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優(yōu)質16篇)

字號: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有條理地規(guī)劃自己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偨Y的語言要簡練明了,清晰流暢,讓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一
    3、深刻領會并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4、結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義,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進行表達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片(分別場面圖)、磁帶(二胡曲《還鄉(xiāng)行》)、火車汽笛聲錄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提示訓練點。?。
    1、學生讀書思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書:中朝友誼?鮮血凝成)?。
    2、快讀全文思考:作者圍繞這個中心選擇了哪些材料??。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學生討論,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這幾個材料來寫??。
    (板書:圍繞?選擇典型材料)?。
    二、研讀課文,體會訓練點。?。
    1、引導學第一段,體會學習方法。?。
    指讀課文,出示思考題(投影)?。
    聽讀要求:?。
    a、用簡潔的話,說這段寫了幾件事??。
    b、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件事來寫??。
    c、邊聽邊劃,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出來。?。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啟發(fā)生回答問題。?。
    (板書:洗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結合句子讓學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練習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問難。?。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配樂范讀----學生練讀----個別讀文)?。
    2、結合學第一段的思考題,遵循學習第一段的思路,分組自學第二、第三段。?。
    抓住表現人物性格和品質的語句,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針對全文進行置疑問難。?。
    三、概括學習過程,深悟訓練點。?。
    四、課外延伸,指導背誦。片段練習,運用訓練點。?。
    2、結合課后的練筆內容,讓學生進行構思。?。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二
    引導學生觀看“朝鮮人民送別志愿軍的宏大而感人的畫面,揭示課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等文獻資料,圖片資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明確目標。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別的悲壯氣氛,體味“似海深”的偉大友誼。
    鼓勵學生在組內交流學習收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三、讀中悟情,以情品讀。
    1、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最令人動情的片斷,用筆畫一畫,圈一圈,哪句話,哪個詞讓人感動?為什么感動?找出最令人的片斷在小組內交流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
    重點交流以下幾個問題:
    大娘一段:
    (1)品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永遠不會?!蓖ㄟ^品讀感嘆句、疑問句、設問句,三種不同的句式,深刻領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導學生理解“冒”、“穿”、“丟下”、“唯一”幾個詞語的含義,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忘我的,無私偉大的品格。
    (3)指導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意,我們怎能忘懷?”明確句子的含義是“怎么也不能忘懷?”體味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之間的刻苦銘心的真摯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讀“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感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小金花之間的“父女般”的真情,體味親人生死離別的悲壯。
    (2)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跺”、“抽動”、“狠狠”幾個詞的含義,入境體驗小金花的剛強性格,及對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導讀“您為我們付出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理解句子的含義,感悟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姐弟”深情,大嫂的愛是付出的愛,無悔的愛。
    在交流過程中,以“情”為主線,引導學生在讀中覓情、悟情、品情。以“情”為基調,自讀、品讀,并適時引導學生在動情之處背誦,積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四、讀中誦情,想象創(chuàng)造。
    1、引導學生變換角色,入境體驗列車啟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內心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似鴨綠江水一樣源遠流長的濃濃真情。
    2、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與想,分別后的志愿軍與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傳遞這種偉大的友誼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對感人至深的告別場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等多種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三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fā)展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再見了,親人》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是實施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極好范例。
    注重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拓展。
    (一),貼近生活,巧妙引題目
    師:導入體驗生活中與親人離別時的感受引出課題。
    生:初步理解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內容
    師:問:生活中誰是你最親的人?板書:親人
    師:當你最親的人離開你時你的心情怎樣?
    師: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提問為什么中朝兩國軍民要互稱親人?
    生:聯系生活中的體驗回答。
    生:根據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聯系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內容回答。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引出課題,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自主讀議,感悟探究。
    師:指名朗讀課文。
    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師:深入領會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付出的血的代價,來理解志愿軍為什么要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同時通過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做的事來理解朝鮮人民為什么稱志愿軍為親人。
    師:教師指導朗讀。提問: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情?
    生:朗讀課文。
    師:讓學生從文中尋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動的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教師及時指導朗讀。指導點撥學生合作學習。
    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根據學生匯報情況調控,點撥啟發(fā)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學生討論。自主讀議,邊讀邊畫。積極,思考并在朗讀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分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交流,相互質疑、解疑。
    (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朗讀令自己最喜歡的事,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語文標準》中關于閱讀的要求。
    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每個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關注了每個人的發(fā)展,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華,完善個性。
    生:朗讀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理解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生:積極思考,討論交流,在讀中創(chuàng)新展開想象,體驗情感。
    (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使個性飛揚?。?BR>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
    36萬大娘
    志愿軍金花代價!
