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實用23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進行備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提前預設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和時間分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以下是一些來自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的教案范例,它們具有很高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一
    1、領(lǐng)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1課時。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一、導入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zhàn)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yōu)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xiàn)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jīng)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jīng)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關(guān)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shù)闹T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diào)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diào)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xiàn)實,感情基調(diào)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xiàn)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jié)全文。
    內(nèi)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diào):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為課下作業(yè))。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jié):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jié)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結(jié)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二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shù)膽嵏拧?BR>    3、學會比較鑒賞。
    二.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學媒體。
    投影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
    1.作者、風格和時代。
    北宋——豪放派:蘇軾。
    婉約派:柳永秦觀。
    南宋——豪放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誦檢查,感知婉約詞豪放詞不同風格。
    1、《雨霖鈴》中詩人想象別后的羈旅生活寫出的最使人觸動離愁別恨的兩句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2、《鵲橋仙》中體現(xiàn)一種崇高而曠達的愛情觀的一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險要形勢的三句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要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要學會知人論世。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事,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nèi)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起義軍已經(jīng)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膈,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
    當時的南宋與金對峙,金兵入侵肆無忌憚,南宋躲避茍安偏安一隅,議和納幣稱臣,出現(xiàn)戰(zhàn)、和的爭議。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贝嗽姳惴从沉水敃r的狀況。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述策略,不被采納。42歲被貶鄉(xiāng)居,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
    20多年后,韓佗胄把持朝政,企圖用北伐中原之事來釣譽固位,起用辛棄疾,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讓他在抗金前線鎮(zhèn)江當知府,辛棄疾一心雪恥復國,初到鎮(zhèn)江就積極為北伐作準備,而韓佗胄一伙兒政治腐敗,急于事功,辛棄疾對于這種政治局面憂心忡忡,由此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有扶傾持危的責任感,有抗金救國當仁不讓的熱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詞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韓佗胄遞的諫書。最終,他的意見也沒有被韓佗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開禧元年(1205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結(jié)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
    (三)、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學課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2)自讀課文,感受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討論:詞中總共寫了幾個歷史人物,明確歷史人物事件。
    (1)孫仲謀(2)寄奴:(3)劉義隆:(4)佛貍祠下:(5)廉頗:
    (四)、分析詞的上片:
    1、師補充孫權(quán)及劉裕事跡。
    孫權(quán)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
    劉裕出身貧寒,曾經(jīng)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帶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辛曾在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2、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英雄”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向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jīng)沒有了,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想當年”句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結(jié):作者借此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學生講劉義隆之典故。
    師補充明確:“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jié)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寫什么內(nèi)容?
    明確: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4、“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學生談此句的意思。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5、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钡Y(jié)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7、小結(jié)下片:
    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研討藝術(shù)特點: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以為如何?
    明確:用典緊扣“京口懷古;典故與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情思雋永,含蓄深刻。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恰是這首詞的長處。
    2、本詞除了用典外還突出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對比)。
    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xiàn)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贊孫權(quán)力抗曹操,建風流業(yè)績,江山本應代有才人出,嘆孫權(quán)之流不再有,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情緒)。
    (2)劉?!皻馔倘f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劉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表己抗金救國之志。其子劉義隆草率北伐,結(jié)果一敗涂地——告誡當今統(tǒng)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金主完顏亮被嘩變的部下所殺,正是南宋反攻復國的好機會,但趙構(gòu)在此后三天去議和,弄到如今異族皇帝廟前還有人祭祀,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三
    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
    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之上,學會關(guān)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
    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1、重點: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之上,學會各個典故的含義及其作用。
    2、難點: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一)導入新課。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fā)光。本文作者就是這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憑一己之力,挽救家國山河。讓我們感受民族氣節(jié),體味赤誠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關(guān)鍵字詞的讀音和詞義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再讀文章,理順詩詞的大概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層次。
    明確: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quán)和贊美率軍京口北伐的劉裕;下片諷刺了劉義隆冒進誤國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頗學習的態(tài)度。
    (三)深入研讀。
    問題1:辛棄疾登北固亭,極目遠眺,想到孫權(quán)和劉裕,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1:孫權(quán)曾在京口守國御敵,成就霸業(yè)?,F(xiàn)如今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經(jīng)“氣吞萬里如虎”。作者借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問題2: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2:教師滲透時代背景——統(tǒng)治者抗金準備不足,想要倉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時人微言輕,不被重用,一腔熱血只能流于悲嘆。作者此時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典故,是在借鑒歷史,來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問題3:作者最后引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3:當政者昏庸無能,又有小人挑撥,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作者以廉頗自況,表明自己雖然老去,但依然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類型的文體作品的拓展,進行對比閱讀?!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凶髡邔⒆约汉陀⑿廴宋镞M行對比,抒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
    (五)小結(jié)作業(yè)。
    1、小結(jié):梳理板書進行小結(jié)。
    2、作業(yè)布置:首先,熟讀并背誦詩文;其次,學生可以將詩詞轉(zhuǎn)譯為白話文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四
    1、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fā)出的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心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shù)膽嵏拧?BR>    3、學會比較鑒賞
    理解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
    理解文章的用典
    投影多媒體
    (一)、回顧舊知:
    1.作者、風格和時代
    北宋——豪放派:蘇軾
    婉約派:柳永秦觀
    南宋——豪放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姜夔
    2.名句背誦檢查,感知婉約詞豪放詞不同風格
    1、《雨霖鈴》中詩人想象別后的羈旅生活寫出的最使人觸動離愁別恨的兩句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2、《鵲橋仙》中體現(xiàn)一種崇高而曠達的愛情觀的一句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赤壁古戰(zhàn)場險要形勢的三句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蘇軾在詞中描寫赤壁之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既烘托了當年古戰(zhàn)場上戰(zhàn)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fā)的周瑜相比,東坡自然會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那么,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南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要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要學會知人論世。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xx多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了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事,親率50騎兵,直逼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nèi)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起義軍已經(jīng)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膈,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
    當時的南宋與金對峙,金兵入侵肆無忌憚,南宋躲避茍安偏安一隅,議和納幣稱臣,出現(xiàn)戰(zhàn)、和的爭議。宋代林升的《題臨安邸》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贝嗽姳惴从沉水敃r的狀況。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述策略,不被采納。42歲被貶鄉(xiāng)居,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
    20多年后,韓佗胄把持朝政,企圖用北伐中原之事來釣譽固位,起用辛棄疾,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讓他在抗金前線鎮(zhèn)江當知府,辛棄疾一心雪恥復國,初到鎮(zhèn)江就積極為北伐作準備,而韓佗胄一伙兒政治腐敗,急于事功,辛棄疾對于這種政治局面憂心忡忡,由此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有扶傾持危的責任感,有抗金救國當仁不讓的熱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本詞可看作是他向宰相韓佗胄遞的諫書。最終,他的意見也沒有被韓佗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開禧元年(1205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結(jié)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
    (三)、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學課文
    (1)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2)自讀課文,感受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討論:詞中總共寫了幾個歷史人物,明確歷史人物事件。
    (1)孫仲謀
    (2)寄奴:
    (3)劉義?。?BR>    (4)佛貍祠下:
    (5)廉頗:
    (四)、分析詞的上片:
    1、師補充孫權(quán)及劉裕事跡。
    孫權(quán)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
    劉裕出身貧寒,曾經(jīng)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卻討伐桓直,平定叛亂。帶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先滅山東的后燕,后滅陜西的后秦,光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
    辛曾在美芹十論里,明白指出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
    2、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英雄”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敬仰和向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即便是英雄事業(yè)的`流風余韻也已經(jīng)沒有了,表達了對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想當年”句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結(jié):作者借此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學生講劉義隆之典故。
    師補充明確:“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jié)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寫什么內(nèi)容?
