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jié)由來范文(19篇)

字號:

    寫作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邏輯性。增加寫作細節(jié)和描寫的能力。參考他人的總結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總結的寫作技巧。
    臘八節(jié)由來篇一
    臘八粥營養(yǎng)價值豐富,暖胃驅(qū)寒,所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是必須的。
    2、臘八豆腐。
    安徽省有曬制臘八豆腐的習慣,這一天把小黃豆做成豆腐,切成塊,中間挖洞放鹽水,在太陽下烤曬,慢慢曬干,味道入口松軟、味咸帶甜,非常好吃。
    3、臘八面。
    陜西省一帶,用豆類、面做原料,面做成韭葉面,紅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湯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蔥花有潑面,這就叫臘八面。
    4、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tǒng)臘八節(jié)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芭D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5、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吃,是臘八節(jié)的節(jié)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7、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后人根據(jù)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臘日》。
    (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嬰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
    臘八節(jié)由來篇二
    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jié)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姡梁蟮谌齻€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jié)由來篇三
    習俗一,臘八粥。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除了白米,人們會將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桂圓、葡萄、紅豆、花生等不下20中原料提前泡發(fā),在第二條慢慢熬制成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古人由于生活條件所限,食物較為匱乏,能喝上臘八粥,在當時是一件很開心很期待的事情。
    習俗二,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大家在臘月初八這天泡制蒜,而臘八蒜的做法簡單,把剝了皮的大蒜瓣兒放到密封罐子里,泡上醋即可。同時,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
    習俗三,臘八面。陜西關中地區(qū)流行吃臘八面,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zhèn)溆?,豆類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即制作完成臘八面。
    習俗四,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chǎn),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習俗五,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jù)說,臘八人們吃了,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
    臘八節(jié)由來篇四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jié)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經(jīng)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jié)”。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jīng),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因而臘八節(jié)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食材。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jù)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xiàn)。
    臘八更多。
    臘八節(jié)由來篇五
    臘八節(jié)由來已久,為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有關臘八節(jié)的傳說,民間也有多種,傳說畢竟是傳說,其中也不乏感人的傳說,下面就來看看最常見的有關臘八節(jié)的傳說。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fā)現(xiàn)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臘八節(jié)由來篇六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摹?BR>    由此可見,臘八節(jié)的由來有不少版本,但無論哪一個,都是一種的美好的傳承,我們應該秉承其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4.世界建筑日的節(jié)日由來。
    臘八節(jié)由來篇七
    臘八豆是我國湖南省傳統(tǒng)食品之一,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民間多在每年立冬后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后食用,故稱之為“臘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且異常鮮美,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節(jié)制約,一直無法成為消費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農(nóng)村里做臘八豆只在冬天,為什么不能一年四季做臘八豆呢?家庭小作坊自做臘八豆只能選在冬天,因為只有在冬天氣溫低時,空氣中的某些致腐細菌少,才能在豆子發(fā)酵時不至于腐敗。臘八豆發(fā)酵環(huán)境一定要干凈,否則生不成白毛霉,會生出黑霉、黃霉,這也是為什么在一些人眼里,臘八豆臟的原因。
    表達祈求豐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臘八節(jié)借“臘祭”之名,表達的卻是農(nóng)事勞作一年的人們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愿。從表面來看,人們是用收獲的各種農(nóng)作物禮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謝神靈賜給他們的農(nóng)業(yè)果實,感謝祖先對他們生產(chǎn)生活的保佑,同時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事業(yè)發(fā)達,具有深重的信仰的色彩。
    展示慶祝農(nóng)業(yè)豐收的喜悅心情。
    臘八節(jié)的標志性習俗臘八粥,其實是農(nóng)業(yè)豐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手段。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總是內(nèi)斂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但是,臘八節(jié)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們通過臘八粥的饋贈與接受,建立了更廣泛的情感聯(lián)系。
    蘊含追求身體健康的養(yǎng)生之道。
    農(nóng)事勞作需要健碩的身體,而臘八粥正具有保健的諸多作用。而臘八喝粥,只是一種象征,起的是提倡作用,平素喝粥同樣有益健康。正如春天適宜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臘八節(jié)時舉國鐘情臘八粥,喝粥有益健康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開啟新一年農(nóng)忙的時間窗口。
    斗轉(zhuǎn)星移,歲月不居,“立冬”過后,農(nóng)村就轉(zhuǎn)入了“冬閑”時期。從立冬到大寒之間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是農(nóng)民養(yǎng)精蓄銳的好時段。因為小寒一過,家家戶戶就要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同時也開始為新的一年做準備。
    臘八節(jié)不可回娘家。
    在臘八節(jié)的時候不可回娘家,這是從祖輩開始就有的習俗,出嫁的女人在臘八節(jié)當天不可回娘家,如果回娘家,則會代表了把娘家的東西都吃完,吃窮,這種情況下都會讓娘家漏財,以后都是如此,所以為了娘家,在這天都不要做這樣選擇。
    臘八粥選擇中午前吃。
    如果是在臘八節(jié)中下午或是晚上來吃,這樣其實是不好的,因為這樣代表了在未來新的一年里好的收獲都很晚才到,如果是很早就吃臘八粥,這樣來年會好豐收,會有好的寓意,所以要早電池臘八粥,這樣可以帶了來年會有發(fā)大財?shù)摹?BR>    在搬家的日子都不要選擇臘八節(jié)這天,不然的話都會導致動蕩不安,在臘八節(jié)期間如果搬家,這樣導致家人都沒辦法適應到新環(huán)境,甚至寒氣會給到家人帶來到?jīng)_擊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臘八節(jié)由來篇八
    每年農(nóng)歷的臘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臘”即“臘月”的意思,為什么農(nóng)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呢?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guī)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臘日當時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并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眾所周知,臘八節(jié)最普遍的風俗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歷來眾說紛蕓,大致有以下幾種傳說:
    1“佛祖修行”說:據(jù)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芭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2“牧女乳糜救佛祖”說:這是流傳最廣泛,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后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并給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此日恰巧是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
