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一段文字或觀看一部電影后的心情、思想和感受的總結,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主題和意義。讀后感是表達個人看法的一種方式,也是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一種評價。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同時也可以增強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那么,寫一篇有關讀后感的文章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我們要全面理解、把握文章的內容,包括主題、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等等。其次,在書寫讀后感時,我們應該注重自己的獨特思考和觀點,不要簡單復述書中的內容,而是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給出獨到的見解和思考。同時,讀后感要注意言之有物,表達清晰,可以嘗試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修辭技巧,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最后,讀后感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要拘泥于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可以嘗試突破常規(guī),展示自己的獨特思維和個性風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一些精選讀后感文章,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黹喿x的愉悅和啟示。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一
很多年前在長沙讀書,喜歡那里重口味的美食,體重也到達過人生的巔峰。后來回了北方,雖然口味依然不算淡,但辣椒卻吃的很少了。有次朋友問起我長沙的臭豆腐和北方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說長沙的臭豆腐估計吃的是意境吧——陰冷的雨夜,上了一整晚的自習,回寢室的路上,賣臭豆腐的老爺爺支著攤子,亮著橘黃的燈,香辣撲鼻的湯汁淋到炸透了的豆腐上,放一塊到嘴里,讓人倏忽間清醒和溫暖起來,有了繼續(xù)往前走的能量。
扶霞的這本《魚翅與花椒》在我讀來不太算是美食書,很像用食物串聯(lián)起來的回憶錄,吃食只是具象的物體,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對不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態(tài)度??吹某鰜?,作者對成都的感情特別深,以至于讀她寫的成都美食,我卻在不自覺地想長沙的好吃的,反而是看她寫的關于湖南菜譜的創(chuàng)作,完全沒有感同身受。
譯者說,遭受挫折時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是呀,有食物享受的日子,何其珍貴,愿我們都能珍惜。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
今天把元元《魚翅與花椒》的讀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這么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來接受一本美食的書,因為好些東西是作為吃貨的元元也接受無能的,這跟“好不好吃”并沒有半毛錢關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蟲,也不能吃正在蠕動的海味。[手動捂臉]但她還是鼓起勇氣看完了全書,令人傾佩。
除開美食,元元還關注到了書中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別給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啟發(fā)。
在尋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還沒有吃到的東西,比如不辣的重慶火鍋,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種感覺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場和解,抉擇和舍棄并存。
在元元看來,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樂的源泉。
如果你喜歡元元,可以讀一讀她寫的讀后感,真誠提醒最好別在晚上觀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對火鍋還是對元元流口水喲。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三
今年到現(xiàn)在我只讀過兩本關于美食的書,一本是汪老的,一本是扶霞的。雖然文字里描述的都是地域飲食文化,但是文字背后我們能感受到作者不自覺顯露出來的人生態(tài)度。
讀魚翅與花椒時,我真是被扶霞震撼到了,在第四章,她寫道:在中國,把不認識的人稱為生人,認識的人叫熟人,這樣的態(tài)度反應了一個事實,中國人傳統(tǒng)上就是不愛吃生食的。她真是比中國人還懂中國菜,也善于在中國菜里探索中國文化,也許就是因為她的西方背景,她對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甚為敏感,如刀工,火候等等。她幫助國人認識自己已習以為常的廚事,也通過美食尋找到她內心深處的自我。感謝扶霞,要不是她我還真不知道伊尹這位有廚師背景的宰相。“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人人皆知的口頭禪還是伊尹留下來的名句。
簡單寫一下我們廣西名菜檸檬鴨的做法,抖音有詳細的視頻教程。不敢保證是人人愛吃,廣西人都愛吃。
主料:
鴨子半只(買便宜的鴨子,不需要超級有嚼勁的土鴨)。
輔料:
酸姜一塊,酸藠頭八粒,酸辣椒六粒,咸檸檬兩粒,若干蒜瓣,姜片。
(家里有能干的母親,每年夏天她都會腌好一缸缸的酸玩意兒)。
醬料:。
1.姜蒜切片,酸辣椒酸藠頭切片,咸檸檬切碎去籽(檸檬籽有苦味需要丟棄)。
2.將所準備的醬料混合備用。
3.鴨子斬成小塊,用鹽腌一會。
5.放入酸姜酸藠頭以及調好的醬料放入鍋內快速翻炒,蓋蓋子燜至水分快干。
6.放入咸檸檬快速翻炒就可以出鍋啦,(咸檸檬苦,不要炒太久)。
檸檬鴨是武鳴高峰的名菜,當?shù)厝私o這道菜冠地名:高峰檸檬鴨。其實已經(jīng)是南寧市的家常菜了,味道是差不多的,主要的差異在于大廚掌握的火候適不適合客人的胃口,像我就特別喜歡炒得干干香香的鴨肉,而我的家人喜歡點到即止保留鴨肉的口感。
回憶美食,我更多的是想念家鄉(xiāng)菜們,不管離開多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四
從國外的視角來看中國,“詩”是一個觀察角度。詩歌是濃縮的歷史、加密的事實、化妝的真相。中國詩詞也擅長此道,比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記錄的是去國的悲傷。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述的是時光的一去不復返。波特在《尋人不遇》里,努力跟著詩人的足跡,去還原詩人寫詩時的環(huán)境。每到一處,倒上一杯酒,敬詩人,然后一飲而盡。如果尋人不遇,就讓詩人的朋友代為轉達。比如波特在李白妹妹的墳前敬酒,請她向哥哥轉達敬意。
“美食”是另一個觀察中國角度。牛津長大,劍橋上學,倫敦工作的福霞,擁有可以講述感受的技能。福霞把這個技能轉換到描述中國的美食上,精準地描述紅油、花椒、辣椒對味蕾的轟炸,頓時讓整本書飄出各種美食的香味。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九十年代,留學生在成都,就像在沙灘上擱淺的鯨魚。而福霞這只鯨魚,卻品嘗了沙灘的美食。
無論是波特還是福霞,他們都有記錄和寫作的習慣,還有不斷學習的精神,無論切到什么頻道,都能有獨特的視角與發(fā)現(xiàn)。知識的傳遞,就像作者和讀者之間有條河流。好的作者,會用適當?shù)恼Z言,把內心的感受翻譯給對岸的讀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五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很神奇的書,透過書,簡直能聞到陣陣菜香味。這本書翻譯的非常地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本中國人寫的書嘛。
書中提到了川菜、湘菜、廣式早茶、淮揚菜等等,不僅介紹了菜的做法,同時也介紹了這些菜系的由來以及中國這幾十、上百年間形成的文化。書中的介紹也讓我進行了一番反思,對于吃,我只屬于好吃,只逞口舌之快,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道菜的食材、烹飪技巧、背后的文化。
《魚翅與花椒》更是將我拉入到這個真實細膩、充滿煙火氣的世界里,之前看的書多為心理學、方法論,太虛幻、太縹緲、甚至太不切實際,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什么是追求,豐富精彩的人生又是什么,引我不斷地去思考和反思自己。
這是最近難得的一本無比驚喜的書,每打開一個章節(jié),就忍不住將整章一口氣看完,太引人入勝了。不僅書的內容太讓我感到驚喜之外,還感慨身為一位女性獨自闖蕩在中國大地上的羨慕之情,因為有著一重外國人的身份,讓很多獨自行動的危險性和困難性降低了。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六
這是一本有味道的書,英國人寫的川菜飲食,挺有趣。1992年,從事亞太地區(qū)新聞報道助理編輯的扶霞來到中國,本意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歷史,卻在途徑成都時愛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學學習,并成為當年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第一位外國學徒。其實在挺多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吃的東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們和一個外國朋友吃火鍋的時候他就堅決不肯吃雞爪、火腿腸、鴨腸和腦花。很多時候,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中國,才更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江城》如此,《長樂路》如此,《再會老北京》如此,這本書也是如此。
沒有政商巨子的偉大成就,沒有知識精英的傲人成果,沒有冠絕全球的華彩建筑,沒有傲嘯四方的杰出事跡,書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們每日所見的普通街市。但是這里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與很多其他城市一樣,成都的老城區(qū)也正在被拆除,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擺脫過去留給它的成熟風塵,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青嫩的小姑娘,這里的一些記錄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銘。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七
好吃嘴,四川話里面形容一個人很好吃。作者扶霞是一個很可愛的人,申請獎學金,堂而皇之地在申請表上填寫前往中國做研究的意義,腦子里都想著水煮牛蛙、魚香茄子。
真實地記錄了在成都留學生生活的狀態(tài),經(jīng)歷如何展開學術研究的徘徊以后,下定決心投入到成都辛辣的煙火生活中去。作者也做過跟多真實地查閱,關于四川為何好辛辣引經(jīng)據(jù)典展開了分析。
擔擔面,相傳成都挑夫們走街串巷挑著扁擔吆喝叫賣而得名。行文從謝老板不起眼的街邊面食店開始,講述了成都街邊小吃文化的演變,鐘水餃、賴湯圓再到后來上海炸雞、新疆土豆、烤肉烤串。文末留下了謝老板擔擔面的食譜,好想試著做一下呀,哈哈哈。
活色生香地描述了四川人做飯講究的一個鮮字,通俗又稱點殺,現(xiàn)吃現(xiàn)殺。文中比較了中西方對內臟的不同處理,下水向來是中國百姓家常美食之一。通過馮銳,簡潔探討了大廚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所謂“君子遠庖廚”,知識分子向來是不啻與庖廚一類為伍。
扶霞抱著投桃報李的心情想讓身邊的朋友了解到西餐的多姿多彩,改變西餐在朋友們心中單調刻板野蠻的印象,卻不甚有效。進去到專門的烹飪學校,開始正規(guī)化的烹飪學習。我很感動扶霞在若爾蓋途中嗅到四川醬心中涌起的歸家之感,她是真的喜愛川菜呀。
調味和火候是中國菜里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川菜富含多種復合口味的調制手段,極具包容性。自味精問世以后,大部分四川廚師都會選擇用味精代替高湯熬制加入菜品中,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西方的營養(yǎng)學本不健全,相反,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食補之方顯得神奇而有效,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變化,年齡階段,來選擇食物,達到調理身體,滋養(yǎng)精神的目的。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八
作者對中國飲食的熱忱毫不遜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還參雜著奇聞異事更添加不少趣味。這本書雖然是以外國人的視角來描述,卻引發(fā)了很多國人的共鳴。究其原因,一則是因為作者發(fā)自內心的對中國飲食的熱愛。由于熱愛,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實感的投入。熱愛激發(fā)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實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廚的摸索實踐。二則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蘊和親身體驗,文章中有很多引言來自我國古代名篇,引經(jīng)據(jù)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親身經(jīng)歷更是給作者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九
認識自己如此之難,就從比較柔軟的舌頭開始吧!
