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讀后感范文(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記錄自己讀書歷程和成長的一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寫讀后感之前,我們可以先對所讀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和梳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一
    公元496年,吳王攻打越國,慘敗回國,在路上,吳王因受傷走上了“不歸路”,不久,兒子夫毅也死了。
    在3年里,吳國艱苦訓(xùn)兵,再次向吳國發(fā)起戰(zhàn)爭,3年的苦心沒白費,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向新吳王夫差提出講和,吳王最終看到了勾踐的誠意,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到自國做一奴一隸。
    在吳國的勾踐,受到了奇恥大辱,還被安排在了一間小草屋里,房梁上還倒掛著一袋苦膽,勾踐每次吃飯前都要一舔一一下苦膽,,嘗嘗味兒,好時刻提醒自己不王吳國對越國的羞辱。
    在范蠡的惜舍和西施的幫助下,趁吳國攻打齊國的機會下,攻打吳國,令吳國防不勝防,最后大敗,吳王后悔極了,當時不該不聽伍子胥和太子友的勸告,如今后悔莫及。打敗了吳國的勾踐當上了中原霸主。
    看了這部影片后,我有許多的感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作為一國之軍君,為吳王做一奴一隸,心中一定憤憤不平,但為了自己的百姓還是忍著憤怒為夫差當牛做馬,他的不顧犧牲自我的一精一神值得我學(xué)一習(xí)一。但我認為,還有一個人的"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那就是西施,她不顧自己的情感,做勾踐打敗吳國的一顆棋子,以自己“沉魚落雁”的美,為越國做出貢獻。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二
    春秋時期是個諸侯爭霸,充滿火藥味的時期。各個國家連年征討,使其民不聊生。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國以軍中罪人自刎僥興獲勝。吳王闔閭戰(zhàn)死,臨終前告戒夫差:“必毋忘越”。
    公元前494年,勾踐不聽范蠡勸阻,興師伐吳,不幸敗于夫椒,只得帶領(lǐng)殘兵敗將五千退守會稽。夫差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山,危急之際,文種帶著美女、黃金冒險求和。越王勾踐忍辱在吳過當了三年的奴仆,受盡了折磨與屈辱?;貒螅瑸榱藞蟪暄u,他發(fā)奮圖強,不斷鍛煉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473年,越王大軍直達吳都——姑蘇。吳王被迫自刎,越王乘勝大會諸侯。經(jīng)周王驗證,成為又一個中原霸主。
    賢人和小人,君主的賢明和昏庸,堅定地信念和美人,如果選擇前者,你的助手就會越來越多,國家就會興旺。對于小人、奸臣應(yīng)該毫不留情。美女、如果是巾國就要好好對待。當然,君王自己的賢庸要靠自己努力的,自己不努力,別人在怎么努力,也沒有用的。做人要學(xué)會忍辱。比如越王的俘奴,韓信的鉆人胯下,但后來都成為了賢王和賢臣。
    我覺得大家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沖動,要三思而后行,能忍則忍。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三
    臥薪嘗膽的故事,使我從小就記住了勾踐這個名字。對于小孩子,這不是個好故事,它讓我們從小就記住了什么是仇恨,執(zhí)著著而不肯予樂慈悲。成年人,倒是應(yīng)該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英雄本色。
    何謂英雄?
    忍辱負重,以天下為己任,耐一時之窘境,拓來日之方長,是謂英雄。匹夫見怒,拔劍而起,以此不齒楚霸王。勾踐兵敗,困會稽山,僅五千余眾,然為他日計,為夫差臣,妻為妾,取封侯之地,終日侍奉吳王左右,為何?國仇家恨使然。吳有子胥之輔,稱霸中原,當躊躇滿志、得意洋洋之際,勾踐厚積薄發(fā),這一謀,竟謀了22年。
    勾踐于吳王左右,旦暮不敢怠慢,始得歸國。三年,勾踐修養(yǎng)生息,增強民力,先下詔全國,鼓勵多生子嗣,這樣就增加了國力的基礎(chǔ)——人口。后興百業(yè),以身示范,吃自己種的菜,穿王妃自己縫制的衣服,可謂內(nèi)修政治。對外,聯(lián)合吳國的敵對國——齊、晉、楚,可謂外連諸侯。在外交上,表面上供奉不斷,并挑唆吳國東征西討,使吳國民力凋敝。勾踐其用心不可謂不深矣!