    明確: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4、“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學生談此句的意思。
    “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5、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6、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師補充典故:廉頗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國去。后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還能不能替趙國出力。廉頗本來也很想被趙王召見,效命疆場,擊破強秦,使趙國強盛起來。他在趙國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钡Y(jié)果趙使還報趙王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一飯三遺矢)。于是趙王以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確:以廉頗自比,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7、小結(jié)下片:
    繼續(xù)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研討藝術(shù)特點:
    1、這首詞的寫作特點是運用典故,有人說辛棄疾的詞有掉書袋的毛病,你以為如何?
    明確:用典緊扣“京口懷古;典故與思想感情緊密聯(lián)系。情思雋永,含蓄深刻。加強作品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這恰是這首詞的長處。
    2、本詞除了用典外還突出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對比)
    引導學生找出詞中的對比,并體會其作用
    (1)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現(xiàn)實對比:針對南宋的萎靡不振。
    (贊孫權(quán)力抗曹操,建風流業(yè)績,江山本應代有才人出,嘆孫權(quán)之流不再有,抒發(fā)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不滿情緒)
    (2)劉?!皻馔倘f里如虎”與劉義隆“贏得倉皇北顧對比: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劉裕生于平常人家,出身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表己抗金救國之志。其子劉義隆草率北伐,結(jié)果一敗涂地——告誡當今統(tǒng)治者)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對比,抒發(fā)憂國傷時的感慨。(金主完顏亮被嘩變的部下所殺,正是南宋反攻復國的好機會,但趙構(gòu)在此后三天去議和,弄到如今異族皇帝廟前還有人祭祀,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子民。)
    (八)、拓展延伸: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fā)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1、相同點:結(jié)構(gòu)上均為“地點+懷古”
    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
    主旨上均為借古喻今
    2、不同點:
    (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襯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感慨年華漸去,壯志難酬;辛棄疾的詞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情懷。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事多,層層轉(zhuǎn)折,顯得隱晦。
    (二)鑒賞辛棄疾的另一首詩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天際流。年少萬兜鍪(頭盔,指代士兵),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明確:“望中猶記”中的“中”,都指中原大地)
    (2)詞中哪幾個句子是贊孫權(quán)的?
    (明確:“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薄吧赢斎鐚O仲謀。”)
    《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BR>    孫權(quán)十九歲繼承父兄遺業(yè),赤壁獲勝時年方二十七歲,被稱贊“舉賢任能”(孫策)“敬賢禮士”(魯肅)。
    南朝宋武帝劉裕,出生時家境貧苦,母親更因分娩后患疾病去世,父親劉翹無力請乳母給劉裕哺乳,一度打算拋棄他。后因劉懷敬之母伸出援手,養(yǎng)育了劉裕,他才得以活下來,因此小名“寄奴”。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劉義隆雖為劉裕之子,卻無乃父雄風,他主政期間曾三次北伐,而無一成功?!顿Y治通鑒》里記述完元嘉北伐失敗后,評價說:“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薄赌淆R書》則載:“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痹伪狈ナ『?,此前國內(nèi)潛伏的矛盾全面爆發(fā),不久后的公元453年,劉義隆被太子劉劭弒殺。
    韓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結(jié)果一敗涂地。親眼目睹宋軍潰敗的程珌總結(jié)說:“無一而非辛棄疾預言于三年之先者?!?BR>    佛貍祠在當時又被稱為“魏太武廟”。
    佛貍對應的很可能是阿爾泰語系中的“狼”。
    稼軒自南歸以后,因“歸正人”的尷尬身份和“持論勁直,不為迎合”的處世態(tài)度,受盡排擠和打壓,閑置多年,一直到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力主北伐宰相韓侂胄擢用“士大夫之好言恢復者”,辛棄疾才被重新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第二年,擢升為寶謨閣待制、并任北伐前沿軍事重鎮(zhèn)鎮(zhèn)江府的知府。寫《永遇樂》一詞時,稼軒已是位66歲高齡了,但他仍然希望能為國效力;只可惜急于求成的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加上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稼軒感到惆悵不已。
    一嘆英雄無覓,二嘆國運艱難,三嘆時不我待,四嘆報國無門。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五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gòu)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六
    1、領(lǐng)略蘇軾豪放雄邁的詞風,初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
    2、能夠感詞人所感,讓學生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對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過誦讀法、品讀法、推敲法、比較法等方法,引導學生品味深厚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2、預設情境法,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意境美的魅力。
    1課時。
    一、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與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書正音、正義、疏通詞語。
    三、熟讀課文。
    一、導入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聽完歌曲,品讀蘇詞。
    二、整體感知,了解內(nèi)容。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
    (1)拿出預習卡片,熟悉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
    (2)自由朗讀,揣摩作者的情感。
    2、運用多媒體播放影片范讀。
    3、學生齊讀。
    4、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所得。
    (1)說說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詞句。
    5、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詞是蘇軾游赤壁古戰(zhàn)場,因眼前之景,憶往昔之事,感自身處境,抒自己情懷。
    三、賞析上闋。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闋,討論完成下表:
    2、請學生試著用盡可能優(yōu)美的語句把寫景部分的語句再現(xiàn)出來,體會詩歌的意境。
    滾滾東流的長江洶涌奔騰,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搏擊著江岸,滾滾的江流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3、面對壯美的赤壁景觀,很自然地會想到曾經(jīng)活動在這里的英雄,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經(jīng)在此的英雄。
    過五關(guān)斬六將的關(guān)云長,一聲斷喝長坂坡上的猛張飛,方天畫戟無人能敵的俊呂布,運籌帷幄,世所難當?shù)闹T葛亮。
    (1)學生自由朗讀下闋,思考問題,完成下表,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描寫周瑜的?基調(diào)怎樣?作者自身的狀況又是怎樣的?基調(diào)怎樣?(2)學生思考:對周瑜的追述是表現(xiàn)的是一種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種現(xiàn)實,感情基調(diào)的矛盾實際反映的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
    “人生如夢”,人生是短暫的,虛幻的,又何必執(zhí)著?
