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撰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加深對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寫讀后感時需注意邏輯清晰,結構完整,文字流暢,表達準確。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啟迪。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一
初識沈復在中學時代所學《童趣》:從“張目對日”到“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把討厭的夏蚊留于蚊帳內想象成白鶴,實在可愛!在花臺小草叢雜處,“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觀蟲斗,想象癩蛤蟆為“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如此天真奇妙,讓剛告別童年的自己在讀此文瞬間回憶起兒時相似的“物外之趣”,深感有趣。
再遇沈復是偶見試卷中課外閱讀節(jié)選“蘇城有南園、北園二處,菜花黃時,苦無酒家小飲”,而后想出帶上賣餛飩的人擔鍋炊同游,于是有了在郊外春光中眾人“先烹茗,飲畢,然后暖酒烹肴。”看著眼前“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币粓鰧犸嫷睦寺河?,今人讀來仍不免艷羨,同時感嘆:好個妙人,虧他想得出如此妙招!
而今讀到原著,才發(fā)現(xiàn)節(jié)選文段之人對一女子實在不公!原文中明確提及此次完美春游玩的妙招是沈復的妻子——陳蕓,想出來的!——“眾議未定。蕓笑曰:‘明日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北娦υ唬骸爸Z?!北娙ィ鄦柸眨骸涔酝??’蕓曰:’非也,妾見市中賣餛飩者,其擔鍋、灶無不備,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調端整,彼處再一下鍋,茶酒兩便?!嘣唬骸撇斯瘫阋?,茶乏烹具?!|日:’攜砂罐去,以鐵又串罐柄,去其鍋,懸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稱善?!边€有游玩歸來“蕓曰:‘今日之游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眲h減文段方面閱讀理解,固然不失美好,然讀到原文不免為被武斷刪去的這位心思巧妙的可愛女子鳴不平——編者就這樣讓許多讀者錯失了認識這位妙人的.機會,而且誤把“創(chuàng)意達人”的頭銜給了他的丈夫沈復。實在可惜!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記》讀來,其實大半的悲喜之感都源于一個女子——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我深以為然。
可愛的她,聰慧好學?!吧f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币棺x《西廂》忘倦,與丈夫巧論香中君子小人,戲議“腐乳”與狗,講論詩文,品月評花,聯(lián)韻作詩,文思敏捷。仰觀飛云過天,感慨“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情興否?”不禁讓人想到蘇軾承天寺夜游之嘆,想到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思??蓯鄣乃?,勤儉顧家?!笆|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每見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敝豢直还耪f懶惰,影響其夫隨之早起。恪守婦道,孝敬公婆,甚至被疑被責也不愿辯駁,破壞家庭和睦,獨自忍受冤屈;家庭困頓時,為減輕家庭負擔,“蕓誓不醫(yī)藥”;為補貼家用,她連夜繡經,“致增腰痠頭暈之疾?!笨蓯鄣乃瑴厝岷蜕啤!笆|作新婦,初甚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钡軏D催妝缺珠花,她不顧婢嫗旁惜把自己的都奉獻出來;被小叔利用后冤枉,不予辯駁,亦不言其過。
可愛的她,悲憫心善。觀演悲劇,不忍看,選擇獨坐;友人逢花必折被蕓娘叱“既無瓶養(yǎng),又不簪戴,多折何為!”
可愛的她,巧思妙想。地下有苔紋亂石在她眼中可疊古致盆山;丈夫小飲不喜多菜,她用小蝶六只做梅花盒,置于案頭如一朵墨梅覆桌,打開一盒六色可供隨意取食,兼顧美觀與實用;在夏日庭院做活花屏,恍如綠蔭滿窗;用舊竹簾做欄桿,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與荷花花心,第二天一早取出烹茶,香韻尤絕。蕓娘的“就事論事”廢物利用,真真是“竹頭木屑皆有用”,可謂用得高妙!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若蕓娘有抖音快手賬號,把自己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作發(fā)出來,肯定大火,我一定是她的小粉絲!
可愛的她,熱愛生活。房間收拾得纖塵不染且有雅意;丈夫的衣物也都自做,且整潔雅致;“瓜蔬魚蝦,一經蕓手,便有意外味”,地上亂石在她眼中可做古樸盆景......生活在她眼中本就是詩意的,她也不斷通過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詩意;走出家門,自然山水園林同樣讓她沉醉:她曾在滄浪亭賞月大贊“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她曾和丈夫共同期待白首偕游山水;她曾陶醉于短暫的田園生活,繪理想生活是與夫“居于田園,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笨蓯鄣乃?,打破常規(guī)。穿丈夫衣冠,扮作男子游廟會;為一寬眼界,借歸寧由,與丈夫匯合,共游太湖,感慨“今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想閨中人有終身不能見此者!”在萬年橋下與船家女行酒令暢飲,讓讓人誤以為其夫挾兩妓飲樂。
可愛的她,用情至深。兩小無猜時因藏粥與婿被上下嘩笑;新婚初別小聲叮囑;鬼節(jié)賞月因陰云如晦憂夫妻不能白頭而愀然;共期白首偕游天下;對于友人所繪夫婦載花小影,蕓甚寶之;愛丈夫之所愛,甚至親自為丈夫物色妾室,珍惜破書殘畫,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丈夫寫詩作畫與友茶酒聚會的雅興——“蕓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
可愛的她......可愛如她,真是滿足了男子對于一個女子的所有浪漫想象,連我一女子在她面前都要自慚:弗如遠甚!同時忍不住感慨,若有如此友人亦是人生幸事,若我是男子定然也想娶妻如此,難怪沈復自己都感慨“老天待我至為厚矣”,難怪有后人懷疑“蕓娘”是沈復想象出來的人物!可就是如此可愛的一個妙人,經歷卻坎坷:因家中閑言被婆婆懷疑不喜;因幫丈夫為公公納妾,失愛于婆婆;因替小叔借債作保,反被誣賴背夫借債饞謗小叔,被趕出家門。夫妻寄居友人家中,無一言為自己辯白,只等兩載后其夫漸知事情始末,才得歸家;因母亡弟出悲傷過甚患血疾;又因為丈夫謀憨園不得,蕓“終以受愚為恨,血疾大發(fā),床席支離,刀圭無效,時發(fā)時止,骨瘦形銷”;為補貼家用,她連夜繡經,“致增腰痠頭暈之疾?!钡玫降幕貓髤s是,“繡經之后,蕓病轉贈,喚水索湯,上下厭之”;而后沈復因替友人借債作保,友人挾資遠遁,被人逼債。夫婦于新年將近,天色未明,被趕出家門。如出逃一般,一雙兒女也都分別。蕓拖著病體還為家庭做最為無奈卻又是最周全的打算。女兒匆匆許人作童媳,哄兒子說出門就醫(yī),雞唱三聲,拖病體含淚離家,小兒大哭“我母不歸矣!”為人母的蕓強忍悲痛,只等到船出發(fā)后才放聲痛哭,令人肝腸寸斷。一語成讖,因為這一別,確實是母子永訣了!《浮生六記》從《閨房記樂》《閑情記趣》的浪漫喜悅讀到《坎坷記愁》愁苦悲戚,感動于沈復夫妻情深意篤,又嘆息于沈復的軟弱,眼看著蕓娘這個可愛妙人在他身邊香消玉殞,無力護她周全,令人扼腕,不忍卒讀。如夢《浮生六記》,蕓娘逝后無可讀!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二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三
讀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本卷主要從沈復的愛好入手進行講述,從兒時喜歡看蟲斗,到長大后的插花、養(yǎng)盆景,每個愛好都能詳細描述,甚至能從浮生六記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復是如何去選花、修理枝干??梢钥闯鲋灰撬鶒?,都會認真對待。
但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復沒有好的功名,沒有優(yōu)厚的俸祿,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他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特并非當時傳統(tǒng)的人生路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娶到了那個與他三觀一致的蕓,一個愿意陪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
反觀現(xiàn)在,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將成功與金錢劃等號,將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掙錢。我們老是這樣的雙標,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喪志,但如果有人能夠邊玩邊掙錢由覺得別人的人生都在閃閃發(fā)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么,評價一個人真的只能靠金錢么?因為工作原因和愛交朋友,我認識凌晨兩點還在準備文案的自媒體工作人員,見過凌晨四點采購新鮮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個自媒體朋友從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萬的時候仍在努力為粉絲們營造最好的形象,準備最認真的文案,那個甜品店老板從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連鎖加盟。同時,我也傾聽過他們剛開始起步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讓他們放棄的刺耳言語??墒撬麄內栽谡J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認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個努力終會回報。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勸大家放棄現(xiàn)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而是希望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同時,嘗試用更客觀和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認真的活著。正如林語堂所說: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的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四
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以負彼蒼之厚。這是寫書原因。《浮生六記》的精華是前兩記,若無前兩記,此書黯然失色。總體來說,全書基調是悲傷的,因為它是沈復悼念亡妻,在窮困潦倒的晚年時光,寫的一本小書。其中前兩記是記錄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兩記養(yǎng)生之道也許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復生前和死后都沒有什么名氣,只是后人在書攤上翻到了他的小冊子,這本書才得以出版。林語堂先生對沈復文中所描寫的蕓娘贊賞有加,他說蕓娘是天下最可愛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且不說最后兩記是不是沈復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張冠李戴,單單看前四記,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絕對不會是晚景凄涼的沈復對自己懦弱無能的懺悔錄,不會是蕓娘被逐出家門,終至操勞過度,顯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嗚呼的屈辱史。
