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的回顧,對未來的規(guī)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是一些經典電影的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共鳴和啟發(fā)。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一
中和哲學是我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提出的重要哲學思想.中和由“中”與“和”兩個詞構成,這兩個詞各有多種含義.先看“中”.中有多種意義,與中和有關的含義有四:一是中間、內里,如居中、國中、城中等.尸子卷下:“榮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二是中央.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三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如適中、折中.舊五代史?選舉志:“務在酌中,以為定制”.四是正、中正.書?大禹謨:“允執(zhí)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賈公彥疏:“使得中正也.”再看“和”.和亦有多種意義,與中和有關的有三:一是不同因素、事物的和諧、統(tǒng)一.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
作者:張為民作者單位:濟南大學,山東,濟南,250002刊名:理論學刊pku英文刊名:theoryjournal年,卷(期):”“(3)分類號:b2關鍵詞: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它不僅是智力的培養(yǎng),也是人格的塑造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期間,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還要思考一些與人生相關的哲學問題,探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通過思考哲學問題,我們能夠獲取更深刻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在我個人的大學生活過程中,我也逐漸體會到了哲學的重要與人生的真諦。
第二段:人生意義的思考(250字)。
在大學里,每個人都會面臨人生的困惑和無助感。我們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活著,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通過學習哲學,我逐漸領悟到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功利與金錢,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熱愛和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我們的一生能夠取得多少成就,而在于我們在生活中能否保持真誠與善良,為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與美好。這樣看來,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外部事物,還要集中在個人內心的修養(yǎng)與品質上。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重要性(250字)。
大學生活中,我們需要思考大到人生意義的問題,也需要思考小到每日的瑣事。而這些瑣事中其實包含著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大學生應該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并以一種批判性的態(tài)度去探索問題的根源。唯有對真理的探求,才能使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自我,并與自己更深層次的聯系。在我個人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真理的追求,我逐漸認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真理,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反思,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四段: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250字)。
大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面臨挫折與困難,挑戰(zhàn)也許會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放棄。但是,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明白了挫折與困難是人生的常態(tài),它們是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在面對困境時,我們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探索問題的本質,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困難,深知付出與收獲是相對應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第五段:以悲憫心態(tài)面對世界(300字)。
在大學生活中,我也意識到了人生是充滿痛苦與苦難的。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無法改變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哲學思考來改變自己對待這些困境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悲憫的心,理解并包容他人的不足與錯誤,用深情痛痛地體會生活中的苦與樂,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的不完美。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大學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總結(200字)。
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的體會,是一種從簡單生活到豐富人生的轉變。通過哲學的思考,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哲學教給我們如何思考,并教會我們如何去感悟生活的真諦。它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無論我們將來從事何種職業(yè),融入社會的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但正是哲學的指引,點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擁有了在困境中堅持的勇氣。因此,大學生哲學的學習與思考對我們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三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中的phili和sophi這兩個字合成,原意是“愛智慧”,愛慕智慧就是哲學。“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二是友愛;三是博愛。在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我們對于智慧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
(十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儒家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關注。“儒”本是一種職業(yè),在早期,所謂“儒”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鬃拥乃枷胫饕4嬖凇墩撜Z》中,這是其弟子所記錄的。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叭省薄墩f文解字》謂“仁,從人二”??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是一種內在修養(yǎng)的功夫和境界,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鬃訉ΧY也十分重視,在《論語》中出現75次,他告誡弟子要“知禮”“立于禮”。在《論語》里,“仁”這個字,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種情況下,“仁”就是“品德完美”??鬃拥囊簧怯腥缫粭l上升的弧線,指向無限而圓滿的境界。他對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中庸”之說,首見于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吨杏埂芬粫?,為戰(zhàn)國時子思所作。書中寫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它是適宜的、合適的、恰到好處的意思,既不是“過”,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學上的“度”?!坝埂本褪菍嵱??!赌先A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四
豆瓣評分:8.5。
(3689人評價)。
作家出版社。
說到小說體的哲學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書單狗說的這本,比《蘇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講述的是關于家族、“我是誰”的哲學疑問、虛幻與現實交織的故事。不僅有推理小說的懸念,哲學的思維也在扣人心弦的尋找故事中給人以啟迪。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人生是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摸彩游戲,只有中獎的彩票展現在我們眼前。
2、他們來人間走一遭,不但是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討萬物固然重要,但時間最值得珍惜的,莫過于跟心愛的親人共處的時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格爾。
豆瓣評分:7.8。
(2019人評價)。
當代中國出版社。
這是一本引導你哲學思考的書,在這本書里,內格爾向我們展現了哲學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拋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告訴我們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你唯一可以確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靈之內的東西。
3、一個你永遠不可能從中醒來的夢壓根就不是夢:它就是實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
3、《談談方法》。
笛卡爾。
豆瓣評分:8.6。
(2267人評價)。
商務印書館。
在許多哲學經典中,笛卡爾的《談談方法》絕對是逆天的存在,它輕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誘,讓人可以毫無負擔地一口氣讀下來。它是理性主義的入門讀物,討論怎么認識這個世界,怎么發(fā)現和重建真理。讀罷此書,你會被笛卡爾那種嚴謹、懷疑的精神深深觸動。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時間,就越應當精打細算,好好安排。
這個作家了不起。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拔宜脊饰以凇笔堑芽栕钪乃枷?,可精煉地理解為:當我使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理性可破除習慣、迷信以及種種所謂的“已成觀念”,讓真正的思考滲透進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
笛卡爾與斯賓諾莎、牛頓、萊布尼茨一樣,終身未婚,沒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快樂。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為其終生憾事。
4、《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
豆瓣評分:9.3。
(2719人評價)。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直接面對世界和問題的導論,直接啟發(fā)你去思考和面對那些問題,然后再看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在書單狗看來,只要你對生活還有好奇,那這本書就值得你放進閱讀清單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客觀的重音落在說什么,主觀的重音落在如何說。
2、理性總是告訴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確定的東西,凡是能夠找到懷疑之處的東西,我都應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顯然虛妄的東西一樣。
3、凡是我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貝特蘭·羅素。
豆瓣評分:8.9。
(2323人評價)。
華夏出版社。
在這本書里,作者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疲勞、嫉妒、煩悶等等,制作出一張獻給大家的方子,希望通過這張方子讓無數郁悶的男男女女變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們都覺得羅素的大智慧讓人很有啟發(fā),各種被戳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訣是:盡量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盡可能友善。
3、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豆瓣評分:9.3。
(5058人評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這樣直白地跟你講人生智慧,教會你如何理解幸福。許許多多人都能在此書中找到共鳴,書單汪認為如果人生只讀一本“心靈雞湯”,那一定要讀這本。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孤獨,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3、一個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從來不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動的人。
7、《小邏輯》。
黑格爾。
豆瓣評分:9.3。
(2004人評論)。
商務印書館。
對邏輯學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看一看這本經典。黑格爾在此書中,批判了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揮了唯心主義辯證法。雖然這本書比較深奧難懂,但大師睿智的思維,還是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發(fā)的。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其實哲學的教訓正是要使人從那無窮的有限目的與個人愿望中解放出來,并使他覺得不管那些東西存在或不存在,對他簡直完全無別。
2、認識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維的純粹形式,人采取純粹思維的時候也就最為自由。
3、事物自身與我們對于事物自身的認識,完全是兩回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五
生活?生命?事業(yè)?愛情?都是都不是。
為什么說人生如棋?
你需要深思熟慮、步步為營。但是你處心積慮的經營,可能在瞬間崩潰。但是你并不會放棄,因為這是棋局的一部分,更像生活的意義。
1、都需要平常心——心平氣和的去看榮辱,平心靜氣的接受輸贏。
2、都是力量的展示——量力而為之,勉強不可為。
這里不是講蠻力,是講內力,也就是一個人的'修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活想要盡興如意,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棋局更是如此,力量要恰到好處才可控制局面,贏得比賽。力量的大小這取決于對人生、棋局的理解。如何做到收發(fā)自如,需要千錘百煉的修行。
3、勝負觀——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
資料。
4、永無止境——棋局無形、人生有限。
一盤棋不是全部,人生卻只有今生。將你的理想、希望繼續(xù)下去,雖然你的思想不足以影響別人,但是如果能,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每一盤都有那特別的圖案,每個人的生命,只有內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博大深邃,無論是棋局或是人生,你我往往會不知不覺迷失了來時去的路上。
5、無法預知——永遠無法預知結果,永遠無法把握未來。
一盤棋是沒有結果,也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輸贏。蘊含在棋局中的某個選擇,誰說不是對人生的態(tài)度?人生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誰也無法預則未來是什么樣子。因為這樣的未知,存在太多的吸引力。你會為此著迷而不放棄,棋局如此,人生亦如此。
6、黑白分明——黑白分明似世事,精彩紛呈如人生。
棋盤361點,均有黑白填充;一年365天,充滿酸甜苦辣。你在縱橫交錯的棋盤里廝殺,我在經緯分明的生活中奮爭。一切都是自然的相似,一切又都平淡的出奇。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殺聲一片,應該是婉約的琴弦上悠悠的月光!戰(zhàn)罷棋局,一樣要冷靜、理智的面對人生。
7、智慧的經營——生存的技巧,生命的藝術。
下棋需要智慧的思考,人生更需要睿智的經營。兩者的聯系似乎沒有什么必然,但都是一個比拼思想、格局和境界的游戲。你可以通過棄子盤活全局,你也可以小忍而顧全大局。生活就像下棋,一步錯,步步錯,就是有幡然悔悟的那刻,但回首已是百年身啊!
我經常在疲憊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就去下棋,不為輸贏,只為調整,為在那復雜的變化中尋得一分超然;為的是審視內心那個自我;為的是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價值;為的是讓生命少留些許遺憾。
但誰知道結局呢?只要盡心盡力、全力以赴足以!
誰說人生不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逐漸多元化,他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深層次的思考來面對各種困惑和挑戰(zhàn)。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是大學生們對于人生與哲學的思考和感悟的總結,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精神追求、人生觀念、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未來的期許五個方面來探討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
首先,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體現在他們的思維習慣上。大學生應該有開放而包容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尊重傳統(tǒng)和權威,也要敢于挑戰(zhàn)和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同時,他們應該主動思考問題,追求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要擁有批判和質疑的能力,不僅要了解問題的根本,還要追尋問題的解決之道。這種思維習慣使得大學生能夠理性地面對問題,培養(yǎng)對待問題的耐心和冷靜,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與思維。
其次,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表現在他們的精神追求上。大學生應該注重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品質,培養(yǎng)自信和堅持的精神。在面對自己的不足和挑戰(zhàn)時,大學生不應該放棄和自暴自棄,應該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堅持努力。大學生應該有理想和追求,不僅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也關心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他們應該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關心弱勢群體的困境,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第三,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還體現在他們的人生觀念上。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僅要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也要注重精神和心靈的獨立和自由。他們應該明白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來源于對自己和他人的關心和真誠,而不是單純的追求名利。大學生應該摒棄功利主義的觀念,以追求幸福和滿足作為生活的目標,培養(yǎng)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真實,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第四,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也可以從他們與他人的關系中體現出來。大學生應該善于溝通和交流,學會傾聽和體諒他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大學生應該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盲從和排斥不同的聲音。在團隊中,大學生應該有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關心和幫助他人,共同拼搏和成長。大學生應該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網絡,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進步和分享人生的喜悅與困惑。
最后,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體現在他們對未來的期許上。大學生應該有遠大的志向和目標,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他們應該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不迷失自我,也不輕易放棄。大學生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氣,面對挫折和困難,始終相信自己能夠突破困境,實現自己的夢想。大學生應該學會反思和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為未來的發(fā)展做好準備,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是大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總結。它體現在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精神追求、人生觀念、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未來的期許等多個方面。大學生通過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夠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發(fā)展自己的潛力和實現人生的價值。只有通過不斷地思考和實踐,大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諦,更全面地發(fā)展個人和社會。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思想和人生的討論與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七
關于價值,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p406),那么,價值總是客體對于主體來講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顧名思義,人生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一個人的人生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只滿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主體就有兩個,即主體的個體自身和主體的社會,人生價值的涵義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為對個體自我需要的滿足和主體社會的需要滿足。
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個體和社會是主體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2](p287)。“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p67)。“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3](p67)由此可見,個體總是客觀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總要體現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存在,因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從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個體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無可厚非;從本質上說,人生的自我價值就是人的一生對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然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個體離不開社會,社會的需要與個體的需要總是有著內在聯系,社會的需要從本質上看也是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在本質上就具有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性質,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在本質上就是個體的人生社會價值[2](p287),因此,人生價值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沒有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忽視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會失去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漠視人生社會價值,整個社會也就無法形成一股奮發(fā)向上的凝聚力。
實踐是人生自我價值與人生社會價值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路徑。馬克思曾指出“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4](p273)可見,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能在實踐中通過創(chuàng)造勞動滿足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換言之,人在實踐中既能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又能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并把兩者進行有機統(tǒng)一。人生價值的實現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著人生的自我成長,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二、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發(fā)揮及其對人生價值的意義。
自我評價就是主體對自身的評價活動,可分為個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和群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5],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在自我評價活動中,主體兩重化,即主體對作為客體的主體的評價活動。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6].
自我評價首先體現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進人們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和自我完善,為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提供動力。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一旦人們有了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的觀念;一旦人們對自己形成了相對完整和定型的評價,就會想方設法通過證實自己的能力來減少對這種自我評價有威脅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理解與自身的自我認識保持一致[7].也就是說,人們會不斷地反思自我,并證實自己的價值;在人們形成自我評價后,當感到自我評價的某方面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還表現在有利于主體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對人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其次,自我評價還有它的社會功能。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體現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fā)現,人們的評價決定態(tài)度,而不同的態(tài)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人際關系[8],那么,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往往能夠折射出這個人對于人生自我價值和人生社會價值的態(tài)度。正確的自我評價會使主體對自我、他人以及對待社會關系有正確的態(tài)度,能夠使主體勇于承擔社會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
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于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克服自我評價可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fā)揮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合理地利用這些功能來促進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使之為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服務。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個體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促進個體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自我審視人生,并不斷完善自我,合理地選擇自我人生價值并實現它;從自我評價的積極性質上看,自我評價能夠成為人發(fā)展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人的主體性得到提高,激發(fā)人生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二是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一個能正確評價自我的人,一般會正確地評價他人;自我評價影響著人的交往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發(fā)揮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促進人際友善,使社會充滿了人間的友愛、蓬勃的生氣以及人生的正氣,從而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正確地看待偏差,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在自我評價活動中,我對“我”的評價常常會出現偏差,社會對“我”的評價會出現偏差,以及我對“我”的評價與社會對“我”的評價之間也常常會出現偏差或不一致的情況,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在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正確的自我評價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并使個體正確地看待偏差所產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三、自我評價論視域下人生價值實現的思考。
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個人主觀努力和社會客觀條件的共同結果。在當今社會,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否定而導致人生意義失落以致采取自殺行為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則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轉化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對產生人生無意義感的社會因素進行改造,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從自我評價論視域來思考,人生價值的實現既需要個體的自我人生憂患意識,也需要社會對自身予以反思。
1.個體:在人生的憂患意識中自覺地進行人生塑造。
憂患意識與安樂意識相對應,即不滿足于現狀的意識,往往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揭露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fā)現潛伏的矛盾,期冀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從內涵上看,憂患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和局安思危意識,凸顯了社會主體的精神自覺,是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個人具有自我人生的憂患意識則體現了個體對自我人生責任感的自覺意識。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必定是一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深切擔憂和關切。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八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陸國家,原始時期人與人之間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當時人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并且圍繞生存展開他們的思想。
后來勞作耕種為其提供了食物的來源,逐漸的中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國家,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這一因素影響,對于農業(yè)極其重視,因而土地成為了爭奪的對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產生,以血緣為紐帶,有了老幼尊卑。
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等級制度從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時也促使了儒家學說的產生。
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現出了人民對于農的渴望和靈感。
可見農業(yè)對于人們的影響之大。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極為活躍的階段,隨著周王朝統(tǒng)治的失效,原本官師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喪失了職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開始教學,從而產生了各個學派。
后來先后有兩位歷史學家司馬談和劉歆對各家進行了分類,司馬談將各家分為六個學派,劉歆則將其分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
兩位對于各家門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論斷,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處。
按照馮友蘭先生的理論,司馬談所說的“六家”思想,是從六種不同的人之中產生的。
套用劉歆的話:儒家的人多處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為武士。
道家的人多為隱者。
名家的人多為辯者。
陰陽家的人多為方士。
法家的人多為法術之士,這些人所建立的學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階級。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先秦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與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經說過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統(tǒng)治失效,官、師分離,私學興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學中的一位教師,同時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論語》一書之中,實為他與弟子們的對話,由其學生記錄搜集成書。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較為重要的哲學家便是墨子。
按照書中的分類,墨家主要源出于俠士,他們是周天子時期,在軍事方面為諸侯國出謀劃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記錄在《墨子》一書當中。
與此同時,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他想將傳統(tǒng)的制度與孔子學說一起否決掉。
據《論語》所記載,在孔子周游列國傳授其學說時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隱者,他們多為個人主義者,并且認為孔子的學說沒有太大用處,道家便是由這些人所創(chuàng)立的,這些隱者要為自己的隱居賦予內在的含義,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學說,以此來支撐他們隱世的原因。
法家則是由一群法術之士所創(chuàng)建的,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這樣先秦時期產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與爭論中不斷發(fā)展,有的學說就此沒落,而有些學說則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與思想的延續(xù)。
法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個,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經有了三個派別,一派以慎為首,他以“勢”作為政治和治術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為首,他則強調“術”。
還有一派以商鞅為首,最重視“法”。
韓非則認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國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見解,君主可以勢立法,以此來統(tǒng)治百姓,再用術來驅使他人,讓別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無為而無不為。
法家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為統(tǒng)治者所采納,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巔峰,秦王為了保住剛剛打下來的江山、統(tǒng)一的中國,采取強硬的統(tǒng)治措施,重視法律,對于違反法規(guī)的人更是嚴懲不貸,近乎到了殘忍的地步。
甚至焚書坑儒,試圖以法家思想為首位,統(tǒng)一中國思想,走向了一個法治的極端。
在那個短暫的時期內,法家可謂是獨尊。
但是人們在這樣殘酷的政治壓迫中,難以生存,從而引發(fā)了起義,秦王朝的統(tǒng)治頃刻覆滅,改朝換代。
法家也受到牽連,為人民以及后來的漢代統(tǒng)治者所冷落。
與此同時,儒家以其溫和的思想再次興起。
漢代開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適用,所以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應時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走上頂峰。
而此時的儒家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受到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尤其是陰陽家,董仲舒要為當時的政治、社會新秩序提供理論根據,因而把陰陽家的天人學說以及形上學的根據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學結合在一起,以此維護漢帝王的統(tǒng)治。
所謂盛極而衰,漢朝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退出了舞臺,中國陷入了魏晉南北朝的頻繁戰(zhàn)爭之中,人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更不用說研讀儒學經典,儒家日漸失效,在這一時期轉而代替它的則是道家思想,佛教(禪宗對后來儒家影響深遠)也逐漸傳入。
直到隋唐又統(tǒng)一各國,儒家才再次興起。
這一時期再次興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時期的摸樣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喪失。
原先的典籍依舊留存,但已經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精神需求了。
隨著之前道家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人們的興趣點也發(fā)生了轉變,更加傾向于形而上學、超道德價值亦或性命之學等問題。
因而儒家經典如《論語》、《中庸》、《易經》等都需要新的解釋和發(fā)揮,以此解決新時代的需求與問題,從而我們稱之為“新儒家”。
三、結語。
中國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途中閃爍過各種不同的王朝。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各有其哲學思想,而在這百家當中,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少數幾家越過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留存在我們的映像之中。
要說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這幾家的學說思想,或多或少順應了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統(tǒng)治者、政治家們才會去宣揚它,人們作為這些思想的發(fā)聲者和承受者才會將它傳遞下去。
在我的理解當中,這些學說之所以產生,并且得以發(fā)展亦或漸漸沒落,都是因為它們滿足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政治乃至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它們或多或少的能夠滿足人們心靈的慰藉,鞏固政權的統(tǒng)治,維護社會的安定。
反之,未能滿足時代需要的學說,則逐漸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時期,法家思想對于維護政權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一時興盛至極。
然而,秦王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過于殘暴,導致人民起義,秦王朝很快覆滅,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漢代的初期,較為溫和的儒家思想則由于法家的沒落獲得機會再次興起,因為這樣的儒家思想為當時的百姓、政治集團所需要,有利于統(tǒng)治,所以他們才會去推行乃至宣揚。
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學說也就是在這樣復雜的王朝更替、時代變遷、思想變換中艱難前行的。
儒道兩家的思想在這場時間的考驗中獲得了勝利,成為了我們這個國家主要的兩大哲學體系。
儒學中對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緣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倫理體系。
道家則破出了這套倫理體系,給了人們另一種思想模式的選擇,并和佛教一起,與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亦或是一種交融合流。
儒道兩家在這段時而動蕩,時而穩(wěn)定的歷史當中,對于人民和統(tǒng)治者來說都具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們既是人們思想的集成體現,也是統(tǒng)治者手中牽引的繩索,這也便成了它們留存的原因。
與此同時,法、墨、陰陽等各家也在歷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蘊含在法律制度當中,伴隨我們左右;墨家雖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體現,難以避免;陰陽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軼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蠱惑人心,總有個中道理。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九