    偉大友誼大嫂
    課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課標》,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引-學。
    巧設情境、感悟體驗、激發(fā)興趣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學生語文的學習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濃縮,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折射點,因此,“引”要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巧妙引導能為全課的學習提供情感的輔墊,著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體的自主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導-學。
    學生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習得的,良好學習方式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導”體現在:導讀、導練、導方法,為小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基本思路。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參與者、組織者,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這樣的課堂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將是受益無窮的。
    三、展-學。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教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范例,以此為憑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讀寫結合,應用與實際中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體現在教材內容的延伸;課外信息的搜集、積累;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學生已有經驗與個性思維的和諧發(fā)展,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實踐機會。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四
    本文是五年級下冊第四組里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寫了xx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與領悟文章表達方法是本課乃至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
    對于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學生于上學期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已有了解,同時,在此課學習時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黃繼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跡,學生對于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作的犧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課應引導學生回顧這些課文及資料,把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遷移到新課的學習中來,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情誼。
    這學期是學生進入高年段的第二個學期。通過幾年的學習,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閱讀中,他們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還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課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事,與學生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他們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他們感悟文章表達方法的能力仍不強,需教師適時指導。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也懂得如何搜集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其實,這些方面的能力學生在上學期已初步形成,在這學期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繼續(xù)訓練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進而進行國際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志愿軍與大娘之間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入情入境地朗讀;領悟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
    五、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品讀感悟法。
    六、課前準備。
    (一)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并搜集相關資料。
    七、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五
    知識目標:結合上下文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標: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綜合訓練聽說讀寫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寫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組課文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樣做到寫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學難點: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法設計:圍繞中心,層層推進。情境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第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1、同學們,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歸祖國。歲月如梭,一晃動年過去了,作家魏巍將當年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留在了人們永恒的記憶里?,F在就讓我們再次以志愿軍的身份走進惜別的人群,讓我們深情呼喊:“再見了,親人!”
    2、從血緣關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親人嗎?(板書:不是親人)。
    3、但在漫長歲月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結下了深情厚誼,雖然不是親人板書(勝似親人)。
    1、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的時候,有多少人趕來為我們送行??!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大娘,有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有架著雙拐的大嫂,她們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此時此刻,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呢?(生質疑)。
    2、多媒體出示:為什么說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史親人呢?自讀課文找到那些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用體會到的感情來朗讀,并能發(fā)現,大膽的提出問題。
    3、學生自讀思考。
    1、大娘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多媒體出示)。
    a洗補衣,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b指名讀,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艱難與危險。指導感情朗讀。
    d大娘冒著生命危險送來了打糕,送來了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時啊,因此作者說著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軍心目中,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e指名讀,救傷員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丟下”“背進”
    g一個是與自己相依為命的親人,還未成年的小孫孫,一個是為了朝鮮人民流血負傷的志愿軍戰(zhàn)士,敵機來了,大娘毅然絕然地背起傷員,而丟下自己的小孫孫,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h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說明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i多媒體出示: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j指導感情朗讀,理解“八年來、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們的親生母親然而就像親生母親,勝似親生母親,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媽媽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理解“同歸于盡”小金花媽媽的死重于泰山,敵人的死輕于鴻毛。
    b生質疑: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沒有哭,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卻淚流滿面,這是為什么?
    c多媒體出示:同志們傷心地痛苦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d指導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對媽媽的愛,對敵人的恨。這說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軍叔叔“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為我們失去媽媽的小金花,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3、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
    b多媒體出示: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c指導學生質疑前沿陣地那么危險,為什么大嫂還要去挖?
    d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失去雙腿的大嫂,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導讀)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再夜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
    當我們想到小金花為了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親切地對小金花說:
    當我們想到大嫂為了我們失去了雙腿,我們深情地對大嫂說:
    1、回憶往事,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朝鮮人民為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生命代價,這足以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種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灑下的鮮血當然還長眠著像黃繼光、邱少云這樣的許許多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自由聯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段。
    多媒體出示音樂和畫面:當離別的抽泣聲與汽笛的長鳴聲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吧。
    3、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呼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前三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下來。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六