    灑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萬古愁懷隨江而去,感慨和動作中表現(xiàn)出一種超脫與曠達。
    教師:
    4、總結(jié)全文。
    內(nèi)容:感懷、寫景、詠史、抒情。
    基調(diào):昂揚、感奮、豪邁、蒼涼。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
    四、拓展延伸,比較提高(可作為課下作業(yè))。
    1、閱讀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風格差異。
    (1)投影顯示《雨霖鈴》。
    (2)教師用俞文豹《吹劍錄》中的文字總結(jié):
    婉約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揚柳岸,曉風殘月”;
    豪放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2、有人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含有消極成分,試結(jié)合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談談自己的看法。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實際,說說當代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這是個拓展性話題,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結(jié)論,而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七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贊嘆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nèi)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一課時。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鎮(zhèn)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xx年,我在鎮(zhèn)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fā)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么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么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lǐng)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lián)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lǐng)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fā)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那么我要問一句,古人為什么要登高?為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里,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梢?,最初的登高有濃重的宗教意義。后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并分別找什么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nèi)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為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fā)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
    典故一:孫權(quán)。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貍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么感覺?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jié)。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么呢?板書:為君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無數(shù)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wǎng)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wǎng)站,標題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xiàn)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jié)在該網(wǎng)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為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金戈鐵馬清風醉,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后作業(yè)。
    背默全詞。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品讀語言,把握用典深意。
    2、體會詞人愛國憂時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難點]把握用典深意。
    [教學方式]誦讀---指導---點撥---歸納。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知道詞從風格上可以分為兩派(豪放派、婉約派),大家能否舉出豪放派的兩位代表詞人(蘇軾、辛棄疾)。繼蘇軾后,把詞的豪放風格發(fā)揚光大,使之蔚然成為一大宗派,要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辛棄疾,走進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對于這樣一首豪放風格的詞,該如何讀?又應讀出怎樣的語氣?
    學生試讀,師生共同糾正字音錯誤,評價朗讀語氣。
    老師范讀,學生體會。
    學生自讀,進一步感受體會。
    學生回答,明確(孫仲謀,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
    辛棄疾為什么會想到他們?這些人又寄托著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一)找一生讀上闕。
    思考問題一:上闕寫到孫權(quán)劉裕兩個歷史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都是建功立業(yè)的大英雄;事業(yè)從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詞人懷著怎樣的感情寫兩位英雄的?(欽佩,仰慕,贊美)。
    哪些字眼體現(xiàn)出詞人的這種情感?(千古,無覓一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詞句。
    思考問題二:詞人借助二人抒發(fā)了什么情懷。
    補充時代背景。
    學生回答:
    老師明確:主張抗金,想要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建功立業(yè)。同時借古代帝王的偉大功績批判南宋統(tǒng)治者的懦弱無能。
    齊讀上闕。(注意語氣和詞人內(nèi)心的情感)。
    總結(jié)把握詞中典故的方法:首先,了解典故內(nèi)容;其次,結(jié)合詞人生活的社會背景和個人際遇;最后,利用典故以古喻今的特點,把握其中深意。
    (二)齊讀下闕,利用總結(jié)的方法自學下闕內(nèi)容。
    思考問題:1、辛棄疾引用宋文帝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2、詞人寫佛貍詞下“神鴉社鼓”,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3、詞末運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學生自讀下闕,討論交流。
    明確問題一:委婉勸諫當朝,伐金要做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齊讀本句,體會情感(深沉,語重心長)。
    明確問題二:沉重。憂慮北方臣民安于異邦統(tǒng)治,南宋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失地。
    補充: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增強這種心情。(借“烽火揚州路”與“神鴉社鼓”的景象對比)默讀并注意體會。
    明確問題三:以廉頗自喻,想為國出力,但又壯志未酬。
    詞人時年66歲,仍思報國效力,正如曹操詩句所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齊讀此句,讀出氣勢,讀出詞人壯心不已的豪邁之氣。
    指導學生用兩個“既---又---”句式概括詞人情感。
    明確:既想抗金,北伐中原,又不愿朝廷草率出兵;
    既想為國出力建功立業(yè),又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小結(jié):縱觀全詞,悲涼蒼勁,全文用典,卻無絲毫堆砌之感,反而表意豐富,表達出了詞人豐富的.、復雜的、多層次的情感。
    討論:對于詞人辛棄疾的這種猶豫不決,進退不定,你是怎么認識的?
    明確:愛國憂時的情懷。
    思考題:從辛棄疾身上發(fā)現(xiàn)的這種可貴的精神品質(zhì),由此你又想到了古時的哪些人?
    學生發(fā)言: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
    升華:在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的品質(zhì),那就是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他們在國家危亡,民生凋敝時挺身而出,或力挽狂瀾,扶大廈于將傾;或揮筆為文,為社禝搖旗吶喊。正是他們,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正是由于他們,才使得我們的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今天學習古代詩詞,不僅要學習、繼承先人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和高貴品質(zhì)。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三、教學難點: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教學安排。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鑒賞這首詞。
    (一)從題目入手,整體感知。
    永遇樂是詞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點,懷古表明這是一首懷古詞,懷古詞是詞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傷今之作。鑒賞這種作品,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簡歷史實,創(chuàng)作詩篇時的背景以便感悟詞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字幼安,他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棄疾64歲,被重新啟用,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
    2.速讀全詞,找出詞中的關(guān)鍵詞。
    引導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領(lǐng)起作用的動詞。明確:覓、想、望、問。
    引導思考、提示回答:
    4.理解作者“懷”有什么樣的感情?明確: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三)鑒賞意象。
    1【提問】詞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懷古的內(nèi)容?概括這些意象。(學生提煉,教師歸納)。
    (四)鑒賞詩詞用典的寫法。
    詩詞創(chuàng)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簡潔含蓄有余韻,這種寫法叫用典。詞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為用事,用詩句,用成語,用詩,用詞,五種類型,本詞主要通過五個影射現(xiàn)實的歷史故事表現(xiàn)這種手法。
    2【提問】請分析本詞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個是孫權(quán)曾遷都京口的故事。孫權(quán)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強敵曹操、劉備抗衡,確保父兄基業(yè),使東吳政權(quán)得以鞏固,京口一度作為吳國的都城,是在孫權(quán)稱帝后才發(fā)展起來的,借此追懷孫權(quán)建立的赫赫功業(yè),寓意能抗敵守土的英雄今日沒有了。
    第二個是幼時曾在京口一帶放過牛,后來兩次率軍北伐并一舉平定桓玄叛亂,滅晉建南朝宋的劉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對進行北伐收復中原的熱切期望。
    第三個是劉裕之子劉義隆倉促北伐大敗而歸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贊成韓侂胄的倉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轍。
    第四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劉宋北伐軍追至長江邊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大肆祭慶的故事,拓跋燾本事外族入侵者,人們竟在他的祠廟前祭祀,鼓樂喧天,鬧得不亦樂乎,說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識已經(jīng)模糊,這都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茍且偷安,執(zhí)行妥協(xié)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借以發(fā)泄對南宋統(tǒng)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復失地的不滿情緒。
    第五個用廉頗的故事。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頗“一飯三遺屎”。辛棄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傷自己,難以盡展其才的苦悶心情。
    (五)鑒賞詞的主旨(學生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教師歸納)。
    【提問】通觀詞的內(nèi)容,分析通過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提示:這首詞通過五個典故表現(xiàn)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侂胄的警告。
    五、歸納總結(jié)。
    (1)寫法特點:這首詞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煉深刻,雖然用典較多,但都關(guān)合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詞的結(jié)構(gòu)嚴密,層次井然,既有寫景敘事,又有議論,抒情,縱橫開闔,一氣貫注,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是稼軒詞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學法總結(jié):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鑒賞的順序總結(jié)鑒賞的方法。
    六、教學反饋,學生交流本課收獲。
    七、試背誦該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
    那天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讓研究辛棄疾詞與其他人的詞比最大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有這個特點。不料半路斜伸一個意外的見解,像斜逸枝頭一朵未開的花。
    生:特點是歷史人物多,歷史典故多。
    師:各個典故用意是什么?
