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點面結合”之修辭篇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記敘文輔導教學篇以供參考:
    “點面結合”——巧答現代文閱讀題
    遵循原則
    1、答案在文章中;
    2、觀點是作者的;
    3、“點面結合”
    “點”指的是具體文本,“面”指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點面結合”指在組織答案時既要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出發(fā),恰當地使用鑒賞術語,又要結合具體文本,從實際出發(fā),這樣組織的答案就會要點齊全,規(guī)范嚴謹。
    “點面結合”之修辭篇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一直是一個受命題著青睞的設題角度,對這類問題的解答,首先要明確不同修辭手法各自的作用,這是“面”,如:
    比喻: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繁冗為簡潔。
    夸張:突出特征,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音節(jié)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反復: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fā)感情,加深印象。
    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強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義豐富。
    小結:
    描繪類(生動形象):比喻、夸張、擬人
    結構類(強調突出):對偶、排比、反復
    語氣類(增強語氣):反問、設問
    明確了這些常見修辭格的作用,然后結合具體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強調重點等內容進行闡釋。
    提問方式: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答題模式:確認修辭手法+修辭本身的作用+結合句子語境
    1.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等;強調了+對象+特性
    3. 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4. 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6. 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例1:(06年福建卷)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罵的下人對主子的賠笑,生離永別時節(jié)的苦笑——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們?yōu)殡y,把我們弄得沒有辦法,我們承認失敗了的表現,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②。(②幡:一種窄長的旗子。)
    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答: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
    答案中“生動形象”是“面”,也即“比喻”的作用,只要是比喻,都是這樣回答的,這樣回答都能得分;而”表達了作者的感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則是緊扣文本的”點”,只有把這部分寫上才不會遺漏踩分點.以下各題的答案均是從“點”和”面”兩方面來回答的,請細細體會.
    例2:(06年江蘇卷)
    一眼看見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還真有些忘情:煙雨中一頭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邊,腳下是無邊無際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體雕塑,恰如于?列那爾所說,“蹄子插在土中,凝視著雙角倒影,忘掉了自身”。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靜物,犁把翹翹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鏵斜插進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該停下的時候驟然停下——高黎貢山西麓的雨來去無定,說下就下說停就停,農事卻不能等待。陣雨初停自不必說,稍小些就要抓緊犁田耙地。農人大約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樹下眼巴巴地等著雨停,還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著旱煙?只有那頭老牛留在那里,忠實而又無奈。人有時真是太粗心,為什么就讓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實旁邊就是一道彎彎的田埂,只幾步就能讓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F在它只能一動不動,一任煙雨把它淋得透濕,渾身的短毛緊貼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體更像裸體。雨順著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頭,角,嘴,穿著牛繩的鼻子,無望的眼睛,牛軛,滾圓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著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線。
    一群白鷺就在那時飛來,從蔭綠模糊的背景劃過,銀白的身影如同閃電,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飛盤旋。一動不動的老牛連眼都不眨。白鷺越飛越低了,通紅細長的腳爪伸出來,像飛機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聲,給老朋友打著招呼:地我剛犁過,有的是蟲子!白鷺嘰嘰喳喳地齊聲歡呼,盤旋俯沖終至落定,一如幾頁濕透的情書,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膽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單腿而立,引頸而望,活像個臨時風向標。然后它開始走動,以淑女優(yōu)雅的碎步,在牛背上從尾部踱到雙角之間,然后再次返回——或許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條寬敞的步行街。
    文章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各有什么特點?你更喜愛哪一段?請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說明理由。(5分)
    第一段側重對牛作靜態(tài)描寫;第二段側重對鷺作動態(tài)描寫。
    答:更喜歡第一段: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老牛雨中的狀態(tài)。舉例(略)?;蚋矚g第二段:運用比喻、比擬的手法,增加了畫面的動感,營造了和諧的氛圍。舉例(略)。
    例3:(06年湖北卷)
    從阿爾卑斯山歸來 [法]都德
    在普魯文斯省,當天氣溫暖起來時,把家畜送到阿爾卑斯山里取已經習慣了.畜生和人在那里要過五六個月,夜間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齊腰際的草里;隨后,當秋天最初戰(zhàn)栗的時候,他們又下山回到農莊上來,重在背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過著單調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來了.從早上起,大門便敞開的等待著;羊圈里鋪了新鮮的干草.
    不時地,人們重復著說:”現在,他們已經到艾杰爾了:現在,已經到巴拉都了.”
    近黃昏的時候,突然間,一聲大叫:”他們到那兒啦!”而在那邊,在遠處,我們看見羊群在塵土騰起的光輝里前進著.
    整個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動,老公羊走在最前邊,角往前伸著,現出兇野的神氣;在它們的后邊,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點疲倦了的母親們,偎擠在腿間的乳兒,籃子里馱著新生的小羊羔,一邊走一邊搖晃著的,頭上戴著紅絨球的騾子;再后邊,是全身浸在汗里,舌頭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邊的,是兩個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門的外套像袈裟一樣,一直拖到腳后跟.