人生觀問題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對待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是與世界觀、歷史觀相聯系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于人生意義、價值、目的的基本觀點,完全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的。
首先,人生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正是在這個基礎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產主義人生觀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的本質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義時突破了歷來著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壽長短的局限。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于其它動物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界中處于一種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進行自覺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動物。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動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化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樣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盡干壞事,又會被世人感到太長。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發(fā)揮它的創(chuàng)造作用為社會作出貢獻,這種生命光輝而充實。人的生命的創(chuàng)造意義并不僅僅限于生時。不少人生時寂寞、窮困、潦倒,甚至為人誤解,頻遭摧殘,可死后被重新發(fā)現,再現輝煌。許多學術著作亦復如此。生時無法出版,死后成為不朽之作。這說明生命的長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
人不僅是創(chuàng)造性的動物,而且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第1卷第56頁)這就是說,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的相互關系,是無法說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如果僅僅把人看成孤立的個體,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暫時點燃的蠟燭,很快化為灰燼。從人的社會本性出發(fā),把人作為社會成員來考察,就會看到,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卻是久遠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由人類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應該把它燒得更旺。這同時也就是把個體的生命由暫時變?yōu)橛篮?、有限變?yōu)闊o限。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正確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觀中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從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兩方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作了回答。
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它與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現象一樣,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的自然壽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長生久視、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義的幻想。辯證法的規(guī)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
對生與死的理解不能僅僅以自然規(guī)律為依據,而必須求之于社會規(guī)律。同樣是生,有的生得偉大,有的茍且偷生;同樣是死,有的死得偉大,有的死得窩囊。所謂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講的就是死的意義問題。這個死的意義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英雄與懦夫、留名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往往決定于對死亡的態(tài)度。中國古訓臨難毋茍免,講的就是氣節(jié),也是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死亡中最壯烈最感人的是為事業(yè)、為正義而獻身,死在刑場和戰(zhàn)場上。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通達服從自然規(guī)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的通達至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是以對自然規(guī)律與歷史價值認識為依據的人生態(tài)度。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
本文針對茶道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這一問題來試論一二。大家在相關論文寫作時,可以參考這篇由學術堂整理,題目為“茶道中包含的幾種人生哲學”的哲學與人生論文。
摘要:從一開始發(fā)現茶的藥用價值,到后來將其演變成一種飲品,然后再從中提煉出一種獨有的文化,最后將這種文化上升到人生哲學的境界。在千年的品茗歷史中,茶葉對于中國人來講,早已超出了其原本的物質屬性,而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家文化等思想互相融合,上升到一種修行、一種哲學的范疇。
茶在中國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被當作藥材來使用;二是被當作飲品,并成為中國人的“國飲”;三是與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相融合,漸漸脫離其物質屬性,發(fā)展出了茶文化和茶道;四是在茶文化的基礎上,上升到了一種人生哲理的高度。本文針對茶道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這一問題來試論一二。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一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大學的持續(xù)擴招,沖擊了原先固有的中職教學模式和生源。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較差,再加上重學歷的傳統(tǒng)用人觀念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消極因素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是擺在中職學校面前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而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的設定,是中職學校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質一直是我們教學中十分看重的素質。我們的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處事,要有鮮明的政治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因此,德育是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對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氣暴躁,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同時,中小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素質兩極分化嚴重,客觀上講,中職學生的素質普遍比普通高中學生要低,他們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尊重老師、說臟話、逃課、打架、玩游戲……這給中職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更增強了緊迫感。對于學生家長來說,把孩子送到學校,既是覺得孩子不大適合走學歷的道路,同時又不想放棄孩子,想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學校沉淀下再去接觸社會,這是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對社會來講,日益發(fā)達的信息傳播途徑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不良的東西,這對我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教好學生,如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所謂“哲學的貧乏帶來貧乏的教育”,要想將學生哲學教育質量提高,前提是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具體實踐,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同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始終圍繞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三觀內容。
其次,要不斷翻新教育理念,堅持知、行的統(tǒng)一。加強學生對與人生成長關系密切的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將知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信仰,引導學生把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讓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最后,要保持學生與時代的聯系。教育要具備現實意義,不能與社會和人文現實脫節(jié)。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遵循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體現中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當地企業(yè)的要求,加強針對性、時效性和責任感,做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強化哲學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哲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是將教學主體由教師轉換給學生,學生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積極探索哲學與人生的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生課堂之中。但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又或者切合學習內容的主題加以引導。例如,在講授《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節(jié)課時,可以先簡要講解一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同學們,你們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應該做到哪幾點呢?選擇你們認為重要的談一下?!苯處熗ㄟ^這樣的引導,之后就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只聽名字可能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事的,講的都是最貼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說話吃飯,無所不包、無所不講。課外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會發(fā)現,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古羅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tǒng)一的思想,這不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在學習相關的哲學思想時,究其產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學生不僅了解了當時的人文和自熱風貌,在那種情境下,結合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也能使學生哲學的學習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觀地講,政治性質的課程最難以在教學上吸引學生,說得深了學生難以理解,說得淺了就像讀課文,說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學目標。因此,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身邊發(fā)生的事和最近的新聞為材料延伸教學。例如,在教學《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里約殘奧會上運動健兒在奧運賽場揮灑汗水的時刻,讓學生真實感受什么叫“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以此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潛在的能量,從而積極地去面對學習和生活。這個時候再趁熱打鐵,讓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的“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的生活實例,以此加深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運動,教育在于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和密切配合中培養(yǎng)感情,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體會教師的授課內容,讓教育更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構建人的發(fā)展新形態(tài)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探究與合作,教師將教學重點“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逆境和挫折,順境、逆境的聯系與變化”等內容先作簡要說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由交流和討論,然后總結歸納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將課程內容的實踐意義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拓展,促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fā)展,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的教學目的。
哲學、科學和藝術,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講,具有某種相通性和普適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護的前提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有著十分強大的現實意義,而德育工作對中職教育來說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育人工作。做好這些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以育人為目的,不斷充實德育教育內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從而教好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更好地完成中職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孫海濱。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3]陳庭照。淺談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認識[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10(3).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影響較為深刻,使得我們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現了一定問題。文章將提出市場經濟背景在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探究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數顯問題的影響因素。
人生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者的中心問題。人生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其對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對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給予關注和重視,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重個人價值,輕社會價值。
重個人價值輕社會價值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一。如今大多數的同學都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在每件事情上都強調自己的主體意識,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1]只有較小部分的同學認為應該以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在他們的認知里,人生價值便是自我價值,人生幸福便是個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二)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
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二。市場經濟下的同學普遍存在重功利、講實惠,看重物質利益的趨向,相當一部分的同學認為物質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學偏激地認為金錢便是衡量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的唯一標準,自己未來的目標,便是要賺很多很多的錢。
(三)重才輕德。
重才輕德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三。市場經濟下,大多數同學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僅僅取決于學識、才能、機遇、社會關系等,而與個人品德沒有太大的關系。如今許多同學不講社會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行為粗魯、談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屢見不鮮。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重影響。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樣也有著消極的一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利益原則、等價交換等對于培養(yǎng)我們高中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創(chuàng)新意識和拼搏意識都有著積極作用。[2]但是同時市場經濟存在盲目性、自發(fā)性等弊端,利益原則和等價交換原則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對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市場經濟中利益是進行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強化了個人利益和小集團利益,促使了我們高中學生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滋生。又如等價交換原則,其是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但是其應用到社會社會生活中,則會讓人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不利于我們高中學生助人和奉獻的進行。
(二)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使得我國社會快速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也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互聯網也越來越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我們高中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寬,多元化的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對同學們產生了較大沖擊。尤其我們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極易在紛繁復雜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現多元矛盾和搖擺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發(fā)展,已是世界大國,西方國家一直企圖通過文化來影響我國民眾的思想,使得我國在內部產生矛盾。因此,我們高中學生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學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強的影響。
我們高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興趣較為廣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較強,渴望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意志相對于承認來說還較為不穩(wěn)定。[3]高中教育是傳統(tǒng)的、純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高中學生卻要面對大量的、世俗化的、具體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們高中學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還不能夠正確地應用辯證法來認識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識的膨脹,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學校灌輸式的教育,渴望進行自我奮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華得到肯定,從而過分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產生漠視群體的觀念。
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社會提供特定的人生環(huán)境,人生的社會價值也需要社會做出相應的評價。面對社會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很多的現實情況,社會也應對自身進行評價。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是以社會關系的豐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為內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歸根到底在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建構。社會在制度上要明確地確立以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關系建構的最終目標,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建立一種機制,從而為把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還給人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確立具體的目標,努力消除或弱化社會關系物化的消極影響,實現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復歸,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人的發(fā)展和完善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在我國,市場經濟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而且也推動了人和社會關系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們不得不面對商品社會形態(tài)中社會關系物化的所產生的消極影響。馬克思把社會關系在人面前以物與物的虛幻形式體現出來的現象稱為“拜物教”,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說是顛倒地表現出來的,就是說,表現為物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10](p426)在他看來,物化的社會關系雖有其積極的意義,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極意義。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夠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動,最終成了一種“觀念形態(tài)”來約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資本的權力必然會向社會生活、政治領域滲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連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懷疑和否定,社會中駭人聽聞、觸目驚心的道德災難時有發(fā)生;人們生活的風格由物來決定,在多樣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趨向極度的空虛化,身處物化的社會關系之中。一句話,就是人性的異化,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的關系掩蔽了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拜物觀是當前我國社會很多丑惡社會現象的基礎和重要表現。
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是巨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基于我們學生存在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對其進行重視,正視問題的存在,分析問題并尋找積極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改變現今市場經濟背景下高中學生存在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使得同學們在今后能夠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入和參與市場經濟,改善市場經濟,以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更加健康地發(fā)展。
[1]張婷.市場經濟下青年價值觀現狀研究[j].學理論,2016(3)。
[2]喬磊花,周東坡.論市場經濟與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j].才智,2015(16)。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三
我們現在試圖思考道德。當這個簡單的詞語被不假思索地混跡于眾多句子中的時候,可以讓人想到許多道德理論或說教;而作為一個光禿禿的題目,它從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離出來,成為一個陌生者,成為被打量的對象,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打量著我們,以它陌生的眼光透過層層熟悉的面具。它光禿禿地站在那里,對于我們來說僅僅成為一種開啟的可能性:一個揚起的手勢或一個張開的口型。
我們于是爭取到一種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聽道德的聲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來的寂靜里。所以膽敢用而且僅用這兩個簡單的字來作為標題,既是出于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也是出于對語言的絕對意義上的尊重和依賴。尤其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更多的是出于后者。因為作為背負著沉重文化遺產的后來者,我們本來是沒有權利僅僅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來作為一篇文章的題目的;但這說的只是我們,而就一個原詞語本身來說,恰恰是它背負著沉重的文化遺產這種狀況本身賦予它一種理由和責任去重新簡單地站出來,迫使人們重新思量它的意義。
因為所謂文化遺產終究是歷史的“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而一個原詞語在一種絕對的意義上講是任何文化創(chuàng)造的一種被給予的語言上的條件。所以,就“我們”而言,或者說出于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這個題目說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別的東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這個原詞語本身而言,或者說出于對語言的絕對尊重和依賴,這個題目試圖說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
現代人經常談論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并因此而沮喪。然而真正堪憂的不是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而是道德本身的淪喪。道德淪落到倫理道德,因而喪失了它的真義,這是現時代和現代人道德淪喪現象的根本原因。
倫理道德關注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沒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種“品性”,擁有或者不擁有它被描述為與人交往的兩種倫理狀態(tài),就好象有錢沒錢是經濟交往中的兩種狀態(tài)。
而且對它的擁有還可以有量的區(qū)別:有的人擁有較多的道德,有的人擁有較少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多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少的道德。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有一種收集整理道德規(guī)范的倫理學,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為現成固有的、不會改變的東西,它以故事、寓言、諺語等等文學方式使其自身成為日常倫理道德理解的語言表達:這種表達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則形諸具體的情境和行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經驗提煉為簡約抽象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前者成為膾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后者成為有口皆碑的倫理準則,這兩者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隨著這種道德語言的成型與習慣化,道德越來越被倫理化,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生活的倫理化,乃至世界的倫理化,也就是說自然越來越被理解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來越被當作人與人發(fā)生x系的舞臺與背景,甚而至于只被當作空洞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道德以一種“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倫理化的過程,倫理道德取得它強大的教化力量的過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淪喪和本真的自然被遺忘的過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隱退和道德淪喪的開始。
另一方面,倫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于對道德倫理化進一步深化的需要,也開始對倫理道德視道德為事實、從而只對它進行加工整理這樣一種狀況開始不滿,這種不滿導致了對道德的根據、來源或本質的尋求,這種尋求表現為兩種互相爭奪支配權力的共生同謀:宗教的與哲學的道德闡釋。
如果說樸素自然主義是隱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說它對道德的倫理化所做的抗爭是以一種隨自然的隱退一起隱退的話,那么可以說宗教是第一個試圖從正面沖破倫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于這種力量原本就是在倫理道德世界的溫床上孕育出來的,它既沒有見證到道德的倫理化,也沒有經驗到自然的喪失,它只是對這個倫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滿,但它并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滿究竟來自何方,所以它偽造了一個彼岸世界作為倫理道德世界的對立面,這個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來源和根據。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為之尋求根據的自然已經是隱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經是淪喪了的道德,所以它對所謂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實際上加劇了自然的隱退和道德的淪喪。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無限權威以及人親近甚至達到這種權威的可能性極大膨脹了人類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長了人對于自然的忽略與蔑視;另一方面,道德的倫理化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被揚棄,反而被神圣化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梁,所以雖然宗教本來是作為倫理道德之世俗權威的挑戰(zhàn)者面目出現的,而且雖然倫理道德世界的權威知道在宗教的極端空虛和傲慢的核心里道德并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還是被倫理道德世界引以為最親密的同盟。
但是對倫理道德根據的尋求并不一定要以一種假裝蔑視和企圖超越倫理道德世界的神圣面貌出現,它還可以表現為一種堅持在倫理道德主體自身內部尋求根據的崇高形態(tài),這被叫做哲學的道德觀。由于這種道德觀是道德倫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結果,而它也將它的思想觸角深入到宗教的領域,所以它不象倫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樣直接以宗教為親密的同盟,而是以與宗教相互爭執(zhí)對倫理道德世界的解釋權的方式在倫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與宗教共生同謀。
作為自我根據的道德觀,哲學道德有兩種形態(tài):據理的自律道德或從心的自律道德,分別以客觀的理或者主觀的心作為倫理道德的根據或基礎,以之為道德的倫理化作出解釋和提供論證。它們不停地互相批評,但實際上它們至少在兩點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強調自律:從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據理的道德也強調道德之理雖然客觀,但也是人心之客觀,與物理之客觀有別,與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議亦有別。
二是它們共同的興趣不在于記錄整理倫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于為倫理道德提供理論基礎或根據;它們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倫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論證和建立起來,也就是問:人為什么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人的行為或者人的內在品性為什么是要符合道德的?論證、建立、遵守、符合這些詞表明它們沒有問到更根本的問題:道德首先是否應該被理解為或被規(guī)定為倫理道德?這個問題本應優(yōu)先于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問題。
但是這兩種道德觀實際上取消了道德。無論在科學性的道德策劃里,還是在藝術化的價值創(chuàng)造里,倫理道德或哲學道德的消極的客觀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時任何積極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說原來以倫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殘存下來的一點本真道德的遺跡也被徹底地拋棄,于是道德完全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多余的詞匯:在嚴格的社會科學用語里它與風俗習慣、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為有關法制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等等標準考察之外的非常規(guī)變數。
在這種科學策劃指導下的社會工程實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標準技術手段如法律條文、經濟預算之外的輔助性的民間調解手段,而且科學社會確信這種輔助手段的需要僅僅是暫時的,因為按照“社會進步”也就是科學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則最終都要被全部轉寫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廢立的、無歧義的精確形式。所以無論在社會工程實施中出于操作性的技術細節(jié)原因是否還暫時被利用,它在科學策劃的眼里只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遺跡、落后的象征,如果說除了暫時之用外還有什么價值的話,那便是一種觀賞價值或文物價值,是一種有趣而且無害的古跡旅游資源一類的東西,這種東西在越落后的地方越豐富,而在一個充分進步發(fā)達的社會里,也就是說在一個充分數字化、精確化、機制化的現代性社會里,這個因素在嚴格的社會的算計、策劃和工程實施里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的。
類似地,在藝術創(chuàng)造式的道德理解里,或者說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道德的自我癲狂的藝術活動里,道德實際上成了一個貶義詞,一個笑話,一個現代派的搞笑的藝術品。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一種科學和藝術的相爭-同謀,因為在科學技術操縱的世界里,據說對美的熱愛、對詩意的感受、對藝術的虔誠是現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學權威、抵制技術統(tǒng)治的稻草,是人類最后的救主,但實際上對純粹美感的狂熱追求正如對精確控制的無限提高一樣,是現代人徹底喪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后的痛苦而麻木的、瘋狂而冷漠的、清晰強烈而盲目愚鈍的自我膨脹。這個膨脹的自我可以表現為審美的主體,也可以表現為算計的主體,而這兩種主體相互爭執(zhí)的可能條件在于: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創(chuàng)造世界之權力的意志。
這種意志本身除了什么都不是之外并不是任何東西,它是無限吸附和無限膨脹的自身虛無的旋渦,以自己為中心瘋狂而冷漠地旋轉,在這個旋渦中自然被脫水甩干、被震裂粉碎、而且以“進步發(fā)展的加速度”離心而去。除了服務于它的控制、創(chuàng)造和同化,這種自身旋轉從不真正尊重任何異于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覺:美感或者感覺材料的當下主觀確定性,是現代美學和實證科學共同的第一原則。接下來便是表達、創(chuàng)造或者參數設置與結果控制。
當然從外觀看起來,現代科學和藝術作為一個權力意志的兩種表現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可以說前者是在冷漠掩蓋下的狂熱,后者是在狂熱掩蓋下的冷漠;或者說前者是打著客觀旗號的主觀,后者是打著主觀旗號的客觀棗當然主觀客觀這樣的詞語是宗教-哲學相爭-同謀時代的用語了,而現代科學-藝術的相爭-同謀則主要不再是“觀”點上的相爭-同謀,而是行動上的了。行動也是現代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原則。兩種貌似不同的行動表現著同一個意志,兩種實質相同的行動爭搶著同一個權力。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權力制衡假象里,危險被最大限度地掩蓋、擴大和蔓延。
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虛假自由里,選擇實際上是一個騙局:無論崇拜藝術還是迷信科學,個人都被迫卷入現代性的人類膨脹過程中,成為人類這個病菌群落中的一桿菌體棗對于本真的自然來說,人類豈不是已經成為一個病菌群落了么?!至于那些左右大腦半球同樣發(fā)達,科學與藝術并尊的“健全”現代人,就該是病菌群落中的桿(干)將了。
所以當奄奄一息的人呼吁要發(fā)展環(huán)境科學、實施環(huán)保規(guī)劃、發(fā)掘環(huán)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時候,人的盲目自大還是那么驚人地大,人的自轉還是那么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確和控制為導向的現代科學技術和以自我表現和自我創(chuàng)造為特征的現代藝術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訐或者狼狽為奸的現狀,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從根本上一并加以揚棄,那么任何環(huán)境科技、規(guī)劃或者美學都不過是病急亂投醫(yī)、治標不治本,一時的止痛只能換來更大的陣痛乃至最終的崩潰。
這就是為什么一定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政治、政策、經濟、立法、環(huán)保科學、環(huán)境美學等等問題,與當前的危機有最根本的聯系。上面已經分析了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作為現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其本身正是危機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們來解決問題;至于現代政治和經濟,也沒有希望以某種調整或策略來解決問題,因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基礎并不是別的,而正是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
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于人有權力主宰自己、而且應該促進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這樣一種觀念;現代經濟制度起源于人有權力制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應該不斷發(fā)展擴大這種加工利用這樣一種觀念。于是民族國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權或對人類本性權利的占有成為“進步”的代名詞,而這種意義上的進步則被視為最終極的政治價值;在經濟方面,則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產值的翻番、財富的累積成為唯一的和最后的經濟價值。
總而言之,帶有強烈侵略性和驅迫性的“進步”、“發(fā)展”本身成為最高的和唯一的價值?!案?、更高、更強”,“justdoit”是這個時代的典型口號,在其根底上正是藝術崇拜和科學迷信的意識形態(tài)。“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這樣一種口號似乎表達了對發(fā)展價值觀的某種反思和節(jié)制,但這種反思和節(jié)制是遠遠沒有觸及問題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問題的表現:作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的一個策略與規(guī)劃,它說話的落腳點還是發(fā)展,而且是“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意味著暫時的放他一馬是為了今后持久的征服,而從根本的價值觀層面來看,一切并沒有改變:從長遠來看,自然終究不過是勞動的對象,是等待人去賦予他價值的,雖然現在他太累了,人們呼吁說讓他歇歇吧;人的勞動則是價值之源,因為人永遠是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所以勞動是絕對合法和永遠光榮的;勞動帶來財富,所以追求和創(chuàng)造越來越多的財富也永遠是合法和光榮的。
其它的嘗試:面對人類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脹所帶來的危險,有人主張重新請回已經死去的宗教、哲學或者倫理道德觀念來作為一個他者以制約現代人的審美型和技術型的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正如我們上面已經分析過的那樣,這所有一切由于都是建立在道德倫理化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它們毋寧就是導致今天人類自我中心極度膨脹的直接歷史原因,更遑論解決今天的問題!