    生:上片。孫權(quán)當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劉裕則生在鎮(zhèn)江。孫權(quán)能稱雄一方,劉裕則曾經(jīng)北伐收復洛陽、長安。這些都更激勵辛棄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1、宋文帝元嘉年間“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慘敗。承上片北伐雄圖,委婉勸阻當時執(zhí)政的韓侂胄急于事功,主張立即出兵。2、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長江邊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宮祭祀。3、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忠心但憂慮被小人排擠。
    師:典故多這一特點有沒有影響詞的質(zhì)量?能說點理由嗎?
    生:有,費了我二十分鐘時間才看懂——費時間。
    生:沒有,我從中長了好幾個常識。文章要有內(nèi)容,它有;要有距離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覺得很恰當,很順。
    師:好,果然有見地。送一句前人評點給你:“稼軒驅(qū)使《莊》《騷》、經(jīng)、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四庫全書提要·稼軒詞提要》)。
    師:從這個用典的特點看,有人說辛棄疾喜歡“掉書袋”,你怎么看?
    生:有才能——從典故中借鑒經(jīng)驗,得出正確意見,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個苦悶的人。——我查過一個資料,從《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南來以后,任職的空間變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運:江陵、江西、湖南,奏請創(chuàng)建軍隊,“軍成,雄鎮(zhèn)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則再調(diào)江西,又調(diào)福建,“又欲造萬鎧,招強壯,補軍額,嚴訓練。事未行,臺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閔王殿’,遂丐祠歸?!毙翖壖部闯龀⒌男蝿?,干脆隱居江西鉛山二十年。這次66歲又被韓侂胄任為鎮(zhèn)江知府,準備北伐。這二十年,則是讀書種地寫詞的二十年,這些典故應當是在這個時段里積累起來的。而這是被迫的無奈的。
    (這一點出乎意料,本來要學生體會用典故這一特征,然后再拓展一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來鞏固。當時有點慌亂,但感覺這個旁逸斜出的枝條是“濕漉漉的黑色枝條”帶了一朵將開未開、尚未十分燦爛的花朵。一語點燃了自己的閱讀積累,有點緊張,但感覺應該再多一縷陽光,讓花開足。)。
    生含羞微笑,不答。
    師:這位同志果然高見,一句話讓我想到前幾天備課查辛棄疾作品時的一點感觸,聊作補充,看有沒有道理。先看一首同時期的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登高》!
    生:“生子當如孫仲謀”是《三國演義》里曹操的話!
    生(齊答):位置一樣,字數(shù)一樣,韻一致。
    師:厲害,都用上排比啦!從這些典故當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得意,巧妙用別人的話,很得意吧。
    生(剛才作長發(fā)言的):應該也是無奈吧。還是剛才的道理。
    師:很欣賞這位同志的堅持主見。我再做點補充。首先,此處借用,嚴格遵從上闋寫景敘事、下闋抒情言志的習慣,以無休無止的滾滾長江眼前之景,象征悠悠不絕的人世興亡。既寫眼前景暗示興亡之感。其次,又完整(前一句為押韻而改動一個字)引用詩句,情景畢見而情趣盎然,真是妙絕。再次,都放到結(jié)尾處,我想這大概不是完全無意而為。妙絕!字數(shù)一樣,韻又一致,位置又一樣,并排放置,一寫景一議論,像一把椅子有了對稱的雕刻精美的兩只扶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用典到此境界,妙絕!
    這讓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詩經(jīng)原文不著痕跡令人贊嘆一樣,而此處更多巧妙與趣味。讀到此處,可以想見稼軒呷一口酒、望一眼窗外田園青山的得意神態(tài)。
    這是無緣補天成頑石,愁到極處辭更工。更讓人體味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之后的“閑愁”,此時愈自得愈從容,便是愈苦悶愈無奈。
    ——唉,這樣得意的用典,原來卻是稼軒那一肚子的苦悶!
    (學生鼓掌,自己也奇怪這樣處理。我看見剛才那位同學眼中閃光,我得意地看見一朵花正艷!)。
    現(xiàn)在回憶記錄這個過程,有個感覺:課堂不該只是一場戲,而更應該是一棵樹,斜枝是它的一部分;順其自然,再添一縷陽光,讓斜逸枝頭著一朵花。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一
    生:﹙齊聲﹚但我已飛過。
    生1:圓明園,讓我們永記恥辱。
    生2:昭君墓,讓我們看到一個女子的不幸和偉大。
    生3:杜甫草堂,讓我們看到一代詩圣憂國憂民的情懷。
    生4:武候詞,讓我們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的一生。
    師:同學們都說的很好,咱們今天說歷史人物的事跡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剛才大家說的話放在一起就是一個排比句。
    ﹙學生笑﹚。
    師:詠史懷古詩,知道嗎?
    生:知道。
    師:其實,它跟你們剛才說過的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過是講究韻律、平仄、水平更高罷了。
    ﹙學生笑﹚。
    師:好,你們都知道哪些詠史懷古類的詩?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過華清宮》。
    生3:杜甫的《詠懷古跡》。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師:很好,看來同學們知道的懷古詩還真不少。你們能說說懷古詩常用的方法嗎?
    生1:一般是借寫歷史人物的事跡,抒發(fā)個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生2:也有用歷史遺跡抨擊時政,抒發(fā)對王朝更潛的感慨,如《過華清宮》。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其實懷古詩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為:借古諷今,借古抒懷。
    師: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來鑒賞一首懷古詩,就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師:同學們對辛棄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愛國詞人。
    生2:他是歷城人,也就是山東濟南人。
    生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的詞大多收在《稼軒長短句》里。
    生4:辛棄疾生活的南宋時代,金軍南下,山河飄零,朝廷茍安。
    生5:辛棄疾一生都主張恢復中原,但卻壯志難酬。
    師:為什么會這樣?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師:還有一個因素,辛棄疾率一萬余抗金起義軍南歸,作為抗金起義的將領(lǐng),朝廷對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學生點頭﹚。
    生1:學過他的《破陣子》。
    ﹙學生背誦,卻不熟﹚。
    生2:“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生:可憐白發(fā)生!