讀《魚翅與花椒》的兩天恰好是周末,于是連著兩天下廚,對吃有了關心,忙忙碌碌中也好像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情。
高蛋白飲食給身體塑造人群,必吃榜單給觀光客,不為人知的私房菜給風雅名流,蒼蠅館子給眾生……如今若不是自己擅長廚藝,想在這盤涇渭分明的飲食圖譜上發(fā)現(xiàn)點新玩意兒,倒成了十分困難的事情。
作為外來者,扶霞克服身份認同困惑的“以身試法”銳化了她的感受力,但作為本土文化原住民,要獲得這種持久彌新的熱情,非要抱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并上些冒險精神,讓身體忠實于觀念,才能讓舌頭復蘇。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
說到東北有幾個梗是過不去的——迷之自信的正宗“普通話”,大金鏈子黑社會,貂與花布,燒烤與喊麥,五星級澡堂子與殺豬菜,但在我看來這些在酸菜肉餡餃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在東北不管啥節(jié)吃餃子就對了,不犯忌諱,還能處進感情,春天就吃韭菜餡的,夏天就吃黃瓜餡的,秋天吃白菜,冬天吃酸菜,反正一年四季什么都可以斷了,餃子不能斷,而在東北眾多餃子里酸菜餡敢說第一,基本上其他餡的也就沒人敢吱聲了。
酸菜餡餃子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酸菜了,東北的酸菜與南方的不一樣,我們積酸菜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原始,首先得準備一口大缸,緊接著準備幾十棵包心大白菜,大粒食用鹽幾斤,溫水與幾十斤的大石頭一塊。
材料準備妥當之后,將大白菜一顆一顆的碼放進缸里,注意必須緊緊的堆疊壓實,每放一層就撒上一層大粒鹽,就這樣逐層疊放到大缸裝不下為止,緊接著注入溫水,漫過白菜即可,最后把大石頭壓在白菜上,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就好了。一個月左右,當我們走進家門迎面能聞到一股酸酸的臭臭的味道,嗨,這時候的酸菜就算是腌好了。
肉要農家稀食豬——從小吃剩飯剩菜長大的豬,小豬經(jīng)過農家院一年的悉心照料,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膘滿腸肥,等到酸菜下來的時候,年也就近了,這個時候幾家親戚吆喝著家里的青壯年將那頭250斤往上的豬無情的放在殺豬臺上,手起刀落就結束了它可憐的豬生,流下來的血被用來做了血腸,血塊,成為了另一道酸菜的配菜伴侶,開膛破肚后的紅白下水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會變成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而做餃子最好選用前槽肉或者后秋肉(豬脖子后面的或者臀部的肉,前槽相對來說五花三層肥瘦相間,后秋肉多為精瘦肉)這兩處的肉活泛不死板,緊致又不肥膩,剛剛好成了酸菜餡的最佳伴侶。
肉全了,酸菜到位了,就開始制作餡料的過程,將肉打碎成大小合適的肉粒,放入料酒,姜末,雞精,鹽,熟豆油,香油然后反復攪拌打散入味兒,趁著肉腌制的過程,我們開始處理酸菜,剛剛從缸里打撈上來的酸菜需要用凈水投洗干凈,然后將其放在案板上,雙刀開始以每秒不知道多少下的速度對其進行狂砍,這個時候,你唯一能聽到的就是有節(jié)奏的噠噠噠,噠噠噠的聲音,不消(需要)多時,案板上晶瑩剔透的酸菜就變成了粒粒分明的酸菜碎,這個時候將其投入水中進行二次投洗以去除多余的酸味,投洗后用手攥緊瀝干,均勻的灑在腌制好的肉碎上,攪拌均勻,肉餡也就算準備妥當了。
當餡接近尾聲的時候男子已經(jīng)完成案板上將一團面熟練的糅合成了一個粗面條,并在有節(jié)奏的一起一落之間變成了大小均勻的面疙瘩,撒上補面,搟面杖一推一拉之間一個個小小的面劑子就變成了餃子皮。媳婦這邊就很快的拿起一張張餃子皮放上大大的肉餡,雙手一個作揖,一個個肚滿皮薄的胖元寶就誕生了。
緊接著大鍋燒水,在水沸騰的時候將餃子一股腦的倒入鍋中,開始了由生到熟的過程,看著餃子在水中上下翻轉的過程,朦朦朧朧的水霧在不大的廚房中蕩漾開來,淡淡的餃子香就此彌漫。這個時候酸菜餡餃子最后的靈魂伴侶就要登場了,那就是——蒜泥,這個蒜泥一定要是用搗蒜缸親自砸出來的,隨著一下下的夯蒜,那一個個桀驁不馴的蒜頭最后變成了泥漿,這種搗出來的蒜不是什么搗蒜器或者用刀切出來的能比擬的,因為砸出來的蒜漿包裹的蒜泥是最有靈魂的。
煮好的餃子與蒜泥被端上桌,男女主人滿心歡喜的夾起餃子,并滑入由醬油和蒜泥的混合的蘸料中,再被一口塞進嘴里,當牙齒破餃子皮的一瞬間,那種酸酸辣辣的味道瞬間充斥著整個口腔,那種來自靈魂的美味瞬間溢滿整個臉龐,那種發(fā)自內心的笑意一下子在臉上升騰。再配上新聞聯(lián)播與自家主人評論的家國大事,一個活生生,立體的東北農家平凡的幸福瞬間溫暖了整個小屋。
而這時正是夜生活的開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出版兩年多了,都說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書,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來看,否則會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個飯!!!用了3個晚上,將近6個小時看完這本書,感覺也還好。其實我并不覺得這是一本僅供消遣的書,相反,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
1.書的作者扶霞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從剛一開始來到四川的不適應,到最后能把中文運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國思維考慮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實,在看何偉的《尋路中國》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外國作者寫中國的故事會讓人覺得更容易讀進去呢?現(xiàn)在,我意識到,他們是放下一切的過去,全身心地融入進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說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他們的寫作并不是快餐。何偉,一個美國人,居住在北京郊區(qū)的小山村里,用靈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個英國人,住在川大的留學生公寓,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場、街邊小店,不辭辛苦去漢源縣的某個村莊去尋找上等好的花椒。他們的寫作是類似的,在體驗的時候能夠去掉自己發(fā)達國家的標簽,全身心融入當?shù)厣?但是又懂得適時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這可能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很難有的機會。
2.書里面寫到中國人是“雜食”的,其實這些內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適。我也是佩服扶霞的這種冒險的精神,去嘗試狗肉、昆蟲、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眾飯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雞、宰鴨、宰魚、殺豬、殺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場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來,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強,基本每次說到這里的時候,她都要補充一下,其他國家并不是不存在這種情況,而是在屠殺場處理完畢后進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稱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批評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人為“偽君子”。
3.書里也寫到很多關于“美食”的描寫,且寫的很中國化,我覺得譯者的翻譯功不可沒。比如,作者在成都某個烹飪學校學習時候對刀工、火候、調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長的媽媽們都可能不知道這么多吧。他真的是個可以稱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說“脆”,說脆的食物一開始會“抵抗”你的牙齒,但最終會繳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斷掉,令唇齒愉悅。還有彈、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無疑問,作為一本以“食物”為載體的書,它里面也寫到了很多可以帶給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筆酥”、“全鴨宴”、“點心”、“木瓜燉雞”、“揚州炒飯”、“毛氏紅燒肉”等等,確實會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實給我最大的沖擊是作者扶霞關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經(jīng)據(jù)典”,這是我能給這本書打4顆星的原因。全書一共有16個小的章節(jié),基本每個章節(jié)里他都有提到,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陸續(xù)得改變著什么。