今天問題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包括上述種種形態(tài)在內的道德淪喪是導致自然隱退和人類危機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義將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徑??墒堑浆F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說道德的真義是什么,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對種種道德淪喪形態(tài)的剖析批評當中我們已經展現出了一些什么,否則上述剖析批評就是不可能進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F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從正面“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說:喂,聽著,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上面的剖析批評就是不必要的了。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四
對飲茶價值的深度理解與認知,加上大眾對飲茶活動的普遍共識,使茶文化能夠具體發(fā)展成為展現文化機制和情感理念的綜合文化體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無論是具體的飲茶習慣,還是具體內涵,都將飲茶者自身的人生認知和情感哲學融入其中,進而造就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機制的本質化詮釋所展現的不僅是未來文化發(fā)展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種成熟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以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和人文思維的獨特視角,來對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達的具體內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認知,從本質出發(fā),去深度探究和認知茶文化體系向我們集中詮釋和展示的整體理念內容,從而實現對兩種茶文化體系的應用與傳遞。
在近代歷史發(fā)展中,尤其是國際化融入茶文化體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豐富構建得以實現。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現的已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已經逐漸成為極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機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國際文化的一部分,國際茶文化之間的深度交流,不僅僅為茶文化的層次化交流開辟了傳播交流的新途徑,更是實現了與外國文化體系的內涵化交流。以飲茶為主的茶文化。作為獨特的“附屬品”,在被國際社會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時,日趨國際化發(fā)展和深度創(chuàng)新。
我國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長期而客觀的飲茶活動所具體形成的,其中所詮釋及展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習慣,更是社會大眾飲茶習慣的具體變化,從我國茶文化與大眾生活習俗之間的關聯性看,正是大眾的廣泛推崇和一致性認可,形成了我國茶文化的獨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機制則形成于近代社會之中,其中融入和詮釋了西方獨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其內涵豐富且形式獨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們所具體品讀的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觀,尤其是充滿西方文化色彩的獨立茶文化機制。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機制來說,其最終都與人生感知和思維哲學之間有著本質化融合及價值詮釋。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大眾禮儀的本質性詮釋等等,都在具體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動呈現。個人哲學的根源是自身對于茶和飲茶活動的理解與認識,所以在當前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濃厚的哲學思維使得該文化的本質化內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眾在飲茶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品茶活動,實現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過哲學情思的必要融入,從而實現對飲茶活動和茶文化的獨特認知。當然,我國茶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與文化詮釋的綜合文化價值,其在不斷發(fā)展時,將具體的飲茶習慣和思想理念整體性融入,從而形成了價值內涵極其深厚的茶文化機制。
茶文化機制是由大眾所具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機制,實質上是由大眾理解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整個茶文化體系所能表達的是系統(tǒng)化的人生感知,其濃厚的哲學理念中,有著自身感知。在品茶過程中,人們需要置身在“靜”的環(huán)境中,具體感受對飲茶活動的深層次品知。
茶屬于東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詮釋的不僅是東方元素,便是作為植根于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長達幾千年的應用,使得我國茶文化包含了極具我國特色和內涵的思維習慣。我國茶文化體系中包含了獨特的中國思維,熱衷于以情感表達的方式來進行層次化交流。對于我國大眾來說,飲茶并非一種普通的生活習慣和價值理解,茶文化在飲茶認識不斷成熟的背景下,層次化的精神內涵被融入其中,從而賦予了其獨特的情感思維。
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體展現的精神理念和個人的人生哲學,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們不僅是對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深度詮釋,更重要的是隨著大眾飲茶習慣而不斷成熟,從而使得飲茶思想深化為具體的哲學思維,實現了茶文化人生哲學的深度表達。
在時代發(fā)展進程中,茶文化中所表達的審美藝術和精神思維,不僅實現了精神理念與個人心靈的升華,更是實現了自我超脫,尤其是實現了自我哲學的個人詮釋與真實再現。從我國茶文化機制的具體表現看,其中所表達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心靈上的詮釋,更是對茶文化的成熟認知。我國茶文化融入了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國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來治理國家,濃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僅是一種文化理念,同時也是重要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
西方各國本身不是茶葉的產地,但是茶的獨特魅力并沒有影響其價值的傳遞與表達。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歷史之中,此時具備了茶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的良好環(huán)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我國茶文化的文化機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為代表進行具體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國茶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與我國的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機制中更多展現的是一種個性文化,并且以一種獨特的理解方式來詮釋飲茶人的風格感知。
西方茶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機制中,我們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國茶文化一樣的豐富多樣性,比如茶具、茶器等這些只有基于我國悠久的飲茶歷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機制,其所具體表達的方式是將大眾習慣進行深度詮釋。與我國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這在具體的飲茶習慣中就能得以體現,比如我國飲茶時,更多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清飲風格,但是英式飲茶其往往是將牛奶、咖啡等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獨特哲學。
從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時代背景看,此時社會的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極大提升,飲茶條件也實現了極大提高。與我國“倡導勤儉”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個人的享受。比如,英國下午茶將個人享受與精神化滿足等諸多內涵融入其中,構建了極具自身屬性的飲茶習慣。
西方大眾的飲茶活動不僅有著自身的特色,同時更重要的是其將社交禮儀和大眾認知等諸多內涵融入其中,從而以個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獨特內涵所在。
隨著茶文化內涵的不斷加深,我們不難看到整個茶文化機制中包含了諸多可以被綜合利用和全面認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濃厚的文化環(huán)境,使得茶文化內涵成為了解各國文化的“主旋律”。我們相信文化在未來將繼續(xù)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價值及作用。而我們在理解茶文化時,必須從其中的精神理念認知角度出發(fā),尤其要意識到整個文化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層次化影響和實際價值。
[1]駱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較模式與先驗哲學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學”建構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趙恒君。中西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兼評張西平《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166-168.
[3]余榮寶,李玉鴿。儒家傳統(tǒng)人生哲學現代化的機緣與價值--以現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說為中心[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128-129.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五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大學的持續(xù)擴招,沖擊了原先固有的中職教學模式和生源。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較差,再加上重學歷的傳統(tǒng)用人觀念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消極因素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是擺在中職學校面前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而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的設定,是中職學校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質一直是我們教學中十分看重的素質。我們的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處事,要有鮮明的政治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因此,德育是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對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氣暴躁,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同時,中小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素質兩極分化嚴重,客觀上講,中職學生的素質普遍比普通高中學生要低,他們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尊重老師、說臟話、逃課、打架、玩游戲……這給中職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更增強了緊迫感。對于學生家長來說,把孩子送到學校,既是覺得孩子不大適合走學歷的道路,同時又不想放棄孩子,想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學校沉淀下再去接觸社會,這是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對社會來講,日益發(fā)達的信息傳播途徑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不良的東西,這對我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教好學生,如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所謂“哲學的貧乏帶來貧乏的教育”,要想將學生哲學教育質量提高,前提是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具體實踐,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同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始終圍繞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三觀內容。
其次,要不斷翻新教育理念,堅持知、行的統(tǒng)一。加強學生對與人生成長關系密切的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將知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信仰,引導學生把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讓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最后,要保持學生與時代的聯系。教育要具備現實意義,不能與社會和人文現實脫節(jié)。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遵循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體現中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當地企業(yè)的要求,加強針對性、時效性和責任感,做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強化哲學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哲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是將教學主體由教師轉換給學生,學生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積極探索哲學與人生的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生課堂之中。但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又或者切合學習內容的主題加以引導。例如,在講授《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節(jié)課時,可以先簡要講解一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同學們,你們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應該做到哪幾點呢?選擇你們認為重要的談一下?!苯處熗ㄟ^這樣的引導,之后就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只聽名字可能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事的,講的都是最貼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說話吃飯,無所不包、無所不講。課外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會發(fā)現,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古羅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tǒng)一的思想,這不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在學習相關的哲學思想時,究其產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學生不僅了解了當時的人文和自熱風貌,在那種情境下,結合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也能使學生哲學的學習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觀地講,政治性質的課程最難以在教學上吸引學生,說得深了學生難以理解,說得淺了就像讀課文,說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學目標。因此,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身邊發(fā)生的事和最近的新聞為材料延伸教學。例如,在教學《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里約殘奧會上運動健兒在奧運賽場揮灑汗水的時刻,讓學生真實感受什么叫“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以此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潛在的能量,從而積極地去面對學習和生活。這個時候再趁熱打鐵,讓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的“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的生活實例,以此加深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運動,教育在于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和密切配合中培養(yǎng)感情,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體會教師的授課內容,讓教育更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構建人的發(fā)展新形態(tài)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探究與合作,教師將教學重點“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逆境和挫折,順境、逆境的聯系與變化”等內容先作簡要說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由交流和討論,然后總結歸納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將課程內容的實踐意義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拓展,促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fā)展,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的教學目的。
哲學、科學和藝術,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講,具有某種相通性和普適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護的前提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有著十分強大的現實意義,而德育工作對中職教育來說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育人工作。做好這些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以育人為目的,不斷充實德育教育內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從而教好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更好地完成中職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孫海濱。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3]陳庭照。淺談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認識[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10(3)。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六
中國人有句口頭禪,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抱著什么態(tài)度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以提高人生境界為目標的學問,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學。它不以追求知識體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為最終目標,而是講人對世界的態(tài)度,講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理能帶給我們自由,科學給予我們知識,只有哲學才會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追問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追問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因此,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煉的人生態(tài)度之學。
一、哲學是什么?認識哲學。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匯。哲學是什么,因為哲學本身就是從提問開始??梢哉f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說它簡單,因為哲學已存在幾千年,早就有過定義;說復雜,是因為迄今為止它永遠是個問題,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終極的答案?!罢軐W”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沒有出現,它來自19世紀日本學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思想翻譯為“哲學”。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最早把“哲學”這個詞從日本介紹到中國。“哲學”是個非常深奧的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有多少個哲學家就有多少個說法。下面試從多個方面來認識“哲學”。
(一)、“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中的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合成,原意是“愛智慧”,愛慕智慧就是哲學?!皭邸边@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二是友愛;三是博愛。在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我們對于智慧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
“智慧”有兩個特點,一是“完整”,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在這個地方有了反省的機會,借此能夠有所改善;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反而沒有反省的機會。因此,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思考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來。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于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會思考死的問題。還有人為什么有不一樣的命運?為什么有些人做壞事沒受報應?為什么有的人生下來就受苦難?這些都屬于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需要以開放的心胸準備接觸智慧。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追問,永遠在驚訝。希臘時代有一句名言“哲學起源于驚訝”。愛智慧開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什么都要問,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學性質的。前幾年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蘇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這個字就是源于希臘文sophia)。這種說法只是一外詞源學的說明。
(二)、《辭?!穼φ軐W的解釋?!罢軐W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BR> (三)“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的這一定義,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來界定的。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就是說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理論,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所謂世界觀,就是指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或總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觀,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觀都是哲學。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是不系統(tǒng)、不自覺的,它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因而不能算是哲學。只有把這種世界觀加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使之成為具有一定理論形態(tài)的世界觀,才稱得上是哲學。
(四)、“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而具體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過程的特殊規(guī)律。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要對具體科學的成果進行哲學概括和總結,由特殊性的認識上升到普遍性的認識。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
(五)“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任何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這里所說的方法論,就是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作為一定的世界觀,必然貫穿著一定的觀察問題的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中,世界觀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六、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正確概括和總結,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fā)現。
(七)主觀四維唯物主義哲學。
它認為: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首先要研究物質世界中的“物質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普遍性”。其次,進行哲學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確的方法論指導。第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第四,堅持正確的認識論。人的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過程是一積極的實踐過程。哲學探索的目的就是發(fā)現真理,并把所發(fā)現的真理用來指導實踐。
(八)“哲學即邏輯”。羅素、奎因(1908-2000年,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的代表,)、維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奧地利,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主要著作有《邏輯哲學論》)等人的主張,在羅素看來,哲學的本質就是邏輯,而奎因則從邏輯的觀點來看侍和認識問題;維特根斯坦宣稱:“哲學的目的是思想的邏輯澄清”。哲學家要用邏輯技術來分析語言,哲學成了邏輯應用了?!斑壿嫛币辉~起源于希臘文,原意是思考、思維與表達思維。邏輯是一門從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學問。從邏輯發(fā)展史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為“形式邏輯”,它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得創(chuàng)立的,主要有主謂詞式的命題作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論證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號邏輯”,起源于德國哲學家來布尼茲(1646-1716年),他主張設立一套符號,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號表示一個意義,并且以數學方式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義的混淆。對于符號邏輯貢獻最大的是羅素,他與懷特海合著《數學原理》。傳統(tǒng)邏輯的主要內容有: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
(九)哲學是哲學史。
說哲學是哲學史,并不是說哲學等于哲學史。而是說,通過學習哲學史來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史來研究哲學。哲學具有人文科學的特點,即它是歷史性學科,所以學哲學必須讀孔子、亞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學大師的著作。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哲學史。
(十)、“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年)認為:“哲學就是懷著一種愁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把哲學同全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科學語言說不清、道不明的廣大朦朧情緒領域統(tǒng)統(tǒng)網羅進了哲學活動的范圍。從哲學角度看,這些情緒可歸結到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愁和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的沖動。這里所說的家園,并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家鄉(xiāng),而是指精神家園,哲學意義上的家園,內心的家園。如白居易詩云:“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xiāng)可獨在長安。”“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詩人的情感,可以說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學意義?,F代人整天侍在鋼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們比肩接踵的馬路上,呼吸著被污染的混濁空氣,聽到各種雜亂的聲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內心深處會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緒,一縷鄉(xiāng)愁猛地襲來,你恨不得馬上一口氣跑到荒效野外僻靜處,呼吸大自然的氣息,投入大自然的懷中,去尋找生命的根,渴望著歸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種不安感和無名的煩惱會忽然彌漫在心頭,連自己也說不清的一團茫然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尋找歸宿感在心中蠕動。精神的歸宿是無形的,所以更不易覓得。在尋找歸宿和家園的過程中,人們還常常表現出一種猶豫、恍惚和反復的思緒。這種情緒,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今天,顯得尤為迫切。只要我們堅守精神的家園,思想的自由,知識的光華,我們的家園將會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十一)“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
馮友蘭說“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牟宗三則說“什么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之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
(十二)“哲學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問題的學問”。
胡適(1891-1962年,安徽績溪人,1910年赴美師于實用主義大師杜威,他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十字真言影響很大。)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問題從基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十三)周國平認為,哲學有四種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為形而上學的沉思和偉大思想體系的創(chuàng)造,它屬于哲學史上的天才;二是作為學術,它屬于學者;三是作為思潮或者意識形態(tài),它屬于大眾;四是作為人生思考,它屬于每一個不愿虛度人生的人。前兩種屬于少數人,而后兩種屬于多數人。
(十四)“后現代主義哲學”。
形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一種以西方發(fā)達國家二戰(zhàn)后進入現代主義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義文化的理論取向、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為基本特征,以一種新的話語、新的形式為解釋為說明現代社會出現的種種新的社會現象,,提出解決當代社會條件、人類命運問題的一種理論思潮。后現代主義這個詞最初產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學(埃菲爾鐵塔)、詩歌等領域,表示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風格、個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現于一種文學文化現象。60年代后,便被賦予了一種哲學的概念。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總有一種歷史性、時代性、分期性的特點。二是對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新的解釋。如全球化、人權、文化的認同等問題。
(十五)“中國哲學”
就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且把這種領悟與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實踐之中所形成的一門學問。(詹石窗《新編中國哲學史》中的觀點)。
(十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儒家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關注?!叭濉北臼且环N職業(yè),在早期,所謂“儒”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鬃樱ㄇ?51-479年),名丘,字仲尼??鬃拥乃枷胫饕4嬖凇墩撜Z》中,這是其弟子所記錄的。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叭省薄墩f文解字》謂“仁,從人二”??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是一種內在修養(yǎng)的功夫和境界,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鬃訉ΧY也十分重視,在《論語》中出現75次,他告誡弟子要“知禮”“立于禮”。在《論語》里,“仁”這個字,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種情況下,“仁”就是“品德完美”??鬃拥囊簧怯腥缫粭l上升的弧線,指向無限而圓滿的境界。他對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孟子(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今山東鄒縣人。(“孟母三遷”就是講他的故事:孟子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把他撫養(yǎng)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們著玩埋死人的游戲,他母親感到這樣對不孩成長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個靠近集市,小孩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經營買賣的游戲。孟母感到這樣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學校邊居住,這樣,孟子開始學習詩書禮儀。其母就決定長期居住下來。)在儒家中素有“亞圣”之稱。孟子的學說也是以人為其出發(fā)點,由此而建立了一種融會認識論、修養(yǎng)論、天人關系論為一體的生命道德哲學。主要內容有:盡心、養(yǎng)性、事天、立命。他認為人性修養(yǎng)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主張民本思想,認為:“民為貴,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注重個人修養(yǎng),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為本的哲學思想。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據《史記》稱:“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彼錾s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長20歲。相傳孔子向老子請教過禮。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兜赖陆洝穼ⅰ白匀弧迸c“無為”作為其哲學體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疇?!按笃魍沓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成語都與老子有關。老子有“三寶”: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質,因為萬物都來自于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慈故能勇”。二是儉,儉就是對侍萬物的一種態(tài)度,也代表著節(jié)制欲望。三是不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經尹子、列子、莊子等人的弘揚,道家理論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
(十八)“墨家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創(chuàng)立。墨子(約前468-376年,名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他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基本原則是“兼相愛,交相利”,他主張:尚賢、非攻、節(jié)用。他在哲學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了判斷言論是非的標準,即“三表”一表為歷史經驗、二表為耳聞目睹,三表為社會功利。符合這三條,則為是,否則為非?!赌印芬粫撬闹鲄R編?!赌庸敗防镉涊d:當時,楚國雇用了一個機械發(fā)明家公輸般,發(fā)明了一種攻城的武器。楚國將使用這種武器進攻宋國。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國,勸陰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輸般演習他準備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則表演他準備防御的武器。公輸般采用了九種攻城機械來進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擋住。最后,公輸般的武器用盡,而墨子的防御武器還有。公輸般不肯認輸,說“我知道怎樣擊敗你,但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想用的那個辦法,但我也不說”。楚王問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說“公輸般想殺害我。但是,我的弟子已經用我設計的武器武裝起來,在宋國的城墻上等侍楚國的進攻。我可以被殺害,但楚軍無法殺他們?!背趼牶笳f“如此說來,我們就放棄對宋國的進攻?!?BR> (十九)“管仲的哲學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時期潁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F存《管子》中有“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認為:水為萬物之源。“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這與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不謀而合,表現出早期哲學家的共同觀點。他還提出了“陰陽五行理論”:在世界的萬事萬物中,同一類事物之間按五行的內在關系而相互聯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學思想”。
“法家”以重視法治而見稱。戰(zhàn)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戰(zhàn)國初期魏國人,他著的《法經》是在魏國推行法治的實踐基礎上,總結了春秋以來的法治經驗,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國變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軍事哲學思想”?!败娛抡軐W”是關于軍事斗爭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智慧,它包括戰(zhàn)爭勝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認識和戰(zhàn)局發(fā)展變化的基本預測分析理論。代表人物有孫武(前535-前480),著有《孫子兵法》,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戰(zhàn)不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是孫臏,孫武的后代,在孫武去世后150年出生?!皣壕融w”“孫臏賽馬”都是講他的故事。“貴勢”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軍事哲學思想也重視具體陣法的布置與實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學”。
“中庸”之說,首見于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一書,為戰(zhàn)國時子思所作。書中寫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爸小笔侵钢虚g、中等、兩者之間,它是適宜的、合適的、恰到好處的意思,既不是“過”,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學上的“度”?!坝埂本褪菍嵱谩!赌先A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過其弟子及一代后儒們發(fā)展與充實而形成的一個精密體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眾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靈光片羽,如過猶不及、剛柔相濟、禍兮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今天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體現。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學”。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廣川人。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他的儒術中,神學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認為天下萬物統(tǒng)一于五行,五行統(tǒng)一于陰陽,陰陽統(tǒng)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還將人的形體也看作是“天”的產物,人性也應從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據。在人性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三綱五?!钡娜藗惔涡驑藴省K^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他的崇天神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而且影響于后代。
(二十四)“哲學”在理論上,就是教人學習“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總體學問;在實踐上,就是教人學習“做人”、“處事”的學問總綱。所謂哲學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應該如何生活才有意義。(臺灣《哲學概論》)。
二、人是什么?認識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納基的調查,500次通電話,使用最多的一個詞是“我”,共出現3900次。一個心理測試:集體照中你先注意誰?愷撤“我來我看見我征服”。黑格爾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為最為熟悉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最不了解的,正如“臺風中心沒風”。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古希臘寓言:人面獅身怪獸斯芬克司,蹲在海邊懸崖上,誰從這里經過,必須猜它一個謎言:開始四條腿走路,后來兩條腿走路,最后三條腿走路。沒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來,終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說這是人。怪獸跳崖自殺了。從表面上看來,人生下來后,在幼兒時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長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腳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變成三條腿了。事實上,這故事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在人沒有認識到自己這前,只能像動物一樣爬行,受著自然萬物的統(tǒng)治,命運由自然界來支配;當人認識自己這后,人就會用自己的雙足站立在天地這間,把兩手和頭腦解放出來,成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會憑借一生的經驗和智慧這根拐杖,用兩腳穩(wěn)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間。
人是什么,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個古老的話題,哲學家們都從各自的偏好的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間的地位和價值的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學家,后被指責為無神論者,并受到法庭的傳喚。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觸礁,當場溺水而死)說的。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段話后來被人稱為“普羅泰弋拉命題”?!叭耸侨f物的尺度”中的“人”具體含義的理解大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指個人,即作為個體的人。也就是說人們都以他自己的知覺、看法作為衡量萬物的尺度;二是指作為類存的人類,即人類是萬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為“個體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詞“人類”用。一般認為,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的人,是衡量萬物的真?zhèn)?、好壞、乃存在與否,都應以人為標準,而不能以其他東西為標準。人的主觀感覺成為判斷事物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已不是一個純哲學的命題,而是體現了其政治、倫理、法律、教育、哲學等觀點的綜合命題。
(二)、“人是政治的動物”。
亞里斯多得在《大倫理學》一書中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生活,沒有人愿意在他獨自一人時選擇全世界”在《政治學》一書中,他對人的定義是: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的動物。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國家、社會集體。由于人不能單個獨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會,在社會中集體生活,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樂時也應該把自己的幸福讓朋友分享。在他看來,人不可能獨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為人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基本形式。家庭聯合起來組成村坊,若干個村坊組合成城市(城邦)。這是人存在的現實需要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的本性決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趨向于城邦,是因為人類生來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趨于政治的組合。
(三)、“人是理性的動物”。