    所有這一切,在我們面前快樂地排成行列,帶著一陣急雨般的踐踏聲擁進了大門.
    那時院子里是怎樣的騷亂啊!金綠兩色相間的大孔雀,戴著絹絨般的冠,從它們的棲木上認出了來者,并用一種驚人的號筒般的鳴叫迎接它們.
    沉睡著的雞窩突然被驚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來:鴿子,鴨子,火雞,竹雞.整個的家禽場像是瘋狂了一般.母雞們談著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躍氣氛似的.
    在這樣的騷動中間,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沒有比這樣的安置看來更可愛了.老公羊看到了它們的食槽,感動得流出了眼淚.那些在旅途中生出來而還從未看見過農莊的羊羔和極小的羔兒,驚奇地看著它們的周圍.
    但是最動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職務的牧羊人的狗.它們跟在羊群后邊十分忙碌,在農莊上就只看到它們.
    守夜的狗在它的窩里喚它們回來是徒勞的;井邊盛滿了新鮮的水的水桶向它們做手勢也全無用處;在羊群進來以前,在粗大的門閂把小柵欄門關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圍以前,它們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聽的.
    而在這時候,它們才僅僅同意進到群狗的窩里去.在那兒,它們一邊舐著它們的菜湯桶,一邊同它們農莊上的同伴們談論著它們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著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黃…….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后的情景?請結合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擬人化的描寫。本文把羊、狗、雞等都人格化了,如寫羊兒回家后,大孔雀高興地用驚人的號筒般的鳴叫迎接羊兒的歸來,母雞們興奮地談著玩一整夜。這樣描寫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洋溢著樸實動人的生活氣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動活潑的情趣。(另一種表現手法是白描)
    “點面結合”之技巧篇
    表達技巧的內涵是非常寬泛的,要回答相關的問題同樣需要先了解其一般規(guī)律,即“面”。
    1、敘述方式:
    順序:指按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來寫的一種敘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層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敘:指在敘述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然后繼續(xù)進行原來的敘述。其作用是給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倒敘:指先交代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精彩片斷,然后回過頭來再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敘述。作用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興趣,取得先聲奪人的表達效果。
    2、描寫方式:
    景物、環(huán)境描寫:作用是交待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渲染氛圍;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烘托主題。
    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藝術技巧:
    對比、襯托(正襯、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托物言志、象征、虛實結合:是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于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
    抑揚:有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渲染:對其他事物進行細致描繪,以突出主要表達對象。
    4、人稱運用:
    人稱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運用第一人稱,顯得自然親切,真實可信,適于心理描寫;運用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有時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運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掌握了這些一般規(guī)律后,你可以結合具體的“點”來組織答案。
    例1、(06遼寧卷)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敬蠖际窍蛏习l(fā)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yǎng)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huán)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見了覺得非常可愛。
    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4分)
    答: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2分)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2分)
    答案中“將批判對象擬人化”“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是“面”,“質問之勢”“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是“點”。以下各題的答案均是從“點”和“面”兩方面來組織的
    例2(06湖北卷)
    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后的情景?請結合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白描(或細節(jié)描寫)。描寫羊群歸家后的歡樂時寫到了大孔雀、母雞、老公羊、羊羔等,作者只抓住對象的主要細部特征簡筆勾勒,使羊群歸家的群像得以簡潔而傳神的表現。(另一種表現手法是擬人)
    例3、(06年江西卷)
    它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里轟轟烈烈地展開: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熱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說“我管那些?”說完,就在闊野間放肆地躺下來,凝視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
    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wěn)的熱烈;
    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涼。
    在這輝煌的儀式中,它開始奢侈,它有了一種本能的發(fā)自生命本體的揮霍欲。一夜之間就把全部流動著嫩綠汁液的葉子鑄成金幣,揮撒,或者掛滿樹枝,叮當作響,擲地有聲。
    誰又肯躬身趨前拾起它們呢?在這樣豪華慷慨的饋贈面前,人表現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葉,金紅斑斕的,宛如樹的大鳥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過這片葉子去看太陽,光芒便透射過來,使這枚秋葉通體透明,脈絡清晰如描。仿佛一個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臟六腑,一塵不染,經絡優(yōu)美。“呀!”那女孩子說,“它的五臟六腑就像是一幅畫!”
