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眼里,美國的服務業(yè)不是那么好,只要你在美國住下來,就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各方面都有諸多不方便。
以穿鞋為例,在美國走遍商家,找不到一家有賣鞋墊的;走遍大街小巷,找不到一個修鞋點。手表更換電池也是如此,不像中國在各個大型超市或商場,都設有修表窗口, 購物時若有幾分鐘工夫,就可以順便換個電池;在美國卻要自己買、自己裝,十分費事。若消費者要買桌椅櫥柜沙發(fā)等大型家具,更加麻煩,既不免費送貨,也不負責安裝。你要人送需自掏腰包,運費加小費,劃算嗎?
剛到美國那年,某次適逢一節(jié)日,全家老少大老遠開車到一家大型商場買一樣急用東西,到那里一看,門前冷落,竟無一人。旁邊一個警察過來告訴我們,今天節(jié)日不開門!我們又轉(zhuǎn)了幾家,全吃“閉門羹”。
節(jié)假日本是上班族外出采購、辦事的好時機,可是美國許多服務部門偏偏在這段時間也休息。想去交有線電視費、想去圖書館借本書、想到銀行取點錢、想到郵局寄東西、想到商店買服裝……全都不開門。雖然美國人認為所有員工在節(jié)假日都有休息權,但為什么不考慮輪休呢?
每到周日,家家大采購。從米面油鹽到蔬菜水果,再到日雜用品,塞滿后車廂,備足一周生活所需。就是因為購物得大老遠開車,所以才要一次搞定。反觀在中國,凡是住宅區(qū),周圍肯定有大小超市商場,非常方便。
回憶起第一次來美國探親那年,搭鄰居的車參加教會組織的旅游活動,景點在河邊的風景區(qū)。當時沒經(jīng)驗,食物備得不足,傍晚大人孩子饑渴難忍。偌大的景區(qū),人山人海,竟無一處賣點,連一瓶水都買不到。
說到美國的不方便,還表現(xiàn)在有些服務制度規(guī)定不合理,給老百姓帶來許多麻煩,有時簡直讓人哭笑不得。就說看病吧,有時有個頭痛腦熱的,想到醫(yī)院看醫(yī)生,對不起,要先預約,不預約概不接待。要不就掛急診,可是掛號費立刻翻倍,誰輕易去折騰?
有過多少這樣笑話:某人有病,去看醫(yī)生,掛完號,回家等著。預約日期到了,他的病也好了。可是,他還是得去醫(yī)院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