“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觀點,在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觀點。這觀點的理論基礎是笛卡爾的哲學。笛卡爾(1596……1650年),法國哲學家,近代哲學的始祖。青年時代接受父親的遺產,只身到巴黎闖蕩;不久厭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區(qū)研究幾何學(他是解析幾何的發(fā)明者),后來到荷蘭參軍,當時荷蘭太平無事,他研究哲學。他一生未婚,但有一個私生女,5歲時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代表作有《方法論》《沉思錄》。黑格爾稱他“新世界的哲學是從笛卡爾開始的”。胡塞爾說“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一個人人人全新的哲學:通過改變哲學的整個風格,哲學做出了一個徹底的轉向,即從樸素的客觀主義轉向超越的主觀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講,他是近代哲學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這是哲學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則我存在。從哲學上理解,就是認識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須靠精神去認識。
(四)“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BR>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是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1623……1662年)提出的。他認為: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因而,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這是他關于人的經典比喻,它讓人認識到自身的弱點,也認人看到自己的尊嚴。他這一比喻雖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涼。人的確很脆弱,人類的祖先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夠活下來,完全是依靠他們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帶著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著,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義的人生?!八枷搿辈粌H僅是我們簡單的生存需要,更是我們全部尊嚴與道德之所在。因此,我們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機器”。
“人是機器”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爾就曾經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說明人和動物的機體的功能作用。他認為,動物肌體內部的活動不過是“動物精氣”和各種器官的一些機械運動,如同一架鐘表的鐘擺、齒輪、發(fā)條等零件的機械運動一樣。拉美特利是一位醫(yī)生,職業(yè)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認為,人和世界上的萬物一樣,都是物質的。他把笛卡爾的觀點向前推進,認為人和動物都是一架機器,只不過人是架比較復雜,過比動物機器更精致、更靈活一些罷了,人和動物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區(qū)別。拉美特利利用物質的機械運動來解釋人體活動,并進而解釋人的精神活動,對于批判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具有積極意義,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維活動用機器的物質活動再現出來,這已為現代的人工智能科學所證實。他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寫道:“人體是一架會自己發(fā)動自己的機器,一架永動機的活生生的模型。體溫推動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機器,但是他感覺、思想,總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個動物。這兩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東普魯士國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學畢業(yè),從上學到當教授都沒有離開故鄉(xiāng)。在柯尼斯堡至令還流傳他的一個故事:有著紳士風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點準時從書房來在居所附近的一條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別準時,以至于周圍的居民將他來散步作為時間來參考。后來這條小路被稱為“哲學家之路”??档抡J為:人為自然立法,人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體現了自然界的必然規(guī)律,保證了科學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則體現了人類社會的自由規(guī)律,保證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認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
這是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家,唯物主義者)的觀點。他認為:人不是什么思維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質上區(qū)別于動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東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歷史的產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當然,人吃的不僅僅是物質食糧,還有文化、歷史等精神食糧。正是后者,才使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內心交流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事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曾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他父親是位新教教師,他的教育有很強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學里因為研究古典語言學才華過人,被聘為大學教授。他從小身體就很虛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認為自然界與社會中的決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學”,認為歷史的進程就是強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擴張自我”。所謂“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強者。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對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為“超人”呢?他認為,就是不斷地體會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強大生命?!俺恕彼鶑娬{的是個體生命的自我提升,這種提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生命之經歷的體驗增強生命的力量,以應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戰(zhàn);二是通過對舊的價值的重估和破壞,將自己內在的生命強力提升為創(chuàng)造力,為自己的人生確定自己獨特的軌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著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來,一個實現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義上成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個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價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為的統(tǒng)一構成尼采自由論的核心。這種統(tǒng)一,在橫向上表現為清醒、孤獨、夢幼、沉醉四個環(huán)節(jié),而在縱向上則體現為駱駝、獅子、嬰兒三個階段(表現為精神三變)。一是駱駝,駱駝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勞,意味著人在年輕時要接受訓練,承受傳統(tǒng)的包袱。(例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培訓)。二是獅子,駱駝與獅子的差別在于:駱駝必須聽從他人指導、接受他人命令,所聽到到的是是別人說:你應該如何。而獅子則是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說的是我要如何。每個人都經過駱駝的階段,聽從父母、老師、上級的教訓,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我們無法反駁也無法抗拒。三是嬰兒。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當一個人還是嬰兒時,父母一定懷著無窮的想像,想像他將來可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教授等,每天看著他,也給父母的人生帶來絢麗的希望。當然,小孩成長的過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滅的過程,最后小孩讓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經讓他們的父母失望一樣,人生就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的過程。
尼采另一個著名的觀點是:“上帝死了”。自從基督教確立了它在西方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以來,上帝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認為,基督教實質上是一種敵視生活的倫理,它的原罪說使人們的心身長期為一種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蝕,使人們變成懦夫,削弱人們的奮發(fā)和激情。讓人們寄希望于來世,對現實世界的一切苦難和不幸要容忍和順從,是對生存者價值的否定。因此,每個人必須忠實于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并真誠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尋求人生的意義。必須肯定自己,重新估計一切價值。他在《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借一個瘋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這也是尼采的觀點。他曾給人以多種說法:人是超人、最殘酷的動物、最勇敢的動物、能作判斷的動物等,但他認為,具有本質意義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正因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動物區(qū)別開來,其它動物在物種上已固定,沒有發(fā)展的自由了。人卻不同,他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所以他可以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無聊”。
這是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哲學家)的觀點,在人的觀念中,會把痛苦、悲傷、孤獨等看做是人的消極心理體驗,而把幸福、快樂、高興、滿足等看做是人的積極心理體驗。但是叔本華反這個提法倒過來。在他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和無聊。他說:“一切幸福只具有暫時的、消極特征”。他認為,人生就是被無限的欲求鼓動起來的一葉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掙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礙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暫時的滿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個鐘擺,擺的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則是無“無聊”。他對人生的根本結論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與空虛無聊之間拋來拋去”。他還信為:“白癡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禁欲。對于外界的各種誘惑抱不動心的態(tài)度,一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原過一種清貧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奧地利,父母都是猶太人,家境貧困,生活儉樸,四歲時全家遷到維也納中畢業(yè)后在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進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1881年獲得醫(yī)學博士。1895年他發(fā)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標志精神分析學的誕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無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這些心理因素從根本上說來源于性的沖動。所以,精神分析的實質,就是對性的本能和欲望進行分析。他把人格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原始欲望所構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層次,它以性欲為主,它追求的是快樂原則,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滿足。二是“自我”,即面對現實的我,它是從本我中分離出來,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識、理智,它遵循現實原則,即通過把本我的盲目沖動依據現實、外界加以區(qū)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會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傳統(tǒng)道德和宗教準則,對自我的選擇進行嚴格的督監(jiān)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層次。在他看來,現實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點和遵循的原則不同,存在著激烈的沖突。把三者協(xié)調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三者和諧時,是一個理智健全的人,否則就會變?yōu)榫癫∪?,于是人們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BR> (十二)“人是符號的動物”。
這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西爾(1874-1945年,1919年開始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1930年任校長。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他辭去校長職務,開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45年卒于哥倫比亞大學教席。)的觀點。他在其名著《人論》(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兩篇,上篇的總題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來認識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號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他認為,“人的世界”與“動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區(qū)別是“符號”的創(chuàng)造,人與其說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是“符車的動物”,即能利用符號去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動物只能對“信號”做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夠把這些“信號”改造成為有意義的“符號”。人與動物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卻是完全不同于動物的自然世界。造成這種區(qū)別的秘密在于:人能夠發(fā)明、運用各種“符號”,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他們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動物始終只能對物理世界給予它的各種“信號”做出反射,無法擺脫“現實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則是符號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人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序列之中,然而,對人類來說他的過去和未來都是一種符號化的存在,人的真實存在只是“當下”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是具有符號意義的存在,人類建立了許多系統(tǒng)化的符號來表達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如年、月、日、過去、現在、未來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這些符號規(guī)定著人類生存的足跡。他的一句名言是“認識自我乃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這是海德格爾的觀點?!跋蛩蓝?,從字面上來說,很容易明白。人總是要死的,人從出生那一時起,就一步步邁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終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無法逃避。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認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稱生理上的死亡為“亡故”,而哲學上的死亡是一種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實質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顯現,人始終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著。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薩特(1905……1980年),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哲學家。父親是海軍軍官,在薩特2歲時去世。他20歲考入巴黎師范學院哲學系,畢業(yè)后擔任中學教師,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他應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獲釋。他一生未正式結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學作品是1938年的長篇小說《惡心》。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中心人物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他的哲學觀點……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質的一種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預先規(guī)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動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動吧,在行動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動的結果。他認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來就是自由的,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質”推導出來的。他強調,人來到世界上的時候一無所有,人后來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獲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選擇的結果。人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是上帝預先規(guī)定的,也不是環(huán)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設計自己,自己選擇自己的結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妄為。自由雖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卻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說,人不僅要自由地選擇,還必須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根據這個理論,人首先要為自己負責,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選擇,所以人也就必須承擔自己行為造成的一切后果。
薩特用文學演繹哲學,又從文學中抽象哲學,從而在20世紀的哲學史上樹起豐碑,他成為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在他死后,巴黎6萬多學生和市民自發(fā)為他送靈,出現長達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義哲學在我國青年學生中造成過一定的影響。
(十五)、“人是萬物之靈”。
在《尚書-泰誓上》有這樣一句話:“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為萬物之靈”。人為萬物之靈的根本條件何在,古賢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興天地之參矣。”人是萬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話“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是萬物之靈,這個論斷不僅簡單而且準確生動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種高等動物,但決不是超脫自然界的東西;另一方面說人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動物,它是一種社會化的高等動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從而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適合人的需要,這就是人的“自覺能動性”。人不僅有語言,而且還有思想,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在生產勞動中無形發(fā)展了文化、藝術和科學。總之,人起源于動物,但是因為人已經打上社會的烙印,所以遠遠地超出普通動物。人是萬物之靈,從地球的歷史可知,從出現了人,我們就進入了嶄新的一章。他們用與生俱來的知能,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運與真理,他們建造文化、開拓文明,并以神話、詩歌、語言、文學、繪畫、建筑、音樂、藝術乃到哲學、科學與宗教等來彩繪這個世界。就因為人有上述的表現,也有在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現,人是愈來愈遠離動物性的世界,人確實是努力要把生命終極安頓在永恒的未來。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無涯”。
這是佛教的觀點。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脫人生的痛苦,達到安樂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張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揚佛教教理的僧眾,即和尚),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發(fā)展逐漸中國化。中國有的佛教徒說: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頭,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還有的說,我們來到世上的第一句話就是哭著喊“苦啊”。佛主釋迦牟尼講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會(冤家路窄,不喜歡的人或事找上門來)、愛別離(你喜歡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團聚)、求不得(欲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五取蘊(“五蘊”即指:1、色、肉體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識、統(tǒng)一前幾種活動的意識,靈魂,“取”就是執(zhí)著,五取蘊就是指人生的種種私欲、執(zhí)迷,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點造成人的痛苦,這是痛苦的總源頭)。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滅諦”,“滅”指人生苦難的解脫,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沒有苦惱,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國的佛家認為涅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對本性的覺悟(覺悟,于丹說“覺”就是覺字下面一外“見”,“悟”就是左邊一個豎心,右邊一個吾,“悟”其實就是我的心,“覺悟”就是看見我的心。)只有覺悟了這一本性,人才能實現生命的永恒,從而進入解除人世煩惱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義在于修煉靈魂”
這是日本著名的企業(yè)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創(chuàng)立并成為兩家名列全球500強的大企業(yè)京都集團和日本電信公司)提出的。他說:人類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對于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煉靈魂。在生活中為欲望所迷失、困惑,這是人類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話,我們就會無止境地追求財產、地位、名譽。的確如此,人只要活著,就必須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證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錢。但是,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帶到來世。所以當有人問“人在世上為什么”時,我毫不猶豫地說“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彼^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yǎng)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人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yǎng),磨煉靈魂?!?BR> (十八)、“人生只是生產和消費?!?BR> 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認為的。他說:“人生是什么,數千年以來,先哲圣賢以及許多好學深思的人,不斷地從各個不同的形態(tài)及角度提出他們的見解。我認為,人只是生產、消費和度日而已。這里所謂的生產和消費,并非僅指物質,而是包括了物與心兩個方面。例如,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而感到喜悅,看到美麗的圖畫而感到快樂,是好的消費;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則是壞的消費。所以讀好的書和努力用功,是同時進行好的消費和好的生產。因為他雖然耗費了時間和勞力,同時也能獲得有益的知識。
(十九)、“人生是一首詩?!?BR> 這是林語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龍溪人。作品有《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等)提出的。他說:“我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幾乎像一首詩。它有它自己的韻律和節(jié)拍,也有這它生長和腐壞的內在周期。它開始是天真的童年時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時期,帶著青年的熱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后來達到一個極為活動的成年時期。由經驗上得到利益,對于社會及人類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時候才能稍稍減輕活動的緊張,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樣,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容、也較溫和的態(tài)度;跟著到了老年時期,內分泌腺減少了它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于老年能有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依照這種觀念調和我們的生活形式,那么,這個時期便是我們的和平、穩(wěn)定、閑逸和滿足的時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滅了,一個人便永遠地長眠不醒了。我們應該能夠意識到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像欣賞交響曲那樣,欣賞它的主題、旋律、和音。人生沒有什么好和壞,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抱著這種生物學的人生觀念,按照季節(jié)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無法可施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人生可以像一首詩那樣地過了。
(二十)、“人生是一場化舞會”
叔本華認為:盡管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多得難以勝數,但是在清楚看到一個人實際上是怎樣的,一定會令許多人毛骨悚然、驚恐不已。我們所謂的文明世界又何嘗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裝舞會呢?你在哪里都會遇到騎士、神父、士兵、律師、博學之人等,可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是些什么東西。他們從來就不是他們所自稱的,作為一種角色,他們僅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會發(fā)現一副唯利是圖的商人的嘴臉。非常必要的是,一個人應當盡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諦,即臾生只是一場化裝舞會。通過它,人才能發(fā)現自我。否則的話,生活中發(fā)生的許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會對它們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當及早地讓那些年幼無知的青年人懂得,在這場人生的化裝舞會上,紅艷艷的蘋果是蠟制的,水靈靈的鮮花是絲織的,活蹦亂跳的魚是紙糊的,所有的東西……對,所有的東西……只是可憐的玩偶和無聊的瑣事,剩下來只有兩個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誠地獻身于事業(yè),一個人下在兜售假貨,另一個正在支付給他假幣。
(二十一)“人生是一個過程”。
這是作家、翻譯家傅東華(1893-1971年,浙江金華人,譯作有《飄》、《紅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觀點。他說: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的。從前的讀書人犧牲了“窗下十年”,為的要一旦“飛黃騰達”。我并非說這“窗下十年”犯不著犧牲,是說這十年艱苦有它本身的價值,不單是一旦“飛黃騰達”的手段而已。如果單單認為一種手段而不認識它本身的價值,那么,這十年生活真是一張空白了。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無論它是一節(jié)黃金或一節(jié)鐵,你要認識每一節(jié)的充分價值。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而所謂經驗,就是人生過程中每一個細節(jié)之嚴肅的認識。所以,過程論的人生絕不是消極的-相反,卻是積極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幸福。
只有充滿希望的。
一個個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頑童手中的一面鏡。
把陽光反射到墻的。
一個既誘人又狡猾的。
永遠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滿希望等侍過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戰(zhàn)斗”。
這是李公樸(1902-0946年,江蘇武進人,受國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領導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觀點。他認為:從個人來說,人生就是戰(zhàn)斗;人生沒有戰(zhàn)斗就等于沒有生命。盡管活到100歲,假如畢生無所事事,也就跟沒有活過差不多。相反的,壽命雖短,但如能努力奮斗,較之前者。不曉得要好得多少。耶穌出來傳教,只有三年,壽命也不過三十三歲,但他的影響卻是最為久遠的。直到今天,多少人還在敬仰他那偉大的人格。再說,古今往來,多少科學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戰(zhàn)士為了為人類的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萬中國將士為了打退法西斯而奮斗,直到犧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從具體的社會關系出發(fā)來認識人的本質。并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首先,人的本質是社會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不是純粹的自然物,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個體。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總是實踐著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人雖然具有自然屬性,但構成人與動物本質的區(qū)別是人的社會性,是人的社會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然屬性,歸結為吃、喝等生理機能,那就很難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其次,人的本質由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來規(guī)定。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越來越復雜和豐富。人們除了經濟生活外,還要從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動,因而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有機統(tǒng)一的社會關系。要認識人的本質,決不能只抓住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須分析人的全部社會關系,并從中找出最本質的關系。再次,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發(fā)展變化的。人的本質存在于現實的、具體的、發(fā)展變化著的社會關系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還認為:“人的價值是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比说膬r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對于社會需要的滿足,即個人對社會的奉獻。人的個人價值是指個人在創(chuàng)造價值的基礎上獲得的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實現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相對于社會發(fā)展而言,人的發(fā)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目標。
三、哲學引領你通往幸福快樂的人生。
(一)、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臺是給我們生活的,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彈性,具有空間。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會發(fā)現舞臺非常寬廣。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夠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個維度: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一
中和哲學是我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提出的重要哲學思想.中和由“中”與“和”兩個詞構成,這兩個詞各有多種含義.先看“中”.中有多種意義,與中和有關的含義有四:一是中間、內里,如居中、國中、城中等.尸子卷下:“榮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二是中央.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三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如適中、折中.舊五代史?選舉志:“務在酌中,以為定制”.四是正、中正.書?大禹謨:“允執(zhí)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賈公彥疏:“使得中正也.”再看“和”.和亦有多種意義,與中和有關的有三:一是不同因素、事物的和諧、統(tǒng)一.左傳?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
作者:張為民作者單位:濟南大學,山東,濟南,250002刊名:理論學刊pku英文刊名:theoryjournal年,卷(期):”“(3)分類號:b2關鍵詞: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大學生活是一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它不僅是智力的培養(yǎng),也是人格的塑造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期間,我們不僅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還要思考一些與人生相關的哲學問題,探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通過思考哲學問題,我們能夠獲取更深刻的人生體驗與智慧。在我個人的大學生活過程中,我也逐漸體會到了哲學的重要與人生的真諦。
第二段:人生意義的思考(250字)。
在大學里,每個人都會面臨人生的困惑和無助感。我們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要活著,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通過學習哲學,我逐漸領悟到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功利與金錢,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熱愛和價值。人生的意義不在于我們的一生能夠取得多少成就,而在于我們在生活中能否保持真誠與善良,為他人創(chuàng)造幸福與美好。這樣看來,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外部事物,還要集中在個人內心的修養(yǎng)與品質上。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重要性(250字)。
大學生活中,我們需要思考大到人生意義的問題,也需要思考小到每日的瑣事。而這些瑣事中其實包含著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大學生應該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并以一種批判性的態(tài)度去探索問題的根源。唯有對真理的探求,才能使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自我,并與自己更深層次的聯系。在我個人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真理的追求,我逐漸認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真理,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反思,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四段: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250字)。
大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面臨挫折與困難,挑戰(zhàn)也許會讓我們感到力不從心想要放棄。但是,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明白了挫折與困難是人生的常態(tài),它們是成長和進步的機會。在面對困境時,我們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探索問題的本質,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一切困難,深知付出與收獲是相對應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回報。
第五段:以悲憫心態(tài)面對世界(300字)。
在大學生活中,我也意識到了人生是充滿痛苦與苦難的。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無法改變一些不公平的現象。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哲學思考來改變自己對待這些困境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悲憫的心,理解并包容他人的不足與錯誤,用深情痛痛地體會生活中的苦與樂,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的不完美。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大學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總結(200字)。
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的體會,是一種從簡單生活到豐富人生的轉變。通過哲學的思考,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哲學教給我們如何思考,并教會我們如何去感悟生活的真諦。它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無論我們將來從事何種職業(yè),融入社會的道路都不會一帆風順,但正是哲學的指引,點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擁有了在困境中堅持的勇氣。因此,大學生哲學的學習與思考對我們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三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中的phili和sophi這兩個字合成,原意是“愛智慧”,愛慕智慧就是哲學。“愛”這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二是友愛;三是博愛。在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我們對于智慧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
(十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儒家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關注。“儒”本是一種職業(yè),在早期,所謂“儒”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鬃拥乃枷胫饕4嬖凇墩撜Z》中,這是其弟子所記錄的。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叭省薄墩f文解字》謂“仁,從人二”??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是一種內在修養(yǎng)的功夫和境界,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鬃訉ΧY也十分重視,在《論語》中出現75次,他告誡弟子要“知禮”“立于禮”。在《論語》里,“仁”這個字,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種情況下,“仁”就是“品德完美”??鬃拥囊簧怯腥缫粭l上升的弧線,指向無限而圓滿的境界。他對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中庸”之說,首見于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吨杏埂芬粫?,為戰(zhàn)國時子思所作。書中寫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間、中等、兩者之間,它是適宜的、合適的、恰到好處的意思,既不是“過”,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學上的“度”?!坝埂本褪菍嵱??!赌先A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四
豆瓣評分:8.5。
(3689人評價)。
作家出版社。
說到小說體的哲學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書單狗說的這本,比《蘇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講述的是關于家族、“我是誰”的哲學疑問、虛幻與現實交織的故事。不僅有推理小說的懸念,哲學的思維也在扣人心弦的尋找故事中給人以啟迪。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人生是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摸彩游戲,只有中獎的彩票展現在我們眼前。
2、他們來人間走一遭,不但是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討萬物固然重要,但時間最值得珍惜的,莫過于跟心愛的親人共處的時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格爾。
豆瓣評分:7.8。
(2019人評價)。
當代中國出版社。
這是一本引導你哲學思考的書,在這本書里,內格爾向我們展現了哲學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拋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告訴我們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你唯一可以確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靈之內的東西。
3、一個你永遠不可能從中醒來的夢壓根就不是夢:它就是實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
3、《談談方法》。
笛卡爾。
豆瓣評分:8.6。
(2267人評價)。
商務印書館。
在許多哲學經典中,笛卡爾的《談談方法》絕對是逆天的存在,它輕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誘,讓人可以毫無負擔地一口氣讀下來。它是理性主義的入門讀物,討論怎么認識這個世界,怎么發(fā)現和重建真理。讀罷此書,你會被笛卡爾那種嚴謹、懷疑的精神深深觸動。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時間,就越應當精打細算,好好安排。
這個作家了不起。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拔宜脊饰以凇笔堑芽栕钪乃枷?,可精煉地理解為:當我使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理性可破除習慣、迷信以及種種所謂的“已成觀念”,讓真正的思考滲透進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
笛卡爾與斯賓諾莎、牛頓、萊布尼茨一樣,終身未婚,沒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快樂。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為其終生憾事。
4、《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
豆瓣評分:9.3。
(2719人評價)。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直接面對世界和問題的導論,直接啟發(fā)你去思考和面對那些問題,然后再看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在書單狗看來,只要你對生活還有好奇,那這本書就值得你放進閱讀清單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客觀的重音落在說什么,主觀的重音落在如何說。
2、理性總是告訴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確定的東西,凡是能夠找到懷疑之處的東西,我都應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顯然虛妄的東西一樣。
3、凡是我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貝特蘭·羅素。
豆瓣評分:8.9。
(2323人評價)。
華夏出版社。
在這本書里,作者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疲勞、嫉妒、煩悶等等,制作出一張獻給大家的方子,希望通過這張方子讓無數郁悶的男男女女變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們都覺得羅素的大智慧讓人很有啟發(fā),各種被戳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訣是:盡量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盡可能友善。
3、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豆瓣評分:9.3。
(5058人評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這樣直白地跟你講人生智慧,教會你如何理解幸福。許許多多人都能在此書中找到共鳴,書單汪認為如果人生只讀一本“心靈雞湯”,那一定要讀這本。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孤獨,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3、一個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從來不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動的人。
7、《小邏輯》。
黑格爾。
豆瓣評分:9.3。
(2004人評論)。
商務印書館。
對邏輯學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看一看這本經典。黑格爾在此書中,批判了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揮了唯心主義辯證法。雖然這本書比較深奧難懂,但大師睿智的思維,還是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發(fā)的。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其實哲學的教訓正是要使人從那無窮的有限目的與個人愿望中解放出來,并使他覺得不管那些東西存在或不存在,對他簡直完全無別。
2、認識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維的純粹形式,人采取純粹思維的時候也就最為自由。
3、事物自身與我們對于事物自身的認識,完全是兩回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五
生活?生命?事業(yè)?愛情?都是都不是。
為什么說人生如棋?
