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漫畫似的“浮世繪”:一間小小的社區(qū)辦公室門口,掛滿幾十塊機構招牌。為應付條條塊塊的指令,社區(qū)人員恨不能有三頭六臂。遂有“精兵簡政”,招牌除保留兩塊外,盡皆撤去,但撤走的招牌卻“人散魂不散”,依然發(fā)號施令,讓社區(qū)疲于奔命。
報載,全國人大代表、深圳龍崗南嶺社區(qū)居委會主任張育彪在全國兩會上直斥社區(qū)“多頭管理”:換湯不換藥,墻壁減負了,但人沒減負。社區(qū)在為上級部門服務,不是為群眾打工。
真是一語中的!近年來,基層單位門口的招牌泛濫,飽受詬病。去年廣東省還為此發(fā)文,要求社區(qū)大門摘除冗余招牌。有廣州人大代表當時便質問,單單摘除牌子有什么用?
說白了,社區(qū)招牌的演變就像一面鏡子,濃縮著當今的政治生態(tài),映射的是強勢而萬能的政府,以及無限延伸的權力觸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各個機關衙門、方方面面的“指示”最終落地匯總,都進到基層社區(qū)辦的小廟里。敢不執(zhí)行嗎?名目繁多的指標考核,一票否決,而且條條塊塊又都手握“一票”的生殺大權,哪個“領導機關”你敢得罪?加上諸多行政資源的調配,都令基層“大院總理”們不得不唯命是從。
但這事若一味指責體制中的官員,他們肯定也滿腹“委屈”。設了廟,就得有菩薩和尚,就得撞鐘念經(jīng),更何況,現(xiàn)今重的是績效,那么多機關,那么多衙門,什么最體現(xiàn)“效率”?當然是掛牌了。牌子一掛,不僅“面子”有了,還證明底下重視,證明工作有人抓,有成效。后來,雖說門口的招牌摘了,但發(fā)號施令的管道依舊,只要一個電話、一紙通知,基層社區(qū)又得忙活好久。況且,只要衙門在,就不能不發(fā)聲,否則,豈非失職?于是,叫苦的只有基層社區(qū)芝麻官,上面?zhèn)€個官比咱大,遵命吧。整天忙著服務官,哪有時間辦民眾的事呢?借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歐廣源的話說,“官多不太平啊。你搞這么多官干啥?”
面對基層社區(qū)的“招牌糾結”,有論者開出藥方要政府轉變職能。方子沒錯,只是,權力一旦形成慣性,就很可能上癮,立馬戒除又談何容易。最干脆的辦法是“精官簡政”,裁減衙門,限制權力。或者,以法律明確基層社區(qū)與政府部門的權限邊界。時下,看似政府機關權力無邊,事事都能一捅到底,但權與責卻常常混淆不清,許多基層百姓的事,真要找政府,又不知拜哪個菩薩。所以,該基層社區(qū)管的事,政府部門也別手伸得太長,不能一廂情愿事事替基層“做主”。職責權限明了了,自然不會把機關組織的招牌掛到社區(qū)乃至居委會了。
報載,全國人大代表、深圳龍崗南嶺社區(qū)居委會主任張育彪在全國兩會上直斥社區(qū)“多頭管理”:換湯不換藥,墻壁減負了,但人沒減負。社區(qū)在為上級部門服務,不是為群眾打工。
真是一語中的!近年來,基層單位門口的招牌泛濫,飽受詬病。去年廣東省還為此發(fā)文,要求社區(qū)大門摘除冗余招牌。有廣州人大代表當時便質問,單單摘除牌子有什么用?
說白了,社區(qū)招牌的演變就像一面鏡子,濃縮著當今的政治生態(tài),映射的是強勢而萬能的政府,以及無限延伸的權力觸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各個機關衙門、方方面面的“指示”最終落地匯總,都進到基層社區(qū)辦的小廟里。敢不執(zhí)行嗎?名目繁多的指標考核,一票否決,而且條條塊塊又都手握“一票”的生殺大權,哪個“領導機關”你敢得罪?加上諸多行政資源的調配,都令基層“大院總理”們不得不唯命是從。
但這事若一味指責體制中的官員,他們肯定也滿腹“委屈”。設了廟,就得有菩薩和尚,就得撞鐘念經(jīng),更何況,現(xiàn)今重的是績效,那么多機關,那么多衙門,什么最體現(xiàn)“效率”?當然是掛牌了。牌子一掛,不僅“面子”有了,還證明底下重視,證明工作有人抓,有成效。后來,雖說門口的招牌摘了,但發(fā)號施令的管道依舊,只要一個電話、一紙通知,基層社區(qū)又得忙活好久。況且,只要衙門在,就不能不發(fā)聲,否則,豈非失職?于是,叫苦的只有基層社區(qū)芝麻官,上面?zhèn)€個官比咱大,遵命吧。整天忙著服務官,哪有時間辦民眾的事呢?借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歐廣源的話說,“官多不太平啊。你搞這么多官干啥?”
面對基層社區(qū)的“招牌糾結”,有論者開出藥方要政府轉變職能。方子沒錯,只是,權力一旦形成慣性,就很可能上癮,立馬戒除又談何容易。最干脆的辦法是“精官簡政”,裁減衙門,限制權力。或者,以法律明確基層社區(qū)與政府部門的權限邊界。時下,看似政府機關權力無邊,事事都能一捅到底,但權與責卻常常混淆不清,許多基層百姓的事,真要找政府,又不知拜哪個菩薩。所以,該基層社區(qū)管的事,政府部門也別手伸得太長,不能一廂情愿事事替基層“做主”。職責權限明了了,自然不會把機關組織的招牌掛到社區(qū)乃至居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