    師:夢境與現(xiàn)實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現(xiàn)人物感情。
    生:這首詞寫于南宋高宗開禧元年,當時辛棄疾任鎮(zhèn)江知府。
    師:對,當時韓侂胄當權(quán)。他想對金用兵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棄疾一樣致力于收復,所以并不積極備戰(zhàn),辛棄疾認為伐金一定要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否則會重蹈覆轍,使北伐陷于失敗。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登臨北固亭,覽景抒懷,寫成了這首千古名篇。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下這首詞,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懷。
    ﹙學生朗讀全詞,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這首詞。
    ﹙學生朗讀,聲音清脆柔婉﹚。
    師:你們覺得她讀的怎么樣?
    生1:好,字正腔圓。
    生2:我覺得她讀得太婉約了。
    師: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生2:應該讀得慷慨激昂一些,因為這是一首豪放詞。
    ﹙該生朗讀全詞,讀得慷慨激昂,贏得一片掌聲﹚。
    師:這位同學讀出了這篇作品的風格。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詞。
    ﹙學生齊聲朗讀全詞﹚。
    師:同學們注意到?jīng)]有,這首詞用的典故比較多。
    ﹙學生點頭﹚。
    生1:孫權(quán)曾經(jīng)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擊退曹操軍隊的南侵。
    師:辛棄疾對孫權(quán)怎樣評價?
    生2: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可見他對孫權(quán)的評價很高。
    生1:英雄難覓,有點遺憾。
    生2:我覺得作者是在慨嘆當時南宋統(tǒng)治集團無孫權(quán)那樣的英雄人物。
    師:說得好,這就是以古諷今的手法。
    師:還寫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劉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權(quán)。
    師:詞中怎樣寫他北伐時的英雄氣概的?
    生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師:很神氣,很有氣魄!
    師:你怎樣理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生1:這是劉裕起兵前的生活環(huán)境,這說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礙他成就英雄業(yè)績。
    生3:“英雄不論出身”,諸葛亮、劉備都是這樣的英雄。
    生4:還有朱元璋。
    生5:毛澤東。
    ﹙學生紛紛舉出自己認為的英雄人物﹚。
    ﹙學生笑、點頭﹚。
    師:如果再來讀詞的上片,你覺得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來?
    生1:應該讀出對孫權(quán)和劉裕的贊美。
    生2:應該讀出對他們英雄業(yè)績的向往。
    生3:應該讀出“英雄無覓”的遺憾。
    師:好,那么咱們就齊聲朗誦全詞,讀出你認為該讀出的感情。
    ﹙學生齊讀全詞,感情很充沛,也很豐富。﹚。
    師:讀得很好,我們在下片中繼續(xù)找典故。
    生1: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出師北伐,全軍敗還。
    生2:作者借此事詠嘆近事,即宋孝宗隆興元年,張浚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師:運用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劉義隆兵敗的原因是“草率出師北伐”,根據(jù)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可以說是辛棄疾的一種擔憂。
    生2:可能也是對南宋當權(quán)者的一種警告。
    師:還有更沉痛的事嗎?
    生1:金主完顏亮南犯遭宋軍痛擊,宋卻主動與金議和,錯失恢復良機。
    生2:拓跋燾建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景象。
    師:同學們,能想得出辛棄疾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感受嗎?
    生1:辛棄疾一生主張恢復,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懦弱茍安,錯失痛擊良機,他肯定非常遺憾,也非常憤慨。
    生2:他收復中原的壯志難以實現(xiàn),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記了異族入侵的恥辱,肯定非常痛心。
    師:是啊,作為一個愛國詞人,辛棄疾很痛苦,也很無奈。
    (學生臉上現(xiàn)出憤憤不平之氣)。
    生: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師:同學們看最后這一個典故。
    ﹙指名一位同學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的“廉頗三遺矢”的故事﹚。
    師:你們談談作者用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頗自況,抒發(fā)了自己老當益壯,仍不忘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頗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為“郭開”等小人暗中使壞。
    ﹙生點頭﹚。
    生2:我覺得這一典故還抒發(fā)了辛棄疾壯志空懷,不被重用的憤慨。
    師:辛棄疾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兩句詩“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地書”,可以說是寫盡他的滿腔悲憤與無奈。
    師:同學們,我們來朗讀詞的下片,體會作者的復雜感情。
    ﹙學生齊讀一下,感情漸趨深沉﹚。
    師:辛棄疾之所以悲憤是因為他愛國。那么,怎樣才算一個愛國詩人?
    生1:總是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時時把國家、民族的命運掛在心中。
    師:陸游是嗎?
    生:是。“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夢里都在為國殺敵!
    師:岳飛是嗎?
    生: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腔復國之情!
    師:只可惜,陸游和岳飛跟辛棄疾一樣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無法實現(xiàn),而他們都生活在南宋時期,這應該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一個極大的諷刺吧。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二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quán))(孫權(quán)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yè))。
    2、寄奴曾?。▌⒃#▌⒃1狈ナ罩性瑲鈩萑缁ⅲ?BR>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三
    1、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及其詩詞大意。
    2、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之上,學會關(guān)鍵典故的含義和及其作用。
    3、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1、重點: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法加之小組合作探究法,在反復誦讀的基礎(chǔ)之上,學會各個典故的含義及其作用。
    2、難點:體味詞人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愿望及壯志未酬的苦悶。
    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
    (一)導入新課。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滾滾長江東逝水,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卻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發(fā)光。本文作者就是這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憑一己之力,挽救家國山河。讓我們感受民族氣節(jié),體味赤誠之心。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文章——《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文,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關(guān)鍵字詞的讀音和詞義并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2、再讀文章,理順詩詞的大概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層次。
    明確: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業(yè)的孫權(quán)和贊美率軍京口北伐的劉裕;下片諷刺了劉義隆冒進誤國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頗學習的態(tài)度。
    (三)深入研讀。
    問題1:辛棄疾登北固亭,極目遠眺,想到孫權(quán)和劉裕,寄托了什么情懷?