就像我們在很多書里或者網(wǎng)絡上看到的那樣,90年代,我們的經(jīng)濟開始騰飛,科技開始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拆”、“建”、“吃”,同時也導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傳統(tǒng)丟失”、“拜金主義”等等問題的產(chǎn)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學的時候,“我們那些中國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洗澡的話要走很遠,每天還是特定時間限時供水。我們住的是擺了兩張床的雙人間,鋪著地毯,暖氣空調俱全?!?,這就是很現(xiàn)實了。還說了中國四大地方菜系的來源:魯菜——皇族貴胄的飲食(孔子),淮揚菜——文人,粵菜——重食材輕調料,川菜——點石成金、化腐朽為傳奇,還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蘿卜”等帶“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說法的來源;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廚師、以溥儀為代表的皇宮的飲食、貧窮農村的春節(jié)、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寫鮮活生動、真實自然,對飲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說,“中國壓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實只是在追趕全世界貪婪的腳步,只不過動作快了點、規(guī)模大了點而已”,沒有錯。同時,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飯或者煮面;大量簡單烹飪的應季蔬菜;各種各樣的豆腐;極少量的果脯;再來一點點能夠增添風味、供給營養(yǎng)的肉和魚”,也始終是我心中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譯者說,日復一日的飯桌上,濃縮著你我倏忽而過的'年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煙火人間,全是溫情的味道。是的,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你讀前有期、讀中有趣、讀后有思,寫食物又不只寫食物、寫文化又不只說文化、寫差異而又不只談差異、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人間煙火氣的書。
最后,作者的“紅樓夢”給我種下?lián)P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個柳吐綠的季節(jié),去好好體會一下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還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二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都西北邊的偏僻后街上,水泥建筑里一扇敞開的窗戶傳出切菜的聲音,輕柔而充滿韻律的捶打聲、瓷勺與瓷碗的碰撞聲在空氣中產(chǎn)生共鳴……這里是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的課堂。
正在這時,兩張“洋鬼子”的面孔滿含著急切與興奮地沖進房間,在師生們當中引起一陣騷亂。原來作為美食發(fā)燒友的英國女留學生扶霞和她的德國朋友沃爾克打算到這里偷師學藝。
他們等來了一場漫長的談判。辦公室里,煙抽了一包又一包,煙灰缸都裝滿了;茶杯里一次又一次地續(xù)上熱水,又不斷地被喝光。經(jīng)過各種討論和善意的討價還價,終于定下了費用、上課形式和時間。在流連于餐館和小攤,在朋友家中開眼嘗鮮之后,扶霞這才正式進入四川美食的堂奧。
這還是她在成都居住的第一年。早在1992年,扶霞初次看到中國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開始學習漢語,試驗一些中國菜譜。兩年后,她前往四川大學留學。也是去國離鄉(xiāng)的生活,讓她開始重新省視自我的認同?!拔襾碇袊降资歉陕锏哪??”過往的生活好像一條傳送帶,她順著它走,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上劍橋大學,走向新聞事業(yè),從事學術工作,這卻并不是她真正感興趣的,成為專業(yè)廚師的想法一直以來被壓在心底。拋開了過去的世界,她自然而然追隨異國他鄉(xiāng)的指引,重新發(fā)現(xiàn)并探索自我的方向。
在書中,扶霞用她的生花妙筆記錄了她浸淫于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城市生活之中的感受。細膩而鮮活的場景,鋪陳這個城市的聲色犬馬,如同中國古詩的意象連綿排布,從中可見她卓異的觀察力和發(fā)自內心的好奇、包容和熱忱。食物和場景刺激著她的多重感官,成為油膩膩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畫,留下回味無窮的記憶與關于文化和自我的反思。
美食事關美味,還事關身體和文化,乃至于宗教、祭祀、愛情、親情、生意往來、行賄受賄。經(jīng)由美食,扶霞擁抱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之嵌入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之中,剝離了從小在歐洲生長起來的文化和習俗,“像一條蛇一樣慢慢蛻皮”。自我的探尋和改變這條線索隱藏在她在成都最初的跨文化體驗背后,也貫穿了她日后走遍大江南北品嘗和考察的路途。比如,她接受了英式價值觀認為“惡心”的中國食物,接受了用食物的涼性或熱性療愈身心,關注屬于食物本身的口感,放棄了原來的“干凈”或“安全”的標準,對英國人可能認為的危險見怪不怪……總之,“奮不顧身”投入到不同文化的冒險之中。
融入了這片“友誼的綠洲”,研究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和不快都能在愛和歡樂中化解。她感到自己這才真正將自我迷失在了中國,在與當?shù)睾门笥训膶υ捴?,思維方式也變得和他們相似,“我可真是個變色龍,再也記不起自己原本的顏色。”
“變色”后的扶霞面臨回家勢必陷入身份轉變的危機,她選擇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之都尋求緩沖,正如她初次去成都時一樣。中國的吸引力與回家的渴望、以及中國與英國的不同自我在互相沖突,正如香港本身也充滿了反差及大的幾種元素之間的角力——貧富、東西、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她在這座都市身上看到了膠著中的自己的面影。
當然,扶霞也有過厭倦了中國的時候。面對這里“瘋狂”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她倦怠了;面對正在高速改建中的老城,她失望了。鄉(xiāng)愁牽引著她,回歸到年少時的生活。
直到2007年,她來到揚州,老城的姍姍古意、溫柔收斂的淮揚菜,成為了一劑有效的補藥,化解了她面對中國狂飆突進的發(fā)展和自己的研究的疲累。她從之前打仗一般的研究中脫身,同時也離開中國積貧積弱而后暴飲暴食的歷史,遇見了中國人對吃開始有品位和講究的時代,重見這個國家的優(yōu)雅和古樸。
許多記憶在腦海中翻滾而來:她學會了中文,會燒中國菜,改變了自己的口味,廣交中國朋友,甚至丟失了媽媽從小為她苦心培養(yǎng)起來的英式餐桌禮儀。但無論在她朋友眼中,還是自己看來,她仍然是一個外國人,只是突破了西方習俗的界限,敢于自己決定自己吃什么和怎么吃,“老娘一點兒也不管別人怎么想?!?BR> 通過飲食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意味著一種內心深處的自由。只有被地大物博的神州所滋養(yǎng)和磨練過的心靈,才能享有這般豐盛,得以自如地被安放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而不迷失。這關乎吃,也關乎身份和自尊。那個自我認知的靈光時刻,扶霞記了很久很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三
“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xiāng)?!?BR> 這本書很美。在閱讀的時候,會產(chǎn)生兩個奇妙的感受。
第一個是,你會覺得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聽一支完整的生活交響曲,雖不達恢弘大氣,卻非常完整且富有節(jié)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且回味無窮。
第二個是,明明是一本純文字的書,卻在字里行間充滿了畫面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美食仿佛盡收眼底,令人垂涎。
這本書很用心。藏在各個細節(jié)角落中,等著你發(fā)現(xiàn)之時,你會擁有一種小確幸的美好。
一本書從開始選題、到策劃、到設計等等,中間會經(jīng)歷特別多的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被不同的人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因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別好的稿子變得無比平凡,沒有銷路。若不是這位策劃者的用心和各種機緣巧合,這本書也不會這么完美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手中。
在書中,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而扶霞就像身邊的一個朋友,用一種新的眼光,帶你認識這個你再熟悉再熱愛不過的國家。
于是,也出現(xiàn)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紅樓夢“那一章中,說自己閱讀《紅樓夢》后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小說寫到后面,基調變得陰暗沉郁起來,出現(xiàn)了自殺、綁架和瘋狂的背叛?!熬谷灰粫r間沒有反應過來啥意思。但細細一想,好像也沒毛??!