    文有文種,武有范離,挾二十年恨,一朝破吳,遂困夫差于會稽山。公孫雄膝行代步為夫差請成,而勾踐效前時之故事,得“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之慨,遂殺吳王。吳王臨死遮面,謂無面目見地下子胥。總體看,勾踐一直在等機會,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他將人人喜愛的美女寶器徑相送吳,可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同時,他克勤克己,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以國家為己家,制定正確的外交政策,一點點地削弱敵方的外勢和內(nèi)勢,不失時機地驕奢吳王,消耗吳國實力,并用美人計,致使“君憐而無是非”,終于,一蹴而就而成霸業(yè)。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四
    在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的戰(zhàn)爭,越國被打敗,越王勾踐在吳國過了三年牛馬不如的生活,受盡了吳王夫差的侮辱。勾踐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想盡方法壯大越國的實力,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他終于成功了地攻滅了吳國。其中,“臥薪嘗膽”成為《越王勾踐》中的典故,勾踐正是因為睡草堆,嘗苦膽,才取得了成功?!对酵豕篡`》已經(jīng)成為一種歷史,事實的面貌不需太多語言來描述,歷史給我們的不是對與錯,而是我們對歷史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對歷史的感悟。對其的感悟當然仁者見仁,把它作為前車之鑒真是我們現(xiàn)在需要追求的?,F(xiàn)今世界的和平給我們帶來的只是遺忘,我們是否還記得70年前的今天,侵略者的腳步在我們神圣的領(lǐng)地踐踏;現(xiàn)今的一點點幸福給我們帶來的只是懶散,我們是否還記得我們的親人餓死的那個時代,我們在自然災(zāi)害面前只有無力;現(xiàn)在災(zāi)害還在發(fā)生,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失去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越王勾踐,為什么我們要對一個古人念念不忘,因為他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芭P薪嘗膽”已經(jīng)不再是越王勾踐的專利了,我們的民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樹立在世界強者之林。如果我們不想在成為70前的樣子,不想失去親人,不想再給別人看不起,我們要怎么做,我們要向什么學(xué)習(xí)。
    在現(xiàn)今的社會,“臥薪嘗膽”給我們太多啟示,設(shè)想一個不會艱苦奮斗的人怎么在這個社會生存。漫長的學(xué)習(xí)生活中,只要放棄一點點你將被成績所淘汰,你會變得一無是處;努力的工作,只要你覺得太苦太累,產(chǎn)生邪念,你的努力將成為別人的笑柄;幸運的出身未必可以帶來成功,只要你對自己沾沾自喜,那結(jié)果永遠是失敗?!芭P薪嘗膽”正是《越王勾踐》中的精髓,我們學(xué)習(xí)的不僅僅是要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要對歷史有一個刻骨銘心的牢記。我們要記得我們的民族和平還不過一百年,不知道一百年后又是怎么樣的世界。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五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轨妒桥e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zhì)於吳。二歲而吳歸蠡。
    這是出自“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主要人物有忠心愛國的伍子胥、足智多謀的范蠡、驕傲自大的吳王、忍辱負重的勾踐、一心向越的太宰。
    《史記卷41—越王勾踐世家》大概講述的是:公元前494年,越國戰(zhàn)敗,越王帶著妻子在吳國當仆役,臥薪嘗膽,并聽從文種、范蠡的謀劃。他們受盡凌—辱,給夫差當牛作馬,忍辱負重,盡表對吳國的一片忠心。一次,夫差病了,勾踐還親自嘗了他的糞便以辯別病情。這件事讓夫差信以為勾踐是真的對他衷心不二,甚至勝于吳國的臣子。就這樣,勾踐夫婦在吳國被拘三年后,總算被放回了越國?;貒?,勾踐外松內(nèi)緊,表面上更加忠心耿耿于吳國,背地里他對復(fù)國一事一刻也不敢怠慢。他一方面發(fā)展國內(nèi)生產(chǎn),整頓兵馬,時刻作好做戰(zhàn)的準備;一方面挑美女,在吼山養(yǎng)狗,然后進獻給吳王,讓夫差終日沉迷于聲色犬馬之中。為了不讓自己松懈意志,他放棄在宮殿生活,面對吳國建造了一座“箭樓”,在那里他臥薪嘗膽,牢記國恥。經(jīng)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在文種、范蠡等大臣的扶助下,勾踐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打敗了吳國,實現(xiàn)了報仇雪恨的夙愿。
    范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他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勸文種,文種雖然想以有病為借口不去上朝,最終還是被—逼自殺了。而范蠡棄政從商,自號陶朱公,成為富甲天下的大商人。范蠡曾經(jīng)三次搬家,馳名天下,他不是隨意離開某處,他住在哪兒就在哪兒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
    勾踐之后,越王又傳了幾世,到了戰(zhàn)國中期,楚威王滅了越國。但越的王族在沿海仍有一定的實力。直到漢初還有閩越王,還是勾踐的后裔。
    正如“太史公說:夏禹的功勞很大,疏導(dǎo)了九條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個九州都平安無事。到了他的勾踐后裔,辛苦勞作,深謀遠思,終于滅亡了強大的吳國,向北進軍中原,尊奉周室,號稱霸王。能說句不賢能嗎!這大概也有夏禹的遺風(fēng)吧。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榮耀的名聲,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這樣,想不顯赫可能嗎?”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知道了越王勾踐因為有一種堅忍不拔的決心,他才支持著他這么多年在吳國忍辱負重的生活,在之后的10年的時間里,他讓自己的國家強壯起來,強盛起來,報了當年被俘之仇,這種堅強的毅力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xué)習(xí)。忍別人之不能忍,成別人之不能成。要比別人成功,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在挫敗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認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臥薪嘗膽,給自己從頭再來的機會。所以我堅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勝者。