感動讀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愛情小故事,平淡溫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瑣事。
浮生六記里,蕓娘外貌清瘦,削肩長項,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她微露兩齒,神態(tài)中有一絲纏綿,令人之意也消。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偏偏卻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喜好讀書,讀琵琶行,讀西廂,讀李太白,讀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認,漸通吟詠。夜間,她觀書出神,閱之忘倦。她甚至會寫兩首小詞,生平卻未曾得一師點通。無師自通,不可謂不聰明機靈。
她說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如此見識,實乃閨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戶的局限性,她說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稍有領悟。她的小人君子論更是可愛:“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BR> 她不是那種“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女子,對于胭脂水粉,她卻別有一番看法?!爸槟思冴幹?,何貴?”
她雖迂腐,卻是遵從封建禮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俠的骨,佛的心腸。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瀟灑態(tài)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復偕游諸山;神誕之際,她女扮男裝,鬢為辮,添掃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攬其浩渺,如能得見閨中女子不能見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蕓娘是最賢的妻。她藏粥專待沈復,在沈復臨行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并囑咐他:“無人調護,自去經心?!笨墒鞘|娘是個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給。她敬上和下,卻因沈復的軟弱無能,被公公婆婆誤解,顏面掃地,被迫出門。最后因為沈復的小妾被人搶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五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全文包括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佚)和養(yǎng)生記道(佚),因此實為浮生四記才對。
沈復總體給人感覺是個紈绔子弟,說得嚴重點算得上是個敗家子吧,他的能力未超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能承擔起一家之主應盡的責任,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小家庭衣食無憂,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卻沒能獲取功名或學會手藝,坐吃山空,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浮生六記》所記之事為生活點滴,文筆未必如何好,勝在比較真實,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或多或少可以引起共鳴,覺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從事業(yè)的角度來看沈復算是個反面教材,大家通常都盼望一代更比一代強,而沈復則是相反的,可能是從小沒有培養(yǎng)出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生活的角度來看沈復雖然自覺辛苦,但實則是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有些無病呻吟,應該比同時代的大部分老百姓都過得滋潤,好的家庭經濟基礎保障也讓他能夠有些閑情逸致享受生活。
從結局來看,有些悲情和傷感,但這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六
帶頭讀書,用書香涵養(yǎng)城市文化氣質。大力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打造閱讀品牌。從我做起,從我們師生做起,引領家庭和社會讀書,為建設書香開封做出積極貢獻。
先秦諸子、秦漢文賦、唐宋詩詞、明清小說,今天我給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慶年間一介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感動于書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真情”與“真趣”。拂卷,感受書中主人翁心無羈絆、灑脫真摯的個性。全書共六記,描繪愛情美好、記錄童年趣事、承載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風景還有中山奇遇和養(yǎng)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帶給我的三美。
一個是嬌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長頸,眉彎目秀”,這女子如此平凡,卻美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盡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靈動的雙眸之中,傳遞出的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蕓。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書生,生性直爽,放蕩不羈的書生,沈復。他約她遠出游郊,她女扮男裝,怎掩眉目間秀麗的風姿;他與好友郊外觀花,她蕙質蘭心,巧設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載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個色香味俱全!好個詩情畫意!飲茶論詩、游歷山水,處處有他們結伴的身影,“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勝似人間無數(shù)”。
或許他們的愛情并非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只因他們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懷,而深深感動你我。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算白發(fā)爬滿鬢角,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會把叮人擾人的蚊子關進自己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噴它們,對它們吞云吐霧。此時,蚊子變成了“群鶴飛舞”,令擾人的蚊子“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極富想象力;還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當作小丘,把低洼處當作峽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這個童年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暢游其中、自得其樂。
沈復在《浪游記快》描述了許多地方的山水風景,30年的游歷他或沉醉于自然風光或暢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讓沈復心動、流連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靜雅的西山、空悠的無隱庵等等,用清凈心觀世間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筆分享世人,這一山一水,都是沈復心靈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繪于文)也觸動千萬讀者心靈,所以他筆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記》是浮世生活的真實寫照,沈復“以全是人工,卻歸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記愛情之美,宛如一對情侶,把酒賞月,品詩論畫,比翼雙飛,行走世間;寫閑時雅趣,栽植花木,游歷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風景;敘坎坷人世,滿心期待,布衣飯菜,悠然自得。
一本書一生情,一本書記浮塵,一本書看世間。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七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古人的閑情逸致,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痹改阄叶紦碛猩朴诎l(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tài)有關;現(xiàn)如今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于我們自己去發(fā)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于干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蕓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著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蕓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蕓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tài)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于日?,嵤拢犉?、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蕓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蕓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于蕓,無奈蕓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于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脫到可以養(yǎng)家之境,蕓久病無錢問醫(yī),女兒被迫做童養(yǎng)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據(jù)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蕓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關系,蕓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蕓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八
讀書會最近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當時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有兩位書友說這本書對自己影響比較大,另外我之前看過這本書很短一部分,中間不知道什么原因沒有繼續(xù),還有個原因是這本書不是特別厚,應該對于大部分人在半個月左右讀完不是難事。我只讀了前四記,下面的分享基于這四節(jié)內容。
這本書感人的部分當屬作者沈復與妻子蕓娘的夫妻關系。在一生中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而是夫妻。夫妻是知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否則沈復與蕓娘的關系也不會得到那么多人羨慕。當然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夫妻關系:李清照和趙明誠、蘇軾與王弗。書中有段寫到維持夫妻關系一個好的方法是:相敬如賓。想想確實,有時很多矛盾的產生就是彼此感覺太熟悉,說話肆無忌憚產生了矛盾,其實內心里可能并不想傷害對方。