    明確1:孫權(quán)曾在京口守國御敵,成就霸業(yè)?,F(xiàn)如今卻“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經(jīng)“氣吞萬里如虎”。作者借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跡來: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問題2: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確2:教師滲透時代背景——統(tǒng)治者抗金準備不足,想要倉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時人微言輕,不被重用,一腔熱血只能流于悲嘆。作者此時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典故,是在借鑒歷史,來說明:伐金必須作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
    問題3:作者最后引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確3:當政者昏庸無能,又有小人挑撥,作者擔心像廉頗一樣被棄置不用。作者以廉頗自況,表明自己雖然老去,但依然有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而這,正是全詩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類型的文體作品的拓展,進行對比閱讀?!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凶髡邔⒆约汉陀⑿廴宋镞M行對比,抒發(fā)出年華漸去、壯志難酬的感慨。
    (五)小結(jié)作業(yè)。
    1、小結(jié):梳理板書進行小結(jié)。
    2、作業(yè)布置:首先,熟讀并背誦詩文;其次,學生可以將詩詞轉(zhuǎn)譯為白話文的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四
    1、流利朗讀全詞。
    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文章感知】。
    1、帶領(lǐng)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quán)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虛景。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看。
    第二課時。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那么,如果統(tǒng)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看注解18。
    提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學過兩首詞后,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出生地所處時代經(jīng)歷做官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四川眉縣北宋中期冤獄、坎坷文官,頗有政績47歲。
    辛棄疾山東濟南南宋初年建功立業(yè),不得重用武官,戰(zhàn)功卓著66歲。
    然后再從作品來看:
    環(huán)境: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fā)聯(lián)想,景在一起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貍祠下。
    聯(lián)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lián)想到的虛景多于實景。
    人物周瑜孫權(quán)、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貍、廉頗。
    情節(jié)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貍、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xù)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六、歸納全詩。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quán):英雄難覓??。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壯志未酬。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六
    1、抓住典故,感受詞人對率軍北伐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贊嘆之情。
    2、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nèi)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一課時。
    一、由題入課。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鎮(zhèn)江),鎮(zhèn)江,沿長江。對面是揚州的瓜洲,有句詩是京口瓜洲一水間。一水,就是長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臨長江。2006年,我在鎮(zhèn)江參加教師培訓,在遠處看到了北固山與北固亭,輪廓一如教材插圖。
    (生看插圖,描述插圖)山巔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蒼蒼,半空沙鷗翔集,江中百舸爭流。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去看一看。
    懷古,對古人之事的追溯,發(fā)自己的情思。懷古詩詞一般什么樣的模式?
    寫景詠史抒懷(板書)。
    二、簡介作者。
    辛棄疾是什么人?(南宋詞人)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lǐng)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見宋高宗,聯(lián)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lǐng)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發(fā)出的慨嘆就知道了。
    三、探討登高。
    那么我要問一句,古人為什么要登高?為了望遠。這只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義:在古人眼里,高處與天比較近,如果需要與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禪,就是要與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禪之地就是泰山了??梢姡畛醯牡歉哂袧庵氐淖诮桃饬x。后來宗教意味漸漸淡去,成了文人們一種消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也感嘆道。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棄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與慨嘆嗎?
    四、文本研析。
    1、請同學讀課文,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出情感,并分別找什么地方是寫景、詠史及抒懷的內(nèi)容。
    2、檢查朗讀情況及對課文的大體把握。
    3、以典故為切入口,研析課文。
    北固亭引發(fā)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許多歷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情感,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板書:
    典故一:孫權(quán)。
    典故二:劉裕。
    典故三:劉義隆。
    典故四:佛貍祠。
    典故五:廉頗。
    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4)再看下一個典故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么感覺?
    (6)每學一個典故,通過分析促讀,讓情感充分表達。
    五、讀文總結(jié)。
    1、讀課文。我們面對辛棄疾能做些什么呢?板書:為君去英雄淚。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無數(shù)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辛棄疾!網(wǎng)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wǎng)站,標題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這六個字足以體現(xiàn)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壯的愛國情懷。有一位在清明節(jié)在該網(wǎng)站留言如下: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
    英雄千古,荒草無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為稼軒而作。
    一身膽氣劍如虹,
    沙場點兵卻成空。
    泣留詩行今人誦。
    六、課后作業(yè)。
    背默全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為大家?guī)淼?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七
    1、初步把握鑒賞詩詞的基本流程。
    2、學會分析詩詞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3、領(lǐng)會辛棄疾詞的慷慨悲郁的藝術(shù)風格。
    [德育目標]
    感知詞中流露出的愛國主義情感。
    1、鑒賞詩詞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運用及作用。
    3、對比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誦讀法、賞析法
    多媒體
    1課時
    [思路]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欣賞,按照“題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現(xiàn)手法--意境”的鑒賞流程來鑒賞本詞,讓學生感知并掌握這一流程,進而去鑒賞其他的詩詞。
    一、導入新課
    由郭沫若為辛棄疾題的墓聯(lián)入題:[多媒體影入]銅板鐵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感知辛棄疾是詞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讀全詞,分析詞題及作者。
    1、[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誦(男音)。
    2、詞題
    永遇樂--詞牌名,雙調(diào),一百零四字。
    北固樓--原名北顧樓,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臨長江,形勢險固,是歷來用兵之地。
    懷古--此詞是懷古傷今之作。
    3、作者
    [多媒體展示]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闖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nèi)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jīng)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gòu)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xiāng)!司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韓伉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姹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再讀全詞,結(jié)合注解疏通詞句。
    1、所有學生齊誦全詞。
    2、教師示范,用自己的語言口述詞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千百年來江山如故可是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那樣的人物了)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歌舞的樓臺,連同那英雄的業(yè)績都被雨打風吹成了過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陽照著草叢樹木和普通的街道,人們說寄奴曾在這里住過)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兵強馬壯,猶如猛虎)
    3、學生訓練,口述詞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師訂正。
    (現(xiàn)在憑誰去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四、三讀全詞,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學生讀全詞。
    2、找出詞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孫權(quán):“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們綿綿不斷的今古興亡之思:物換星移,滄桑屢變,神州大地上幾番分合,幾番易主。在這幅歷史畫軸面前不禁從江山聯(lián)想到人事,于是引出與京口有關(guān)的第一個典故:孫權(quán)。他曾多次于此拒強敵于江北,但這樣的英雄現(xiàn)在卻不復存在了,就是連昔日的繁華與功業(yè)也都被歲月的風雨消磨殆盡。這決不僅是對孫權(quán)一個人的評價問題,它已成為抗戰(zhàn)派與投降派斗爭的焦點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孫權(quán)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對南宋政權(quán)茍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極大不滿,是對長期以來投降主和派的強烈譴責。
    劉裕:繁華已逝,蕭條滿目,于是引出了與京口有關(guān)的第二個典故:劉裕。人們傳頌著那斜陽照射的草樹之間,那平常的巷陌之內(nèi),就是劉裕當年生活過的地方。雖然荒涼,但它畢竟孕育過這樣的英雄,這是對英雄的向往,這是民族的驕傲;劉裕雖然偉大,他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而今變得如此荒涼,這又是對英雄的哀嘆,對不肖子孫的譴責?!叭f里”指被敵人占據(jù)的中原地區(qū)。孫權(quán)曾在京口建都,劉裕曾在京口住過,兩次從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業(yè)。作者登臨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們,借古諷今。作者借贊揚孫權(quán)、劉裕,諷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xiàn)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劉義?。哼@里引用第三個典故:劉義隆。劉義隆是劉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險北伐,結(jié)果大敗,北魏軍一直追到長江邊,幾乎遭到覆滅的危險。劉義隆只落得倉皇北顧,“北顧涕交流”。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啊!“贏得”二字沉痛萬分,悲憤之至。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張浚北伐,在符離集遭到大敗。作者希望當局接受歷史教訓,不要輕舉妄動。引用這一典故有力地證明了辛棄疾在北伐中有正確的戰(zhàn)略思想及講求實際,他力主用兵又決不茍同韓姹胄之冒進。