關于吃,扶霞總是能通過細致的描述,讓你你會到她當時的心境和情緒。由于我個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對她前幾章所描述的川菜還真沒太多的感覺,甚至會因為她對辣的描述而讓自己感覺舌尖發(fā)痛,干脆迅速略過。又由于超愛吃螃蟹,對“‘蟹’絕入口”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邊提到蟹癡李漁,歲歲儲錢待蟹,就特別想笑,這人是有多饞吶!也讓我覺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時空的知己,原來自己并非煢煢孑立之人,在400年前,還有一個和我一樣愛吃螃蟹并會上癮的吃貨!
又是在這一章,作者扶霞在書中提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曾經(jīng)在中國發(fā)生過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還有連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的事件,歷歷在目,觸目驚心,并導致了她情緒的一次爆發(fā),也引起了一些極端讀者的攻擊,認為扶霞是在說中國的不好,不配成為中國的文化大使(幼稚)。
還是在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國出版對言論的逐步開放,記得還不多年前,出現(xiàn)這類言論會被直接斃掉的。相信一個愿意直面自己過往錯誤的國家,是會真正強大起來的。
從蟹開始,以粥結束,設計巧妙且意味深長。跟著作者的情緒走,從最初的簡單純粹,到后面的浮華經(jīng)歷,再到厭倦不堪,最后回歸最初簡單而又沉甸甸的質樸。這也著實是一個外鄉(xiāng)人的真實情緒。一個地方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當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會開始懷念。
當然還有很多章節(jié),我想,很多人的關注點應該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側重,雖然她全本書寫得都很詳盡生動。
書中還隨著尋覓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許多關于中國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們的觀念、處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頑不靈讓人難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躍著轉變著的新思想。而中國,就在著一輪輪、一波波的沖擊下,瘋狂又野蠻地生長。
如果眼淚有顏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動,有感慨,有悲憤,有心酸,有無力,有溫暖……也正如一盤盤食物,飽含著酸甜苦辣咸。
而全書最后的那只菜蟲,便是她的立場和態(tài)度,純粹明了,那個“老娘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這本書能夠成功,真的是每環(huán)每節(jié)都充滿了用心和緣分。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專業(yè)嚴謹?shù)姆g手中,可能它又會是另一副樣子??删褪悄敲疵烂?,這本書被送到了譯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僅有著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還剛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這本書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躍。我相信,他們在見面時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應景!就像兩位第一次見面的那句話一樣,“沒有忌口,什么都吃“,這更是一種包容和豁達,一種對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譯過程中的快樂,而她在后記中也確實如是說。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四
從沒想過看一本寫中國美食的書,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鍋,還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館,小販,菜市場會是一個外國留學生寫的,她的描述讓我看的餓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還有食譜!
搞得我這個手殘黨都想要去嘗試一把,做一下嘗一下,雖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飯方面沒有天賦,哈哈我的自知之明??!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館的老板、叫賣小販的吆喝、菜市場的新鮮、生活氣息、熱鬧的'、紛雜的、慵懶的、血腥的、臟臟的、作者對于這些描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仿佛你就在拿著菜籃子在市場里買菜,你就在小攤販面前嘗著美食,你就在飯館里吃著那可口的擔擔面!說到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幾下!
關鍵書中還引入了大量的歷史典故,還說到了以前的師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識的文盲,也有祖?zhèn)鞯慕^活兒!讓我深深懷疑作者不是外國的,就是本土的!
他還說到西方人對于中國人的飯桌,中國人對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雙方都有一種不理解、恐懼、格格不入的心態(tài)!但是只要花時間,還是可以融入進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沒有抱著成見的態(tài)度?電視上總說音樂無國界,在這本書中體現(xiàn)到淋漓盡致的就是美食無國界!
不禁想說一句,同一個吃貨,同一個世界。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五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jīng)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BR>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jīng)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BR>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六
作者扶霞·鄧洛普在香港工作時對中國味道產(chǎn)生了興趣,在中國四川大學留學期間因為喜歡中國美食而到廚藝學校學習川菜,后又深受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誘惑多次來返中國前往廣東,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去追尋中國各地區(qū)的美食特色,從最先的花椒豆瓣醬的家常菜帶來的滿足感,到后來魚翅麂子山珍海味帶來的奢侈體驗,扶霞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對中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七
本周的第二本書。
不是很認真的讀完了,一半時間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聽完。
吃貨看著文字腦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的配樂+配音+熱氣騰騰的鄉(xiāng)野小食,弄堂小館,饕餮盛宴+煙火氣滿滿。
讀書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習慣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人、事及萬物,沒辦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賢。所以通過別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東西,一些是自己未見過的,一些是見過但沒看過另一個角度的。
書里的不少菜式,中國人見過吃過,但從扶霞的書里看出了許多不同。書里的老成都因為世事變遷,見不到了,借著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國似乎又洋溢著滿滿的生機與樂觀。之前那種功利主義、禁欲主義、千篇一律的呆板與單調乏味消失不見。全國上下都在動起來,十二億人團結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國,哪怕拆除一棟破舊的老樓,我們都會煩惱苦悶。而在四川,他們一路揮舞大錘,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這無所顧忌的信心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堅信,未來會比過去更好。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認真的一本書,消遣很好。
越看越餓,不宜深夜閱讀。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八
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jīng)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jīng)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九
太久沒好好看東西,也太久沒寫東西,主要還是整個人有些不知道該看什么,該寫什么。多數(shù)看到的總覺得講都是一樣的,寫的總是覺得難以將內容結構化的規(guī)整??傊磺械睦碛?,落下的最終結果就是成天啥也沒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過。
今天算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能好好讓自己靜下來,不過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這樣為數(shù)不多時候了。好好靜下心去閱讀,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讓虛無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緒,或許想到什么就記些什么,不給自己太多沒有意義的約束才是更好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吧。
從《魚翅與花椒》中給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從一開始和其他外國人一樣鄙夷中國的食物連同鄙夷中國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過嘗試中國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國美食背后的種種,慢慢開始轉變,開始更能明白中國美食的美,以及中國文化的美。這中間的.變化主要來自于不斷的親身實踐與感受,不斷的撥開遮蓋的云霧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見和接受認可。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蘊藏的真正意義。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
對我來說,這本關于美食的書有些長。里面走過了文革,還涉及了非典。感覺自己也和扶霞一起從90年代一路走到了現(xiàn)在。
最初吸引我讀下去的是外國人對我們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國人害怕雞爪,卻一直不知道為什么,直到看了這本書,真的寫出了那種恐懼都嘛!(說實話,已經(jīng)有點影響我吃鹵雞爪了,哈哈)。而且,從那天起,我就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逼別人吃我狂愛的食物了,真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永遠不知道你摯愛,一般人還不推薦,給你只是因為我太愛你的食物,在別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當熱愛和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時,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經(jīng)常誤以為自己是個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種恍惚感,緩過神來也會傻笑吧。啊,扶霞,好開心,當年你來到了四川,選擇了四川。想對那個姑娘說一聲,謝謝你。
扶霞,當你經(jīng)歷經(jīng)熱愛,失望,再到熱愛之后,你真正地愛上了中國。中國也愛你!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一
1.前面一半很不錯,后面一半像知乎。
或許是我境界太低,只喜歡跟我自己一樣階層的市民審美,越接地氣越好。前一半內容,是作者二十五六歲一文不名來中國留學的時候寫的,剛好是黃金年齡,遇到的開放時代,城市舊改還沒有開始,半新半舊,所有都是剛剛好。成名以后再看21世紀初的中國,視角非常中產(chǎn)階級化,內容也很不錯,拿來看看也很好,就是有點難共情。
2.知識的關聯(lián)。
總而言之,看多了關聯(lián)起來一捋,能更好看懂時代下的趣味。
近來正在看的林毅夫近期演講發(fā)言匯集成的文書,比看學術著作容易懂,比看公眾號口水話的體系性強多了,中間位置剛剛好,然后發(fā)現(xiàn)好些公眾號的分析觀點背后的理論基礎就是林教授的新結構經(jīng)濟學理論。