    3“秦長城修筑”說:傳說秦修長城時,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糧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糧食不能及時送到,有一年臘八這天,民工們斷了糧,大家翻搜糧袋,將收集的豆、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但最終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
    4“寶娃悔過”說: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chǎn)糟蹋完了。這年臘月初八,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望著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寶娃羞愧難當。鄉(xiāng)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菜。臘花將鄉(xiāng)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從此,寶娃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jié)儉,很快富裕起來。為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人們?yōu)榱擞脤毻薜墓适陆逃优?,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成風俗。
    5“張家敗家子”說有民間故事說,一張姓富翁老年得子,對其萬分溺愛,老兩口剛過世,這小子便大肆揮霍敗家,很快成了窮光蛋一個。臘八那天,北風呼嘯,小張饑寒交迫,把家里各處糧囤的囤底子掃了一遍,將掃出的各色糧豆煮了一鍋粥,但粥未熬好,人已凍餓而亡。以后,人們便在臘八弄些雜糧雜豆熬粥吃,以此告誡后代,凡事不可奢糜,不然連粥也喝不上。不要小看了臘八節(jié),這一節(jié)日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的到來,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大春節(jié)序幕的正式拉開。民謠曰:“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jié)。還有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臘八已經(jīng)到了,春節(jié)還會遠嗎?換言之,以冬祭為序曲,以臘八為標志,辛勞一年的華夏人民開始進入了一年中最安逸、最舒適的時段,漢民族的狂歡月就要開始了。
    傳統(tǒng)臘八節(jié)的主要民俗喝臘八粥說到臘八節(jié),就不能不說節(jié)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風俗,喝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許多地區(qū)的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其它的各種用料可謂應有盡有、不一而足。按照古俗,人們從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淘米、洗料,然后下鍋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熬,一直熬到次日早晨。臘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分給親戚朋友,最后家人才一起吃臘八粥。
    有文章為人們描述了過去人們做臘八粥的過程和臘八日的景象:“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逼渌乘锥垢菏前不涨h民間風味特產(chǎn),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jù)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余。關于煮“五豆”也有個民間傳說。
    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后,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為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jié)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后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著就講述了過去經(jīng)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guī)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民謠日: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貪。由于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當?shù)厝司桶阎蟆拔宥埂焙汀芭D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臘八粥”,實際上“五豆”和“臘八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其它風俗中原地區(qū)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用刀、斧砍破棗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弊阋娙藗兤谂呜S收的心愿。
    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紅蘿卜、白蘿卜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然后將冰塊從碗里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煞是好看。孩子們?nèi)耸忠粔K,邊玩邊吸吮。據(jù)說,清晨,有的農(nóng)人一起床,便去河溝、潦池打冰,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里或糞堆上,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莊稼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愿望。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
    不同地區(qū)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yǎng)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yǎng)脾胃。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shù)氐娘L味特產(chǎn),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臘八節(jié)由來篇九
    臘八節(jié)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饑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fā)現(xiàn),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
    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里,3天沒給飯吃,他饑餓難忍,到處搜尋,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jiān)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并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jié)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新中國成立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睋?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喝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腌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根據(jù)有關資料,據(jù)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么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焙髞碛星啡思义X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么呢?原來,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了,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錯了,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么過。
    臘八蒜怎么做?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
    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qū),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晉中。
    太原市下轄的婁煩縣等地,臘八節(jié)習慣“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當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xiāng)還有泡制“臘八蒜”的習俗,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
    晉北。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里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
    晉南。
    山西南部地區(qū)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民間有“吃五豆飯,長一斧頭”的說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一
    農(nóng)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這天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qū)的許多農(nóng)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nèi)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據(jù)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jié)”。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jié)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BR>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jié)日。