    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了解到做人的根本,所謂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也不能忘本。越王勾踐雖然忍辱負重最終取得成功。但,他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成功并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取得的。吳王也就因太自以為是,不聽從伍子胥的勸解,而落得國破人亡。越王勾踐則因?qū)薹扼?,文種的不信任而逼文種自殺,范蠡也離開了勾踐。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六
    在漫長的春秋時代,在一個并不起眼的國家,一位君主為我們展示了信念與堅持的力量。這個國家叫越國,這個故事叫“臥薪嘗膽”,這位君主,叫勾踐。正是他,為報被吳國侮辱之仇,努力地準備了二十二年,終于一舉成功,吞并了吳。
    勾踐元年,勾踐聽說吳王要發(fā)兵討伐他,便聚集軍隊,不顧大夫范蠡的勸告,發(fā)兵攻打吳國,打敗,被困于會稽山上,大夫文種下山游說吳王,吳王免了勾踐的死,讓他做自己的仆人。勾踐多年隱忍,麻痹了吳王,把他放回了越國。勾踐一心要雪恥,便每晚睡在木柴上,吃飯前要先嘗一嘗苦膽汁,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衣著樸素,食物普通,因此深得民心。賢能的伍子胥發(fā)現(xiàn)了勾踐的計策,好心向吳王進諫卻被賜死。他死前大笑道:“不久之后,這里(吳)將是一片廢墟了!”果然,幾年之后,勾踐揮師直達吳國,攻下吳,圍困了吳王夫差。吳王用布遮面自殺,高呼:“我對不起伍員(伍子胥)?。 贝蠓蚍扼辉趲椭篡`吞吳之后,便棄官經(jīng)商,成了有名的“商圣”。
    這里之所以要講這么一個故事,不只是因為書上寫了,而是因為我想通過這個有名的故事讓大家明白信念的力量。勾踐回國之后,時刻不忘會稽之辱,發(fā)誓消滅吳國,這才有了后來的成功。不過各位讀者,一個人的信念,是不足以讓他成功的。勾踐的成功不僅有他自己的努力,還有文種、范蠡這些賢士的大力輔佐。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七
    越國的歷史上,勾踐是一枝獨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與中原地區(qū)風(fēng)俗習(xí)慣不同以外,也沒什么可說的。
    勾踐的父親與吳王闔閭結(jié)了仇,兩國之間互相攻伐。在勾踐剛當上越王的那一年,吳王闔閭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還不很穩(wěn)當?shù)臅r候攻打越國,誰知勾踐卻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種特別的陣勢——派一些死士沖到吳國的陣前,大聲喊叫著自刎而死,使得從未見過這種陣勢的吳軍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軍趁勢打了個大敗,闔閭還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嗚呼。(這一定是歷史上最早的自殺式攻擊,現(xiàn)在被若干國家稍加變化而廣泛使用。)取得了勝利的勾踐一定是興奮而驕傲的。所以當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為父親報一箭之仇時,他沒有聽從范蠡的規(guī)勸,而自以為是地搶先采取了行動。在那場著名的戰(zhàn)事之后,越王勾踐成為了亡國之奴。
    接下來的臥薪嘗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踐從一個驕橫、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轉(zhuǎn)變成了委屈求全、禮賢下士,與百姓同甘共苦的賢明君主,在范蠡、文種的扶持下,辛苦慘淡、勤奮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終于打敗了不聽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勸諫的夫差,一雪了會稽之恥,還一躍而成了強國。我想,司馬遷也是覺得在那個君權(quán)至上,君主沒有任何約束的時代里,勾踐能夠做到這樣,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所以在本篇記載里,并沒有過多的宣揚勾踐的那些陰暗心腸,只是略略地點出了他賜文種自殺的猜忌。
    還是范蠡認清了勾踐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踐是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人。于是他果斷地棄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齊國,在海邊努力耕作,沒多久就成了大富翁。這下子又冒了尖,齊國請他去做了國相??伤⒈M家財,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沒過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時位及人臣,經(jīng)商時富甲天下,又能善謀劃,知人心,懂進退,范蠡真?zhèn)€人中龍鳳,世所稀有!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與西施的故事。有許多傳說,說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尋來的,當時兩人就有了情愫,可是為了國家復(fù)興大事,只得忍痛割愛,將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吳國大敗,夫差身死,范蠡搶在了同樣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踐的前頭,攜了西施,泛舟湖上,過著神仙眷侶的逍遙日子。