    還有一個老人,一個瘦老頭,他用掃帚掃院子,結果掃起了一堆落葉。他在旁邊坐下來吸煙,順手用火柴引著了那堆落葉,看不見火焰,卻有一股灰藍色的煙從葉縫間流瀉出來。這是那樣一種煙,焚香似的煙,細流輕繞,柔紗舒卷,白發(fā)長須似地飄出一股佛家思緒。這思想帶著一股特殊的香味,黃葉慢慢燃燒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腦。老人吸著這兩種煙,精神和肉體都有了某種休憩棲息的愉悅。
    這時的每一棵樹,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黃金樹,在如儀的告別式上端莊肅立。它們與落日和諧,與朝陽也和諧;它們站立的姿式高雅優(yōu)美,你若細細端詳,便可發(fā)現那是一種人類無法摹仿的高貴站姿,令人驚羨。它們此時正豐富燦爛得恰到好處,渾身披滿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繽紛的傘兵準備跳傘,商量,耳語,很快就將行動……大樹,小樹,團團的樹,形態(tài)偏頗的樹,都處在這種輝煌的時刻,豐滿成熟的極限,自我完美的巔峰,很快,這一刻就會消失,剩下一個個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作者寫秋天的落葉,為什么要聯系孩子和老人來寫?(4分)
    答:與對待落葉冷漠而又高傲的人進行對比。表明人類要愛護自然,珍惜自然豪華慷慨的贈予,(或突出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點面結合”之結構篇
    結構指文章的布局謀篇,對文章結構的鑒賞也是高考命題的一大熱點。其常測試的要點及規(guī)律是: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問的句段文玉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總領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
    (3)為下文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
    (4)營造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如果所問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間,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前后呼應。
    2、結尾作用:
    如果問文中結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華感情;
    (2)深化主題;
    (3)總結上文;
    (4)卒章顯志,點明主題;
    (5)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和。
    (6)言已盡而意無窮,使文章委婉含蓄
    3、過渡和照應:
    過渡和照應是在文章中體現事物發(fā)展的連貫性的一種結構手段。如果問過渡或照應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結構嚴密,氣勢貫通,前后呼應,條理分明,增強表達效果。
    4、文章題目:
    如果問文章題目好在哪里,那就應寫上: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在回答有關結構鑒賞題的過程中,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來回答,因為這兩方面都是極為重要的踩分點。
    例1、(06年湖北卷)
    本文最后突出寫了狗的形象,你認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案:
    (1)表現狗的忠誠(或忠于職守)。
    (2)從動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寫到動物與人的關系,使文章的內涵逐步深化。
    (3)最后寫狗與同伴談論山里的事情,與文章開頭形成呼應。
    答案(1)(2)兩點從內容方面作答,第(3)點從結構方面作答。其中“使文章的內涵逐步深化”“與文章開頭形成呼應”是“面”,其他是“點”。
    例2、農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邊,稻子已經鋪平張開在場上。由于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我在農夫家作客,剛剛是我們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來,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脈一般,一條棱線接著一條棱線,這樣可以讓山脈兩邊的稻谷同時接受陽光的照射,似乎幾千年就是這樣曬谷子,因為等到陽光曬過,八爪耙把棱線推進原來的谷底,則稻谷翻身,原來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陽的一面來---這樣曬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簡直是一種陰陽的哲學了。
    根據你的體會,分析“由于陽光的照射,稻埕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染了一種強悍的銅色”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
    (1)渲染了陽光下農夫勞動成果的美好。
    (2)表現了陽光下農夫的陽剛之美。
    (3)與下文曬稻谷、農夫決心務農等內容前后呼應
    例3、(06年山東鄄)
    登臨而觀,山壁下只剩兩池死水。抬頭北望,遠處才是白茫茫的長江江面。在古代,長江是在這座小山腳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來漸漸淤積成灘,如今灘地上都已蓋滿房子。當年,蘇軾寫了《前赤壁賦》,三個月后重游赤壁再寫《后赤壁賦》時,就已感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換斗移,江山已改,雖是濤聲依舊,畢竟江面已遠。
    唯有東坡在,剩有游人處。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fā)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chuàng)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huán)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后來朝廷發(fā)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只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掛職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第5自然段:“惟有東坡在,測有游人處?!彼谡⑽闹衅鹗裁醋饔?
    答案:
    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從眼前的景物描寫轉向了歷史抒寫。
    一群白鷺就在那時飛來,從蔭綠模糊的背景劃過,銀白的身影如同閃電,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飛盤旋。一動不動的老牛連眼都不眨。白鷺越飛越低了,通紅細長的腳爪伸出來,像飛機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叫了一聲,給老朋友打著招呼:地我剛犁過,有的是蟲子!白鷺嘰嘰喳喳地齊聲歡呼,盤旋俯沖終至落定,一如幾頁濕透的情書,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膽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單腿而立,引頸而望,活像個臨時風向標。然后它開始走動,以淑女優(yōu)雅的碎步,在牛背上從尾部踱到雙角之間,然后再次返回——或許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條寬敞的步行街。
    面對那個場景,時裝設計師或能看到一場山野T臺秀(時裝表演):高黎貢山西麓,牛和鷺的聯袂獻演,是大與小的默契組合,既有靜與動的古老元素,也有黑與白的時尚流行。詩人呢,說不定會在便條簿上記下突來的靈感:持重與輕盈相輔相成的野趣,墩實與機巧搭配的哲理,憨厚與靈慧共生的詩情。畫家將一幅水墨在心頭鋪開,順手拾起《老牛白鷺圖》的幾個細節(jié):細雨如煙,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鷺如歌,翻開的土垡如波如浪……
    作者在描繪“煙雨牛鷺圖”后,又寫了時裝設計師、詩人和畫家的感受,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鷺圖”蘊涵的美;為作者抒情、議論作鋪墊。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