    我國古代天子,農(nóng)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干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nóng)歷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nèi)容是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確保農(nóng)業(yè)豐收。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干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nóng)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并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干物煮粥,敬獻農(nóng)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據(jù)說當年岳家軍討伐金虜在朱仙鎮(zhèn)節(jié)節(jié)勝利,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在回師路上,將士們又饑又餓,沿途的河南百姓紛紛把各家送來的飯菜倒在大鍋里,熬煮成粥分給將士們充饑御寒,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隨后岳飛遇害風波亭,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眾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吃“大家飯”,以示懷念。
    佛教中臘八粥的故事來自于牧牛女供養(yǎng)乳糜的典故,后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這一天,以五谷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相沿至今,此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被認為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月初八臘月里最重大的節(jié)日——“臘八節(jié)”,古代又稱為“臘日”,在這一天,老百姓會吃臘八粥等傳統(tǒng)的食物來慶祝,這種習俗已經(jīng)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還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qū)邪避鬼,祈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一種古代驅(qū)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就是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習俗,現(xiàn)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
    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又稱“佛成道節(jié)”。
    說起臘八節(jié)的習俗,最為風靡的自然是喝臘八粥。臘八粥顧名思義是用8種材料熬制的粥,不過根據(jù)地域不同,原料上差異很大。一般來說,大米、糯米、花生、紅棗和蓮子是必不可少的。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另外,除了臘八粥,在這一天,我國很多地區(qū)還有吃臘八面、臘八豆腐、壓制臘八蒜等習俗。(遲巧輝)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二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有些不產(chǎn)或者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臘八節(jié)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qū)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nóng)業(yè)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三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毕拇Q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四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nóng)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臘八節(jié)(陰歷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tǒng)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jù)《辭?!贰芭D八粥”條中云:“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后民間亦相沿成俗?!?BR>    相傳中國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tǒng)治,因而出家修道,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jīng)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五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jié)因臘日而來,是農(nóng)歷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
    節(jié)日起源
    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jié)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墩f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節(jié)日習俗
    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逼淦鹪瓷踉?,《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薄妒酚洝ぱa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粥
    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第一個傳說:可能大家聽的比較多的一個關于臘八節(jié)來歷的傳說是朱元璋的。這個傳說說的是,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難蹲了監(jiān)牢,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朱元璋又冷又餓,情急之中朱元璋發(fā)現(xiàn)牢里有個老鼠洞,本想抓老鼠充饑的朱元璋開始挖老鼠洞,沒成想?yún)s挖了老鼠的糧倉,從老鼠洞里挖出好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欣喜之下將這些東西熬成了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而那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紀念蹲監(jiān)牢的那段日子,就將臘月初八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當時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從此就有了臘月初八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這個習俗。
    第二個傳說:時間相對要早的多,而且也更具傳奇性。這個傳說是說:臘八粥其實源于印度。相傳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摩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令他極其不滿,而且他極不忍心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于是釋迦摩尼舍棄了王位出家修道。最初并無收獲,后又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初八那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摩尼在這六年的苦行中每天僅吃一麻一米。于是后人為了紀念釋迦摩尼所受之苦,每年臘月初八都要吃粥。最后,“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因此,“臘八”也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在解放前,各地的佛寺都會舉行佛會,誦經(jīng),效仿釋迦摩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煮粥供佛,將粥稱為“臘八粥”,并且發(fā)放給佛教門徒以及善男信女們。從此以后臘八喝臘八粥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第三個傳說:此故事極具教育意味,也許是大人為了教育孩子杜撰出來的,但是不妨一聽:從前,有這么一家人,老兩口和小兩口過著快樂的日子。老兩口非常疼愛小兩口,什么活也不讓小兩口做,因為怕他們累壞身體。因此,小兩口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么事也不會做。
    后來,老兩口去世了。小兩口因為不會工作,結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糧食吃光了,最后連房子也賣了,只剩下了半間爛草棚。冬天來了,小兩口連凍帶餓,躲在草棚里發(fā)抖。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們實在餓得受不住了,就從草棚的角落掃出一點雜糧來,熬了一點稀粥來充饑。當他們熬好粥正要吃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草棚吹倒了,小兩口就被壓死了。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qū)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又稱“佛成道節(jié)”。
    臘八節(jié)是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jù)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芭D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芭D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據(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qū)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節(jié)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臘八節(jié)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六
    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臘八節(jié)日的由來,供大家參考!
