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黎平縣導游詞

字號:


    各位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黎平縣,黎平縣位于東經(jīng)108°31′~109°31′,北緯25°41′~26°08′之間,地處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同時也是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距州府凱里市249公里。全縣轄25個鄉(xiāng)鎮(zhèn),縣轄面積4441平方公里,人口53萬(2012年)人,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市),也是貴州省總面積第二大縣??h內(nèi)聚居著侗、漢、苗、水等眾多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全縣總?cè)丝?1%,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黎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地方山清水秀,具有大量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龍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龍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里)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酋楊承磊。禹官統(tǒng)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后,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產(chǎn)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林業(yè)是黎平的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早在清朝乾隆四年(1739),黎平開始人工造林,乾隆四十二年(1777),黎平境內(nèi)“兩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長流”。木材暢銷江淮兩廣。260多年營林的風風雨雨,黎平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營林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了無比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zhì)財富。黎平縣是我國28個重點林區(qū)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范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縣有林業(yè)用地面積558萬畝,森林覆蓋率78%。黎平縣至今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礦產(chǎn)有金、磷、錳、煤、壓電水晶、硅質(zhì)原料,水泥用灰?guī)r,飾石用石材,建筑用砂石等礦。
    擴展閱讀:
    導游詞結(jié)構(gòu)
    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jié)構(gòu)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1.習慣用語
    習慣用語又分為兩個部分——見面時的開頭語和離別時的告別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游覽注意事項和對游客的希望五個方面,放在導游詞的最前面。
    a、開頭語
    (1)介紹自己或旅行社
    (2)介紹司機和車型、車號
    (3)介紹旅游時間,地點和行程安排
    (4)表示歡迎。
    b、告別語
    (1)總結(jié)旅游情況
    (2)感謝游客配合
    (3)希望提出意見
    (4)表示依依惜別
    2.概括介紹
    概括介紹是用概述法介紹旅游景點的位置、范圍、地位、意義、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等,目的是幫助旅游者對景點先有個總體了解,引起游覽興趣,猶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概括介紹應(yīng)根據(jù)時間和游客情況,可長可短,可詳可略(可根據(jù)需求所變)。
    3.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是對旅游線路上的重點景觀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同時要提醒旅游者注意自己攜帶的東西,保管好自己隨身的物品,這是導游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相關(guān)閱讀:
    各省景點導游詞大全