3.讀書就像吃飯。
搞清楚,啥子是甜點,啥子是主食。
雖然越來越像年輕時我不屑一顧的實用主義人群。
不得不承認的,能夠讓自己謀生的就是主食,需要持續(xù)努力;而放松神經(jīng)緩解疲勞的愛好就像甜點;都要吃,而且要分清主次,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飲食結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二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jīng)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jīng)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三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有益的書。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jīng)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BR>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jīng)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BR>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一
很多年前在長沙讀書,喜歡那里重口味的美食,體重也到達過人生的巔峰。后來回了北方,雖然口味依然不算淡,但辣椒卻吃的很少了。有次朋友問起我長沙的臭豆腐和北方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說長沙的臭豆腐估計吃的是意境吧——陰冷的雨夜,上了一整晚的自習,回寢室的路上,賣臭豆腐的老爺爺支著攤子,亮著橘黃的燈,香辣撲鼻的湯汁淋到炸透了的豆腐上,放一塊到嘴里,讓人倏忽間清醒和溫暖起來,有了繼續(xù)往前走的能量。
扶霞的這本《魚翅與花椒》在我讀來不太算是美食書,很像用食物串聯(lián)起來的回憶錄,吃食只是具象的物體,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對不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態(tài)度??吹某鰜?,作者對成都的感情特別深,以至于讀她寫的成都美食,我卻在不自覺地想長沙的好吃的,反而是看她寫的關于湖南菜譜的創(chuàng)作,完全沒有感同身受。
譯者說,遭受挫折時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是呀,有食物享受的日子,何其珍貴,愿我們都能珍惜。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
今天把元元《魚翅與花椒》的讀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這么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來接受一本美食的書,因為好些東西是作為吃貨的元元也接受無能的,這跟“好不好吃”并沒有半毛錢關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蟲,也不能吃正在蠕動的海味。[手動捂臉]但她還是鼓起勇氣看完了全書,令人傾佩。
除開美食,元元還關注到了書中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別給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啟發(fā)。
在尋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還沒有吃到的東西,比如不辣的重慶火鍋,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種感覺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場和解,抉擇和舍棄并存。
在元元看來,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樂的源泉。
如果你喜歡元元,可以讀一讀她寫的讀后感,真誠提醒最好別在晚上觀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對火鍋還是對元元流口水喲。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三
今年到現(xiàn)在我只讀過兩本關于美食的書,一本是汪老的,一本是扶霞的。雖然文字里描述的都是地域飲食文化,但是文字背后我們能感受到作者不自覺顯露出來的人生態(tài)度。
讀魚翅與花椒時,我真是被扶霞震撼到了,在第四章,她寫道:在中國,把不認識的人稱為生人,認識的人叫熟人,這樣的態(tài)度反應了一個事實,中國人傳統(tǒng)上就是不愛吃生食的。她真是比中國人還懂中國菜,也善于在中國菜里探索中國文化,也許就是因為她的西方背景,她對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甚為敏感,如刀工,火候等等。她幫助國人認識自己已習以為常的廚事,也通過美食尋找到她內心深處的自我。感謝扶霞,要不是她我還真不知道伊尹這位有廚師背景的宰相。“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句人人皆知的口頭禪還是伊尹留下來的名句。
簡單寫一下我們廣西名菜檸檬鴨的做法,抖音有詳細的視頻教程。不敢保證是人人愛吃,廣西人都愛吃。
主料:
鴨子半只(買便宜的鴨子,不需要超級有嚼勁的土鴨)。
輔料:
酸姜一塊,酸藠頭八粒,酸辣椒六粒,咸檸檬兩粒,若干蒜瓣,姜片。
(家里有能干的母親,每年夏天她都會腌好一缸缸的酸玩意兒)。
醬料:。
1.姜蒜切片,酸辣椒酸藠頭切片,咸檸檬切碎去籽(檸檬籽有苦味需要丟棄)。
2.將所準備的醬料混合備用。
3.鴨子斬成小塊,用鹽腌一會。
5.放入酸姜酸藠頭以及調好的醬料放入鍋內快速翻炒,蓋蓋子燜至水分快干。
6.放入咸檸檬快速翻炒就可以出鍋啦,(咸檸檬苦,不要炒太久)。
檸檬鴨是武鳴高峰的名菜,當?shù)厝私o這道菜冠地名:高峰檸檬鴨。其實已經(jīng)是南寧市的家常菜了,味道是差不多的,主要的差異在于大廚掌握的火候適不適合客人的胃口,像我就特別喜歡炒得干干香香的鴨肉,而我的家人喜歡點到即止保留鴨肉的口感。
回憶美食,我更多的是想念家鄉(xiāng)菜們,不管離開多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四
從國外的視角來看中國,“詩”是一個觀察角度。詩歌是濃縮的歷史、加密的事實、化妝的真相。中國詩詞也擅長此道,比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記錄的是去國的悲傷。比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述的是時光的一去不復返。波特在《尋人不遇》里,努力跟著詩人的足跡,去還原詩人寫詩時的環(huán)境。每到一處,倒上一杯酒,敬詩人,然后一飲而盡。如果尋人不遇,就讓詩人的朋友代為轉達。比如波特在李白妹妹的墳前敬酒,請她向哥哥轉達敬意。
“美食”是另一個觀察中國角度。牛津長大,劍橋上學,倫敦工作的福霞,擁有可以講述感受的技能。福霞把這個技能轉換到描述中國的美食上,精準地描述紅油、花椒、辣椒對味蕾的轟炸,頓時讓整本書飄出各種美食的香味。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九十年代,留學生在成都,就像在沙灘上擱淺的鯨魚。而福霞這只鯨魚,卻品嘗了沙灘的美食。
無論是波特還是福霞,他們都有記錄和寫作的習慣,還有不斷學習的精神,無論切到什么頻道,都能有獨特的視角與發(fā)現(xiàn)。知識的傳遞,就像作者和讀者之間有條河流。好的作者,會用適當?shù)恼Z言,把內心的感受翻譯給對岸的讀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五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很神奇的書,透過書,簡直能聞到陣陣菜香味。這本書翻譯的非常地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一本中國人寫的書嘛。
書中提到了川菜、湘菜、廣式早茶、淮揚菜等等,不僅介紹了菜的做法,同時也介紹了這些菜系的由來以及中國這幾十、上百年間形成的文化。書中的介紹也讓我進行了一番反思,對于吃,我只屬于好吃,只逞口舌之快,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道菜的食材、烹飪技巧、背后的文化。
《魚翅與花椒》更是將我拉入到這個真實細膩、充滿煙火氣的世界里,之前看的書多為心理學、方法論,太虛幻、太縹緲、甚至太不切實際,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什么是追求,豐富精彩的人生又是什么,引我不斷地去思考和反思自己。
這是最近難得的一本無比驚喜的書,每打開一個章節(jié),就忍不住將整章一口氣看完,太引人入勝了。不僅書的內容太讓我感到驚喜之外,還感慨身為一位女性獨自闖蕩在中國大地上的羨慕之情,因為有著一重外國人的身份,讓很多獨自行動的危險性和困難性降低了。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六
這是一本有味道的書,英國人寫的川菜飲食,挺有趣。1992年,從事亞太地區(qū)新聞報道助理編輯的扶霞來到中國,本意是研究少數(shù)民族歷史,卻在途徑成都時愛上川菜。
她留在四川大學學習,并成為當年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第一位外國學徒。其實在挺多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吃的東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們和一個外國朋友吃火鍋的時候他就堅決不肯吃雞爪、火腿腸、鴨腸和腦花。很多時候,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中國,才更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江城》如此,《長樂路》如此,《再會老北京》如此,這本書也是如此。
沒有政商巨子的偉大成就,沒有知識精英的傲人成果,沒有冠絕全球的華彩建筑,沒有傲嘯四方的杰出事跡,書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們每日所見的普通街市。但是這里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與很多其他城市一樣,成都的老城區(qū)也正在被拆除,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擺脫過去留給它的成熟風塵,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青嫩的小姑娘,這里的一些記錄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銘。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七
好吃嘴,四川話里面形容一個人很好吃。作者扶霞是一個很可愛的人,申請獎學金,堂而皇之地在申請表上填寫前往中國做研究的意義,腦子里都想著水煮牛蛙、魚香茄子。
真實地記錄了在成都留學生生活的狀態(tài),經(jīng)歷如何展開學術研究的徘徊以后,下定決心投入到成都辛辣的煙火生活中去。作者也做過跟多真實地查閱,關于四川為何好辛辣引經(jīng)據(jù)典展開了分析。
擔擔面,相傳成都挑夫們走街串巷挑著扁擔吆喝叫賣而得名。行文從謝老板不起眼的街邊面食店開始,講述了成都街邊小吃文化的演變,鐘水餃、賴湯圓再到后來上海炸雞、新疆土豆、烤肉烤串。文末留下了謝老板擔擔面的食譜,好想試著做一下呀,哈哈哈。
活色生香地描述了四川人做飯講究的一個鮮字,通俗又稱點殺,現(xiàn)吃現(xiàn)殺。文中比較了中西方對內臟的不同處理,下水向來是中國百姓家常美食之一。通過馮銳,簡潔探討了大廚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所謂“君子遠庖廚”,知識分子向來是不啻與庖廚一類為伍。
扶霞抱著投桃報李的心情想讓身邊的朋友了解到西餐的多姿多彩,改變西餐在朋友們心中單調刻板野蠻的印象,卻不甚有效。進去到專門的烹飪學校,開始正規(guī)化的烹飪學習。我很感動扶霞在若爾蓋途中嗅到四川醬心中涌起的歸家之感,她是真的喜愛川菜呀。
調味和火候是中國菜里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川菜富含多種復合口味的調制手段,極具包容性。自味精問世以后,大部分四川廚師都會選擇用味精代替高湯熬制加入菜品中,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西方的營養(yǎng)學本不健全,相反,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食補之方顯得神奇而有效,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變化,年齡階段,來選擇食物,達到調理身體,滋養(yǎng)精神的目的。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八
作者對中國飲食的熱忱毫不遜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還參雜著奇聞異事更添加不少趣味。這本書雖然是以外國人的視角來描述,卻引發(fā)了很多國人的共鳴。究其原因,一則是因為作者發(fā)自內心的對中國飲食的熱愛。由于熱愛,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實感的投入。熱愛激發(fā)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實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廚的摸索實踐。二則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蘊和親身體驗,文章中有很多引言來自我國古代名篇,引經(jīng)據(jù)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親身經(jīng)歷更是給作者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九
認識自己如此之難,就從比較柔軟的舌頭開始吧!
