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表達自己對所讀內(nèi)容的理解和思考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寫一篇令人滿意的讀后感呢?首先,應該對書中的主題和故事情節(jié)有深入的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時,要抓住書中的重要細節(jié)和人物形象,做到事實準確、描述生動。此外,讀后感需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個人感受,不能簡單地復述書中內(nèi)容。接下來是一些熱門圖書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參考和借鑒。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一
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guān)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shù)、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們前進。這本書就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寫的書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觀點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實的例子佐證,令人信服。信中語言和藹可親,令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一陣陣揮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潛先生對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贊同。在當今這個時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納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說的那種“義務”。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深沉的,他們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靶ⅰ币彩且环N愛,一種源自于知恩圖報的理所當然的愛,而不是你給我多少,我還你多少的酬勞。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yǎng)大,所以當我們有能力報答他們的時候,請把孝敬當做義務而非報酬,盡心盡力地感恩,就像小時候他們耐心地教我們走路的樣子。
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也讓我感觸頗深。朱光潛先生曾寫道:“我們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边@句話其實不是不通順,而是蘊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們的審美、生活都將單調(diào)無比;正是因為現(xiàn)實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會有成功和失??;有富裕和貧窮,才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有生命的頑強和心靈的脆弱,才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們……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義的。我從來不贊同種族歧視、戰(zhàn)爭等令人發(fā)指的事情,誰都不想這些壞事發(fā)生。但在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里,總避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fā)生。盡管如此,還是有這么一群人,不斷為消除世間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嗎?這個有喜有悲、充滿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們?nèi)^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們給世界帶來了精彩,我們也應該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涼風、三九天的陽光、新一年的春雨,撫平著、溫暖著、滋潤著讀者的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人生,讓我更加信心滿滿地走向光明的未來!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二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三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關(guān)于讀書。正處于青年的人們,有大好的青春時光,可以去盡情的讀書。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當然,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要想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去讀書。讀書也應該讀經(jīng)典,從興趣出發(fā)。
這十二封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應該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zhì)。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潛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關(guān)于朱光潛的美學。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美學,我曾經(jīng)以為是深奧的,但是讀完朱光潛講的美學,覺得美學就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入手。由淺及深,不斷向美學深處邁進。
朱光潛也算是遞進來講的,從美學到創(chuàng)造到游戲到復制,帶你去一點一點了解這個深奧的學說,最后再回歸生活。
我很喜歡最后談美學的一章。我們生存于極速的時代,但是從未想過慢下來。希望我們也能慢一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時間,處處都是美。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四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五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BR>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因此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创煺垡灿葹橹匾?。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六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七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BR>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创煺垡灿葹橹匾W髡咴凇墩勅松c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八
有感而發(fā)吧,我看了這本書后,總想寫點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著,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干些什么;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為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xiàn)。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斗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眾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shù)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而現(xiàn)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chǔ),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應該打好基礎(ch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贊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BR>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里的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guān)聯(lián),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jié)談談我的感想。(括號內(nèi)的文字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tǒng),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于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shù)量。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為代表,一天到晚抱著課本、練習題鉆,到最后考試,可能因為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個小時,讀完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談讀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發(fā)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fā)達想象。所以實踐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
關(guān)于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二、談動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入,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人生來好動,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能動,能發(fā)展,能創(chuàng)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fā)展,不創(chuàng)造,便是摧殘微型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三、談靜,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lǐng)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lǐng)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lǐng)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一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shè)限的行為。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huán)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于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tài)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guī)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二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wǎng)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酿堄信d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么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xiàn)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來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間,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并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于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xiàn)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于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益匪淺。先生在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應該關(guān)心的問題,如讀書、修身、社會運動、哲理,凡此種種,自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猶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又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
雖說先生在談讀書時是多以中學生為對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內(nèi)容對我們成年人也依然適用。比如:“每天抽出半點鐘來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這恐怕會讓很多人感到很慚愧。如今的社會充斥著太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人爭先恐后,唯利是圖,這也就導致了當今人們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人文思想不足,文學涵養(yǎng)缺乏。
先生還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辈⑶疫€將讀書的習慣與抵制社會惡習的引誘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對那些貪官污吏咬牙切齒,殊不知,這些官吏或許年輕時也是一個滿懷正義的“憤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人,能夠用豐富的人文知識、科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習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對于讀書的方法,先生也給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這兩條建議無疑是非常適用的。
先生談“動”的時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談玄”,也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來說,更非以長者的口吻說教一些“應該不應該”的大道理。他認為人生有煩惱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認為“愁生于郁,解愁的辦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辦法在于動”,“盡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豈能事事順心?每當不開心或是煩惱的時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散散步、澆澆花,不順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還提出了兩種排遣煩惱的方法:“把自己看得偉大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笨傊褪窃谌粘I钪幸唷罢務勑πΓ芘芴?。其實生活中也沒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時遇上我們不好的心境,就將它擴大了而已,而且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在自尋煩惱,所謂“庸人自擾”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那么你的這一天都將變得無限美好!