    拓拔燾:從拓拔燾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詞從懷古轉(zhuǎn)到傷今。這一句指自己南歸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過去了,當時的慘象記憶猶新(指1162年金兵對南宋發(fā)動進攻,占領(lǐng)了揚州一帶地區(qū),“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這種辛酸的場面時刻縈繞在作者心頭。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對揚州路,想起劉義隆的歷史教訓,自然又涌上心頭,作者將它寫出來也是為了警告統(tǒng)治者切莫重蹈復轍。這里使用第四個典故:拓拔燾。作者寫下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貍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卻早已忘掉這一點,在那里歡天喜地地祭社。這是多么令人怵目驚心的不協(xié)調(diào),在這“喜慶”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與恥辱。作者寫此情景在于從反面激勵人們只有收復失地,光復祖廟,才能使同胞免除災難,同時也是指責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復失地。
    五、四讀全詞,分析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
    1、[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誦(女音)。
    2、用典賞析。
    詞中用典雖多,卻貼切恰當,非但沒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達,而且以少勝多,表現(xiàn)了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和思想。正如《詞綜》所說,由于這首詞用典恰切,感慨深邃,“發(fā)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3、對比賞析。
    以古代英雄業(yè)績與可悲的現(xiàn)實相比,用以針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劉裕的“氣吞萬里如虎”與其子劉義隆的“贏得倉皇北顧”相比,這是以歷史上英主與庸才之比,用提出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指出今日應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揚州路”與眼下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比,這是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感慨,感嘆由于統(tǒng)治者的長期“和戎”媚敵,把人們的民族感情都沖得淡淡的了;用廉頗的遭讒尚有趙王派人聘問與自己的冷落處境相比,用以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通過這些交互重疊的對比,使詞義更加豐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強烈,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六、五讀全詞,整合中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xiàn)了詞人抗金求國,恢復中原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達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進用人才的憤懣。
    七、誦讀全詞。
    八、練習。
    鑒賞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京口北固亭有懷》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八
    當然,這堂課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應該說,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是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緊接著再進行一次讀的訓練,范讀也好,聽讀也罷,或者干脆讓學生進行試讀,以此來檢測他們對作品的獨立理解,這樣會使整堂課的處理更完美一些,教學高潮也必將更明朗一些,詩歌的韻味也會顯得更濃一些。除此之外,在反思過程中,我也深深感受到課堂語言準確的必要性。比如,課堂上我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一句簡潔而完整的話概括詞中所涉及的典故?!边@一問讓很多學生摸不著頭腦。這個問題無意中丟掉了概括的“數(shù)量”,學生對概括的要求也不很清楚。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十九
    歷經(jīng)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quán)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jīng)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二十
    教學目標:
    1、流利朗讀全詞。
    重點難點:
    1、?了解全詞中引用的各種典故。
    2、?作者的寫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寫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學過程:
    【文章感知】。
    1、?帶領(lǐng)同學朗讀全文,糾正讀音。
    提問:作者在此時提到孫仲謀,暗含了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孫權(quán)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個浪費人才的皇帝。
    虛景。
    提問:作者對劉裕的懷想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那么作者希望怎樣做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悉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詩詞的方法。
    2、?對蘇軾和辛棄疾這兩個豪放派的詞人進行橫向比較。
    教學難點:
    2、?通過對作者生平的比較來比較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
    3、?對豪放派詞進行較深的分析。
    教學過程:
    那么,如果統(tǒng)治者不善用人,會怎樣呢?
    明確:自然是張浚北伐失敗后造成的“烽火揚州路”
    看注解18。
    提問:作者有什么感想?
    學過兩首詞后,我們不妨利用我們學過的分析法,對蘇軾和辛棄疾進行一下比較。
    【討論】:大家說說蘇軾和辛棄疾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作者出生地所處時代經(jīng)歷做官寫作時的年齡。
    蘇軾四川眉縣北宋中期冤獄、坎坷文官,頗有政績47歲。
    辛棄疾山東濟南南宋初年建功立業(yè),不得重用武官,戰(zhàn)功卓著66歲。
    然后再從作品來看:
    環(huán)境:長江、赤壁、亂石、峭壁、驚濤、故壘。
    多實景描寫,誘發(fā)聯(lián)想,景在一起長江、舞榭歌臺、尋常巷陌、佛貍祠下。
    聯(lián)想到的虛景,景是分散的。
    聯(lián)想到的虛景多于實景。
    人物周瑜孫權(quán)、劉裕、宋文帝劉義隆、佛貍、廉頗。
    情節(jié)觀景——感慨英雄——超脫曠達孫仲謀、劉裕、廉頗。
    劉義隆、佛貍、張浚。
    比較講解:比較講解:
    其次,從寫作的年齡看:當時蘇東坡正處在壯年,卻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自然有一種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棄疾當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則是想繼續(xù)效力,更多的詩感慨當初,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上的不同。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二十一
    教學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gòu)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四、分析詞的上片:
    思考:
    1、上闋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都是能夠建立功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yè)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3、寫孫權(quán)和劉裕一略一詳,為什么?(寫出劉裕出身貧賤,卻能建功立業(yè),更表現(xiàn)了“事在人為”的道理;更表現(xiàn)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在當時韓侘胄急于北伐的現(xiàn)實中,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他的英雄業(yè)績,還含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zhàn)略意圖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閱讀下片,分析層次。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層“元嘉草草”句?!霸巍笔悄铣挝牡勰晏枴K挝牡蹌⒘x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yè),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北伐之策,打沒有準備的仗,結(jié)果一敗涂地,北魏軍隊一直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zhàn)勝匈奴,封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薄皞}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而張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戰(zhàn)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
    2、凡詩文運用典故都有用意,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鑒歷史,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從事。)。
    3、第二層?!八氖?,……一片神鴉社鼓!”是第二層,追憶自己當年南歸途經(jīng)揚州所見慘象,描述瓜步山周圍人們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說辛棄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籍國力,恢復中原,沒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壯志依然難酬,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佛貍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xiàn)實?!胺鹭傡簟笔潜蔽禾涞弁匕螤c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shù)乩习傩漳昴暝诜鹭傡粝掠褓悤?,很是熱鬧。
    4、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層。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確: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六、歸納全詩。
    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七、學生齊讀全詩。
    板書:
    孫權(quán):英雄難覓??。
    劉裕:尋常巷陌、金戈鐵馬。
    詩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壯志未酬。
    作者郵箱:?。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二十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用典的方法,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
    2、體會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3、進一步學習反思歷史,借鑒歷史經(jīng)驗提高社會的能力。
    4、聯(lián)系課內(nèi)外,溝通文本和經(jīng)驗,對接歷史與文化,結(jié)合本文的學習,結(jié)合南京特有的歷史文化,體驗一次懷古之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
    (學生簡說)。
    1205年,南宋偉大愛國詞人,抗金英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今鎮(zhèn)江東北北固山上),思緒飛轉(zhuǎn):憶古人,雄心勃發(fā);追往昔,痛心疾首;看今朝,壯志難酬……寫下了留傳千古的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寫自己的情懷。
    (出示課件:課題)。
    師朗讀文本。生聽,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感受詞的音韻美,初步了解大意。
    (出示課件:音韻美)。
    二、研習文本。
    1、學生自讀文本,熟悉文本內(nèi)容。
    (1)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子?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寫了哪些內(nèi)容?(人和事)。
    (學生簡要說說,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2、再讀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2000多人在家鄉(xiāng)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nóng)民抗金義軍,擔任“掌書記”職務。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50騎兵,直閉駐有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nèi)好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
    辛棄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義軍已經(jīng)失敗,他便留在南京。從此以后,他繼續(xù)堅持主戰(zhàn),用他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tǒng)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gòu)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裝,后來才被派往江陰作簽判,幫助地方官處理政務。辛棄疾被迫退隱江西上饒,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辛棄疾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喜泰三年(1203),辛棄疾64歲退居江西鄉(xiāng)!司已有十多年,被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韓腚興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nèi)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
    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那時正處于抗戰(zhàn)前線。辛初到鎮(zhèn)江,積極為北伐作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腚幸換鋝贍桑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2)作者寫作本詞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為了堆砌幾個歷史人物,陳述幾個歷史事件嗎?
