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jié)手抄報資料:歷史名人與樹

字號:


    “植樹節(jié)”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并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nèi)容的節(jié)日。 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jié)?!吨矘涔?jié)手抄報資料:歷史名人與樹》是由手抄報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 心準備的手抄報內(nèi)容,趕快來看看吧。想查看更多與植樹節(jié)相關(guān)的手抄報花邊、手抄報內(nèi)容及手抄報圖片,請點擊下方鏈接!
    植 樹節(jié)手抄報 | 植樹節(jié)手抄報內(nèi)容 | 植樹節(jié)手抄報花邊 | 植樹節(jié)手抄報版面
    諸葛亮與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后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后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楚霸王與桂樹
    楚霸王自幼愛樹。相傳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里看到一個老人持斧要砍桂樹。楚霸王忙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楚霸王聽后,靈機一動回答說:“照你這么說,院中倒樹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覺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朱元璋與柿樹
    據(jù)《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jīng)常挨餓。有一天,已經(jīng)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后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于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yī)董奉醫(yī)術(shù)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后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萬余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谷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yī)家。
    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并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后院,種柳蔭前墀。”
    王安石與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詩人王安石對種竹、植桃、栽柳極感興趣,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shù)尺高”。“移柳當門何啻王,穿松作徑適成三”。可見他對樹木的熱愛程度。
    左宗棠與左公柳
    清末名將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種柳二十六萬株,人稱“左公柳”,至今仍為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贊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guān)。”
    三國時,蜀國大將張飛鎮(zhèn)守四川閬中,他嚴禁士兵、土民在冬季亂砍樹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進行。有人進言:“閬中林茂,多伐無憂。”張飛斥道:“不可。砍伐無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間補植幼株,便有了為后世頌揚的“張飛林”。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我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帶領(lǐng)下,奮起抵抗日寇的入侵。后在沒有援軍被迫撤退時,有部下提議砍斷路樹以阻止日軍部隊。蔡將軍否決了此議,從容地說,婆娑綠樹要留給上海同胞,待打敗日本仔勝利凱旋時再回來乘涼,大將風范令人欽敬。
    1933年仲春,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大巴山南麓的通縣駐守。一天,一位炊事班長正欲砍伐一株核桃樹作支撐炊棚之用。當時的師政委李先念看見了,當即上前制止。這株斧下余生的核桃樹得以幸存下來,紅軍走后,當?shù)厝罕姳惆汛藰浣凶?ldquo;將軍樹“。
    1959年廬山會議前,彭德懷來到湖南湘潭一個鄉(xiāng)視察,看到幾位老鄉(xiāng)正要砍伐一棵大樹。彭德懷立即上前勸阻,并對老鄉(xiāng)說明護樹的道理。他走后,鄉(xiāng)親們才知道阻止他們砍樹的是名震天下的彭大將軍,就悉心保護好這棵大樹,尊呼為“將軍樹”。
    
名人故事手抄報 名人故事 名人名言 雷鋒的故事 毛澤東的故事 周恩來的故事 科學(xué)家的故事

    
名人故事手抄報 名人故事 名人名言 雷鋒的故事 毛澤東的故事 周恩來的故事 科學(xué)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