第一記中,作者夫妻二人不管是端午、中元、中秋等節(jié)日都會準備吃喝賞月賞景,或者有機會的時候游山玩水。想到之前看唐朝的歷史,不同的節(jié)日大家都會有不同的過法,或者曲江宴飲、或者野外集會、或者上元花燈;還有古人生活十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撫琴、對弈、酌酒、蒔花、讀書、候月、尋幽。古人雖然物質匱乏、信息不發(fā)達,但是對節(jié)假日的重視程度比今人多太多,生活儀式感也強很多。是因為今人生活太忙碌?不會享受生活?亦或是別的?總之很羨慕、很向往古人的這種生活。
在第四記中,作者寫了很多游記,但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山水,只有一小段記錄北方。在南方山水的敘述中,我回憶起曾經去過的無錫太湖的景色、上海豫園、浙江的山水、廈門鼓浪嶼上的私家花園、廣州珠江兩岸的一些畫面,既然能和作者書中描述的一些畫面契合。另外我去過很多歷史文化景點,我想我可能有機會也會寫一些,記錄下來也挺有意思。
之前不知在那看過一條信息,有段時間中國各地所有的師爺,紹興出來的有一半還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作者在書中記錄過自己在不同地方做幕僚的經歷,而且他父親和很多朋友也做過幕僚,他也是學了做幕僚的技能才開始做這份職業(yè)。我理解這里說的幕僚應該就是所謂的師爺吧。但是為啥紹興出了這么多師爺,我記不起來原因了。
在讀第二記“閑情記趣”時候,里面講怎么種植一些花草,怎么裝飾房間,怎么吃某種食物等等,在讀這部分的時候,一直想起林語堂之前某本書(應該是《生活的藝術》)中記錄過類似的事情,不過比這本書里講的更多,也更有趣。后來發(fā)現(xiàn)林語堂把《浮生六記》翻譯成了英文,果然兩個人有某種關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九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但,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于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并于光緒三年(1877)付梓,后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后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lián),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嵤?,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tài),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边@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準備的!”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活潑?!?BR> 春光,三白欲攜蕓遠出郊游,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蕓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蕓,蕓于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xiàn)著匠心獨裁,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靈機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美觀的蕓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讀全書,方自明了。蕓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蕓娘處處小心翼翼,后來漸漸放松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蕓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后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蕓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蕓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蕓娘做擔保。鄰居索要,蕓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蕓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蕓大逆不道。蕓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于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蕓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于將三白和蕓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于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后,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蕓經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xiāng)下調養(yǎng)。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xiāng)!讀到《坎坷記愁》中,蕓乘夜舟去鄉(xiāng)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后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
看完《浮》,著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說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閑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游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說真性情,其夫人陳蕓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yǎng)活全家,并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并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著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為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致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為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為自家公公尋姬妾,并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乍看沈一生經歷眾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系;妻子病重無錢醫(yī)治,還得自己拖著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后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為他負重前行。我并不認為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一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
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
看的比較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
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
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
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簡直完美,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
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蛟S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yǎng)家糊口,竟然還繼續(xù)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yǎng)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xù)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
陷入糾結。
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
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
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二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吹谋容^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瓷先ズ喼蓖昝?,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蛟S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yǎng)家糊口,竟然還繼續(xù)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yǎng)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xù)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陷入糾結。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三
在京東圖書公布的20xx年暢銷書單中,《浮生六記》高居紙質書銷量榜榜首,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存在?!陡∩洝凡皇且槐緞倓倖柺赖男聲?,作者也不是人氣作家,和榜單上的《解憂雜貨店》《白夜行》《百年孤獨》等赫赫有名的暢銷書相比,這本書從作者到內容都過于普通。
在《浮生六記》的介紹中,幾乎都要提到書名來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確,對于李白來說,人生充滿了壯志未酬的失意,對于《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來說,他和蕓娘的人生主旋律是痛苦的',為家長里短、婆媳姑嫂關系所困,為茶米油鹽、布衣蔬食所謀,可李白游歷山川、縱情山水、開懷暢飲之后寫下汪洋恣肆的詩篇,沈復與蕓娘談論詩書、煮酒烹茶、悠游江南后記下閨房之樂,都記錄下生活中瑣屑又平常的快樂細節(jié),帶給人無窮的歡樂和回味,李白如此,沈復亦如此,平常如我輩更是如此,“浮生”是沈復沈三白的,也會蕓蕓眾生的。沈復不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偉人,只是一個落泊的文人、畫師,我們知道沈復是因為《浮生六記》,大多數(shù)人喜歡《浮生六記》,大概也是因為沈復是一個平常人,一個不出名的畫師,不富裕的文人,娶了青梅竹馬卻不能白頭到老,歷經喪妻之痛卻依然得四處奔波為稻粱謀。
《浮生六記》不比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網(wǎng)絡小說,浮生是真實的生活,蕓娘也曾是明媚的女子。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女子。當然沈復之描述,蕓娘“兩齒微露,似非佳相”,長得不一定能對得起讀者。蕓娘因家庭困難未曾讀書,卻跟著讀書的弟弟自學認字,自稱最喜歡“三白”(李白、白居易、沈三白),她溫柔善良,既溫柔善良,又幽默靈動頗富才情。蕓娘和沈復青梅竹馬,未成婚已芳心暗許,曾為來做客的少年沈復偷偷留粥,成就一段藏粥佳話。待成婚后舉案齊眉,情投意合。隨沈復學習寫字、作詩,曾女扮男裝陪沈復暢游、談詩論畫,美好得如同中國的電視劇一般。