世上有動便有靜,而且人生的樂趣一半是來自于活動,還有一半是來自于感受即靜的。所以先生在談完“動”之后,又談了對“靜”的看法。先生認為:“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的我的感官和心靈?!比纭把垡婎伾?,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泵總€人的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好比看見一顆古樹,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屬種類;畫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葉;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風骨。先生還提到“領(lǐng)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yǎng)?!鼻艺J為“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靜是指心界的空靈”。隨后,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舉例說明“靜趣”,既有“采菊東籬下”,也有“目送飄鴻,手揮五弦”。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快節(jié)奏社會,我們多的是動,缺乏的是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輕浮、煩躁,這時我們就需要多在動中領(lǐng)略些靜趣,在忙里偶然偷閑,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僅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的“動”,也要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靜”,真正達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將深奧的道理蘊于簡單明白的敘事之中,讓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觀點并能真切的體悟到它的正確性,感覺就像是和朋友談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四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guān)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jié)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里總含著笑;縱然滿頭銀發(fā),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tài)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nèi)ニ伎忌顚W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復。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BR>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xù)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五
我國教育與西方教育不同的一點就是,只強調(diào)五講四美,不講怎么去實現(xiàn)完整、獨立的自我。事實上義務教育背誦的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理論,恰好背道而馳了。知乎上有個精彩的例子,講的是一個211大學生目前就讀金融,但有機會轉(zhuǎn)入材料學。在他的父母看來材料學有利于目前他的一個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類有機會回到原始社會,材料學或許值得轉(zhuǎn)。
不知道后來這個大學生轉(zhuǎn)了沒有,問題他明擺著喜歡金融,卻還在認真思考轉(zhuǎn)系。因為體制內(nèi)的父母給了他太大影響,我主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并不意味著天性不會被遏制——種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陽光等。再說一個觸動我?guī)啄甑睦樱蔷褪俏业膿从焉姓?。尚真是我接觸淺顯的心理學之后,唯一發(fā)現(xiàn)的一個自我人格完整的現(xiàn)實個體。她在很多同學看來雖然是不諳世事的,但后來只有她拿到了500強offer。
學生時代她沒有被壓抑天性,即使她講過關(guān)于雙親的一些微詞,在我看來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東西。沒有被干涉學習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個會就人生三觀問題與我探討的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經(jīng)基于很大的價值觀在思考自己的對錯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決策,這是一個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過后,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選擇了天津財經(jīng)大學,而沒有去那些聽起來很唬人的大學。這也是我最欣賞她的一點了,包括當年分文理,她理科實在是好,卻選了文。就像前陣子的電影《無問西東》里吳嶺瀾一樣,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實感。不同于浮躁的同齡人,她一直認真的去想我在講什么,雖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個知己的理論并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確實是讓人愉悅的。
人總說三觀不同沒法溝通,其實包容要基于彼此的思考,如果兩個人都在思考,那么即使三觀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長談。這就是我一個堅定的仇韓人士和韓星粉尚真和平相處的原因。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基于朱光潛先生的論調(diào),這篇淺顯的文章里姑且把負面人格狀態(tài)分為“絕世”與“絕我”兩種狀態(tài)。深山里的農(nóng)民自然不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就是“絕我”;梵高也不會去關(guān)心隔壁鄰居少女的感情,這就是“絕世”。去切斷某一條聯(lián)系,即使人格一開始清澈,久了也會因為單一的境地而渾濁。那么我們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關(guān)在畫室,單一的聯(lián)系不足以支撐人的社會職能。
不絕世,不絕我,才是完整的人格?,F(xiàn)在的社會一如1925年,“類我”思想還是根深蒂固,讀書的看不起經(jīng)商的,經(jīng)商的看不起讀書的,大概就是這意思。所以溫和派退出歷史舞臺之后,90后這一代依舊被類我思想影響著,過度被干涉、父母的類我思想作祟,認為下一代應該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這和混亂的新文化運動年代是一樣悲哀的。
