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公務員考試申論的《每日時評 司機醉駕乘客受罰有合理性》考試資料,關鍵詞為受罰 合理性 時評,本文發(fā)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5時20分13秒。
公安部近日給全國交管部門下發(fā)《關于修改酒后駕駛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擬將醉酒駕車等行為納入刑法處罰范圍,并首次提出 與醉駕司機同乘一車的乘客也應進行處罰 的內(nèi)容,規(guī)定對酒后駕駛不勸阻、不制止的同乘者設定罰款處罰(10月11日《北京青年報》)。對大力打擊醉駕,網(wǎng)友們紛紛表示 支持 ,而對同車乘客受罰則有不少質疑和反對意見。
顯然,公安部這次征求意見是為提交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修改建議所做的準備。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公眾呼吁加大對酒后和醉酒駕駛處罰力度,建議醉酒駕駛入罪,到職能部門拿出相關法律的修改意見,其時間之短及其與公眾訴求之契合,都是前所未有的,讓人驚愕慨嘆。這是法律起草機關尊重民意的最好例證,也是中國立法民主化的極好注釋。
將醉酒駕駛入刑,加大對酒后駕駛的處罰力度,這是當前社會各界呼聲最高的。但對酒駕乘客實施處罰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那么,對酒駕車和醉駕車的乘客該不該進行處罰呢?對此,認為,應從乘客的乘車行為有沒有社會危害性,以及乘車行為與醉駕行為有無密切關系,這種乘車行為能否歸入違法范疇等角度來分析和判斷。
有網(wǎng)友認為,處罰的前提是義務,一切形式的處罰都意味著被處罰人沒有履行義務,如果義務不存在,處罰就失去了基礎。對于酒后駕駛人的同乘者來說,并不存在 必須 勸阻、制止酒后駕駛人的義務。如果這條具有連坐性質的規(guī)定最終通過,將是一條 惡法 規(guī)定。表面上看,這些理由是從法理角度說明問題,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它放在這里似乎不妥,有因果顛倒之嫌。在我看來, 處罰必須以義務為前提 ,只能適用于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而不能適用于法律創(chuàng)制即立法過程中。因為道理很簡單,法律創(chuàng)制的過程就是授予法律權利和設定法律義務的過程,在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創(chuàng)制出來之前,不存在相關的法律義務是完全正常的,以是否存在法律義務來衡量立法中應否設定處罰,完全是邏輯混亂。
從立法角度看,酒后和醉酒駕駛人的同車乘客該不該受罰,關鍵要看乘客的乘車行為有沒有社會危害性,以及有多大的社會危害性,由此才能衍生出乘客應負擔什么樣的法律義務。征求意見稿明顯加大了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的法律處罰力度,大大提升了處罰的檔次,這意味著國家認可了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對社會公共安全的極大危害性。而駕駛人的社會危害程度大小,也直接影響同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認定同乘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將其納入違法行為予以追究,必須要有法理上的依據(jù)。那么,依據(jù)在哪兒?首先,我們不應把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僅僅當作單純的違法行為對待,而應該把它看作一種 交通活動 ,是整個交通活動違法。同車乘客恰恰也是這個違法交通活動的參與者,因此應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我們可以一般地認為乘客沒有 勸阻、制止酒后駕駛的義務 ,但如果明知司機為酒后或醉酒駕駛而予以乘坐,乘客的同乘行為客觀上增強了酒后駕駛人的自信,縱容了酒后駕駛。這在法律上是一種 明知而放任 的違法犯罪心理。另外,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都屬于 危險犯 ,而同車乘客越多,其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程度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在提高對酒駕和醉駕處罰力度的同時,給予同車乘客較輕的處罰,是必要的和適當?shù)摹?BR> 既然同車人明知駕駛人已經(jīng)飲酒或者醉酒情況下的乘車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危害性,為防止社會危害性的實際發(fā)生,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對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法律有理由將 拒絕乘坐酒后駕駛人的車輛 和 勸阻、制止司機酒后駕駛 設定為乘客的法律義務。這樣以來,處罰酒后駕駛人的同乘人在法理上就不存在任何障礙。應當指出,處罰同車人不能一概而論,對于那些公共交通的乘車人顯然不能適用。