然而生活饒過誰,閨房之樂,閑情之趣終究要經歷坎坷之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會寫字的蕓娘在日?,嵥榈募彝ド钪凶笥沂?jù),書生意氣的沈復在處理家庭矛盾時束手無策。蕓娘先后得罪公公婆婆,之后漸遭冷落,最終夫妻被逐出家門,送女兒做童養(yǎng)媳,兒子放友人處寄養(yǎng),兩人為躲債連夜逃亡之時喝粥一碗,蕓娘仍苦中作樂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北M管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作為一個三從四德的好妻子,蕓娘卻還有為丈夫納一個如意小妾的愿望,因家庭貧困,她相中的兩個好姑娘先后悔婚,蕓娘至此大受打擊,一病不起,很快去世。
痛失愛妻的沈三復,在流浪奔波中,哀嘆“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共黃昏。無人陪我顧星辰,無人與我把酒分”。可能會經常想起那個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案∩魤?,為歡幾何”,若無“為歡”,何來“浮生”,正是這小小的歡愉,這悠悠的茶香,伴隨沈三白度過天涯孤旅。
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胸懷壯志,中年時心灰意冷,落拓天涯,是沈復,是蕓娘,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記得第一次聽毛不易的歌,《像我這樣的人》,歌中唱到:像我這樣優(yōu)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聽到第一句我就笑了,曾經我們以為自己多么與眾不同,其實早就泯然眾人矣,所以成熟的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一模一樣。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四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于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歷莫過于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生于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商之間沉浮,浪游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蕓)定親,開啟了這段百轉回腸的故事。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結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蕓和他是一樣的人,安于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蕓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沈復對蕓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蕓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蕓讓沈復著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為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guī)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親多多學習。他似乎甘于過小情小調的小日子,和蕓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guī)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很平凡,并將終生平凡。沈復沒有宏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蕓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堅守它,并樂在其中,發(fā)現(xiàn)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五
浮生六記讀后感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云,發(fā)呆了一會。點了一支煙,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著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說,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
林語堂曾經說:“陳蕓(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蕓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蕓這個名字。后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fā)現(xiàn)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
此后,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著。最后,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后,沒有急著去讀,在床頭放了數(shù)日。我當然不是書癡,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復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靜讀。
沒有急著讀,乃是因為近來心情不佳?,F(xiàn)在,我終于翻閱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后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寫的,后兩卷是曾國藩續(xù)寫。
我有點疑惑,為什么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后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xù)篇,有著修補完璧的美意?!陡∩洝菲鋵嵤巧驈妥詡?,細膩地寫了秘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里種種悠閑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閑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游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yǎng)生記道。
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獲就是享受到幽閑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閑”,而《浮生六記》更在閑情之中浸染了艷情。
寫閑情,如月照苔石,寫艷情,如雨落發(fā)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閑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說,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閑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
在現(xiàn)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讀罷,難免感嘆——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閑,抵它十年塵夢??傊x《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得,畢竟古人的悠閑,不是現(xiàn)代人可以模仿的。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一
初識沈復在中學時代所學《童趣》:從“張目對日”到“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把討厭的夏蚊留于蚊帳內想象成白鶴,實在可愛!在花臺小草叢雜處,“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觀蟲斗,想象癩蛤蟆為“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如此天真奇妙,讓剛告別童年的自己在讀此文瞬間回憶起兒時相似的“物外之趣”,深感有趣。
再遇沈復是偶見試卷中課外閱讀節(jié)選“蘇城有南園、北園二處,菜花黃時,苦無酒家小飲”,而后想出帶上賣餛飩的人擔鍋炊同游,于是有了在郊外春光中眾人“先烹茗,飲畢,然后暖酒烹肴。”看著眼前“風和日麗,遍地黃金,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币粓鰧犸嫷睦寺河?,今人讀來仍不免艷羨,同時感嘆:好個妙人,虧他想得出如此妙招!
而今讀到原著,才發(fā)現(xiàn)節(jié)選文段之人對一女子實在不公!原文中明確提及此次完美春游玩的妙招是沈復的妻子——陳蕓,想出來的!——“眾議未定。蕓笑曰:‘明日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各出杖頭錢,我自擔爐火來?!北娦υ唬骸爸Z?!北娙ィ鄦柸眨骸涔酝??’蕓曰:’非也,妾見市中賣餛飩者,其擔鍋、灶無不備,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調端整,彼處再一下鍋,茶酒兩便?!嘣唬骸撇斯瘫阋?,茶乏烹具?!|日:’攜砂罐去,以鐵又串罐柄,去其鍋,懸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稱善?!边€有游玩歸來“蕓曰:‘今日之游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眲h減文段方面閱讀理解,固然不失美好,然讀到原文不免為被武斷刪去的這位心思巧妙的可愛女子鳴不平——編者就這樣讓許多讀者錯失了認識這位妙人的.機會,而且誤把“創(chuàng)意達人”的頭銜給了他的丈夫沈復。實在可惜!
一本薄薄的《浮生六記》讀來,其實大半的悲喜之感都源于一個女子——陳蕓。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我深以為然。
可愛的她,聰慧好學?!吧f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币棺x《西廂》忘倦,與丈夫巧論香中君子小人,戲議“腐乳”與狗,講論詩文,品月評花,聯(lián)韻作詩,文思敏捷。仰觀飛云過天,感慨“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間,亦有如我兩人情興否?”不禁讓人想到蘇軾承天寺夜游之嘆,想到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思??蓯鄣乃?,勤儉顧家?!笆|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每見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敝豢直还耪f懶惰,影響其夫隨之早起。恪守婦道,孝敬公婆,甚至被疑被責也不愿辯駁,破壞家庭和睦,獨自忍受冤屈;家庭困頓時,為減輕家庭負擔,“蕓誓不醫(yī)藥”;為補貼家用,她連夜繡經,“致增腰痠頭暈之疾?!笨蓯鄣乃瑴厝岷蜕啤!笆|作新婦,初甚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钡軏D催妝缺珠花,她不顧婢嫗旁惜把自己的都奉獻出來;被小叔利用后冤枉,不予辯駁,亦不言其過。
可愛的她,悲憫心善。觀演悲劇,不忍看,選擇獨坐;友人逢花必折被蕓娘叱“既無瓶養(yǎng),又不簪戴,多折何為!”
可愛的她,巧思妙想。地下有苔紋亂石在她眼中可疊古致盆山;丈夫小飲不喜多菜,她用小蝶六只做梅花盒,置于案頭如一朵墨梅覆桌,打開一盒六色可供隨意取食,兼顧美觀與實用;在夏日庭院做活花屏,恍如綠蔭滿窗;用舊竹簾做欄桿,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與荷花花心,第二天一早取出烹茶,香韻尤絕。蕓娘的“就事論事”廢物利用,真真是“竹頭木屑皆有用”,可謂用得高妙!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若蕓娘有抖音快手賬號,把自己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作發(fā)出來,肯定大火,我一定是她的小粉絲!