    1、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核查資料,了解“戰(zhàn)役、搗米謠、打糕、阿瑪尼、金達萊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結合上下文,讀懂“供應、硝煙、雪中送炭、噩耗、同歸于盡、血泊”的意思,并結合讀懂這些詞語,讀懂文章的每一句話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資料,了解志愿軍戰(zhàn)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結合這個背景,讀懂“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問句”、“第二人稱”的寫法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場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研讀三個材料與“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系,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
    4、練習背誦。
    課前預習
    1、查資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關情況。要求:用簡要的話整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抗美援朝的時間及在怎樣的情況下出國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們抗美援朝的結果及我們戰(zhàn)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犧牲。
    2、讀課文,借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運用查資料、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標一提出的詞語,并嘗試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認真讀三個段落,練習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段落里面回憶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關情況。(注意幫助客觀認識抗美援朝對我們國家的意義所在: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讓敵人認識到中國人不可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欺,國際主義精神)
    二、交流匯報自學成果。
    1、讀準生字讀音,并注意矯正“空著”“混進”兩個詞語的讀音。
    2、介紹自己讀懂的相關術語的意思;讀課文,邊讀,邊結合上下文,介紹自己對“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隨學生交流,教師提示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實現初步感知。
    3、再讀三個段落,交流對三個段落所回憶故事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的情況,通過比較,練習準確概括三個故事內容。
    4、要求學生練習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三個段落所回憶的故事。
    5、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研究解決一些課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紹中到的常識問題;表達上的問題懸疑。
    第二課時
    一、研究前三個段落與結尾“曾經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系。
    1、出示,課文結尾“再見了,這曾經灑滿獻血的土地”這句話,要求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這片土地上,幾十萬人犧牲、流血,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了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衛(wèi)了祖國的大門。
    2、研究三個故事與結尾的關系:
    體會:三個故事都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zhàn)士流血犧牲。
    大娘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冒生命危險”(體會冒著硝煙,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體會“丟下”“唯一”所強調的意思——在大娘看來,志愿軍傷員比“唯一的小孫孫”還要重要,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金花的母親為了救老王犧牲自己(體會同歸于盡);大嫂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炸斷了一條腿。
    將志愿軍的流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流血結合在一起,練習用“綜合法”推斷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友誼是鮮血凝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二、感悟“第二人稱、反問句”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朗讀,強化情感體驗。
    1、要求學生閱讀三個段落,去發(fā)現三個段落在敘述上的人稱特點——第二人稱;結構上的特點:“勸慰——回憶——反問”;段落結尾都是反問句。
    2、重點研讀第一段,與“第三人稱寫法”對比,體會“第二人稱”“反問”在表情達意上的的獨特作用。
    先讀課文第一段,再讀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來,朝鮮阿瑪尼為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瑪尼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诨厝サ耐局?,卻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阿瑪尼家里養(yǎng)傷,敵機來了,她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她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阿瑪尼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對找原文,體會修改后與原文的不同點。
    發(fā)現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處改動:
    第一是刪掉了送別的場景(勸慰大娘的話);第二是該換了人稱:將第二人稱該換到成了第三人稱“阿瑪尼”;第三是結尾的反問改成了感嘆。
    提出思考性問題,薛恒思考討論:
    (2)讀原文,對比:在情感表達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引導學生去讀原文,體會:
    首先,人稱變化以后,讀起來,非??捎^,作者僅僅是在表達著客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稱對話形式,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著主觀上的強烈情感,面對面再說,不能說假話,第二人稱給人的感覺就更真實。
    結尾處,修改成了感嘆句,感嘆句不如反問句的情感表達更強烈。而如果在人稱修改之后,感嘆句是可以順下來的,如果反問,“您說…….忘懷呢”這樣一改,反問的運用又不恰當了——怎么讀怎么別扭,好像不很通順了。
    3、朗讀原文,尤其是反復朗讀反問句。
    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讀:
    大娘,您曾經冒著硝煙……您卻昏倒在了路旁?!x結尾反問句!
    大娘,敵機來轟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孫遜!——讀結尾反問句!
    給出結尾反問句,學生練習讀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齊讀開頭送別的話語!
    4、學生分組連練習讀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齊讀4-6自然段!
    三、根據文章結構特點,自己編寫背誦提示,練習背誦!
    xx。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七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教學方法:自學輔導法
    教具:錄音機、錄相帶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l)、2(l)、(2)、(3),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1、“親人”是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2、創(chuàng)設情境,用音樂烘托氣氛。
    用假設把學生帶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行列中,讓學生通過“我們”去體驗和表達志愿軍的情感。
    (雄壯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錄音起)好像現在我們就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志愿軍戰(zhàn)士了。
    1、感情引讀,了解段意。
    2、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3、感情導讀,理解內容。
    (1)出示導讀問題: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2)帶著侍餑?量撾模?斫猓?br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fā)學生通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投影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導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朗讀反問句的語調,采取不同形式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八
    1、知識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
    2、能力目標:
    以讀作為突破口,以讀悟情,培養(yǎng)語感,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
    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課件《志愿軍戰(zhàn)歌》音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
    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的是志愿軍戰(zhàn)歌,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高唱著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著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愿軍戰(zhàn)士都從心理默默的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復習舊知,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想一想志愿軍戰(zhàn)士把誰稱作親人?他們?yōu)橹驹杠娮隽四男┦隆?BR>    三、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在這些事例中,哪位親人的事例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學習哪件事。怎么學呢,老師為同學提供了一個自學提示,誰來讀一讀。
    課件:默讀,思考志愿軍回憶了和這位親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小組交流:
    誰對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學習相同段落的同學就近兩三人結合小組,進行交流。
    3、匯報自學,讀中悟情(大娘):
    師:誰對這件事感受深,讀出你的感受。誰也找的這句話讀出你的理解?同學們注意聽看他們哪讀的不一樣。
    師:她是通過抓重點詞語弄懂句子的含義的,大家要向她學習這種好的方法。
    老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重點指導。
    課件: 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點撥:結合課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戰(zhàn)士們送來的僅僅是打糕嗎,對,你們體會的真好,是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志愿軍,鼓舞了志愿軍使他們的斗志倍增,頑強拼搏取得了阻擊戰(zhàn)的勝利。愿意再讀讀嗎,把大娘關心志愿軍的情感以及志愿軍拼搏的精神讀出來。誰來讀讀。
    課件: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件事給你感受深。
    點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搶救的是誰,是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志愿軍,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唯一的親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朗讀:面對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讀出你的感受嗎?(指導朗讀)我也想讀,聽聽有沒有和她讀的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這樣讀。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進入情境感情就出來了。
    4、匯報:小金花:誰對這件事感受深。
    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么落淚了呢?
    5、師:還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你來讀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么代價?