公安部近日給全國交管部門下發(fā)《關于修改酒后駕駛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擬將醉酒駕車等行為納入刑法處罰范圍,并首次提出 與醉駕司機同乘一車的乘客也應進行處罰 的內(nèi)容,規(guī)定對酒后駕駛不勸阻、不制止的同乘者設定罰款處罰(10月11日《北京青年報》)。對大力打擊醉駕,網(wǎng)友們紛紛表示 支持 ,而對同車乘客受罰則有不少質疑和反對意見。
顯然,公安部這次征求意見是為提交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修改建議所做的準備。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公眾呼吁加大對酒后和醉酒駕駛處罰力度,建議醉酒駕駛入罪,到職能部門拿出相關法律的修改意見,其時間之短及其與公眾訴求之契合,都是前所未有的,讓人驚愕慨嘆。這是法律起草機關尊重民意的最好例證,也是中國立法民主化的極好注釋。
將醉酒駕駛入刑,加大對酒后駕駛的處罰力度,這是當前社會各界呼聲最高的。但對酒駕乘客實施處罰卻出乎人們的意料。那么,對酒駕車和醉駕車的乘客該不該進行處罰呢?對此,認為,應從乘客的乘車行為有沒有社會危害性,以及乘車行為與醉駕行為有無密切關系,這種乘車行為能否歸入違法范疇等角度來分析和判斷。
有網(wǎng)友認為,處罰的前提是義務,一切形式的處罰都意味著被處罰人沒有履行義務,如果義務不存在,處罰就失去了基礎。對于酒后駕駛人的同乘者來說,并不存在 必須 勸阻、制止酒后駕駛人的義務。如果這條具有連坐性質的規(guī)定最終通過,將是一條 惡法 規(guī)定。表面上看,這些理由是從法理角度說明問題,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它放在這里似乎不妥,有因果顛倒之嫌。在我看來, 處罰必須以義務為前提 ,只能適用于執(zhí)法和司法過程中,而不能適用于法律創(chuàng)制即立法過程中。因為道理很簡單,法律創(chuàng)制的過程就是授予法律權利和設定法律義務的過程,在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創(chuàng)制出來之前,不存在相關的法律義務是完全正常的,以是否存在法律義務來衡量立法中應否設定處罰,完全是邏輯混亂。
從立法角度看,酒后和醉酒駕駛人的同車乘客該不該受罰,關鍵要看乘客的乘車行為有沒有社會危害性,以及有多大的社會危害性,由此才能衍生出乘客應負擔什么樣的法律義務。征求意見稿明顯加大了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的法律處罰力度,大大提升了處罰的檔次,這意味著國家認可了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對社會公共安全的極大危害性。而駕駛人的社會危害程度大小,也直接影響同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認定同乘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將其納入違法行為予以追究,必須要有法理上的依據(jù)。那么,依據(jù)在哪兒?首先,我們不應把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僅僅當作單純的違法行為對待,而應該把它看作一種 交通活動 ,是整個交通活動違法。同車乘客恰恰也是這個違法交通活動的參與者,因此應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我們可以一般地認為乘客沒有 勸阻、制止酒后駕駛的義務 ,但如果明知司機為酒后或醉酒駕駛而予以乘坐,乘客的同乘行為客觀上增強了酒后駕駛人的自信,縱容了酒后駕駛。這在法律上是一種 明知而放任 的違法犯罪心理。另外,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都屬于 危險犯 ,而同車乘客越多,其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程度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在提高對酒駕和醉駕處罰力度的同時,給予同車乘客較輕的處罰,是必要的和適當?shù)摹?BR> 既然同車人明知駕駛人已經(jīng)飲酒或者醉酒情況下的乘車行為具有明顯的社會危害性,為防止社會危害性的實際發(fā)生,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酒后駕駛和醉酒駕駛對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法律有理由將 拒絕乘坐酒后駕駛人的車輛 和 勸阻、制止司機酒后駕駛 設定為乘客的法律義務。這樣以來,處罰酒后駕駛人的同乘人在法理上就不存在任何障礙。應當指出,處罰同車人不能一概而論,對于那些公共交通的乘車人顯然不能適用。
半月談時評 | 公務員時事政治 |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 公務員報考指南 | 歷年考試真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