可愛的她,熱愛生活。房間收拾得纖塵不染且有雅意;丈夫的衣物也都自做,且整潔雅致;“瓜蔬魚蝦,一經蕓手,便有意外味”,地上亂石在她眼中可做古樸盆景......生活在她眼中本就是詩意的,她也不斷通過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詩意;走出家門,自然山水園林同樣讓她沉醉:她曾在滄浪亭賞月大贊“今日之游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她曾和丈夫共同期待白首偕游山水;她曾陶醉于短暫的田園生活,繪理想生活是與夫“居于田園,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笨蓯鄣乃?,打破常規(guī)。穿丈夫衣冠,扮作男子游廟會;為一寬眼界,借歸寧由,與丈夫匯合,共游太湖,感慨“今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想閨中人有終身不能見此者!”在萬年橋下與船家女行酒令暢飲,讓讓人誤以為其夫挾兩妓飲樂。
可愛的她,用情至深。兩小無猜時因藏粥與婿被上下嘩笑;新婚初別小聲叮囑;鬼節(jié)賞月因陰云如晦憂夫妻不能白頭而愀然;共期白首偕游天下;對于友人所繪夫婦載花小影,蕓甚寶之;愛丈夫之所愛,甚至親自為丈夫物色妾室,珍惜破書殘畫,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丈夫寫詩作畫與友茶酒聚會的雅興——“蕓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良辰美景,不放輕過。”
可愛的她......可愛如她,真是滿足了男子對于一個女子的所有浪漫想象,連我一女子在她面前都要自慚:弗如遠甚!同時忍不住感慨,若有如此友人亦是人生幸事,若我是男子定然也想娶妻如此,難怪沈復自己都感慨“老天待我至為厚矣”,難怪有后人懷疑“蕓娘”是沈復想象出來的人物!可就是如此可愛的一個妙人,經歷卻坎坷:因家中閑言被婆婆懷疑不喜;因幫丈夫為公公納妾,失愛于婆婆;因替小叔借債作保,反被誣賴背夫借債饞謗小叔,被趕出家門。夫妻寄居友人家中,無一言為自己辯白,只等兩載后其夫漸知事情始末,才得歸家;因母亡弟出悲傷過甚患血疾;又因為丈夫謀憨園不得,蕓“終以受愚為恨,血疾大發(fā),床席支離,刀圭無效,時發(fā)時止,骨瘦形銷”;為補貼家用,她連夜繡經,“致增腰痠頭暈之疾?!钡玫降幕貓髤s是,“繡經之后,蕓病轉贈,喚水索湯,上下厭之”;而后沈復因替友人借債作保,友人挾資遠遁,被人逼債。夫婦于新年將近,天色未明,被趕出家門。如出逃一般,一雙兒女也都分別。蕓拖著病體還為家庭做最為無奈卻又是最周全的打算。女兒匆匆許人作童媳,哄兒子說出門就醫(yī),雞唱三聲,拖病體含淚離家,小兒大哭“我母不歸矣!”為人母的蕓強忍悲痛,只等到船出發(fā)后才放聲痛哭,令人肝腸寸斷。一語成讖,因為這一別,確實是母子永訣了!《浮生六記》從《閨房記樂》《閑情記趣》的浪漫喜悅讀到《坎坷記愁》愁苦悲戚,感動于沈復夫妻情深意篤,又嘆息于沈復的軟弱,眼看著蕓娘這個可愛妙人在他身邊香消玉殞,無力護她周全,令人扼腕,不忍卒讀。如夢《浮生六記》,蕓娘逝后無可讀!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二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xiàn),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xiàn)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三
讀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本卷主要從沈復的愛好入手進行講述,從兒時喜歡看蟲斗,到長大后的插花、養(yǎng)盆景,每個愛好都能詳細描述,甚至能從浮生六記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復是如何去選花、修理枝干??梢钥闯鲋灰撬鶒?,都會認真對待。
但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復沒有好的功名,沒有優(yōu)厚的俸祿,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他的人生軌跡和追求特并非當時傳統(tǒng)的人生路線。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娶到了那個與他三觀一致的蕓,一個愿意陪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
反觀現(xiàn)在,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將成功與金錢劃等號,將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掙錢。我們老是這樣的雙標,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喪志,但如果有人能夠邊玩邊掙錢由覺得別人的人生都在閃閃發(fā)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么,評價一個人真的只能靠金錢么?因為工作原因和愛交朋友,我認識凌晨兩點還在準備文案的自媒體工作人員,見過凌晨四點采購新鮮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個自媒體朋友從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萬的時候仍在努力為粉絲們營造最好的形象,準備最認真的文案,那個甜品店老板從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連鎖加盟。同時,我也傾聽過他們剛開始起步時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讓他們放棄的刺耳言語??墒撬麄內栽谡J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我始終相信每個認真生活都值得尊敬,而每個努力終會回報。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勸大家放棄現(xiàn)有的工作去追逐自己的熱愛,而是希望大家在評價一個人的同時,嘗試用更客觀和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別人,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在認真的活著。正如林語堂所說: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的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四
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以負彼蒼之厚。這是寫書原因。《浮生六記》的精華是前兩記,若無前兩記,此書黯然失色。總體來說,全書基調是悲傷的,因為它是沈復悼念亡妻,在窮困潦倒的晚年時光,寫的一本小書。其中前兩記是記錄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兩記養(yǎng)生之道也許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復生前和死后都沒有什么名氣,只是后人在書攤上翻到了他的小冊子,這本書才得以出版。林語堂先生對沈復文中所描寫的蕓娘贊賞有加,他說蕓娘是天下最可愛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且不說最后兩記是不是沈復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張冠李戴,單單看前四記,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絕對不會是晚景凄涼的沈復對自己懦弱無能的懺悔錄,不會是蕓娘被逐出家門,終至操勞過度,顯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嗚呼的屈辱史。
感動讀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愛情小故事,平淡溫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瑣事。
浮生六記里,蕓娘外貌清瘦,削肩長項,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她微露兩齒,神態(tài)中有一絲纏綿,令人之意也消。
誰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偏偏卻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喜好讀書,讀琵琶行,讀西廂,讀李太白,讀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認,漸通吟詠。夜間,她觀書出神,閱之忘倦。她甚至會寫兩首小詞,生平卻未曾得一師點通。無師自通,不可謂不聰明機靈。
她說杜詩錘煉精純,李詩激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如此見識,實乃閨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戶的局限性,她說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稍有領悟。她的小人君子論更是可愛:“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諂笑?!?BR> 她不是那種“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女子,對于胭脂水粉,她卻別有一番看法?!爸槟思冴幹?,何貴?”
