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滋養(yǎng)”,一個“包容”。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nèi)嶂袔?,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線不動搖,才會安身立命。這種“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載物”的敦實,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實和沉穩(wěn),讓我們的道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十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兜赖陆?jīng)》就是我們?nèi)松胁豢扇鄙俚臅??!兜赖陆?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墩撜Z》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yīng)當(dāng)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dāng)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gòu)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diào)要建設(shè)一個學(xué)習(xí)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怎樣學(xué)習(xí)。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lǐng)。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十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十二
    今日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我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yīng),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勵志書讀后感篇十三
    國學(xué)大師曾言:墨子代表真實,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誠,是中國人文精神的三駕馬車。一個人要在大地上承擔(dān)責(zé)任;一個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個人要像圣賢那樣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個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樣去舉重若輕,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萬物自然,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這就是中國人最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神話里的太上老君。據(jù)說孔子和老子曾就“仁義之治”和“無為之治”展開激烈的辯論,有關(guān)老子和孔子論道的場面幾乎都是老子占上風(fēng)。
    道和德。
    傳說老子當(dāng)年西游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guān),便出關(guān)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fēng)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guān)內(nèi),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jīng)》以警后人。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睂Υ?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边@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體現(xiàn)了古人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計劃、有根據(jù)的,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钡率侨藗冋J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水和道。
    書中關(guān)于水的論述堪稱經(jīng)典,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上善若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吧仙迫羲保褪且环N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shù)。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世人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xué)習(xí)的就應(yīng)該是像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無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才會被人們所尊崇!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銅墻鐵壁。然而卻不能用刀劍劈開水。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規(guī)律和無為。
    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中這樣闡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鄙咸熳鹬匾?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
    無為則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yīng),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樣,“無為”用在當(dāng)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崩献訉戇@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主要講的是人之道,無為貫穿始終。
    此書可謂曠世奇書,字字珠璣,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人望“道”興嘆。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xué)、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xué)、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它表現(xiàn)為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它表現(xiàn)為“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