    這個故事美則美矣,可是其真實性卻很值得懷疑。范蠡輔助勾踐復(fù)國,歷時二十二年,其間殫精竭慮,勞心勞力,未必有閑情逸致來談情說愛,此其一。再者,書里明明記載,他逃離了越國之后,和兒子們合力治理產(chǎn)業(yè),說明他在西施迷惑吳王的時間里,早已成家生子,有著美滿的家庭了,此其二。傳說終歸只是傳說。也許是后人敬重西施與范蠡都是忠心為國之人,希望他們有一個美好而圓滿的結(jié)局,而附會出了這么一個故事。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八
    《史記》,讓人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是多么宏偉,同時也使人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知識增加自豪感,看完史記,你知道怎么寫好一篇史記讀后感嗎?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史記越王勾踐讀后感10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guān)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tǒng)國學(xué)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這部巨著是對歷史發(fā)展的深刻總結(jié)。他發(fā)表了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同時又對矛盾現(xiàn)實給予了有力批判。這樣一部既具中史學(xué)價值又具文學(xué)價值的著作的成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文學(xué)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
    《史記》開創(chuàng)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xué),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我國的傳記文學(xué)。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歷史人物,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歷史學(xué)家的學(xué)習(xí)典范,而且也是文學(xué)家學(xué)習(xí)的典范。魯迅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在文學(xué)上最偉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zhèn)?、躍然紙上的人物描述,開拓了我國傳記文學(xué)作品的先河。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學(xué)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豐滿靈性的人物形象。其所記載的人物形形色色,眾態(tài)紛呈;其所刻畫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馬遷描寫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主要表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將人物放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去表演,將人物置于時代和生活的環(huán)境中去描寫;二是在尖銳復(fù)雜的矛盾沖突的場面中寫人;三是用典型的細節(jié)來寫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五、運用側(cè)面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余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禮貌,生動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述一向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fā)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妒酚洝愤@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仿佛把我?guī)У搅四莻€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fēng)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在《史記》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yīng)當細細閱讀的經(jīng)典!是一本既生動趣味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弘斷帛裂,王者的雄風(fēng),如長虹利觀貫通塵封的心房,豁然,頓悟。從此,逍遙紅塵,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從那青萍之末,羅襪生塵的翩遷而來。
    ——題記。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說過。它是我國歷史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解,優(yōu)秀的文筆,大放光華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記》。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歷史的長河,仿佛看見了項羽在烏江邊,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比缓髷y刀向頸一揮,拋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從容倒下、血流烏江。英雄無悔,項羽的軀體與自己的江山融為一體。烏江進入了王者的靈魂,變得洶涌波濤,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漢北。去漢北之時,屈原望江而嘆,歌《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著呼嘯的江風(fēng),回蕩在江中。楚國亡后,屈原悲憤投江。屈原一生為自己國家著想,死了也要忠烈報國!后人為紀念他,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我國端午節(jié)吃棕子的來源。讓我們永遠記住屈原!