她雖迂腐,卻是遵從封建禮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俠的骨,佛的心腸。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瀟灑態(tài)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復偕游諸山;神誕之際,她女扮男裝,鬢為辮,添掃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攬其浩渺,如能得見閨中女子不能見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蕓娘是最賢的妻。她藏粥專待沈復,在沈復臨行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并囑咐他:“無人調護,自去經心?!笨墒鞘|娘是個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給。她敬上和下,卻因沈復的軟弱無能,被公公婆婆誤解,顏面掃地,被迫出門。最后因為沈復的小妾被人搶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五
《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全文包括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佚)和養(yǎng)生記道(佚),因此實為浮生四記才對。
沈復總體給人感覺是個紈绔子弟,說得嚴重點算得上是個敗家子吧,他的能力未超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能承擔起一家之主應盡的責任,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小家庭衣食無憂,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卻沒能獲取功名或學會手藝,坐吃山空,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浮生六記》所記之事為生活點滴,文筆未必如何好,勝在比較真實,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能夠讓讀者感同身受,或多或少可以引起共鳴,覺得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也會有類似的情形。
從事業(yè)的角度來看沈復算是個反面教材,大家通常都盼望一代更比一代強,而沈復則是相反的,可能是從小沒有培養(yǎng)出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生活的角度來看沈復雖然自覺辛苦,但實則是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有些無病呻吟,應該比同時代的大部分老百姓都過得滋潤,好的家庭經濟基礎保障也讓他能夠有些閑情逸致享受生活。
從結局來看,有些悲情和傷感,但這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六
帶頭讀書,用書香涵養(yǎng)城市文化氣質。大力開展讀書活動,營造書香校園,打造閱讀品牌。從我做起,從我們師生做起,引領家庭和社會讀書,為建設書香開封做出積極貢獻。
先秦諸子、秦漢文賦、唐宋詩詞、明清小說,今天我給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慶年間一介普通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感動于書中記錄的日常生活的“真情”與“真趣”。拂卷,感受書中主人翁心無羈絆、灑脫真摯的個性。全書共六記,描繪愛情美好、記錄童年趣事、承載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風景還有中山奇遇和養(yǎng)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帶給我的三美。
一個是嬌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長頸,眉彎目秀”,這女子如此平凡,卻美得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盡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靈動的雙眸之中,傳遞出的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復的妻子,陳蕓。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書生,生性直爽,放蕩不羈的書生,沈復。他約她遠出游郊,她女扮男裝,怎掩眉目間秀麗的風姿;他與好友郊外觀花,她蕙質蘭心,巧設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載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個色香味俱全!好個詩情畫意!飲茶論詩、游歷山水,處處有他們結伴的身影,“金風玉露一相逢,卻勝似人間無數(shù)”。
或許他們的愛情并非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只因他們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摯的情懷,而深深感動你我。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算白發(fā)爬滿鬢角,我們依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探險和好奇。書中曾經有這樣的記載,沈復從小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會把叮人擾人的蚊子關進自己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噴它們,對它們吞云吐霧。此時,蚊子變成了“群鶴飛舞”,令擾人的蚊子“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極富想象力;還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叢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堆當作小丘,把低洼處當作峽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這個童年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暢游其中、自得其樂。
沈復在《浪游記快》描述了許多地方的山水風景,30年的游歷他或沉醉于自然風光或暢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讓沈復心動、流連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靜雅的西山、空悠的無隱庵等等,用清凈心觀世間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筆分享世人,這一山一水,都是沈復心靈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繪于文)也觸動千萬讀者心靈,所以他筆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記》是浮世生活的真實寫照,沈復“以全是人工,卻歸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記愛情之美,宛如一對情侶,把酒賞月,品詩論畫,比翼雙飛,行走世間;寫閑時雅趣,栽植花木,游歷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風景;敘坎坷人世,滿心期待,布衣飯菜,悠然自得。
一本書一生情,一本書記浮塵,一本書看世間。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七
作者對七巧百出的花木園藝的描寫和對一花一木一石的情義的刻畫,都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古人的閑情逸致,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獨特的藝術美和個性魅力,正如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批判束縛梅花自然生長的審美方式:“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痹改阄叶紦碛猩朴诎l(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畢竟你過得好不好,與生活無關,與你的心態(tài)有關;現(xiàn)如今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憊,少了享受與趣味,生活的樂趣,在于我們自己去發(fā)掘,沒有樂趣的一生,未免顯得過于干癟。
第三卷,主要記錄了沈復和蕓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讀起來著實讓人難過,但是此卷文字卻又讓人覺得真實、感動。開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為乎來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觀點引起了廣泛讀者的共鳴,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惡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會徒增煩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蕓的善良讓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蕓的一味付出令自己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狀態(tài)是“家和萬事興”,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情況,只因為禍患常起于日?,嵤拢犉?、信以為真,若得不到及時的解釋,誤解就會一個個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沒有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個家就亂套了,蕓就是這諸多誤會的“背鍋俠”,蕓擔任寫家書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間隙,父親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牽扯弟弟跟鄰里借錢之事,而弟弟故意掩蓋事情真相,至此誤會更深,歸罪于蕓,無奈蕓百口莫辯,只能啞巴吃黃連;而作者沈復于外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藍,文韜才情也沒有超脫到可以養(yǎng)家之境,蕓久病無錢問醫(yī),女兒被迫做童養(yǎng)媳,兒子無奈寄人籬下,拮據(jù)窘迫之時,還需纏綿病榻的蕓刺繡補貼家用、為其出謀劃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關系,蕓平白受些惡氣只能隱忍,林林總總,任由蕓一人去思慮,終因心思過重,疾病連綿,懷恨辭世。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八
讀書會最近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當時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有兩位書友說這本書對自己影響比較大,另外我之前看過這本書很短一部分,中間不知道什么原因沒有繼續(xù),還有個原因是這本書不是特別厚,應該對于大部分人在半個月左右讀完不是難事。我只讀了前四記,下面的分享基于這四節(jié)內容。
這本書感人的部分當屬作者沈復與妻子蕓娘的夫妻關系。在一生中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孩子,而是夫妻。夫妻是知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否則沈復與蕓娘的關系也不會得到那么多人羨慕。當然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夫妻關系:李清照和趙明誠、蘇軾與王弗。書中有段寫到維持夫妻關系一個好的方法是:相敬如賓。想想確實,有時很多矛盾的產生就是彼此感覺太熟悉,說話肆無忌憚產生了矛盾,其實內心里可能并不想傷害對方。
第一記中,作者夫妻二人不管是端午、中元、中秋等節(jié)日都會準備吃喝賞月賞景,或者有機會的時候游山玩水。想到之前看唐朝的歷史,不同的節(jié)日大家都會有不同的過法,或者曲江宴飲、或者野外集會、或者上元花燈;還有古人生活十大雅事:焚香、品茗、聽雨、撫琴、對弈、酌酒、蒔花、讀書、候月、尋幽。古人雖然物質匱乏、信息不發(fā)達,但是對節(jié)假日的重視程度比今人多太多,生活儀式感也強很多。是因為今人生活太忙碌?不會享受生活?亦或是別的?總之很羨慕、很向往古人的這種生活。
在第四記中,作者寫了很多游記,但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山水,只有一小段記錄北方。在南方山水的敘述中,我回憶起曾經去過的無錫太湖的景色、上海豫園、浙江的山水、廈門鼓浪嶼上的私家花園、廣州珠江兩岸的一些畫面,既然能和作者書中描述的一些畫面契合。另外我去過很多歷史文化景點,我想我可能有機會也會寫一些,記錄下來也挺有意思。
之前不知在那看過一條信息,有段時間中國各地所有的師爺,紹興出來的有一半還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作者在書中記錄過自己在不同地方做幕僚的經歷,而且他父親和很多朋友也做過幕僚,他也是學了做幕僚的技能才開始做這份職業(yè)。我理解這里說的幕僚應該就是所謂的師爺吧。但是為啥紹興出了這么多師爺,我記不起來原因了。