讀《魚翅與花椒》的兩天恰好是周末,于是連著兩天下廚,對吃有了關心,忙忙碌碌中也好像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情。
高蛋白飲食給身體塑造人群,必吃榜單給觀光客,不為人知的私房菜給風雅名流,蒼蠅館子給眾生……如今若不是自己擅長廚藝,想在這盤涇渭分明的飲食圖譜上發(fā)現(xiàn)點新玩意兒,倒成了十分困難的事情。
作為外來者,扶霞克服身份認同困惑的“以身試法”銳化了她的感受力,但作為本土文化原住民,要獲得這種持久彌新的熱情,非要抱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并上些冒險精神,讓身體忠實于觀念,才能讓舌頭復蘇。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
說到東北有幾個梗是過不去的——迷之自信的正宗“普通話”,大金鏈子黑社會,貂與花布,燒烤與喊麥,五星級澡堂子與殺豬菜,但在我看來這些在酸菜肉餡餃子面前都不值一提。
在東北不管啥節(jié)吃餃子就對了,不犯忌諱,還能處進感情,春天就吃韭菜餡的,夏天就吃黃瓜餡的,秋天吃白菜,冬天吃酸菜,反正一年四季什么都可以斷了,餃子不能斷,而在東北眾多餃子里酸菜餡敢說第一,基本上其他餡的也就沒人敢吱聲了。
酸菜餡餃子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酸菜了,東北的酸菜與南方的不一樣,我們積酸菜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原始,首先得準備一口大缸,緊接著準備幾十棵包心大白菜,大粒食用鹽幾斤,溫水與幾十斤的大石頭一塊。
材料準備妥當之后,將大白菜一顆一顆的碼放進缸里,注意必須緊緊的堆疊壓實,每放一層就撒上一層大粒鹽,就這樣逐層疊放到大缸裝不下為止,緊接著注入溫水,漫過白菜即可,最后把大石頭壓在白菜上,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就好了。一個月左右,當我們走進家門迎面能聞到一股酸酸的臭臭的味道,嗨,這時候的酸菜就算是腌好了。
肉要農家稀食豬——從小吃剩飯剩菜長大的豬,小豬經(jīng)過農家院一年的悉心照料,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膘滿腸肥,等到酸菜下來的時候,年也就近了,這個時候幾家親戚吆喝著家里的青壯年將那頭250斤往上的豬無情的放在殺豬臺上,手起刀落就結束了它可憐的豬生,流下來的血被用來做了血腸,血塊,成為了另一道酸菜的配菜伴侶,開膛破肚后的紅白下水在不久的將來也將會變成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而做餃子最好選用前槽肉或者后秋肉(豬脖子后面的或者臀部的肉,前槽相對來說五花三層肥瘦相間,后秋肉多為精瘦肉)這兩處的肉活泛不死板,緊致又不肥膩,剛剛好成了酸菜餡的最佳伴侶。
肉全了,酸菜到位了,就開始制作餡料的過程,將肉打碎成大小合適的肉粒,放入料酒,姜末,雞精,鹽,熟豆油,香油然后反復攪拌打散入味兒,趁著肉腌制的過程,我們開始處理酸菜,剛剛從缸里打撈上來的酸菜需要用凈水投洗干凈,然后將其放在案板上,雙刀開始以每秒不知道多少下的速度對其進行狂砍,這個時候,你唯一能聽到的就是有節(jié)奏的噠噠噠,噠噠噠的聲音,不消(需要)多時,案板上晶瑩剔透的酸菜就變成了粒粒分明的酸菜碎,這個時候將其投入水中進行二次投洗以去除多余的酸味,投洗后用手攥緊瀝干,均勻的灑在腌制好的肉碎上,攪拌均勻,肉餡也就算準備妥當了。
當餡接近尾聲的時候男子已經(jīng)完成案板上將一團面熟練的糅合成了一個粗面條,并在有節(jié)奏的一起一落之間變成了大小均勻的面疙瘩,撒上補面,搟面杖一推一拉之間一個個小小的面劑子就變成了餃子皮。媳婦這邊就很快的拿起一張張餃子皮放上大大的肉餡,雙手一個作揖,一個個肚滿皮薄的胖元寶就誕生了。
緊接著大鍋燒水,在水沸騰的時候將餃子一股腦的倒入鍋中,開始了由生到熟的過程,看著餃子在水中上下翻轉的過程,朦朦朧朧的水霧在不大的廚房中蕩漾開來,淡淡的餃子香就此彌漫。這個時候酸菜餡餃子最后的靈魂伴侶就要登場了,那就是——蒜泥,這個蒜泥一定要是用搗蒜缸親自砸出來的,隨著一下下的夯蒜,那一個個桀驁不馴的蒜頭最后變成了泥漿,這種搗出來的蒜不是什么搗蒜器或者用刀切出來的能比擬的,因為砸出來的蒜漿包裹的蒜泥是最有靈魂的。
煮好的餃子與蒜泥被端上桌,男女主人滿心歡喜的夾起餃子,并滑入由醬油和蒜泥的混合的蘸料中,再被一口塞進嘴里,當牙齒破餃子皮的一瞬間,那種酸酸辣辣的味道瞬間充斥著整個口腔,那種來自靈魂的美味瞬間溢滿整個臉龐,那種發(fā)自內心的笑意一下子在臉上升騰。再配上新聞聯(lián)播與自家主人評論的家國大事,一個活生生,立體的東北農家平凡的幸福瞬間溫暖了整個小屋。
而這時正是夜生活的開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出版兩年多了,都說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書,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來看,否則會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個飯!!!用了3個晚上,將近6個小時看完這本書,感覺也還好。其實我并不覺得這是一本僅供消遣的書,相反,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
1.書的作者扶霞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從剛一開始來到四川的不適應,到最后能把中文運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國思維考慮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實,在看何偉的《尋路中國》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外國作者寫中國的故事會讓人覺得更容易讀進去呢?現(xiàn)在,我意識到,他們是放下一切的過去,全身心地融入進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說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他們的寫作并不是快餐。何偉,一個美國人,居住在北京郊區(qū)的小山村里,用靈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個英國人,住在川大的留學生公寓,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場、街邊小店,不辭辛苦去漢源縣的某個村莊去尋找上等好的花椒。他們的寫作是類似的,在體驗的時候能夠去掉自己發(fā)達國家的標簽,全身心融入當?shù)厣?但是又懂得適時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這可能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很難有的機會。
2.書里面寫到中國人是“雜食”的,其實這些內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適。我也是佩服扶霞的這種冒險的精神,去嘗試狗肉、昆蟲、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眾飯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雞、宰鴨、宰魚、殺豬、殺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場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來,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強,基本每次說到這里的時候,她都要補充一下,其他國家并不是不存在這種情況,而是在屠殺場處理完畢后進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稱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批評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人為“偽君子”。
3.書里也寫到很多關于“美食”的描寫,且寫的很中國化,我覺得譯者的翻譯功不可沒。比如,作者在成都某個烹飪學校學習時候對刀工、火候、調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長的媽媽們都可能不知道這么多吧。他真的是個可以稱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說“脆”,說脆的食物一開始會“抵抗”你的牙齒,但最終會繳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斷掉,令唇齒愉悅。還有彈、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無疑問,作為一本以“食物”為載體的書,它里面也寫到了很多可以帶給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筆酥”、“全鴨宴”、“點心”、“木瓜燉雞”、“揚州炒飯”、“毛氏紅燒肉”等等,確實會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實給我最大的沖擊是作者扶霞關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經(jīng)據(jù)典”,這是我能給這本書打4顆星的原因。全書一共有16個小的章節(jié),基本每個章節(jié)里他都有提到,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陸續(xù)得改變著什么。