    6、小結:
    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后,你現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選擇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讀,讀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換位感悟
    1、師:聽著這樣的話看著這樣的戰(zhàn)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會對志愿軍說什么,任選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說。
    2、匯報:誰來說,你以誰的身份說。(還誰想說)
    3、小結:聽了同學的介紹,感到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讀讀課題你對課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4、師:那么今天就是親人送親人了,讓我們共同抒發(fā)一下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吧!
    五、運用悟情
    1、師:既然是親人送親人,你能不能將這段話改為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自己先練一練,也可以互相說說。
    2、匯報:
    改為:再看一眼志愿軍戰(zhàn)士,讓他們再停留片刻。
    3、師:志愿軍不愿走,朝鮮人民不愿他們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灑過他們的鮮血,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還有更多更多的親人為志愿軍灑過鮮血;羅盛教、邱少云、黃繼光、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等14萬志愿軍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的鮮血和朝鮮人民的鮮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華
    1、師:你們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稱之為偉大的友誼。
    2、火車慢慢的啟動了,讓我們再讀讀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兩國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師:火車越去越遠,可是兩國人民的心卻是越來越近。
    兩國人民共同說著一句話:“再見了,親人!”
    4、師:多么感人的場面,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出示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
    (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彼此常牽掛”。)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愿軍
    大嫂
    教學中體現較突出的幾點:
    1、導入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備通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愿軍戰(zhàn)歌》,伴隨著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2、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設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己的生命為戰(zhàn)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體會出大娘對戰(zhàn)士們的深情、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戰(zhàn)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么大娘把戰(zhàn)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例如:學生在朗讀描寫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建議,通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1、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通過教師的導語引著學生體會出來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教學結構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間是指導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只通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后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戰(zhàn)役、封鎖、暫時、硝煙、噩耗、剛強、大嫂、籃子、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應放在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前準備:
    課件,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搜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學時間:
    二課時(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1、理解和認識“親人”。
    同學們,還記得上學期學的綜合性學習《有趣的漢字》嗎?(記得),當我們遨游在漢字王國時發(fā)現,我們中國的漢字真是歷史悠久,神奇有趣。今天我們來看這一個字,(出示“親”)大家都認識嗎?一起來讀“親”,再讀(出示:親),知道這個字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課件)。我們的祖先看到大樹枝葉的茂盛,聯想到是下面樹根給予的營養(yǎng),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字“親”,來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人,爸爸媽媽等這樣的人叫做“親人”(出示:親人圖)(張貼“親”“親人”在黑板上)。
    我們每天都在親人的懷抱中感受他們的愛,同學們長了這么大,這里邊經歷的事太多太多,結合你身邊對父母的體會,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你對這些親人的理解?(提問,指名答)小結:親人給予我們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偉大的無私的寬容、理解、包容的。
    2、導入新課。
    可是有一些人,他們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我們也把他們稱為親人,知道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課文。(播放課件)讓我們穿過時間隧道,來到五十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中國志愿軍戰(zhàn)歌》)(讀“戰(zhàn)歌”)讓我們再一次追憶那可歌可泣的歲月。(播放抗美援朝畫面)。
    3、簡介背景。
    (播放課件:音樂)師讀: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主席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號召,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他們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三年的戰(zhàn)爭,志愿軍死傷幾十萬,停戰(zhàn)后又留守了五年,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姑涝瘧?zhàn)爭中,我國先后出兵130余萬人,有14萬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這其中就有:邱少云、黃繼光、羅圣教、毛岸英,就這樣他們在朝鮮奮斗了八年,在漫長的抗戰(zhàn)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4、這句話是誰說的?
    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5、“再見”什么意思?(再次相見,美好的愿望)。
    6、他們是“親人”嗎?為什么稱他們?yōu)椤坝H人”呢?文中的志愿軍是中國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鮮人,有血緣關系嗎?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去現場感受那動人的一幕吧。(播放課件:課文情景朗讀)。
    (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讀通句子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條理。
    同學們,現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課文中具體寫了幾位“親人”?為什么稱他們?yōu)椤坝H人”?(教師巡視)。
    2、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師檢查初讀成果。(播放課件:書上生字詞)學生認讀。教讀。
    4、理清文章條理。
    剛才同學們讀了課文,理清文章條理了嗎?課文分別寫了志愿軍向哪幾位親人告別的情景?(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鮮人民)。
    三、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一)教學課文1---3自然段。
    1、那么現在你就是志愿軍戰(zhàn)士,你想和誰道別?(自由讀)。
    2、那么誰想和大娘揮淚道別?(出示課件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誰來有感情的讀讀這一自然段。
    (2)。大娘為我們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價?(指名回答,并板書: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在地上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3)試按“請求――一回憶――反問”將課文分成三層。
    同學們把這一自然段分成三層,可以嗎?(出示課件:開頭中間結尾)。
    (4)開頭:讀請求大娘的話。(指名用請求的口氣讀開頭。一人當志愿軍戰(zhàn)士,一人當大娘,情景朗讀。)。
    (5)中間:(出示課件,理解重點句子)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
    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希望、信心……)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大娘還為我們做了什么?你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拔ㄒ弧薄罢f明了什么?大娘心里怎么樣?(痛苦)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6)結尾:將抒情部分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更能體現大娘對我們的情誼,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7)感情朗讀。(播放課件:配樂集體朗讀)。
    3、誰想和小金花道別?(出示課件第二自然段)。
    (1)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播放課件:小金花為志愿軍做了什么?付出什么代價?(板書:救老王失去媽媽)。
    (2)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抓住“噩耗”、“同歸于盡”兩個詞品味。)。
    (3)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為什么沒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播放課件:請同學扮演小金花,讀。讀出對敵人的恨。)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么真切,對比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4)引讀:多么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愿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愿軍戰(zhàn)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啊!