“如今中國弊端就在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nèi)事而空談愛國。結(jié)果學廢工弛,而國也就不能救好,這是顯然的事實。惲先生從中國歷史證明讀書無用,也頗令人懷疑。法國革命單是丹東、羅伯斯比爾的功勞,而盧梭、伏爾泰沒有影響嗎?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實現(xiàn)。辛亥革命還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大家應該承認的?!?摘自《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論十字街頭)有感于獨立人格的缺乏與治學的衰敗,我所見的這一代,大多數(shù)都渾渾噩噩,講起學問來,一問三不知。殊不知,人類能走到今天,哲學與文藝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莫說什么百無一用,文藝復興時也有人這么講。若是這樣云里霧里的一直追著唯物,遲早與野獸無異!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六
朱光潛對朋友寫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個終身愿與青年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中,作者提出“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需實施翻新,才能增長滋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創(chuàng)新來推進時代的發(fā)展,若墨守成規(guī),那便止步不前。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驅(qū)動力,就如門鎖在生銹時也需加一些潤滑油。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fā)現(xiàn)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于科學的一大貢獻?!蔽艺J為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靜態(tài)的事物,那么一切都將是可變的,可以富有創(chuàng)造的。如果永遠不愿意跨出那第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在第七封“談升學與選課”的信中,“至少在大學頭一二年中,你須得盡力多選功課,所謂多選功課,自然也有一個限制,貪多而不務得,也是一種毛病。我是說,在您的精力時間可能范圍以內(nèi),你須極力求多方面的發(fā)展。”選課這一個話題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我認為大學生在選課時應該選自己感興趣的功課,這樣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所長。每次在選課前,我都會十分謹慎和糾結(jié)。我考慮的是機會成本如何最大化。課程種類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體的方法還得根據(jù)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亂指點。
在第十二封“談人生與我”的信中引用了《無言之美》: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來,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diào)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fā)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nèi)绾文車L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拔艺J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呆板無趣的生活與機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反反復復的,同樣的工作只會讓我們覺得枯燥乏味,也會拉低工作效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在岔路口的選擇也是不同的,雖沒有作者想的那么深遠,卻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屬于你自己的。為了不留遺憾,我愿用自己的努力奮斗換取那快慰。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七
在朱光潛的給青年的12封信中,其中有十二談,分別為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在談讀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蔽艺J為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從前還是現(xiàn)在,都是合適的。社會中有很多流行文化,但我們不能盲目跟風。我們應該多讀有用之書,找尋讀書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動靜結(jié)合,乃為平衡之理。談動與談靜都有其特色。在談動中,是圍繞閑愁來講。愁生于郁,郁由于靜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動。里面講到,要想消除閑愁就應該多活動活動。在談靜中,談到人生境界。作為青年,要學會靜,要多在靜中領(lǐng)略些趣味,這有利于求學處事。
對于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當中有一句話“救國讀書不可偏廢?!边@讓我想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蔽覀円⒅貙嵺`,不可空談,將學習與社會相結(jié)合。然后對于談十字街頭,我認為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十字街頭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從容抉擇。
談多元宇宙,聽上去像物理學那樣深奧,其實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來說,每個領(lǐng)域,每項專業(yè),甚至個人,它們的宇宙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籠統(tǒng)地用某個詞匯去衡量其價值標準。我很喜歡里面一句話“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愿為縱欲辯護?!?BR> 接下來是談升學與選課,作者認為是大學還遠遠不夠,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而選課更應注重個人的享受。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因為在學習中開心快樂才最重要。在談作文中,我了解到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真正學作文,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離不開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無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過分沖動的。比如說孝不只是一種義務,更是出于情感。這便是我對談情與理的理解。陶淵明做澎澤令,不愿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他擺脫祿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從某些東西中擺脫,但若人人都擺脫不開,生命便成了悲劇,這便是談擺脫后的感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家興。作為青年,任重道遠。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一
