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備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知識導引 1

字號:


     一 知識導引
 
    
 
    

      
    (一)單元概述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漢時期,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初步鞏固。這一時期,中國先后經(jīng)歷了秦、西漢、新和東漢四個朝代,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科技文化成就顯著,邊疆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進一步加強。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jù)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創(chuàng)立的一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有深遠影響。貨幣、度量衡、文字的統(tǒng)一,有利于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秦朝修筑的萬里長城,是聞名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秦朝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西漢初年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帶來的經(jīng)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在位時,減輕農(nóng)民賦役負擔,懲處貪官污吏,出現(xiàn)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秦漢時期,匈奴首次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西域和中原地區(qū)聯(lián)系加強。各民族間雖發(fā)生過戰(zhàn)爭,但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交流。絲綢之路的開辟,對中西交往具有重要意義。
     
    秦漢時期,文化有重要發(fā)展,科學技術許多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佛教傳入與道教興起,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二)表解知識點
     
    1.基本概況一覽表
     
    

      類別
    
    朝代
    

    起止年代
    

    開國皇帝
    

    都城
    

    重點知識
    

    秦朝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秦始皇(嬴政)
    

    咸陽
    

    秦的統(tǒng)一及其作用(中央集權制度);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冒頓統(tǒng)一蒙古草原。
    

    西漢
    

    公元前202—公元9
    

    漢高祖(劉邦)
    

    長安
    

    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昭君出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東漢
    

    公元25—公元220
    

    漢光武帝(劉秀)
    

    洛陽
    

    光武中興;班超經(jīng)營西域。
    

     
    2.秦漢政治狀況簡表
     
    

    類別
    

    秦朝
    

    漢朝
    

    國家統(tǒng)一
    

    措施與意義
    

    政治
    

    創(chuàng)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tǒng)治者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地方推行郡縣制),造成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漢初在沿用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同時又分封諸侯國,漢武帝時削弱諸侯國勢力,封國越分越小,加強了中央集權。漢武帝時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的開始。
    

    國家統(tǒng)一
    

    措施與意義
    

    經(jīng)濟
    

    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促進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民富國強的雄厚物質(zhì)基礎;漢武帝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jīng)營權收歸中央,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思想文化
    

    統(tǒng)一文字,促進了各地的文化交流,對后世影響深遠。
    
    焚書坑儒,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有重要的影響。但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推行儒學教育,設太學。此后,儒家學說逐步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軍事
    

    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還派兵統(tǒng)一了東南、嶺南和西南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興修靈渠,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了邊疆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衛(wèi)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在漠北戰(zhàn)役中擊敗匈奴,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但耗損過大。
    

    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在秦朝疆域的基礎上又有擴大,設西域都護,今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
    

    農(nóng)民起義
    

    原因
    

    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刑法嚴酷。這是導致農(nóng)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災荒連年。
    

    簡況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在陳建立了政權,但不到半年即遭鎮(zhèn)壓。
    

    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fā),堅持了大半年即失敗。
    

    意義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nóng)民起義。
    

    與匈奴關系
    

    秦漢之際,冒頓單于首次統(tǒng)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畜牧業(yè)、冶鑄業(yè)迅速發(fā)展,學會了農(nóng)耕,匈奴族進入鼎盛時期。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qū),后又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西漢初年,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對匈奴實行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匈奴無力再與西漢抗衡,部分西遷。
    
    公元前1世紀中期,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漢元帝接受呼韓邪單于請求,將王昭君嫁給了他。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3.兩漢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類別
    

    成就
    

    農(nóng)業(yè)
    

    興修水利
    

    漢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
    

    生產(chǎn)工具
    

    耕犁安裝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發(fā)明播種工具耬車。
    

    耕作技術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扛的耕作方法。
    

    農(nóng)作物
    

    南、北方分別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黃河中下游廣泛種植桑麻。
    

    手工業(yè)
    

    絲織
    

    使用提花機,絲織品精美。
    

    冶鐵
    

    南陽太守杜詩發(fā)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炒鋼技術,鐵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銅兵器。
    

    商業(yè)
    

    政策
    

    重農(nóng)抑商。
    

    長安、洛陽
    

    人口多(50萬、100萬);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蔭,較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市”為專門的商業(yè)區(qū),商品繁多。
    

     
    4.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對外關系)
     
    

    張騫通西域
    

    西域含義
    

    兩漢時期,人們把現(xiàn)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原因
    

    漢武帝準備聯(lián)絡大月氏人夾擊匈奴。
    

    過程
    

    公元前138年,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沒有達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許多國家。各國回訪長安。
    

    影響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促進了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
    

    絲綢之路
    

    時期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及以后開通。
    

    線路
    

    陸路:各國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jīng)長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區(qū)→西亞→歐洲的大秦一線運過去,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nèi)地。
    
    海路:廣東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影響
    

    是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推動了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班超經(jīng)營西域
    

    背景
    

    東漢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經(jīng)過
    

    班超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政府任命為西域都護。
    

    影響
    

    進一步加強了西域和內(nèi)地的聯(lián)系。166年,大秦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與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5.昌盛的秦漢文化
     
    

    類別
    

    年代
    

    人物
    

    主要成果(觀點)
    

    影響(評價)
    

    科技成果
    

    造紙術
    

    西漢早期
    

     
    

    已發(fā)明紙(甘肅天水漢墓出土)。
    

    造紙術的發(fā)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東漢
    

    蔡倫
    

    改進了造紙術。
    

    數(shù)學
    

    東漢成書
    

     
    

    《九章算術》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shù)學成就。
    

    其中一些內(nèi)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地震
    

    東漢
    

    張衡
    

    制造的地動儀能測定地震方向。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
    

    醫(yī)學
    

    東漢
    

    華佗
    

    擅長外科手術,制成了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創(chuàng)編了醫(yī)學體操“五禽戲”。
    

    “麻沸散” 是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
    

    東漢
    

    張仲景“醫(yī)圣”
    

    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宗教思想
    

    佛教
    

    西漢末年
    

    釋迦牟尼
    

    提倡今生忍受苦難,來生轉(zhuǎn)世可以得到幸福。
    

    佛教的思想可以起到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道教的思想又迎合了統(tǒng)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心理需要。因此,這兩大宗教得以傳播和發(fā)展。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教
    

    東漢
    

    張陵
    

    主張修身養(yǎng)性,修道成仙。
    
    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
    

    無神論
    

    東漢
    

    王充
    

    《論衡》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歷史學藝術
    

    歷史學
    

    西漢
    

    司馬遷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后世紀傳體史書的典范;也是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
    

    雕塑藝術
    

    秦朝
    

     
    

    秦始皇陵兵馬俑
    

    造型精美,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