你需要深思熟慮、步步為營。但是你處心積慮的經營,可能在瞬間崩潰。但是你并不會放棄,因為這是棋局的一部分,更像生活的意義。
1、都需要平常心——心平氣和的去看榮辱,平心靜氣的接受輸贏。
2、都是力量的展示——量力而為之,勉強不可為。
這里不是講蠻力,是講內力,也就是一個人的'修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活想要盡興如意,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棋局更是如此,力量要恰到好處才可控制局面,贏得比賽。力量的大小這取決于對人生、棋局的理解。如何做到收發(fā)自如,需要千錘百煉的修行。
3、勝負觀——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至。
資料。
4、永無止境——棋局無形、人生有限。
一盤棋不是全部,人生卻只有今生。將你的理想、希望繼續(xù)下去,雖然你的思想不足以影響別人,但是如果能,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每一盤都有那特別的圖案,每個人的生命,只有內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博大深邃,無論是棋局或是人生,你我往往會不知不覺迷失了來時去的路上。
5、無法預知——永遠無法預知結果,永遠無法把握未來。
一盤棋是沒有結果,也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輸贏。蘊含在棋局中的某個選擇,誰說不是對人生的態(tài)度?人生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誰也無法預則未來是什么樣子。因為這樣的未知,存在太多的吸引力。你會為此著迷而不放棄,棋局如此,人生亦如此。
6、黑白分明——黑白分明似世事,精彩紛呈如人生。
棋盤361點,均有黑白填充;一年365天,充滿酸甜苦辣。你在縱橫交錯的棋盤里廝殺,我在經緯分明的生活中奮爭。一切都是自然的相似,一切又都平淡的出奇。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殺聲一片,應該是婉約的琴弦上悠悠的月光!戰(zhàn)罷棋局,一樣要冷靜、理智的面對人生。
7、智慧的經營——生存的技巧,生命的藝術。
下棋需要智慧的思考,人生更需要睿智的經營。兩者的聯系似乎沒有什么必然,但都是一個比拼思想、格局和境界的游戲。你可以通過棄子盤活全局,你也可以小忍而顧全大局。生活就像下棋,一步錯,步步錯,就是有幡然悔悟的那刻,但回首已是百年身啊!
我經常在疲憊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就去下棋,不為輸贏,只為調整,為在那復雜的變化中尋得一分超然;為的是審視內心那個自我;為的是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價值;為的是讓生命少留些許遺憾。
但誰知道結局呢?只要盡心盡力、全力以赴足以!
誰說人生不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逐漸多元化,他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深層次的思考來面對各種困惑和挑戰(zhàn)。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是大學生們對于人生與哲學的思考和感悟的總結,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精神追求、人生觀念、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未來的期許五個方面來探討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
首先,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體現在他們的思維習慣上。大學生應該有開放而包容的思維方式,不僅要尊重傳統(tǒng)和權威,也要敢于挑戰(zhàn)和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同時,他們應該主動思考問題,追求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還要擁有批判和質疑的能力,不僅要了解問題的根本,還要追尋問題的解決之道。這種思維習慣使得大學生能夠理性地面對問題,培養(yǎng)對待問題的耐心和冷靜,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與思維。
其次,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表現在他們的精神追求上。大學生應該注重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品質,培養(yǎng)自信和堅持的精神。在面對自己的不足和挑戰(zhàn)時,大學生不應該放棄和自暴自棄,應該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堅持努力。大學生應該有理想和追求,不僅關注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也關心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他們應該具有人道主義的精神,關心弱勢群體的困境,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第三,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還體現在他們的人生觀念上。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僅要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也要注重精神和心靈的獨立和自由。他們應該明白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來源于對自己和他人的關心和真誠,而不是單純的追求名利。大學生應該摒棄功利主義的觀念,以追求幸福和滿足作為生活的目標,培養(yǎng)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真實,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第四,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也可以從他們與他人的關系中體現出來。大學生應該善于溝通和交流,學會傾聽和體諒他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大學生應該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意見,不盲從和排斥不同的聲音。在團隊中,大學生應該有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關心和幫助他人,共同拼搏和成長。大學生應該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網絡,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進步和分享人生的喜悅與困惑。
最后,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體現在他們對未來的期許上。大學生應該有遠大的志向和目標,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他們應該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不迷失自我,也不輕易放棄。大學生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氣,面對挫折和困難,始終相信自己能夠突破困境,實現自己的夢想。大學生應該學會反思和總結過去的經驗和教訓,為未來的發(fā)展做好準備,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大學生哲學與人生心得體會是大學生對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總結。它體現在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精神追求、人生觀念、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未來的期許等多個方面。大學生通過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夠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和社會,發(fā)展自己的潛力和實現人生的價值。只有通過不斷地思考和實踐,大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諦,更全面地發(fā)展個人和社會。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思想和人生的討論與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七
關于價值,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p406),那么,價值總是客體對于主體來講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顧名思義,人生價值就是作為客體的一個人的人生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但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只滿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主體就有兩個,即主體的個體自身和主體的社會,人生價值的涵義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為對個體自我需要的滿足和主體社會的需要滿足。
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個體和社會是主體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2](p287)。“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就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3](p67)。“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3](p67)由此可見,個體總是客觀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總要體現為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存在,因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從而人生的自我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個體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無可厚非;從本質上說,人生的自我價值就是人的一生對人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滿足。然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個體離不開社會,社會的需要與個體的需要總是有著內在聯系,社會的需要從本質上看也是人的需要,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要在本質上就具有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性質,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在本質上就是個體的人生社會價值[2](p287),因此,人生價值是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沒有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忽視個體的人生自我價值就會失去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漠視人生社會價值,整個社會也就無法形成一股奮發(fā)向上的凝聚力。
實踐是人生自我價值與人生社會價值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路徑。馬克思曾指出“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4](p273)可見,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人能在實踐中通過創(chuàng)造勞動滿足自我的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同時也滿足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換言之,人在實踐中既能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又能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并把兩者進行有機統(tǒng)一。人生價值的實現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著人生的自我成長,滿足人和社會的需要,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二、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發(fā)揮及其對人生價值的意義。
自我評價就是主體對自身的評價活動,可分為個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和群體主體的自我評價活動[5],自我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評價形式,在自我評價活動中,主體兩重化,即主體對作為客體的主體的評價活動。自我評價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我功能,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6].
自我評價首先體現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進人們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和自我完善,為人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提供動力。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一旦人們有了關于他們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明這些自我的觀念;一旦人們對自己形成了相對完整和定型的評價,就會想方設法通過證實自己的能力來減少對這種自我評價有威脅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認識、理解與自身的自我認識保持一致[7].也就是說,人們會不斷地反思自我,并證實自己的價值;在人們形成自我評價后,當感到自我評價的某方面受到威脅時,人們會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還表現在有利于主體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對人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其次,自我評價還有它的社會功能。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體現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fā)現,人們的評價決定態(tài)度,而不同的態(tài)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人際關系[8],那么,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往往能夠折射出這個人對于人生自我價值和人生社會價值的態(tài)度。正確的自我評價會使主體對自我、他人以及對待社會關系有正確的態(tài)度,能夠使主體勇于承擔社會的責任,具有擔當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
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于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克服自我評價可能的負面影響,充分發(fā)揮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合理地利用這些功能來促進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使之為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發(fā)展服務。自我評價的兩大功能對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個體人生價值的選擇和實現。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促進個體進行自我驗證、自我證實,自我審視人生,并不斷完善自我,合理地選擇自我人生價值并實現它;從自我評價的積極性質上看,自我評價能夠成為人發(fā)展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人的主體性得到提高,激發(fā)人生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從而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二是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使整個社會充滿人生的正氣,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一個能正確評價自我的人,一般會正確地評價他人;自我評價影響著人的交往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發(fā)揮自我評價的社會功能促進良好社會關系的形成,促進人際友善,使社會充滿了人間的友愛、蓬勃的生氣以及人生的正氣,從而為個體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是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正確地看待偏差,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在自我評價活動中,我對“我”的評價常常會出現偏差,社會對“我”的評價會出現偏差,以及我對“我”的評價與社會對“我”的評價之間也常常會出現偏差或不一致的情況,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自我評價的自我功能和社會功能的有效發(fā)揮,在良好的社會關系和正確的自我評價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減少“我”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評價與社會對“我”的人生社會價值評價的偏差,并使個體正確地看待偏差所產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進行自我評價活動,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三、自我評價論視域下人生價值實現的思考。
人生價值的實現是個人主觀努力和社會客觀條件的共同結果。在當今社會,對人生價值的自我否定而導致人生意義失落以致采取自殺行為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則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轉化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對產生人生無意義感的社會因素進行改造,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現實問題。從自我評價論視域來思考,人生價值的實現既需要個體的自我人生憂患意識,也需要社會對自身予以反思。
1.個體:在人生的憂患意識中自覺地進行人生塑造。
憂患意識與安樂意識相對應,即不滿足于現狀的意識,往往通過理性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或通過積極批評揭露錯誤,或從對事物的肯定中發(fā)現潛伏的矛盾,期冀推動社會更加健康地向前發(fā)展。從內涵上看,憂患意識是一種責任意識和局安思危意識,凸顯了社會主體的精神自覺,是社會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個人具有自我人生的憂患意識則體現了個體對自我人生責任感的自覺意識。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人,必定是一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對自己的人生、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的深切擔憂和關切。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八
中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大陸國家,原始時期人與人之間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當時人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并且圍繞生存展開他們的思想。
后來勞作耕種為其提供了食物的來源,逐漸的中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國家,人們的思想也受到了這一因素影響,對于農業(yè)極其重視,因而土地成為了爭奪的對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產生,以血緣為紐帶,有了老幼尊卑。
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等級制度從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時也促使了儒家學說的產生。
中國思想的兩個主要趨勢道家和儒家,在某種程度上,都表現出了人民對于農的渴望和靈感。
可見農業(yè)對于人們的影響之大。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極為活躍的階段,隨著周王朝統(tǒng)治的失效,原本官師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喪失了職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開始教學,從而產生了各個學派。
后來先后有兩位歷史學家司馬談和劉歆對各家進行了分類,司馬談將各家分為六個學派,劉歆則將其分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
兩位對于各家門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論斷,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處。
按照馮友蘭先生的理論,司馬談所說的“六家”思想,是從六種不同的人之中產生的。
套用劉歆的話:儒家的人多處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為武士。
道家的人多為隱者。
名家的人多為辯者。
陰陽家的人多為方士。
法家的人多為法術之士,這些人所建立的學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階級。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先秦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與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經說過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統(tǒng)治失效,官、師分離,私學興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學中的一位教師,同時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論語》一書之中,實為他與弟子們的對話,由其學生記錄搜集成書。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較為重要的哲學家便是墨子。
按照書中的分類,墨家主要源出于俠士,他們是周天子時期,在軍事方面為諸侯國出謀劃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記錄在《墨子》一書當中。
與此同時,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他想將傳統(tǒng)的制度與孔子學說一起否決掉。
據《論語》所記載,在孔子周游列國傳授其學說時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隱者,他們多為個人主義者,并且認為孔子的學說沒有太大用處,道家便是由這些人所創(chuàng)立的,這些隱者要為自己的隱居賦予內在的含義,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學說,以此來支撐他們隱世的原因。
法家則是由一群法術之士所創(chuàng)建的,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這樣先秦時期產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傳承與爭論中不斷發(fā)展,有的學說就此沒落,而有些學說則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與思想的延續(xù)。
法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個,他們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為統(tǒng)治者提供治理大國的法術的,其所講的是組織和領導的理論和方法。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著法家的頂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經有了三個派別,一派以慎為首,他以“勢”作為政治和治術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為首,他則強調“術”。
還有一派以商鞅為首,最重視“法”。
韓非則認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國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見解,君主可以勢立法,以此來統(tǒng)治百姓,再用術來驅使他人,讓別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無為而無不為。
法家在西周時期就已經為統(tǒng)治者所采納,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巔峰,秦王為了保住剛剛打下來的江山、統(tǒng)一的中國,采取強硬的統(tǒng)治措施,重視法律,對于違反法規(guī)的人更是嚴懲不貸,近乎到了殘忍的地步。
甚至焚書坑儒,試圖以法家思想為首位,統(tǒng)一中國思想,走向了一個法治的極端。
在那個短暫的時期內,法家可謂是獨尊。
但是人們在這樣殘酷的政治壓迫中,難以生存,從而引發(fā)了起義,秦王朝的統(tǒng)治頃刻覆滅,改朝換代。
法家也受到牽連,為人民以及后來的漢代統(tǒng)治者所冷落。
與此同時,儒家以其溫和的思想再次興起。
漢代開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適用,所以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應時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走上頂峰。
而此時的儒家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受到了其他學說的影響,尤其是陰陽家,董仲舒要為當時的政治、社會新秩序提供理論根據,因而把陰陽家的天人學說以及形上學的根據與儒家的政治、社會哲學結合在一起,以此維護漢帝王的統(tǒng)治。
所謂盛極而衰,漢朝也在歷史的長河中退出了舞臺,中國陷入了魏晉南北朝的頻繁戰(zhàn)爭之中,人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更不用說研讀儒學經典,儒家日漸失效,在這一時期轉而代替它的則是道家思想,佛教(禪宗對后來儒家影響深遠)也逐漸傳入。
直到隋唐又統(tǒng)一各國,儒家才再次興起。
這一時期再次興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時期的摸樣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喪失。
原先的典籍依舊留存,但已經難以滿足這個時代的精神需求了。
隨著之前道家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人們的興趣點也發(fā)生了轉變,更加傾向于形而上學、超道德價值亦或性命之學等問題。
因而儒家經典如《論語》、《中庸》、《易經》等都需要新的解釋和發(fā)揮,以此解決新時代的需求與問題,從而我們稱之為“新儒家”。
三、結語。
中國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途中閃爍過各種不同的王朝。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各有其哲學思想,而在這百家當中,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少數幾家越過了幾千年的漫長歲月,留存在我們的映像之中。
要說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這幾家的學說思想,或多或少順應了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統(tǒng)治者、政治家們才會去宣揚它,人們作為這些思想的發(fā)聲者和承受者才會將它傳遞下去。
在我的理解當中,這些學說之所以產生,并且得以發(fā)展亦或漸漸沒落,都是因為它們滿足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政治乃至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它們或多或少的能夠滿足人們心靈的慰藉,鞏固政權的統(tǒng)治,維護社會的安定。
反之,未能滿足時代需要的學說,則逐漸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時期,法家思想對于維護政權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一時興盛至極。
然而,秦王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過于殘暴,導致人民起義,秦王朝很快覆滅,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漢代的初期,較為溫和的儒家思想則由于法家的沒落獲得機會再次興起,因為這樣的儒家思想為當時的百姓、政治集團所需要,有利于統(tǒng)治,所以他們才會去推行乃至宣揚。
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學說也就是在這樣復雜的王朝更替、時代變遷、思想變換中艱難前行的。
儒道兩家的思想在這場時間的考驗中獲得了勝利,成為了我們這個國家主要的兩大哲學體系。
儒學中對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緣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倫理體系。
道家則破出了這套倫理體系,給了人們另一種思想模式的選擇,并和佛教一起,與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亦或是一種交融合流。
儒道兩家在這段時而動蕩,時而穩(wěn)定的歷史當中,對于人民和統(tǒng)治者來說都具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們既是人們思想的集成體現,也是統(tǒng)治者手中牽引的繩索,這也便成了它們留存的原因。
與此同時,法、墨、陰陽等各家也在歷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蘊含在法律制度當中,伴隨我們左右;墨家雖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體現,難以避免;陰陽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軼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蠱惑人心,總有個中道理。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九
人生觀問題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對待人生一些根本問題的回答都是與世界觀、歷史觀相聯系的。共產主義人生觀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于人生意義、價值、目的的基本觀點,完全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依據的。
首先,人生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對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理解。正是在這個基礎點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共產主義人生觀奠定牢固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世界的本質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觀點,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義時突破了歷來著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壽長短的局限。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同于其它動物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界中處于一種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進行自覺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動物。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動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化的世界,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本來不存在的東西。
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樣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義在于它的創(chuàng)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盡干壞事,又會被世人感到太長。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發(fā)揮它的創(chuàng)造作用為社會作出貢獻,這種生命光輝而充實。人的生命的創(chuàng)造意義并不僅僅限于生時。不少人生時寂寞、窮困、潦倒,甚至為人誤解,頻遭摧殘,可死后被重新發(fā)現,再現輝煌。許多學術著作亦復如此。生時無法出版,死后成為不朽之作。這說明生命的長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義的關鍵所在。
人不僅是創(chuàng)造性的動物,而且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第1卷第56頁)這就是說,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人與人的相互關系,是無法說清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如果僅僅把人看成孤立的個體,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暫時點燃的蠟燭,很快化為灰燼。從人的社會本性出發(fā),把人作為社會成員來考察,就會看到,人的一生雖然短暫,但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卻是久遠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由人類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應該把它燒得更旺。這同時也就是把個體的生命由暫時變?yōu)橛篮?、有限變?yōu)闊o限。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會本質的正確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與死的問題,是人生觀中最重要、最難解決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從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兩方面對生與死的問題作了回答。
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自然存在物,它與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現象一樣,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終。人的自然壽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長生久視、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義的幻想。辯證法的規(guī)律是理解生與死的鑰匙。毛澤東把死稱為辯證法的勝利。
對生與死的理解不能僅僅以自然規(guī)律為依據,而必須求之于社會規(guī)律。同樣是生,有的生得偉大,有的茍且偷生;同樣是死,有的死得偉大,有的死得窩囊。所謂重于泰山、輕于鴻毛講的就是死的意義問題。這個死的意義是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可以說,英雄與懦夫、留名千古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往往決定于對死亡的態(tài)度。中國古訓臨難毋茍免,講的就是氣節(jié),也是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死亡中最壯烈最感人的是為事業(yè)、為正義而獻身,死在刑場和戰(zhàn)場上。我們不僅要以哲學家的通達服從自然規(guī)律來對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氣概以視死如歸的勇氣對待為正義和真理而獻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是對死的認識的最高境界,是對死的意義理解的通達至極,是勇者與智者的結合,是以對自然規(guī)律與歷史價值認識為依據的人生態(tài)度。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
本文針對茶道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這一問題來試論一二。大家在相關論文寫作時,可以參考這篇由學術堂整理,題目為“茶道中包含的幾種人生哲學”的哲學與人生論文。
摘要:從一開始發(fā)現茶的藥用價值,到后來將其演變成一種飲品,然后再從中提煉出一種獨有的文化,最后將這種文化上升到人生哲學的境界。在千年的品茗歷史中,茶葉對于中國人來講,早已超出了其原本的物質屬性,而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家文化等思想互相融合,上升到一種修行、一種哲學的范疇。
