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應該予以大力改革

字號:


    【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高考改革方案,出國留學網高考頻道免費提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制度改革等最新信息......
    初冬時節(jié),離每年牽動國人之心的高考時間尚遠。但近來在網上關于開放異地高考的爭議卻異常引人矚目。這個論爭主要發(fā)生在北京上海等地,看似與我們無涉。但若從勞動力輸出大省的角度而言,能否開放異地高考,卻實實在在與四川父老鄉(xiāng)親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涉及到如何體現(xiàn)高考的公平正義問題。
    從網上爭論看,反對開放異地高考的意見認為,一旦開放,必將導致北京上海這類城市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被稀釋,會進一步加劇當?shù)亟逃Y源緊張狀況,從而導致出生、居住在這些大城市的當?shù)厍嗌倌昝媾R更加激烈的競爭。而支持開放政策的人則認為,這可以使在當?shù)卮蚬ふ叩暮⒆颖苊饣氐皆诘貐⒓痈呖紟淼牟槐?,也是他們作為新市民為其工作、暫住的城市履行納稅義務責任的權利所在。其實,如果查詢諸如清華北大復旦這些重點高校每年招收本地考生與外地考生的錄取分數(shù)線,爭論的實質和要害就一目了然。
    在我看來,反對方的論據(jù)缺乏公平正義原則的支撐,沒有正當性。難道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孩子,就應該永遠處于低水平的教育條件中?就應該面臨比大城市孩子更殘酷更激烈的競爭?誰不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
    長期以來,教育資源稀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地域布局上的不均衡。改革開放后,由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加重了這一業(yè)已存在的不均衡現(xiàn)象。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另一個常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原因是,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但慣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仍然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和軌道。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早已實行用人單位和被聘用人員雙向選擇的市場機制,招生體制卻依然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統(tǒng)一分配的制度慣性,實行地區(qū)和地域分配名額指標。這樣的招生方式,本身就顯失公正性。無論是全國統(tǒng)一考題還是各地自行出題,同一所重點大學在各地不同的招生分數(shù)線,凸顯公平缺失,歷來招致輿論批評和社會詬病。
    盡管國家重點高等院校在所在地區(qū)受到當?shù)刎斦煌潭鹊闹С郑@并不能成為以不同招生分數(shù)線區(qū)別對待本地戶籍與非本地戶籍考生的正當理由,更不能作為對非本地戶籍報考人地域歧視的理由。倘若以世界上教育發(fā)達的國家為例,美國各州的公辦州立大學,可能在教育收費上,本州與非本州乃至外國留學生有區(qū)別差異,但是招生考試分數(shù)卻實行一把尺子,公平度量。而我國同一所大學,由于考生的戶籍地域區(qū)別,錄取線也各不相同,這很難為參與高考的孩子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
    目前高考的這一弊端,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相背離,不利于“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利于“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
    恢復高考制度后,招生制度卻落后于時代與社會的進步,與改革開放后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人民大眾對于公平正義的強烈需求嚴重脫節(jié)。原本該公平面向全體國民的、由國家財政扶持興辦的全國性高等院校,因為舊有的招生體制弊端,竟然成為所在地區(qū)“地方利益割據(jù)和地域歧視的工具”,難道不應該予以大力改革嗎?
    實際上,是否開放異地高考的爭議并不具有實質意義。讓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自主命題,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招生標準,在考試和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就不會再有是否開放異地高考的無謂爭執(zhí),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建立完善能彰顯公平正義的高考制度。
    (作者系本報首席評論員 劉傳建)
    ?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異地高考 招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