在讀第二記“閑情記趣”時候,里面講怎么種植一些花草,怎么裝飾房間,怎么吃某種食物等等,在讀這部分的時候,一直想起林語堂之前某本書(應該是《生活的藝術》)中記錄過類似的事情,不過比這本書里講的更多,也更有趣。后來發(fā)現(xiàn)林語堂把《浮生六記》翻譯成了英文,果然兩個人有某種關系。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九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但,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贊慕著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脫于塵俗。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后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饑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蕓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游,聚友,烹肴,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后來,終于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蕓死后,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若不是貢生楊蘇補于冷攤購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記》并于光緒三年(1877)付梓,后世則無人知曉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時,《浮生六記》只殘剩了四記,后二記已無蹤影。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后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逍》。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穿插相聯(lián),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嵤?,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tài),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翻開《閨房記趣》,沈三白描繪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tài),令人之意也消?!边@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蕓的情景。那夜,蕓給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蕓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原來是專門給你夫婿準備的!”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臉紅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美滿姻緣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時光。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感動著。他們的愛情并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常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感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蕓曰:“杜(甫)詩錘煉精絕,李(白)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活潑?!?BR> 春光,三白欲攜蕓遠出郊游,蕓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蕓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說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蕓亦笑說:“我笑君子愛小人。”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著讀著,我忍不住羨慕沈三白,他有著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連聲贊嘆陳蕓,蕓于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透露著靈慧巧妙,體現(xiàn)著匠心獨裁,詩情畫意。這是多么穎慧的可愛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蕓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峰,若臨水石磯狀。自己動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深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蕓用數(shù)根黑柱橫豎搭錯,中間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fā)愁飯菜冷熱。蕓靈機一動,從城中雇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蕓娘!她的聰明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極力地贊美陳蕓,“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美觀的蕓娘,卻漸漸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歡。
細讀全書,方自明了。蕓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蕓娘處處小心翼翼,后來漸漸放松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閑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蕓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后來家中有了些閑言,沈母以為蕓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蕓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
三白在真州任職寄住時,弟弟啟堂向鄰居借錢,叫嫂子蕓娘做擔保。鄰居索要,蕓寫信告訴三白此事,啟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誤以為是蕓自己借錢卻毀謗小叔子,又拆信見信中稱姑(沈母)為令堂(你媽),翁(沈父)為老人(老頭),更是勃然大怒,斥責蕓大逆不道。蕓怕傷啟堂感情,竟不作解釋。讀到此處,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責怪她,或許私下稱呼“令堂”、“老人”便罷,于文字信中卻實在不該。而對借錢之事不作解釋,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贊同,該解釋的就要解釋,何必左右顧盼。超然大度的蕓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個識情重義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頓。他幫朋友做保借錢,朋友卻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債主找上門來,擾攘終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債!”此事難以釋然,的確無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終于將三白和蕓娘一同遣出家門,寄居于友人家蕭爽樓。
移居蕭爽樓兩年后,沈父又接他們回家。然而,家道逐漸衰落,又加上納妾憨園之事,蕓經受打擊身體衰弱,家人厭煩,她不得不悄悄隨友人去鄉(xiāng)下調養(yǎng)。而這一去,她竟病愁難融,終客死他鄉(xiāng)!讀到《坎坷記愁》中,蕓乘夜舟去鄉(xiāng)下,與兒子逢森告別,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歸矣!”,后竟真成永訣!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嘆,慘然淚下!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
看完《浮》,著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說是鄙夷、厭惡。
他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閑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游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說真性情,其夫人陳蕓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yǎng)活全家,并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并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著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為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致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為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為自家公公尋姬妾,并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乍看沈一生經歷眾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系;妻子病重無錢醫(yī)治,還得自己拖著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后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為他負重前行。我并不認為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一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
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
看的比較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
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
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
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簡直完美,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
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蛟S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yǎng)家糊口,竟然還繼續(xù)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yǎng)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xù)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
陷入糾結。
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
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
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二
難得過個無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讀完了浮生六記。
說是六記,其實只讀了四記,另外兩篇在歷史長河里不知道飄哪兒去了。忘了在哪兒看見一句,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抱著“到底是怎么個可愛法,還能比我可愛嗎”的心理翻了翻這本書??吹谋容^不囫圇吞的是卷一的閨房記樂,和卷三的坎坷記愁。
一篇講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賭書消得潑茶香。青梅竹馬,得償所愿,每日談詩論畫觀花賞景,鸞鳳和鳴舉案齊眉。另一篇講的是人生在世不稱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趕出家門,窮困潦倒漂泊異鄉(xiāng),父親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兄弟為了財產與他反目,愁緒滿懷無釋處。作者寫的倒是絲絲入扣,有感動有嘆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評價。蕓娘固然是可愛的。愛詩詞歌賦,也擅長烹飪女紅。心靈手巧,無論是插花還是開party都能別出心裁。溫柔賢惠又古靈精怪,恪守封建禮教之余,也會穿個男裝跟老公出去旅游??瓷先ズ喼蓖昝?,唯獨一點我不喜歡,閑著沒事兒還去給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約定,她也因為各種情感上的打擊郁郁而終。試圖站在當時的時代和環(huán)境去理解這件事兒,奈何我實在已經進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實意的愛了為什么還能跟人分享?;蛟S這才是男人們如此推崇蕓娘的原因吧,直男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復,就更不知道怎么評價了。