    (5)集體配樂朗讀這一部分。(小組讀)。
    4、誰要和大嫂道別?(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1)(播放課件:大嫂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價?(板書:挖野菜失去雙腿)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2)重點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钡角把仃嚨厣贤谝安?,會有哪些危險?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有感情地朗讀。
    (3)引讀:為了給戰(zhàn)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4)集體配樂朗讀這一段。(小組讀)。
    (5)(對照板書),升華感情。
    為了志愿軍,大娘();為了志愿軍,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大嫂()。(播放課件)。
    (6)讓我們再來看一組照片,共同感受中朝兩國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偉大友誼。(播放課件)。
    (二)討論1---3自然段的結構上的異同點。
    1、討論:
    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開頭:都是請求的語句。
    中間:都是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
    結尾:都是反問的語句。
    2、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小結: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同學們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
    (三)學習4―6自然段(課件)。
    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戰(zhàn)士們在心里深情地呼喚,朝鮮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播放課件)。
    1、在火車站臺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有道不完的離別話。訴不完的離別情。然而就在志愿軍和大娘她們揮淚惜別之際,火車啟動了。千言萬語化作一聲呼喚?!霸僖娏?,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學生接讀課文)。
    2、火車徐徐開出,那隆隆的聲音牽動著志愿軍的心。今朝分別不知何時再相見,此時,他們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保▽W生接讀)。
    3、戰(zhàn)士們深深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zhàn)士們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車站,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淚水模糊了戰(zhàn)士們的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幾句惜別的話,然而相距已遠,只能默默地在心頭一次又一次地呼喚著:“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保▽W生接讀課文)。
    4、朗讀,情感升華。播放課件讓學生全體起立,(配樂集體朗讀)。
    (1)看,站臺上,志愿軍跟朝鮮人民一邊握手一邊告別:“再見了,親人”(學生相互握手)。
    (2)列車即將啟動,志愿軍正向朝鮮人民揮手告別,朝鮮人民也頻頻揮手致意:列車開動了,看著站臺上的朝鮮親人,看著這片中朝兩國人民的鮮血染過的土地,我們的志愿軍激動地高喊:“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學生揮手朗讀)。
    (3)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4)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讓我們帶著對親人的依依不舍,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再讀。(配樂集體朗讀)。
    四、課外拓展,知識延伸。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收集有關抗美援朝中出現的感人小故事,開個英雄故事會。
    (播放課件語氣沉重)同學們,當年奔赴朝鮮的志愿軍英雄們,在朝鮮的戰(zhàn)場上,涌現了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譜寫了一篇篇壯麗的詩篇,請看這一組照片,他們曾經把自己的鮮血永遠地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讓我們去收集這些英雄的事跡,開個英雄故事會,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許多可貴的精神!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
     小編導語:《再見了親人》是人教版小學
    語文
    五年級下冊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表達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下面是本文的教學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體會重點詞語對表達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現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體會寫文章要選取典型材料。
     過程與方法:自讀自悟,寫批注體會,在交流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教學重點:從具體內容中感受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和親人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交流對親人的認識,明白普通意義的親人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
     3、指導朗讀課題,重讀“親人”
    
     剛才讀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讀懂了什么? (學生回答)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見解,還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師:仔細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提醒學生可以用勾畫相關語句,在旁邊寫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學生自讀自悟,讀悟結合,體會感動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學生交流匯報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指導學習)
     l 生讀“大娘送打糕”部分談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師:作者通過怎樣的敘述表達感情的?(敘事抒情)
     l 生讀句子并談體會(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個地方讓我感動,因為大娘為了救志愿軍傷員失去了自己的小孫孫。
     師:但即便如此,當敵機呼嘯而至的時候,大娘卻堅定地背起了傷員,永遠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孫孫。這就是我們的大娘!這就是我們的親人!(讓學生讀這段話,抓住“背起”“ 丟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愛 )。 其實,在這8年的時間里,大娘為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師:同學們,透過剛才的語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大娘?
     (關懷體貼的大娘無私奉獻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大娘……)
     師:是的,她為我們付出的真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l 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志愿軍深深的.感念。
     4、引導學生,深情朗讀
     (二)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維,咀嚼情節(jié)
     師:同學們,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所作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民的親人!