    (借古喻今)。
    (引古事來比今事以抒發(fā)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通稱為“用典”。恰當?shù)亍坝玫洹?,可使詩文情思雋永,含蘊深刻。)。
    (3)討論文本用典的含義。
    (出示課件)。
    懷古喻今。
    孫權(quán)無覓仰慕英雄,暗諷當朝。
    上片(闋)。
    劉裕建業(yè)以史言志,抗金救國。
    文帝敗北以史為鑒,不可草率。
    烽火楊州歲月不再,山河破碎。
    下片(闋)。
    佛貍廟會祭祀異王,精神麻木。
    廉頗老矣借以自況,壯志難酬。
    3、再讀文本,讀出作者的感情。
    (1)朗讀與評價。結(jié)合評價南宋統(tǒng)治者與辛棄疾。
    (2)小結(jié)本文。
    (借古喻今,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戰(zhàn)略主張,表現(xiàn)愛國情懷。)。
    三、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的詞,雖然從時間上來看與我們相距遙遠,但從空間上來看,與我們近在咫尺。在本節(jié)課的末尾,讓我們再回到這節(jié)課的開頭:我們的南京是博愛之都、文化之都、綠色古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如夫子廟、中山陵……數(shù)不勝數(shù)!身為南京人、江蘇人,當你駐足于夫子廟前,仰望于中山陵下,一定感慨萬千,思如泉涌……現(xiàn)在,我們每個同學可以自選一處古跡,回憶一下你的經(jīng)歷,讓我們再次在想像中暢游某處古跡,我們也來一次懷古,說一說你的感受。
    2、本專題為“歷史的回聲”,第一板塊是“后人之鑒”,第二板塊是“千古江山”,第二板塊的兩篇文章都是宋詞,且都屬豪放派,都是以懷古為題,二者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
    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篇二十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三、教學難點:提高賞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詞的風格特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討論教學安排。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鑒賞這首詞。
    (一)從題目入手,整體感知。
    永遇樂是詞牌子,京口北固亭是地點,懷古表明這是一首懷古詞,懷古詞是詞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發(fā)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傷今之作。鑒賞這種作品,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要知人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簡歷史實,創(chuàng)作詩篇時的背景以便感悟詞情。
    (二)知人明世,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字幼安,他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一篇就是突出的一首。辛棄疾64歲,被重新啟用,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diào)離,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
    2.速讀全詞,找出詞中的關(guān)鍵詞。
    引導思考、提示回答:在全篇中起領(lǐng)起作用的動詞。明確:覓、想、望、問。
    引導思考、提示回答:
    明確:覓是無覓;想到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望到故國家園;問是誰來問我?
    4.理解作者“懷”有什么樣的感情?明確: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抗金救國、恢復失地的熱切愿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以及對韓侘胄的警告。
    (三)鑒賞意象。
    1【提問】詞中有哪些句子表明懷古的內(nèi)容?概括這些意象。(學生提煉,教師歸納)。
    (四)鑒賞詩詞用典的寫法。
    詩詞創(chuàng)作受到篇幅的限制,常要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簡潔含蓄有余韻,這種寫法叫用典。詞的用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為用事,用詩句,用成語,用詩,用詞,五種類型,本詞主要通過五個影射現(xiàn)實的歷史故事表現(xiàn)這種手法。
    2【提問】請分析本詞用的典故本事是什么?用意何在?
    提示:第一個是孫權(quán)曾遷都京口的故事。孫權(quán)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強敵曹操、劉備抗衡,確保父兄基業(yè),使東吳政權(quán)得以鞏固,京口一度作為吳國的都城,是在孫權(quán)稱帝后才發(fā)展起來的,借此追懷孫權(quán)建立的赫赫功業(yè),寓意能抗敵守土的英雄今日沒有了。
    第二個是幼時曾在京口一帶放過牛,后來兩次率軍北伐并一舉平定桓玄叛亂,滅晉建南朝宋的劉裕的故事。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對進行北伐收復中原的熱切期望。
    第三個是劉裕之子劉義隆倉促北伐大敗而歸的故事。借以表示不贊成韓侂胄的倉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轍。
    第四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劉宋北伐軍追至長江邊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大肆祭慶的故事,拓跋燾本事外族入侵者,人們竟在他的祠廟前祭祀,鼓樂喧天,鬧得不亦樂乎,說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識已經(jīng)模糊,這都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茍且偷安,執(zhí)行妥協(xié)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借以發(fā)泄對南宋統(tǒng)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復失地的不滿情緒。
    第五個用廉頗的故事。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頗“一飯三遺屎”。辛棄疾借以暗示朝臣流言中傷自己,難以盡展其才的苦悶心情。
    (五)鑒賞詞的主旨(學生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教師歸納)。
    【提問】通觀詞的內(nèi)容,分析通過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提示:這首詞通過五個典故表現(xiàn)作者對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有著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的抱負以及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也表現(xiàn)了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偏安的卑劣行徑的諷刺和不滿以及對韓侂胄的警告。
    五、歸納總結(jié)。
    (1)寫法特點:這首詞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煉深刻,雖然用典較多,但都關(guān)合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shù)感染力很強,詞的結(jié)構(gòu)嚴密,層次井然,既有寫景敘事,又有議論,抒情,縱橫開闔,一氣貫注,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是稼軒詞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學法總結(jié):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鑒賞的順序總結(jié)鑒賞的方法。
    六、教學反饋,學生交流本課收獲。
    七、試背誦該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