就像我們在很多書里或者網(wǎng)絡上看到的那樣,90年代,我們的經(jīng)濟開始騰飛,科技開始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拆”、“建”、“吃”,同時也導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傳統(tǒng)丟失”、“拜金主義”等等問題的產(chǎn)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學的時候,“我們那些中國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洗澡的話要走很遠,每天還是特定時間限時供水。我們住的是擺了兩張床的雙人間,鋪著地毯,暖氣空調俱全?!?,這就是很現(xiàn)實了。還說了中國四大地方菜系的來源:魯菜——皇族貴胄的飲食(孔子),淮揚菜——文人,粵菜——重食材輕調料,川菜——點石成金、化腐朽為傳奇,還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蘿卜”等帶“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說法的來源;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廚師、以溥儀為代表的皇宮的飲食、貧窮農村的春節(jié)、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寫鮮活生動、真實自然,對飲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說,“中國壓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實只是在追趕全世界貪婪的腳步,只不過動作快了點、規(guī)模大了點而已”,沒有錯。同時,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飯或者煮面;大量簡單烹飪的應季蔬菜;各種各樣的豆腐;極少量的果脯;再來一點點能夠增添風味、供給營養(yǎng)的肉和魚”,也始終是我心中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譯者說,日復一日的飯桌上,濃縮著你我倏忽而過的'年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煙火人間,全是溫情的味道。是的,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你讀前有期、讀中有趣、讀后有思,寫食物又不只寫食物、寫文化又不只說文化、寫差異而又不只談差異、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人間煙火氣的書。
最后,作者的“紅樓夢”給我種下?lián)P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個柳吐綠的季節(jié),去好好體會一下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還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二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都西北邊的偏僻后街上,水泥建筑里一扇敞開的窗戶傳出切菜的聲音,輕柔而充滿韻律的捶打聲、瓷勺與瓷碗的碰撞聲在空氣中產(chǎn)生共鳴……這里是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的課堂。
正在這時,兩張“洋鬼子”的面孔滿含著急切與興奮地沖進房間,在師生們當中引起一陣騷亂。原來作為美食發(fā)燒友的英國女留學生扶霞和她的德國朋友沃爾克打算到這里偷師學藝。
他們等來了一場漫長的談判。辦公室里,煙抽了一包又一包,煙灰缸都裝滿了;茶杯里一次又一次地續(xù)上熱水,又不斷地被喝光。經(jīng)過各種討論和善意的討價還價,終于定下了費用、上課形式和時間。在流連于餐館和小攤,在朋友家中開眼嘗鮮之后,扶霞這才正式進入四川美食的堂奧。
這還是她在成都居住的第一年。早在1992年,扶霞初次看到中國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開始學習漢語,試驗一些中國菜譜。兩年后,她前往四川大學留學。也是去國離鄉(xiāng)的生活,讓她開始重新省視自我的認同?!拔襾碇袊降资歉陕锏哪??”過往的生活好像一條傳送帶,她順著它走,用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上劍橋大學,走向新聞事業(yè),從事學術工作,這卻并不是她真正感興趣的,成為專業(yè)廚師的想法一直以來被壓在心底。拋開了過去的世界,她自然而然追隨異國他鄉(xiāng)的指引,重新發(fā)現(xiàn)并探索自我的方向。
在書中,扶霞用她的生花妙筆記錄了她浸淫于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城市生活之中的感受。細膩而鮮活的場景,鋪陳這個城市的聲色犬馬,如同中國古詩的意象連綿排布,從中可見她卓異的觀察力和發(fā)自內心的好奇、包容和熱忱。食物和場景刺激著她的多重感官,成為油膩膩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畫,留下回味無窮的記憶與關于文化和自我的反思。
美食事關美味,還事關身體和文化,乃至于宗教、祭祀、愛情、親情、生意往來、行賄受賄。經(jīng)由美食,扶霞擁抱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使之嵌入了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之中,剝離了從小在歐洲生長起來的文化和習俗,“像一條蛇一樣慢慢蛻皮”。自我的探尋和改變這條線索隱藏在她在成都最初的跨文化體驗背后,也貫穿了她日后走遍大江南北品嘗和考察的路途。比如,她接受了英式價值觀認為“惡心”的中國食物,接受了用食物的涼性或熱性療愈身心,關注屬于食物本身的口感,放棄了原來的“干凈”或“安全”的標準,對英國人可能認為的危險見怪不怪……總之,“奮不顧身”投入到不同文化的冒險之中。
融入了這片“友誼的綠洲”,研究中遭遇的任何挫折和不快都能在愛和歡樂中化解。她感到自己這才真正將自我迷失在了中國,在與當?shù)睾门笥训膶υ捴?,思維方式也變得和他們相似,“我可真是個變色龍,再也記不起自己原本的顏色。”
“變色”后的扶霞面臨回家勢必陷入身份轉變的危機,她選擇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之都尋求緩沖,正如她初次去成都時一樣。中國的吸引力與回家的渴望、以及中國與英國的不同自我在互相沖突,正如香港本身也充滿了反差及大的幾種元素之間的角力——貧富、東西、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她在這座都市身上看到了膠著中的自己的面影。
當然,扶霞也有過厭倦了中國的時候。面對這里“瘋狂”的生活方式和食物,她倦怠了;面對正在高速改建中的老城,她失望了。鄉(xiāng)愁牽引著她,回歸到年少時的生活。
直到2007年,她來到揚州,老城的姍姍古意、溫柔收斂的淮揚菜,成為了一劑有效的補藥,化解了她面對中國狂飆突進的發(fā)展和自己的研究的疲累。她從之前打仗一般的研究中脫身,同時也離開中國積貧積弱而后暴飲暴食的歷史,遇見了中國人對吃開始有品位和講究的時代,重見這個國家的優(yōu)雅和古樸。
許多記憶在腦海中翻滾而來:她學會了中文,會燒中國菜,改變了自己的口味,廣交中國朋友,甚至丟失了媽媽從小為她苦心培養(yǎng)起來的英式餐桌禮儀。但無論在她朋友眼中,還是自己看來,她仍然是一個外國人,只是突破了西方習俗的界限,敢于自己決定自己吃什么和怎么吃,“老娘一點兒也不管別人怎么想?!?BR> 通過飲食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意味著一種內心深處的自由。只有被地大物博的神州所滋養(yǎng)和磨練過的心靈,才能享有這般豐盛,得以自如地被安放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而不迷失。這關乎吃,也關乎身份和自尊。那個自我認知的靈光時刻,扶霞記了很久很久。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三
“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xiāng)?!?BR> 這本書很美。在閱讀的時候,會產(chǎn)生兩個奇妙的感受。
第一個是,你會覺得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聽一支完整的生活交響曲,雖不達恢弘大氣,卻非常完整且富有節(jié)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且回味無窮。
第二個是,明明是一本純文字的書,卻在字里行間充滿了畫面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美食仿佛盡收眼底,令人垂涎。
這本書很用心。藏在各個細節(jié)角落中,等著你發(fā)現(xiàn)之時,你會擁有一種小確幸的美好。
一本書從開始選題、到策劃、到設計等等,中間會經(jīng)歷特別多的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被不同的人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因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別好的稿子變得無比平凡,沒有銷路。若不是這位策劃者的用心和各種機緣巧合,這本書也不會這么完美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手中。
在書中,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而扶霞就像身邊的一個朋友,用一種新的眼光,帶你認識這個你再熟悉再熱愛不過的國家。
于是,也出現(xiàn)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紅樓夢“那一章中,說自己閱讀《紅樓夢》后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小說寫到后面,基調變得陰暗沉郁起來,出現(xiàn)了自殺、綁架和瘋狂的背叛?!熬谷灰粫r間沒有反應過來啥意思。但細細一想,好像也沒毛??!