     問:志愿軍有沒有為朝鮮人民流血犧牲?能不能從課文中看出來?(學生回答)(板書: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問:你對課題的含義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師:同學們,中朝兩國人民8年的浴血奮戰(zhàn),生死相依,用鮮血鑄成的偉大友誼跨越國界,而今志愿軍戰(zhàn)士踏上歸國的火車,火車即將開動,大家拿起課本把最后幾段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生讀)
    
    
     1、推薦書籍:《誰是最可愛的人》
     2、完成課后小練筆。
    
     再見了,親人
     大娘 洗補衣服 幾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傷員 失去小孫孫 鮮血凝成的中朝友誼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媽媽
     大嫂 挖野菜 雙腿傷殘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一
    1.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3.學習文章敘事抒情相結合,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借助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1.課文中寫到了哪些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
    2.從題目看,課文主要寫什么內容?(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
    3.激情導入:走進文本,感受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送別的情景。
    2.學法指導:在文中用[]將具體事情標出來,再反復讀一讀,結合表格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初步感知:從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2.小組練習讀:送別的情景-往事的追憶-情感的抒發(fā)(現實-回憶-現實)。
    3.像這樣,再練習讀一讀第2、3自然段。
    4.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段與段之間是什么關系?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師生交流、歸納:并列關系;敘事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6.提問:作者這樣寫,為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7.指導批注:從書中找一找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寫一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8.師生對話:交流對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兩國人民的用鮮血與生命凝結了深厚的'友誼,這種情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奮斗,不怕犧牲的國際主義精神感動著每一個人。
    (大娘失去了唯一親人“小孫孫”;小金花失去了媽媽;大嫂失去了雙腿)。
    2.導語: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現,在送別的站臺上,志愿軍戰(zhàn)士們都思緒萬千???,勸一勸大娘吧,勸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送別的情景。
    4.朗讀指導: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和志愿軍之間深厚的情感?請你圈點出來,在朗讀的時候注意突出表達這樣的意思。
    a.大娘-稱呼時親切地、關愛的語氣。
    b.一“丟”一“背”-感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感。
    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7.交流、積累句式:
    (1)“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會忘記?”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什么?你認為在文中使用這樣的句式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避免平鋪直敘,更加強烈地抒發(fā)了依依惜別之情。)。
    (2)文中還多處出現了這種句式,畫下來,抄寫一句你最喜歡的。
    8.學習指導:小金花是個剛強的孩子,今天與志愿軍分別,她卻落淚了;大嫂架著雙拐送了幾十里,還不愿離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帶著你對朝鮮人民的敬意,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給同伴聽。
    1.創(chuàng)設情境:長鳴的汽笛催促我們就要與這片熱土分別了。此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請朗讀4-6自然段,理解他們的情感。
    2.讀了這幾個自然段,你覺得當時的場景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請以呼喚的方式,練習讀一讀,抒發(fā)志愿軍戰(zhàn)士的心聲。
    3.示范朗讀:兩個“再”;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4.總結:中朝兩國人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愿這友誼之花永不凋謝!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二
    1、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2、能用“唯—”、“深情厚誼”造句。
    3、能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學習第二段,進一步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激發(fā)情感,感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一、談話導入:
    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主要是敘事的話,那么接下來的3個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說前面3個自然段是在車站與朝鮮親人話別,那么后面這3個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車上。
    二、指導學習第二段。
    1、教師引讀: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2)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
    (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2、討論: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
    三、總結全文,討論:為什么課題“再見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難以忘懷的場面)。
    四、輪讀或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作業(yè)。
    1、將文中有關的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戰(zhàn)役、封鎖、暫時、硝煙、噩耗、剛強、大嫂、籃子、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詞句。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的教育。
    4、表達上的一些特點,體會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點:
    教學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應放在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
    課前準備:
    課件,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搜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教學時間:
    二課時(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1、理解和認識“親人”。
    同學們,還記得上學期學的綜合性學習《有趣的漢字》嗎?(記得),當我們遨游在漢字王國時發(fā)現,我們中國的漢字真是歷史悠久,神奇有趣。今天我們來看這一個字,(出示“親”)大家都認識嗎?一起來讀“親”,再讀(出示:親),知道這個字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課件)。我們的祖先看到大樹枝葉的茂盛,聯想到是下面樹根給予的營養(yǎng),從而創(chuàng)造了這個字“親”,來表示有血緣關系的人,爸爸媽媽等這樣的人叫做“親人”(出示:親人圖)(張貼“親”“親人”在黑板上)。
    我們每天都在親人的懷抱中感受他們的愛,同學們長了這么大,這里邊經歷的事太多太多,結合你身邊對父母的體會,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地說說你對這些親人的理解?(提問,指名答)小結:親人給予我們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偉大的無私的寬容、理解、包容的。
    2、導入新課。
    可是有一些人,他們之間并沒有血緣關系,我們也把他們稱為親人,知道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課文。(播放課件)讓我們穿過時間隧道,來到五十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中國志愿軍戰(zhàn)歌》)(讀“戰(zhàn)歌”)讓我們再一次追憶那可歌可泣的歲月。(播放抗美援朝畫面)。
    3、簡介背景。
    (播放課件:音樂)師讀:1950年,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引向中國的邊境。中國人民響應毛澤東主席發(fā)出的“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號召,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他們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一直打了3年,迫使美國坐下來談判。三年的戰(zhàn)爭,志愿軍死傷幾十萬,停戰(zhàn)后又留守了五年,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我國先后出兵130余萬人,有14萬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這其中就有:邱少云、黃繼光、羅圣教、毛岸英,就這樣他們在朝鮮奮斗了八年,在漫長的抗戰(zhàn)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4、這句話是誰說的?