茶在中國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被當作藥材來使用;二是被當作飲品,并成為中國人的“國飲”;三是與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相融合,漸漸脫離其物質屬性,發(fā)展出了茶文化和茶道;四是在茶文化的基礎上,上升到了一種人生哲理的高度。本文針對茶道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這一問題來試論一二。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一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大學的持續(xù)擴招,沖擊了原先固有的中職教學模式和生源。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較差,再加上重學歷的傳統(tǒng)用人觀念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消極因素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是擺在中職學校面前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而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的設定,是中職學校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質一直是我們教學中十分看重的素質。我們的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處事,要有鮮明的政治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因此,德育是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對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氣暴躁,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同時,中小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素質兩極分化嚴重,客觀上講,中職學生的素質普遍比普通高中學生要低,他們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尊重老師、說臟話、逃課、打架、玩游戲……這給中職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更增強了緊迫感。對于學生家長來說,把孩子送到學校,既是覺得孩子不大適合走學歷的道路,同時又不想放棄孩子,想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學校沉淀下再去接觸社會,這是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對社會來講,日益發(fā)達的信息傳播途徑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不良的東西,這對我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教好學生,如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所謂“哲學的貧乏帶來貧乏的教育”,要想將學生哲學教育質量提高,前提是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具體實踐,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同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始終圍繞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三觀內容。
其次,要不斷翻新教育理念,堅持知、行的統(tǒng)一。加強學生對與人生成長關系密切的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將知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信仰,引導學生把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讓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最后,要保持學生與時代的聯系。教育要具備現實意義,不能與社會和人文現實脫節(jié)。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遵循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體現中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當地企業(yè)的要求,加強針對性、時效性和責任感,做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強化哲學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哲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是將教學主體由教師轉換給學生,學生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積極探索哲學與人生的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生課堂之中。但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又或者切合學習內容的主題加以引導。例如,在講授《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節(jié)課時,可以先簡要講解一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同學們,你們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應該做到哪幾點呢?選擇你們認為重要的談一下?!苯處熗ㄟ^這樣的引導,之后就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只聽名字可能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事的,講的都是最貼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說話吃飯,無所不包、無所不講。課外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會發(fā)現,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古羅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tǒng)一的思想,這不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在學習相關的哲學思想時,究其產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學生不僅了解了當時的人文和自熱風貌,在那種情境下,結合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也能使學生哲學的學習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觀地講,政治性質的課程最難以在教學上吸引學生,說得深了學生難以理解,說得淺了就像讀課文,說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學目標。因此,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身邊發(fā)生的事和最近的新聞為材料延伸教學。例如,在教學《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里約殘奧會上運動健兒在奧運賽場揮灑汗水的時刻,讓學生真實感受什么叫“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以此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潛在的能量,從而積極地去面對學習和生活。這個時候再趁熱打鐵,讓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的“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的生活實例,以此加深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運動,教育在于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和密切配合中培養(yǎng)感情,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體會教師的授課內容,讓教育更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構建人的發(fā)展新形態(tài)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探究與合作,教師將教學重點“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逆境和挫折,順境、逆境的聯系與變化”等內容先作簡要說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由交流和討論,然后總結歸納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將課程內容的實踐意義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拓展,促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fā)展,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的教學目的。
哲學、科學和藝術,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講,具有某種相通性和普適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護的前提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有著十分強大的現實意義,而德育工作對中職教育來說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育人工作。做好這些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以育人為目的,不斷充實德育教育內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從而教好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更好地完成中職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孫海濱。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3]陳庭照。淺談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認識[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10(3).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影響較為深刻,使得我們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現了一定問題。文章將提出市場經濟背景在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探究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數顯問題的影響因素。
人生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是人生觀和價值觀二者的中心問題。人生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其對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了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對我們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給予關注和重視,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重個人價值,輕社會價值。
重個人價值輕社會價值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一。如今大多數的同學都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意識,在每件事情上都強調自己的主體意識,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1]只有較小部分的同學認為應該以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在他們的認知里,人生價值便是自我價值,人生幸福便是個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二)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
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二。市場經濟下的同學普遍存在重功利、講實惠,看重物質利益的趨向,相當一部分的同學認為物質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學偏激地認為金錢便是衡量社會地位、社會關系的唯一標準,自己未來的目標,便是要賺很多很多的錢。
(三)重才輕德。
重才輕德是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之三。市場經濟下,大多數同學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僅僅取決于學識、才能、機遇、社會關系等,而與個人品德沒有太大的關系。如今許多同學不講社會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行為粗魯、談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屢見不鮮。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雙重影響。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樣也有著消極的一面。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利益原則、等價交換等對于培養(yǎng)我們高中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創(chuàng)新意識和拼搏意識都有著積極作用。[2]但是同時市場經濟存在盲目性、自發(fā)性等弊端,利益原則和等價交換原則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對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市場經濟中利益是進行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強化了個人利益和小集團利益,促使了我們高中學生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滋生。又如等價交換原則,其是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但是其應用到社會社會生活中,則會讓人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不利于我們高中學生助人和奉獻的進行。
(二)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影響。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使得我國社會快速發(fā)展,現代信息技術也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互聯網也越來越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我們高中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寬,多元化的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對同學們產生了較大沖擊。尤其我們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還不足,極易在紛繁復雜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現多元矛盾和搖擺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發(fā)展,已是世界大國,西方國家一直企圖通過文化來影響我國民眾的思想,使得我國在內部產生矛盾。因此,我們高中學生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會信息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學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穩(wěn)定性和可塑性強的影響。
我們高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興趣較為廣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較強,渴望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意志相對于承認來說還較為不穩(wěn)定。[3]高中教育是傳統(tǒng)的、純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高中學生卻要面對大量的、世俗化的、具體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們高中學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還不能夠正確地應用辯證法來認識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識的膨脹,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學校灌輸式的教育,渴望進行自我奮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華得到肯定,從而過分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產生漠視群體的觀念。
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社會提供特定的人生環(huán)境,人生的社會價值也需要社會做出相應的評價。面對社會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無意義感的人很多的現實情況,社會也應對自身進行評價。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是以社會關系的豐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為內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歸根到底在于人的社會關系的建構。社會在制度上要明確地確立以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關系建構的最終目標,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建立一種機制,從而為把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還給人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確立具體的目標,努力消除或弱化社會關系物化的消極影響,實現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復歸,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人的發(fā)展和完善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在我國,市場經濟不僅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而且也推動了人和社會關系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們不得不面對商品社會形態(tài)中社會關系物化的所產生的消極影響。馬克思把社會關系在人面前以物與物的虛幻形式體現出來的現象稱為“拜物教”,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可以說是顛倒地表現出來的,就是說,表現為物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10](p426)在他看來,物化的社會關系雖有其積極的意義,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極意義。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夠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動,最終成了一種“觀念形態(tài)”來約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資本的權力必然會向社會生活、政治領域滲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連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懷疑和否定,社會中駭人聽聞、觸目驚心的道德災難時有發(fā)生;人們生活的風格由物來決定,在多樣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趨向極度的空虛化,身處物化的社會關系之中。一句話,就是人性的異化,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的關系掩蔽了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拜物觀是當前我國社會很多丑惡社會現象的基礎和重要表現。
市場經濟對于我們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影響是巨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基于我們學生存在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我們必須對其進行重視,正視問題的存在,分析問題并尋找積極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改變現今市場經濟背景下高中學生存在的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使得同學們在今后能夠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入和參與市場經濟,改善市場經濟,以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更加健康地發(fā)展。
[1]張婷.市場經濟下青年價值觀現狀研究[j].學理論,2016(3)。
[2]喬磊花,周東坡.論市場經濟與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j].才智,2015(16)。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三
我們現在試圖思考道德。當這個簡單的詞語被不假思索地混跡于眾多句子中的時候,可以讓人想到許多道德理論或說教;而作為一個光禿禿的題目,它從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離出來,成為一個陌生者,成為被打量的對象,或者更準確地說:它打量著我們,以它陌生的眼光透過層層熟悉的面具。它光禿禿地站在那里,對于我們來說僅僅成為一種開啟的可能性:一個揚起的手勢或一個張開的口型。
我們于是爭取到一種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聽道德的聲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來的寂靜里。所以膽敢用而且僅用這兩個簡單的字來作為標題,既是出于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也是出于對語言的絕對意義上的尊重和依賴。尤其對于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更多的是出于后者。因為作為背負著沉重文化遺產的后來者,我們本來是沒有權利僅僅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原詞語來作為一篇文章的題目的;但這說的只是我們,而就一個原詞語本身來說,恰恰是它背負著沉重的文化遺產這種狀況本身賦予它一種理由和責任去重新簡單地站出來,迫使人們重新思量它的意義。
因為所謂文化遺產終究是歷史的“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而一個原詞語在一種絕對的意義上講是任何文化創(chuàng)造的一種被給予的語言上的條件。所以,就“我們”而言,或者說出于對語言的失望與無奈,這個題目說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別的東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這個原詞語本身而言,或者說出于對語言的絕對尊重和依賴,這個題目試圖說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別的東西。
現代人經常談論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并因此而沮喪。然而真正堪憂的不是現代人或現時代的道德淪喪,而是道德本身的淪喪。道德淪落到倫理道德,因而喪失了它的真義,這是現時代和現代人道德淪喪現象的根本原因。
倫理道德關注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沒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種“品性”,擁有或者不擁有它被描述為與人交往的兩種倫理狀態(tài),就好象有錢沒錢是經濟交往中的兩種狀態(tài)。
而且對它的擁有還可以有量的區(qū)別:有的人擁有較多的道德,有的人擁有較少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多的道德,某件事體現較少的道德。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有一種收集整理道德規(guī)范的倫理學,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為現成固有的、不會改變的東西,它以故事、寓言、諺語等等文學方式使其自身成為日常倫理道德理解的語言表達:這種表達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則形諸具體的情境和行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經驗提煉為簡約抽象的道德原則與規(guī)范,前者成為膾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后者成為有口皆碑的倫理準則,這兩者往往是同時進行的。隨著這種道德語言的成型與習慣化,道德越來越被倫理化,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生活的倫理化,乃至世界的倫理化,也就是說自然越來越被理解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來越被當作人與人發(fā)生x系的舞臺與背景,甚而至于只被當作空洞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道德以一種“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倫理化的過程,倫理道德取得它強大的教化力量的過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淪喪和本真的自然被遺忘的過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隱退和道德淪喪的開始。
另一方面,倫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于對道德倫理化進一步深化的需要,也開始對倫理道德視道德為事實、從而只對它進行加工整理這樣一種狀況開始不滿,這種不滿導致了對道德的根據、來源或本質的尋求,這種尋求表現為兩種互相爭奪支配權力的共生同謀:宗教的與哲學的道德闡釋。
如果說樸素自然主義是隱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說它對道德的倫理化所做的抗爭是以一種隨自然的隱退一起隱退的話,那么可以說宗教是第一個試圖從正面沖破倫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于這種力量原本就是在倫理道德世界的溫床上孕育出來的,它既沒有見證到道德的倫理化,也沒有經驗到自然的喪失,它只是對這個倫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滿,但它并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滿究竟來自何方,所以它偽造了一個彼岸世界作為倫理道德世界的對立面,這個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來源和根據。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為之尋求根據的自然已經是隱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經是淪喪了的道德,所以它對所謂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實際上加劇了自然的隱退和道德的淪喪。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無限權威以及人親近甚至達到這種權威的可能性極大膨脹了人類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長了人對于自然的忽略與蔑視;另一方面,道德的倫理化不但沒有從根本上被揚棄,反而被神圣化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梁,所以雖然宗教本來是作為倫理道德之世俗權威的挑戰(zhàn)者面目出現的,而且雖然倫理道德世界的權威知道在宗教的極端空虛和傲慢的核心里道德并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還是被倫理道德世界引以為最親密的同盟。
但是對倫理道德根據的尋求并不一定要以一種假裝蔑視和企圖超越倫理道德世界的神圣面貌出現,它還可以表現為一種堅持在倫理道德主體自身內部尋求根據的崇高形態(tài),這被叫做哲學的道德觀。由于這種道德觀是道德倫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結果,而它也將它的思想觸角深入到宗教的領域,所以它不象倫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樣直接以宗教為親密的同盟,而是以與宗教相互爭執(zhí)對倫理道德世界的解釋權的方式在倫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與宗教共生同謀。
作為自我根據的道德觀,哲學道德有兩種形態(tài):據理的自律道德或從心的自律道德,分別以客觀的理或者主觀的心作為倫理道德的根據或基礎,以之為道德的倫理化作出解釋和提供論證。它們不停地互相批評,但實際上它們至少在兩點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強調自律:從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據理的道德也強調道德之理雖然客觀,但也是人心之客觀,與物理之客觀有別,與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議亦有別。
二是它們共同的興趣不在于記錄整理倫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于為倫理道德提供理論基礎或根據;它們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倫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論證和建立起來,也就是問:人為什么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人的行為或者人的內在品性為什么是要符合道德的?論證、建立、遵守、符合這些詞表明它們沒有問到更根本的問題:道德首先是否應該被理解為或被規(guī)定為倫理道德?這個問題本應優(yōu)先于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問題。
但是這兩種道德觀實際上取消了道德。無論在科學性的道德策劃里,還是在藝術化的價值創(chuàng)造里,倫理道德或哲學道德的消極的客觀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時任何積極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說原來以倫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殘存下來的一點本真道德的遺跡也被徹底地拋棄,于是道德完全成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多余的詞匯:在嚴格的社會科學用語里它與風俗習慣、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為有關法制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等等標準考察之外的非常規(guī)變數。
在這種科學策劃指導下的社會工程實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標準技術手段如法律條文、經濟預算之外的輔助性的民間調解手段,而且科學社會確信這種輔助手段的需要僅僅是暫時的,因為按照“社會進步”也就是科學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則最終都要被全部轉寫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廢立的、無歧義的精確形式。所以無論在社會工程實施中出于操作性的技術細節(jié)原因是否還暫時被利用,它在科學策劃的眼里只不過是一種原始的遺跡、落后的象征,如果說除了暫時之用外還有什么價值的話,那便是一種觀賞價值或文物價值,是一種有趣而且無害的古跡旅游資源一類的東西,這種東西在越落后的地方越豐富,而在一個充分進步發(fā)達的社會里,也就是說在一個充分數字化、精確化、機制化的現代性社會里,這個因素在嚴格的社會的算計、策劃和工程實施里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的。
類似地,在藝術創(chuàng)造式的道德理解里,或者說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道德的自我癲狂的藝術活動里,道德實際上成了一個貶義詞,一個笑話,一個現代派的搞笑的藝術品。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一種科學和藝術的相爭-同謀,因為在科學技術操縱的世界里,據說對美的熱愛、對詩意的感受、對藝術的虔誠是現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學權威、抵制技術統(tǒng)治的稻草,是人類最后的救主,但實際上對純粹美感的狂熱追求正如對精確控制的無限提高一樣,是現代人徹底喪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后的痛苦而麻木的、瘋狂而冷漠的、清晰強烈而盲目愚鈍的自我膨脹。這個膨脹的自我可以表現為審美的主體,也可以表現為算計的主體,而這兩種主體相互爭執(zhí)的可能條件在于: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創(chuàng)造世界之權力的意志。
這種意志本身除了什么都不是之外并不是任何東西,它是無限吸附和無限膨脹的自身虛無的旋渦,以自己為中心瘋狂而冷漠地旋轉,在這個旋渦中自然被脫水甩干、被震裂粉碎、而且以“進步發(fā)展的加速度”離心而去。除了服務于它的控制、創(chuàng)造和同化,這種自身旋轉從不真正尊重任何異于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覺:美感或者感覺材料的當下主觀確定性,是現代美學和實證科學共同的第一原則。接下來便是表達、創(chuàng)造或者參數設置與結果控制。
當然從外觀看起來,現代科學和藝術作為一個權力意志的兩種表現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可以說前者是在冷漠掩蓋下的狂熱,后者是在狂熱掩蓋下的冷漠;或者說前者是打著客觀旗號的主觀,后者是打著主觀旗號的客觀棗當然主觀客觀這樣的詞語是宗教-哲學相爭-同謀時代的用語了,而現代科學-藝術的相爭-同謀則主要不再是“觀”點上的相爭-同謀,而是行動上的了。行動也是現代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原則。兩種貌似不同的行動表現著同一個意志,兩種實質相同的行動爭搶著同一個權力。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權力制衡假象里,危險被最大限度地掩蓋、擴大和蔓延。
在它們的爭搶所營造出來的虛假自由里,選擇實際上是一個騙局:無論崇拜藝術還是迷信科學,個人都被迫卷入現代性的人類膨脹過程中,成為人類這個病菌群落中的一桿菌體棗對于本真的自然來說,人類豈不是已經成為一個病菌群落了么?!至于那些左右大腦半球同樣發(fā)達,科學與藝術并尊的“健全”現代人,就該是病菌群落中的桿(干)將了。
所以當奄奄一息的人呼吁要發(fā)展環(huán)境科學、實施環(huán)保規(guī)劃、發(fā)掘環(huán)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時候,人的盲目自大還是那么驚人地大,人的自轉還是那么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確和控制為導向的現代科學技術和以自我表現和自我創(chuàng)造為特征的現代藝術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訐或者狼狽為奸的現狀,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從根本上一并加以揚棄,那么任何環(huán)境科技、規(guī)劃或者美學都不過是病急亂投醫(yī)、治標不治本,一時的止痛只能換來更大的陣痛乃至最終的崩潰。
這就是為什么一定是道德問題,而不是政治、政策、經濟、立法、環(huán)保科學、環(huán)境美學等等問題,與當前的危機有最根本的聯系。上面已經分析了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作為現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其本身正是危機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們來解決問題;至于現代政治和經濟,也沒有希望以某種調整或策略來解決問題,因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生活的基礎并不是別的,而正是科學迷信和藝術崇拜。
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于人有權力主宰自己、而且應該促進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這樣一種觀念;現代經濟制度起源于人有權力制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應該不斷發(fā)展擴大這種加工利用這樣一種觀念。于是民族國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權或對人類本性權利的占有成為“進步”的代名詞,而這種意義上的進步則被視為最終極的政治價值;在經濟方面,則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產值的翻番、財富的累積成為唯一的和最后的經濟價值。
總而言之,帶有強烈侵略性和驅迫性的“進步”、“發(fā)展”本身成為最高的和唯一的價值?!案?、更高、更強”,“justdoit”是這個時代的典型口號,在其根底上正是藝術崇拜和科學迷信的意識形態(tài)。“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這樣一種口號似乎表達了對發(fā)展價值觀的某種反思和節(jié)制,但這種反思和節(jié)制是遠遠沒有觸及問題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問題的表現:作為現代政治和經濟的一個策略與規(guī)劃,它說話的落腳點還是發(fā)展,而且是“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這意味著暫時的放他一馬是為了今后持久的征服,而從根本的價值觀層面來看,一切并沒有改變:從長遠來看,自然終究不過是勞動的對象,是等待人去賦予他價值的,雖然現在他太累了,人們呼吁說讓他歇歇吧;人的勞動則是價值之源,因為人永遠是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所以勞動是絕對合法和永遠光榮的;勞動帶來財富,所以追求和創(chuàng)造越來越多的財富也永遠是合法和光榮的。
其它的嘗試:面對人類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脹所帶來的危險,有人主張重新請回已經死去的宗教、哲學或者倫理道德觀念來作為一個他者以制約現代人的審美型和技術型的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正如我們上面已經分析過的那樣,這所有一切由于都是建立在道德倫理化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它們毋寧就是導致今天人類自我中心極度膨脹的直接歷史原因,更遑論解決今天的問題!