    傳說一: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jù)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芭D八”是佛教的盛大節(jié)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jù)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睋?jù)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qū)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二:臘八節(jié)是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據(jù)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jiān)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jiān)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jiān)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jié),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仍然保留著吃臘八粥、過臘八節(jié)的習俗。各地臘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北京。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
    臘八節(jié)在陜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qū)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nóng)業(yè)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陜西有些不產(chǎn)或者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tǒng)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qū)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陜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浙。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話,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jù)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臘八節(jié)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其他的習俗。
    吃冰。
    臘八的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jié)就把冰敲碎了拿來吃。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臘八節(jié)這天吃了冰,往后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的風味特產(chǎn)。每年臘八前后,黔縣家家戶花都要曬制豆腐。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鹽水,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就被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把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里,往里面倒入適量的米醋,臘八這天封上,放到一個溫度較低的地方。慢慢地,蒜瓣就會變綠,最后變得像翡翠一樣通體碧綠,新年除夕夜,吃餃子的時候拿出來享用,碧玉般的蒜瓣配上深紅的米醋,不僅十分的好看,而且爽口味美.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七
     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下面小編準備了關于臘八節(jié)的由來的文章,歡迎大家參考!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qū)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
     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又稱“佛成道節(jié)”。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jù)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tǒng)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jīng)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八
    農(nóng)歷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每年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的臘八節(jié),這天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qū)的許多農(nóng)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nèi)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據(jù)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jié)”。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jié)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暗奔刺枏牡仄骄€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BR>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自此我國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們家喻戶曉的新年“元旦”節(jié)日。
    大家喜歡過節(jié)日嗎,小編是很喜歡的,因為有很多活動,說不定還可以放假。說到節(jié)日,主要分為三種,一種是公立節(jié)日,一種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一種是民族節(jié)日。說到傳統(tǒng)節(jié)日,那就要提一下了,下面一起看看吧!
    史學研究者指出,在我國古代,“臘”本是一種祭禮,稱“大臘”。
    在商代,人們每年用獵獲的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其中的冬祀的規(guī)模最大,也最隆重。后來將冬祀稱為“臘祭”。因此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為“臘日”。
    臘日當時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并不吃臘八粥,只是祭祀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
    人們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并祈求豐收和吉祥。
    1、吃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qū)很隆重。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5、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shù)氐娘L味特產(chǎn),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芭D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
    6、吃臘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總結:臘八節(jié)的時候,家里會做很多吃的,小編是最興奮的。家里一般會煮臘八粥,我是最喜歡的,吃完一碗還想在來一碗,因為它煮的香,料也多。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jié)儉,省下一筆大家業(yè),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yè)。
    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边@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
    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yōu)榱艘源私逃柧婧笕硕嘌氐摹?BR>    臘八節(jié)由來篇十九
    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jié),說到臘八節(jié)的習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臘八粥,其實臘八節(jié)的習俗多多,今天本站小編為你盤點臘八節(jié)由來及習俗。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qū)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蕓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yǎng)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里保養(yǎng)脾胃。
    2、祭祀。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后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qū)很隆重。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jié)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jié)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所以,在臘八節(jié)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制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還有在這天泡制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舊時商號在臘八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賬目盤點出來,算清楚這一年的收支盈虧。債主還會在臘八這天提醒欠錢人家準備還錢。臘月里人們講究忌諱,所以就用與“算”字同音的“蒜”,來代替算賬的“算”。也因此,臘八蒜雖然好吃,市面上卻沒有賣的。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并且也給自家算算賬,看看這一年的開支,有多少積余,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shù)氐娘L味特產(chǎn),將自制豆腐曬干可留日后吃。具體制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咸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陜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陜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過去在陜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jié)這日人們煮面敬神,因之叫“臘八面”。起初關中農(nóng)村的臘八面是用小米、黃豆煮粥下面條,而后用八種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條,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面條同煮,調(diào)成湯面,營養(yǎng)豐富,十分好吃。走進臘月,鄉(xiāng)下就有了年的味兒。這味兒是從噴香的“臘八菜”、“臘八面”里溢出來,飄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