    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5、“再見”什么意思?(再次相見,美好的愿望)。
    6、他們是“親人”嗎?為什么稱他們?yōu)椤坝H人”呢?文中的志愿軍是中國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鮮人,有血緣關系嗎?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去現場感受那動人的一幕吧。(播放課件:課文情景朗讀)。
    (板書:志愿軍,大娘,小金花,大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讀通句子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條理。
    同學們,現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課文中具體寫了幾位“親人”?為什么稱他們?yōu)椤坝H人”?(教師巡視)。
    2、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3、教師檢查初讀成果。(播放課件:書上生字詞)學生認讀。教讀。
    4、理清文章條理。
    剛才同學們讀了課文,理清文章條理了嗎?課文分別寫了志愿軍向哪幾位親人告別的情景?(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鮮人民)。
    三、精讀品味,體現真情。
    (一)教學課文1---3自然段。
    1、那么現在你就是志愿軍戰(zhàn)士,你想和誰道別?(自由讀)。
    2、那么誰想和大娘揮淚道別?(出示課件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誰來有感情的讀讀這一自然段。
    (2)。大娘為我們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價?(指名回答,并板書: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在地上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3)試按“請求――一回憶――反問”將課文分成三層。
    同學們把這一自然段分成三層,可以嗎?(出示課件:開頭中間結尾)。
    (4)開頭:讀請求大娘的話。(指名用請求的口氣讀開頭。一人當志愿軍戰(zhàn)士,一人當大娘,情景朗讀。)。
    (5)中間:(出示課件,理解重點句子)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BR>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寫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難和危險?
    大娘她們僅僅是為我們送來打糕嗎?還為我們送來了什么?(鼓勵、希望、信心……)抓住動詞,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大娘還為我們做了什么?你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拔ㄒ弧薄罢f明了什么?大娘心里怎么樣?(痛苦)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6)結尾:將抒情部分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比較表達情感的不同。(更能體現大娘對我們的情誼,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板書: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7)感情朗讀。(播放課件:配樂集體朗讀)。
    3、誰想和小金花道別?(出示課件第二自然段)。
    (1)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
    (播放課件:小金花為志愿軍做了什么?付出什么代價?(板書:救老王失去媽媽)。
    (2)找出最感動人的句子:
    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抓住“噩耗”、“同歸于盡”兩個詞品味。)。
    (3)小金花的媽媽與敵人同歸于盡,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為什么沒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播放課件:請同學扮演小金花,讀。讀出對敵人的恨。)失去媽媽的痛,對敵人的恨,這兩種情感是多么真切,對比又如此強烈。有感情地朗讀。
    (4)引讀:多么剛強的小金花,在失去媽媽的一刻,她沒有哭,但當與志愿軍叔叔離別時,她卻哭了,她與志愿軍戰(zhàn)士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BR>    (5)集體配樂朗讀這一部分。(小組讀)。
    4、誰要和大嫂道別?(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
    (1)(播放課件:大嫂為志愿軍戰(zhàn)士做了哪些事?付出什么代價?(板書:挖野菜失去雙腿)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詞句小組交流體會。
    (2)重點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钡角把仃嚨厣贤谝安耍瑫心男┪kU?那大嫂為什么還要去挖呢?這說明了什么?(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有感情地朗讀。
    (3)引讀:為了給戰(zhàn)士們挖蔬菜,大嫂卻為此付出了雙腿殘疾的代價,所以在志愿軍心目中,這位大嫂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4)集體配樂朗讀這一段。(小組讀)。
    (5)(對照板書),升華感情。
    為了志愿軍,大娘();為了志愿軍,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大嫂()。(播放課件)。
    (6)讓我們再來看一組照片,共同感受中朝兩國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偉大友誼。(播放課件)。
    (二)討論1---3自然段的結構上的異同點。
    1、討論:
    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都用第二人稱;都先用一個稱呼;這樣寫好像面向對方說話,更便于表達感情,都是通過具體事例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開頭:都是請求的語句。
    中間:都是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
    結尾:都是反問的語句。
    2、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小結: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軍怎能忘懷呢?讓我們走進志愿軍叔叔,跟他們一起和朝鮮人民話別,同學們可以站起來讀。(感情朗讀1~3段)。
    (三)學習4―6自然段(課件)。
    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戰(zhàn)士們在心里深情地呼喚,朝鮮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播放課件)。
    1、在火車站臺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有道不完的離別話。訴不完的離別情。然而就在志愿軍和大娘她們揮淚惜別之際,火車啟動了。千言萬語化作一聲呼喚?!霸僖娏耍H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學生接讀課文)。
    2、火車徐徐開出,那隆隆的聲音牽動著志愿軍的心。今朝分別不知何時再相見,此時,他們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學生接讀)。
    3、戰(zhàn)士們深深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zhàn)士們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車站,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淚水模糊了戰(zhàn)士們的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幾句惜別的話,然而相距已遠,只能默默地在心頭一次又一次地呼喚著:“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保▽W生接讀課文)。
    4、朗讀,情感升華。播放課件讓學生全體起立,(配樂集體朗讀)。
    (1)看,站臺上,志愿軍跟朝鮮人民一邊握手一邊告別:“再見了,親人”(學生相互握手)。
    (2)列車即將啟動,志愿軍正向朝鮮人民揮手告別,朝鮮人民也頻頻揮手致意:列車開動了,看著站臺上的朝鮮親人,看著這片中朝兩國人民的鮮血染過的土地,我們的志愿軍激動地高喊:“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學生揮手朗讀)。
    (3)列車隆隆向前,戰(zhàn)士們還在訴說著自己的心愿――(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兒,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4)列車越駛越遠,戰(zhàn)士們從心底發(fā)出呼喚――(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讓我們帶著對親人的依依不舍,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眷戀,再讀。(配樂集體朗讀)。
    四、課外拓展,知識延伸。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收集有關抗美援朝中出現的感人小故事,開個英雄故事會。
    (播放課件語氣沉重)同學們,當年奔赴朝鮮的志愿軍英雄們,在朝鮮的戰(zhàn)場上,涌現了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譜寫了一篇篇壯麗的詩篇,請看這一組照片,他們曾經把自己的鮮血永遠地留在了朝鮮的土地上,讓我們去收集這些英雄的事跡,開個英雄故事會,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許多可貴的精神!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四
    1、正確讀寫“戰(zhàn)役、封鎖、硝煙、偵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誼、剛強、噩耗、同歸于盡”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4、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課件:重點語句、圖片、音樂。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補充抗美援朝資料,指導書寫“噩”。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誰和誰是親人?