    想當初,周幽王為了討愛妃一笑,將愛妃帶到烽火臺,點燃烽火,吸引了各諸侯列國前來救駕。等到諸侯們傾全國之力、率王國之兵趕到時,卻沒有看到一個敵軍。愛妃見到諸侯們面面相覷的樣子,終于揚嘴一笑。周幽王見了,甚是開心。只為一博美人一笑,就將江山社稷、國家大事視同兒戲!怎么不會亡國!到后來,當敵人真的來到,周幽王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時,諸侯見了,以為周幽王又在討愛妃一笑而已,便不發(fā)兵。可憐周幽王,誤了命,又誤了國!
    ……。
    司馬遷曾說過:“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弊屛覀冊诿CV腥ひ捁湃说嫩欅E:感慨曾經(jīng)的人情百態(tài);緬懷曾經(jīng)的人情往事;愁悵曾經(jīng)的愛恨糾紛!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chuàng)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余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guī)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zhàn)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并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于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后,秦王在章臺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dān)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鼻赝醮饝?yīng)后,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并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里,不知為何,他聽后總是避著廉頗。廉頗得意極了??芍?,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于是就赤著上身,綁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guān)于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鑒,能夠明得失;以古為鑒,能夠知興替?!蔽蚁矚g這本《史記》,更喜歡學(xué)習(xí)書里面的故事。
    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步宏偉的歷史巨片,深深的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了,也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九
    目錄內(nèi)容簡介圖書目錄內(nèi)容簡介。
    這一部書從歷史劇到歷史小說,就內(nèi)容與風(fēng)格而言,文字沒有受到損失。我讀張敬歷史小說字里行間仍然給人想像的空間十分寬闊,時不時還能品味著他的描述——我想起美國作家歐斯特·海明威的“冰山”理論,他談人物描寫以冰山作比喻,“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主張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蘊含在形象背后。張敬的歷史劇或小說雖是史詩性的長篇,但他對人物的刻畫,將絢爛趨之平和,去繁復(fù)而求簡單,美在簡潔,美在適當,很有“冰山”的韻味。
    近年來,我對中國古代史產(chǎn)生了興趣,從春秋讀起,現(xiàn)正讀戰(zhàn)國末期。六十五歲的我,生命仿佛又年輕起來,這真要感謝張敬的國作——《》。
    圖書目錄。
    序言及書評。
    春秋末年臥薪嘗膽的故事,讀初中時從歷史教科書上我已略知一二。但是,它對我的震撼,卻是上個世紀60年代讀曹禺先生的劇作《膽劍篇》,繼而觀看了北京人藝演出的話劇。很長一段時間,我腦海里總抹不去舞臺開幕后那一束投在勾踐身上的光影,抹不去勾踐臥于柴草,那喑啞渾厚的獨白帶來的蒼涼:“勾踐,你忘記會稽山的恥辱了嗎?勾踐不敢忘!”“勾踐,你忘記了……勾踐不敢忘!”——整出戲劇所洋溢的膽劍意識幾乎伴隨著、激勵著我的青年乃至中年時代。時隔半個世紀,我又一次為之怦然心動。讀完劇本不久,中央電視臺著名制片人李功達先生來電問我讀劇本的感覺。我說這是我十年來讀到的最好的劇本——頗有莎劇的風(fēng)范;對歷史考察入微、想像獨特、氣魄雄勁。幾分鐘的交談,我答應(yīng)導(dǎo)演這部電視劇。
    陳寶國:《》序(1)。
    陳寶國:《》序(2)。
    黃健中:《》序(1)。
    黃健中:《》序(2)。
    黃健中:《》序(3)。
    張彩榮:評《》。
    楊秋意:以史為鑒不能不讀。
    張敬:是個怎樣的人?(1)。
    張敬:是個怎樣的人?(2)。
    許華偉:《》編輯小記(1)。
    許華偉:《》編輯小記(2)。
    許華偉:《》編輯小記(3)。
    1
    過了山坡,便是露天的大作坊。每座火爐都燃著熊熊烈火,工匠們臉上滿是汗水、煙灰,忙碌著。爐口打開,熾熱的青銅汁液順著石槽蜿蜒流入劍形的陶范中,鑄劍名家歐冶子守在爐旁,盯著陶范,臉上的汗水不斷滴到銅汁上,泛起陣陣白煙。眼看劍坯成型,歐冶子忽然想起什么,急轉(zhuǎn)過身來,卻險些撞到一個人身上。他嘴里不滿地嘟囔著,待揩去眼中的汗水,看清來人,忙不迭又跪下去,叩首道:“歐冶子拜見大王?!惫篡`望著陶范中的劍坯,緩緩開言:“孤家的王者之劍,師傅可鑄得了?”