一開始年少求學,與蕓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見他終日靠著家里的庇蔭吃喝玩樂,被趕出家門之后窮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養(yǎng)家糊口,竟然還繼續(xù)附庸風雅…完全沒有對妻子兒女以及人生最起碼的擔當。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寫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儷情深,還照樣在出差的半年流連青樓。與妻子第二次倉皇出逃,竟然連兒子和女兒都顧不得了。把女兒匆匆許配給表哥家的兒子做童養(yǎng)媳,托人給兒子找了個地方謀生,后來兒子早夭,沈復想的是,蕓娘不能延續(xù)后代了,為啥是蕓娘沒有后代了呢,因為別人又送給他一個小妾唄。
看到最后這句,真是惡心的我連早飯都差點吐出來。陷入糾結。感動過人們的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寫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東坡,后來又說唯有朝云能識我。冒辟疆這個始亂終棄的大渣男,竟然還有臉寫出個《影梅庵憶語》。
這個人生啊…仔細琢磨琢磨就覺得特別不堪。所以,今天你喪了嗎?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三
在京東圖書公布的20xx年暢銷書單中,《浮生六記》高居紙質書銷量榜榜首,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存在?!陡∩洝凡皇且槐緞倓倖柺赖男聲?,作者也不是人氣作家,和榜單上的《解憂雜貨店》《白夜行》《百年孤獨》等赫赫有名的暢銷書相比,這本書從作者到內容都過于普通。
在《浮生六記》的介紹中,幾乎都要提到書名來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確,對于李白來說,人生充滿了壯志未酬的失意,對于《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來說,他和蕓娘的人生主旋律是痛苦的',為家長里短、婆媳姑嫂關系所困,為茶米油鹽、布衣蔬食所謀,可李白游歷山川、縱情山水、開懷暢飲之后寫下汪洋恣肆的詩篇,沈復與蕓娘談論詩書、煮酒烹茶、悠游江南后記下閨房之樂,都記錄下生活中瑣屑又平常的快樂細節(jié),帶給人無窮的歡樂和回味,李白如此,沈復亦如此,平常如我輩更是如此,“浮生”是沈復沈三白的,也會蕓蕓眾生的。沈復不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偉人,只是一個落泊的文人、畫師,我們知道沈復是因為《浮生六記》,大多數(shù)人喜歡《浮生六記》,大概也是因為沈復是一個平常人,一個不出名的畫師,不富裕的文人,娶了青梅竹馬卻不能白頭到老,歷經喪妻之痛卻依然得四處奔波為稻粱謀。
《浮生六記》不比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網(wǎng)絡小說,浮生是真實的生活,蕓娘也曾是明媚的女子。林語堂說蕓娘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女子。當然沈復之描述,蕓娘“兩齒微露,似非佳相”,長得不一定能對得起讀者。蕓娘因家庭困難未曾讀書,卻跟著讀書的弟弟自學認字,自稱最喜歡“三白”(李白、白居易、沈三白),她溫柔善良,既溫柔善良,又幽默靈動頗富才情。蕓娘和沈復青梅竹馬,未成婚已芳心暗許,曾為來做客的少年沈復偷偷留粥,成就一段藏粥佳話。待成婚后舉案齊眉,情投意合。隨沈復學習寫字、作詩,曾女扮男裝陪沈復暢游、談詩論畫,美好得如同中國的電視劇一般。
然而生活饒過誰,閨房之樂,閑情之趣終究要經歷坎坷之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會寫字的蕓娘在日?,嵥榈募彝ド钪凶笥沂?jù),書生意氣的沈復在處理家庭矛盾時束手無策。蕓娘先后得罪公公婆婆,之后漸遭冷落,最終夫妻被逐出家門,送女兒做童養(yǎng)媳,兒子放友人處寄養(yǎng),兩人為躲債連夜逃亡之時喝粥一碗,蕓娘仍苦中作樂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傳奇,可名《吃粥記》矣?!北M管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作為一個三從四德的好妻子,蕓娘卻還有為丈夫納一個如意小妾的愿望,因家庭貧困,她相中的兩個好姑娘先后悔婚,蕓娘至此大受打擊,一病不起,很快去世。
痛失愛妻的沈三復,在流浪奔波中,哀嘆“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共黃昏。無人陪我顧星辰,無人與我把酒分”。可能會經常想起那個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案∩魤?,為歡幾何”,若無“為歡”,何來“浮生”,正是這小小的歡愉,這悠悠的茶香,伴隨沈三白度過天涯孤旅。
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胸懷壯志,中年時心灰意冷,落拓天涯,是沈復,是蕓娘,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記得第一次聽毛不易的歌,《像我這樣的人》,歌中唱到:像我這樣優(yōu)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頭來,還在人海里浮沉。聽到第一句我就笑了,曾經我們以為自己多么與眾不同,其實早就泯然眾人矣,所以成熟的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認識到自己和別人一模一樣。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四
如譯者所講:浮生六記和許多老故事一樣,其中有歡樂也有悲傷,有溫馨也有酸楚,有熱鬧也有寂寞;似乎過于平凡,還有點不合時宜,卻有一種看似“慢半拍”但永遠不過時的溫暖、悠然和浪漫;當然,還有愛情。在我看來,作者一生的經歷莫過于八個字,那就是:人生寫意,莫過良緣。
沈復生于1763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代蘇州畫家。一生在家庭、官場、經商之間沉浮,浪游各地,閱盡人生百般滋味。誕生在蘇州一個小康讀書人家。沈復年幼時與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蕓)定親,開啟了這段百轉回腸的故事。沈復生性豁達快樂,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結交了眾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歷了許多山水名勝。他似乎就是有這種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總是有辦法過的津津有味。
更為難得的是,蕓和他是一樣的人,安于簡單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兩人情深意篤、夫唱婦隨,蕓的溫柔體貼和蘭心蕙質,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趣味和風情。
沈復對蕓的愛是如此的真摯,在他筆下的文字中,你不難讀出蕓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頸修長,彎彎的眉毛,眼睛靈秀俏麗,顧盼間神韻動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兩顆牙齒,雖然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別有一種嫵媚嬌柔之感,讓人怦然心動。然而蕓讓沈復著迷的絕不僅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為人處世樂觀積極的點點滴滴。她終日神色平和,與她說話,常以微笑作答。對父母長輩尊敬愛重,待晚輩溫柔和氣,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條,沒有一點疏忽。又見她可終日與作者廝守,花間月下品讀詩書,縱論古今。
回頭看,似乎我們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資格勝任這一角色。雖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積極規(guī)劃未來,也沒有絲毫將來要繼承門第的自覺;對讀書沒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親多多學習。他似乎甘于過小情小調的小日子,和蕓卿卿我我,兒女情長。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說或者劇本?誰又規(guī)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遠、胸有成竹?我們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很平凡,并將終生平凡。沈復沒有宏大的才情和高遠的志向,他生性風流,不貪圖功名利祿,但好在他身邊有蕓的陪伴,縱然生活充滿未知和艱辛,但這位女子卻總能把生活變得充滿樂趣。
正如我所說:人生寫意,莫過良緣。在歲月的長河中,終將陪伴我們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攜手一生的伴侶。所以無論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邊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堅守它,并樂在其中,發(fā)現(xiàn)快樂,懂得欣賞,懂得感恩,自會體會到人生獨特的樂趣。
浮生六記第二卷讀后感篇十五
浮生六記讀后感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云,發(fā)呆了一會。點了一支煙,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著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說,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
林語堂曾經說:“陳蕓(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蕓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蕓這個名字。后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fā)現(xiàn)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
此后,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著。最后,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后,沒有急著去讀,在床頭放了數(shù)日。我當然不是書癡,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復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靜讀。
沒有急著讀,乃是因為近來心情不佳?,F(xiàn)在,我終于翻閱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后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寫的,后兩卷是曾國藩續(xù)寫。
我有點疑惑,為什么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后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xù)篇,有著修補完璧的美意?!陡∩洝菲鋵嵤巧驈妥詡?,細膩地寫了秘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里種種悠閑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閑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游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yǎng)生記道。
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獲就是享受到幽閑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閑”,而《浮生六記》更在閑情之中浸染了艷情。
寫閑情,如月照苔石,寫艷情,如雨落發(fā)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閑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說,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閑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
在現(xiàn)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讀罷,難免感嘆——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閑,抵它十年塵夢??傊x《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得,畢竟古人的悠閑,不是現(xiàn)代人可以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