作為青年,我們總會關(guān)心一些事情,如:讀書、運動、社會、情理、藝術(shù)、人生等等。有一本書,就是作者把對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囊括到十二封信中,指引我們前進。這本書就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所寫的書信集。作者在信中的觀點全都用上一系列真實的例子佐證,令人信服。信中語言和藹可親,令讀者在閱讀時感受到一陣陣揮之不散的暖流。
朱光潛先生對于“孝”的看法令我非常贊同。在當今這個時代,孝敬父母早已被納入了法律,成了像他所說的那種“義務”。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深沉的,他們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靶ⅰ币彩且环N愛,一種源自于知恩圖報的理所當然的愛,而不是你給我多少,我還你多少的酬勞。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yǎng)大,所以當我們有能力報答他們的時候,請把孝敬當做義務而非報酬,盡心盡力地感恩,就像小時候他們耐心地教我們走路的樣子。
第十二封信——“談人生與我”也讓我感觸頗深。朱光潛先生曾寫道:“我們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正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边@句話其實不是不通順,而是蘊含深刻的道理: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人們的審美、生活都將單調(diào)無比;正是因為現(xiàn)實世界有完美和不足,才會有成功和失??;有富裕和貧窮,才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有生命的頑強和心靈的脆弱,才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們……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才是有趣的,精彩的,有意義的。我從來不贊同種族歧視、戰(zhàn)爭等令人發(fā)指的事情,誰都不想這些壞事發(fā)生。但在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里,總避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fā)生。盡管如此,還是有這么一群人,不斷為消除世間不公而努力,那不就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嗎?這個有喜有悲、充滿希望的世界,才是值得我們?nèi)^斗、拼搏的!所以,人生的得意和消沉都是正常的,它們給世界帶來了精彩,我們也應該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活出精彩的人生!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就像三伏天的涼風、三九天的陽光、新一年的春雨,撫平著、溫暖著、滋潤著讀者的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人生,讓我更加信心滿滿地走向光明的未來!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二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三
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一封就是關(guān)于讀書。正處于青年的人們,有大好的青春時光,可以去盡情的讀書。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當然,書是讀不盡的,知識也是永遠學不完的,但是要想成為終身學習的人,那就要不斷的去讀書。讀書也應該讀經(jīng)典,從興趣出發(fā)。
這十二封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朱光潛心中的青年應該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zhì)。這十二封信,也是朱光潛的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這十二封信,后半部分就是關(guān)于朱光潛的美學。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觸美學,我曾經(jīng)以為是深奧的,但是讀完朱光潛講的美學,覺得美學就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入手。由淺及深,不斷向美學深處邁進。
朱光潛也算是遞進來講的,從美學到創(chuàng)造到游戲到復制,帶你去一點一點了解這個深奧的學說,最后再回歸生活。
我很喜歡最后談美學的一章。我們生存于極速的時代,但是從未想過慢下來。希望我們也能慢一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的時間,處處都是美。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四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五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BR>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因此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创煺垡灿葹橹匾?。作者在《談人生與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六
談讀書,談動。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幾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這種問題,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xiàn)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須遲鈍一分。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
諸如朱老,年輕時也是年輕氣盛,不能心平氣和,要對自己有信心,當自己心中不平時,一定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大方向不要變。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
流行語中又有"閑愁"的字樣,閑人大半易于發(fā)愁,就因為閑時生機靜止而不舒暢。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發(fā)愁些,因為青年人的生機比較強旺。
順勢而為,順應本心,清閑易愁,保持運動,閑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偉大,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勸你多打網(wǎng)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假如你不喜歡這些玩藝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七
“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BR> 作者對現(xiàn)代青年的毛病,曾這樣慨乎言之。
青年,作為每個時代關(guān)注的對象,他們的發(fā)展,關(guān)乎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未來。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向著青年闡述著一代前輩對后生的希望和期盼。只為了新興的青年,能將真正價值的忠告,印入心孔,銘記于心。
即使是跨越時代的鴻溝,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教誨,仍不失學習甚至銘記的意義。在當代這個競爭強烈,制度革新,生活面貌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代里,每個人無不在奮力拼搏,而在這奮斗中,能夠上岸的人卻又少之又少,究竟應當是怎樣才能遠離這樣的人生悲劇。