    劍廬(1)。
    劍廬(2)。
    劍廬(3)。
    劍廬(4)。
    劍廬(5)。
    劍廬(6)。
    劍廬(7)。
    劍廬(8)。
    劍廬(9)。
    乞降(1)。
    乞降(2)。
    乞降(3)。
    乞降(4)。
    乞降(5)。
    乞降(6)。
    乞降(7)。
    乞降(8)。
    乞降(9)。
    入囚(1)。
    入囚(2)。
    入囚(3)。
    入囚(4)。
    入囚(5)。
    入囚(6)。
    入囚(7)。
    入囚(8)。
    入囚(9)。
    入囚(10)。
    去吳(1)。
    去吳(2)。
    去吳(3)。
    去吳(4)。
    去吳(5)。
    去吳(6)。
    去吳(7)。
    去吳(8)。
    去吳(9)。
    去吳(10)。
    2
    吳王寢宮,梳洗過的勾踐夫人被帶入上次侍寢的地方,不同的是,里面的帳幔已經(jīng)放下,勾踐夫人被命令候在帳外。寢宮內(nèi),夫差寵愛的衛(wèi)姬輕歌曼舞,極盡美艷誘惑之能,夫差持爵而賞,已是興致盎然。內(nèi)侍悄悄而入,乘衛(wèi)姬停下飲酒間隙上前小聲稟報。
    西施(1)。
    西施(2)。
    西施(3)。
    西施(4)。
    西施(5)。
    西施(6)。
    西施(7)。
    西施(8)。
    西施(9)。
    西施(10)。
    對劍(1)。
    對劍(2)。
    對劍(3)。
    對劍(4)。
    對劍(5)。
    對劍(6)。
    對劍(7)。
    對劍(8)。
    對劍(9)。
    對劍(10)。
    靈玉(1)。
    靈玉(2)。
    靈玉(3)。
    靈玉(4)。
    靈玉(5)。
    靈玉(6)。
    靈玉(7)。
    靈玉(8)。
    靈玉(9)。
    靈玉(10)。
    殺機(1)。
    殺機(2)。
    殺機(3)。
    殺機(4)。
    殺機(5)。
    殺機(6)。
    殺機(7)。
    殺機(8)。
    殺機(9)。
    殺機(10)。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因先王以多勝少,打敗吳王而驕傲自滿,吃了敗仗。萬般無奈之下,在夫差面前俯首稱臣。他為吳王嘗糞問疾、作腳蹬、當驂夫……回越后,他臥薪嘗膽、召集兵馬,“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越王勾踐和他的士兵們終于戰(zhàn)勝了吳國!
    所謂“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勾踐此時正在石屋里嘗苦膽。“勾踐,你忘記會稽戰(zhàn)敗之恥了嗎?”“勾踐不敢忘?!彼谖姆N、范蠡的幫助下,不動聲色地操練新兵、發(fā)動百姓種糧……攻打吳兵時,勾踐成竹在胸。夫差無處可逃,最終自刎在勾踐面前。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該學(xué)會“臥薪嘗膽”。失敗后,有些人自暴自棄了。他們仿佛墜落在了深澗里,整天沒頭沒腦地度日,就這樣虛度了一生,多不值得啊!我們要學(xué)習(xí)越王勾踐的能屈能伸。失敗了,還有機會,不能泄氣。當然,成功了也不能自大,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建議。“勝不驕,敗不餒”,我們一定要做到!