今天問題的關鍵在于認識到,包括上述種種形態(tài)在內的道德淪喪是導致自然隱退和人類危機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義將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徑??墒堑浆F在為止我們還沒有說道德的真義是什么,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對種種道德淪喪形態(tài)的剖析批評當中我們已經展現出了一些什么,否則上述剖析批評就是不可能進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F在的問題在于如何從正面“直截了當”地告訴人們說:喂,聽著,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上面的剖析批評就是不必要的了。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四
對飲茶價值的深度理解與認知,加上大眾對飲茶活動的普遍共識,使茶文化能夠具體發(fā)展成為展現文化機制和情感理念的綜合文化體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無論是具體的飲茶習慣,還是具體內涵,都將飲茶者自身的人生認知和情感哲學融入其中,進而造就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體系。
中西方茶文化機制的本質化詮釋所展現的不僅是未來文化發(fā)展的趨勢,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種成熟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需要以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和人文思維的獨特視角,來對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達的具體內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認知,從本質出發(fā),去深度探究和認知茶文化體系向我們集中詮釋和展示的整體理念內容,從而實現對兩種茶文化體系的應用與傳遞。
在近代歷史發(fā)展中,尤其是國際化融入茶文化體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豐富構建得以實現。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現的已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已經逐漸成為極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機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國際文化的一部分,國際茶文化之間的深度交流,不僅僅為茶文化的層次化交流開辟了傳播交流的新途徑,更是實現了與外國文化體系的內涵化交流。以飲茶為主的茶文化。作為獨特的“附屬品”,在被國際社會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時,日趨國際化發(fā)展和深度創(chuàng)新。
我國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長期而客觀的飲茶活動所具體形成的,其中所詮釋及展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習慣,更是社會大眾飲茶習慣的具體變化,從我國茶文化與大眾生活習俗之間的關聯性看,正是大眾的廣泛推崇和一致性認可,形成了我國茶文化的獨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機制則形成于近代社會之中,其中融入和詮釋了西方獨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其內涵豐富且形式獨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們所具體品讀的是一種成熟的文化觀,尤其是充滿西方文化色彩的獨立茶文化機制。
對于任何一種文化機制來說,其最終都與人生感知和思維哲學之間有著本質化融合及價值詮釋。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大眾禮儀的本質性詮釋等等,都在具體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動呈現。個人哲學的根源是自身對于茶和飲茶活動的理解與認識,所以在當前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濃厚的哲學思維使得該文化的本質化內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眾在飲茶過程中,通過具體的品茶活動,實現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過哲學情思的必要融入,從而實現對飲茶活動和茶文化的獨特認知。當然,我國茶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與文化詮釋的綜合文化價值,其在不斷發(fā)展時,將具體的飲茶習慣和思想理念整體性融入,從而形成了價值內涵極其深厚的茶文化機制。
茶文化機制是由大眾所具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機制,實質上是由大眾理解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整個茶文化體系所能表達的是系統(tǒng)化的人生感知,其濃厚的哲學理念中,有著自身感知。在品茶過程中,人們需要置身在“靜”的環(huán)境中,具體感受對飲茶活動的深層次品知。
茶屬于東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詮釋的不僅是東方元素,便是作為植根于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長達幾千年的應用,使得我國茶文化包含了極具我國特色和內涵的思維習慣。我國茶文化體系中包含了獨特的中國思維,熱衷于以情感表達的方式來進行層次化交流。對于我國大眾來說,飲茶并非一種普通的生活習慣和價值理解,茶文化在飲茶認識不斷成熟的背景下,層次化的精神內涵被融入其中,從而賦予了其獨特的情感思維。
我國茶文化體系中所具體展現的精神理念和個人的人生哲學,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們不僅是對茶文化思想內涵的深度詮釋,更重要的是隨著大眾飲茶習慣而不斷成熟,從而使得飲茶思想深化為具體的哲學思維,實現了茶文化人生哲學的深度表達。
在時代發(fā)展進程中,茶文化中所表達的審美藝術和精神思維,不僅實現了精神理念與個人心靈的升華,更是實現了自我超脫,尤其是實現了自我哲學的個人詮釋與真實再現。從我國茶文化機制的具體表現看,其中所表達的人生哲學是一種心靈上的詮釋,更是對茶文化的成熟認知。我國茶文化融入了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國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來治理國家,濃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僅是一種文化理念,同時也是重要的修身、養(yǎng)性之道。
西方各國本身不是茶葉的產地,但是茶的獨特魅力并沒有影響其價值的傳遞與表達。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歷史之中,此時具備了茶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作的良好環(huán)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種完全不同于我國茶文化的文化機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為代表進行具體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國茶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與我國的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機制中更多展現的是一種個性文化,并且以一種獨特的理解方式來詮釋飲茶人的風格感知。
西方茶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機制中,我們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國茶文化一樣的豐富多樣性,比如茶具、茶器等這些只有基于我國悠久的飲茶歷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圍和環(huán)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機制,其所具體表達的方式是將大眾習慣進行深度詮釋。與我國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這在具體的飲茶習慣中就能得以體現,比如我國飲茶時,更多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清飲風格,但是英式飲茶其往往是將牛奶、咖啡等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獨特哲學。
從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時代背景看,此時社會的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極大提升,飲茶條件也實現了極大提高。與我國“倡導勤儉”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個人的享受。比如,英國下午茶將個人享受與精神化滿足等諸多內涵融入其中,構建了極具自身屬性的飲茶習慣。
西方大眾的飲茶活動不僅有著自身的特色,同時更重要的是其將社交禮儀和大眾認知等諸多內涵融入其中,從而以個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獨特內涵所在。
隨著茶文化內涵的不斷加深,我們不難看到整個茶文化機制中包含了諸多可以被綜合利用和全面認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濃厚的文化環(huán)境,使得茶文化內涵成為了解各國文化的“主旋律”。我們相信文化在未來將繼續(xù)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價值及作用。而我們在理解茶文化時,必須從其中的精神理念認知角度出發(fā),尤其要意識到整個文化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層次化影響和實際價值。
[1]駱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較模式與先驗哲學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學”建構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趙恒君。中西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兼評張西平《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166-168.
[3]余榮寶,李玉鴿。儒家傳統(tǒng)人生哲學現代化的機緣與價值--以現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說為中心[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128-129.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五
近年來,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大學的持續(xù)擴招,沖擊了原先固有的中職教學模式和生源。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較差,再加上重學歷的傳統(tǒng)用人觀念和激烈的社會競爭等消極因素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是擺在中職學校面前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而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的設定,是中職學校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質一直是我們教學中十分看重的素質。我們的教學要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處事,要有鮮明的政治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因此,德育是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對學生來說,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氣暴躁,不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同時,中小學片面地追求升學率的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素質兩極分化嚴重,客觀上講,中職學生的素質普遍比普通高中學生要低,他們有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尊重老師、說臟話、逃課、打架、玩游戲……這給中職教學德育工作帶來了難度,更增強了緊迫感。對于學生家長來說,把孩子送到學校,既是覺得孩子不大適合走學歷的道路,同時又不想放棄孩子,想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在學校沉淀下再去接觸社會,這是對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對社會來講,日益發(fā)達的信息傳播途徑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傳播了一些不良的東西,這對我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如何教好學生,如何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所謂“哲學的貧乏帶來貧乏的教育”,要想將學生哲學教育質量提高,前提是必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德育教育的具體實踐,更符合當今時代的潮流,同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始終圍繞學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和三觀內容。
其次,要不斷翻新教育理念,堅持知、行的統(tǒng)一。加強學生對與人生成長關系密切的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將知識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精神信仰,引導學生把馬列主義哲學基礎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哲學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讓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最后,要保持學生與時代的聯系。教育要具備現實意義,不能與社會和人文現實脫節(jié)。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成長的實際,遵循中職學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體現中職教育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當地企業(yè)的要求,加強針對性、時效性和責任感,做到教育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強化哲學觀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讓哲學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是將教學主體由教師轉換給學生,學生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積極探索哲學與人生的學習,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生課堂之中。但我們所提倡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又或者切合學習內容的主題加以引導。例如,在講授《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節(jié)課時,可以先簡要講解一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同學們,你們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應該做到哪幾點呢?選擇你們認為重要的談一下?!苯處熗ㄟ^這樣的引導,之后就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只聽名字可能離生活很遙遠,其實不然。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處事的,講的都是最貼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說話吃飯,無所不包、無所不講。課外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會發(fā)現,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希臘古羅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tǒng)一的思想,這不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學家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在學習相關的哲學思想時,究其產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學生不僅了解了當時的人文和自熱風貌,在那種情境下,結合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也能使學生哲學的學習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觀地講,政治性質的課程最難以在教學上吸引學生,說得深了學生難以理解,說得淺了就像讀課文,說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學目標。因此,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身邊發(fā)生的事和最近的新聞為材料延伸教學。例如,在教學《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里約殘奧會上運動健兒在奧運賽場揮灑汗水的時刻,讓學生真實感受什么叫“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以此來感染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潛在的能量,從而積極地去面對學習和生活。這個時候再趁熱打鐵,讓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的“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的生活實例,以此加深學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加強學生學習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運動,教育在于互動”。合作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和密切配合中培養(yǎng)感情,從而更加有效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體會教師的授課內容,讓教育更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構建人的發(fā)展新形態(tài)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探究與合作,教師將教學重點“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逆境和挫折,順境、逆境的聯系與變化”等內容先作簡要說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由交流和討論,然后總結歸納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再將課程內容的實踐意義進行二次開發(fā)和拓展,促使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fā)展,實現哲學與人生課程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的教學目的。
哲學、科學和藝術,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講,具有某種相通性和普適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護的前提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有著十分強大的現實意義,而德育工作對中職教育來說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育人工作。做好這些工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職業(yè)技術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以育人為目的,不斷充實德育教育內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從而教好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更好地完成中職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孫海濱。中職學校學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4.
[2]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魯東大學,2013.
[3]陳庭照。淺談對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認識[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10(3)。
大學哲學與人生論文篇十六
中國人有句口頭禪,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抱著什么態(tài)度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以提高人生境界為目標的學問,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學。它不以追求知識體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為最終目標,而是講人對世界的態(tài)度,講人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理能帶給我們自由,科學給予我們知識,只有哲學才會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追問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追問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因此,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以經得起痛苦和磨煉的人生態(tài)度之學。
一、哲學是什么?認識哲學。
對一般人而言,哲學是一個既抽象又空洞的詞匯。哲學是什么,因為哲學本身就是從提問開始??梢哉f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說它簡單,因為哲學已存在幾千年,早就有過定義;說復雜,是因為迄今為止它永遠是個問題,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終極的答案?!罢軐W”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沒有出現,它來自19世紀日本學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思想翻譯為“哲學”。中國晚清的學者黃遵憲最早把“哲學”這個詞從日本介紹到中國。“哲學”是個非常深奧的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有多少個哲學家就有多少個說法。下面試從多個方面來認識“哲學”。
(一)、“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于希臘文中的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合成,原意是“愛智慧”,愛慕智慧就是哲學?!皭邸边@個字在希臘文中有三種意思,一是指情愛,代表一種出于本能的感性沖動及浪漫的情懷;二是友愛;三是博愛。在哲學所談論的愛,重點在于友愛。友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我們對于智慧比較正確的態(tài)度。
“智慧”有兩個特點,一是“完整”,所謂完整,代表把生命視為一個整體,生命是完整的,我們在一個地方失敗,正好在這個地方有了反省的機會,借此能夠有所改善;相反的,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一帆風順的,可能反而沒有反省的機會。因此,對任何事情成敗得失的判斷,都不能只看某一點,而要思考整體生命。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來。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有些問題則是屬于根本的大問題。生死就是根本的大問題,所以哲學家常會思考死的問題。還有人為什么有不一樣的命運?為什么有些人做壞事沒受報應?為什么有的人生下來就受苦難?這些都屬于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需要以開放的心胸準備接觸智慧。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追問,永遠在驚訝。希臘時代有一句名言“哲學起源于驚訝”。愛智慧開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對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們什么都要問,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學性質的。前幾年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蘇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這個字就是源于希臘文sophia)。這種說法只是一外詞源學的說明。
(二)、《辭?!穼φ軐W的解釋?!罢軐W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BR> (三)“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的這一定義,是從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來界定的。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就是說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理論,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所謂世界觀,就是指人們對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或總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觀,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觀都是哲學。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是不系統(tǒng)、不自覺的,它缺乏理論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因而不能算是哲學。只有把這種世界觀加以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使之成為具有一定理論形態(tài)的世界觀,才稱得上是哲學。
(四)、“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的概括和總結”。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而具體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過程的特殊規(guī)律。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要對具體科學的成果進行哲學概括和總結,由特殊性的認識上升到普遍性的認識。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
(五)“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任何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這里所說的方法論,就是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學作為一定的世界觀,必然貫穿著一定的觀察問題的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中,世界觀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方法論。
(六、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正確概括和總結,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偉大發(fā)現。
(七)主觀四維唯物主義哲學。
它認為: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首先要研究物質世界中的“物質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普遍性”。其次,進行哲學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確的方法論指導。第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第四,堅持正確的認識論。人的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過程是一積極的實踐過程。哲學探索的目的就是發(fā)現真理,并把所發(fā)現的真理用來指導實踐。
(八)“哲學即邏輯”。羅素、奎因(1908-2000年,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的代表,)、維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奧地利,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主要著作有《邏輯哲學論》)等人的主張,在羅素看來,哲學的本質就是邏輯,而奎因則從邏輯的觀點來看侍和認識問題;維特根斯坦宣稱:“哲學的目的是思想的邏輯澄清”。哲學家要用邏輯技術來分析語言,哲學成了邏輯應用了?!斑壿嫛币辉~起源于希臘文,原意是思考、思維與表達思維。邏輯是一門從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學問。從邏輯發(fā)展史來看,可分為兩種:一為“形式邏輯”,它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得創(chuàng)立的,主要有主謂詞式的命題作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論證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號邏輯”,起源于德國哲學家來布尼茲(1646-1716年),他主張設立一套符號,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號表示一個意義,并且以數學方式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義的混淆。對于符號邏輯貢獻最大的是羅素,他與懷特海合著《數學原理》。傳統(tǒng)邏輯的主要內容有: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
(九)哲學是哲學史。
說哲學是哲學史,并不是說哲學等于哲學史。而是說,通過學習哲學史來學習哲學,研究哲學史來研究哲學。哲學具有人文科學的特點,即它是歷史性學科,所以學哲學必須讀孔子、亞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學大師的著作。在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哲學史。
(十)、“哲學就是懷著一種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年)認為:“哲學就是懷著一種愁鄉(xiāng)愁的沖動到處去尋找家園”。這把哲學同全部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科學語言說不清、道不明的廣大朦朧情緒領域統(tǒng)統(tǒng)網羅進了哲學活動的范圍。從哲學角度看,這些情緒可歸結到綿綿不絕的鄉(xiāng)愁和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的沖動。這里所說的家園,并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家鄉(xiāng),而是指精神家園,哲學意義上的家園,內心的家園。如白居易詩云:“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xiāng)可獨在長安。”“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詩人的情感,可以說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學意義?,F代人整天侍在鋼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們比肩接踵的馬路上,呼吸著被污染的混濁空氣,聽到各種雜亂的聲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內心深處會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緒,一縷鄉(xiāng)愁猛地襲來,你恨不得馬上一口氣跑到荒效野外僻靜處,呼吸大自然的氣息,投入大自然的懷中,去尋找生命的根,渴望著歸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種不安感和無名的煩惱會忽然彌漫在心頭,連自己也說不清的一團茫然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尋找歸宿感在心中蠕動。精神的歸宿是無形的,所以更不易覓得。在尋找歸宿和家園的過程中,人們還常常表現出一種猶豫、恍惚和反復的思緒。這種情緒,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今天,顯得尤為迫切。只要我們堅守精神的家園,思想的自由,知識的光華,我們的家園將會豐富多彩,生機勃勃。
(十一)“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
馮友蘭說“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牟宗三則說“什么是哲學?凡是對人性的活動之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
(十二)“哲學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問題的學問”。
胡適(1891-1962年,安徽績溪人,1910年赴美師于實用主義大師杜威,他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十字真言影響很大。)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說:“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問題從基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十三)周國平認為,哲學有四種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為形而上學的沉思和偉大思想體系的創(chuàng)造,它屬于哲學史上的天才;二是作為學術,它屬于學者;三是作為思潮或者意識形態(tài),它屬于大眾;四是作為人生思考,它屬于每一個不愿虛度人生的人。前兩種屬于少數人,而后兩種屬于多數人。
(十四)“后現代主義哲學”。
形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是一種以西方發(fā)達國家二戰(zhàn)后進入現代主義社會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義文化的理論取向、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為基本特征,以一種新的話語、新的形式為解釋為說明現代社會出現的種種新的社會現象,,提出解決當代社會條件、人類命運問題的一種理論思潮。后現代主義這個詞最初產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學(埃菲爾鐵塔)、詩歌等領域,表示有不同于傳統(tǒng)的風格、個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現于一種文學文化現象。60年代后,便被賦予了一種哲學的概念。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總有一種歷史性、時代性、分期性的特點。二是對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社會現象新的解釋。如全球化、人權、文化的認同等問題。
(十五)“中國哲學”
就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且把這種領悟與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實踐之中所形成的一門學問。(詹石窗《新編中國哲學史》中的觀點)。
(十六)“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學術流派,儒家以其獨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關注?!叭濉北臼且环N職業(yè),在早期,所謂“儒”是給富貴人家相禮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鬃樱ㄇ?51-479年),名丘,字仲尼??鬃拥乃枷胫饕4嬖凇墩撜Z》中,這是其弟子所記錄的。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叭省薄墩f文解字》謂“仁,從人二”??鬃诱J為:仁,就是愛人,是一種內在修養(yǎng)的功夫和境界,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要恭、寬、信、敏、惠五種德行??鬃訉ΧY也十分重視,在《論語》中出現75次,他告誡弟子要“知禮”“立于禮”。在《論語》里,“仁”這個字,有時不是僅指一種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這種情況下,“仁”就是“品德完美”??鬃拥囊簧怯腥缫粭l上升的弧線,指向無限而圓滿的境界。他對自己的德性修養(yǎng)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孟子(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今山東鄒縣人。(“孟母三遷”就是講他的故事:孟子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人把他撫養(yǎng)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們著玩埋死人的游戲,他母親感到這樣對不孩成長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個靠近集市,小孩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經營買賣的游戲。孟母感到這樣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學校邊居住,這樣,孟子開始學習詩書禮儀。其母就決定長期居住下來。)在儒家中素有“亞圣”之稱。孟子的學說也是以人為其出發(fā)點,由此而建立了一種融會認識論、修養(yǎng)論、天人關系論為一體的生命道德哲學。主要內容有:盡心、養(yǎng)性、事天、立命。他認為人性修養(yǎng)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主張民本思想,認為:“民為貴,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注重個人修養(yǎng),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為本的哲學思想。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據《史記》稱:“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彼錾s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長20歲。相傳孔子向老子請教過禮。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兜赖陆洝穼ⅰ白匀弧迸c“無為”作為其哲學體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疇?!按笃魍沓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成語都與老子有關。老子有“三寶”: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質,因為萬物都來自于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說:“慈故能勇”。二是儉,儉就是對侍萬物的一種態(tài)度,也代表著節(jié)制欲望。三是不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經尹子、列子、莊子等人的弘揚,道家理論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
(十八)“墨家的經驗論哲學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創(chuàng)立。墨子(約前468-376年,名翟,戰(zhàn)國初魯國人。他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在經濟、政治、倫理、教育、哲學、邏輯、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基本原則是“兼相愛,交相利”,他主張:尚賢、非攻、節(jié)用。他在哲學上的重要貢獻是他提出了判斷言論是非的標準,即“三表”一表為歷史經驗、二表為耳聞目睹,三表為社會功利。符合這三條,則為是,否則為非?!赌印芬粫撬闹鲄R編?!赌庸敗防镉涊d:當時,楚國雇用了一個機械發(fā)明家公輸般,發(fā)明了一種攻城的武器。楚國將使用這種武器進攻宋國。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國,勸陰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輸般演習他準備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則表演他準備防御的武器。公輸般采用了九種攻城機械來進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擋住。最后,公輸般的武器用盡,而墨子的防御武器還有。公輸般不肯認輸,說“我知道怎樣擊敗你,但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想用的那個辦法,但我也不說”。楚王問他們,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說“公輸般想殺害我。但是,我的弟子已經用我設計的武器武裝起來,在宋國的城墻上等侍楚國的進攻。我可以被殺害,但楚軍無法殺他們?!背趼牶笳f“如此說來,我們就放棄對宋國的進攻?!?BR> (十九)“管仲的哲學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時期潁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F存《管子》中有“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他認為:水為萬物之源。“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這與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之源不謀而合,表現出早期哲學家的共同觀點。他還提出了“陰陽五行理論”:在世界的萬事萬物中,同一類事物之間按五行的內在關系而相互聯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學思想”。
“法家”以重視法治而見稱。戰(zhàn)國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戰(zhàn)國初期魏國人,他著的《法經》是在魏國推行法治的實踐基礎上,總結了春秋以來的法治經驗,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國變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軍事哲學思想”?!败娛抡軐W”是關于軍事斗爭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智慧,它包括戰(zhàn)爭勝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認識和戰(zhàn)局發(fā)展變化的基本預測分析理論。代表人物有孫武(前535-前480),著有《孫子兵法》,他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基礎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戰(zhàn)不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認識方法。是孫臏,孫武的后代,在孫武去世后150年出生?!皣壕融w”“孫臏賽馬”都是講他的故事。“貴勢”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軍事哲學思想也重視具體陣法的布置與實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學”。