也許“擺脫”才是出路,正如書中所言,“‘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對于生活中琳瑯滿目的機會和選擇,我們惟有認定一個目標,并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在這條道路上拼盡全力,將其余一切置之度外,才能贏得超越他人的權(quán)利和優(yōu)勢?!皵[脫”身邊的雜念和負重,才能“跑”得輕松,免除煩惱與不安。
“人生的悲劇則多生于沖突之不能解決?!比松臒篮褪《嗍且驗槭聵I(yè)上,生活中的矛盾不能化解。對于這些,就應該篤定信念,堅持理想和選擇。生命的道路上歧路千差萬別,卻僅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則必有所舍,因此青年應當果斷選擇,不要等光陰散盡才回望當初。
然而世間難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即使是作者本人也難免渾弄是非,所以才有生活中的不順和困境。青年涉世未深,犯錯則更是經(jīng)常??创煺垡灿葹橹匾W髡咴凇墩勅松c我》中就寫到“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算人生”。人生的悲劇固然不愉快,但悲劇也是人生的部分,正像小說情節(jié)曲折,青年面對這些,應當懷著樂觀的外世心態(tài),接納這些人生的轉(zhuǎn)折。
青年人要有能夠“擺脫”的生活的勇氣,才能贏得能熱烈的人生的權(quán)利。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八
有感而發(fā)吧,我看了這本書后,總想寫點什么。
好像正如作者所說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樣渾渾噩噩的生活著,粗陋膚淺高談闊論,有時不知道自己在說些干些什么;或許我有目標,但又因為某些因素而未能實現(xiàn)。我們都覺得自己努力了,奮斗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還差了很多,還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太貪容易,太膚淺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說的沒錯,這簡直是我們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該好好反省自己,該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學東西,是貪容易;在有問題時,從眾心理太大;做事情時,虎頭蛇尾;大多數(shù)時間,慌慌張張,急急忙忙,可是卻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我覺得,只要是中學程度的青年,都應該讀一讀這12封信。
而現(xiàn)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礎(chǔ),說些不切實際的話,做些毫無意義的事。
也許我們是該想想,不腳踏實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應該打好基礎(chǔ),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樂。
我“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顧到自己,勿隨世俗圖近利。要能驚贊熱烈的失敗,能欣賞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氣和想象,能景仰不計成敗的堅苦卓絕的努力?!?BR>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夠好好看看這本書,看看我的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里的很多的話讀來淺顯易懂,卻是我們往日思考的但無法表達出來的。我們只有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才能體會出話中含意。在本書中,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的句子,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可能感覺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
看起來這十二封信的主題毫無關(guān)聯(lián),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下面就我對本書的某些章節(jié)談談我的感想。(括號內(nèi)的文字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一旦下定決心要讀書,就算是國家總統(tǒng),也會有時間讀書。)。
世間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們看書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書,即看書的速度;也不在于看書的多少,即看書的數(shù)量。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很多學生一味讀死書。這方面尤以高中生為代表,一天到晚抱著課本、練習題鉆,到最后考試,可能因為知識不夠全面就被淘汰下來了。因此忙也要看書,且要看的全面。)。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心靈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
早晨醒得早,花了近一個小時,讀完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談讀書,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發(fā)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fā)達想象。所以實踐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
關(guān)于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二、談動朋友,我們都不過是自然的奴隸,要征服自然,只得服從自然。違反自然,煩惱才乘虛而入,要排解煩悶,也須得使你的自然沖動有機會發(fā)泄。人生來好動,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能動,能發(fā)展,能創(chuàng)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fā)展,不創(chuàng)造,便是摧殘微型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三、談靜,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
世界是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lǐng)略的人。
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lǐng)略得的趣味。
不安所有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lǐng)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一
“編理由”就是一種自我挫敗和自我設(shè)限的行為。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種社會所最可怕的不是民眾膚淺頑劣,因為民眾通常都是膚淺頑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huán)境中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