關于吃,扶霞總是能通過細致的描述,讓你你會到她當時的心境和情緒。由于我個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對她前幾章所描述的川菜還真沒太多的感覺,甚至會因為她對辣的描述而讓自己感覺舌尖發(fā)痛,干脆迅速略過。又由于超愛吃螃蟹,對“‘蟹’絕入口”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邊提到蟹癡李漁,歲歲儲錢待蟹,就特別想笑,這人是有多饞吶!也讓我覺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時空的知己,原來自己并非煢煢孑立之人,在400年前,還有一個和我一樣愛吃螃蟹并會上癮的吃貨!
又是在這一章,作者扶霞在書中提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曾經(jīng)在中國發(fā)生過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還有連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的事件,歷歷在目,觸目驚心,并導致了她情緒的一次爆發(fā),也引起了一些極端讀者的攻擊,認為扶霞是在說中國的不好,不配成為中國的文化大使(幼稚)。
還是在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國出版對言論的逐步開放,記得還不多年前,出現(xiàn)這類言論會被直接斃掉的。相信一個愿意直面自己過往錯誤的國家,是會真正強大起來的。
從蟹開始,以粥結束,設計巧妙且意味深長。跟著作者的情緒走,從最初的簡單純粹,到后面的浮華經(jīng)歷,再到厭倦不堪,最后回歸最初簡單而又沉甸甸的質樸。這也著實是一個外鄉(xiāng)人的真實情緒。一個地方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當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會開始懷念。
當然還有很多章節(jié),我想,很多人的關注點應該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側重,雖然她全本書寫得都很詳盡生動。
書中還隨著尋覓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許多關于中國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們的觀念、處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頑不靈讓人難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躍著轉變著的新思想。而中國,就在著一輪輪、一波波的沖擊下,瘋狂又野蠻地生長。
如果眼淚有顏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動,有感慨,有悲憤,有心酸,有無力,有溫暖……也正如一盤盤食物,飽含著酸甜苦辣咸。
而全書最后的那只菜蟲,便是她的立場和態(tài)度,純粹明了,那個“老娘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這本書能夠成功,真的是每環(huán)每節(jié)都充滿了用心和緣分。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專業(yè)嚴謹?shù)姆g手中,可能它又會是另一副樣子??删褪悄敲疵烂?,這本書被送到了譯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僅有著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還剛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這本書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躍。我相信,他們在見面時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應景!就像兩位第一次見面的那句話一樣,“沒有忌口,什么都吃“,這更是一種包容和豁達,一種對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譯過程中的快樂,而她在后記中也確實如是說。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四
從沒想過看一本寫中國美食的書,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鍋,還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館,小販,菜市場會是一個外國留學生寫的,她的描述讓我看的餓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還有食譜!
搞得我這個手殘黨都想要去嘗試一把,做一下嘗一下,雖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飯方面沒有天賦,哈哈我的自知之明??!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館的老板、叫賣小販的吆喝、菜市場的新鮮、生活氣息、熱鬧的'、紛雜的、慵懶的、血腥的、臟臟的、作者對于這些描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仿佛你就在拿著菜籃子在市場里買菜,你就在小攤販面前嘗著美食,你就在飯館里吃著那可口的擔擔面!說到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幾下!
關鍵書中還引入了大量的歷史典故,還說到了以前的師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識的文盲,也有祖?zhèn)鞯慕^活兒!讓我深深懷疑作者不是外國的,就是本土的!
他還說到西方人對于中國人的飯桌,中國人對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雙方都有一種不理解、恐懼、格格不入的心態(tài)!但是只要花時間,還是可以融入進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沒有抱著成見的態(tài)度?電視上總說音樂無國界,在這本書中體現(xiàn)到淋漓盡致的就是美食無國界!
不禁想說一句,同一個吃貨,同一個世界。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五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jīng)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BR>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jīng)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BR>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六
作者扶霞·鄧洛普在香港工作時對中國味道產(chǎn)生了興趣,在中國四川大學留學期間因為喜歡中國美食而到廚藝學校學習川菜,后又深受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誘惑多次來返中國前往廣東,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去追尋中國各地區(qū)的美食特色,從最先的花椒豆瓣醬的家常菜帶來的滿足感,到后來魚翅麂子山珍海味帶來的奢侈體驗,扶霞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對中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七
本周的第二本書。
不是很認真的讀完了,一半時間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聽完。
吃貨看著文字腦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的配樂+配音+熱氣騰騰的鄉(xiāng)野小食,弄堂小館,饕餮盛宴+煙火氣滿滿。
讀書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習慣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人、事及萬物,沒辦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賢。所以通過別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東西,一些是自己未見過的,一些是見過但沒看過另一個角度的。
書里的不少菜式,中國人見過吃過,但從扶霞的書里看出了許多不同。書里的老成都因為世事變遷,見不到了,借著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國似乎又洋溢著滿滿的生機與樂觀。之前那種功利主義、禁欲主義、千篇一律的呆板與單調乏味消失不見。全國上下都在動起來,十二億人團結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國,哪怕拆除一棟破舊的老樓,我們都會煩惱苦悶。而在四川,他們一路揮舞大錘,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這無所顧忌的信心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堅信,未來會比過去更好。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認真的一本書,消遣很好。
越看越餓,不宜深夜閱讀。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八
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jīng)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jīng)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九
太久沒好好看東西,也太久沒寫東西,主要還是整個人有些不知道該看什么,該寫什么。多數(shù)看到的總覺得講都是一樣的,寫的總是覺得難以將內容結構化的規(guī)整??傊磺械睦碛?,落下的最終結果就是成天啥也沒干,光在想象和蹉跎中度過。
今天算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能好好讓自己靜下來,不過多瞎想,且略微多一些自律,這樣為數(shù)不多時候了。好好靜下心去閱讀,去全心投入到事情,也讓虛無的感受少了很多。也突然有了想法,以后不管有多少思緒,或許想到什么就記些什么,不給自己太多沒有意義的約束才是更好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吧。
從《魚翅與花椒》中給我最多的感受就是作者從一開始和其他外國人一樣鄙夷中國的食物連同鄙夷中國的一些文化,到逐步的通過嘗試中國的美食,探索和了解中國美食背后的種種,慢慢開始轉變,開始更能明白中國美食的美,以及中國文化的美。這中間的.變化主要來自于不斷的親身實踐與感受,不斷的撥開遮蓋的云霧去探索背后的因果,慢慢的看見和接受認可。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真正感受到每一件事物它背后所蘊藏的真正意義。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
對我來說,這本關于美食的書有些長。里面走過了文革,還涉及了非典。感覺自己也和扶霞一起從90年代一路走到了現(xiàn)在。
最初吸引我讀下去的是外國人對我們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國人害怕雞爪,卻一直不知道為什么,直到看了這本書,真的寫出了那種恐懼都嘛!(說實話,已經(jīng)有點影響我吃鹵雞爪了,哈哈)。而且,從那天起,我就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逼別人吃我狂愛的食物了,真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永遠不知道你摯愛,一般人還不推薦,給你只是因為我太愛你的食物,在別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當熱愛和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時,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經(jīng)常誤以為自己是個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種恍惚感,緩過神來也會傻笑吧。啊,扶霞,好開心,當年你來到了四川,選擇了四川。想對那個姑娘說一聲,謝謝你。
扶霞,當你經(jīng)歷經(jīng)熱愛,失望,再到熱愛之后,你真正地愛上了中國。中國也愛你!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一
1.前面一半很不錯,后面一半像知乎。
或許是我境界太低,只喜歡跟我自己一樣階層的市民審美,越接地氣越好。前一半內容,是作者二十五六歲一文不名來中國留學的時候寫的,剛好是黃金年齡,遇到的開放時代,城市舊改還沒有開始,半新半舊,所有都是剛剛好。成名以后再看21世紀初的中國,視角非常中產(chǎn)階級化,內容也很不錯,拿來看看也很好,就是有點難共情。
2.知識的關聯(lián)。
總而言之,看多了關聯(lián)起來一捋,能更好看懂時代下的趣味。
近來正在看的林毅夫近期演講發(fā)言匯集成的文書,比看學術著作容易懂,比看公眾號口水話的體系性強多了,中間位置剛剛好,然后發(fā)現(xiàn)好些公眾號的分析觀點背后的理論基礎就是林教授的新結構經(jīng)濟學理論。
3.讀書就像吃飯。
搞清楚,啥子是甜點,啥子是主食。
雖然越來越像年輕時我不屑一顧的實用主義人群。
不得不承認的,能夠讓自己謀生的就是主食,需要持續(xù)努力;而放松神經(jīng)緩解疲勞的愛好就像甜點;都要吃,而且要分清主次,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飲食結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二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jīng)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jīng)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chǎn)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jīng)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十三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有益的書。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jīng)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BR>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jīng)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