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九年級下冊 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山東省鄒平縣碼頭中學 高會學
一、知識梳理

二、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次技術革命中出現的新技術,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技術群。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海洋開發(fā)技術等諸多領域。
第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如電子計算機的更新?lián)Q代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
第三,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構成了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生產力,如生物工程這一綜合性科學技術的興起。
第四,科學技術對社會生產、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科學進步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
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fā)展,主要表現在: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fā)展,并進一步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第一、第二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yè)的比重不斷上升。
第二,科技進步使人類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重大變化。
第三,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fā)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對中國而言,既存在機遇,也面臨挑戰(zhàn)。
三、學法指導
(1)明確概念:本課涉及到較多概念,但都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沒有接觸過的,因此在學習基礎知識之前要明確這些概念的內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網絡:就是利用通訊系統(tǒng)將設立在各地的計算機連接起來,以其中的一臺計算機作為中心。這樣,設置在不同地區(qū),甚至不同國家的計算機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加工“聯(lián)合企業(yè)”。網絡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滿足更多人的信息需要。
生物工程:一般認為是以生物學(特別是其中的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化工、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工程技術,充分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成就,自覺地操縱遺傳物質,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內創(chuàng)造出具有超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再通過合適的生物反應器對這類“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進行大規(guī)模的培養(yǎng),以生產大量有用代謝產物或發(fā)揮它們獨特生理功能一門新興技術。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初,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fā)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四個部分?;蚬こ?又稱遺傳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術。
基因工程:按照人類的需要把這種生物的這個“基因”與那種生物的那個“基因”重新“施工”,“組裝”成新的基因組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物。這種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組裝基因到新生物產生的生物科學技術,就稱為“基因工程”,或者說是“遺傳工程”。
克隆技術:克隆是英文“clone”一詞的音譯,在臺灣與港澳一般意譯為復制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通過無性繁殖的手段,從一個細胞獲得遺傳上相同的細胞群或個體群。利用胚胎分割技術或細胞核移植技術,可以產生遺傳上相同的哺乳動物。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
(2)分析、討論法: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諸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后,著重分析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的發(fā)展。首先搜集有關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更新?lián)Q代的圖片、數據資料,如第一代至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圖片、計算機運算速度不斷提高的數據,等等。從而認識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對自己的學習、生活的影響,感受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對于克隆技術,首先了解引文中“多利”羊的問世及此后一系列克隆動物的誕生,從而感受到生物工程技術發(fā)展的日新月異。通過談論是否應該克隆人這一話題,進一步體會到在發(fā)展科技的過程中應具有前瞻性,避害趨利。
(3)列表法:學習本課時,注意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聯(lián)系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進行列表比較:
|
第一次科技革命 |
第二次科技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開始時間 |
18世紀60年代 |
19世紀70年代 |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
主要標志 |
蒸汽機廣泛應用 |
電力廣泛應 |
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 |
主要發(fā)明 |
珍妮紡紗機、蒸汽機、汽船、火車機車 |
內燃機、汽車、飛機、發(fā)電機、電燈泡 |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克隆技術、載人飛船、空間站、航天飛機、空間站 |
進入時代 |
蒸汽時代 |
電氣時代 |
信息時代 |
(4)圖文結合法:圖片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直觀形象的信息。通過《多利羊》《克隆技術的發(fā)展》的圖片,來了解生物工程及其取得成果。通過《網絡長椅》,來體會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人類的影響以及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5)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比較熟悉和了解的身邊事物入手,聯(lián)系自己的所見所聞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特點和影響,如學生熟悉的家用電器、網絡技術、交通工具、通訊工具、食品、衣著、日用品,等等。通過身邊的史實增強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和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認識。
(6)論從史出:教材中的觀點和結論,要避免生硬地去掌握。要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閱讀相關的文字、數據和圖片資料,通過分析史料,運用邏輯方法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關現象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相關的歷史結論。
(7)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例如教材中“動腦筋”部分關于是否應該克隆人的問題,以此問題為契機進行討論,由克隆技術的利弊延伸科技的高度發(fā)達,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空氣的污染,農藥的使用對人體的危害。再如手機帶給人們全新的通信觀念,但長時間使用手機會造成微波對人腦的輕微輻射,而且手機的工作頻率與飛機的導航雷達相近,乘客在飛機升降中使用手機會造成干擾而使飛機偏離航向甚至墜毀。還有,作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幾乎家家都有電冰箱、空調器。但由于電冰箱和空調器中的制冷劑氟里昂不斷泄漏,使大氣中的臭氧層受到嚴重的破壞,造成紫外線對地面的照射強度加大,患皮膚病的人數大量增加等。通過這樣的拓展,進一步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fā)展中應當更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趨利避害。在此基礎上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8)聯(lián)系時政: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今天的時政,但是教材的編排沒有涉及到目前科技的前沿成果,因此在學習本課內容的時候,注意搜集時政材料,整理有關的前沿科技成果,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如航天技術方面,聯(lián)系今天的“嫦娥一號”發(fā)射成功。
四、中考命題分析
隨著當今科技與經濟發(fā)展,三次科技革命越來越來成為中考的熱點,涉及到主要知識點是三次科技革命的時間、領域、成果、特點、影響等。題型多為選擇題,以圖片做命題的切入點。命題趨向于對三次科技革命的綜合考查,大多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命題。還要注意結合時政,如對于航天科技的考查跟“嫦娥奔月”聯(lián)合在一起。
五、中考試題分析
例題1.(2007年湖北省荊門市)1914-1938年的25年中,資本主義生產平均年增長率不到1.7%;戰(zhàn)后1946-1970年的25年中,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生產平均增長綠高達6%左右,這最能說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挽救了資本主義制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比第二次科技革命進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發(fā)展的時間一樣長
解析;此題關鍵在于從題干中提取歷史知識,抓住時間詞語“戰(zhàn)后1946-1970年的25年”可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從年增長率的變化上可以判斷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
答案:A
例題2.(2007年湖北省十堰市)科技進步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成果是( )
A.乘飛機旅游不再是夢想 B.鐵路運輸日益繁忙
C.電腦在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 D.電燈照亮千家萬戶
解析:本題考查對歷史之的靈活運用。題干創(chuàng)設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情景,體現了中考命題的一種趨勢,但是對解決問題沒多大關系。題干的最后指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分析備選項提取關鍵詞,明確與每一項有關的科技成就。A——飛機B──火車C──電腦D──電燈。在此基礎上鏈接課本基礎知識,可以直接選擇答案。
答案:C
作者簡介:高會學,山東省鄒平縣碼頭中學教師。多次參加編寫教學著作,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及撰寫教育教學論文,《歷史學習A、B、C》《歷史選擇題的特點及解法》在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主辦的《中學政史地》雜志發(fā)表。《空想社會主義面面觀》在海南省考試局主辦的《考試報》發(fā)表。《2007年中考歷史選擇題命題特點》在《中學生學習報》發(fā)表?!逗\濤出席八國峰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中美第二次戰(zhàn)略經濟對話》《如何理解“綏靖政策”及英、法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學生導報??歷史快遞》發(fā)表。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