我們要能于叫囂擾攘中:以冷靜態(tài)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guī)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文學上只有好壞的分別,沒有新舊的分別。青。
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我們固然沒有從前人的呆氣,可是我們也沒有從前人的苦心與熱情了。
科學愈進步,人類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環(huán)境的能力愈大,的確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時也易生流弊。困難日益少,而人類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輕浮粗率,而堅苦卓絕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二
“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原來平時老是覺得無聊的時候,漫無目的地看著網(wǎng)絡的各種是是非非時,也可以把這種漫無目的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酿堄信d趣。人的心智空間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滿了,那么你就不會被不良嗜好所影響。如果說我現(xiàn)在還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來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間,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平時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總是有各種大理想,大的抱負,但是捫心自問,這些都只是空口而談,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又有哪些呢?可能這個問題又回歸到了其所說的決心問題上吧。
讀到一談讀書,覺得文字頗好理解,并且都會有上句話的解釋,這對于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來說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讀到二談動,同樣的感覺,特別是談談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的裝飾,現(xiàn)在一談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較好,用字謹慎云云,其實對于我個人還是喜歡這種一說到底的'文章,一遍讀過,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義,不需要像散文那樣來回斟酌了,不過或許正是如此才顯示出了中國文字的精神吧。
雖然這十二封信我沒有完全讀完,但是我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慢慢讀得,雖然里面有些章節(jié)感覺可能不太適合現(xiàn)在的步調(diào),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會或多或少能從中得到你所想要的東西,得到你所希望領(lǐng)悟的精華。也希望群里的朋友們能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地讀讀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們來完成某些任務,而只是希望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某一個觸動你內(nèi)心深處的句子足已。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益匪淺。先生在信中所說多為青年們應該關(guān)心的問題,如讀書、修身、社會運動、哲理,凡此種種,自先生筆下汩汩流淌,猶如長者勸導似的語重心長,又如老友交談般的誠懇真摯,讀來親切自然,受益頗多。
雖說先生在談讀書時是多以中學生為對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內(nèi)容對我們成年人也依然適用。比如:“每天抽出半點鐘來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決心的問題。這恐怕會讓很多人感到很慚愧。如今的社會充斥著太多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許多人爭先恐后,唯利是圖,這也就導致了當今人們普通存在的一個問題:人文思想不足,文學涵養(yǎng)缺乏。
先生還說:“尤其要緊的是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辈⑶疫€將讀書的習慣與抵制社會惡習的引誘聯(lián)系起來,說明了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重要性。人們往往對那些貪官污吏咬牙切齒,殊不知,這些官吏或許年輕時也是一個滿懷正義的“憤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的人,能夠用豐富的人文知識、科學思想來武裝自己、豐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習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對于讀書的方法,先生也給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的態(tài)度衡量書的內(nèi)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這兩條建議無疑是非常適用的。
先生談“動”的時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喜歡談玄”,也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和深度來說,更非以長者的口吻說教一些“應該不應該”的大道理。他認為人生有煩惱是與生俱來的,而且認為“愁生于郁,解愁的辦法在于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辦法在于動”,“盡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這幾句話說得太對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難免有不順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豈能事事順心?每當不開心或是煩惱的時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散散步、澆澆花,不順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還提出了兩種排遣煩惱的方法:“把自己看得偉大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笨傊褪窃谌粘I钪幸唷罢務勑πΓ芘芴?。其實生活中也沒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時遇上我們不好的心境,就將它擴大了而已,而且許多時候人們都是在自尋煩惱,所謂“庸人自擾”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給自己一個微笑,那么你的這一天都將變得無限美好!