    2、生活中我們把什么樣的人稱作是自己的親人?再看課題,有什么疑問嗎?(學生質疑)。
    3、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志愿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是親人??梢援嫵鲇嘘P語句,標出重點詞語。
    4、咱們先來看看志愿軍和大娘之間為什么稱為親人?你是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的?
    “大娘”部分。
    重點句一。
    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
    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BR>    學生談感受。
    指導朗讀: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課指什么?那是怎樣的三天三夜?
    小結:讀書時抓住重點詞語,反復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種好方法。
    重點句二。
    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里休養(yǎng),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在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學生談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這段文字,你覺得應該抓住那個重點詞語呢?為什么?帶著感受讀一讀。
    師生合作配樂朗讀。
    重點句三。
    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
    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不能忘懷。
    對比朗讀,體會反問句的用法。
    總結學法:在學習這一自然段史,我們用了怎樣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軍之間為什么也稱作親人呢?采用咱們學習大娘部分的方法,結合你剛才畫出的句子,嘗試解決。
    總結:通過讀這三部分,我們知道朝鮮人民與志愿軍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他們卻用鮮血凝成了偉大的友誼。他們不但是親人,而且勝似親人。
    6、文中有沒有寫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畫出有關語句。
    7、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剛才我們講的只是他們8年相處的點點滴滴。這樣的事,講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吶。這一別,真不知何時再相見。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濃,更不舍得離開。
    但汽笛長鳴,聲聲撕裂心肺。望著不斷涌來的親人,望著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軍戰(zhàn)士滿含熱淚地呼喚——(第一遍)。
    列車徐徐啟動,緩緩駛出車站,漸漸遠去,消失在鐵路的盡頭,但那聲音依舊在天空回蕩——(第二遍)。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們想對志愿軍說的話寫下來??梢苑抡照n文1—3自然段的寫法。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五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課文解讀。
    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戰(zhàn)士離開朝鮮回國時,同朝鮮人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追述了許多難忘的往事,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比山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課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個自然段)各段結構基本相同:開頭講述送別的情景,而后回憶幾個人或幾件事,最后抒發(fā)感情,用反問作結。這部分是教學重點。每個自然段分別具體介紹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跡。這三個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說明了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送別時與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眷戀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個自然段)描寫了列車開動時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場面,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課文的語言感情真摯強烈,抒情性強,通俗易懂。
    1、緊緊扣住“情”,以讀體會“情”。教學中,應抓住課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動人的特點,以“讀”為突破口,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中,懂得“親人”的含義及分量,比較準確地把握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梢越處煹姆蹲x激起學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誼。在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動情之處,通過朗讀,品味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比較準確地把握了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濃郁的感情、洋溢的情義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指導朗讀時,可以借助課文的插圖和有關的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配樂朗讀。值得注意的是,課文中有不少抒發(fā)感情的反問句,要注意通過比較性的朗讀體會它們的意思與作用,切忌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分析講解。
    再見了親人的導讀教學設計篇十六
    本文是五年級下冊第四組里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描寫了xx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與領悟文章表達方法是本課乃至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
    對于抗美援朝這段歷史,學生于上學期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已有了解,同時,在此課學習時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黃繼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跡,學生對于志愿軍為朝鮮人民所作的犧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課應引導學生回顧這些課文及資料,把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遷移到新課的學習中來,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情誼。
    二、教學對象分析。
    這學期是學生進入高年段的第二個學期。通過幾年的學習,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閱讀中,他們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還能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課文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事,與學生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他們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體會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他們感悟文章表達方法的能力仍不強,需教師適時指導。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也懂得如何搜集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其實,這些方面的能力學生在上學期已初步形成,在這學期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繼續(xù)訓練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進而進行國際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志愿軍與大娘之間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入情入境地朗讀;領悟文章在表達上的特點。
    五、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品讀感悟法。
    六、課前準備。
    (一)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課前預習并搜集相關資料。
    七、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主要目標要求】。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使自己感動的語句。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志愿軍與大娘之間的深情厚誼是用鮮血凝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