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彼堡情,悠悠中國心

字號:


    孩提時,廣播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輕悠的曲調讓我知道了有個國家叫俄羅斯;中學時,一首《白樺林》輕揚的曲調讓我知道了生長著大片白樺林的國家叫俄羅斯;大學時,課本封面上“青銅騎士”的圖片讓我知道了彼得大帝創(chuàng)造輝煌的國家叫俄羅斯;研究生時,論文課題中釀造導演塔可夫斯基眼中濃濃鄉(xiāng)愁的國家,叫俄羅斯。不知不覺中,心里有了一個淡淡的情結,叫俄羅斯。
    感謝上天,學會了俄羅斯這個美麗國度的語言,有機會在這個美麗國度去釋放積蓄已久的俄羅斯情懷,在俄羅斯的土地上飛揚夢想,馳騁野心,燃燒激情。隆冬三月,遠征圣彼得堡,去那里揮灑汗水和青春。清晰記得年過六旬的母親領著尚在牙牙學語的小外甥女送行的情景:母親竟然采取了握手道別的方式,意料之外淡淡憂傷涌上心頭,就此作別,當房門關上的那一刻,告訴自己很堅強,思念的眼淚卻在眼眶里打轉……
    飛機一路東飛,穿越莫斯科,跨過高加索山,徑直飛向圣彼得堡。飛機降落在圣彼得堡機場,走出艙門的時候,心中暗自呼喊:圣彼得堡,我來啦!圣彼得堡的“中國移動”叫“Beeline”,想用它把思念傳達給心愛的家人,告訴她們圣彼得堡的夜空很純凈;想告訴她們,窗外厚厚的積雪,寬闊的路面,還有舊房子。而當時,只能坐在鋪上,望著窗外街對面店鋪上亮著的燈一宿無眠……
    被譽為“北方威尼斯”的圣彼得堡寧靜而美麗,水連城,城接水,到處是水,是橋,是船。“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靜泊涅瓦河畔,冬宮座踞皇宮廣場,青銅騎士翹首十二月黨人廣場,彼得宮挺立芬蘭灣南岸……走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里,處處有景,步步故事,在這優(yōu)美風景和人文氣息交融的天地里滿足對知識的渴求,不得不說是人生一大快事。
    秀色可餐是個很美的詞,但是美景終究打發(fā)不了饑餓。來到圣彼得堡,才覺得家里飯菜可口,母親手藝高超。歷經三天面包加果奶的摧殘和蹂躪之后,自己開始學著做飯。隨著日子的更替,飯碗里出現了飯菜的更迭:土豆絲,炒雞蛋;土豆絲,炒雞蛋……單調源于不會做飯的無奈,直到和兩個女孩子一起搭伙,單調結束了。
    搭伙的日子很溫馨:大廚、切墩兒、洗鍋,三個人各司其職。原本平靜的生活里開始充滿了吵吵鬧鬧和飯菜的香味:大廚罵切墩兒的太慢,切墩兒的罵洗鍋的鍋洗得太糙,洗鍋的不罵———不是因為沒的罵,是因為她最小……搭伙做飯讓人有了家的感覺,而真正家的感覺,來自屬于我們在這里兄弟姐妹組建的家。
    兄弟姐妹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同樣真摯的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只有十個兄弟姐妹,卻建立起了圣彼得堡的家。在這個家里,每個家人都在營造溫暖、釀造歡樂、編制希望、追逐理想。歡樂屬于這個家:在這個家里,《小崔說事》改成了《小波挑事》,白云不再是原來的大媽,換了好學美麗的女孩兒;黑土不再是原來的大爺,換了勤奮刻苦的小伙兒,還改了口音說起了陜西話;小崔也不再是原來的小崔,換了努力上進的帥哥兒,還把河南話演繹得淋漓盡致。一個小品演下來,除了歡笑和歡樂,什么都感覺不到了……
    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把這個家里的家人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家的溫暖在寒冷的圣彼得堡生根,家的寧靜在遙遠的國度彌漫。
    除了家,就是永遠會站在家前面的“國”。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國家的概念理解這么透徹,也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深切的感受到,國家在心里的分量如此重。
    第一次拿到俄羅斯簽證的時候,一眼看到國籍居然刺眼的寫著“韓國”,特別氣憤,我是中國人,中國人!當時就找到工作人員,義正言辭的告訴她,她可以把我的性別搞錯,可以把我名字寫錯,但是,絕不允許她把我的國籍搞錯!因為,我的國家讓我自豪,讓我驕傲!記得上課的時候,一個美國的同學問代課老師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在亞洲,對于俄羅斯來說,最重要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是哪個國家?日本、韓國、還是中國?雙眼緊緊盯著那位平素特別敢客觀說話的老師。她毫不猶豫的說:中國。當時心情無比的激動,為我的國家感到驕傲!當再次拿到多次往返簽,看到國籍是那熟悉的字眼“КНР”時,突然覺得,這三個字母是那么的美。
    俄羅斯怡人的美景讓人流連,卻無法讓我忘返。景色越美,思念故土的心越殷切。圣彼得堡的白夜很美,白色的夜卻讓思念變得更加漫長。
    前蘇聯著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他的作品《鄉(xiāng)愁》里,表現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思盼,之前并沒有什么體會,此時此刻終于完全理解了那濃濃鄉(xiāng)愁的滋味。想念我的國家,因為那里有家,有親情、友情和媽媽。
    怎能淡忘那些懷揣到圣彼得堡的溫暖:離家前,姐姐愛憐的幾句暖心話,珍藏,帶著滾燙的熱度刻入心間;臨行前,兄弟最實誠的拿出準備好的錢,不拿,但是帶走的是心底的溫暖;登機前,同窗女孩深情的擁抱和祝福,接受,然后把溫馨揣入懷中……就是這淡淡的溫暖,像一縷絲線系在心間,無論走到哪里,心,始終系著那溫暖的家園。
    現在,我是一只飛翔在圣彼得堡天空的雄鷹,這里天很高,可是不怕,因為有翅膀,有溫暖堅固的國和家,那里永遠是寧靜的港灣,永遠是飛累之后的巢窩。
    中國,想你,在俄羅斯的土地上……
    (摘自:俄羅斯《龍報》;文/杜建國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研究生畢業(yè),現就讀于國立圣彼得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