世上有動便有靜,而且人生的樂趣一半是來自于活動,還有一半是來自于感受即靜的。所以先生在談完“動”之后,又談了對“靜”的看法。先生認為:“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的我的感官和心靈?!比纭把垡婎伾?,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泵總€人的人生閱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僅如此,人們往往對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盡相同。好比看見一顆古樹,植物學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屬種類;畫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葉;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風骨。先生還提到“領(lǐng)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yǎng)?!鼻艺J為“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靜是指心界的空靈”。隨后,又從中國古典詩歌中舉例說明“靜趣”,既有“采菊東籬下”,也有“目送飄鴻,手揮五弦”。在如今這個日新月異的快節(jié)奏社會,我們多的是動,缺乏的是靜。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變得輕浮、煩躁,這時我們就需要多在動中領(lǐng)略些靜趣,在忙里偶然偷閑,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僅需要有積極參與社會的“動”,也要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靜”,真正達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將深奧的道理蘊于簡單明白的敘事之中,讓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很輕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觀點并能真切的體悟到它的正確性,感覺就像是和朋友談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四
十二封信,一封封,一沓沓,一筆一劃匯成潺潺教誨,在書中聚集成了一本頗有分量的書――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這本小書是朱光潛先生于20世紀代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每次一個話題,朱光潛先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青年人的赤誠關(guān)懷和殷切希望。讀罷此書,如同和長者交心,懇切的言辭,語重心長的教誨,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悟與思考,更是溫暖和感動。
一封封書信,流露出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情懇意切。
信中首稱“朋友”末署“你的朋友”。通篇下來,好像一位熟悉你的老朋友與你交心,而不是一位刻板嚴肅的學者再長篇大論。每封書信,每個不同的話題,探討讀書。,升學選課等等,面對青少年的迷茫,他總是傾心盡力地給與忠告,亦師,亦友。他會在每封信結(jié)束說“再會!”會給與青少年最真誠的祝福:“就在此祝你,談談笑笑,跑跑跳跳!”會為你加油打氣:“朋友,讓我們一起努力罷!”合上書,腦海中朱光潛的形象仍揮之不去:笑容和藹,目光溫和,眼里總含著笑;縱然滿頭銀發(fā),身形消瘦,不變的是篤熱的情感,溫文的態(tài)度。
一封封書信,引著我們?nèi)ニ伎忌顚W習。
讀書在我們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該讀怎樣的書?朱光潛先生給了讀者青年一個滿意的答復。讀完后細細深思,信里所寫的,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讀一本書,大多時候囫圇吞棗,只講求讀一遍的快樂與刺激,疏于思考,到頭來讀過的書不少,學到的東西委實不多。但好書應多讀,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言,“凡是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快讀,…第二遍須慢讀?!?BR> 一本小書,十二封信。我知道,這本書帶給我的力量,會讓我繼續(xù)昂首闊步地走下去。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五
我國教育與西方教育不同的一點就是,只強調(diào)五講四美,不講怎么去實現(xiàn)完整、獨立的自我。事實上義務教育背誦的關(guān)于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理論,恰好背道而馳了。知乎上有個精彩的例子,講的是一個211大學生目前就讀金融,但有機會轉(zhuǎn)入材料學。在他的父母看來材料學有利于目前他的一個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類有機會回到原始社會,材料學或許值得轉(zhuǎn)。
不知道后來這個大學生轉(zhuǎn)了沒有,問題他明擺著喜歡金融,卻還在認真思考轉(zhuǎn)系。因為體制內(nèi)的父母給了他太大影響,我主張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并不意味著天性不會被遏制——種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陽光等。再說一個觸動我?guī)啄甑睦樱蔷褪俏业膿从焉姓?。尚真是我接觸淺顯的心理學之后,唯一發(fā)現(xiàn)的一個自我人格完整的現(xiàn)實個體。她在很多同學看來雖然是不諳世事的,但后來只有她拿到了500強offer。
學生時代她沒有被壓抑天性,即使她講過關(guān)于雙親的一些微詞,在我看來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東西。沒有被干涉學習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個會就人生三觀問題與我探討的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經(jīng)基于很大的價值觀在思考自己的對錯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決策,這是一個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過后,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選擇了天津財經(jīng)大學,而沒有去那些聽起來很唬人的大學。這也是我最欣賞她的一點了,包括當年分文理,她理科實在是好,卻選了文。就像前陣子的電影《無問西東》里吳嶺瀾一樣,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實感。不同于浮躁的同齡人,她一直認真的去想我在講什么,雖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個知己的理論并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確實是讓人愉悅的。
人總說三觀不同沒法溝通,其實包容要基于彼此的思考,如果兩個人都在思考,那么即使三觀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長談。這就是我一個堅定的仇韓人士和韓星粉尚真和平相處的原因。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徑。基于朱光潛先生的論調(diào),這篇淺顯的文章里姑且把負面人格狀態(tài)分為“絕世”與“絕我”兩種狀態(tài)。深山里的農(nóng)民自然不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這就是“絕我”;梵高也不會去關(guān)心隔壁鄰居少女的感情,這就是“絕世”。去切斷某一條聯(lián)系,即使人格一開始清澈,久了也會因為單一的境地而渾濁。那么我們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關(guān)在畫室,單一的聯(lián)系不足以支撐人的社會職能。
