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夸父逐日》備考要點

字號:


    七年級下冊每課要點--25短文兩篇
    之一
    《夸父逐日》選自《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夸父:古代神話人物。《山海經(jīng)》作者不詳,內(nèi)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读凶印废鄠鳛閼?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所撰。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學(xué)習(xí)本文首先要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了解文章的結(jié)構(gòu),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紅字注音。
    盤盂(  ) 滄滄涼涼(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逐日:追趕太陽。
    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逐走:競跑,賽跑。
    辯斗:爭辯,爭論。
    3、通假字。
    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
    4、古今異義。
    去:距離。
    湯:熱水。
    二、課文內(nèi)容學(xué)習(xí)。
    1、這兩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兩小兒辯日》這篇短文寫兩個小孩子對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人的遠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連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斷,以此說明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無窮盡,即使是博學(xué)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這篇短文還反映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
    2、對《夸父逐日》的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yīng)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么,什么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基礎(chǔ),在現(xiàn)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jù)清代學(xué)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為地名之說,與"鄧林"即"桃林"之說并不矛盾。我們可以認為,"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處,"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nèi)容上也是相合的??涓高z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jié)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nèi)涵,豐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3、怎樣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是編出來的,并非真有其事。經(jīng)專家研究,《列子》里寫這個故事,確實有譏笑孔子的意思,這是因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不同,所以道家在這個故事中譏笑孔子。但我們學(xué)習(xí)本文,應(yīng)從文章本身出發(fā),來認識它的思想價值。就本文來看,孔子不能回答一個難題并不能說明他不"多知"。但兩小兒的譏笑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這確實說明孔子不是無所不知的,人們由此可以受到啟發(fā):連孔子這樣一位十分博學(xué)的人都有所不知,說明人們的確不可能無所不知。因此,不宜把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作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三、譯文
    1、《夸父逐日》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兩小兒辯日》
    孔子往東方游學(xué)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蓬,等到正午時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里。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問題思考。
    1、同學(xué)們讀了《夸父逐日》,有什么樣的感想?
    2、兩個小孩的辯斗,對于同學(xué)們有什么樣的啟發(fā)?
    之二
    一. 教學(xué)內(nèi)容:
    《短文兩篇》
    二. 重點、難點分析
    《短文兩篇》
    1、理解課文大意,學(xué)習(xí)積累文言詞語;
    2、背誦《夸父逐日》;
    3、體會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三. 新課講解
    《夸父逐日》
    1. 作品簡介:
    《山海經(jīng)》,書名。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xué)者多認為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zhàn)國時作品,《海內(nèi)經(jīng)》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nèi)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chǎn)、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guān)文獻。晉郭璞作注,并為《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后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等。
    2. 詞語積累
    正音:
    飲于河、渭(wèi) 棄其杖(zhàng)
    詞義:
    逐走(跑)
    飲于河(到)(黃河)
    未至(到達)
    道渴而死(表修飾)
    棄其杖(他的)
    化為鄧林(桃林)
    句義:
    (1)夸父與日逐走,入日。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點撥:重點理解“逐走”,“入日”等詞語。
    (2)未至,道渴而死。
    還沒有趕到,就半路渴死了。
    3. 整體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個善于奔跑的巨人,他與太陽“逐走”。他口渴如焚,雖然接連喝干了黃河和渭水兩條大河,仍不解渴,又趕往大澤,終于沒來得及喝大澤的水而渴死。他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還能為人類造福。夸父敢與太陽決一高低,可以奔馳于天地,可以飲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為桃林,真是氣概非凡,本領(lǐng)非凡??涓高@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xiàn)實的想像、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jīng)》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zhì)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4. 深入剖析:
    對《夸父逐日》的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yīng)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么,什么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xiàn)今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jù)清代學(xué)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為地名之說,與“鄧林”即“桃林”之說并不矛盾。我們可以認為,“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nèi)容上也是相合的??涓高z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jié)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nèi)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5. 小結(jié):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6. 譯文: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
    1、作家作品和神話內(nèi)容:
    選自《淮南子·天文》?!痘茨献印酚置痘茨哮櫫摇罚俏鳚h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
    據(jù)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聰明敏慧,有智謀,他統(tǒng)治的地盤很大,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lǐng)袖,叫做共工氏。據(jù)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對農(nóng)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認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fā)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xié)。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yè)。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定決心。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
    2、文言詞語積累:
    顓頊(zhuān xū) 水潦塵埃歸焉(lǎo)
    維:大繩子。
    絕:斷。
    焉:這里。
    潦:路上的流水。
    3、譯文:
    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皇帝,(共工在大戰(zhàn)中慘敗,)憤怒地撞擊不周山,支撐著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系著地的大繩子也斷了,(結(jié)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這里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塵埃都在這里匯集。
    4、短文理解:
    (1)“怒而觸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現(xiàn)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怒”字表現(xiàn)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jié)尾的兩句話?