    勾踐——一個鑒湖水哺育大的紹興人!我為勾踐的勝利感到驕傲!我為越國的勝利感到自豪!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一
    公元4,吳王攻打越國,慘敗回國。途中,吳王負傷走上了“不歸路”。不久,他的兒子傅毅也死了。
    三年時間,吳國苦練兵馬,再次對吳國發(fā)動戰(zhàn)爭。3年的心血沒有白費,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求和。終于,吳王看出了勾踐的誠意,答應(yīng)了他到自己國家做奴隸的'請求。
    吳國勾踐受盡屈辱,被關(guān)在一間小茅屋里,房梁上倒掛著一袋膽汁。勾踐每次進食前都要先舔一下膽汁嘗一嘗。正是提醒自己不要辱沒吳王給越國的好時機。
    在范蠡的西涉和西施的幫助下,趁著吳國攻打齊國的機會,攻打吳國,使吳國的防線守不住。最后,他被打敗了。武王非常后悔。他不該聽伍子胥和幽親王的勸告,現(xiàn)在后悔都來不及。打敗吳國的勾踐成為中原霸主。
    看完這部片子,感慨萬千:越王勾踐“花盡了工錢,嘗到了勇氣”。作為一個國家的軍閥,他必須成為武王的奴隸。牛為馬,其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但我認為還有一個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那就是西施。她不顧自己的感受,成為勾踐打敗吳國的棋子,以“沉魚落雁”的美貌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二
    電視劇《越王句踐》講的是越王句踐臥薪嘗膽,強兵復(fù)國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fā)生在我們紹興。
    很久很久以前,越王句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句踐被迫在吳國當了人質(zhì),做馬夫,干重活,被人打,被人罵,吃盡了許多許多的苦,但他內(nèi)心很堅強。三年后,句踐回到越國,發(fā)誓一定要復(fù)國。他造了一個山洞,在床前吊一顆苦膽,每天起床前都要嘗一嘗,想起自己在吳國受盡的苦。他和文種、范蠡齊心協(xié)力發(fā)展國家,經(jīng)過十多年的努力,越國終于強大起來了。后來,句踐再次出兵打吳國,這次越王終于勝利了,吳王被迫自殺。
    越王句踐雖然失敗在先,但他自信、勇敢,不折不撓,最后勝利了。而吳王盡管勝利在前,但他放松警惕,沒聽相國伍子胥的話,最后失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強大與弱小是可以轉(zhuǎn)換的,成攻與失敗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成功了,不要像吳王那樣放松自我;失敗了,卻要像越王一樣,面對困難不灰心,堅強自信,努力奮斗。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三
    在中國,所有讀過書的人,大概都知道“臥薪嘗膽”的故事,當然也知道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踐。這一點兒也不錯。自古而今,“臥薪嘗膽”的故事不知道激勵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強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越王勾踐一直就是一個“處逆境而不失志”的經(jīng)典人物。“臥薪嘗膽”被作為一個成語收入了《漢語辭典》,這個故事也被編進了教科書,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這種“待遇”,在眾多的歷史人物,特別是歷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為數(shù)不多的。
    據(jù)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兒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兒子。帝相在位時,適逢有窮后羿和寒浞作亂,帝相為寒浞所殺。這時帝相的妻子緡已經(jīng)懷孕,動亂中從一個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濟寧市一帶),并在這里生下了少康。后來歷盡周折,少康歸夏為王,即位后便封庶子無余于越,負責(zé)在會稽管理對禹的祭祀。“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因禹去世于會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里。這里的人們都把頭發(fā)剪得較短,而且身上都刺著花紋,是表示強悍還是野蠻?亦或是一種習(xí)俗?不得而知??峙潞髞砟酥廉斀竦募y身之風(fēng)就始于那時。越人在那里劈山開荒,修筑建造城邑,經(jīng)歷了二十多代以后,傳到了允常,便開始稱王。史書上對于允常的記載幾乎沒有,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此也中一帶而過,只說“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zhàn)而相怨伐?!敝劣跒槭裁础皯?zhàn)而相怨伐”則沒有交待,其他史料里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當然,也可能是本人沒有查考詳盡的緣故。不過,我們可以推測,那時的爭戰(zhàn),無非就是因為“地盤”問題。
    允常死后,他的兒子勾踐即位。這個頗負美名和英名的人物從此便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之上。勾踐在位期間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滅掉了吳國,使越國強盛起來?!爱斒菚r,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關(guān)于勾踐滅吳這件事,后面還要細說,所以在這里只是略略提及。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四