不絕世,不絕我,才是完整的人格?,F(xiàn)在的社會一如1925年,“類我”思想還是根深蒂固,讀書的看不起經(jīng)商的,經(jīng)商的看不起讀書的,大概就是這意思。所以溫和派退出歷史舞臺之后,90后這一代依舊被類我思想影響著,過度被干涉、父母的類我思想作祟,認為下一代應該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這和混亂的新文化運動年代是一樣悲哀的。
“如今中國弊端就在在學者不言學,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拋棄分內(nèi)事而空談愛國。結(jié)果學廢工弛,而國也就不能救好,這是顯然的事實。惲先生從中國歷史證明讀書無用,也頗令人懷疑。法國革命單是丹東、羅伯斯比爾的功勞,而盧梭、伏爾泰沒有影響嗎?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實現(xiàn)。辛亥革命還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這是大家應該承認的?!?摘自《給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論十字街頭)有感于獨立人格的缺乏與治學的衰敗,我所見的這一代,大多數(shù)都渾渾噩噩,講起學問來,一問三不知。殊不知,人類能走到今天,哲學與文藝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莫說什么百無一用,文藝復興時也有人這么講。若是這樣云里霧里的一直追著唯物,遲早與野獸無異!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六
朱光潛對朋友寫下的十二封信中,都能看出作者是一個終身愿與青年為友的人。在第五封信"談十字街頭"中,作者提出“習俗是守舊的,而社會則需實施翻新,才能增長滋大,所以習俗有時時打破的必要。"青年人需要創(chuàng)新來推進時代的發(fā)展,若墨守成規(guī),那便止步不前。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驅(qū)動力,就如門鎖在生銹時也需加一些潤滑油。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fā)現(xiàn)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于科學的一大貢獻?!蔽艺J為我們應該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切靜態(tài)的事物,那么一切都將是可變的,可以富有創(chuàng)造的。如果永遠不愿意跨出那第一步,那么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在第七封“談升學與選課”的信中,“至少在大學頭一二年中,你須得盡力多選功課,所謂多選功課,自然也有一個限制,貪多而不務得,也是一種毛病。我是說,在您的精力時間可能范圍以內(nèi),你須極力求多方面的發(fā)展。”選課這一個話題與我們息息相關(guān)。我認為大學生在選課時應該選自己感興趣的功課,這樣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所長。每次在選課前,我都會十分謹慎和糾結(jié)。我考慮的是機會成本如何最大化。課程種類繁多,深思慎取才是上策。但具體的方法還得根據(jù)不同的人,我不敢胡亂指點。
在第十二封“談人生與我”的信中引用了《無言之美》: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來,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呆板單調(diào)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fā)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nèi)绾文車L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拔艺J為拼搏努力的人生才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歡樂,呆板無趣的生活與機器人的麻木的工作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反反復復的,同樣的工作只會讓我們覺得枯燥乏味,也會拉低工作效率。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在岔路口的選擇也是不同的,雖沒有作者想的那么深遠,卻只知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走,它只是屬于你自己的。為了不留遺憾,我愿用自己的努力奮斗換取那快慰。
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篇十七
在朱光潛的給青年的12封信中,其中有十二談,分別為談讀書、談動、談靜、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談十字街頭、談多元宇宙、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擺脫、談在盧浮宮所得的一個感想、談人生與我。
在談讀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蔽艺J為這句話無論是放在從前還是現(xiàn)在,都是合適的。社會中有很多流行文化,但我們不能盲目跟風。我們應該多讀有用之書,找尋讀書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動靜結(jié)合,乃為平衡之理。談動與談靜都有其特色。在談動中,是圍繞閑愁來講。愁生于郁,郁由于靜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動。里面講到,要想消除閑愁就應該多活動活動。在談靜中,談到人生境界。作為青年,要學會靜,要多在靜中領(lǐng)略些趣味,這有利于求學處事。
對于談中學生與社會運動,當中有一句話“救國讀書不可偏廢?!边@讓我想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蔽覀円⒅貙嵺`,不可空談,將學習與社會相結(jié)合。然后對于談十字街頭,我認為在面對各種各樣的十字街頭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從容抉擇。
談多元宇宙,聽上去像物理學那樣深奧,其實實際上并非如此。簡單來說,每個領(lǐng)域,每項專業(yè),甚至個人,它們的宇宙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籠統(tǒng)地用某個詞匯去衡量其價值標準。我很喜歡里面一句話“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愿為縱欲辯護?!?BR> 接下來是談升學與選課,作者認為是大學還遠遠不夠,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而選課更應注重個人的享受。我是贊同這種觀點的,因為在學習中開心快樂才最重要。在談作文中,我了解到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真正學作文,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離不開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無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過分沖動的。比如說孝不只是一種義務,更是出于情感。這便是我對談情與理的理解。陶淵明做澎澤令,不愿束帶見督郵向縣吏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他擺脫祿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從某些東西中擺脫,但若人人都擺脫不開,生命便成了悲劇,這便是談擺脫后的感想。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家興。作為青年,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