“中庸”之說,首見于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中庸》一書,為戰(zhàn)國時子思所作。書中寫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爸小笔侵钢虚g、中等、兩者之間,它是適宜的、合適的、恰到好處的意思,既不是“過”,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學上的“度”?!坝埂本褪菍嵱谩!赌先A經》中說:“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過其弟子及一代后儒們發(fā)展與充實而形成的一個精密體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眾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靈光片羽,如過猶不及、剛柔相濟、禍兮福之所倚,福之禍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十分深遠,今天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體現。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學”。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廣川人。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他的儒術中,神學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認為天下萬物統(tǒng)一于五行,五行統(tǒng)一于陰陽,陰陽統(tǒng)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還將人的形體也看作是“天”的產物,人性也應從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據。在人性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三綱五?!钡娜藗惔涡驑藴省K^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他的崇天神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而且影響于后代。
(二十四)“哲學”在理論上,就是教人學習“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總體學問;在實踐上,就是教人學習“做人”、“處事”的學問總綱。所謂哲學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應該如何生活才有意義。(臺灣《哲學概論》)。
二、人是什么?認識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納基的調查,500次通電話,使用最多的一個詞是“我”,共出現3900次。一個心理測試:集體照中你先注意誰?愷撤“我來我看見我征服”。黑格爾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為最為熟悉的東西,恰恰是我們最不了解的,正如“臺風中心沒風”。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古希臘寓言:人面獅身怪獸斯芬克司,蹲在海邊懸崖上,誰從這里經過,必須猜它一個謎言:開始四條腿走路,后來兩條腿走路,最后三條腿走路。沒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來,終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說這是人。怪獸跳崖自殺了。從表面上看來,人生下來后,在幼兒時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長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腳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變成三條腿了。事實上,這故事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在人沒有認識到自己這前,只能像動物一樣爬行,受著自然萬物的統(tǒng)治,命運由自然界來支配;當人認識自己這后,人就會用自己的雙足站立在天地這間,把兩手和頭腦解放出來,成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會憑借一生的經驗和智慧這根拐杖,用兩腳穩(wěn)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間。
人是什么,這是人類思想史上一個古老的話題,哲學家們都從各自的偏好的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間的地位和價值的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學家,后被指責為無神論者,并受到法庭的傳喚。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觸礁,當場溺水而死)說的。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這段話后來被人稱為“普羅泰弋拉命題”?!叭耸侨f物的尺度”中的“人”具體含義的理解大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指個人,即作為個體的人。也就是說人們都以他自己的知覺、看法作為衡量萬物的尺度;二是指作為類存的人類,即人類是萬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為“個體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詞“人類”用。一般認為,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的人,是衡量萬物的真?zhèn)?、好壞、乃存在與否,都應以人為標準,而不能以其他東西為標準。人的主觀感覺成為判斷事物的標準。“人是萬物的尺度”已不是一個純哲學的命題,而是體現了其政治、倫理、法律、教育、哲學等觀點的綜合命題。
(二)、“人是政治的動物”。
亞里斯多得在《大倫理學》一書中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天生要過共同生活,沒有人愿意在他獨自一人時選擇全世界”在《政治學》一書中,他對人的定義是: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的動物。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國家、社會集體。由于人不能單個獨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會,在社會中集體生活,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樂時也應該把自己的幸福讓朋友分享。在他看來,人不可能獨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為人類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會基本形式。家庭聯合起來組成村坊,若干個村坊組合成城市(城邦)。這是人存在的現實需要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的本性決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趨向于城邦,是因為人類生來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趨于政治的組合。
(三)、“人是理性的動物”。
“人是理性的動物”的觀點,在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觀點。這觀點的理論基礎是笛卡爾的哲學。笛卡爾(1596……1650年),法國哲學家,近代哲學的始祖。青年時代接受父親的遺產,只身到巴黎闖蕩;不久厭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區(qū)研究幾何學(他是解析幾何的發(fā)明者),后來到荷蘭參軍,當時荷蘭太平無事,他研究哲學。他一生未婚,但有一個私生女,5歲時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代表作有《方法論》《沉思錄》。黑格爾稱他“新世界的哲學是從笛卡爾開始的”。胡塞爾說“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一個人人人全新的哲學:通過改變哲學的整個風格,哲學做出了一個徹底的轉向,即從樸素的客觀主義轉向超越的主觀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講,他是近代哲學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這是哲學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則我存在。從哲學上理解,就是認識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須靠精神去認識。
(四)“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BR>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是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1623……1662年)提出的。他認為: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因而,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這是他關于人的經典比喻,它讓人認識到自身的弱點,也認人看到自己的尊嚴。他這一比喻雖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涼。人的確很脆弱,人類的祖先在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夠活下來,完全是依靠他們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帶著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著,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義的人生?!八枷搿辈粌H僅是我們簡單的生存需要,更是我們全部尊嚴與道德之所在。因此,我們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機器”。
“人是機器”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爾就曾經用機械論的觀點來說明人和動物的機體的功能作用。他認為,動物肌體內部的活動不過是“動物精氣”和各種器官的一些機械運動,如同一架鐘表的鐘擺、齒輪、發(fā)條等零件的機械運動一樣。拉美特利是一位醫(yī)生,職業(yè)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認為,人和世界上的萬物一樣,都是物質的。他把笛卡爾的觀點向前推進,認為人和動物都是一架機器,只不過人是架比較復雜,過比動物機器更精致、更靈活一些罷了,人和動物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區(qū)別。拉美特利利用物質的機械運動來解釋人體活動,并進而解釋人的精神活動,對于批判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具有積極意義,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維活動用機器的物質活動再現出來,這已為現代的人工智能科學所證實。他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寫道:“人體是一架會自己發(fā)動自己的機器,一架永動機的活生生的模型。體溫推動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機器,但是他感覺、思想,總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個動物。這兩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東普魯士國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學畢業(yè),從上學到當教授都沒有離開故鄉(xiāng)。在柯尼斯堡至令還流傳他的一個故事:有著紳士風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點準時從書房來在居所附近的一條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別準時,以至于周圍的居民將他來散步作為時間來參考。后來這條小路被稱為“哲學家之路”??档抡J為:人為自然立法,人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體現了自然界的必然規(guī)律,保證了科學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則體現了人類社會的自由規(guī)律,保證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認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
這是費爾巴哈(德國古典哲學家,唯物主義者)的觀點。他認為:人不是什么思維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質上區(qū)別于動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東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歷史的產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當然,人吃的不僅僅是物質食糧,還有文化、歷史等精神食糧。正是后者,才使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內心交流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事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曾任瑞士巴塞爾大學教授。他父親是位新教教師,他的教育有很強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學里因為研究古典語言學才華過人,被聘為大學教授。他從小身體就很虛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認為自然界與社會中的決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學”,認為歷史的進程就是強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擴張自我”。所謂“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強者。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對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為“超人”呢?他認為,就是不斷地體會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強大生命?!俺恕彼鶑娬{的是個體生命的自我提升,這種提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生命之經歷的體驗增強生命的力量,以應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戰(zhàn);二是通過對舊的價值的重估和破壞,將自己內在的生命強力提升為創(chuàng)造力,為自己的人生確定自己獨特的軌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著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來,一個實現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義上成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個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價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為的統(tǒng)一構成尼采自由論的核心。這種統(tǒng)一,在橫向上表現為清醒、孤獨、夢幼、沉醉四個環(huán)節(jié),而在縱向上則體現為駱駝、獅子、嬰兒三個階段(表現為精神三變)。一是駱駝,駱駝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勞,意味著人在年輕時要接受訓練,承受傳統(tǒng)的包袱。(例小學生背著書包上學、培訓)。二是獅子,駱駝與獅子的差別在于:駱駝必須聽從他人指導、接受他人命令,所聽到到的是是別人說:你應該如何。而獅子則是自己作決定,對自己負責,說的是我要如何。每個人都經過駱駝的階段,聽從父母、老師、上級的教訓,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我們無法反駁也無法抗拒。三是嬰兒。嬰兒意味著完美的開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當一個人還是嬰兒時,父母一定懷著無窮的想像,想像他將來可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教授等,每天看著他,也給父母的人生帶來絢麗的希望。當然,小孩成長的過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滅的過程,最后小孩讓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經讓他們的父母失望一樣,人生就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的過程。
尼采另一個著名的觀點是:“上帝死了”。自從基督教確立了它在西方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以來,上帝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認為,基督教實質上是一種敵視生活的倫理,它的原罪說使人們的心身長期為一種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蝕,使人們變成懦夫,削弱人們的奮發(fā)和激情。讓人們寄希望于來世,對現實世界的一切苦難和不幸要容忍和順從,是對生存者價值的否定。因此,每個人必須忠實于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并真誠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尋求人生的意義。必須肯定自己,重新估計一切價值。他在《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借一個瘋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
這也是尼采的觀點。他曾給人以多種說法:人是超人、最殘酷的動物、最勇敢的動物、能作判斷的動物等,但他認為,具有本質意義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正因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動物區(qū)別開來,其它動物在物種上已固定,沒有發(fā)展的自由了。人卻不同,他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所以他可以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無聊”。
這是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哲學家)的觀點,在人的觀念中,會把痛苦、悲傷、孤獨等看做是人的消極心理體驗,而把幸福、快樂、高興、滿足等看做是人的積極心理體驗。但是叔本華反這個提法倒過來。在他看來,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和無聊。他說:“一切幸福只具有暫時的、消極特征”。他認為,人生就是被無限的欲求鼓動起來的一葉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掙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礙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暫時的滿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個鐘擺,擺的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則是無“無聊”。他對人生的根本結論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與空虛無聊之間拋來拋去”。他還信為:“白癡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禁欲。對于外界的各種誘惑抱不動心的態(tài)度,一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原過一種清貧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奧地利,父母都是猶太人,家境貧困,生活儉樸,四歲時全家遷到維也納中畢業(yè)后在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進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1881年獲得醫(yī)學博士。1895年他發(fā)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標志精神分析學的誕生。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是無意識的本能和欲望,這些心理因素從根本上說來源于性的沖動。所以,精神分析的實質,就是對性的本能和欲望進行分析。他把人格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與生俱來的各種本能、原始欲望所構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層次,它以性欲為主,它追求的是快樂原則,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滿足。二是“自我”,即面對現實的我,它是從本我中分離出來,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識、理智,它遵循現實原則,即通過把本我的盲目沖動依據現實、外界加以區(qū)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會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傳統(tǒng)道德和宗教準則,對自我的選擇進行嚴格的督監(jiān)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層次。在他看來,現實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點和遵循的原則不同,存在著激烈的沖突。把三者協(xié)調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三者和諧時,是一個理智健全的人,否則就會變?yōu)榫癫∪?,于是人們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BR> (十二)“人是符號的動物”。
這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西爾(1874-1945年,1919年開始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1930年任校長。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他辭去校長職務,開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45年卒于哥倫比亞大學教席。)的觀點。他在其名著《人論》(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兩篇,上篇的總題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來認識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號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他認為,“人的世界”與“動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區(qū)別是“符號”的創(chuàng)造,人與其說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是“符車的動物”,即能利用符號去創(chuàng)造文化的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動物只能對“信號”做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夠把這些“信號”改造成為有意義的“符號”。人與動物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卻是完全不同于動物的自然世界。造成這種區(qū)別的秘密在于:人能夠發(fā)明、運用各種“符號”,所以能創(chuàng)造出他們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動物始終只能對物理世界給予它的各種“信號”做出反射,無法擺脫“現實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語言、神話、藝術和宗教則是符號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人生活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序列之中,然而,對人類來說他的過去和未來都是一種符號化的存在,人的真實存在只是“當下”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是具有符號意義的存在,人類建立了許多系統(tǒng)化的符號來表達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如年、月、日、過去、現在、未來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這些符號規(guī)定著人類生存的足跡。他的一句名言是“認識自我乃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這是海德格爾的觀點?!跋蛩蓝?,從字面上來說,很容易明白。人總是要死的,人從出生那一時起,就一步步邁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終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無法逃避。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認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稱生理上的死亡為“亡故”,而哲學上的死亡是一種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實質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顯現,人始終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著。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薩特(1905……1980年),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哲學家。父親是海軍軍官,在薩特2歲時去世。他20歲考入巴黎師范學院哲學系,畢業(yè)后擔任中學教師,1939年二戰(zhàn)爆發(fā)他應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獲釋。他一生未正式結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學作品是1938年的長篇小說《惡心》。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日記體小說,通過中心人物物羅康丹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達了他的哲學觀點……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質的一種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預先規(guī)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動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動吧,在行動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動的結果。他認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來就是自由的,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質”推導出來的。他強調,人來到世界上的時候一無所有,人后來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獲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選擇的結果。人成為什么樣的人,不是上帝預先規(guī)定的,也不是環(huán)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設計自己,自己選擇自己的結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他認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妄為。自由雖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卻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說,人不僅要自由地選擇,還必須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根據這個理論,人首先要為自己負責,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選擇,所以人也就必須承擔自己行為造成的一切后果。
薩特用文學演繹哲學,又從文學中抽象哲學,從而在20世紀的哲學史上樹起豐碑,他成為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在他死后,巴黎6萬多學生和市民自發(fā)為他送靈,出現長達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義哲學在我國青年學生中造成過一定的影響。
(十五)、“人是萬物之靈”。
在《尚書-泰誓上》有這樣一句話:“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為萬物之靈”。人為萬物之靈的根本條件何在,古賢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興天地之參矣。”人是萬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話“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是萬物之靈,這個論斷不僅簡單而且準確生動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種高等動物,但決不是超脫自然界的東西;另一方面說人畢竟不同于普通的動物,它是一種社會化的高等動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從而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適合人的需要,這就是人的“自覺能動性”。人不僅有語言,而且還有思想,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在生產勞動中無形發(fā)展了文化、藝術和科學。總之,人起源于動物,但是因為人已經打上社會的烙印,所以遠遠地超出普通動物。人是萬物之靈,從地球的歷史可知,從出現了人,我們就進入了嶄新的一章。他們用與生俱來的知能,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運與真理,他們建造文化、開拓文明,并以神話、詩歌、語言、文學、繪畫、建筑、音樂、藝術乃到哲學、科學與宗教等來彩繪這個世界。就因為人有上述的表現,也有在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現,人是愈來愈遠離動物性的世界,人確實是努力要把生命終極安頓在永恒的未來。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無涯”。
這是佛教的觀點。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脫人生的痛苦,達到安樂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張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創(chuàng)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揚佛教教理的僧眾,即和尚),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發(fā)展逐漸中國化。中國有的佛教徒說: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頭,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還有的說,我們來到世上的第一句話就是哭著喊“苦啊”。佛主釋迦牟尼講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會(冤家路窄,不喜歡的人或事找上門來)、愛別離(你喜歡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團聚)、求不得(欲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五取蘊(“五蘊”即指:1、色、肉體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識、統(tǒng)一前幾種活動的意識,靈魂,“取”就是執(zhí)著,五取蘊就是指人生的種種私欲、執(zhí)迷,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點造成人的痛苦,這是痛苦的總源頭)。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滅諦”,“滅”指人生苦難的解脫,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沒有苦惱,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國的佛家認為涅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對本性的覺悟(覺悟,于丹說“覺”就是覺字下面一外“見”,“悟”就是左邊一個豎心,右邊一個吾,“悟”其實就是我的心,“覺悟”就是看見我的心。)只有覺悟了這一本性,人才能實現生命的永恒,從而進入解除人世煩惱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義在于修煉靈魂”
這是日本著名的企業(yè)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創(chuàng)立并成為兩家名列全球500強的大企業(yè)京都集團和日本電信公司)提出的。他說:人類活著的意義、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對于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煉靈魂。在生活中為欲望所迷失、困惑,這是人類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話,我們就會無止境地追求財產、地位、名譽。的確如此,人只要活著,就必須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證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錢。但是,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帶到來世。所以當有人問“人在世上為什么”時,我毫不猶豫地說“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彼^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yǎng)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得到的場所。我認為可以這樣說:“人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是提高身心修養(yǎng),磨煉靈魂?!?BR> (十八)、“人生只是生產和消費?!?BR> 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認為的。他說:“人生是什么,數千年以來,先哲圣賢以及許多好學深思的人,不斷地從各個不同的形態(tài)及角度提出他們的見解。我認為,人只是生產、消費和度日而已。這里所謂的生產和消費,并非僅指物質,而是包括了物與心兩個方面。例如,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而感到喜悅,看到美麗的圖畫而感到快樂,是好的消費;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則是壞的消費。所以讀好的書和努力用功,是同時進行好的消費和好的生產。因為他雖然耗費了時間和勞力,同時也能獲得有益的知識。
(十九)、“人生是一首詩?!?BR> 這是林語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龍溪人。作品有《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等)提出的。他說:“我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幾乎像一首詩。它有它自己的韻律和節(jié)拍,也有這它生長和腐壞的內在周期。它開始是天真的童年時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時期,帶著青年的熱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后來達到一個極為活動的成年時期。由經驗上得到利益,對于社會及人類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時候才能稍稍減輕活動的緊張,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樣,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容、也較溫和的態(tài)度;跟著到了老年時期,內分泌腺減少了它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于老年能有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依照這種觀念調和我們的生活形式,那么,這個時期便是我們的和平、穩(wěn)定、閑逸和滿足的時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滅了,一個人便永遠地長眠不醒了。我們應該能夠意識到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像欣賞交響曲那樣,欣賞它的主題、旋律、和音。人生沒有什么好和壞,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們抱著這種生物學的人生觀念,按照季節(jié)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無法可施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人生可以像一首詩那樣地過了。
(二十)、“人生是一場化舞會”
叔本華認為:盡管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多得難以勝數,但是在清楚看到一個人實際上是怎樣的,一定會令許多人毛骨悚然、驚恐不已。我們所謂的文明世界又何嘗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裝舞會呢?你在哪里都會遇到騎士、神父、士兵、律師、博學之人等,可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是些什么東西。他們從來就不是他們所自稱的,作為一種角色,他們僅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會發(fā)現一副唯利是圖的商人的嘴臉。非常必要的是,一個人應當盡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諦,即臾生只是一場化裝舞會。通過它,人才能發(fā)現自我。否則的話,生活中發(fā)生的許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會對它們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當及早地讓那些年幼無知的青年人懂得,在這場人生的化裝舞會上,紅艷艷的蘋果是蠟制的,水靈靈的鮮花是絲織的,活蹦亂跳的魚是紙糊的,所有的東西……對,所有的東西……只是可憐的玩偶和無聊的瑣事,剩下來只有兩個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誠地獻身于事業(yè),一個人下在兜售假貨,另一個正在支付給他假幣。
(二十一)“人生是一個過程”。
這是作家、翻譯家傅東華(1893-1971年,浙江金華人,譯作有《飄》、《紅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觀點。他說: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的。從前的讀書人犧牲了“窗下十年”,為的要一旦“飛黃騰達”。我并非說這“窗下十年”犯不著犧牲,是說這十年艱苦有它本身的價值,不單是一旦“飛黃騰達”的手段而已。如果單單認為一種手段而不認識它本身的價值,那么,這十年生活真是一張空白了。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無論它是一節(jié)黃金或一節(jié)鐵,你要認識每一節(jié)的充分價值。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而所謂經驗,就是人生過程中每一個細節(jié)之嚴肅的認識。所以,過程論的人生絕不是消極的-相反,卻是積極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幸福。
只有充滿希望的。
一個個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頑童手中的一面鏡。
把陽光反射到墻的。
一個既誘人又狡猾的。
永遠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滿希望等侍過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戰(zhàn)斗”。
這是李公樸(1902-0946年,江蘇武進人,受國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領導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觀點。他認為:從個人來說,人生就是戰(zhàn)斗;人生沒有戰(zhàn)斗就等于沒有生命。盡管活到100歲,假如畢生無所事事,也就跟沒有活過差不多。相反的,壽命雖短,但如能努力奮斗,較之前者。不曉得要好得多少。耶穌出來傳教,只有三年,壽命也不過三十三歲,但他的影響卻是最為久遠的。直到今天,多少人還在敬仰他那偉大的人格。再說,古今往來,多少科學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戰(zhàn)士為了為人類的事業(yè)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萬中國將士為了打退法西斯而奮斗,直到犧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的肉體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從具體的社會關系出發(fā)來認識人的本質。并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首先,人的本質是社會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不是純粹的自然物,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個體。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總是實踐著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人雖然具有自然屬性,但構成人與動物本質的區(qū)別是人的社會性,是人的社會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然屬性,歸結為吃、喝等生理機能,那就很難把人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其次,人的本質由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來規(guī)定。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越來越復雜和豐富。人們除了經濟生活外,還要從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動,因而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有機統(tǒng)一的社會關系。要認識人的本質,決不能只抓住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須分析人的全部社會關系,并從中找出最本質的關系。再次,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發(fā)展變化的。人的本質存在于現實的、具體的、發(fā)展變化著的社會關系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還認為:“人的價值是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比说膬r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對于社會需要的滿足,即個人對社會的奉獻。人的個人價值是指個人在創(chuàng)造價值的基礎上獲得的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實現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的價值。相對于社會發(fā)展而言,人的發(fā)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目標。
三、哲學引領你通往幸福快樂的人生。
(一)、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臺是給我們生活的,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彈性,具有空間。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會發(fā)現舞臺非常寬廣。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夠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