    《史記》中記載的勾踐,距離被眾人拿做勵志典范的勾踐要差很多。史記中,勾踐只做到了“嘗膽”,但其實并未真的“臥薪”。而最早有“臥薪”這一說法要到宋朝了。而嘗膽也不是印象中的將苦膽掛在面前時常嘗一下,事實上這樣做的話動物內(nèi)臟早腐爛了。應(yīng)該是有個托盤之類的,經(jīng)常放著動物的膽,象征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還是用“賢”形容過勾踐,他也遠不是傳說中的典范。他應(yīng)該是個暴躁并且缺乏智謀的人。如前半部被吳軍打敗的時候,他立馬提出“殺妻子,火番寶器”的方案。而在范蠡的勸慰下才打消了念頭。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間進行斡旋的時間里,焦慮的情緒讓他又不免自問“吾終于此乎?”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大概這個時候腦子里應(yīng)該是一片空白才會這樣說吧。
    仔細再看,全文中勾踐唯一出的謀略是在進攻吳王夫差時,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陣前抹脖子自盡嚇到了敵軍,這才一鼓作氣打贏了戰(zhàn)役。這一低劣的行為在軍史上應(yīng)該也只有戰(zhàn)敗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謂“賢”,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將專業(yè)的事情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做。比如內(nèi)政交與文種,外交與戰(zhàn)爭交與范蠡。僅就這點,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就算成功了。
    要補充一點的是關(guān)于文種和范蠡。文種寬厚,細致,因而擅長“填撫國家,親赴百姓”,而范蠡則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與他。而兩人的這種性格也決定了最終的命運,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踐無法分享勝利的跡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暫時得罪勾踐。而文種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卻并未采取果斷的行動?!案娌 笔且粋€委婉的行為,也許他試圖給君王“我并無威脅”的信號。但這一下策卻給勾踐一個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并未下手提供了時間。
    越王勾踐讀后感篇十五
    這篇傳很有意思,不僅記載了勾踐的家世傳承,還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應(yīng)該放在“列傳”中的一個人物,而放于此,說明什么?我這樣初讀古書的人還不敢妄加揣測其中有什么春秋筆法,但我想司馬遷對范蠡很推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踐是夏禹之后代。這其中有些歷史大概太久遠而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越王的譜系連司馬遷也說不清,除了遠祖,接著就從勾踐之父說起。越王的傳承史中,勾踐算是出類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總想稱霸中原,這樣他要掃除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擋在其北方的吳國,而吳王也有同樣的志向啊,于是好戲就在吳越爭霸中展開。我不想說什么勾踐兵敗于會稽而向吳王夫差稱臣的恥辱,也不想談什么婦孺皆知的臥薪嘗膽,更不想贊其稱霸東南的輝煌,我只想了解一個接近真實的勾踐。這個真實的勾踐就在他與大臣文種與范蠡之間彰顯。
    勾踐的霸業(yè)全賴他的幾位忠臣的輔佐,而這也表現(xiàn)了他從善如流的君主風(fēng)范。當其困于會稽也,也是灰心喪氣得不得了,認為自己完了。是文種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給他注入東山再起的勇氣。而范蠡呢,則代他與吳國交涉并為人質(zhì)于吳兩年。這樣的患難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實也是,他對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從而靠他們的才智選準時機洗雪了恥辱,并成為春秋之一霸。當吳王夫差成為其階下囚時,范蠡看出他的猶豫不決,代他決斷,終使夫差自殺,斷絕了夫差東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說了一句著名的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币苍S是勾踐在成就霸業(yè)后表現(xiàn)出不可一世與猜疑,使范蠡這樣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于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種就因讒而被勾踐賜死。
    勾踐的偉業(yè)至此已開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孫又傳了若干代,到戰(zhàn)國時期,為楚所滅。不管怎樣,勾踐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卻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司馬遷評說他:“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碑斘以诤辈┪镳^看到那把兩千多年還寒光凜凜的勾踐劍時,我曾想,從一把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代英主,因為只有這樣的英主才能締造一個強大和發(fā)達的國家,才能為后世留下這樣的稀世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