    《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斗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xué)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xiàn)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于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xiàn)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
    (3)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這么做?請你作一點推測。
    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lǐng)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于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xiàn)了共工龐大的氣勢。
    5、小結(jié):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夸父敢于與太陽賽跑,共工敢于與顓頊爭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夸父死后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后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2)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xiàn)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chuàng)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盡管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英雄氣概和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5分鐘)
    (一)基礎(chǔ)訓(xùn)練
    1.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飲于河、渭____________
    ②地維絕____________
    ③水潦塵埃歸焉____________
    ④夸父與日逐走____________
    2. 下面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故水潦塵埃歸焉 (流向) B. 夸父與日逐走 (跑)
    C. 未至,道渴而死 (到達) D. 故日月星辰移焉 (呢)
    3. 翻譯文句。
    (1)棄其杖,化為鄧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______________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1. 這一神話故事反映了遠古時期人們怎樣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運用什么手法來刻畫夸父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對于結(jié)尾“棄其杖,化為鄧林”,你是怎樣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段中橫線上,補寫出原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南歧之見 明 劉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①者。及見外方人至,則群?、趮D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③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笑者曰:“吾鄉(xiāng)之人皆然,焉用去平哉!”終莫知其為丑。 (選自《賢奕編 警喻》)
    (注釋)①癭:(yǐng)頸瘤病。即頸上生囊狀瘤子。②群?。嘿H稱見識淺陋的人。③焦:細瘦。
    1. 選出下列各組中加線詞意思不相同的一組( )。
    A. 凡飲之者輒病癭——西施病心而顰其里
    B. 其水甘而不良——出游泥而不染
    C. 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 吾鄉(xiāng)之人皆然——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2. 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異 哉 人 之 頸 也 焦 而 不 吾 類!
    3.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南歧人為什么會笑“外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一)基礎(chǔ)訓(xùn)練
    1. ①黃河②斷③路上的流水④競,比賽
    2. D
    3. ①(他)扔掉手杖,(手杖)化成一片桃林。
    ②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
    (二)閱讀:
    文段一
    1. 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
    2. 想象、夸張
    3. 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表現(xiàn)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及對桃林來源的樸素解釋。
    4. 飲于河、渭,河、渭不足。
    文段二
    1. D
    2. 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
    3. 不找些好藥除去你們的頸瘤病,反倒覺得我的頭頸細瘦(不正常)。
    4. 因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環(huán)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覺得不正常,就嘲笑他。
    之三
    《短文兩篇》
    (一)知識考點分析
    1. 文學(xué)知識
    《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chǎn)、神話、巫術(shù)、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y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nèi)容,具有多方面的學(xué)術(shù)價值?!渡胶=?jīng)》一書,過去傳為禹、益所作,現(xiàn)代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它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大約是從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劉歆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渡胶=?jīng)》全書18篇:五藏山經(jīng)5篇、海外經(jīng)4篇、海內(nèi)經(jīng)4篇、大荒經(jīng)4篇、又海內(nèi)經(jīng)1篇 。約3.1萬字。
    《山海經(jīng)》中所記神話不僅數(shù)量最多,而且大多比較原始,情節(jié)比較完整的也有不少,這在先秦古籍乃至后世典籍中都是少有的。它在神話學(xué)、宗教學(xué)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同時,對于古代歷史、地理、物產(chǎn)、醫(yī)藥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科學(xué)價值。
    《列子》是道教經(jīng)典。又稱《沖虛真經(jīng)》。原為中國戰(zhàn)國時道家著作,相傳為列御寇所作?!读凶印匪枷胛娘L(fēng)皆近似《莊子》,多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其《黃帝》、《湯問》篇描繪仙界奇景和至人、神人靈異故事。
    2. 疏通文意
    A. 重點注釋:
    ①與日逐走。逐走:競跑,賽跑。
    ②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以:認為。去:距離。
    ③及其日中如探湯。湯:熱水。
    ④孰為汝多知乎?為: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
    ⑤孔子不能決也。決:判斷。
    B. 全文翻譯:
    《夸父逐日》
    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兩小兒辯日》
    孔子往東方游學(xué)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绷硪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里。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 分析文章
    (1)《夸父逐日》表現(xiàn)什么主題?這篇神話有什么特點?
    《夸父逐日》表現(xiàn)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世界的強烈愿望和頑強的意志。這篇文章運用想象和夸張,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2)《兩小兒辯日》表現(xiàn)什么主題?
    《兩小兒辯日》表現(xiàn)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物而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