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華人熱衷網(wǎng)絡社交 透露不同文化身份認同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據(jù)英國《華聞周刊》報道,微博時代,“關注”與“被關注”,已成為人際關系在虛擬空間的常態(tài)。
    但在何種平臺上,以何種方式“關注誰”,又“被誰關注”,卻各有不同,從中更透露出不同的文化身份認同。
    旅居英國的華人群體,在諸多的網(wǎng)絡互動和社交平臺面前,會更習慣于用哪一種作為自己人際交往和休閑放松的渠道?他們使用這些網(wǎng)絡社交平臺的方式,又有何特點?在這些現(xiàn)象背后,隱藏著華人群體怎樣的文化和身份認同?《華聞周刊》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調(diào)查。
    “關注誰”與“被誰關注”背后的歸屬感
    在這里‘關注’我的人,和我‘關注’的人,更像一類人,大家能聊到一切去。
    凌晨一點,華人小余還在“織微博”。
    微博上“你來我往”,相互評論,彼此轉(zhuǎn)載,實在是熱鬧非常。
    這讓獨自“漂”在英國的小余在夜闌人靜時,竟有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第二天要早起上班的壓力,也難抵這種誘惑。
    在英國一家電器商店打工的她,在讀書和工作期間,也認識了不少英國本地人。在新浪微博興起之前,她最常用的是Twitter和Facebook,在上面發(fā)言用英文,網(wǎng)上的朋友也大部分是英國人,但當中國的“微博”興起后,她不由自主地把重心轉(zhuǎn)向了后者。
    “語言對我來說并不是問題,我之所以開始轉(zhuǎn)為使用中國的微博,是因為覺得在這里‘關注’我的人,和我‘關注’的人,更像一類人,大家能聊到一起去。”小余說。
    她表示,在微博里的朋友有很大部分來自中國,而另一部分則主要由在英國留學、工作的華人組成。
    小余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在英國的華人朋友,開始把“網(wǎng)上根據(jù)地”搬到微博上。有很多以前“泡”在熱門海外華人論壇上的朋友,也開始到微博上去建群、彼此加關注。
    “以前用Twitter和Facebook的時候沒有這種特別親近的感覺。雖然技術差不多,但畢竟是不同文化的產(chǎn)物,最重要是聚集的人不同。英國人常用的社交網(wǎng)絡,自己用起來卻不‘給力’,找不到認同?!毙∮嗾f。
    供職于倫敦一家物流運輸公司的阿偉,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盡管在英國生活好幾年了,但自己最經(jīng)常用來休閑聊天的軟件還是騰訊QQ。
    阿偉使用騰訊QQ已經(jīng)有十年時間,無論在中國還是英國,只要一開電腦,就會自然而然地打開QQ。
    “有時候雖然什么也不說,也會這么‘掛’在上面,這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事?!彼f。
    阿偉表示,不同的網(wǎng)絡平臺,聚合的人群不同。自己的朋友圈子,還是以中國人為主,而他們很多人都習慣使用QQ。
    “我偶爾也會用其他的軟件,例如Skype和MSN,上面有英國本地的朋友或同學。但談事情的情況比較多,不會是單純用于聊天?!卑フf。
    十幾歲就出國留學的Sue,則完全是一個相反的例子。
    “我完全不用國內(nèi)人常用的聊天軟件或者社交網(wǎng)絡,也不太明白怎么用。我習慣用英文交流,會有意識地去融入英國本地人的圈子,上本地人的論壇。我在英國的朋友也有很多不是華人。”她說。
    但她認為,這并不表示自己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反而是因為我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更想要去了解別人的文化。永遠只待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不去接受別人的文化,沒有參照,反而不可能真正懂得自己。我對中國人的身份有歸屬感,但我更愿意以跨文化的開放心態(tài)去生活?!?BR>    “用什么詞兒”反映思維方式
    這些中國網(wǎng)絡上的流行詞很奇妙,有時候簡直是非它不可,不然,就沒有感染力。
    小余表示,自己經(jīng)常在寫微博時,無意識間就會用到中國的網(wǎng)絡熱詞,“神馬都是浮云啦,有木有啦,這些完全是信手拈來,自然流露,不需要刻意去想?!?BR>    她表示,這些中國網(wǎng)絡上的流行詞很奇妙,有時候簡直是非它不可,不然就沒有感染力。而且很多詞,只有在類似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氛圍中長大的我們,才能心領神會、心照不宣。
    “在Facebook上,我可以熟練地用英文交流,但對于英國年輕人現(xiàn)在在網(wǎng)絡上用什么流行詞,我完全不了解。有時也會上一些英國本土的論壇,但因為不會用‘地道’的英式網(wǎng)絡熱詞或者表達方式,不懂得本土的幽默,而總有種‘局外人’、融不進去的感覺。”
    對網(wǎng)絡流行語關注較多的華人Ming認為:“網(wǎng)絡流行語最能反映某種社會境況下的民意,沒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很難產(chǎn)生共鳴。而且它們更新速度很快、淘汰率很高,跟一種文化不保持密切聯(lián)系,很難跟得上。”
    他舉例說,例如“傷不起”、“打醬油”以及“五道杠”等等,我們知道它們誕生的背景,能夠了解其后的幽默、反諷和某種情緒的宣泄,才能夠感同身受,產(chǎn)生共鳴。
    除了文化背景不同,他還認為休閑上網(wǎng)時“用什么詞兒”最能體現(xiàn)其“思維方式”。
    他認為,很多在英國的華人,白天上班可能會用英語交流,也會為了學習或工作去上英文網(wǎng)站,主動去看英文報紙,學習使用盡可能地道的英式表達。
    “但當你放松下來,不需要正襟危坐、三思而后行的時候,你會用什么樣的說話方式呢?當你以休閑娛樂地心情去上網(wǎng),你會使用中式的流行語還是英式的呢?”Ming認為,后者才能真正反映出你的思維方式是中式的還是西式的。
    所以,他認為,要看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不要看他怎么謀生、怎么工作,而要他怎么休閑、怎么玩兒。
    (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